幼兒故事道理。
學校與家庭分工合作,一個教育孩子日常生活習慣,一個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越喜歡講道理,孩子越不聽”,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fā)現(xiàn)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fā)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么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于失去耐心,大發(fā)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臟的。陳述完事情后,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fā)現(xiàn)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fā)現(xiàn)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么教育她呢?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干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么簡單,我怎么沒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于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沒道理。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么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么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xù)不斷的經驗。
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yǎng)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張中良知道后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后,慕恩變得特別懂事。這一個細節(jié),足以讓我們對張中良夫婦更加敬佩,他們也許沒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對教育的理解卻那樣透徹,沒有對孩子的真愛,是不可能有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理論上人們都認可,可遇到問題時,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勸說孩子,如何給孩子講道理。指望動動嘴皮子,說點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態(tài),這怎么可能呢?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系;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后,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fā)現(xiàn)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常很固執(zhí)逆反,不管家長怎么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想讓他做什么事,沒什么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fā)生沖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fā)脾氣來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么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xiàn),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復雜,越系越死。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時,開始每晚給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憑媽媽講多少道理都沒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戰(zhàn)爭,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后來,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小熊玩具,媽媽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說:“寶貝,小熊這么長時間沒刷牙,牙疼了,長齲齒了,你幫它刷刷牙好嗎?”孩子很樂意地接過媽媽準備好的牙刷幫小熊刷起來。給小熊刷完牙后,媽媽表揚孩子刷得好,并說:“小熊真乖,給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比缓髥柡⒆樱骸皩殞毾氩幌胱屝⌒芸纯茨阋埠芄?,也會好好配合媽媽刷牙?”孩子高興地說好,史無前例地配合媽媽刷牙。這樣幾天下來,孩子再也不厭煩刷牙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么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么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
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盡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類似的做法。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后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么,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么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后,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盡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無效教育區(qū)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熬又畬W”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用思想家盧梭的話來說就是,“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了東西方先哲們的觀點: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家長帶來麻煩。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想辦法和孩子溝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輕易下論斷,說孩子“不聽話”。家長當然可以直接給孩子講一些正確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聽,就應該考慮換一種說法。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通過問答的方式,調動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有位媽媽說在兒子3歲前,她上衛(wèi)生間不注意關門,孩子經常跟進來。后來她覺得孩子越來越懂事了,讓他看到自己蹲馬桶的樣子不好,就不再允許孩子跟進來,孩子不聽,非跟進來不可。媽媽很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總沒什么效果,媽媽只好強行把門閂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著門,哭得聲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從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媽媽去衛(wèi)生間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著,或正在看電視,媽媽想悄悄地溜進衛(wèi)生間時,他不知為什么總能發(fā)現(xiàn),會馬上丟下正做的事,沖過來高喊“不讓媽媽上廁所”。這位媽媽非常發(fā)愁,每天上廁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較量,感覺真是累人。
我對她說,既然前面已講過道理,沒用,就不要再講,換一種方法,用問問題的方式來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許更好。我建議她問孩子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不讓媽媽去衛(wèi)生間,那你覺得媽媽尿褲子里好還是尿馬桶里好?”大多數(shù)孩子第一問就可解決問題,他們會很快判斷出來,尿褲子不好。孩子一旦給出這個答案,多半不會再阻攔媽媽去衛(wèi)生間。個別孩子,因為和家長為這事擰巴了挺長一段時間,可能會故意別扭著回答,說尿褲子好,那么接下來家長問第二個問題。
“你喜歡媽媽高興,還是喜歡媽媽不高興?”一般情況下,孩子肯定會選擇喜歡媽媽高興。就像父母本能地會愛孩子,孩子也會本能地愛父母,愿意討好父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幾乎很少有孩子會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對第一個問題重新做一下選擇。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確選擇,要真誠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后讓孩子在外面等著,并給他一個期待,讓他看看一會兒媽媽出來后,是高興的還是不高興的。
對一個幼兒來說,只要有一兩次,他體會到正確選擇的快樂,看到媽媽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正面心理得到強化,問題多半就解決了。萬一你的孩子實在是特別,到這里還不行,固執(zhí)地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那繼續(xù)問第三個問題。
“你希望媽媽只是今天不高興,還是明天也不高興?”我?guī)缀醪幌嘈拍膫€幼兒會繼續(xù)選擇讓媽媽不高興,只要他選擇了明天要媽媽高興,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按前面的套路來解決。最意外的是孩子繼續(xù)選擇明天也不讓媽媽高興,媽媽在第二天可以接著問同一個問題:媽媽今天因為不能正常上衛(wèi)生間不高興了,你希望明天媽媽高興嗎——家長問話的態(tài)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誠??鋸埖目跉鈺`導孩子,讓他以為這只是個游戲,故意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延長游戲時間;當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氣,那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壞,刺激其負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覺媽媽內心沒有恨意,他絕不可能一直要媽媽不高興。
這位媽媽后來告訴我,她問到第二問,問題就解決了,很有效。
工作中我見過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確實讓人感覺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們的家庭生活,總會發(fā)現(xiàn)根源在于家長的固執(zhí)。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樣,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勸說孩子服從,讓弱小的孩子舉起想法的白旗。如果有人告訴他說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他會覺得被冒犯、被挑釁,非常生氣。他們愛自己的想法超過愛孩子,而孩子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漸被打垮,如果沒有閱讀或其他思想導師扶植其精神之樹成長,思想就會逐漸萎縮或變態(tài),思維方式慢慢變得畸形。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首先喪失傾聽的興趣,發(fā)展出超過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時產生“道理免疫力”,哪怕這個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嚴重的甚至會發(fā)生道德免疫力;其次,獨立意識喪失,不能對一件事進行誠實、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斷力,思維流于膚淺和平庸;第三,心態(tài)變得苛刻,對理解他人沒有興趣,興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觀點征服對方,占據(jù)上風——這樣的人生活中常見,他們和“他人”幾乎沒有共同認可的觀點,幾乎從來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有人說不要濫用藥品,他就說生病了還是要吃藥的,不能一概而論;有人說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說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甚至有人說60歲以上婦女不適宜穿高跟鞋,容易扭傷或摔倒,他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說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傷的……我老家管這種偏愛抬杠的人叫作“杠房出生的”。表面看,這些人說話總是一分為二,又全面又客觀,其實他們只有兩種觀點:你的觀點,我的觀點。并且前者總是錯誤,后者總是正確。“杠房出生的人”其實思辨力特別弱,原因是他們的能量不能用于真誠的思辨上,主要用于不停地反抗別人的話語上,一生也往往在這種無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過。而這樣一種心理,如果不自知,會通過言傳身教,產生代代相傳的惡習。
教條不重要,教養(yǎng)才重要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并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里另有3條建議。
第一、“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么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shù)?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吹竭@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于向孩子傳達一些并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鉆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fā)展。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么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第三、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里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么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講道理”是下策,發(fā)脾氣是下下策,發(fā)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yǎng)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講道理”是很多的家長會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一些特別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寶寶卻不是非常聽話。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就是做比說重要。
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3種方法對孩子有害無益。做“不講道理”的家長,有3條建議。
第一,“講道理”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說幾條道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覺得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家長可以一個人待一下,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二,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部分的爸爸媽媽其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但是他們是另外一個極端,跟孩子幾句話說不攏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其實就變成了“不講理”。在打了孩子后,接著又深情地講“孩子,我打你的原因是什么”,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個借口。
第三,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的人生經驗。
想自己的孩子能夠明事理,家長最好是減少嘴巴里說的道理,多做一些合道理的事。
育兒心得:學會跟孩子講道理
講道理是一種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的方法,也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體現(xiàn)。跟孩子講道理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在面對孩子時,語言方面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而且有越來越不講道理的傾向。在許多家庭里,父母對孩子的教導里最常見的必屬“聽話”二字。但鮮少有父母對孩子說為什么要聽話。其實每個孩子在某個時候做的事情都有動機,而孩子在那個時候作出的行為是他認為最恰當最合理的方式。因此,當父母批評孩子的行為時,應該聽聽孩子的說法,給他們辯解的機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做到以理服人。一味讓孩子聽話,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學會跟孩子講道理,讓自己講的道理孩子懂,孩子愿意聽,會聽。而且講道理也是一種雙向溝通的方式,因此也要給孩子講道理的機會。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傾聽。要跟孩子講道理,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傾聽,一個不會傾聽的孩子,同樣不會聽父母講道理的。只有會傾聽了,孩子才會把父母說的話放在心上。其次,批評,處罰孩子一定要說明理由。父母批評孩子時,一定要說明理由,而且理由要充分,給孩子樹立將道理的好榜樣,這樣才讓孩子信服,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三要給孩子辯解的機會,當孩子作出不恰當?shù)男袨闀r,其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因此,當父母批評孩子的行為時,應該聽孩子的說法,給他們解釋的機會。最后,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對他們講道理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鼓勵孩子說出心里的想法,有利于營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隨時把握孩子的真實情況。父母了解孩子的情況,還能對孩子不正確的一些想法進行糾正,將孩子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育兒心得:學會講道理
寶貝最近又有點開始耍脾氣,因為某件事不能滿足,就會哭哭啼啼,吭吭唧唧的!周五晚上從幼兒園回來就要去玩兒彈玻璃珠的投幣游戲機,我沒有同意,回到家不脫鞋子一直在那唧唧歪歪的,我沒有理他!他看到我沒有理會他,更是生氣,跑到大臥室來回的關門制造聲響,我索性到廚房去做飯。他開門出來找我看到這樣更是憤怒,回到臥室摔門,聲音很大,我就把手機放音樂也很大聲,他就在那兒來回的弄門,最后關起門來沒有了聲音!看到他平靜下來,我來到廳里,喊寶貝出來!我沒有批評他,只是問他為什么生氣,為什么要制造出那么多聲響?他講了理由,我心平氣和的把我的想法告訴他!
小孩子一定要讓他知道耍脾氣不會解決任何問題,更不會讓父母同意他的想法,只有好好用語言和爸爸媽媽說,或者有足夠的理由說服父母才可以!在他發(fā)脾氣的時候要讓他平靜下來,作為父母也冷靜一下,都心平氣和的時候把問題攤開來說清楚!我告訴寶貝游戲機可以下次玩兒,今天媽媽沒有時間不能去玩兒,不能因為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就如此發(fā)脾氣,況且不會寶貝的每一個要求都得到滿足,有要求可以提出來,和爸爸媽媽要相互商量溝通,也要理解爸爸媽媽!
寶貝從很小的時候,好像他開始有一些我們認為不好的行為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講道理,我老公當時總說我孩子也聽不明白,他也不會說,和他講那么多干什么,我說不行,小孩子一切事情皆由習慣渾然天成!我一直堅持這么做的,果然,大了以后,寶貝一直是聽得道理,不像有的孩子蠻橫耍潑大哭沒完沒了!
雖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談很重要。但是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不然,效果常會適得其反。
案例:
“寶寶,你不能再吃糖了。知道嗎?這對你的牙齒不好,你會長蛀牙的。而且,馬上就要吃飯了,你吃了糖以后,就沒有胃口吃飯了,再說……”媽媽不停地說呀說,可是她究竟在說什么,2歲的明明真的不知道!
什么蛀牙,什么胃口,我只想要一塊巧克力,它的味道實在太好了!“我就要吃!”明明有點兒急了?!拔腋阏f了多少次,不行!你怎么每次都不聽我的話呢?再這樣,就把你送到奶奶家去,就是因為你,我什么都干不了了……”“什么,多少次了?我不知道啊,奶奶家怎么了,我還真想去奶奶家呢,可是,你為什么老跟我嚷嚷???”明明想。
那天,一直等到明明哭得滿地打滾,媽媽才住嘴??墒敲髅髯罱K還是不明白,媽媽到底在說些什么。其實,明明在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愿意聽媽媽說話的,譬如媽媽給他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或是唱兒歌的時候……可就是有的時候,明明只見媽媽的嘴一張一合,好多他聽不懂的東西從里面蹦出來,不知道她在說什么。
分析:
有些父母常常會高估話語的作用,他們沒有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是想通過講道理來說服孩子。其實,在成人世界里,當你想做或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就會向自己的領導或是家人說明其中的各種理由,力圖做到“以理服人。但是這樣做在孩子身上是不會有效果的,他們理解不了那么多理由。相反,父母的長篇大論會使孩子感到無聊,說得越多,效果會越差。
方法1:別喋喋不休做解釋
德國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幼兒不要解釋,因為他們不能理解這些。只有到幼兒園的年齡后,可以給他們作一些簡略的解釋,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需要父母陳述一些更具體的理由。
而此時的孩子,只要一個“不”就能讓孩子接受,譬如媽媽帶孩子去食品店買蛋糕,孩子吃完后就把包裝紙扔在路邊,媽媽只需對孩子說:“把紙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里。”而不必說:“大家都這樣扔的話,地球就會變臟的,人類就沒有足夠的空氣呼吸”等道理去闡述,過多地理由解釋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方法2:要簡單明了地告知
對孩子提要求,要清晰明了,如果在具體的指令前加上許多和主題無關的內容,這對孩子來說,猶如是在進行一場智力測試。孩子要在二三十個詞匯中尋找到媽媽最想要表達的那一個,這是很為難孩子的。
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孩子暈了,只能給媽媽一個最簡單的答案:“不!”而簡單明了的指令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早上起床,媽媽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只要對孩子說“寶寶,自己穿襪子和鞋子,我知道你很棒!”孩子就會領會媽媽要自己穿鞋襪的要求。但如果說:“你愿不愿意自己穿襪子和鞋子,做個乖孩子呢?媽媽沒有時間幫你穿了,因為媽媽要做早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樣的指令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方法3:時而配合肢體語言
其實孩子打從出生后就試著解讀父母的表情和手勢了,當媽媽的嘴向下時,寶寶就知道媽媽不高興了;當爸爸皺眉頭,孩子就知道可能有不明白的事。身體語言常是無意中流露,最容易被孩子識別和接受。
所以,父母應該多采用肢體語言。譬如當孩子在活動場所與其他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時,孩子脫口:“討厭!”媽媽此時應板起臉對孩子說:“不許這樣說!”這樣能強化語言的作用。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剛才說什么了,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能說這樣的話,你們都是好朋友,有什么事可以商量啊?!弊尯⒆与y以理解媽媽的話語,更無法執(zhí)行媽媽的要求。
媽媽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1
送女兒上學,經常會碰到她的一個同學。
那個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樣精美的衣服把她襯托的就像可愛的小公主。背的書包,頭上的發(fā)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價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個衣著非常樸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鮮亮麗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樸實,我一直以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
后來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來竟是小姑娘的媽媽。
這個媽媽說,她有兩個孩子,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她沒有上班,雖然不舍得對自己花錢,但是對孩子的投資毫不猶豫;
女兒琴棋書畫都在學,兒子現(xiàn)在上中學了,剛給他報了個假期海外游學班。
“我覺得做父母的辛苦一點沒關系,但是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孩子從小過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們長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庇幸淮瘟钠饋恚@個媽媽這樣說。
事事都是孩子優(yōu)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塵埃里也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
孩子穿的光鮮亮麗,自己卻衣著樸素,疏于打扮;
帶孩子出門堅決打車,自己出門再冷再熱也要倒公交;
孩子在家,葷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熱熱剩菜就是一頓飯;
花高價送孩子學舞蹈學鋼琴,卻不舍得給自己辦張健身卡;
孩子在家像個少爺公主,自己卻像個保姆.........
可是,這種辛苦,真的能夠給孩子幸福嗎?
2
說說我媽吧,和千千萬萬媽媽一樣,為了孩子,做著默默無聞的供養(yǎng)。
你問她有多節(jié)省?她不化妝,也不買護膚品,剩飯從來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經濟條件不算太差。
但是,家里花錢從來都是緊著孩子,自己過的摳摳索索。
比如,小時候我和我弟喜歡吃三黃雞,我媽從來都是只買半份,回來給我們吃,她和爸爸一點都舍不得吃。
你覺得我們會吃的很香?
不,每次我們吃著肉,他們就著咸菜啃饅頭的時候,我心里都很內疚和不安。
所以,我很少主動提要求。
我經常在想,偶爾買一只三黃雞,一家人快快樂樂的吃,肯定不會對家庭生活質量造成多大影響;
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黃雞,家里每個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幾口,也會讓我們踏實很多、快樂很多。
直到現(xiàn)在,我媽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鎖。給她的錢,她不舍得花,說要給我存著。
每次我一花錢,再想想我爸媽對自己的窮酸,像無形中背負了一套道德枷鎖,感覺自己不孝至極,盡管我的錢是我一分分努力賺來的,可是花的仍是如此內疚和不安。
父母與孩子是一體的,如果父母承擔所有的苦只為了給孩子樂,相信大多數(shù)孩子都不會愿意享受。
何況,這種全身心付出的愛里會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這期待里面,還有害怕被辜負的脆弱。
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點表現(xiàn)與父母的預期不那么相符時,我媽媽就會開始痛說家庭史,講述她和我爸為我們的辛苦付出,這些給我和弟弟帶來巨大的成長壓力。
一個背負著整個家庭的辛苦,在負罪感中長大的孩子,哪會過的幸福?
3
再說說我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吧。
她訂婚時我陪她買訂婚衣服,五百塊錢買了條裙子,男朋友說錢比較緊張,先不要買外套了,她二話不說就接受了,轉身陪男友買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擔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務。
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開啟省錢模式,放棄了對生活品質和對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著一家老小。
可一切辛苦并未換來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經常言語中帶著對她的輕視和不滿。
雖然她經常會抱怨老公和女兒不知道心疼她,我們也勸她,“你得多愛自己一點才行?!?/p>
但是她仍是自我評價過低,覺得女人不就應該這樣嗎?并且缺乏改變和反抗的勇氣。
而她的媽媽也是在家里全身心的付出,絲毫不考慮自己的人。
即使她以前對媽媽有些同情和輕視,但是自己成家后卻走不出不知道怎么愛自己這個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她,讓她一定程度上也覺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承擔更多責任甚至被輕視的時候,并不覺得有什么明顯不對。
所以,若想讓孩子在婚姻中快樂幸福,你就得讓孩子看到你自尊自愛快樂幸福模樣,讓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愛的,不存在理所當然的誰伺候誰,誰順從誰。
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兒的對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她女兒特別喜歡表姐一個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
表姐蹲下來對她說:“寶貝,媽媽愛你。但是這個是媽媽的表,是媽媽努力工作,送給自己的禮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長大后有能力買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
表姐每年給她女兒買生日禮物的時候,都會給自己買一件。
因為表姐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愛你,媽媽也愛自己。
表姐曾給女兒寫過一段話:
“孩子,我愿意呵護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為你終將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媽媽也不應因為你而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為了你,我會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絕不要虧待自己?!?/p>
在她女兒眼里,她是個積極努力的媽媽,所以她女兒也十分優(yōu)秀,不僅學習好,而且懂禮貌,心靈手巧,愛助人。
去年她女兒參加工作了,送給表姐的禮物就是用工資買了一款昂貴的包包,她說:“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讓自己優(yōu)秀才行,不然,哪能買得起配的上我媽媽的禮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書,他每天都在翻閱和效仿。你愛你的孩子,必須先學會愛你自己。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別人放棄了生活,放棄了寵愛自己的權利。
幸福是一種能力,它似乎可以傳承,卻永遠無法給予。
而這種能力來自于我們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里,來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里。
只有熱愛生活、寵愛自己,你待人處事、優(yōu)雅智慧才會無形中傳染給孩子,讓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著感受幸福的能力。而這些遠比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戲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
最好的愛就是和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隨著孩子的成長也在不斷提升自己。
不管孩子能夠走得多高多遠,你還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樣才會讓他覺得更自豪和幸福。
喜歡《越喜歡講道理,孩子越不聽》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故事道理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講道理”是很多的家長會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一些特別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寶寶卻不是非常聽話。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就是做比說重要。 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3種...
育兒心得:學會跟孩子講道理 講道理是一種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的方法,也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體現(xiàn)。跟孩子講道理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在面對孩子時,語言方面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而且有...
育兒心得:學會講道理 寶貝最近又有點開始耍脾氣,因為某件事不能滿足,就會哭哭啼啼,吭吭唧唧的!周五晚上從幼兒園回來就要去玩兒彈玻璃珠的投幣游戲機,我沒有同意,回到家不脫鞋子一直在那唧唧歪歪的,我沒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