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100字。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常進行溝通與交流,以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成長的天空里展翅高飛。那么,教師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娩:比20年前漲了100倍”,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幾年前,就有專家計算出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養(yǎng)大一個孩子的花銷在48萬元左右,然而記者根據(jù)家長們在網上曬的各項育兒花費計算,目前已經遠超這個數(shù)字,在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不少80后表示,實在是要不起孩子,甚至稱自己患了“孩奴恐懼癥”。
“在北京地區(qū)生育一個孩子的費用比20年前漲了100多倍”,新華社的一則消息稱:如今生育一個孩子需要四五千甚至上萬元不等。北京的許多醫(yī)院,尤其三級甲等醫(yī)院生個孩子的費用較20多年前漲了上百倍。據(jù)一位婦產科專家介紹,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生個孩子只要幾元錢,八十年代四五十元,九十年代則要兩三千元,現(xiàn)在已上漲到四五千元。
林女士的分娩賬單
在本市一所三甲醫(yī)院從孕期檢查到分娩的全部花費:
懷孕3個月時,在醫(yī)院建卡,檢查一次費用將近100元,另需要一次交付驗血費用800元;
懷孕四五個月時,檢查一次30元;
懷孕5個月以后需要每個月檢查一次,每次二三十元;
懷孕六七個月時要做一次B超,花費30元左右;
懷孕八九個月,每周檢查一次,每次20元左右。
加上其他檢查以及懷孕后服用的各種營養(yǎng)品,住進醫(yī)院前她至少花了3000元。
住院后,她是順產,各項費用加在一起,共計花費4000多元錢;而與她同一產房的另一產婦是剖腹產,藥費、床位費、治療費等加在一起,住院期間花6000多元。
記者從一些醫(yī)院了解到,這是在北京生孩子的基本花費,如果采用無痛分娩,費用會增加1000多元。如果選擇貴賓病房或是家庭病房,3天的費用可能會再增加1500元到2000元。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經常有家長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問我什么是數(shù)學,我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我上網查了一下,解釋都太專業(yè),我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
相信很多5-6歲的爸爸媽媽們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問的問題,很常見,可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搪塞過去又怕失去為人父母的權威,真是左右為難。
其實,這正是5-6歲孩子突出的特點之一,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對圖像、符號和抽象的一些詞匯開始感興趣,行為表現(xiàn)之一就是提問。
爸爸媽媽們可要把握好孩子的問題,引導有方,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欲望,在查詢和理解的過程里,既補充了新知又鍛煉了自主能力。家長何樂而不為呢?說到呵護孩子“想問”的這個事情,里面還真是有很多學問呢。
一、為孩子創(chuàng)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極其重要。或許有些父母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并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fā)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游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shù)個“為什么”,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tài)和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沖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xiàn)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二、要善于對孩子發(fā)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fā)問對于培養(yǎng)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及創(chuàng)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fā)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fā)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fā)問。因為這既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更可激發(fā)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yǎng)其表達能力。
發(fā)問時,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jù)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臺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fā)問技巧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游戲;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fā),除了……還有什么;
“可”:可能會怎么樣。
“想”:讓孩子想象各種情況;
“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里去?帶什么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三、訓練孩子的發(fā)散思維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并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于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fā)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chuàng)造性的設想,并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jù)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么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fā)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
1.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2.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志;
3.可以用它代替發(fā)夾,夾住散亂的頭發(fā);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4.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lián)結起來,成為鏈條;
5.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么做);
6.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臟東西等等;
7.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8.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lián)起來,還能做項鏈,等等。
四、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摘自家長原創(chuàng):鼓勵孩子“異想天開”!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數(shù)學老師讓人捎口信要我們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數(shù)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惟獨兒子別出心裁地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后,他竟頑固地一意孤行。
我們回家盤問時,兒子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我想出來的竅門”。聽他這么一說,我們意識到,兒子雖然違背規(guī)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tài)的獨創(chuàng)精神。
于是我們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后,我們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愛”了。
五、教育反思與學習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不是包辦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從小樹立主體意識,從各方面給予他“參與”的機會。按照傳統(tǒng)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xiàn)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教育教人以知識,是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教。但知識并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shù)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
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并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chuàng)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創(chuàng)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創(chuàng)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fā)展思維技能。大多數(shù)父母和教師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fā)展。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教孩子,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掌握幼兒園信息,能夠更好的準備開學,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幼兒園排名前100名【供參考】”,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幼兒園資訊!
導讀:健康的親子關系比讓孩子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尤其在六歲以前。
當下的社會氛圍有很強的緊迫感,社會競爭空前激烈,生活壓力很大。因此家長都希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然而中國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勞動部育嬰師資高級培訓師孟遷提醒家長:其實,贏在起跑線,卻輸在中途的例子特別多?!昂芏嘧詈笥谐删偷娜?,起跑線上的表現(xiàn)都是很差的。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說,這個口號都是站不住腳的?!?/p>
專家認為,人們對于這句話的熱衷源于內心的焦慮:對于孩子的未來沒有多大的把握,所以只能靠眼前的優(yōu)勢來獲得安全感。怎么“贏在起跑線”上呢?很多家長都把注意力放在知識、技能上,比如認識多少漢字、會幾種才藝等。但“其實童年在技能和知識上的優(yōu)勢對于孩子整個人生的積極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好關系”勝過“好教育”
孟遷表示:在孩子六歲以前,更重要、更有意義的是親子關系?!昂玫挠H子關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親子關系不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內容。如果親子關系不好,你會發(fā)現(xiàn)你很難教育孩子,你說的他不愛聽不想聽,你就沒有什么辦法;如果親子關系好,不僅孩子更加合作,也會在這種親子關系中學到很多。”專家表示:親子關系中,“平等”和“溝通”最重要。
平等:平等就是“你重要,我也重要”,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處中能在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同時也尊重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會體驗并學會“平等待人”,將來走出家門,對別人就會不卑不亢,受人尊敬。
協(xié)商和溝通:人和人的想法不同是天底下最常見的事情,相同是偶然的,不同是常態(tài),那么如何處理不同,就需要溝通和協(xié)商。“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都不懂得溝通,如果孩子在一個有效溝通的家庭中長大,那么孩子的競爭力是非常強的。”
前幾日帶**參加圣誕節(jié)的狂歡,巧遇**同班同學和他的父母,同齡的兩孩子看上去至少差了一歲。小家伙晚餐時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特別偏食,貌似只對零食感興趣,孩子媽媽只能不停的追著又夾菜又喂飯的,看得一旁的我鬧心不已,都八歲了,還這樣子,何時寶貝才能獨立自理?
孩子成長,父母應該給予愛的呵護是無可厚非的,但愛的呵護一定要有度哦,量適則有益,量過則害之。孩子成長,父母要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也要給他獨立成長的空間。好的性格培養(yǎng)離不開家庭環(huán)境及父母的言傳身教,好的身體離不開父母的貼心呵護,要給予孩子倍倍愛的呵護。對于培養(yǎng)健康的孩子,我有點自己的呵護小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哦:
一、常帶孩子到處走走
戶外運動,是培養(yǎng)健康孩子的法寶之一。只要天氣晴好,沒有霧霾,就可以帶寶貝到戶外,不要將孩子總禁錮在無休止的興趣班中。周六周日到周邊玩兒,寒暑假可以遠游,即開拓了孩子的眼界,又鍛煉了孩子的身體,增加了孩子的閱歷,增進了親子關系,一舉多得。**到現(xiàn)在,已經去過了很多地方,內蒙、云南、海南、上海......每一處都給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二、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免疫力好是孩子健康的保障。孩子成長需要營養(yǎng),為孩子選擇健康成長的營養(yǎng)品也是培養(yǎng)健康孩子的法寶之一。我為寶貝選擇了在韓國兒童營養(yǎng)品銷售中銷量第一的倍倍愛多種維生素軟咀嚼片,營養(yǎng)品不能盲目選擇,單位曾有兩個孩子因為小時候胃口不好,家長給孩子選擇了一種開胃的東東,結果孩子胃口好是好了,卻一生受其所害,兩孩子現(xiàn)在體重一直高居不上,成了肥胖孩子,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現(xiàn)在悔之已晚矣。一定要慎之又慎的為孩子選擇,首先,一定要是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認證,擁有“藍帽子”的保健品。這種認證要比食品更加嚴格,維生素含量及作用才會有保障。其次,要選擇多種維生素產品,保障孩子的營養(yǎng)能夠更加均衡。此外,鑒于國內目前食品安全形式還不是特別穩(wěn)定,選擇純進口的兒童多種維生素產品會更加讓人放心。
倍倍愛多種維生素軟咀嚼片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充分補充孩子成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促進大腦發(fā)育,調節(jié)寶寶腸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并且增強寶寶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即使到了冬天感冒多發(fā)季,也很少感冒哦!味道也不用擔心孩子不會接受,是草莓味道的,只需要軟嚼無需用水服用,孩子自己就能輕輕松輕的吃哦!1桶有60片,夠孩子吃兩個月的呢!而且每顆都是獨立包裝的,攜帶特別方便,外出旅游的時候只需要計算好旅游的天數(shù)帶合適的量就可以了。
三、榜樣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除了對孩子適度的管理教育以外,自己也要起到表率作用,因為孩子會在潛意識中模仿父母的行為,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要合理引導。還可以多帶寶貝參加一些活動,接觸一些優(yōu)秀的同齡孩子,慢慢的,孩子也會讓同齡小朋友帶動起來,改掉一些不好的如挑食等一類的壞習慣。
給予孩子倍倍愛的呵護,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身體免疫力,感受父母倍倍愛的溫暖,陪伴孩子,讓小樹苗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成長為參天大樹!
寫育兒日記、開育兒博客是80后辣媽們都愛干的事,沒想到,年近古稀的張慧云老人,在34年前就開始領銜這一時尚風潮——她從1977年小兒子出生開始寫育兒日記,一直堅持了近20年,到兒子高中畢業(yè)。如今,老人把這些日記集結成一本小冊子,取了個名字叫《媽媽的日記》,“(這些日記)每看一次,我總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故我想把這些樂趣和感動與大家分享”。
母子倆并肩而跑的照片,一直是媽媽珍藏的記憶
71歲的張慧云是一名退休音樂老師,“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她在9萬字的育兒日記中挑選出319篇,加上寫給兒子的書信、合照整理成集,匯聚成一段養(yǎng)育孩子的歡樂回憶。
1977年,在湖南常德,張慧云生下小兒子龔克,此時,大兒子龔然已經7歲。37歲得子的張慧云心懷感動,覺得兒子的一舉一動都非??蓯邸R糇∮洃?,張慧云首先想到了日記。
昨日,張慧云在記者面前小心翼翼地捧出自行編制的《媽媽的日記》,從龔克出生至高中畢業(yè)近20年,共9萬字日記,被老人用電腦一篇一篇地打好,從中選取出319篇,連同照片和家書,裝訂成冊。
泛黃的日記本、寫滿鉛筆字的拼音本,被張慧云小心存放在家中。每當翻出這些寶貝,老人就像重遇舊識,臉上不自覺地浮起微笑?!袄洗罄蠈嶞c,話少點。老二比較活潑,事情比較多,所以日記也是他的部分比較多。”張慧云說,兄弟倆都是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龔然現(xiàn)任職廣東某房地產公司總經理,龔克任職某廣告公司在濟南的經理。
日記也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一般家庭的經濟狀況?!昂⒆酉氤匀獠荒軡M足,買肉不僅要錢,還要肉票,15號發(fā)工資,14號就沒錢買菜了;買好年貨后,家里只剩40元錢過年……這些描述我想會引起許多父母的共鳴和回憶;也讓下一代更能感受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睆埢墼普f。
日記節(jié)選
1977年9月28日
“龔克會笑了?!保ㄍ馊搜壑械奈⒉蛔愕溃趮寢尩难壑?,卻是永遠的幸福記憶。)
1982年9月18日
“要吃飯了,今天吃炒肉片、青菜、肉丸。肉丸是在食堂買的,數(shù)量不多,主要是給他吃的,我和少武(丈夫)都不準備吃。但他主動給我夾一個,給他爸夾一個?!保ǜ改傅母冻觯艿玫絻鹤踊刭?,張慧云感動至今。)
1982年12月16日
“今天是星期天,廠里舉行冬季職工賽跑運動,我早已報了名,屬老年組(40歲以上)。龔克說:‘媽媽,我也要去賽跑,好嗎?’我說:‘今天是大人跑,你跑不動的?!f:‘我跑得動。’”……
“我在心中只要求他堅持跑完全程就算勝利了,所以一直鼓勵他:‘跑得好,跑得快,我們要追前面的阿姨?!瓦@樣他一直跑完了全程。我對龔克說:‘你今天跑了第一名,幼兒第一名!’他高興地笑了。該回家了,還不愿把胸前的號子拿下來。”(母子倆并肩而跑的照片,一直是媽媽珍藏的記憶。)
1983年11月9日
“龔克最近特別喜歡吃雞蛋、瘦肉、魚等。有時肉少了,不夠他吃,他就敲碗大聲埋怨道:‘媽媽怎么不多買點肉呀?’”
“我的孩子哪里知道,買肉一要錢,二要票。而錢、票都很有限,其實每次炒肉,瘦肉大部分是給他吃,少部分給龔然吃,我和他爸只吃點肥肉、骨頭、湯等?!保o法滿足兒子的需求,總讓媽媽難以釋懷。)
早教要有個尺度,一味強調對孩子的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很多托兒所無法照顧到孩子,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y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提出警告說,把不足三歲的兒童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fā)育的危險。
從小被放在托兒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擊性,易發(fā)展反社會行為。
比杜爾夫的書名叫《養(yǎng)育孩子:三歲以下應該進托兒所嗎?》,他堅定地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jù)在支持他的理論——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托兒所的孩子更容易發(fā)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后會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系。
去年,英國兒童問題權威珀涅羅珀里奇博士也發(fā)出了同樣的警告,她經過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由父母養(yǎng)育的孩子比在托兒所、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xiàn)得都更為優(yōu)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對照組的孩子。里奇和兩位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從小被放在托兒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另有兩項研究也發(fā)現(xiàn)同樣的結果,那就是在托兒所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發(fā)展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兒童專家指出,過早上托兒所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fā)育、情感發(fā)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yǎng),另外他們的身體發(fā)育也遲緩,神經萎縮,腦發(fā)育異常,這些都是與沒能得到一對一家庭關懷有關,所以專家建議應該讓幼小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而不是過早地將他們送到托兒所。
最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
比杜爾夫強調說,最好的托兒所最負責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父母共同養(yǎng)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讓幼兒的大腦健康發(fā)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媽媽與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fā)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而托兒所中缺乏的就是這種影響,即使請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媽媽親自照顧好,更何況多數(shù)人沒有足夠的運氣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僅需要固定的人員養(yǎng)育,更需要專注的關心,一對一養(yǎng)育更能夠滿足嬰兒的需求。而托兒所里的老師一般是一個人照顧數(shù)個孩子,她無法同時滿足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戲、呵護等,不要認為嬰兒不懂事,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孤獨感,表現(xiàn)為煩躁哭鬧,長期的影響則不利于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迫使一些孩子發(fā)展攻擊性性格,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
許多家長有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提早讓嬰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huán)境,更早地發(fā)展交際能力。但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fā)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嬰兒的發(fā)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xù)的關心,更需要協(xié)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這樣。
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結構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子相互作用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媽媽是嬰兒內分泌和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調節(jié)器。
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輩對他們也很重要,他們起著輔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嬰兒從他們身上得到安全感,也獲得最初的情感影響,人類正是通過孩子來傳遞這種情感,有專家說“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就是這個道理,而陌生人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無所適從,在心理上無法形成家庭情感。
一個媽媽群里,有人發(fā)上來一封信,頓時引發(fā)了熱烈討論。
寫信的是群里一位媽媽的女兒,今年初三。信的內容,是對父母的控訴。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句:你們只在意我考第幾名,卻從來不知道我內心的想法。
你們捫心自問有沒有真正關心過我,多久沒陪我吃過一頓飯了?
發(fā)信的媽媽很難過地解釋,自己與丈夫長年奔波于生意,雖然說很少陪伴孩子,但吃的穿的都是給最好的,沒想到孩子會因為很少陪她吃飯而心生埋怨。
01
不少媽媽感慨,現(xiàn)在孩子太嬌貴了,一點也不能體諒大人的不容易,忙也是為了工作,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呢?
這里,我驚訝地了解到,現(xiàn)在許多家庭已經很少在一起吃晚飯了!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欲望的膨脹,使得孩子與父母聚在餐桌前也變成了一種奢望。
最后,一位做律師的媽媽發(fā)表了不同意見,她說,法庭上一些問題孩子,大多數(shù)是父母很少陪伴,尤其是很少在一起吃飯,孩子其實挺可憐的,內心非常孤寂。
此話一出,媽媽們頓時沉默下來,陷入了沉思。
陪孩子吃飯到底有多重要?
美國的一個教育研究機構曾經就“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測試上得高分”這一問題做過調研,調查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影響孩子學習等綜合能力的從來都不是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
事實上,大部分優(yōu)秀的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飯。
研究表明,親密積極的家庭關系,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這些年,新聞里,孩子出現(xiàn)自殺、抑郁等問題的比比皆是。很多人說這是極端事件,但要知道,極端的事件,就是平淡的日常積累起來的。
一個當老師的朋友就告訴過我一件極端的事,是她這么多年心中永遠的痛。
多年前,班里一個轉學過來的孩子,有天放學很晚了也不肯回家。出于安全考慮,朋友勸解一番后送他回家,這才發(fā)現(xiàn)事情的真相。
原來,孩子的父母長年待在國外,他與75歲的奶奶住在一起,奶奶身體不太好,晚上通常給孩子隨便煮點面條就上床休息了。
看著孩子在空蕩蕩的房間默不作聲吃面條的樣子,朋友沒來由地一陣心酸,父母賺那么多錢又有什么用呢?連陪孩子吃頓飯都做不到,孩子內心是多么孤獨啊。
此后,朋友經常帶孩子回自己家吃飯,盡可能讓他感到一些家的溫暖,可沒想到悲劇還是發(fā)生了。
孩子在年三十的晚上跳樓自殺了。
奶奶哭著說,那天他一個人孤寂地看著窗外整整一天,期盼父母能回家陪他吃頓年夜飯,可天黑了,夜深了,也沒能等到爸爸媽媽的身影。
孩子對奶奶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希望自己消失。
生活中,很多父母認為陪伴孩子吃飯只是小事,可對于孩子來說,與父母一起吃飯卻是最渴望,也是最開心的事。
身為家長,千萬不要忽略,那些隱藏在情緒底層巨大的瘡口啊。
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渴望愛,也極度地渴求安全感。
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近幾年,很多人提到家風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與作用。
其實,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風莫過于餐桌上的歡聲笑語,你一定想不到,陪伴孩子吃的每頓飯里,都藏著他未來的樣子。
03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談到一個詞“格局”。
放在教育里,其實就是家長希望將來孩子能擁有眼界的廣度、思維的深度以及為人處事的能力。
可這種格局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原生家庭一天天培養(yǎng)和影響出來的。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過近10年的數(shù)據(jù)收集,就發(fā)現(xiàn)能走到人生豐盛頂點的人,大多童年都有父母高質量的陪伴,特別是能經常與父母共同進餐。
那么,經常陪孩子吃飯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首先,常和家人吃飯的孩子成績好。
餐桌是孩子學習詞匯的重要場所,從小跟家人一起就餐的孩子,能從大人嘴里聽到與交流的詞匯較多,能更多地刺激大腦的成長,養(yǎng)成隨時隨地快速學習的能力。
17年北京市文科狀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坦言說:“父母從小營造的家庭氛圍,讓自己走了很多捷徑?!?/p>
其次,父母可教會孩子守規(guī)矩,培養(yǎng)孩子社交禮儀。
餐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我們特別頭疼熊孩子在餐桌上打鬧、吃獨食、把菜翻得底朝天、食物咬了一半放回去……
這些不良的就餐習慣,若家長能第一時間糾正,將來孩子就能有良好的餐桌禮儀,進而懂得尊老愛幼、享受分享的快樂。
這將會對孩子以后的社交、人脈、氣質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后,和孩子一起吃飯能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若一頓飯是半個鐘頭,不論孩子是否在吃飯,孩子都會被大人的表情、聲調,甚至細微的動作所吸引。
孩子的注意力也能集中在大人的談話內容上,這非常有益于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習慣了在30分鐘內集中精力之后,會逐漸提高自己集中精力的時間。
這種優(yōu)勢將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其他孩子望塵莫及,比起任何書籍或是教材,方法更簡單更有效。
良好的習慣,往往是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通過細節(jié)慢慢培養(yǎng)出來的。
04
《廚房的哲學家》一書里,法國作家布里亞·撒瓦蘭提到一個有意思的洞察:“與其他場合比,餐桌旁的時光最有趣?!?/p>
這里的有趣,我理解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最能在吃飯的時間里歡暢流動。
美味的晚餐,親切的笑容、溫柔的聲音,都是你與孩子之間精神交流、情感傳遞的紐帶。這將成為孩子一生當中最美好的記憶,鼓舞他勇往直前。
“陪伴孩子吃飯,不僅能改變孩子的未來,還會改變親子關系”已經是很多學者的共論。
所以,說到這里,真的想提醒那些常把“工作太忙,真是沒時間陪孩子”掛在嘴邊的父母,你能有多忙呢?忙得連每天陪孩子吃頓飯都是奢侈?那你再忙,有人家總統(tǒng)忙嗎?
即使是奧巴馬,他在白宮工作時每天晚上也會準時陪兩個女兒吃飯,而且盡可能地抽出時間與孩子談心、聊天。
在寫給女兒的公開信里,他曾動情地說:“我不會一輩子做一個好總統(tǒng),但會一輩子做一個好父親。”
因此,真的別小看了一頓飯的作用,很多父母認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塵、前途渺茫。
殊不知,哪怕孩子是一粒沙,若蚌能夠用心守護,最終捧出的也將是一顆光芒四射的珍珠。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分娩:比20年前漲了100倍》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筆記100字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經常有家長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問我什么是數(shù)學,我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我上網查了一下,解釋都太專業(yè),我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 相信很多5-6歲的爸爸媽媽們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問的問題,很...
掌握幼兒園信息,能夠更好的準備開學,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幼兒園排名前100名【供參考】”,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幼兒園資訊!
導讀:健康的親子關系比讓孩子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尤其在六歲以前。 當下的社會氛圍有很強的緊迫感,社會競爭空前激烈,生活壓力很大。因此家長都希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然而中國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父母該如何給孩子倍倍愛的呵護身為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希冀,就是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隨著教育照顧的方式不同,以及遺傳基因和成長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寶貝身體倍兒棒,吃...
寫育兒日記、開育兒博客是80后辣媽們都愛干的事,沒想到,年近古稀的張慧云老人,在34年前就開始領銜這一時尚風潮——她從1977年小兒子出生開始寫育兒日記,一直堅持了近20年,到兒子高中畢業(yè)。如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