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伴隨我們于無形之中,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表達一定思想內涵的實踐活動。如果寫不好作文,可以從自身出發(fā)有意識的去改變。好的作文一般都具備什么要素?以下“悲劇的誕生讀后感6篇”由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
昨天戴老師布置了一樣比登天還難的作業(yè),就是抄一至四單元的重點段落。這可不是輕松的活,有兩課是全部要抄的?。“?,誰讓我們這次的期中考試考得這么差呢!很多同學試卷上的按課文內容填空都錯了,只有楊妤霏幸免于難,因為她是年級第一。想到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現在的心情真可以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形容藍瘦香菇。
放學來到晚輔導班,我馬上拿出水筆開始抄,我還是挺有耐心,抄啊抄啊,可是我抄到一半,手就感覺要廢了。實在太多了,我能完成嗎?看著已抄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想到還有一半沒抄,我真是欲哭無淚。可是怪誰呢?誰讓我自己考試不認真呢?現在后悔也沒用了。我扭頭看看其他同學,他們也皺著眉頭,不停地抄著,有人不時地揉揉發(fā)酸的手腕,教室里安靜極了,只聽到一片沙沙沙的寫字聲。一直到了晚上九點多,我們還沒抄好。家教老師發(fā)信息問戴老師,這么多沒抄好怎么辦。戴老師居然回:孩子們自己定。這下我們樂開了花,一個個開始收拾書包準備回家了。陳若文還懊悔地說:唉,早知道這樣,我剛才就抄慢一點了,手都快斷了。只有潘鑫悅還坐在那里抄著。我也背起書包,如風一樣飛回了家。
第二天戴老師居然問我們:你們抄書都抄了嗎?什么?不是讓我們自己定嗎?我的心像靜止了一樣,呆若木雞。戴老師生氣地說:我就是要看看你們有沒有自覺。沒抄的人全給我補起來。我默默地拿出水筆開抄了。老師還給我們設陷阱?誰讓我們不自覺呢?
這悲劇的兩天,我可憐的手啊!看來以后一定要自覺完成作業(yè),不能再心存僥幸了。
詩已死。這基于“音樂情緒”的情感釋放,文字只不過是承擔的載體以及使情感含蓄的通道。那些源自本性的原始呼喊,那些日神光影下的夢境形象,卻被這些當代詩人張牙舞爪的筆,矯揉做作的字符(已不配稱為文字),牢牢地釘在冰冷的紙上。屈子行吟于澤畔,唱的是不屈的調子;太白斗酒詩百篇,書的是靈魂的交響。他們自是人生的英雄,是希臘式悲劇的主角,而那些詩篇正是他們在臺上用生命吼出的唱詞,是人生悲劇的表達與模仿。而屈原投江,詩仙捉月,詩也便追隨去了水月之間,因為人間再無詩人,因為人間已是符號的天下。
藝術已死。當人世間的審美者得意洋洋地認為藝術是在自己手上誕生時,是否便意味著人世間已無人懂得藝術的真正面貌?我們只不過也是真正創(chuàng)作者的另一件藝術品罷了,而一件不懂得站在正確角度欣賞自己的藝術品,終究只有被砸爛的下場。
此時,作為最高形式藝術的希臘悲劇,那日神與酒神執(zhí)筆共同揮灑出的悲劇,那詩與音樂編織交響而成的悲劇,又怎能茍活于這不懂本質,沒有靈魂,任憑欲望、自大、個體意識肆虐的瘋狂的人世間?!
所以悲劇已死。
而在不見帷幕的戲臺上,在迷霧重重的人世間,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認為自己已經和悲傷說永別了。實質上在表面看來是這樣的,我已經沒有悲傷的理由了,也沒有時間去悲傷了。六級、考研、司考……以后還得工作賺錢疼老婆樣孩子,再次還得享受生活。悲傷對于一個正常的人來說是一個奢侈品,當然包括我在內。世界如此美妙、如此多彩、怎么說也不能單用悲傷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美好的東西對與生活積極的我來說都充滿了吸引力。曾幾何時我似乎說過我的好奇新比一般人都要強,對太多的東西都過于渴望了解。不認為這是什么錯誤,但我想了解了之后如果是不盡的悲傷,那還是閉上眼睛為好,因為那悲傷的眼神不能讓你得到什么值得珍惜可以珍惜的東西,包括所謂的什么和什么以及什么和什么。
以下是我暑假在家的幾天寫下的:
自己對愛情和文學的雙重愛好,但卻不得不承認它們有沖突。愛情和文學都高深莫測,讓人難以捉摸。但是愛情必須學會珍惜,而文學你可以去踐踏,當你踐踏文學沒有超過道德底線沒有讓眾人覺得有什么不合適時,你同樣可以不受干涉的熱愛屬于你自己的文學。于是我發(fā)現了愛情和文學之間最大的差別,愛情是兩個人共同擁有的而文學在你沒有成名成家之前只屬于你自己。我總是喜歡懷疑自己,有時候我認為自己對文學和愛情的雙重喜好必有一種是假的。因為它們一個是給自己享受的,一個是給別人享受的。這樣我就要對自己這兩中愛好進行判斷取舍,當然取舍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所以在這里免談。如果愛情和文學必有一假的話,那只可能是愛情。因為我的性格是缺乏安全感的,于是我更不知道珍惜。所以愛情對我來說就像是別人的藝術品,是我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文學則不一樣,他需要懷疑的態(tài)度。中國歷來有很多文人都曾嘗試過做一個愛情和文學雙重愛好的人,但在我看來,他們無一幸免。他們都成了犧牲品,世俗的愛情的犧牲品。在這里我并沒有詆毀愛情的純潔性意思,只是說當愛情和別的東西掛鉤,任何東西包括純潔的文學,就會變質,變得一文不名。我很愚蠢但我不會再去做這方面的嘗試。所以我對愛情和文學的愛好都一樣的話,那只可能是一樣的假。人總是善于表演,就算我很世故依然不會在表演天賦上輸給任何人。我想當愛情和文學都成了我生活中的奢侈品時,我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子。
我的生活不會是充滿了悲傷吧?……無法想象不敢想象毋須想象……仔細想想當然不會是悲傷,因為悲傷在我的觀念里已經過時。我早就發(fā)現自己是一個積極的人,悲傷會從何而來呢。計算機二級沒過,我無所謂;四級可能過了可能沒過,我也無所謂;以后的考試什么的會不會順利我都無所謂。我到底在乎什么呢?什么都無所謂是不是表明什么都有所謂呢,后來發(fā)覺不是的,a≠非 ̄a。例如:我不是人才≠人才不是我。(把“才”字去掉也一樣)還是有所謂,比如我怕死怕活得不開心所以一直以來玩命的追求那種感覺。在今年春夏之交的某個下午,我在一個荒田里感受到了。短暫也很永恒,如同煙花一樣的愛情。了解之后應該是無盡的歡樂,愛情理應也是一樣,所以我現在沒有悲傷的理由了。說到現在,似乎我的悲傷是在追求愛情的過程慢慢體會到的。但事實并非這樣,在悲傷中我也一直在感受著歡樂,也將是永恒的歡樂。那么,所有的悲傷都應該歸結于歡樂的副產品。
我真的發(fā)現了悲傷的起源了嗎?如果是那我以后就不會悲傷了,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可以盡量避免悲傷,至少可以將悲傷降至最低限度。但要是沒了悲傷,那歡樂的副產品將會是什么替代品呢?我又得探索,還的悲傷……但如果,我以上說的都不對,也就是說我還沒有真正發(fā)現悲傷的起源,那我還得悲傷,因為我很好奇,渴望對悲傷的品質做徹底的了解。我還得繼續(xù)悲傷。于是我覺得發(fā)現一點意義也沒有,徒增煩惱……
高中時看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沒有弄懂,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不明白。認同的只有一點:悲傷是一種矛盾引起的。至于酒神和日神這樣的事物亦或稱之為詞語是可以替代的。尼采認為悲劇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藝術”。但他自己也承認悲劇能給人以快感,這樣悲劇就讓我有所懷疑了。在我看來,悲劇要么是一切事物的起源,要么就根本不存在,只是作為一種虛擬茍存于人們的心間。悲劇很有可能只是一種假象,迷惑了所有人包括聰慧的哲學家們。能引起悲傷的只能是人的靈魂,那虛擬的靈魂,難以捉摸的靈魂,缺乏安全感的靈魂。實質上,很多人不懼怕也根本不排斥悲劇,只是害怕悲劇發(fā)生在他們身上。
可能說得過于絕對,但我想我自己身上所有的悲劇,已經發(fā)生正在發(fā)生和將要發(fā)生的,都是我那脆弱的靈魂導致的。如何讓我自己的靈魂強大起來才是我最大的悲劇。所有的悲傷都源于對悲傷的恐懼,但有相當多的悲劇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這也更是增加了悲劇存在于人那脆弱的靈魂的可能性。
對于我來說,暑假已經是結束了。其實我給了自己太長的假期,總是對自己很松懈。今天是七夕,據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美麗的傳說總是和恐怖的歷史一樣讓人銘記,但我依然相信這美麗的傳說。相信又怎么樣,我沒看到星星,甚至一直也沒有人告訴我哪顆星是“牛郎”哪顆是“織女”。新的學期馬上就要開始了,我的為了戰(zhàn)斗而靈魂付體了。我要是到了書簽了的這句話的境界,我想我大概就沒有悲傷了——“世界很遠很遠,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悲劇的誕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太陽神的光輝使萬物呈現出美麗的外表,制造出幻覺。酒神象征著情感的放縱。它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混合著痛苦和狂喜的瘋狂狀態(tài)。我們都很喜歡聽音樂,音樂只是赫利俄斯和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一種綜合情感的表現。
尼采認為,當我們看待悲劇時,“一種形而上學的安慰使我們能夠暫時擺脫世界狀態(tài)變化的干擾”。通過人格的毀滅,我們可以感受到世界上生命意志的豐富性和不可毀滅性,進而產生快樂?,F實的苦難化為審美的愉悅,人生的悲劇化為世界的喜劇,肯定人生,與痛苦一起玩耍,伴隨著不可避免的苦難與毀滅,從人生的悲劇中獲得審美的愉悅。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義。
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觀的幻覺,反對追究本體,酒神精神卻要破除外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融合。前者用美麗的面紗遮住人生的悲劇面紗,后者則揭開面紗,直視人生的悲劇。前者教導人們不要放棄生活的快樂,而后者則教導人們不要逃避生活的痛苦。
前者迷戀瞬時,后者向往永恒。日神精神的潛臺詞:就算人生是個夢。
我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也要有聲有色的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悲劇的壯麗和快慰。
尼采認為權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標,生命是權力意志強弱的較量過程。事實上,這種權力意志實酒神精神改造的“生命意志”,是生命的原則。它征服了異見者,使他們成為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工具。因此他將人分為天才和流氓。
一種對人的審美態(tài)度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歸根結底取決于內在生命的強弱。他還聲稱“上帝已死”,呼吁打破偶象,摧毀舊的傳統觀念,倡導酒神精神的自由奔放。
在這部書眾多的人物傳說中, 普羅米修斯給我的印象最深。他是一個偉大的形象。雖然他是上帝,但他更像一個行走在地球上的人。他在處理火災方面與人類是一致的。這樣一個愿一位了人類的利益出賣自己身份的神,我們不妨把他看作是人類中的勇士。
當人類走出荒野,努力征服自然,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時,他們已經從心底與眾神決裂了??陀^地認識神與人兩個世界的分離只會加速這種分裂的發(fā)展。面對生存環(huán)境的艱險,文明人不會尋求妥協,正因為這名正言順的分界,造就了人類與神靈分庭抗禮的局面。用尼采的話說,它是人類超越個性界限追求共性的過程。人類的終極目標是使自己成為宇宙中唯一的生物。
但這種瘋狂的行為也是對神的權威的冒犯。越軌者將受苦,他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痛苦的代價。所以普羅米修斯這樣的英雄他做了,神靈不會給他好果子吃;他不這樣做,人類將遭受滅頂之災。普羅米修斯的人生悲劇,如此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自然結果不言而喻。逆境中充滿活力的人有著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巨人夸父所表現出的非凡勇氣,預示著人類將克服一切困難,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個人認為,夸父追日這個悲劇故事,比起埃斯庫羅斯筆下的普羅米修斯,在對結局的藝術處理上要技高一籌。總之,夸父和普羅米修斯這兩位人類英雄的悲劇形象,是人類超越自我、戰(zhàn)勝自我、挑戰(zhàn)歷史極限的過程的完美寫照。
他們生于悲劇之中,在悲劇中尋求超越的力量,在無盡的斗爭中獲得永生。
我不止一次地想象,夸父的形象應該被視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近代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充滿了挫折和艱辛。只有保持最大的勇氣,我們才能支持我們在逆境中前進。我呼吁當代的夸父這個堅定的巨人,忍受公眾的嘲笑和嘲笑,向著美麗而荒涼的奚望之林前進,即使等待的是死亡,也可以頑強地向前邁進,為了人類的幸福,挑戰(zhàn)不可超越的極限。
日神精神應該就是沉湎于外觀的幻覺,反對研究本體,酒神精神卻要破除外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結合。前者用美麗的面紗遮住人生的悲劇面紗,后者揭開面紗,直視人生的悲??;前者要求人們不要放棄生活的快樂,后者要求人們不要逃避生活的痛苦;前者癡迷于瞬間,后者則要求王永恒。我覺得日神精神的潛臺詞就是:
就算人生是個夢,我也要有滋有味的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樂趣;酒神精神的潛臺詞就是:就算人生是一幕悲劇,我們也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悲劇的壯麗和快慰。
如此這般,在我看來,日神的“沖動”是將一切苦難美化,讓人逃離現實,對一切苦難顯得麻木。但另一方面,人們可以從痛苦中得到自己的心理解脫,這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安慰。也許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人們在美化的苦難中過活,不必太過于絕望,在心理上得到了解脫與信心,不至于“無可救藥”。
而酒神的“沖動”則把人生的悲慘真實地揭露出來,可以說是讓世人看清現實,懂得為自己的苦難買單,但另一方面卻也讓苦難中的個體苦不堪言,找不到出路。似乎兩者都是“無路可逃”,也許這就是悲劇誕生的必要吧。
其中關于藝術家對于作品來源的解釋最令人深思,”藝術家知道,他的作品唯有使人相信是即興而作、是奇跡般的一揮而就之時,才生出圓滿效果;所以,他巧妙地助長這種幻覺,把創(chuàng)作開始時那熱烈的不安、盲目抓取的紛亂、留神傾聽的夢幻等因素引入藝術,當作欺騙手段,使觀者或聽者陷入某種心境,相信這完美的作品是一下子蹦出來的。“我想藝術家只是手段不同,但出發(fā)點是好的,作品也應該給予肯定和支持。
參考文獻:尼采《悲劇的誕生》序言——《一種自我批評的嘗試》
時隔半年重讀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不同于當初剛接觸哲學時的一片茫然,在對尼采有著一定的閱讀后再讀尼采的處女作,感受到的與之前相比多了許多。雖然尼采在后期將《悲劇的誕生》視為極不成熟之作,但其討論終生的母題已在此出現—克服虛無。
在西方,自現代性出現伊始,人本與理性漸漸戰(zhàn)勝綿延上千年的神本主義信仰體系。這兩個相悖的體系,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都建立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而尼采要推翻都,恰恰是這構筑了上千年的形而上學體系。最早的理性主義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時代,直到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徹底走入每個人心中,同時,信仰的缺失導致人們懷疑生命的意義,虛無主義自此萌芽。
在痛苦且無意義的人生中,依靠日神藝術的表達完成個體化,又在對世界的恐懼與懷疑中,個體化破碎,主體隱失于酒神藝術。
希臘諸神體現了酒神與日神的對立與結合,日神元素中的個體界限與酒神的過度忘我相互制約。在四大藝術階段之后,悲劇便是酒神日神結合下的崇高藝術作品。
“藝術挽救了希臘人,而且通過藝術,生命為了自身而挽救了希臘人”
抒情詩作為悲劇與酒神頌歌的前身,其中蘊含著兩種藝術沖動—酒神與日神。酒神沖動感受原始矛盾痛苦,拋卻主觀性完成主客體的交融;日神沖動顯現意志的形象—模仿音樂。
悲劇產生于悲劇合唱歌隊,在歌隊中,迷狂的希臘人創(chuàng)造出一片世界,將理想與自由保存其中,他們在其中消融統一,作為狄奧尼索斯式的表達,共同受苦。
“但只要實體是藝術家,那么主體就已然擺脫了自身的個體性意識,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媒介,通過這一媒介,這個真在存在著的主體便得以慶賀它在假象中的解脫。”藝術先于藝術家而存在,藝術家作為藝術的媒介。
普羅米修斯的雙重本質—酒神與日神,泰坦式欲望與個體。
尼采認為,悲劇在歐里庇得斯手中消亡。歐里庇得斯作為思想家,將平庸的觀眾帶上舞臺,形成了一種新的戲劇—阿提卡新喜?。河杀瘎⊥懟鴣恚瑯嫵杀瘎O其艱難和慘烈的消亡紀念碑。
但究其根本,歐里庇得斯也只是面具而已,真正讓悲劇藝術中強大的交織的兩種藝術沖動解體的是—蘇格拉底主義。蘇格拉底的審美原則是:“凡是要成為美的,就必須是理智的?!北灸苤庇^在蘇格拉底這被理智意識壓制,導致了酒神沖動與日神沖動的解體,此后,哲學思想的生長也壓倒了藝術。
但尼采并沒有一味貶低蘇格拉底主義中的理智意識—當科學到達界限,在那界限處凝視一片不可知的黑暗時,科學就必定突變?yōu)樗囆g。悲劇從音樂精神中誕生,也因音樂精神的消失而毀滅。尼采直接引用叔本華“音樂不是現象的映像,而徑直是意志本身的映像。”音樂激發(fā)普遍性的比喻性直觀,也使其以至高意蘊顯露出來—悲劇神話。
意志以三種方式維持在生命中:蘇格拉底式的求知欲—科學樂觀主義,對知識的萬能功效的信仰;藝術之美的面紗—阿波羅式的藝術,通過現象之美獲得解放;形而上學的慰藉—悲劇中酒神與日神的結合,感受生命的永恒與強大。作文作為徹底外于藝術本質的的藝術形式—歌劇,在那里音樂作為歌詞的仆人,非狄奧尼索斯精神使音樂疏于自身,成為現象的奴隸。完全是為了滿足非審美的需要,對于人類的樂觀贊美。
克服虛無的主題在尼采的處女作便已形成,面對痛苦無意義的人生,重估“審美價值”成為最高價值,“用生命的透鏡看藝術”;日神阿波羅作為現象的個體化沖動,酒神狄奧尼索斯作為意志的的統一化沖動,在二者的對立制約中誕生出悲劇—生命的形而上學的慰藉;悲劇又因蘇格拉底的快樂科學主義而消亡,理智意識壓到了本能直觀,使兩種強大交織的藝術沖動解體;結合尼采以后的作品,在我看來,“生命”才是他真正之所信仰,寄托于強大生命力的信仰,以此克服虛無。
一、赫拉克利特:人間智者
人居世間如扁舟行于滄海,時刻面臨著孤獨與虛無的恐懼,然而恰恰是為了克服這樣的恐懼,“偉大者必須永恒”卻成了人類發(fā)自肺腑的執(zhí)著呼喚。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與名聲方可超越時間與死亡,永遠被后代銘記,惟有偉大者的永恒能夠使生存顯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給予人生一個合理的明證。對永生的渴望,銘刻在滄遠的人類文明史之畫冊。
在追尋永恒的隊伍之中,哲學家是最勇敢的騎士。稟賦卓異的哲學家驕傲地輕視當下,略過一切瞬間即逝之物,將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湯的自足的城墻,獨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奪目的人間智者。這位孤獨的隱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變化與毀滅的無常,因而不僅對別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詢不感興趣,更截然不同于別的哲學家對名聲的熱衷,他像一個失去大氣的星體,面對眾人時只會厭惡地轉身而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視名望,卻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罢J識自我”乃是一種必須,自我所認識到的真理以及那個認識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類智慧的頂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奧林匹斯諸神:縱樂的眾相
希臘神話里首先浮現的神邸是奧林匹斯神巍峨壯美的形象,是諸神與泰坦巨神的戰(zhàn)爭。奧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備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憫或愛憐,而渾然是人自身的升華。快樂、自信、意氣昂揚的諸神翻泰坦帝國、殺死巨怪。如同從荊棘叢中長出玫瑰花那樣,由于阿波羅的美的沖動,原始泰坦諸神的恐怖體系經過幾個漸進的過渡階段,演化成奧林匹斯諸神的狂歡體系。
尼采稱阿波羅為“眾神之父”,荷馬的阿波羅、奧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與阿波羅理性的法則是希臘神話提供的第一種面對苦難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時提供了一種“神正論”式的證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羅以其崇高莊嚴的姿態(tài)向我們表明,人們多么需要這整個痛苦世界,它促使個體人產生得到解救的幻覺。強烈的幻覺和樂觀的幻想,樸素而壯美,為荷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贖。
眾神自己過了人的生活,從而為人生作了辯護。阿波羅與奧林匹斯諸神的確能夠解釋人生的苦難與生存的正當性:希臘人證明生存和世界正當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每一種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對應的神的生存方式。荷馬所構筑的這一體系使希臘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陽光下生活,連嘆息也成了生存的頌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雖然暫時被壓制和掩蓋,卻并沒有被徹底消滅,阿波羅/奧林匹亞諸神的勝利僅僅是暫時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國家和多立克藝術之中,在對泰坦的、野蠻的本性的不斷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羅神真正的“永久軍營”。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詳莊重的阿波羅的體內作暫時的喘息,力量積蓄充分之時,阿波羅神已然潰不成軍。
三、普羅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說奧林匹斯神打敗泰坦巨怪的神話依然是阿波羅智慧的集中體現,那么在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里,充滿張力的精神沖突已經凸顯,奧林匹斯的神山本身亦已開始悄然坍塌。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來火種,火作為一種新興文化的守護神,同樣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對人類滿懷偉大的愛的普羅米修斯卻被宙斯縛于山崖,普羅米修斯的神話,一方面集中表現了“勇敢的個人的無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則表達了“神的困境”,乃至“對諸神末日的預感”。普羅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雖然屬于“阿波羅的父系”,卻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而對于人類而言,火點燃了蒙昧的世間,卻被視為對自然與神靈的侵犯,于是在轉身回首的那一瞬間,人洞見了這智慧中飽含的罪惡,同時卻又是充滿尊嚴的罪惡。這是一種類似于原罪式的原始褻瀆,或不可消泯的原始矛盾。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因此包含了一個無比苦澀的思想:事物本質之中蘊涵著不幸,世界內心充滿矛盾,因為泰坦般奮發(fā)向上的個體必然褻瀆神靈。而普羅米修斯的智慧給人生的啟示在于,他同時為人類的過錯、以及由此產生的苦難作辯護。人類的不幸在普羅米修斯的神話里交匯成深重的悲劇精神,而交錯混雜的種種矛盾與痛苦最終凝結成一句話:“這就是你的世界!這就叫世界!”
四、西勒尼:你的智慧在于死亡
西勒尼的智慧沖著莊重的奧林匹斯諸神喊道:“啊,滾開!滾開!”,他冷笑著感嘆“可憐的浮生啊,命運多舛的孩子啊,你為什么要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無法得到的,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歸于烏有。不過,對你來說,等而次之的東西是——立刻就死?!?/p>
如果說阿波羅的精神是原始希臘人沉浸于夢與幻覺之后想象的救贖,對苦難人生的恐懼甚至變成了神邸光環(huán)籠罩下渴望生存的強烈意志;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卻交織了覺醒后的所有的矛盾與痛苦,并最終得出“一切存在既公正又不公正,在兩種情況下都同樣合理”的概念化結論語;那么西勒尼那一聲尖銳的嗤笑則是駱駝背上的最后一根草,最深刻也最悲觀的智慧,最終壓垮了“希臘達觀”與淺薄樂觀主義。作為狄俄尼索斯的養(yǎng)育者和老師,西勒尼所具備的是截然不同于阿波羅的智慧,如果普通人是過于陰沉而嚴肅地看待了這一生命歷程,有些人則明白在通向不朽的旅途中怎樣超然地付之一笑,或者至少是高尚的蔑視,他們常常帶著反諷爬向墳墓。
“那世間最好的東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還有次好的東西——立刻就死?!边@是來自希臘的古老神話,是古希臘人的民間智慧,是大哲筆下希臘悲劇的民間來源。
悲劇如尼采所云,是一種個體生命的本質,是對再偉大的個體也終將歷經苦難而結束其生命歷程的一聲悲嘆;但它同時也是一種快感,而這悲劇的快感正是從那種認識到生命意志的虛幻性的聽天由命感中產生的。因為聽天由命,因為極早地知道了結局,才會擁有放手一搏的勇氣,才會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將生命的欲望與強度肆意發(fā)揮到無窮,在世間萬物的本質——音樂的驅駛下把靈魂唱出,竟也壓制住了那駭人的悲嘆,澎湃出了悲劇的主旋律。每當個體在瞬間的毀滅中涅槃成為太一世界萬物眾生的一部分,悲劇也便從此刻升華了。
這古老的悲劇,正是日神與酒神兩位大神的產物,日神沉湎于壯麗的夢境,外觀的幻覺,認為這可以令個體在苦難中忘記苦難,在黑暗里發(fā)現光亮。酒神卻總是醉醺醺,瘋癲癲,胡言亂語間便已道破世間一切真理,帶領其追隨者在真理間大醉酩酊,在黑暗中以自己為尺度前進向已注定的終點。兩位大神,兩名性格迥異的畫家,終是無法背離音樂的本質約束,便在音樂的畫板上各自揮灑。兩種性格雖有爭端卻也在千百年中相互促進,于是希臘悲劇便擁有了酒神的本質,日神的語言與形象,以及太初所賦予的音樂靈魂。
這究竟是上蒼所賜予古希臘人的還是他們民間智慧的歷久沉積?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說,就像沒有人分得清古希臘人與悲劇而言到底是什么關系一般。他們是觀眾,是演員,是服從于悲劇的歌隊,也是悲劇所述的英雄。也許世界上本沒有看戲與演戲之分,每個人都需在人生的舞臺生表演一出希臘悲劇,區(qū)別只在于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因知道而狂妄,有的人因知道而退縮,因為他們不是古希臘人。只有古希臘人才能把悲劇演繹出日神與酒神的影子,才能在悲劇中窺見宇宙的深處。
只是古希臘人已不再,酒醒日墜,悲劇已死。
相關推薦
希望這份“悲劇的誕生讀后感”能夠滿足您期待。只有能夠讀書,才能夠廣博;只有能夠養(yǎng)氣,才能夠遠大。這兩者都是不能忽略的,讀完作品之后,我們可以嘗試寫一篇讀后感。讀后感就是將我們在閱讀中所感所悟記錄下來,結合文章來加深對它的理解。這對于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都會有幫助!...
學生時代的我們經常會寫作文,寫作文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維邏輯能力和組織能力。多看、多寫才能讓我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一篇作文是如何誕生的呢?小編花時間專門編輯了悲劇的誕生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讀尼采的書,營養(yǎng)價值是毫無疑問的,不品嘗尼采的思想盛宴,其實是一種人生經歷的遺憾和缺失,這是不...
培根曾經提出:“讀書使人充實”,讀過這部作品后,我相信您對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撰寫讀后感的過程中,理解文章所傳達的情感和觸動是先要做到的事情?,F在,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在這里準備了一篇關于“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的閱讀資料,期望這份資料能對你產生啟示!...
下面介紹一篇網絡上非常好的“《悲劇的誕生》讀后感”文章,讀完作者寫的作品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讀完整本書后,寫一篇讀后感,加深理解,請認真分析本文中的內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