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的要求主要是要結(jié)合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對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優(yōu)質(zhì)的作品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fā),讓我們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心理和行為的本質(zhì),從而拓展我們的思維和視野。希望通過本文整理的資訊能夠?qū)δ兴鶐椭ぐl(fā)您寫讀后感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力。
今天的午休,睡的非常深沉,深沉到遲遲無法醒來,醒來了又不知身在何處。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我是誰?我在哪?這兩個問題其實并不好笑。漸漸從那種虛無中清醒過來,于是我又是我了,現(xiàn)在又是現(xiàn)在了,然而又突然變得悵然若失了。還是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人生,我不能是別人,經(jīng)歷過的不會重新經(jīng)歷,要面對的還要必須面對。
剛剛讀完黑塞的荒原狼,最后的幾十頁讀的很急,一心想要一口氣看出個究竟,然而看得越急仿佛越看不明白,似乎有一根看不清的線在眼前飄著,迎著風一把沒有抓到,卻又在另一邊閃現(xiàn)。
一個人的體內(nèi)到底有多少個靈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永恒在哪里,精神與現(xiàn)實矛盾嗎,智慧的追求會比欲望的滿足更神圣嗎,人身上的動物性可鄙嗎,人與人是不同的嗎,會有多不同,完全被理解可能嗎,什么是真實,什么又是虛幻呢。
這本書反復問著無盡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一直存在,很難回答或者沒有答案,就像你體內(nèi)存在的一匹荒原狼,游走在文明邊緣,不常出現(xiàn),但卻偶爾提醒著你,你其實不是你,不是別人看起來的那個樣子,不是別人要你成為的那個樣子,不是你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樣子,也不是你自己以為的那個樣子。
人本就是多面的。普通意義上的正常人是多面之間維持了一個平衡,精神分裂者是多面的失控?!綿g15.com 工作總結(jié)之家】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為了某幾個小時的虛度光陰和與社會上成功學所講的勤奮、正能量、熱情、堅持等雞湯背道而馳而自責、懊悔,產(chǎn)生更大的沉沒成本。
生活中,我們可能常常會在心里說,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我不喜歡我剛才那樣的`表現(xiàn),我不喜歡我的缺陷,我的不完美。
生活中,我們也常會幻想,如果我怎么怎么樣該多好,要是那樣是不是就會好一點?
可我們似乎很少去選擇接納,也許你會說,放過自己不就是一種接納嗎?不不,放過是不再糾纏在犯過的錯誤和問題上,但這些錯和問題、本性中負能量的、懶惰的、貪心的、焦躁的等用所有社會上公認的不好的詞來形容的那些面對你來說依舊是痛苦的存在。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要承認你身體里住著很多的你,好的不好的,善良的,可惡的,敏感的,決斷的,多愁傷感的,……所有的這些才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你。你以為的缺陷其實是你的缺一不可。
雖然有這么多的面,但這些面都只是你手里的棋子,這些棋子,想怎么下,下在哪個位置,怎么安排,完全取決于你,諾,你看,變成了一場策略游戲。
不要排斥小看任何一枚棋子,就像你討厭的那些不如意的自己,不如想想怎么合理安排,在什么時刻發(fā)揮哪枚棋子比較適合。首先要承認那些不一樣的你的存在,然后選擇接納,爾后合理安排你的棋局,使之發(fā)揮最大的效益,這才是每個我應該做的。
哪有完美的自己,只有更完善的棋局。
《荒原狼》讀后感1000字:
一刷的時候怪翻譯的版本不好,影響了閱讀體驗,所以二刷特意找了評價好的趙登榮、倪誠恩譯本來讀,在文字方面確實比一刷的體驗好很多。然而,直到看完最后一個字,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完全讀懂。
《荒原狼》是以一位精神病患者哈里·哈勒爾的自述,加上一個所謂房東親戚視角的出版者序為內(nèi)容的篇幅不算太長的小說。在出版者序中所描寫的幾個場景貫穿了全篇,在自述的部分這些場景多次出現(xiàn),或許頗具象征意義?書中涉及的人物不多,人物之間的互動清晰明確,但正是這種生動的互動關系與作品本身所隱藏的人物之間的實際關系,使小說變得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黑塞很擅長將一個完整的主體拆分成不同的個體,并通過個體間的互動來敘事,甚至借此闡述一些艱深的道理,比如他1922年的作品《悉達多》,又比如本篇作品《荒原狼》。在這種解構(gòu)中登場的那些書中的人物,大多為一個主體的兩面,甚至多面。
但在本篇中,這些本應相互獨立的個體中,卻又存在著一個一分為二的哈勒爾(主人公),他是一個擁有雙重個性的獨立卻又分裂的個體,這種分裂時刻困擾著主人公,攪擾著他的生活,甚至嚴重的威脅到了他的生命——無時無刻不想要自殺。就在哈勒爾又一次遭遇了分裂的人格所帶來的麻煩時,他遇到了赫爾米娜。小說從此刻開始,一步步走向高潮。
可以說主人公哈勒爾的自述,就仿佛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自洽的過程,這是一條自我認知的路,通過它便完成了一場自我救贖。這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人自洽的過程,是一代人自我認知的路,通過它重新審視舊的時代才有勇氣面對新的未來。但這條路布滿荊棘,稍不注意就會落入地獄。
這條認知之路,似乎并不僅只適合哈勒爾所處的時代,而是適合每一個歷經(jīng)變革的時代,就像在出版者序中寫道的:
哈勒爾的一段話給我啟發(fā),使我懂得了這一點。有一次我們談了所謂中世紀的種種殘暴現(xiàn)象之后,他對我說:
這些殘暴行為實際上并不殘酷。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中世紀的人會非常厭惡,會感到比殘酷、可怕、野蠻還更難忍受!每個時代,每種文化,每個習俗,每項傳統(tǒng)都有自己的風格,都各有溫柔與嚴峻,甜美與殘暴兩個方面,各自都認為某些苦難是理所當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惡習。只有在兩個時代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讀后感·如果一個古希臘羅馬人不得不在中世紀生活,那他就會痛苦地憋死;同樣,一個野蠻人生活在文明時代,也肯定會窒息而死。歷史上有這樣的時期,整整一代人陷入截然不同的兩個時代、兩種生活方式之中,對他們來說,任何天然之理,任何道德,任何安全清白感都喪失殆盡。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尼采這樣的天才早在三十年前就不得不忍受今天的痛苦——他當時孤零零一個人忍受著苦痛而不被人理解,今天已有成千上萬人在忍受這種苦痛。
如今,變革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家常便飯,每過十年,生活方式就似乎被刷新一次。每一個人仿佛不止陷落在兩個時代中,而是在時代的漩渦中掙扎求存,跟上時代已經(jīng)漸漸變成了生活的必須。
而《荒原狼》是黑塞送給當時的人們的生存手冊,更是黑塞送給全人類的生存解讀報告。
《荒原狼》是二十世紀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爾曼。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發(fā)表于1927年六月。小說問世后,先后被譯成二十種文字,在文學界和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黑塞出生于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是在具有濃厚宗教色彩和東方精神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他的小說大多以青年為描寫對象,反映他們的生活、苦悶、彷徨與探索。而《荒原狼》描寫的是中年藝術家的精神危機。小說主人公哈里。哈勒爾自稱荒原狼,一只“迷了路來到我們城里,來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毕旅婢妥屛医榻B一下這匹荒原狼吧。
哈爾勒年輕時曾想有所作為,做一番高尚而有永恒價值的事業(yè),他富有正義感,具有人道主義思想。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的理想破滅了;他反對互相殘殺的戰(zhàn)爭,反對狹隘的民族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卻招來一片詆毀與謾罵他到處看到庸俗鄙陋之輩,追名逐利之徒,各黨各派為私利而傾軋。社會上道德淪喪,文化墮落,什么東西都發(fā)出一股腐朽的臭味?;脑桥c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在他看來,周圍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場猴戲。他感到非常煩躁痛苦,他煩躁不安,無家可歸,“啊,在我們的世界……要找到神靈的痕跡是多么困難?。≡谶@個世界,我沒有一絲快樂,在這樣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個潦倒的隱士者?!?/p>
他很悲觀,但他的悲觀主義的基礎不是鄙視人世,而是鄙視自己,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尖刻、批判、厭惡和憎恨,全部發(fā)泄在自己身上,而對其他人,對周圍世界,他始終勇敢而嚴肅地嘗試著去熱愛,因為“愛他人”就像恨自己一樣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靈上??墒撬智宄?,人活著,不愛自己就不可能愛別人。而憎恨自己,最終會導致可怕的孤立和絕望。
從來沒有一個人想荒原狼那樣深切而強烈地需要獨立。他越來越獨立了,沒有人能命令他,他自由而獨立地確定自己的言行和取舍。但是在已經(jīng)到手的自由中,哈里突然覺察到,他的自由就是死亡。周圍的一切使他陷入寂寞,世人都和他沒有任何關系,連他自己也與自己無關了。他在變得越來越稀薄的沒有交往、孤苦伶仃的空氣中慢慢窒息而亡。但是,死亡之路無時不通,死亡之門永遠敞開著這種想法,反而給他以力量,使他有興趣,甚至是好奇地飽嘗痛苦和逆境。
赫爾米娜是一個形象棋子,也是荒原狼的理解者。她是哈里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創(chuàng)造力與智慧之源,在這里是他調(diào)和矛盾之旅的向?qū)А?/p>
“面對充滿暴力與謊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靈魂發(fā)出我作為詩人的呼吁,只能以我自己為例,描寫我自己的存在與痛苦,從而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而被其他人蔑視?!边@是黑塞說的話。而荒原狼恰是他本人第二次婚姻觸礁后的寫照。
感覺看不懂啊,有人能評價一下我的讀后感嗎?
我覺得我根本就讀不懂這種書,借用下作者的比喻:我完全溶解了,在那零碎的、紛雜的語言的漩渦上漂游,讓我隨著節(jié)拍在混亂的、矛盾的思潮上顛簸飄蕩。
雖然我看不懂,我還是很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喜歡他那平滑的、優(yōu)美的、流暢到底的文字(應該有一部分翻譯的功勞),所以還是很喜歡,起碼讀得舒服。
哈里有點像個自詡不凡卻有些無力的人:夢想與現(xiàn)實背道而馳;思想崇高卻擺脫不了所厭惡的種種事物;他認為自己的靈魂中人性和獸性在爭奪、撕扯。
——高尚的哈里鄙視市民生活,現(xiàn)實的哈里卻無法脫離;道德的哈里無法忍受放縱的貪歡,情欲的哈里卻沉迷其中;幸福的哈里享受爵士樂和狐步舞,孤傲的哈里卻鄙視那些麻木的、孜孜不倦的年輕人.......
而赫爾米娜的身上似乎有著哈里理想的樣子:與他靈魂共鳴,卻熱衷于忙碌的市民生活——她沒有像他那樣痛苦絕望地掙扎與逃脫。也因為赫爾米娜,哈里開始追求永恒的存在。
在魔劇院,哈里經(jīng)歷了自己每個人格渴望經(jīng)歷的種種,并且遇見了永恒的莫扎特——我理解為以一種迷幻的方式與多面的自己和解(也是游歷自我內(nèi)心的煉獄)。應對所有的浮躁的庸俗的表面付之一笑,透過表面去觸摸永恒的、高尚的精神——忍受痛苦,學會“絞刑架下的幽默”。
我覺得書體現(xiàn)了作者想要回歸美好生活的愿望,最后,希望自己今晚能做一個關于魔劇院的夢——那種魔幻的感覺,真是很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