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傷讀后感。
羅曼·羅蘭曾言:“與書籍為伴,絕不會感到無聊?!睂嶋H上,許多人在閱讀過程中,找尋到了更優(yōu)質的生活方式。你對這部作品有何見解呢?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創(chuàng)傷讀后感”,期望得到大家的喜好。
心理創(chuàng)傷在一代人身上發(fā)生了之后,影響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心理現象就叫做代際創(chuàng)傷。
1.代際創(chuàng)傷傳遞的社會潛意識因素
☆重男輕女
☆儒家文化輕視女子的部分糟粕
☆父母那一代沒有得到尊重
2.代際創(chuàng)傷傳遞的根源
代際創(chuàng)傷理論最早是由心理治療師莫雷·鮑恩提出的,他認為家庭經歷會形成一個模板,塑造每一代人的價值觀、想法和體驗,然后一代代傳遞下去。
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我記得有個電影里面一群知青在下鄉(xiāng)插隊時逗弄房東家的孩子,問你長大了干啥?
那個孩子憨憨厚厚地說長大了娶媳婦、生娃。
一群人哄堂大笑,接著問然后呢?
那孩子撓撓頭說把娃養(yǎng)大了,讓他結婚娶媳婦,接著生娃娃。
再比如說一個家庭里父親打母親,孩子看到了,會形成意識:
☆原來男人是可以打女人的;
☆我堅決不要和父親一樣,我結婚了可不能打老婆;
☆原來婚姻這么恐怖,我不要結婚。
你看不同的孩子想法也會不一樣,但是毫無疑問,他們都受到了家庭的這種影響。
非常好的一本書,學會利用童年的治愈創(chuàng)傷治愈現在自己。當我能明白那個小小的我并沒有過錯,我所遭受的一切意義就改變了,我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
正好我現在也在經歷心靈上的洗滌,我有一個賭博成癮的父親,如果有人阻止他賭博他就會對那個人吵鬧辱罵,即使我只是一個孩子,需要他的陪伴。
后來吸引我的男孩,都是這個模式,對某些方面具有成癮性且非常自私,無法承擔責任。
現在我和父親聊天時他表示他不賭博的話,閑著時候會感覺非常的空虛和焦慮。
現在他戒除堵癮期間,我也感覺到了,他經常會在屋子里踱步,或者找力氣活干。他還沒有找到內心的平靜。
我讀這本書,要感謝嗶站的某心理學up主戚戚四兒,確實受益頗多,我在一年前還處在很嚴重的焦慮型依戀的狀態(tài),現在已經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童年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我在童年時期因為父親(吵嚷,辱罵,威脅),形成對親密關系的畸形認識,我的母親是一名安全依戀關系者,但是她工作繁忙很少在家。我的童年幾乎是于奶奶和爸爸度過的,奶奶也是非常嚴重的焦慮性依戀者。我和男性的交往模式,也一般表現為焦慮型依戀,同時我會被自私而且會傷害我,無法真心關心我的男人吸引。直到隆的出現,他對我抱持性的關心和關愛打破我的依戀關系中的錯誤循環(huán),我開始去接受真正的關心,正式自己的錯誤認知和錯誤的依戀關系,我們是真正的伙伴,可以聊任何事。他不因為我是誰而貶低或者贊揚我。他因為我是我而跟我保持聯系,因為我做了好事而為我開心,因為我做了錯事或者行為急躁而替我難過。我感覺到我是被理解的,我也是幸運的。現在我終于從能從囚籠里往外面的世界探索,我不再被過去的我禁錮,開放的,自由的接受新的世界。
說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的人都意識到了它的影響,我以前一直對這一點不以為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影響之大。我的父母之間一輩子磕磕碰碰,家里大吵小吵不斷,媽媽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工作或者謀生的本事,只是跟著父親來出苦力。家里孩子也多,經常會面臨著經濟緊張,爸爸又不是那么地負責任,所以他們經常吵架,一吵架,媽媽就會告訴我們,女人,還得有自己的工作,男人不可控等等。
所以我們從小就不相信男人,在該談戀愛的年齡不敢放開去談戀愛,總覺得男人不可靠,后來結婚僅僅是因為我覺得他負責任,結婚后,我實現了經濟獨立,完全不依賴老公,但是卻沒有安全感,我們依然吵鬧不斷,三觀不合,我的脾氣性格,簡直就是我媽媽的翻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是苦于改變,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如獲至寶。[泡泡演講稿 pOPo666.COM]
我們生活到現代這個社會,壓力很大,高壓之下,或多或少,心理都有點問題,或是抑郁,或是自私,這些心理問題都需要我們去認真地去面對和解決。這本書的作者金尚,心理學碩士,是“虛擬愛之療法”的提出者和倡導者。
整本書先解釋了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對我們的影響,要療愈代際創(chuàng)傷的一般步驟,從五個階段來進行詳細說明,第三部分從家庭的角度來教會我們怎么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每個人說到底,本質上都是一個小孩子,通過療愈我們的小孩,我們可以找到內在的幸福。
療愈完自己的內在小孩之后,我們還要療愈自己的身心靈,用虛擬的愛的療法來幫助我們實現心靈的轉變,最后慢慢地從內心深處走出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
我現在覺得,人的一輩子就是一場修行,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心,來找到自己內心深處那個最健康,最純真的自己,克服內心的邪惡,找到善良,懷著真善美,才能過好這一生。如果你有同樣的困惑,不妨先從自我療愈開始。
馬東在一次采訪中說到:“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是從同齡人的社交中得出的結論。
而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存在代溝的,在思考方式和看問題的方向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
曾經,專家要求家長們去學習了解小孩子們的心理,了解孩子的世界和認知范圍,對孩子群體要區(qū)別對待,不能用成年人的那一套粗暴做法來處理小孩子的許多問題。我們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是非常少的,以前的課堂上不會有這門課,除非大學時候修了心理學這個專業(yè)。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學,關于心理健康的學習都是很缺失的。
經常有人開玩笑說,學開車得考個駕駛證,結婚也得辦個結婚證;唯獨升級當父母,大家?guī)缀蹩梢詾樗麨?,沒有什么技術考核,也無須官方認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毫無經驗可言。我們都是無證駕駛,并且無人指導,靠自學成才,摸索成專家。
我想起我小時候,在父母狠狠打我的時候在心里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決不打他。
但是當我真正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動手打孩子的次數雖然不算多,但也還是有幾次的。并且我經常埋怨自己,在關鍵的時候下不去手,姑息了他,沒有糾正那些關鍵錯誤,沒有達到我們給孩子學習下面下達的要求。
而我的孩子,在我教訓他不能玩手機了,會耽誤所有的事情時,他這樣回我:以后我有孩子了,我會早早給他配一個手機玩。我當時在心里暗想:等你真當了父母,你一定也不會這樣做。
原生家庭在每個孩子的身上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有人曾說楊綜偉為什么總是戰(zhàn)勝不了林丹,是因為他骨子里面小鎮(zhèn)青年的自卑。他在技術層面上根本不輸林丹,在關鍵時刻的不自信、心態(tài)不穩(wěn)定等因素,總是讓他在賽場上成全林丹,輸掉自己。
這個觀點在我身上也得到了印證。有時候原生環(huán)境的烙印帶來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只有極少數人,沖破了自己人格上的局限,作文獲得了突破性的成功。比如馬云,比如劉強東。他們此前都是很平凡的人,原生家庭也很平凡,但是他們突破了某種發(fā)展極限。但是這樣的人是少數人,不能放在大數據里面對比所有的普通人。
作者金尚寄語:真自我是一切心理健康的基礎;假自我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
我很認同這句話:關系至少給了我們兩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對我們的生養(yǎng)。并且,我們的人格也源于我們與父母的關系,父母和我們的原生關系,最終被我們內化為“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chuàng)傷》分別從一般步驟、內在小孩、身心靈、內在關系模式四個方面進行了全息式論述。作者延續(xù)了武志紅老師的《家為什么傷心》這一專業(yè)問題,展開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身心靈世界,然后鄭重的提出了“原生家庭代際創(chuàng)傷”對大家的影響,對人們許多行為的影響。最后書中也給出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算是有提出問題也有解決問題的社科讀物,特別好。而且還有很好的方法論,作者是心理學專家,開創(chuàng)了許多心理學創(chuàng)新療法,都是很有實效的。書中列舉的各個部分的療法,實用性強、操作性強,是受創(chuàng)傷者直接可以使用的干貨,其中很多方法都是經過作者實踐檢驗過的確實有效的療愈之法。
“”想要與自己和解,就要原諒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不是原諒他們,是為了放過自己”,網絡上這些話屢見不鮮,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要裝大度,逼著自己去原諒那些傷害我們自己的人呢?
今天看過金尚的書,她說,對于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不必原諒。
心里突然覺得松了口氣,我們不必糾結。傷害就是傷害,痛是實實在在的痛,為什么我們要主動尋找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去原諒他們呢?
即使是父母,我們也不必要與他們和解,甚至我們是在與自己的“內在父母和解”這個“父母”不是實體形態(tài)的父母,他們只是帶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載體。在形式上,我們仍可以與父母遠離,不交流、不溝通,接受內在父母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的過去,接受自己的生命,認可自己是這樣的存在。
內在父母是家族幾十代、幾百代的生命正能量,是神奇的大自然。和解之后,我們就可以做回真的我,接納自己,愛自己。
五,尋找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我們多多少少都有著未愈的創(chuàng)傷,我們的人,從來都不是完美的,我們的一生都在治愈自己。孩子是我們父母最好的心靈治愈師。我們未愈的創(chuàng)傷,會通過孩子顯現出來,當我們滿足自己的孩子時,這些當年我們未得到的需求時,也在某種程度上療愈了我們內在的小孩,我們同時又會內化到孩子內心中,影響著他們。所以讓我們保持快樂,才能傳遞給孩子,給他們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