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讀后感。
如果你閱讀了作者寫的作品,你肯定也會被其文采征服。面對這些想法,我們應該寫進自己的讀后感里進行珍藏。那么你會寫作品讀后感嗎?我們花時間專門編輯了塞翁失馬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想過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嗎?《塞翁失馬》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就說了這樣一件事。
《塞翁失馬》就是一個典型的故事。塞翁是個樂觀爺,對事情的看法也與常人不同。有一天他家的馬丟了,鄉(xiāng)親們來安慰他。可塞翁卻說:“馬丟了,可能不是壞事,說不定是好事?!惫唬怀銎渌?,幾天后,他家的馬回來了,還帶來了一匹寶馬。這么大的好事,鄉(xiāng)親們又來祝賀了??扇虅t認為,這不一定是好事,說不定是一場禍事。他果真料事如神。他的兒子去騎寶馬,結果摔斷了腿。鄉(xiāng)親們又來勸他別傷心??伤麉s認為這可能是一件好事。過了一段時間,大敵當前,別家的孩子都參軍戰(zhàn)死沙場了,可他家兒子卻因腿折了,沒能參軍,保了性命。
不僅故事這樣的,而且圖畫也很有趣。你想過一幅畫旋轉90度、180度后會變成另一個樣子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瞧,一只青蛙蹲在草地上幅畫旋轉90度后,你會看到一匹馬的頭部;旋轉180度后,你會看見一位女王的頭像,是不是很有趣?
其實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換位看。一個東西正看、橫看、豎看、旋轉后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子。一件事情也可以換位思考。就說我自己吧。因為上學期期終語文考試中,我書寫分扣了1分,暑假中要練30頁字。剛開始,我很有抵觸情緒,覺得太多了。但還是每天堅持練字,假期快過了,媽媽說我的字進步很大,壓力變成了動力。
正如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笔挛锸嵌鄻有缘?,我們要看清物體的每個面,換換位,想一想,才能真正的看清一件物體或一件事。
塞翁失馬的下一句塞翁失馬下一句塞翁失馬的故事有關記事的好詞好句擴寫塞翁失馬塞翁失馬擴寫續(xù)寫塞翁失馬塞翁失馬的故事
在一個美麗的夜里,我坐在書桌前,翻開了我的故事書。
哦,這個故事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它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塞翁,他丟失了一匹馬,可那匹馬又帶了一匹馬回來;兒子欣喜若狂,騎馬卻折斷了腿;匈奴進軍,大家都去當兵了,十有八九都戰(zhàn)死了,他卻因此保全了性命。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對于好的事情,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防止向壞的方面轉化的不利因素;對于壞的事情,更要善于吸取有用的東西。因此,當壞事出現(xiàn)時,不要悲觀失望、垂頭喪氣;當好事出現(xiàn)時,也不要趾高氣昂、不可一世。任何壞事和好事出現(xiàn)時,都要頭腦冷靜。
人們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意思是:只要我們用良好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就會生活得非??鞓?但是,如果我們能挖掘出事物好的一面,并且充分地加以利用,那么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某次考試我考的成績不太理想,如果我們能吸取教訓,并且確定新的學習目標,相信,我會在以后的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所以,我要說:“塞翁失馬,能變禍為福!”
媽媽曾經給我講過許多的成語故事,如:《邯鄲學步》、《水滴石穿》、《囫圇吞棗》、《塞翁失馬》等,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塞翁失馬》的成語典故。
這個成語典故主要講了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字叫塞翁,他養(yǎng)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塞翁見有人勸慰,只是說沒準會帶來好福氣,沒過幾天,丟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鄰居聽了此事佩服塞翁的預見。塞翁有一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一天騎馬從馬背上摔下來,摔斷了腿了,鄰居們跑來安慰,塞翁卻認為摔斷腿沒關系,說不定帶來福氣。沒想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們需應征入伍,塞翁兒子因摔斷了腿不能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zhàn)死,唯有他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讀到這個故事,我受益匪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塞翁的兒子之所以活下來,是因為塞翁擁有樂觀的精神,正確的看待事情。
如果你是塞翁,你會認為馬不會回來嗎?如果你是塞翁,你會聽鄰居說的話嗎?如果你是塞翁,你的兒子摔斷腿你會認為是壞事嗎?文中有個情節(jié)是塞翁的兒子騎馬摔斷腿,塞翁卻認為不是壞事,最終他的兒子因腿傷沒入伍而保全了性命。
是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當我們生活碰到了事情要往好的方向去想,當我們碰到了壞的事情也要想可能會有發(fā)生好的事情。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哥一位朋友,有一天他不見1元,他想一定會回來的,沒想到真的回來了;有一天他在學校撿到100元,他想如果不還回去,被人知道的話會被人指責和批評,于是他交給他保安叔叔,沒想到錢的主人是他的班主任,最后班主任還請他吃牛排。
《塞翁失馬》的故事讓我學到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俗語吧?今天,我有幸讀到了古文版的《塞翁失馬》。其內容和白話文的相差無幾。講的是一個老人在碰到困難和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于別人的看法以及他獨到的見解。簡單地說,就是當他碰到“禍事”時,他把它看成是“福”;而遇到“福事”時,他卻把它當成了“禍”。從中得以解決了許多的問題。
是啊,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灰心,不要喪氣,再多加一點力,多堅持一會兒,說不定成功就會向你招手致意。我們都很熟悉“許三多”這個人物,他就是一個成功的堅持者,最后獲得了驕人的成績。而當你獲得了成功時,也千萬別被勝利的喜悅沖昏了頭腦,否則會變的驕傲自滿。沉住氣,更大的成功還在前方等你。反之,如果你整天認為你已經成績斐然,不再努力,不再使勁,那么,很快地你就會往下跌,甚至是慘遭失敗。
俗話說的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藏。這其中蘊藏了許多的哲理。在我們的周圍,有一些人總抱怨懷才不遇,抱怨升官太慢,認為自己運氣不佳,倒大霉。其實,平淡才是福。比如說有些當大官的,雖然說他的權力很大,顯得很威風,可是在潛意識里,他的人生中卻蘊藏了許多的危機,比如:突如其來的安全事故可能會撤了他的職;四面八方的親戚朋友可能會讓他去違法犯罪。權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危機感就更大。古時候還有“范進中舉”的故事說的也是福中隱藏著大禍這樣一個道理。所以說,平靜的生活是幸福的。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平常人的生活。
古文《塞翁失馬》告訴我們,要樹立危機意識,時刻注意要有危機感。失敗乃成功之母,也定能振奮人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成功,也許是福,但同時也隱藏著禍。
一篇古文,幾個字,竟含如此大的道理。真是學無止境啊。
相關文章推薦
在學習過程中寫作文是常有的事,通過寫作文可以更好地表達一些東西。為了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要加強對優(yōu)秀素材的積累。作文怎么寫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下面由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談美讀后感4篇》,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本網站。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以下羅列每一章節(jié)的精彩之處,略賦個人拙思主觀之感,引以對朱先生之《談美》的敬意。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驗的道理,即:美感經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lián)想
我姑且如此解釋朱先生的這段文章。聯(lián)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tài)的東西。美感經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lián)想,而單純的聯(lián)想不能算做美感經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lián)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直接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而會產生浮想聯(lián)翩的心理活動,所以美感經驗同聯(lián)想是有不同含義的兩種概念,不能混淆。
最近幾天,我爸推薦朱光潛的《談美》給我,我隨意地翻了翻,發(fā)現(xiàn)除了書信沒有其他的東西,覺得無趣就放了下來。過了幾天,當我翻到傅雷寫的《傅雷家書》時,我突然想到,會不會《談美書簡》也是本很好看的書呢?我便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讀了起來,讀完后才感到,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
這本書中,寫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他所總結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觀點。我覺得雖然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許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把人生大道理寫下來,我想不會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聰明的朱先生便用書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語言解釋抽象的美學感念,讓我們很容易接受。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于現(xiàn)在和過去的態(tài)度也有同樣的分別……”看,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對我的態(tài)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除此以外,這本書也詮釋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讓人百看不厭。難怪我父親在我看這本書之前就告訴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精神領域基本上就上了一個層次。現(xiàn)在一感覺,真的是這樣??!小小的《談美》,總共可能不到7、8萬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滲透著朱先生親身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tài)度,不得不感動你我。我想他的這些文字會促使我一點點的成長,讓我看到一個深層次人的所作所為。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到了這里,難道我們不應該敬佩他嘛?
長時間不曾讀書,更不曾這么認真的讀書?!段乃囆睦韺W》(復旦大學出版學出版)又名《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里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后,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征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于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么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觀點是那么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并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為什么美?朱光潛先生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于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圣·奧古斯丁:“什么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chuàng)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義嗎?
為什么要研究美?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游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fā)現(xiàn)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里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于為什么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么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對于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后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并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并成功開發(fā)出漢字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里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xiàn)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
曾幾何時?凜冽的寒風不停地敲打著窗外,而今,秋風再次掃過落葉!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美,每個人都有不同定義。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在《談美》一書中,朱先生帶領我們走出“柳暗”進入“花明又一村”,給了我們一個“美”的答案。
成長的過程是一種頓悟的過程。林清玄說過:詩情與道情的轉折是“悟”。這種悟,不是憑空冥思苦想,也不是死盯著書本的一句話想上一個中午,而是在生活得點滴中,發(fā)現(xiàn)某種永恒存在的道理,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軌跡。長大了,說得更多的是思維與涵養(yǎng)的增長。審美的能力也是如此,通過不斷的“悟”來進行充電。
在美的普遍性中找到美的特殊性,便意為對美的一種創(chuàng)造。即美的藝術價值是在美的共性中找到個性的美。只有個性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公孫龍子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相傳有一天,公孫龍子騎著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說,依照規(guī)定馬不可以進城。于是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白馬非馬,最后說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騎著他的白馬進城去了。他的論證大概是這樣的:“馬”指的是馬的形態(tài),“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tài)不等于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白馬非馬)。闡述了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
《談美》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美的答案,既要與事務之間保持一種距離感,又要與這種距離有一種美的結合,處于能觸摸,能感受到美的位置。美感屬于一種直覺,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求證的內心的美的觸碰。
悠悠然,勿把遺憾留腦后!“慢慢走,欣賞?。 ?/p>
讀完《談美書簡》總體感覺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種不明白。留下鮮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記不清楚,也許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專業(yè)性很強,雖然作者也竭力寫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個從為看過聽過“美學”,壓根不知道有美學存在的人,突然讀到一本美學大師談美學的書,總覺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難以應付。
可以做個比喻來形象的詮釋我的'感覺。
看這本書,就像看T臺秀一樣??粗鞣N各樣想盡辦法創(chuàng)新的時裝,卻得不償失的讓人看到另類的搞怪,難以接受。但當你知道這是一位知名大師嘔心瀝血的作品,你就會按奈住自己的煩躁,耐心品位,試圖找到一點可以看的過去的地方。但當你發(fā)現(xiàn)這樣也是徒勞的時候,你又看到別人對這些設計贊不絕口,你便會心生疑惑,不得不從其他方面來尋找樂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會將注意力轉到主體的龐雜部分,比如你會欣賞模特的妝容、身材、造型,或者聆聽秀場的音樂,或者研究T臺的設計??傊?,你會找到主體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沒有白白的浪費時間,但卻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內容。
讀它,需要靜心,在一大堆晦澀難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尋找到一點能讀懂的,能理解作者觀點的,但往往是努力與收獲不成正比。
和服裝設計師類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卻收效甚微。至少作為萬千讀者之一的我,確實是在還沒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況下就讀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對美學的認知。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作者?;蛟S是內容涉及知識面太廣,含蓋內容太多,這就對我像我一樣知識面狹窄的讀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擾。這個問題,即使作者再怎樣神通廣大也解釋不清楚。比如,書中常提到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根本就沒接觸過,試問,我又怎能理解透徹呢?所以,我還是要多讀書,多涉獵些不同領域的知識,也許這樣,便可以理解此書的內容。(當然,這是后話)
正如看T臺一樣,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無法理解晦澀難懂的內容,我就會從其他細節(jié)方面來尋找這本書的精彩,好鼓勵我繼續(xù)讀下去。作者朱光潛先生,是一位民族責任感很強的人,他對社會學風很是憂慮,也不斷鼓勵年輕人去打破禁區(qū),為文壇帶來清風。他也確實是個“老實人”經常自我反省,不斷思考,不斷改正,不斷進步。他這種務實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華,也是這本書的精華。而且,作者在這本書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他的文字也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并沒有拘人與千里之外的意外,這也是朱光潛先生與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論拘人與外,讓人心生畏懼的學者的最大不同,這才是真正有學識的表現(xiàn)。“唯有品質好的人才能寫出好書才能寫出好書”,所以,從這點上來說這本書也有它的可貴之處。
對于這本書,我沒有讀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評論。只希望以此來記錄下讀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讀書而不回想,猶如食物而不消化。我們在這本書籍中讀著讀著就哭了,說明我們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寫讀后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文筆,還能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你知道讀后感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嗎?由此,有請你讀一下以下的“讀后感破碎美麗”,不妨參考一下。希望你喜歡!
破碎,是指零碎殘缺。那么,大家可能就會有疑問了:破碎了還會美麗嗎?別急,就讓我?guī)ьI大家一起領略這篇文章的奧秘所在。
我不知道它們曾經怎樣美麗過,所以我無法想象它們的美麗。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這種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麗之中,挖掘著它們絢麗的往昔,然后,驀然回首,將這兩種生命形態(tài)拉至眼前,驀然淚下。這不可解釋的一切蘊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風花雪月悲歡離合,蘊含著多少滄桑世事中永恒的感傷和無垠的蒼涼啊!
這是原文中的一段話。作者喬葉在此也道明了破碎美麗的原因。仔細品味,這其中也有一定的道理呢!
試想一下,現(xiàn)在有一把老藤椅,裂痕斑斑,在鄉(xiāng)下小院里的一角被風輕吹,發(fā)出了嘆息,歲月的嘆息。它雖然不是由紅木精雕細琢而成,但卻也古樸淳厚。它身上的條條裂紋,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的悠久與生命的莊嚴,破碎猶美!庭院深處的一簇草,看起來雜亂無章,打破了小院靜美的格調,然而也正是這簇秋草,讓人感受到了秋的蕭瑟與寂寥,自古逢秋悲寂寥,這簇秋草,道出秋韻,美不勝收!月兒如銀鉤般懸于空中,沒有了滿月時的清亮可人,但這殘月引得詩人紛紛舉杯消愁,千金換酒,但求一醉!
有詩為證: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殘月化詩,誰人敢說不美?
能夠破碎的人,必定真正的活過。文章列舉了林黛玉的破碎,三毛的破碎,凡高的破碎,還有貝多芬的破碎。但是,他們都是最美麗的!
是啊,人生沒有完美,然而靈魂可以最為純真!無論他的肉體是否已經支離破碎,或是殘缺,但靈魂卻可以最為完美!
有這樣一段話:我喜歡斷樹殘根,枯枝萎葉,也喜歡古寺銹鐘,破門頹墻,喜歡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階傾斜玉欄折裂,喜歡云冷星隕月缺根竭莖衰柳敗花殘,喜歡一個沉默的老人穿著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撿拾破爛,喜歡一個小女孩瘦弱的雙肩背著花布塊拼成的舊書包去上學。我甚至喜歡一個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滾動,然后靜止。每當看到這些零星瑣屑的人情事物時,我總是很專注地凝視著它們,直到把它們望到很遠很遠的境界中去。
我仿照它也寫了一段:我喜歡收集各種各樣奇怪的東西,破舊布片,零星樹葉,也喜歡收集霉斑郵票,發(fā)黃照片,喜歡樹上掉下的一朵春花,兒時玩的破舊玩具,喜歡收集一個衣著鮮麗的小女孩隨手丟下的漂亮糖紙,收集外婆珍藏的已有霉斑的布票。我甚至喜歡一張揉皺的紙上面有孩童稚嫩的筆跡。每當看到這些零星破碎的人情事物時,我總是很認真地將它們撿起來,上面有歲月的痕跡?。?/p>
靜下心來,感受這種種破碎,可能人們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這種破碎,但請相信,能夠破碎的人必定真正的活過!這個人一定擁有一個美好的靈魂!這些優(yōu)秀靈魂的破碎則如銀色的禮花綴滿天際,閃現(xiàn)人性最美的光點!
讀《破碎的美麗》,感受生命的平凡與偉大,感受靈魂的脆弱與堅強,而后發(fā)現(xiàn):魂歸破碎,人生最美!
在這個寒假期間,我讀了《感悟友情》這本書,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文章是《破碎的美麗》。讀了這篇《破碎的美麗》,我感受到完美無缺的事物未必令人喜愛,有殘缺的事物也有可能讓人愛不釋手。
斷樹殘枝、枯枝萎葉,看似多么殘酷的一種事物,但是從另一種角度看,也未必是不好的事。斷樹殘枝也有經歷過旺盛的時光。它們曾經怎樣美麗過,我們也無法想像他們的美麗,深深沉醉于這種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麗之中,挖掘著它們絢麗的往昔,然后,驀然回首,將這種生命形態(tài),接于眼睛,潸然淚下。它們從光鮮十足、無可挑剔的巔峰驟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墜落、慢慢地沉淀、慢慢的變形,然后破碎。然后走進我的視線中,走進輝煌已借給別人的今天。
讀完這篇文章,里面蘊含著各種事物難以訴說的風花雪月悲歡離合,蘊含著多少滄桑世界中永恒的感傷和無限的蒼涼??!同樣,很殘忍的,不管你想不相信,但我相信破碎的靈魂才最美麗。
一向喜悅滿足的人忽然會沮喪和失落,蒼老的人憶起發(fā)黃的青春,孤傲的人懺悔錯過的愛情,紅顏逝去的佳麗對鏡哀思,再美的事物都有破碎、凋零的那一刻,即使你對它有千千萬萬的不舍、留戀。那時你會發(fā)現(xiàn),對于你口中的破碎,已無法與它相提并論,因為你沒有真正地破碎,真正地活過。也許有些人會看到這一幕會對他們感到惋惜、憐憫。哪怕對眼前的人一無所知,我會相信:這個人擁有一個曾經非常美好現(xiàn)在依然美好的靈魂。他經歷的辛酸和苦難以及那些難以釋懷的心事和情緒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記和最珍愛的儲藏。只有等到他生命破碎時,他才會放出這些幽居已久的鴿子。并且無疑地露出自己的真實容顏,能夠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
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苦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經歷滄桑后一剎那的超脫。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麗,他們直接觸動我心靈中最柔的部分,因他們而流淚、歡笑、嘆息或者沉默。動人的感情,不凡的超脫,悲壯的樂曲破碎雖不完美,但它是世間所有生物必須經歷的過程。
是誰說過:一朵花的美麗。就在于它美麗的綻放。綻放的其實是花心的破碎?。∑扑榈拿利?,你懂了嗎?
在我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時,感覺是篇好文章,文筆很好;在我第二次讀完,它交給我世界的另一種美-殘缺的美。
而且想的也多了,不同于幾年前看它的感受,畢竟長大了許多,經歷了許多,會想的也多了。
記不得是哪個名人說的了:世界不缺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的確,這個世界處處存在美,就在于你怎么去看了。能夠做到這步的人一定是個圣人,他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可惜,這樣的人自古到今沒有幾個。人,是最聰明的,也是最愚笨的,總是走不出自己給自己畫的那個圈,也總是將自己置于一系列怪圈之中。想的多,想得到的也多,總是那么的貪婪,可到最后往往落得兩手空空,身心疲憊,自己折磨自己,這不是很愚昧嗎?也是很可笑。我們在談論別人的對錯,好壞,但往往忘記了自己,我自己就沒錯嗎?有!你是沒有發(fā)現(xiàn),在別人眼中,你也是很可笑的,很愚昧的,你于別人一個德行,只是你沒發(fā)現(xiàn),也不去發(fā)現(xiàn),也不肯承認。大寶的廣告做的很好: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太累;把復雜的事情搞簡單了,貢獻!別想那么多,拋棄一些,以虔誠的眼光、真誠的心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會發(fā)現(xiàn)輕松了許多。傻子、弱智的人,總是樂呵呵的!
春天萬物復蘇,充滿生命力,夏天充滿激情,秋天代表著成熟,是收獲的季節(jié),冬天,草木枯萎、凋零,可我最喜歡它的蕭殺。光禿禿的枝丫,沒有一點遮掩與修飾,敞開心扉,將它的所有都展現(xiàn)給你,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因為這個世界上能這樣做的已經不多。特別是人,年齡越大,越會裝飾,你永遠不知道那個面具下是張帶著什么表情的臉,你也永遠不知道那顆幾件衣服掩蓋下的心在想什么。能與你坦誠相交的人越來越少,"優(yōu)勝劣汰",那些老實、真誠的人也是受傷最多的人,有的被社會所淘汰,有的隨這個社會進化,變得越來越虛偽,越來越圓滑,這大概就是社會的"進化論"吧!"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能與你同舟共難的、經過"冬天"考驗的朋友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也是你最值得珍惜的朋友,能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此生沒有白來這世上一趟。有些朋友,友誼隨時間的洗滌越來越薄,幾年不見就形同陌路,見面只剩下客套話了;而有些朋友,越是不見,友誼越是濃厚,象陳年老釀,一見面是那么的親熱,友誼之情溢于言表。
"言論的花開的愈大,行為的果結的愈小".說了那么多,我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只注重了"殘缺",而忽略了"美"!聽悲傷的歌,想悲傷的事,更可悲的是你滿腦子的想法都于現(xiàn)實格格不入,你注定是個可悲的人,你注定不會快樂。怪之怪你讀的太多,怪之怪你懂的太多,怪之怪你想的太多。"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還有個夢,而你,連個夢也沒!可嘆!可嘆!呵呵……
有時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東西才是美麗的。
我喜歡斷樹殘根,枯枝萎葉,也喜歡古寺銹鐘,破門頹墻,也喜歡庭院一蓬秋草,石階傾斜玉欄折裂,喜歡云冷星隕月缺根竭莖衰柳敗花殘,喜歡一個沉默的老人穿著褪色的衣服走街串巷撿拾破爛,喜歡一個小女孩瘦弱的雙肩背著花布塊拼成的舊書包去上學。我甚至喜歡一個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慢慢滾動,然后靜止。每當看到這些零碎瑣屑的人情事物時,我總是很專注的凝視它們,直到把它們望到很遠很遠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它們曾經怎樣美麗過,所以我無法想像它們的美麗。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這種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麗之中,挖掘著它們絢麗的往昔,然后,驀然回首,將這兩種生命形態(tài)拉到眼前,黯然淚下。這不可解釋的一切蘊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風-花雪月悲歡離合,蘊含著多少滄桑世事中永恒的感傷和無垠的蒼涼?。?/p>
我喜歡看人痛哭失聲,喜歡聽人狂聲怒吼,喜歡人灑后失態(tài)吐出一些埋在心底發(fā)酵的往事,喜歡看一個單相思的人于心愛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傘默立。我喜歡素日沉靜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訴說苦難,一向喜悅滿足的人忽然會沮喪和失落,蒼老的人憶起發(fā)黃的青春,孤傲的人懺悔錯過愛情。我喜歡明星失寵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時忍痛回首,官場失意者獨品清茶,紅顏逝去的佳麗對鏡哀思。我喜歡人們在最薄弱最不設防的時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分東西,然后顫抖,然后哭泣,然后讓心靈流出血來。
每當這時候,哪怕我對眼前的人一無所知,我也一定會相信:這個人擁有一個曾經非常美好現(xiàn)在依然美好的靈魂,他經歷的苦難,以及那些難以觸懷的心事和情緒,是他生命中最深的記憶和最珍愛的儲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時候,他才會放出這些幽居已久的鴿子,并且啟窗露出自己最真實的容顏。
能夠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歷盡滄桑后一剎那的明徹和超脫;凡高的破碎,是太陽用金黃的刀子讓他在光明中不斷劇痛;貝多芬的破碎,則是靈性至極的黑白鍵撞擊生命的悲壯樂章。如果說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那么這些優(yōu)秀靈魂的破碎則如銀色的禮花開滿了我們頭頂的天空。我們從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夢想和真諦?。?/p>
我知道,沒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樣享受這種別致的幸福和歡樂,沒有多少人知道這種破碎的美麗是如何細細密密地鋪滿我們門前的田野和草場,如同今夜細細密密的月光。
是誰說過:一朵花的美麗,就在于她綻放。而綻放其實正是花心的破碎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