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宜未雨綢而繆,毋臨竭而掘井。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我們都有會準備一寫需要用到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你是不是在尋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師資料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孩子為什么會不合群”,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導讀: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膽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導不善造成的,應該自我反思和糾正。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八褪悄懽犹?!”丁丁爸媽言語中常常透著無奈,但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膽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導不善造成的,應該自我反思和糾正。
“家長總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就會使孩子從主動學習變?yōu)楸粍訉W習,從而更加依賴父母?!睆V州眾慧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資深心理咨詢師黃家良說。一兩歲是孩子學習和模擬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多鼓勵他們去嘗試,而不是禁止、阻撓。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就會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結果老令孩子睡覺做噩夢,害怕外出,以致變得離群、孤單,對其心理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
黃家良說,要鍛煉孩子的膽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圍內適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對灶臺上的火感興趣,建議家長拿著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讓他感覺一下高溫再收回來,隨后問問孩子痛不痛,告訴他離火更近手會更痛,所以不要隨便玩火,等長大了再學用火,這樣既不會讓孩子過于害怕,又能讓他們了解火的危險性。
其次,要注意親身示范。沒跳過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緊張,即使看人家跳得高興,自己也不敢嘗試。若是家長先跳給孩子看,再把孩子帶上一起跳,在這個過程中教導他、幫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并喜歡上這樣的游戲。
專家提醒,當孩子不愿意與其他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愿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強,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現(xiàn)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只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導讀:不合群的孩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xiàn)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類表現(xiàn)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
大量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墒牵捎诤芏嗉议L長期嬌生慣養(yǎng)或放縱不管,使孩子(特雖是有些獨生子女)非常任性,喜歡獨來獨往,很少想到別人。這樣的孩子篚以后很難與人合作,因而也很難適應社會。
不合群的孩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xiàn)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類表現(xiàn)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
要培養(yǎng)孩子合群,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全家人和睦相處上,大人關心小孩,子女關心長輩,切忌以孩子為中心,處處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凌駕于父母之上。同時,家長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隨意訓斥、打罵,要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長還應該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從小生活在同齡人的群體中,孩子們會逐步學會怎么生活,怎么相處,怎么玩耍。有許多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會在集體生活中“吃虧”,便要求孩子自顧自,不要與其他小朋友來往,這樣做表面上似乎是愛孩子,實際上,使孩子無法得到群體生活的鍛煉,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于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長要教育他:“你這樣下去,沒有一個小朋友會和你一起玩了,老師也不會喜歡你的?!痹谟變簣@,老師應利用孩子的“從眾心理”,使他看到整個班級是團結的,守紀律的,搗亂,逞能是不受歡迎的,孩子慢慢就會同化于集體之中。
應指導孩子的家長:
(1)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不合群的孩子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偶爾接受個別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接受了別的小朋友邀請,并表示愿意參加,更要大加贊賞,促其參加。
(2)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并為孩子們提供游戲的場所和他們感興趣的玩具,還應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并和他們一起玩。
總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你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關于與人合作、能適應社會的人。
洗衣機、抽水馬桶乃至街坊鄰居的寵物狗,這些在你眼里司空見慣的東西對于一個1歲大的小寶寶來說,也許就像是侏羅紀公園里那些奔跑的怪獸。周圍的世界,既充滿驚喜也帶來莫明的恐懼。
如果說有一只“野獸”徘徊在你的臥室,你會不會莫名驚詫?當然,那個發(fā)出怪聲的東西實際上只是你家的吸塵器。但對于一個1歲的小寶貝而言,它可能就是一個要隨時會跳起來捉住他、咬他的怪物。至少,14個月的嘟嘟就應該是這么想的。嘟嘟的媽媽覺得又好笑又無奈:“每當我用吸塵器給家里的地毯吸塵時,嘟嘟就會聲嘶力竭地大叫,跺腳,那恐怖的樣子真是讓我不知道該怎么勸他!”
恐懼心理動物、驚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讓1歲的寶寶受驚嚇,甚至大哭。
動物、驚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讓1歲的寶寶受到驚嚇,甚至大哭。不過家長們也不必因此而過度擔心,這時候的孩子對滿是新鮮、稀奇“怪物”的世界產生恐懼(有時候還伴隨著獵奇)的心理,是很普遍的,這是孩子認知發(fā)展的一個健康標志:這意味著小寶貝從此可以從記憶里獲取信息,并根據(jù)這些信息進行判斷,以預測未來的動向——比如預知曾經向他咆哮過的狗可能再次向他吠叫,從而產生相應的心理活動?!?能感知恐怖)意味著孩子已開始能對他所不熟悉的東西產生知覺。當被暴露在與以往不同的或奇怪的事物面前時,1歲多的小寶貝心里會感到脆弱和不安全。”明尼蘇達大學嬰幼兒發(fā)展訓練中心的副主任,阿米·蘇斯曼-斯蒂爾曼博士這樣說道。
孩子因恐怖而焦慮的程度部分地取決于他天生的氣質與脾性。但是,不管你的寶貝是一個勇敢的小探索者,還是一個羞怯的小乖乖,家長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正視孩子的憂慮,并且給他提供足夠的保證,讓他感覺安全。下面是一些經常會遇到的狀況,希望這些化解的方法能夠幫得上你的忙。
恐懼之一:媽媽不見了
“媽媽!媽媽!”苗苗終于還是發(fā)現(xiàn)媽媽不見了!盡管家人在媽媽上班準備離開的時候,拼命分散他的注意力,逗他玩耍,敏感的苗苗還是發(fā)現(xiàn)了媽媽的離去。叫“媽媽”對于一個1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熟練之功,于是苗苗傷心地大哭,嘴里一直喊著:“媽媽……”
1歲左右的寶寶最為恐怖的事情,莫過于媽媽從身邊離開。
如何化解:
所幸,這種在孩子15~18個月時將達到極致的“分離焦慮”不會永遠存在。此前,你要讓孩子學著適應你的暫時離開并與你平和地道別。臨走的時候,不妨親親他,告訴他你要去哪兒、什么時候會回來,不要因為覺得可能孩子不懂就省略這些“儀式”。美國天佩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發(fā)展心理學助理教授,凱瑟琳·賴麥里博士建議說:“與孩子分手的時候,讓孩子拿著他最喜歡的玩具,并保證說你會想他?;蛘叽饝?,你回來時會和他一起搭積木。
恐怖之二:巨大的聲響
轟隆隆……又一聲響雷!悶了好幾天的暴雨也嘩嘩地下起來。果果從前一次閃電就開始變得有些驚惶了,他指著窗外,拼命向大家“訴說”,他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或要發(fā)生什么。雷聲巨響,果果一下?lián)溥M了媽媽的懷里,還好奇心不減,偷偷看著巨響后的暴雨。
生活里充滿了各色1歲寶貝聞所未聞、驚心動魄的巨大聲響。這些小不點兒可不明白這些可怕的怪聲是從何而來的。
如何化解:
這時你要告訴寶寶噪音不會傷害到他。同時,簡單地向他解釋這“怪聲”的來源。如果孩子討厭或恐怖的是家庭用具,比如吸塵器所發(fā)出的聲音,那么,你不妨展示給孩子如何開和關這些東西,讓他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這個發(fā)出怪聲的“怪物”。平時,你也可以用噪音來與孩子玩些游戲,比如和寶寶一起用敲鍋或罐的方式來模仿雷聲,同時告訴他下雨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這種聲響。
掌握幼兒園信息,能夠更好的準備開學,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幼兒園資訊!
有一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以后還是會不合群,那么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首先就是要從我們孩子自身找原因。
找到孩子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原因,然后去克服。其次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如果孩子不合群,那么是否有解決的辦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除了要從我們自身找原因,我們也要幫助孩子找一些好朋友。以下這幾個方法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首先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當我們的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后,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需要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幼兒園是一個集體生活的地方,并不是說所有人都圍著孩子一個人去轉,所以說我們要適當?shù)靥岣吆⒆拥淖岳砟芰Α?/p>
如果孩子不小心在學校尿褲子,或者說有別的一些事情,我相信對孩子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小朋友不懂事,他們很有可能會嘲笑孩子。孩子就會感到害羞,從而不樂意與他們交朋友。所以說讓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我們家長可以平時在家庭中,在家庭生活中教一下孩子,培養(yǎng)一下孩子。
其次增進皮膚觸覺學習
有一些小朋友不樂意和別人接觸,就是因為在集體生活中會觸碰到對方。他們可能會排斥碰到對方身體的這個行為,這時候就希望我們家長在家里做出一些努力。
我們可以通過平時和小朋友的身體接觸,以及讓孩子和寵物一起身體接觸的來提高孩子的這種和別人接觸的能力。
我們要告訴小朋友,和別人接觸是一種非常美好的行為,我們在集體生活的時候,難免會和其他小朋友進行身體接觸,只有我們這樣我們的關系才會親密,我們才能和其他小朋友進行愉快的玩耍。
然后有意帶他去和鄰居小朋友玩耍
我們可以有意的帶孩子去進行一些玩耍,可以在樓下和其他鄰居的孩子進行接觸??梢詭衔覀兊男⊥婢吆蛣e人進行交換,這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要強行地從別人手里搶奪玩具。
我們一定要爭奪他人的同意,同時他們在玩耍的時候,如果想要我們的玩具。他們也要征得我們的同意,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慢慢懂得一些這樣的道理。
到幼兒園里,這樣也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讓孩子有一些簡單的交流的技巧,然后再讓孩子慢慢的去擴大交友的范圍。
最后還是進入幼兒園,以后也要鼓勵她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游戲是使人可以非常快的了解的一種方法,我們要鼓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并且鼓勵孩子去交朋友,這樣他才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鄰居家的孩子和自己的一些親戚孩子。
可以交一些不同類型的朋友,如果孩子愿意的話,他們是可以有很多小朋友好朋友的。因為孩子的心思比較單純,他們都比較愛玩耍,所以說孩子交到好朋友是非常可能的。
以上四個希望我們家長的努力以及孩子共同的努力。讓孩子去擴大他們的交往范圍,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好朋友,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愉快的童年,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有朋友,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通過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即寶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xiàn),與父母的嬌慣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隨著寶貝的成長發(fā)育,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更多的事物,這些事物帶給寶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為了解開自己心頭的疑問,寶貝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寶貝看到鄰居小弟弟有一輛電動小汽車,而他的電動小汽車與自己的不太一樣,他急于探究這種區(qū)別存在的原因,于是寶貝可能會任性地堅持要媽咪給自己買一輛一模一樣的小車來延續(xù)自己的探索活動。這時候,因為寶貝無法準確地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他會憑著自己一時的情緒與興趣來行事,寶貝的任性便顯露出來。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對一切事情都想親力親為,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不合時宜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導致了我們所說的任性。父母對寶貝的這種任性行為既不可惟命是從,也不要斷然拒絕,而要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區(qū)別對待,畢竟它也是寶貝的一種心理需求,應該得到尊重。
導讀:為了一點點小事情或者根本不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鬧,不可開交,直到全家人仰馬翻,精疲力竭而止。2歲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讓做父母的覺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愛都化作泡影,從而對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如果家里的寶寶還未滿3歲,做父母的肯定有這樣的經驗:為了一點點小事情或者根本不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鬧,不可開交,直到全家人仰馬翻,精疲力竭而止。2歲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讓做父母的覺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愛都化作泡影,從而對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事實上,這和寶寶的“任性”絲毫無關,小寶寶們正用屬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來告訴你他不滿意。當然這種方式是孩子式的難以自控的(這么小的孩子,你還想他能怎樣)。這樣的感情宣泄幫助他們擺脫緊張和煩躁的情緒,對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處。
那么,寶寶們究竟為什么會發(fā)火呢?
原因一:他們畢竟太小,還不會長篇大論,更不會用言語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傷害表達出來;但同時,他們卻很明白自己的喜惡。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有了很強大的“自我”觀念,卻苦于無法表達。這讓他們像一顆隨時都會引爆的炸彈,讓父母防不勝防。
原因二: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開始希望對事物有所控制,但他們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無能”。在看到無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時,小家伙們除了叫喊和眼淚沒有別的方法來表達他們的憤怒。
原因三:正像水開后被放了氣的高壓鍋一樣,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孩子突然為了一件小事發(fā)火,那也是對長時間積聚的緊張情緒的釋放。父母可千萬別搞錯了,這不是什么任性,任何一次發(fā)作總是要傳遞一個這樣那樣的信息,而且是不那么容易解讀的信息。
第一、家庭要有平和的氛圍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源自家長。如果家長一遇事情就著急上火,大聲說話;和愛人意見一旦相左,就立刻針鋒相對、大發(fā)脾氣甚至發(fā)展到吵架。這樣的家庭里的孩子多數(shù)是愛發(fā)火的。因為孩子看到的就是這樣,爸爸媽媽就是用發(fā)火、爭吵來解決問題,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自然就學會了這樣來表達自己。盡管多數(shù)家長都教育自己的孩子溫和處事,但是身教遠大于言教。所以為了孩子,家長應該改變自己。
第二、不同的發(fā)火原因,不同的解決方法
不要把孩子發(fā)火當成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其實這只是孩子的一種不正確的、過激的表達方式。家長沒有必要一看到孩子發(fā)火耍脾氣就氣急敗壞,不分場合急于糾正,甚至動用武力,這無異于火上澆油。當然也絕不能聽之任之,任其發(fā)展。最好的辦法是找到發(fā)火的原因,對癥下藥。
有的孩子是因為無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大發(fā)脾氣。有一天,鄰居的孩子在家里大哭大鬧,究其原因,是吃了兩根冰棒后還要吃兩根。爸爸不同意,先斥責了一通;媽媽讓他坐在沙發(fā)上好好想想自己的錯誤,哭好了再說話,孩子在沙發(fā)繼續(xù)大哭。奶奶過來,沒有斥責寶寶,只是問寶寶,吃了兩根冰棍再吃兩根冰棍一共幾根?寶寶注意力被分散了,回答四根。奶奶接著問:“小朋友一下子吃四根冰棒會怎么樣?”答:“會很涼快?!蹦棠陶f:“對,是會很涼快??墒浅粤怂母簦亲訒趺礃??”答:“肚子會疼?!薄皩殞毈F(xiàn)在還要吃嗎?”“不能吃了,我不想肚子疼?!憋@然,在一問一答間,孩子的情緒變得平靜了。事后,奶奶又告訴寶寶,以后遇到這種情況要好好和大人說,不要發(fā)脾氣更不要哭鬧不休,寶寶非常高興地答應了。我覺得奶奶的方法很好,讓孩子知道凡事應該好好說,發(fā)脾氣不能解決問題,更不能達到目的。
有一次,兒子出去玩,不一會就回來了,一進門就把玩沙的小水壺扔在地上。我很惱火,但沒有理他。沒想到,這孩子又補了一腳,把小壺踢到了我的跟前,嘴里還大叫:“我不要水壺,不要水壺。”我沒好氣地說:“那你就換個玩具。你這么不愛惜小壺,亂扔亂踢,我就送給弟弟吧?!眱鹤雍鋈粨涞綉牙锎罂奁饋?,“媽媽,媽媽”地一邊叫一邊打我。我突然覺得兒子的大哭和我要把小壺送出去沒有關系,我只好把批評他不愛惜玩具的話咽到肚子里去了?!案嬖V媽媽為什么呀?”他抽抽答答地說:“洋洋和浩浩他們都有小桶。”“你不是有小壺嗎?”“小壺不好,小壺不能裝好多沙沙,他們都不帶我玩大沙堆了?!薄芭丁蔽夜首隹鋸垼骸白撸瑡寢屪屇阒佬匾埠芎??!蔽液蛢鹤右黄鹪谏成成戏N小草,然后用小壺撒水,我們還用水壺撒出的水在水泥地上畫畫。一會,洋洋和浩浩也來了,幾個孩子又一起高高興興了。我仔細一想,其實兒子回來扔水壺就是想讓我注意他,一個孩子只是用錯了表達方式,而我卻錯用了別人的忠告——孩子發(fā)火時,不要理他。好在我及時地問了原因,而沒有批評他不該發(fā)火,應該愛惜玩具等等。當他和小朋友高高興興地告別時,我提著小壺說:“多好的小壺啊,你扔了的時候,我還以為你不喜歡了,差點就送給弟弟了。下次,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和媽媽說,不要亂扔東西?!薄皨寢專义e了?!眱鹤雍芩斓爻姓J了錯誤。
適當?shù)姆椒〞购⒆影l(fā)火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因為孩子也發(fā)現(xiàn),其實可以好好地和別人交流,并不是發(fā)火才能解決問題。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孩子為什么會不合群》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師資料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孩子不合群怎么辦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前不久,女兒悠悠參加了一場市里舉辦的鋼琴比賽。 臺下坐著幾千個觀眾,還有準備挑刺的四個評委。那場面為娘都為悠悠感到緊張和不安。 悠悠參賽的曲目是肖邦的《幻想即興曲》。這曲子速度快,需要彈奏者很強的內功...
孩子為什么會不合群呢?不少父母都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孩子不合群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以下就來告訴你為什么吧!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
導讀:不合群的孩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xiàn)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類表現(xiàn)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 大量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