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作文。
撰寫文章是記錄回憶的方式,它能留下我們的足跡和生命的印記。寫作過程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最近,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現(xiàn)了一篇關(guān)于“捏青團作文”的文章,現(xiàn)在想與大家分享。請注意,該報告只供參考,如果有具體問題需要咨詢專業(yè)人士!
說起青團,每個人都應(yīng)該吃過,它翠綠的外表里,有的裝著甜津津的豆沙,有的裝著香噴噴的豬肉炒豆腐干,可好吃了!不過,你會做嗎?最近,我決定拜太婆為師,來學(xué)做青團。
太婆是我們這里遠近聞名的做青團高手,她做的青團皮薄餡多,吃一口唇齒留香。做青團最重要的一種食材就是鼠曲草。這種草一般生長在田間小路上,山上野外也比較常見。太婆將鼠曲草洗凈后放鍋里煮爛,再揉進粉團里,漸漸地,粉團就變成淺綠色的了。太婆揪了一團面,左手托著面團,右手的食指伸進面團里,大拇指一邊捏著面團,一邊不停地轉(zhuǎn)動,不一會兒,一個像尖頂帽子似的青團皮就做好了。太婆裝進了我最愛吃的豆沙餡,再用右手的虎口邊轉(zhuǎn)動邊收口,再放在掌心揉圓,一個漂亮的青團就做好了。
“就這么簡單呀,我會!”我自信滿滿,迫不及待地要大顯身手。我努力學(xué)著太婆的樣子,可是面團到了我的手里似乎變得特別不聽使喚,費了好長時間,我的青團皮不但沒有捏成尖頂帽子,反而成了一口大碗,惹得全家人哄堂大笑。看著我垂頭喪氣的樣子,太婆笑呵呵地說:“比起太婆一開始做的青團,你已經(jīng)做得很不錯啦,來,我教你!”聽了太婆的鼓勵,我頓時有了信心,在太婆的手把手指導(dǎo)下,我終于做成了一個像樣的青團。
青團蒸熟了!我顧不得燙手,抓起一個就往嘴里送,哇,又軟糯又香甜!做青團可真有意思!
不知不覺間,又到了清明節(jié)。
我覺得清明節(jié)時最有趣的事就是做青團了。以前都是看著奶奶做,今年我也要一試身手。做青團的第一步是揉糯米粉,把糯米粉倒在一個盆中,然后把艾草汁加入糯米粉中拌勻,再一邊加熱水一邊揉,這些糯米粉就慢慢地被揉成了一大團。這一團加了艾草汁的糯米粉有一點綠,但不是完全碧綠的,和吃的青團不一樣。我問奶奶:怎么不綠呀?是不是艾草汁加得太少了?奶奶笑著說:等把這些青團做好蒸熟,就會變綠的。我將信將疑。
奶奶抓起一團糯米粉把它捏圓,然后捏出一個小窩,就像一個窩窩頭,放一勺調(diào)好的豆沙進去,然后一點一點地把口子捏上,再輕輕搓圓,一個豆沙餡的青團就做好了。我也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由于心太黑,加的豆沙太多,口子合不攏,總是漏出來,幸好有奶奶幫我才收住了口。
做完后就開始蒸了。先把水燒開,然后把青團放在蒸籠上。蓋上蓋子蒸上二十多分鐘,鍋里就會飄出糯米的香味,還帶著艾草的清香。掀開鍋蓋,一個個碧綠透亮的青團就好了,看著多像一個個碧玉團子呀!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清明,我們家鄉(xiāng)有掃墓、祭祖、踏青等風(fēng)俗。其中必不可少的還有一種美食――青團,翠綠誘人、糯韌綿軟,帶著清淡香柔的香氣,讓人抵擋不住誘惑。
清明前幾天,我和奶奶來到附近的田野里采集艾草。艾草匍匐在地上,綠油油的,遍布了整片田地。我和奶奶拿著剪刀一株一株地采集著,不一會就裝滿了一大袋。
回到家里,我們將摘來的艾草用清水洗凈,放到開水鍋中燙熟撈起,艾草碧綠碧綠的,散發(fā)著一種獨特的清香。等它涼了以后,奶奶把艾草揉成團,擠出多余的水分,跟糯米粉混在一起,揉成一個面團。接著準備青團的餡料,有甜甜的豆沙餡、白糖芝麻餡、咸菜筍絲餡。只見奶奶把綠色面團揉成長條,切成劑子,搓圓,用大拇指掐出一個坑,把餡料放進去包好,這就變成了一個綠色的團子,放到鍋里蒸了20分鐘,香噴噴的青團就做成了。熟透的青團晶瑩剔透,好像一個個無瑕的翡翠,也像一個個珍貴的綠明珠。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咬上一口,頓時艾草的香味融合著餡料的甜香撲鼻襲來。嘗過甜的,我又拿起咸味的品嘗,春筍的鮮嫩夾雜著豆干的醇香,簡直是絕配??!讓人吃了一個還想吃,怎么也吃不夠。
奶奶看著我狼吞虎咽的樣子,一個勁地說:“慢點吃,鍋里還有?!蹦棠套銮鄨F的手藝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每年要幫很多人家做青團,還把自己做好的青團分給鄰居們呢!每年一到清明,遠在上海的、廈門的親戚,都爭著打電話指定要吃奶奶做的寧波青團呢!
清明時節(jié),我們總會帶上青團去祭拜祖先,寄托哀思。小小的青團,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代地傳承,傳統(tǒng)風(fēng)俗也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里。
一到清明節(jié),我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青團,這次,我就要親自包一回青團。
材料都準備好后,我們就開動了,先把艾草洗凈,煮熟,加上米粉使勁揉,等到粉團變成綠色之后,就開始包了。
我撕下一團,壓平,放上豆沙,只差最后一步揉成圓形。我開始揉,可是,我一不小心揉成了正方形,真好玩!于是我第二個就做了一塊甜甜圈,第三個做了個,越做越好玩,不一會兒,形形色色的青團就出來了,不過,有幾個我包著包著,一個不小心,一用力,啪一聲就爆了,里邊的豆沙噴得滿桌都是。
我包完了,就想去看弟弟包得怎樣了,于是,我伸長了頭頸去看,他包的是一些什么呀?爆餡的爆餡,漏餡的漏餡,有的居然還被挖了個洞,餡全流了出來,還有一個競是實心的,沒餡!
再看看外公包的,個個都很圓,幾乎都一樣,在桌子上一放,還會滾動,不像我一樣五花八門,也不像弟弟一樣潰不成形,這才是最最樸實無華的青團呀!
這個清明節(jié),我過得很快樂。
在人間的十月天里,和風(fēng)細雨里,雨蒙蒙的清明如約而至,在這個飽含思念的日子里,你吃青團了嗎?
青團俗稱“青圓子”,因為這上等美味也唯有清明節(jié)前后才有,所以青團又叫“清明稞”。
我對兒時清明節(jié)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外婆把做好的青團拿給我,對著我說:囡囡,吃幾個青圓子,只有吃了這青圓子啊,才真正算進入春天。
把從野地里采摘的艾草細細切碎,用葛布濾出青綠的草汁來,與上篩得均勻的糯米粉一起揉成艾草面皮,然后把先前做好的餡料用清甜軟糯的面皮包裹起來----青團的餡料最常見的有鴨蛋肉松和紅豆餡。
餡料與面皮不斷融合,形成了不同口味的青團以及對同一個春天的期待。把揉好的青團往蒸籠上一放,待揭鍋之時,那撲面而來的味道似吹過樹梢的春風(fēng),似解凍澄澈的溪水,似一院子的花香,舒服、甘甜、芬芳。咬上一口碧綠綠的青團,軟糯糯的口感同紅豆的香在口中久久不散,味蕾回味的片刻,是春天的味道。
時間從指縫中溜過,一眨眼,便已是七年之后。算起來,我離開外婆的日子又悄悄多了一年。當(dāng)夜深人靜之時,偶爾想起那時已背上行囊的我,和看著我遠去背影的外婆。越行越遠之時,身后似有聲音傳來,依稀聽見一句:“清明節(jié)記得吃青團子......”
聲音越來越小,如牧童的笛聲終歸在這遼闊的大地消失于夕陽落日之下。我回頭,發(fā)現(xiàn)她已不在。
又逢清明,從街上買來青團,咬一口,還是春天的味道,將滿滿的思念都藏于這青團的柔軟之中,讓我想哭。
是青團讓我學(xué)會珍惜身邊的一切,給予我對生活永不失落的勇氣。愿你,也可以在每一年的清明節(jié),吃到那飽含思念的青團。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在這個清明節(jié)里,我們四年級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清明時節(jié)、青團飄香。
下午一點鐘到了,我們班同學(xué)迫不及待地將教室里的桌子以四個為一份,搬到了一起。我們組八個人小心翼翼地把各自帶來的材料放在桌上。我們組同學(xué)帶來的材料可真不少:有一次性手套,有一次性圍裙,有塑料盆,還有芝麻和豆沙餡兒。
一些和面的高手---請來的家長,陸陸續(xù)續(xù)地走進了教室。只見他們麻利地把面粉、生粉和青團汁放在起,使勁和了起來。不一會兒,面團和好了。隨著老師把注意點簡單地說了一下后,同學(xué)們就有條不紊地做了起來。
開始做青團了,我先從青團上用力扯下一小塊,把它輕輕揉成圓形,再把它使勁壓成扁圓,仔細地把一小勺芝麻倒在了上面。可是,剛倒上去的芝麻卻一骨碌從上面滑落下來。我想:只要把面團的四周做成凸起來的樣子,餡兒就不會滑落下來了。說干就干,我急忙把面團四周捏成凸起來的樣子。果然,芝麻滑不下來了。接著我輕輕地把面團四周凸起來的部分往上捏,搓成圓形,這樣,我做的第一個青團就大功告成了。最后,我用同樣的方法又做了許多大小各不樣的青團。班上同學(xué)們做青團的場面好不熱鬧,同學(xué)們有的在使勁壓面團,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往面團里增餡兒,有的在用力搓面團,還有的同學(xué)在捏面團……場面熱鬧非凡。第一課下課了,我們把做好的青團放在托盤里。瞧!我們做的青團的樣子可真不少,有北極熊,有火腿腸,有水槍,還有火箭……隨著我們嘖嘖的贊嘆聲,老師和家長開始頒獎了,我們組得到了心靈手巧獎。
老師讓幾個同學(xué)把托盤送到食堂里去煮。我們在教師里等待著,在這四十分鐘里,我們班同學(xué)個個急的象熱鍋上的螞蟻,有的同學(xué)急的上蹦下跳,有的同學(xué)急的坐立不安,還有的同學(xué)甚至把沒用完的餡兒放在嘴里了。突然,聽見“砰”地一聲,門被人打開了。同學(xué)們爭先恐后地去搶青團。我拿了兩個青團去送給英語老師,又拿了一個自己吃,這青團香噴噴,熱乎乎地,在甜味中還包含著蔬菜的清香,真是美味極了。
通過了這次親手做、吃青團的活動,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古往今來人們對清明的喜愛之情。
青團又名清明果,不僅好吃還開胃,是清明節(jié)時吃的。
昨天下午我和媽媽去買青團。走了幾分鐘,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青團,我認真地看了看材料,發(fā)現(xiàn)有艾草、清明草、糯米……,媽媽挑了四個,其中有一個是芝麻味的,其他都是豆沙味的,在結(jié)算的時候我算了一下,平均一個大約是1.5元,不貴。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青團,可媽媽對我說要明天早上吃,我只好答應(yīng)了。到了晚上,我又想起青團來。我對媽媽說,“前天,我們學(xué)校中午有青團吃,綠綠的,一嘗,我就知道里面有豆沙。并且,還有點草香味,好吃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我迅速地起了床,因為我要吃青團。準備吃青團的時候,媽媽醒了,他對我說,“留一個青團給我吃?!蔽一卮鹆艘宦暎芭丁?,就津津有味的吃起來?!鞍?!”我高興地叫道,因為這青團實在是太好吃了!吃完第三個青團。我收住了嘴,因為要留給媽媽吃。
過了幾分鐘,媽媽吃掉吃掉了最后一個青團,她連忙地說好吃。
春天來了!溪水叮咚叮咚地唱著歌,柳樹迎著微微的春風(fēng)跳著舞。溫暖的陽光照著大地,一望無際的田野邊,長著一種野花,葉子散發(fā)著陣陣清香,沁人心脾。人們喜歡把一種叫艾的葉子和面粉裹在一起,這種食物就叫艾青團。
爺爺圍好圍裙,帶上塑料手套,做起了艾青團。先把艾青和面粉揉在一起,干了,放一些水,用力地揉,面團變成了淡綠、青綠和深綠,可漂亮了。手也癢癢了,忍不住也想揉幾下,說:“爺爺,讓我揉揉吧!”爺爺馬上答應(yīng)了,他又拿了一副手套給我。戴上手套,雙手一碰到面團,感覺涼涼的,很舒服也很好玩。賣力地揉了起來。過了不久,面團終于揉好了,已經(jīng)分不出哪個是葉子,哪個是面粉,青綠色。開始分面團了,爺爺把面團捏成長條形,跟油條差不多,又用手捏成一小團一小團,每團和乒乓球一樣大。速度很快,非常均勻,就像變魔術(shù)一樣。
青團分好了,現(xiàn)在要裹餡了。我們一共做了兩種餡,一種是用黑豆做成的餡,叫豆沙餡,還有一種叫做咸菜筍絲餡,也非??煽?。爺爺拿起一個青團,熟練地用手指把青團的中間打了一個洞,再把青團的洞變大,把餡裹進去,再一捏,一個漂亮的青團做好了。一個、兩個、三個、四個,艾青團從爺爺?shù)氖掷镒兂鰜?,小巧玲瓏,可愛極了。
蒸青團,把青團放入高壓鍋里。蒸好后,青團變大了許多,香氣撲鼻。清明節(jié)晚上,屋外燈光閃閃,月亮的光柔柔地照在大街上。屋內(nèi)的人們其樂融融,吃著美味的艾青團又說又笑……
4月5日是清明節(jié)。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也是包青團的日子。
奶奶打來電話,叫我和姐姐一起去包青團。接到這個消息,我興奮不已,一蹦三尺高。爸爸帶著媽媽、姐姐和我開著紅色的`汽車,飛奔在寬闊的柏油馬路上。
來到奶奶家,桌上放著面粉,綠色的不知道什么東西(后來知道那叫艾靑,是做青團必備的東西),還有一把剪刀。先把綠色的東西倒進面粉里,攪拌好,就變成了“綠面粉”。再將“綠面粉”做成一個個小碗的形狀,里面放些咸菜或芝麻,還可以直接把這個洞用面粉填滿。然后,把口子填滿。
還能做花樣式的。如綠刺猬、綠兔子、綠蘋果……
最簡單的是做綠刺猬,圓身體,小腦袋還長刺。圓身體就是一個圓青團,小腦袋可以用手輕輕捏一個小小的,尖尖的小橢圓形。而刺不是用手的,是用剪刀一刀一刀地剪出來的。眼睛、嘴巴、鼻子,可以用剪刀刻出來。一只小小的、綠綠的、圓圓的、長刺的小刺猬就這樣誕生了。它小巧玲瓏、非??蓯邸?/p>
“哇,真香!”一大鍋熱騰騰的自制清明團子出鍋啦!奶奶吃了一個甜的,細細地品嘗,“嗯,味道不錯,手藝真好!”她贊賞道。教室里一片其樂融融的景像。
這一切都要從中午說起,因為下午要包清明團子,所以老師讓我們通知要來的家長早些報到。我也通知了奶奶,可是她怎么還沒有來呢?看著家長們陸陸續(xù)續(xù)的到達,我心里更慌張了,不時地瞧教室門口。
“請小組長來領(lǐng)面團!”突然虞老師的聲音如悶雷在半空響起,“快點,面團會冷的!”組員們催促我道。噢對了,我差點忘了我作為小組長的職責(zé)了。我一個箭步?jīng)_上講臺,真幸運,我是第一個!而且還領(lǐng)了很大的一塊面團。我喜滋滋的捧著這面團回到座位上,眼睛還是向門口望去,險些把面團丟到地上?!鞍Γ阈⌒狞c,還不如我來當(dāng)呢?!绷_潤之見我這樣魂不守舍,連忙拿話提醒我。
家長們都到齊了,只剩我奶奶了,啊呀,我?guī)У牟牧隙歼€在她手里,怎么辦?。康菚r間在不斷往前,我們開始做了,我只好先把奶奶扔在一邊,按照羅潤智媽媽說的開始做:先將面團揉成一個小圓,再壓扁,要很平很平的那種,不能有凹凸起伏,再在里面放餡,然后把邊對好就大功告成了。做這個我可是強項啊,因為二年級時老師在美術(shù)課時教過我的。還說我手巧呢。
不過奶奶還是沒到,我愁死了,正無計策時奶奶正從門口探進頭來,我連忙跑過去,內(nèi)心興奮得不得了。奶奶一坐下就手腳麻利地干了起來,她興致勃勃地參與了進來,哇,好快,不一會兒就包了一個咸的,而且樣子明顯不錯,我連忙把我捏的“面團碗”遞了過去,奶奶快速地旋轉(zhuǎn)著,并麻利地盛好了餡,我也現(xiàn)學(xué)現(xiàn)做,但總是不讓人滿意,捏成了一個螺旋形。虞老師正好經(jīng)過,見了我的手藝,笑著說:“喲,這不變成包子了嗎?”奶奶笑得眉毛成了一朵花。
快結(jié)束的時候,紹老師拿了個小面團不知在做什么,我們湊近一看,哇,原來是個小刺猬,她向我們組借了一點豆沙,又點了兩個芝麻眼睛,也去蒸了,我們很興奮,更讓人興奮的是,虞老師夸耀起我們組來:“你們組的餡最好,芝麻噴噴香,咸菜也切得細細的……”大家一起說:“虞老師,要嘗點嗎?”
蒸好,哈哈,好誘人啊,于是就出現(xiàn)了開頭的一幕,我吃了一個咸的,真是好爽啊,不過回家后又發(fā)現(xiàn)做得最好的小鵝和刺猬全在我這里哎,我是不是大賺了呢!
這次,做清明團子真是太興奮了!真希望還有下一次啊。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清明時節(jié),我的奶奶都會為我們包青團。今天,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自己包青團。
首先,奶奶讓我將艾草放進鍋中,可我一放,它就像調(diào)皮的小魚一樣在鍋中跳動,我的心里很不安,生怕它飛到我身上,果不其然,還好我閃得快,不然我的衣服就完了。接著,我把白白的糯米放在艾草中,攪拌攪拌,不知不覺,那白白的糯米變成了綠色,面團做好了。接下來開始揉面團了,我先把它們?nèi)喑蓤A形,可那面團一點也不聽話,粘到這兒,黏到那兒,我有點泄氣,可奶奶一直鼓勵我。于是,我又做了次調(diào)整,將它們分開,然后把它們?nèi)喑赏胄?,再把餡放在里面,可一不小心,餡兒放多了,一大團餡冒出來,我吸取教訓(xùn),少放一點,一個完美的青團完成了,我做的青團一個比一個漂亮,奶奶給我投來表揚的眼神。
青團做好了,原來,只要努力什么事都做得成。
每逢清明節(jié),就到了無錫人吃青團的時節(jié)。春日里第一次吃青團,也被稱為嘗春。青團藏春,軟糯、綿甜、草香馥郁,無錫人愛慘了這口。
每年清明前,我都會去外婆家,和她一起做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做團,色如碧玉,青團的青是怎么來的,青團的顏值有多高,清朝袁枚,很早就在《隨園食單》里給出了答案。外婆家菜園里,就種了很多做青團需要的艾草。輕輕地掐斷剛長出來的嫩葉,聞一聞,一股艾草特有的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將艾草洗凈后,使勁將艾草揉成團,深綠色的艾草汁就被擠出來了,并且散發(fā)出一種好聞的清香。外婆再將艾草剪碎,倒進糯米粉,混合艾草汁均勻地攪拌。
終于,揉面團工作結(jié)束了,可以包餡了!外婆準備的是傳統(tǒng)的豆沙餡。將精心挑選好的紅豆泡上一晚,然后蒸熟碾細,入鍋反復(fù)翻炒,軟糯的豆泥在鍋中翻滾著,直到細膩的沙感呼之欲出。這樣的豆沙才不會給人有太甜膩的感覺。
包青團是我的拿手活,從米粉團中揪出一小塊,用雙手搓成一個圓溜溜的球,再用大拇指壓在圓球中心,放在手掌上不停地轉(zhuǎn)動,做成一個小碗的形狀,再用勺子舀了一小勺豆沙進去,再把小碗的口子收攏。一個個青團活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娃娃;又似一只只溫順的小貓;如同一塊塊光滑的翠玉,好像每一個青團都有一個自己的模樣,各不相同。
揭開蒸籠的那一刻,艾草的清香撲面而來。一個個綠油油,軟糯糯的青團趴在粽葉上,水蒸氣把每個青團的表面都渲染的油光水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顧不得燙一口咬下,糯米香,豆香,艾草香,混雜了一種奇妙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在味蕾上爆炸開來。
無錫的春天很短,吃青團的日子也就是那么幾十天,清明一過就難找了,稍微耽擱就吃不上,就要再等一年,所以我也格外珍惜吃青團的日子。咬一口藏春的春圖,讓舌尖感受溫暖的春意,這才能觸碰到實在的春天。
我的家鄉(xiāng)有個習(xí)俗,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包青團,我家也忙碌著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早上,我和媽媽早早地起床,從菜場里買來了做青團的材料。只見媽媽在廚房里忙碌著。我走進廚房,看見媽媽在揉面團,面團里加了一種草,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這是什么草呀?”媽媽說:“這種草叫青?!?/p>
過了一會兒,一個圓圓的面團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媽媽說:“可以包青團了?!蔽衣牭健鞍鄨F”就來勁了,我一定要幫媽媽包青團,學(xué)著媽媽的樣子,取了一塊面團搓了起來,媽媽教我先在粉團中搓一個洞,再用大拇指捏得薄薄的,最后把面團做成碗口的形狀,把餡放進去,并封口,可手里的粉團就是不聽使喚怎么也封不了口,當(dāng)我正要放棄的時候,媽媽說:“失敗乃成功之母。”
“ 哎呀!”“哈哈!”一陣歡聲笑語沖出了廚房,你們要問在干什么?我就告訴你們吧,我和奶奶在包青團呢!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到了,我和奶奶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俗話說得好,吃吃簡單,做做難呀!今天我應(yīng)驗了,對我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不過,凡事都得嘗試一下嘛,不嘗試怎能知道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呢!
說干就干!首先,我把深綠色的青葉放在水中清洗后擰干。再拿出米粉倒入盆子,摻一點水,一邊用手用力攪拌?!巴炅?”原來我的小手被米粉黏住了,無法自拔。我用力往上抬,可幾次米粉都和我一起上來。不知怎么的?這米粉好像很喜歡我的手,怎么也甩不掉。終于,經(jīng)過我的一番努力,我的手終于從“白色黏世界”中逃脫出來了。又可以“工作”了。接著,我把青葉和米粉混合在一起,慢慢地揉,直到米粉和青葉完全融合為一體后就大致可以包了。
奶奶把大面團分成一個個小面團。我拿起一個小面團把它揉圓,然后掏一個小洞,不好了,皮破了。我又揉圓,掏了個洞,哦,這下終于成功了。我不禁為這小小的成功感到自豪。我把豆沙餡放入里頭,再把洞慢慢捏攏,封住。繼而,又把它揉圓。這會兒,豆沙又從四面八方露了出來,好像一個個剛出生的嬰兒,好奇地望著外面的世界。見此情形,我心急如焚,不知所措,七手八腳地在打面團中撈了一點兒。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青團終于包好了。
之后,我吸取了這一次的教訓(xùn),做得一次比一次好。我看著它們會心地笑了……
我從這次包青團中領(lǐng)悟到:世界上的事沒有一件是完不成的,只要你嘗試了,付出努力了,既使比登天還難,你也能做到最完美、最出色!
清明節(jié)有許多習(xí)俗,平時一到清明節(jié),爸爸媽媽都會到商店里去買現(xiàn)成的青團,一個個青團圓圓胖胖的,惹人喜愛,下午,老師帶我們親手做青團,親自感受清明節(jié)的習(xí)俗。
前一天晚上,我和媽媽買了幾根黃瓜,把它們一起放在榨汁機里,那嫩嫩的黃瓜被榨汁機慢慢地”吞”了下去。
今天我們組帶來了五花八門的原料,你瞧,王棗棗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餡兒,張澤龍帶來了碧綠的青汁,尹株文帶來了做得過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大家一邊忙著擺放用具,一邊交頭接耳地交談著該怎樣做,一個個興奮不已。
開始和面粉了,老師向盆里倒了點水,然后把面粉倒進了里面,還請了幾位和面高手—-幾位同學(xué)的媽媽,奶奶來和面。陳冠宇的媽媽拉起袖管兒,把自己纖細的手放進了面粉中,頓時,面粉象散了隊的隊員各向自己的外面逃去,阿姨用手來回搓著,面團象一個個孩子乖乖就范,任憑她的揉搓,隨著搓的節(jié)拍上下翻飛,老師把青汁倒入面團中,不一會兒,面團娃娃就換上了節(jié)日的盛裝,一身碧綠的燕尾服加上胖胖的身體,更顯得可愛。
老師把面團一點一點地分給我們,說了做時的注意點,不一會兒老師就開始宣布做了。我先請教了陳冠宇的媽媽,然后拿起一些面粉,搓成”小圓子”再把中間部分捏凹下去,我學(xué)著老師的樣子把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放在圓的底部,把左右手的大拇指放在圓的頂部,用力捏凹下去,一下子,面團被捏變了形,我拿起一點芝麻放進了里面,小心翼翼地包了起來,可是這調(diào)皮的芝麻一下子從里面逃了出來,呀,這下子青團了”大花臉”,外面一黑一白,可真有創(chuàng)意!我不灰心,繼續(xù)搓著,我把捏好的青團往芝麻里一放,頓時,青團一身黑,成了”黑團”,我一邊看一邊笑,把它放進了盆里,…。。我環(huán)顧四周,只見旁邊的同學(xué)都做的熱火朝天,有的同學(xué)高興得手舞足蹈,有的同學(xué)老是做不起來,愁眉苦臉,還有的同學(xué)跑前跑后,著急得直跺腳……看著青團被送進食堂,我心里癢癢的,非常想吃。
在等的這段時間里,我心里萬分焦急,想著想著,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著青團的美味。
過了一會兒,青團上來了,我口水直流三千尺,趕忙咬了一口,滾燙的青團在我的舌尖上上下翻飛,再咬一口,美味的芝麻一口流入我的嘴,哇,真是好吃呀!
通過這次活動,既讓我們增強了動手能力,又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清明的習(xí)俗,真是一舉多得啊!
相關(guān)推薦
網(wǎng)站小編為你編輯《大班親子游戲—捏面團》一文,希望為你人工作帶來幫助!運動要領(lǐng):家中包餃子時肯定讓孩子加入,給他一個小面團,讓他學(xué)捏。他會學(xué)大人的樣子將面團搓圓,用手掌壓扁,大概搓成條。他會用一根筷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