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我們將帶您探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不為人知的事情請看下去。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老師在寫教案課件時還需要花點心思去寫。教案是完整課堂教學的橋梁。我相信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好地了解某個問題!
學習目標:
1、 積累 文言詞語,擴充文言詞匯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朗讀全文,借助注釋,疏通文意,把握論證思路
3、反復誦讀,品味語言
4、正確認識理解得道多助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目標1、2、3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理解得道多助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前些天,我們學習了 孟子的文章《魚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孟子,進一步了解主張 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導學過程
(一)、初讀文章,把握字音,讀出節(jié)奏(初讀字音和節(jié)奏)
1、教師范讀文章,要讀出氣勢(可找名家 的朗讀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 和節(jié)奏
2、學生自由朗讀(大聲),讀準 字音和節(jié)奏
3、學生試讀(可先齊讀,后指名讀,要找2-3名學生,重點 看字音和節(jié)奏)
(二)、譯讀全文,讀出內容(再讀讀出內容)
1、教師指導分段譯讀全文。(可根據(jù)內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難度??煞譃?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結尾)
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課文,并標出 疑難詞句
2、學生質疑、解答,學生邊讀邊翻譯,教師點撥
重點詞語: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 地理條件
人和: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團結
郭:外城 環(huán):圍 池:護城河 是:這 委:放棄 去:離開 域:限制
固:使鞏固 畔:通叛,背叛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點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師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學生思考討論:文章是如何 逐層展開論述的
學生 交流
教師交流時邊歸納: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一方天時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 (戰(zhàn)爭需要人和)
域民
固國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jié)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背誦全文。
3、賞讀并學習運用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中心論點,理清本文論證思路。
2、賞讀并學習運用本文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過程:
一、直入導新課
提到中國古代文學,我們大多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在這座寶藏里,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墩撜Z》,論語是儒家經典,提到儒家經典,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另外一部經典,那就是《孟子》。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這一部經典的經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著孟子學雄辯。
二、初讀明節(jié)奏
1、通過視頻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貴君輕;長于雄辯。
2、學生初讀,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雄辯之勢。
三、品讀賞雄辯
1、過渡: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zhàn)激烈,他們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熱衷于戰(zhàn)爭,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一統(tǒng)天下,實現(xiàn)霸業(yè)。因為戰(zhàn)爭連綿,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泵鎸@種社會現(xiàn)實,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國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對不義戰(zhàn)爭。請看第一章標題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們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運用他的雄辯藝術向君主們推行仁政主張的。
2、學生通讀全文,根據(jù)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讀思考。
3、分享交流。
學生1:要雄辯先得有自己的觀點。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請你分別解釋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學生1:天時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人和是指作戰(zhàn)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師: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學生沉默,老師用紅粉筆標注兩個地利)
學生2:運用頂真,突出人和是作戰(zhàn)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1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學生3:要雄辯得有自己的論據(jù),孟子為了具體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具體的戰(zhàn)例。
師:哪些文字與這些戰(zhàn)例相關,請你把相關文字讀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舉了幾個戰(zhàn)例,什么樣的戰(zhàn)例?
學生3讀“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p>
讀完后學生回答:兩個戰(zhàn)例: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
男生讀與第一個戰(zhàn)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舉這個戰(zhàn)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易攻,“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勢之大,結果卻沒有勝利,孟子通過分析這個戰(zhàn)例得出:主動攻打,說明攻城方必得天時,結果卻失敗,只能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這個戰(zhàn)例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這個觀點。
女生讀與第二個戰(zhàn)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舉這個戰(zhàn)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的城,結果卻是棄城而逃,用這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觀點。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2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師:這一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學生齊讀相關句子。
師: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雙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條件非常優(yōu)越,但結果卻棄城而逃,更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語言也更有氣勢。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3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師: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排比,請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師:這還是在談作戰(zhàn)嗎?
生:是在談國家治理了。
請一個學生翻譯這一個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師:治國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4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師:孟子還運用了其他雄辯藝術嗎?
學生6:在最后孟子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得道者”和“失道者”進行對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順之”,“失道”就會“親戚畔之”,最終得出實行仁政的君主“戰(zhàn)必勝矣”,來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師: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
師: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能天下歸順,就能握有“人和”這枚“戰(zhàn)必勝矣”的尚方寶劍。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5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zhàn)必勝。
4、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樣的思路來推行其仁政主張的。
學生7根據(jù)板書歸納概括:孟子先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舉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的兩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類推到國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過運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6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5、學生根據(jù)文章思路自由背誦全文。
6、背誦比賽。
四、拓展巧運用。
作業(yè):
請運用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到的孟子雄辯藝術在班級勸告那些寫作業(yè)依賴智能手段搜題的同學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附孟子雄辯藝術:
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zhàn)必勝。
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背誦課文;
3、學習本文闡述道里的方法;
4、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知識;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2、難點:學習古代名家闡述道里的方法。
教學設想:緊扣文本,以學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為主,教師作適當點撥。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2、釋題。(嘗試讓學生釋題)
二、朗讀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正音:郭(guō) 粟(sù ) 夫(fú ) 域(yù ) 畔(pàn )
3、集體朗讀。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釋,嘗試翻譯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解決,也可以向老師提出質疑)
1、學生自學、討論、質疑。
2、檢查自學效果。著重要求學生掌握以下詞句:
⑴解釋加點詞
①得道(施行仁政) ②天時(有利于戰(zhàn)爭的天氣、時令)
③地利(有利于戰(zhàn)爭的地理條件) ④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⑤郭(外城) ⑥委(放棄)
⑦是(這) ⑧池(護城河)
⑨域(限制) ⑩畔(通“叛”,背叛)
⑵翻譯句子
①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包圍著攻打卻不能取勝)
②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④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缺少幫到了極點,連至親骨肉也背叛)
⑤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矣,戰(zhàn)就一定勝利)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3、第四段由談戰(zhàn)爭轉為談什么?從而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4、孟子認為實現(xiàn)“人和”的途徑是什么?這正是他哪一種主張的具體表現(xiàn)?
(程序:學生討論-檢查反饋-歸納總結)
五、質疑
六、小結(嘗試讓學生小結)
七、背誦(分小組背誦)
八、作業(yè):以“‘人和’的現(xiàn)實意義”為話題,寫一篇學習本文后的心得體會。不少于500字,寫在作文簿上。
教學目標
1、學習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數(shù)遍,聽課文錄音。
正音:夫,f,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s:谷子,與栗,l區(qū)別。畔,pn。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
..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
5、齊讀課文.
四、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⑵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⑶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附參考答案:
⑴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⑵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⑶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3、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歸納全文
1、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
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⑴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⑵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2、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zhàn)爭勝負取決于戰(zhàn)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業(yè)
1、A類:熟讀并背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翻譯課文.
附板書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戰(zhàn)例戰(zhàn)爭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論據(jù)
失道寡助
域民
固國治國需要人和
治國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天下順之
結論: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教學目標〕
1、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2、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課型、課時〕
導讀課,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撥法、自讀法、討論法、分層教學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政治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投影一〕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
〔投影二〕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暴政害民,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tǒng)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二)學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三)學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2、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松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zhàn)者的心理,闡明戰(zhàn)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么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呢?
(一)學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作答)
(二)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出示投影,分別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③ 這場戰(zhàn)爭結果怎樣?
④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
② 戰(zhàn)爭結果如何?
③ 為什么?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①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書)
② 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
③ 結果攻城失敗?!碍h(huán)而攻之而不勝”。(板書)
④ 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 ①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② 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書)
③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边@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么意思?
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運用了排比修辭。運用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zhèn)ィ谷烁杏X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師啟發(fā):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四、總結:
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指名學生總結)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援引戰(zhàn)例,以攻城而未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國,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層論證的寫法。
五、鞏固練習(出示投影,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 委而去之 ② 環(huán)而攻之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⑤ 親戚畔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論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圍繞它展開論述,其意圖借論戰(zhàn)爭來闡明什么?
2、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這個問題上,孟子和曹劌有著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認為在于 曹劌認為是 。
3、2001年5月,美國在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規(guī)律,即 。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翻譯全文。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 論據(jù) 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1、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2、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教師提問:同學們,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政治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投影一: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
投影二: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暴政害民,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tǒng)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3、學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⑴ 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⑵ 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松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zhàn)者的心理,闡明戰(zhàn)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么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呢?
1、學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
2、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歸納。
2、第二段中:
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
⑵ 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⑶ 這場戰(zhàn)爭結果怎樣?
⑷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
⑵ 戰(zhàn)爭結果如何?
⑶ 為什么?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第二段中:
⑵ 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
⑷ 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第三段中:
⑴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⑶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6篇》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兒園教案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幫助孩子為生命筑起一道安全墻暑假,對于一個小男孩意味著什么?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夢想吧!沒有沉重的作業(yè)和補習,只有花樣百出的吃喝玩樂。不過對于我家寶貝來說,更有一個期待已久的愿望要實現(xiàn),那就是去”比如世界...
為了滿足您的需求編輯為您提供了一篇“報道方案”的文章。做準備工作是推進項目成功的先決條件,當工作將要開展的時候。提前安排一份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在制定方案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為便于日后回顧請務必收藏此文!...
可是心得體會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就連微小的螞蟻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更何況我們,那么不妨用文字來寫一份心得體會吧。心得體會可以促進我們把寶貴的經驗排序,本文將帶您通過多種分析角度全面探究“孝道的心得體會”,好東西要和朋友分享不要獨享哦!...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學到知識,因此,老師們都會選擇準備一份教案,教案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案呢?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收集整理的“如何幫助幼兒懂得學會分享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