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課件。
經(jīng)驗時常告訴我們,做事要提前做好準備。當幼兒園教師的教學任務遇到困難時,往往都需要參考一下我們提前準備參考資料。資料的意義非常的廣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樣東西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資料的幫助會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加如魚得水!你知不知道我們常見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呢?小編特地為你收集整理“論語十二章課件五篇”,歡迎閱讀,希望你能喜歡!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相關知識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點、難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詞語如“而”、“之”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 體會 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課時安排
兩個課時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 陬 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tài)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F(xiàn)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jīng)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焙蟠慕y(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五、 《論語》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
1、體式歸納起來有:
(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nèi)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3)、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jīng)”之一,(七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jīng)》)。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 昺 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
六、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睗h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七、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感知、討論:本文的內(nèi)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
2.課文講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p>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要學習與思相結合。啟示: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初一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范文相關文章內(nèi)容就分享到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則的教案設計范文3篇
2.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課時特訓答案
3.初中七年級語文《論語十則》精品備課教案
4.初一上冊語文論語六則教案
5.初中七年級語文《短文兩篇》優(yōu)質(zhì)教案范文
6.小學二年級語文《論語》優(yōu)選教案范文
7.初一語文知識點:論語十則
8.論語十二章讀后感600字作文
9.初一語文《詠雪》教案
10.語文初一必備背誦課文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禮貌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資料。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相關知識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tài)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F(xiàn)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后世對孔子有十分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以前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焙蟠慕y(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
1、體式歸納起來有:
(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資料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3)、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資料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能夠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狀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jīng)”之一,(七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jīng)》)。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稘h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睗h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這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p>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能夠做老師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p>
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要學習與思相結合。啟示: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p>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能夠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p>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p>
3《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墩撜Z》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tài)。
(二)、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本文的資料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透過學習本文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2.孔子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tài)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現(xiàn)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jīng)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焙蟠慕y(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四、作品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nèi)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其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jīng)”之一,(七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jīng)》)。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m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 五、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稘h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有的學者以為,“論說”之“論”其名“始于《論語》”;然而在《論語》當中,有觀點、論據(jù)、論證過程的文字并不多見,大部分內(nèi)容只不過有觀點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論語》就自身而言主要還是記事文。但若從先秦諸子發(fā)展的整體背景上看,它無疑又是諸子論議之文的第一個階段,為語錄體?!墩撜Z》的最大價值,在于真實再現(xiàn)了孔子平凡、偉大的人格形象;“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為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xiàn)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它所記載的孔子的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的內(nèi)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 2.課文分析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誣罔,受欺?!按?,危險。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fā)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鬃印安粣u下問”的表現(xiàn):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于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jù)。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指離經(jīng)叛道。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jīng)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yǎng)懂得“禮”的君子。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本章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鬃幼约簩W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絕”,一點也不,絕對沒有?!耙狻?,臆測,“必”武斷,“固”,固執(zhí)拘泥,“我”,唯我獨是?!敖^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我本來什么都不知道。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認為學習是增加自身學問,完善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不是評價個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學者學習的目的是在于修養(yǎng)自身的學問道德,而現(xiàn)代學者的學習目的卻是用知識裝飾自己,以圖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學派倡導的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多學而識之”即博聞強志。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nèi)在的東西??鬃釉谶@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jié)中,孔子已經(jīng)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fā)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fā)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傊?,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陳亢問于伯魚曰:“自亦有異文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陳亢”字字禽,一說孔子的學生。“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奥劇保陶d。“趨”,小步快走。此章為對話體,是孔子弟子陳亢和孔子之子孔鯉的一段對話。通過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詩、禮等古典文化的倡導和推崇,也從側面反映出孔子無論是對待弟子還是自己的兒子,都是一視同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表現(xiàn)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養(yǎng)。 子曰:“小人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興”,啟發(fā)?!坝^”觀察?!叭骸?,合群?!霸埂?,諷怨?!斑儭保?。此章孔子指出了學詩的重要性,認為《詩》的作用很大,可以“興”、“觀”、“群”、“怨”等等,指出《詩》這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著作對君子成長的重要作用。 3.課文難點討論 討論《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墩撜Z》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 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
明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教師范讀,強化解讀文義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單”變“雙”。如:學--學習、樂--快樂、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舊的知識”、“新的理解”)
2、重點句子的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明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明確: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yōu)點來學習,不好的地方就對照自己加以改正。
明確:孔子在河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淌?!?/p>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確: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fā)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里面了。
根據(jù)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nèi)容。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zhì)。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對照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一章:前兩句將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即使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輕易改變。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每章要點理解內(nèi)容--掌握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
3、聯(lián)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聯(lián)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難點)
上節(jié)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中學到了很多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后,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xù)學習本課。
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分別講了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yǎng)三方面的內(nèi)容。
(1)學習態(tài)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傳不習乎?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品德修養(yǎng):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⑤飯疏食,飲水……
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1)學而時習之。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養(yǎng):(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賞析:“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賞析: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是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賞析:這句話寫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情懷。
語言簡練,用意深遠。
課文共選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這些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diào)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zhàn)。
教師應由知識的占有者轉(zhuǎn)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zhuǎn)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xiàn)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yǎng)學習者”的過程,實現(xiàn)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zhuǎn)變。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一)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由于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平時閱讀書籍、報刊、雜志等較少,這就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
針對這種情況,本人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現(xiàn)有書籍,有選擇的向他們推薦一些書籍,盡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以提高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而在課堂上,注意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后回答問題,并適當?shù)匾龑В蕴岣咚麄兊拈喿x理解能力。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后,學生的知識面不但擴大了,而且閱讀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學生由于一些原因,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為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本人在課堂上,多注意讓一些羞于開口的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先用一些簡單的容易回答的問題,通過耐心引導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揚,從中鍛煉他們的膽量,樹立他們的信心。
平時,還注意指定一些簡短的文章給他們朗讀,并且在班里舉行一些朗讀比賽,獎勵小禮品,以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們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這不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在學校開展的朗誦比賽中,本班學生多人參加并且都獲得了不錯的名次。這反過來又刺激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三)學生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每周都會布置一個作文,并進行批改。在批改時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并且在班上公開表揚,讓學生嘗試到一點成就感,最終調(diào)動其寫作的積極性。
(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科目的興趣。
在吸收他人經(jīng)驗及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盡力改變以往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填充式教學方法,按照新課程標準,在課堂上通過設計一些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的問題,以啟發(fā)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盡量做到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裝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狀態(tài),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接受知識并適當?shù)丶皶r地鼓勵、表揚學生的表現(xiàn),肯定他們的回答,讓他們從回答問題中樹立信心。
還通過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與現(xiàn)實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分組探討。這不但刺激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探討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而且還讓他們從中體會到一種團隊合作精神,集體的凝聚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了他們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樹立起學習語文的信心。
由于本地區(qū)學生受閩南音的影響,對語文的學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待語文科目較不重視,要讓學生樹立信心,只有多抓學生的優(yōu)點,讓他們意識到有人關注他們,有人在乎他。當然這種做法收效甚微,但我還是要關注他們,畢竟他們也是班級中的一員,在學習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為我們的教育理論中有一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棄每一位同學。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jié)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p>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 日夜不停。”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p>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p>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 篇章?!墩撜Z》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tài)。
本文的內(nèi)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通過學習本文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默寫全文、做相關的練習題。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
《論語》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體的寫法,語言精警生動,充滿智慧,格言警句,美不勝收。
《論語》,名句的集錦、格言的薈萃、成語的寶庫。許多成語,如盡善盡美、三思而行、舍己為人、學而不厭、循循善誘、舉一反三、溫故知新、言傳身教、不恥下問、見義勇為、當仁不讓、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師: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分為略讀和細讀兩個步驟。略讀,了解一下;細讀,深入地品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弊釉诖ㄉ显唬骸笆耪呷缢狗颍簧釙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逐一講解每一句的意思。學生不齊讀,不齊背,各自開始讀背起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賢德啊,顏回?。ㄖ挥校┮缓勶?,一瓢水,住在窮巷陋室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顏回卻依然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章是這樣充滿情感地贊美顏回的,,
師:如此短小的 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摯的感情,因此,這一章有著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同學們?nèi)绻眠@一章來訓練自己的閱讀分析能力,在分析結構上、在分析用詞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復進行的。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那不合道義而得來的富和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一章是這樣生動地表達孔子的志趣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師:這兩章都寫了什么,都有什么,你盡情地去對比、提煉、發(fā)現(xiàn)吧。開始思考,做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我觀察你們的筆,要動起來。
這兩章都寫了貧困。顏回極貧,處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愛。
這兩章都寫了志趣。顏回貧賤,不改求學的樂趣;孔子不得溫飽,卻安貧樂道。這兩章都寫了心境。顏回貧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貧,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這兩章都寫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贊嘆,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這兩章都描寫生動,情趣盎然,表現(xiàn)了高尚的節(jié)操,高潔的品性。
這兩章都寫了“樂”。坦然的心境,表現(xiàn)了開闊的心胸,表現(xiàn)了內(nèi)心的強大。
在大聲讀背中下課。
一.《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鬃颖缓笫澜y(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zhuǎn)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 謀(出主意)而(表轉(zhuǎn)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zhuǎn)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于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guī)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guī)范)?!?/p>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guī)矩。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yǎng)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3,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道德修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 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p>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子曰:“學而(表轉(zhuǎn)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zhuǎn)折)不學則殆(有害)。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p>
子曰:“ 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于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p>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p>
講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子曰:“飯(吃飯,名詞作動詞)疏(粗糧)食飲水(冷水),曲肱(彎著胳膊)而(表順承)枕之,樂(樂趣)亦在其中矣。不義(正當手段)而富且貴,于(對于)我如浮云。”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p>
子曰:“三(幾個)人行,必有我?guī)熝?在其中)。擇其善者而(表順承)從(跟從)之(代詞,學習),其不善者而改之?!?/p>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p>
本章講學習態(tài)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這)夫,不舍(舍棄)晝夜?!?/p>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p>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分別譯為“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與體會”)
課文《〈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nèi)容。
課文所選12章,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是哪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提示:一是關于學習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學習方法有:復習法、反省法、學思結合法。
二是關于學習態(tài)?度的,包括第7、9、10章。學習態(tài)度包括:要以學為樂、誠實謙虛、善于取長補短、珍惜時間。
三是關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8、9、11、12章。在這幾章里,孔子告訴我們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寬以待人、忠實守信、順心而為、安貧樂道、擇善而從、堅守志向、博學仁德。
《論語》十二章????????學習態(tài)度??????誠實謙虛???????了更
常見文言虛詞與重點實詞的意思是文言文閱讀必考的知識。
【典型例題】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參考答案】(1)迷惑,疑惑???(2)通“悅”,愉快???(3)每天
【技法點睛】文言字詞理解的方法有:
(1)擴詞法。即結合語境給單個的文言字詞組詞,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例(1)。
(2)積累法。即把課內(nèi)所學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有特殊用法的字詞背下來,以便自如地理解運用,如例(2)。
(3)注意詞類活用。有些文言字詞在具體的語境中其意義與用法都會發(fā)生改變。如例(3)。
(4)專用詞語不譯,古今意義不變的詞語不譯。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擇善而從: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后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論語(??????)????????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
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簞食(??????)???曲肱而枕之(??????)??博學而篤志(??????)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
(2)吾日三省吾身???三?。?/p>
A.又要編雜志,又要跑發(fā)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B.王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的弱點,教導他學習應該常溫故知新。
C.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難過,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詳為考慮,而后與部下商議,擇善而從。
5.填空。
(1)《論語》是??????????經(jīng)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體裁)著作。它與《??????????》《??????????》《??????????》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鬃樱?,字仲尼,??????????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家、?????????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
(2)《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度的一句:
(3)談“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5)在學習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陳強同學的一本名著《論語》的封面撕破了,還書時,你該對陳強說些什么?請把要說的話寫在下面,語言要簡明、得體。
7.諸子百家的思想源遠流長,影響至今。從下列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8.在學完課文《〈論語〉十二章》后,老師為了使同學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專門組織了一次以“交流學習體會”為主題的座談會。請你參與進來。
(1)作為主持人,你應該有一段精彩的開場白。現(xiàn)在就請你展示出來吧!
(2)王翔同學想在座談會上用對聯(lián)的形式活躍氣氛,他給大家出了個對聯(lián),請你對出他的下聯(lián)。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張長林同學非常聰明,但就是平時學習不認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談會上,請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學過的《論語》中的語錄勸勉他勤奮學習。
閱讀全文,完成練習。
1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1.摘寫出出自《〈論語〉十二章》且現(xiàn)在常用的成語。
①人不知而不慍??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學而時習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3.讀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6.翻譯下列句子。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3)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7.這三則語錄哪則是論述學習態(tài)度的?哪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它們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18.孔子從哪兩方面解釋了子貢提出的問題?這樣解釋的目的是什么?
子曰:“學而①??????????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
孔子說:“學習(知識、技能)之后按時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探討問題),
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很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
[實詞]子:先生,指孔子。學:主要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的典籍。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按時。習,復習或溫習。說:通“悅”,愉快。朋:古代以同師為朋,同志為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人:人家,別人。知:知道,了解。慍:生氣,發(fā)怒。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虛詞]而:①連詞,表示承接關系,這里是“然后”“之后”的意思。乎: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于“嗎”。自:介詞,從。而:②連詞,表轉(zhuǎn)折關系。之:代詞,指學過的知識技能。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
是不是復習過呢?”
[實詞]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6),姓曾(Zēn),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一說山東平邑)人??鬃拥膶W生。日:每天。三:泛指多次。?。鹤晕覚z查,反省。謀:謀事,辦事。交:交往,往來。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虛詞]吾:代詞,我。為:介詞,替。而:連詞,均表轉(zhuǎn)折關系,卻。與:介詞,跟,和。乎:句尾語氣詞,表疑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不能為人力所支配
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過規(guī)矩?!?/p>
[實詞]有:通“又”。古人在兩位數(shù)的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常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這里可理解為獨立做事情?;螅好曰螅苫?。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的解釋是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從:順從。逾:越過,超過。矩:規(guī)矩,規(guī)范。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虛詞]而:表承接的連詞,就??梢裕嚎?,可以,表示可能和能夠;以,介詞,表憑借。為:這里用做動詞,做,成為。矣: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一味地)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p>
[實詞]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有害。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①憂,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缓勶?,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帶來的憂愁,
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
[實詞]賢:有道德。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于學??埃喝淌?。
[虛詞]其:①代詞,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種困境。②代詞,代“顏回的”。哉:語氣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虛詞]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yè)。者:代詞,……的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yān)。擇其①善者①而從之①,其②不善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發(fā)現(xiàn))他們的缺點就
(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實詞]行:走路。擇:選擇。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從:跟從,學習。改:改正。
[虛詞]焉:兼詞“于是(這)”,在這之中。者:①②助詞,……的地方。而:表承接的連詞,就。其:①②代詞,他們的。之:①代詞,代“善者”;②代詞,代“不善者”。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
[實詞]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人為一軍。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漢。
子夏曰:“博學而篤(dǔ)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能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這里面了?!?/p>
1.lún??yuè??yùn??xǐng??wǎng??dài??dān??括n??dǔ
2.(1)通“悅”,愉快??(2)多次進行自我檢查??(3)真誠,誠實??(4)這里指新的理解與體會(5)迷惑??有害??(6)這,指河水??舍棄,放棄??(7)胳膊??(8)忠實,堅守
5.?(1)儒家??語錄體??大學??中庸??孟子??春秋時期??思想??教育??(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示例:對不起,陳強,我不小心把你的《論語》的封面撕破了,原諒我好嗎?
7.(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而成的。??(2)不遵守規(guī)則、制度就辦不好事。(辦事要遵守規(guī)則、制度。)??(3)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關注細節(jié)或注重小事。)
8.(1)?示例:同學們,《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jīng)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閱讀《論語》,可以讓我們少一分稚嫩,多分堅強。今天我們舉辦“交流學習體會”的主題座談會,希望大家談談自己對《論語》的認識和閱讀體會,讓更多的人受益。請大家敞開心扉,交流起來吧。??(2)?敏學好,擇賢善,交友信??(3)長林,你有聰明的頭腦,大家都羨慕你出眾的天賦,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你能把經(jīng)歷全部投入到學習中,你的成績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10.(1)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很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2)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4)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p>
11.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逝者如斯;擇善而從;匹夫不可奪志;富貴浮云;簞食瓢飲。
13.示例:替別人辦事要盡心竭力;跟朋友往來要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復習。
14.(1)通“汝”,你,你們??(2)什么??(3)再次,重復??(4)因此
16.(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啊。??(2)不到他想弄清楚問題而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不知道怎么說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3)不能舉一反三。
17.第一、三則是論述學習態(tài)度的,第二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第一則中,孔子認為要以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去對待知識,不可不懂裝懂;第三則中孔子認為學習要虛心請教。這兩句是很好的治學格言。第二則中,孔子認為教育學生時要及時開導啟發(fā),特別強調(diào)要舉一反三,即善于類推,觸類旁通。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
18.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學,二是虛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題發(fā)揮,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虛心求教。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nèi)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以及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lián)系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yǎng)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探究《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聯(lián)系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及現(xiàn)實意義,并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圣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鬃尤ナ篮?,他的弟子們?yōu)樗貑嗜攴讲艦I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為他守喪六年??鬃拥降子性鯓拥娜烁聍攘Γ沟萌藗儗λ@樣崇敬景仰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nèi)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fā)
出示任務:
1.在上節(jié)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以及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tài)度,并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lián)系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于修身的章節(jié),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并討論這些關于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xiàn)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xiàn)實意義相結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jié),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jié)的思想內(nèi)容。
2.結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nèi)容結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并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nèi)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與作業(yè)
小結:《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的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只言片語,但卻精辟微妙,發(fā)人深省。雖歷經(jīng)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蕩著我們的胸懷,啟迪著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yǎng)。
作業(yè):1.課后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并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后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搜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相信《論語十二章課件五篇》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論語十二章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主題欄目精選:“論語十二章教案”,敬請訪問。學生要想適應當前的學習模式,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特別整理來自網(wǎng)絡的論語十二章教案,請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讀!...
今天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為您提供論語十則課件教案,相信你閱讀本頁面后有一些收獲。在給學生上課之前老師早早準備好教案課件,每位老師都應該他細設計教案課件。?準確的教學課件設計可以幫助教師減輕教學負擔。...
如果您想更好地理解這個話題,可以嘗試閱讀一下“論語課件”。相信我這些指南能夠幫助您成為更優(yōu)秀的團隊領袖。教案課件對于老師在課堂上來說非常重要,故老師需要用心準備,認真地撰寫教案。教案是教師展示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必要途徑。...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是作用于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可供參考的材料。參考資料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工作才會更加好!所以,你是否知曉幼師資料到底是怎樣的形式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的課件通用11篇”,歡迎大家閱讀收藏,分享給身邊的人!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