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讀后感。
人生與追求因讀書而有根據,讀后感書名是{作者人名}歷盡千難萬苦后造就成的文化著作。怎樣寫一篇好的讀后感?以下的最新《生命是什么》讀后感或者是您在尋找的內容。
生命是什么?薛定諤從量子力學、生物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唯物主義、哲學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暫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費;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視它。珍愛生命,珍愛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讀完之后自己也應當對生命有個解釋。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著生存、生活還有責任。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不問成名的奉獻,不問積勞的奉獻…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認為這是對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書評
在今天:
革命還在繼續(xù),
先烈拋頭顱灑熱血,
換來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滯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還后世之安穩(wěn)。
我們要革自己之命,
不負先烈之犧牲。
古之學者為己,
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學者為人,
為人也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戰(zhàn)而退?
力不竭戰(zhàn)不止…
有序產生于有序還是無序?從日常表象觀察,人們一般認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學家們卻鐘愛后一種答案,即無序構成了有序的基礎。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試圖在生物遺傳領域建立起兩者平衡的讀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約束框架內,大自然的造物過程似乎“完美”地被機械所決定了。生命體何以能高度精確地遺傳基因?染色體的有絲分裂何以能產生不可思議的絕對復制?一百個原子空間尺度范圍內何以會發(fā)生“奇跡”都無法形容的純粹結果?以上問題用傳統(tǒng)的經典理論根本無法回答,傳統(tǒng)理論的構架在尖銳的問題面前轟然倒塌。這一不可協(xié)調性迫使薛定諤開始大膽地去過問上帝的事務,試圖從原子統(tǒng)計力學的背景下去尋覓那開啟生命之門的鑰匙。
可以確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遺傳由配子的減數分裂所決定,諸如染色體的有絲分裂均嚴格機械被定義。薛定諤認為,染色體可視同為一固體分子,或然的變異特征可視為同分異構現象。由于固體分子的能級變化和溫度變化呈指數級的放大關系,結果分子發(fā)生變異需要等待的時間甚至長達成千上萬年。對于生命分子,室溫也許等同于絕對零度,染色體近乎于絕對穩(wěn)定。于是,著者從量子力學角度解釋了變異發(fā)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漲落超出閾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異構現象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非連續(xù)的量子躍遷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領域內發(fā)生穩(wěn)定的同分異構現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為了能夠回答一百個原子空間尺度范圍內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確復制這一棘手的問題,薛定諤給我們提供了將有序動力學特征和無序統(tǒng)計學特征進行統(tǒng)一的有機藍圖,預言微觀粒子的有序和無序統(tǒng)一理論必將誕生。生物體作為一負熵物質,其行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這一整合理論所預測和確定。這可是一個多么令人期待的偉大理論呀!其顛覆性的革命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給讀者帶來了人類是否可以認識自我的終極思考。
可人作為一理性動物,不僅是負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蘇格拉底曾指出,肉體無法達到絕對的真理,只有精神脫離了肉體才成為可能??汕∏∈蔷?,其同我們最近,無時不刻被感受,同時又與我們最疏遠,我們對其了解甚微,充滿疑慮。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偉大預言得以實現,生命體的微觀物質定律可以被統(tǒng)一理論給決定,可更為廣義的問題是,其是否還可以進一步約束人類的道德行為?精神或意志的實質是否也可被機械所定義?人類的精神還是自由的嗎?物質和精神規(guī)律是否殊途同歸?
近代物理的實證研究方式,導致的結果是人類總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觀實體這一半鑰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領域,關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經元或腦電波這些載體,其本質還是客觀的?!渡鞘裁础冯y免也被打上了實證的時代烙印,產生的結果就是機械的和宿命的。對于精神為自由的先驗假設來講,可以推論的是,統(tǒng)一理論在精神密碼的破譯方面仍然是束手無策。因此,主觀世界的另一半鑰匙還被遠遠地掌握在絕對超驗的“他”手中。只要人類還停留在實證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鑰匙永遠注定是不可觸及的。
相反樂觀的是,根據斯賓諾薩的理性主義,我們可以獨斷地設想超驗的“他”即為整個宇宙,無所不在,無處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類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類的另一半鑰匙可能還在自己的手中,人類不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質規(guī)律,而且甚至還可破譯道德和心靈的密碼,最終實現兩把鑰匙的結合,從而爭取得到和“他”平等對話的權力。盡管“他”對于這一話語權的排斥偉力在度量上是異常的巨大,但人類自存的“他”本性將使認識的步伐無法阻擋,最終超越自我。由此產生的一個悖論的是,此“他”還是彼“他”嗎?
薛定諤先生的書當然絕對肯定必須是一本好書!書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實際上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講生命是什么,偏科學性;后一部分主要講意識和物質,偏哲學性。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薛定諤先生在物理學或者說量子力學方面的偉大貢獻(例如:薛定諤方程、薛定諤貓等),卻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諤先生其實也在生命科學方面也作出過貢獻!書一開始就讓人感覺:學術大師看問題,大道至簡、目標明確且又雄心勃勃!書中具體哪些方面是薛定諤先生個人的貢獻,作為一個生命科學的門外漢且跑馬觀花的一般讀者,的確尚待仔細梳理和閱讀,但是,書中關于新陳代謝與負熵的聯系,以前確實是聞所未聞;而遺傳學中的突變現象居然與量子躍遷有聯系,也讓人耳目一新…書中字里行間,不時閃現出一代學術大師的風采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一個簡短的序言就透出作為量子力學主要奠基者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薛定諤先生十足的學術大家風范!讀起來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繼續(xù)讀下去;又如:薛定諤先生在關于遺傳機制和突變的講解中,似乎好像沒有使用任何數學公式以幫助闡述這些科學概念和問題;再如:薛定諤先生對達爾文的工作的評價,即有毫不客氣的批評,也有毫不吝嗇的肯定,的的確確是一種實事求是、就事論事的科學態(tài)度;又再如:薛定諤關于物理學的評論:物理學的理論都是相對的,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如此,因為它們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設的基礎之上,讓人覺得作為科學家的坦蕩胸襟和氣度…此外,薛定諤先生七十多年前對機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現在聽起來仍發(fā)人深省;又如,薛定諤先生關于西方思想和東方思想的比較也發(fā)人深思;最后,我們記住薛定諤先生的“有序來自有序”這句話及其意義,或許算是對大師的一種緬懷和紀念?最后不得不說幾句關于這個中文版本的看法:這個中文版本確實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書中有一些地方,翻譯得詞不達意不說,書中提到的若干配圖一個都沒看到!另外這本書里涉及的數學表達式的排版也存在問題…還好找到薛定諤先生的這本書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讀…[微笑]
《生命是什么》讀后感2000字:
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諤方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43年2月薛定諤在愛爾蘭作了一系列講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冊子《生命是什么》。這本書曾多次再版,我讀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書還有這么強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這一版還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識與物質》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寫的自傳。2003年出版的中譯本是由羅來歐和羅遼復翻譯的,后者是理論生物物理領域專家,國內理論生物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
在這本書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紹和解釋了人們對生命和遺傳物質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觀點。由于他的影響,不少物理學家參與了生物學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學和生物學相結合,形成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英國物理學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諤的影響而轉行生物學的優(yōu)秀物理學家之一。轉行后克里克和美國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發(fā)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并因此于196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及醫(yī)學獎。由此可見,薛定諤對生物學和遺傳學的貢獻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譯者認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學的如火如荼的發(fā)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這個小冊子中闡述的觀點密切相關。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諤首次提出遺傳物質(基因)是一種有機分子,“非周期的晶體或固體”,以密碼的形式通過染色體來傳遞。在這以前,摩爾根已經發(fā)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chuàng)立染色體遺傳理論,并且于193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及醫(yī)學獎,但是脫氧核糖核酸(DNA)是遺傳物質的假設還沒有提出來。據詹姆斯.沃森回憶,薛定諤的這個觀點對他很有啟發(fā),有助于他們后來對DNA的發(fā)現。
另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生命體系中存在量子躍遷現象。生命及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輻射下的變異(突變)的不連續(xù)性(jump-likemutations),說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規(guī)律。這個觀點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還有一個觀點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統(tǒng),以負熵為生,從環(huán)境抽取“序”以維持其系統(tǒng)的組織。這是生命的熱力學基礎,有悖于傳統(tǒng)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說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tǒng)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因此只能從有序轉向無序,而不能從無序轉向有序。
這本書的第二部《意識與物質》“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勝。《意識與物質》的原材料是薛定諤1956年10月在英國劍橋的三一學院做的報告,整理編輯后在1958年出版?!兑庾R與物質》的主題是“意識”–意識的物質基礎,形成過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學與宗教。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興趣的第二章,“了解未來”,分析和預測了的人類進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觀點,我覺得現在還很值得讀。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在自發(fā)性的遺傳變化也就是突變中,有利的變異會被自動地選擇??上н@些變異往往是細微的進化步子,這就是為什么在達爾文理論中物種進化必須付出巨大代價,那些有巨大數目的后代的物種,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生存下來。薛定諤認為,這種進化機制在現代文明社會并不適用,在很多方面人們在朝相反的方向運作–保護生命的法律、社會制度和醫(yī)療手段會去不加選擇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臟缺陷的嬰兒活不下來。在醫(yī)藥發(fā)達的今天,同樣的嬰兒不僅能活下來而且能生兒育女。因此,薛定諤認為我們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經進入了進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傳統(tǒng)的達爾文理論,人類沒有希望再進一步進化。
不再進化并不意味著滅亡。有些物種,比如烏龜、鱷魚和很多昆蟲,它們的身體受自己的貝殼限制,百萬年以前就停止了進化,它們也存活至今。薛定諤還提出了另外一個令人樂觀的觀點,這就是意識對生物的進化有反作用,行為的變化和體質的變化并行,并且互相影響。光靠達爾文的“偶然積累”,無法解釋某些物種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習慣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遺傳水平上固定的。為了避免人類這個物種在進化途徑上停滯不前,人們必須重視行為對進化的影響。這個觀點,我覺得應該是寧可信其有。
慚愧的是,以前讀書實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這本老書,了解到薛定諤這個通曉多門學科的思想家,他對現代生物學和遺傳學的貢獻,以及他對拉馬克和達爾文進化論的見解。趁機也重溫了遺傳學的其他一些里程碑–從孟德爾到摩爾根到沃森-克里克,遺傳三大規(guī)律,人們對遺傳的物質基礎及其表現的理解,等等。準備把筆記整理以后作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讀后感是一位78級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學黃斌所寫,非常簡潔明瞭、耐人尋味。對我們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別對“生命是非平衡系統(tǒng),以負熵為生,從環(huán)境抽取“序”以維持其系統(tǒng)的組織?!睂Α吧臒崃W基礎,有悖于傳統(tǒng)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興趣和深入探究的啟發(fā)。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和非平衡熱力學的思想基礎。與經典熱力學認為“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tǒng)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因此只能從有序轉向無序,而不能從無序轉向有序”的結論相悖。
還有關于“生命體系中存在量子躍遷現象。生命及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輻射下的變異(突變)的不連續(xù)性(jump-likemutations),說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規(guī)律?!备诋斚隆傲孔印睗M天飛的時代,會給人以啟迪。
正文都是干貨,自然界發(fā)生的一切都意味著它那一部分熵的增加,生命有機體從環(huán)境中吸收負熵(有序性)為生、避免回到最大熵也就是熱力學平衡(死亡)狀態(tài),(新陳代謝在本質上就是有機體成功地去除所有因存活而不可避免地產生的熵);統(tǒng)計學觀察宏觀事物,在無序中發(fā)現有序,而動力學基于有序的有序,觀測單個原子或分子的運動,而統(tǒng)計學是基于動力學的,以此觀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是機械的、沒有自我意志的,似乎體現了某種決定論,那究竟如何看待人的意識、人的自我、人類的道德倫理?
《我的世界觀》從神經學意義的生物人轉向作為倫理意義的社會人,在先肯定了人類意識的同一性(意識的多元性僅僅是我們出于個體時空的多元性而建構的東西)之后,薛定諤認為意識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現象,新的東西被習得后成為無意識,而道德要求是一個事實,推動人類從個體動物變成社會動物。最后再次回到最基礎的問題——何為真實?“我們所處的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他更偏向康德帶有唯心主義色彩的先驗綜合判斷,繼而又自然引出一個問題:人類何以相互理解、認識到他們分別認知中的世界存在一致性?薛定諤的回答是人類通過語言建立對應關系。
(到這兒,從存在論到認識路再到語言論,都有了。)可是,如果并非存在一個獨立于人的意志的“客觀世界”,那么究竟如何解釋人們認識的世界具有一致性?薛定諤在這個問題轉向了形而上學和神秘主義,從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到印度吠檀多哲學,他認為同一性的信條“為人們短暫的一生提供了最高層次的倫理準則和深深的宗教慰藉,唯物主義則一個都提供不了?!闭驗槿藗兩钤谕粋€世界,才產生了(偽)倫理學與功利主義道德。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fā)現之一莫過于DNA雙螺旋結構的揭示,而對此做出最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都是因為讀了一本由生命科學的“門外漢”寫的探討生命意義的書而毅然決然放棄自己的專業(yè),轉而與生物結緣的。這位“門外漢”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薛定諤,此書則是《生命是什么》,那這本書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本書為薛定諤兩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獨辟蹊徑采用物理學和化學的原理來解釋發(fā)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詳細探討了長久困擾人類的兩個重大問題:生命和意識。
生命是什么?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每一個思考者放眼望去,整個星球上幾乎到處都有生命,可是這對于理解生命的含義好像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增加了我們的迷惑。一塊石頭與一條小狗的本質區(qū)別到底是什么?正如書中所指出生命體就連單細胞生物都包含數以億計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頭也包含數不清的原子,所以數量不是充要條件。生命必須建立在有序之上,雜亂無章是生命毀滅的結果,這個有序還要包括多樣性——多樣性的物質(元素)和多樣性的排列順序,對于人體而言,一個個細胞都沒有自由意識,可是恒河沙數般的細胞組成的大腦卻有復雜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礎上涌現出的結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時提出了了“涌現”這個詞,KK解釋為“事物發(fā)現過程中的質變,關鍵的轉折點?!币簿褪钦f,智慧可以可以從一群數量足夠大的愚鈍中涌現,即所謂的“眾愚成智”,生命的形成過程必然是一個量變產生質變的涌現過程。
同時,所有生物有一個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進行新陳代謝。這其實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只是我們司空見慣不覺得奇怪罷了,試想一下生命新陳代謝時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簡單來說生命在無休止的重復:攝入和排出。生命沒完沒了的費盡力氣吃東西又排泄掉來進行新陳代謝究竟是為了什么?關于這個問題,有過長久的爭論。有人說是為了物質交換,其實,生物體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個原子與環(huán)境中的同類原子都是一樣的,那么把它們進行交換又有什么意義呢?后來有人認為能量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生物是為了獲取能量。然而,一個成年生命體所含的物質與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變的。既然體外一個卡路里與體內一個卡路里的價值是相等的,那么,這樣的單純交換是為了什么呢?所以新陳代謝既不是為了物質也不是為了能量,根據熱力學熵增定律,一個生命無時無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斷趨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則越穩(wěn)定,慢慢趨近最穩(wěn)定的狀態(tài)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擺脫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從環(huán)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負熵恐怕是唯一的辦法了。也就是說,生命體需要不斷的進食、排泄來消除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正熵,這即是生命進行新陳代謝的本質。
意識是什么?普遍認為意識來自大腦,作為唯物主義者,必然承認意識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沒有現實作為主體對象,意識和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可是現實世界無疑只有一個,然而看起來有許多不同的有意識的自我,卻都是對這同一個世界的認識,那究竟哪個自我的意識是對的?其實,我們周圍的真實世界是由無數人的意識重疊領域構成的,世界這個概念本身就產生了它自己。但是我們仍會有諸多疑問: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樣的嗎?是不是存在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它不同于我們任何一個人通過感官的內部投射而獲得的世界?假如真是這樣的話,那么世界對于每個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樣的呢?……類似的追問無窮無盡。經過無數科學家千百年的探索發(fā)現,最后不的不承認一個令人失望的事實:我們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茖W進展已經表明,世界上并沒有顏色這種東西,只有不同波長和頻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沒有聲音這種東西,只有空氣的振動。世界上并沒有溫度這種東西,只有分子的運動。顏色,聲音,溫度并不是世界本來的面目,儀器也不過是人類感覺的延伸,那不禁疑問感覺可靠嗎?感覺不可靠,人類進化出的的各種觸覺都是為了求存,大腦的首要目的也是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類對于光忽略了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等,對于聲音忽略了次聲波、超聲波等,對于溫度,我們如果沒有留意碰到一個非常冷的物體,會在瞬間覺得它很熱,甚至手指上有燒灼的感覺。這些都是人類對世界只有片面感覺的表現,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節(jié)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減少寶貴的能量消耗對一種生物的存亡至關重要。
生命與意識的問題極其復雜卻又必須面對,人類關于意識和生命的追問將永不止步,也許在這條路上沒有終極的珠穆朗瑪峰可攀登,雖得不到一個一勞永逸的回答,但是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導生物必然要承擔起生命的尊嚴,生命的尊嚴即在于思索與追問。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生命是什么》讀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這個問題被翻譯成無數個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選擇決定的?”還是“由你初衷決定的?”通過這個問題你可以快速認識一個人,一個人相信哪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便決定了他。
在當今,哲學被看作無用的科學,科學被看成推動發(fā)展的實用學科。昨天人類相信巫術和宗教,今天人類相信科學和經濟。無非換著法子在追問同一個問題。因為我們都只相信自己邏輯認識范圍內的事物,任何未知對我們而言都是盲區(qū)。你沒有辦法說出任何一個超越你想象的名詞。
如果一個創(chuàng)作者不去探討生命的邊界,就像藝術家不關心人生的意義。在我看來,生命的本質是“傳遞”,而非“擁有”。生命對每一個人的意義不同。
總有人勸我少讀書,這好像是國人的通用價值觀,無論這個人都么優(yōu)秀,多么了解我,都會認定讀書本身的價值少于社會實踐。而我不認為盡可能多的閱讀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為他帶不來即時的效應,反而我認為這才是活著的唯一價值。讀后感·所謂的知行合一,關鍵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給你的“知”賦能,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在薛定諤的《有序,無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話,“身體不能決定心靈去思考。心靈也不能決定身體去運動,靜止,或從事其他活動?!背鲎杂谒官e諾莎的《倫理學》第三部分,命題2。
選擇讀什么樣的書,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對一個人的本質塑造及成長速度是相當關鍵的,當然這個產出不會僅僅局限在世俗的標準。閱讀若能直接變現,那么出版社就不會岌岌可危,而是國家銀行和印鈔廠就要關門了。世界遵循邏輯,無處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這樣直接而簡單的邏輯。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這篇文章講了飛蛾求生,香瓜子在磚縫中茁壯成長和杏林子靜聽自己的心跳使她明白了生命的價值這三個故事。這令我受益一生。
杏林子,這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這是一個受到上帝捉弄的的人,但她讓有限的一生體現出了無限的價值。她相信:我不能選擇命運,但是我能改變命運。還有一位和杏林子一樣被人憐憫的人——陳燕。她雖然雙目失明,但憑著幾十年的努力,造就了她精湛的鋼琴調律技術,在新樂鋼琴調律有限公司站穩(wěn)了腳跟。此刻,我還要提起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海倫·凱勒。雖然她盲、聾、啞,但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必會會你打開一扇窗。她被這困難磨煉著,最終以自強不息的頑強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證言。雖然她的一生短暫,但她的一生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是杏林子勇敢面對的膽量;生命是陳燕精湛的技術;生命是海倫·凱勒面對黑暗、無聲世界的勇氣;生命是……
從何而來,去往何處?——《生命是什么》讀后感1500字:
1944年,奧利地物理學家薛定諤出版了一本石破天驚的書,叫《生命是什么》,書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膽的猜想。它奏響了揭示生命進化里遺傳微觀奧秘的先聲。本書的作者王立銘教授以薛定諤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書一開始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從孤獨的地球人好奇地尋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歸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書的主題——生命是什么?作者視野廣闊,以進化論為原則,以生命的演化為軸線,從先哲探討生命本質(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和貝采里烏斯的“活力論”)談起,之后各國科學家登上歷史舞臺,用一個個精彩的科學故事展現了人類盡管步履蹣跚,卻從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學、嘗試解析生命本質的曲折歷程。本書從生命的起源寫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學和社會學,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現象的神奇和詩意,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類智慧。
回顧書中描寫,我們的地球形成于46億年前的星云涌動,最早的地球生命誕生于40億年前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生命的誕生需要“物質”、“能量”、“自我復制”、“細胞”、“細胞間的分工”五大元素作為驅動力。能量在混亂無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結構;自我復制保證了物質生命抵抗演化過程中的衰退和凋謝;細胞則讓兩者合一,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窩。此時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簡單的形態(tài)中,而以細胞分工為基礎的多細胞形態(tài)讓地球生命變得無限的可能。當細胞分工達到輝煌頂點,很可能是人類大腦和人類智慧。而人類智慧的形成同樣需要五大元素:感覺、學習和記憶、社交、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說到底,地球生命和人類智慧都是演化的產物,逃不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規(guī)律。
不久前看過一段視頻——梁冬對話華大尹燁——尹燁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生命觀:生命的本質是化學,化學的本質是物理,物理的本質用數學描述,數學的本質是用某種語言表達……如今看來也不難理解。他的觀點也正好呼應了薛定諤曾經自信的思想:物理學和化學原則上可以詮釋生命現象。
以上解決了從何而來的問題,那么未來呢?其實,隨著人類對生命活動的理解越來越深,隨著生物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人類已經開始嘗試改變演化的進程和方向了。例如轉基因技術,在過去是異想天開,現在雖然爭論不斷,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試管嬰兒技術,本質上說人類干預了自然繁衍的規(guī)律,發(fā)明者也從惡魔變成了“送子觀音”。還有近年來的“基因編輯”技術,讓人類拿起“上帝的手術刀”,通過剪切錯誤的DNA位點,修正正確的位點。所有這些都是人類主動參與生命演化過程的證明,表達了人類想變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說,“我們踩著穿越古老時間的鼓點而來,我們帶著人類智慧的榮光而去?!狈浅@斫馍飳W家的這種自豪感,但曾經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生物技術一旦變?yōu)楝F實,到底是魔盒還是神燈,誰又能說得清楚?畢竟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遙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讀完本書的最大感受,莫過于人類的渺小。人類自詡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仍然只是一個物種而已,沒有那么高大上,沒有那么了不起的,應當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謙卑。也許在遙遠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級的生命形態(tài)。說不定在他們眼里,地球人類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簡單得如同草履蟲。
我們從何而來,去往何處?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說,誰都知道,我們從娘胎里來,到墳墓里去。而黨員老陳說,我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前者說的是客觀的生命歷程,而后者賦予了生命的意義。
理解生命科學,最終是為了認識我們自己,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對于生命的覺知性,看見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納自己。
相關推薦
你想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讀后感嗎?不少人讀完作者的作品,書中引人入勝的描寫帶給他們許多感悟。此時需要用讀后感將閱讀過程中的想法記錄下來,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經過整理,為你編輯了2023《生命是什么》讀后感,還請你收藏本頁以便后續(xù)閱讀!...
幼兒教師教育網推薦更多專題:“熱愛生命讀后感”。怎么樣寫出一篇可以體現自己心境的作品呢?在讀完作品后,心中常常有所幻想。是時候寫出一篇能體現作品內涵的讀后感了,經過編輯精心整理,推出最新熱愛生命讀后感,請在閱讀后,可以繼續(xù)收藏本頁!...
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讀后感顯得更為高大上呢?在作者寫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描寫細膩。還是要做個總結,寫篇讀后感,記錄和敘述下這本書值得讓人回味的地方。以下為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為你收集整理的生命心流讀后感,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作品的讀后感應該從哪個角度寫呢?第一次讀完作品后,我們會被書中的情節(jié)驚艷到,震撼到。老師讓寫的讀后感一是讓看書思考養(yǎng)成習慣,下面的內容是編輯為大家整理的最新《周期》讀后感,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本站!...
認真讀書才能收獲深刻的感悟與心得,作品令我感慨居多,這時我們可以用讀后感的方式回味這個作品,寫好作品讀后感有什么技巧呢?推薦你看看以下的最新《紅與黑》讀后感,建議你收藏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