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
讀書一直是我們學習的重要渠道,閱讀作品后,一定有什么觸動了你,可能是某一瞬間,可能是整篇圍繞的意志和情感。是不是感覺對寫作品讀后感感到?jīng)]有頭緒呢?編輯特意為你呈上“《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
轍跡,行車留下的印跡。籌策,用于計算的工具,指草棍等。其實,行車肯定有轱轆印。老子說的意思是,出行不一定要用車,不用車就不會有車轱轆印。按照習慣的思路去想,只有一個結果。換一個思路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做到打破習慣思維,天下眾生,都能度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任何人身上都有優(yōu)點,每一件都可能給自己啟發(fā),要以多元角度看問題,胸懷寬廣。這里包含著普度眾生思想與環(huán)保主義理念。襲,隱藏不露。
“故善人,善人之師”,這話雖然有些拗口,但古代就是這么說的?!俄n非子》里說,姜太公是善人,周文王也是善人,善人周文王以善人姜太公為老師。師,也可理解為軍隊,眾多的人,如揮師南下中的師。那么這句也可以理解為善人是圣人帶領的隊伍的主要力量,這樣解釋與下句更連貫。資,資源,后備隊伍。即使是不善人,也不拋棄不放棄,可以培養(yǎng)的后備資源。不善人經(jīng)過教育培養(yǎng),都可以成為善人的。
貴,貴重,重視。迷,迷乎,迷茫?!绊鹨保ㄐ斜咀鳌懊钜?,實際應為“眇要”。眇,一只眼睛看。有班級中,最后成才的可能當時最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這孩子可能有其他的優(yōu)點。不要討厭與自己不對付的人,看清楚這些人的優(yōu)點,可能對你有幫助,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有的公司老板問題埋怨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因為他的要求特別高,總是希望能夠招來全才,馬上發(fā)揮大作用。對于招來的畢業(yè)生,總是看到他的缺點。其實,這些招來的畢業(yè)生都是資才,就是有待雕琢的材料,你要把他培養(yǎng)成為你的合格的棟梁。已經(jīng)是棟梁之才的未必肯來你們公司。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編纂史料史書的職位,所以老子博聞強識,在寫書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文獻積累和對名著的畢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過《道德經(jīng)》并且取得了些怎樣的成績?
這里以曾國藩和馬云先生為例。
曾國藩在他告老還鄉(xiāng)、在老家湖南修養(yǎng)的時候,因為經(jīng)歷了親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時上下關系總處理不好,終日苦悶、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醫(yī),告訴他,你肝火太旺,去讀《道德經(jīng)》!
看完道德經(jīng)的他連連感慨,這本書如此的寶貴,原來我的答案就全在這里面!于是他為了將書的內容吃透,就隨身攜帶,一遍一遍的朗讀,一篇一篇的背誦,書不離身。
曾國藩獲得什么樣的成績呢?他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動蕩復雜的時期,曾國藩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善終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馬云,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偉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帝國,阿里巴巴系,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購買,以及幫助了那些在偏遠地區(qū)的人們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著的一本書,就是《道德經(jīng)》。
其實中國的領導人無不是老子的粉絲,他們都無不是《道德經(jīng)》的虔誠的學生。
所以《道德經(jīng)》對于國家、和企業(yè)領導人來說都是必取之經(jīng)。
三、要看他的同類人怎么評價他。
老子是哲學思想家,那么同類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fā)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認的中國千年來的思想家。這是在他研究了中國數(shù)千年古代的、當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給出的一句評價。當然中國也并不匱乏像老子一樣偉大的思想家。
四、看發(fā)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經(jīng)》,在德國,道德經(jīng)的地位僅次于《圣經(jīng)》,在西方國家,一個出版物能夠與圣經(jīng)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見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這部作品的思想發(fā)源。
道德經(jīng)的作者老子,畢生研究《易經(jīng)》,《易經(jīng)》被譽為諸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總綱領。
《易經(jīng)》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fā)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而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說「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從自然的規(guī)律,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學習易經(jīng)。
《易經(jīng)》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陰陽二元論是這本書的主導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經(jīng)》則是從二元論的陰的層面去幫助解決怎樣達成一件事情,以無為的思想去成就一個人的夢想,解決怎樣才能使其長盛不衰。這是從陰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嘗試做一個能夠真正讓《道德經(jīng)》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
道法自然?!兜赖陆?jīng)》道經(jīng),廿五章
余幼時及曉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學,自以為悟,實則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終或有所說,且胡言一二,權為談資。此斷章取義,弗言上下之文意,突發(fā)異想,誤之本矣,不可盡信也。
余之于道德經(jīng),喜愛異常,非翻覽而不得寢也。雖無哲思,觀覽亦不為積薪者,真?zhèn)握`或可辨也。然所見得之書,非有如此句讀“道法,自然”,非有其空也。是以,道法,自然否?上者名天道,下者謂時務,順天道而識時務者,猶舉海而覆薪,順流而下矣。
近日,吾迫于情事,心神紊亂,不分晝夜。伊之待言,余之欲言,眾之催言,皆不可得,況亂神思,終于絲竹,各自東西,靜言思之,惑得解矣。情之一字,業(yè)之一事,世事萬物,皆可比于揠苗,灌溉悉心,陽云得雨,是有盛極之季。古之揠苗者,今之焦灼者,皆同此類,而欲速則不達,得以善果眾,鮮矣。
后言所感,伊之所擁,眾之憂解,先過以知。是以自然之事,水到而渠成。古有農人,饑,尋食,餐七馕,然饋十四銅貫而嘆曰:餐其七馕足矣,何付前六馕之資,悔焉!悔焉!余譏其蠢笨,戲謔而笑。今自省,自嘲甚矣,余之于農人,雖學或多,且知農人之事,仍不免為笑,自是比之農人不及,余自以為知而不知不知,當為自警。
順應自然,不抗于道,智者所為,而免禍患恥辱也。
皇氏三墳,布道天下,雖千夫指,義不容辭
看到新華網(wǎng)發(fā)的這尊老子金像,我激動萬分!因為我從三歲起就背誦《老子道德經(jīng)》了。如今我對這本書還是情有獨鐘、愛不釋手。
我一個小小的女孩兒,為什么喜歡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呢?因為背經(jīng)誦典,就可以“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還因為“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兩千五百年前,他寫下了道德經(jīng)。這本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無論是什么人,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受益。連魯迅和愛因斯坦都喜歡道德經(jīng)呢!這本書里有許多經(jīng)典名句,經(jīng)??M繞在我的耳邊,激勵我不斷前進。
記得我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數(shù)學考試,我一看卷子,高興得幾乎跳起來!哈哈!太簡單了,我準能得一百分!于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檢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還暗暗地嘲笑同學像蝸牛一樣慢。第二天老師說:“大家考得很好,劉愷溪100分……”我伸著長長的脖子,瞪著圓溜溜的大眼睛,著急地盼著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兒,嚇得目瞪口呆!我蒙了!這時,我感到老子爺爺貼著我的耳朵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頓時明白了:要從頭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
從那以后,我刻苦地學好每一門功課,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來,我取得了累累碩果:我年年都被評為校、區(qū)三好學生,在學校、區(qū)、市和全國共得了四十多個獎項和證書,其中有作文全國一等和二等獎,英語青島市金獎,DV市一等獎,鋼琴市銀獎并考出了八級……我打心眼兒里感謝老子爺爺!感謝《老子道德經(jīng)》!是他老人家領著我,是道德經(jīng)撫育著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變得知書達理,心胸開闊,聰慧堅強!
我多么想天天拉著老子爺爺?shù)氖?,騎著青牛,背誦著他的經(jīng)典著作,和億萬個“國學熱”們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輝的頂點……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范疇,是有道理的,他對社會、個人存在、發(fā)展的哲思觀點,都是從自然規(guī)律類比推理過來的,一句話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經(jīng)的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guī)律非常多,難以用具體語言駕馭,所以創(chuàng)造了本體論的“道”,整體代表自然規(guī)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證明天道的規(guī)矩是不居功,不作為,不占有,隱含了一個觀念“得道高人~圣人應該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貪功,不念名,治理社會不要因為個人欲望而下發(fā)過多指令制定過多政策”。
當代,我認為,阿里巴巴的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順應天道而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東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見其道行只高。
東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把馬云的照片發(fā)出來,問東哥,“馬總你們做一個行業(yè),你們應給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這么多年一起吃過一次飯,另外,可能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不是一代人”,從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東哥內心是把馬云當做超越的對象,商業(yè)上的敵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馬云年齡比我虛長幾歲,我比他年輕來向人證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證明,馬云絕對是讀道德經(jīng)而得道的例子,在贏在中國的節(jié)目里,阿里巴巴當時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如日中天,他也沒有如此功名,當時節(jié)目組是把熊曉鴿,吳鷹等人作為更大貴客對待,但是馬云節(jié)目中金句百出,如魚得水,其中一句話“心中無敵,則無敵于天下”的金句,他這個觀點和道德經(jīng)中上經(jīng)二十二章的觀點一模一樣
不自顯,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長(zhang);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YjS21.Com
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浅C??!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作者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彼愿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边@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彼哉f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體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運動法則,但又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抽象運動規(guī)律。根據(jù)事物的特性來冠以名稱,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這種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名稱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稱是區(qū)別萬物的基礎。因此,人類常常假借抽象的無來達到了解萬物的奧妙,通過具象之有來達到認識微妙的道。這兩方面是同時產生的,然而名稱又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玄妙的學說,這種神秘而深邃的理論,是各種學說的基礎。
——“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道”屬于形而上的學問。“有”為原始之“有”,“無”在此基礎上得以認識。萬物之有是新的物質形式之有,要認識這個“有”,得以整體之道為依據(jù)。
養(yǎng)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稱道的,這是由于有丑惡的區(qū)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貴的,這是由于有邪惡的區(qū)分和存在。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等,這些對立關系正是自然法則的再現(xiàn),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為了實現(xiàn)有為的理想,采取無為的方式來看待當前的事業(yè),推行一些道的教育 。萬物生長不會逆向發(fā)展,生長過程總是不斷變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總是不會停留在已有的功勞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勞,才會有新的成就。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對立的運動形式。這里的“無為”是覺得眼下無為,屬于君子自強不息的心態(tài)。只有這樣,才有新的成就。
安民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對國家的統(tǒng)治而言,要讓國家安定,就得讓民心純樸,要使民心純樸,就得讓民眾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會使民眾不至于形成爭強好勝之心。也不要讓民眾向往珍物稀寶,社會上才不會出現(xiàn)偷扒現(xiàn)象。更不要讓民眾產生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亂。因此,圣人治理國家的方針就是:讓國民思想空虛而能填飽肚子,淡化民眾的理想而又能使身體強壯??傊?,經(jīng)常讓民眾保持既無知識又無欲望的狀態(tài),而讓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又不敢不替國家效力 ,這樣的話, 國家就一定會治理好。
——從國家的穩(wěn)定認識,要一切聽從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來就有了法律??衫献訉⑦@種認識擴大了,沒有注意領域的區(qū)分。
無源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以對立形式產生作用的, 它混沌的充滿天體萬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會過剩。它深奧莫測,最難領會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萬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緩和銳氣,解決紛爭,調和明暗,容納污垢 。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靜的。它有時好像又有客觀的實在,我不知道她是從何而來,它的形成好像還在“帝”的前面。
——有天體的運動,就有“道”的的存在,現(xiàn)在稱之為環(huán)境對局部事物的影響,老子將環(huán)境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認識,這也是一切科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不過,他對這種認識還比較朦朧。至于“挫其銳,解其紛”,屬于“德”的范疇,屬于運動中的自然調節(jié)。
虛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不聞不問。 天地之間就如同一個容器,里面越空虛,所盛東西就越不會出來(屈與出相呼應) , 若是經(jīng)常去搬弄它,即便沒有多少東西,也很容易讓其中東西掉出來。 百姓一旦見多識廣,君主對付的辦法就會越來越少,不如讓百姓安守現(xiàn)狀,君主也安守現(xiàn)狀,就能使國家太平。 ——自然界無所謂感情,你這能順應自然,圣人所操勞的是天下大事,對百姓的個別事務沒有精力去關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義。第二層意思與“烹小鮮”的意思是相同的。這一章實際是告訴人們君主的治國方略,不要顧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勞,用一個比喻,形象地表明了這個意思。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深的神道,它與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問題,這即是所謂玄妙的陰道運行。這些道學理論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綿綿不絕,似有似無。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來還是不能嫻熟 。
——神與道事密切相連,都屬于抽象的運動形式,所謂變化莫測之謂神,表明同屬一種抽象的運動??梢妶D像對神的描述
韜光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顧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這一點,對自身顧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慮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達到長久。正因為他們具備無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觀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類比,就像石頭不能與昆蟲比一樣。其實,人的價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們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級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養(yǎng)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于低洼之處,與眾人積極向上、謀求發(fā)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所處地位就如同無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個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善于講求仁道,當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發(fā)揮你的能力,辦大事要善于選擇好的時機。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眾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平時善于注重信譽,注重團結他人,不入俗氣,生活中,“讓”的概率是較大的。但他們善于把握最佳的時機來發(fā)展事業(yè),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味地強調“不爭”,也是錯誤的?!盃帯毙枰獏f(xié)調,沒有協(xié)調的爭,就會國將不國。
運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當一旦得到的東西已經(jīng)很豐富了,就不要貪得無厭,不如停下來,你所占有的金錢地位多了,別人就會眼紅,終究是不能“長?!?的。人一旦發(fā)富發(fā)貴,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給自己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則。 ——平時所說“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這其實是安全與名望的對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為他的安全系數(shù)差。老子強調的是知足,這有一個對自身能力的理智認識問題,超越了能力范圍,才是“盈”,這時,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選擇。
能為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人類的行為和思想總是承載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連),二者又可能
初觸及《道德經(jīng)》,是在一座較偏僻的道觀中。
閑來無事,與家人出游,抱著躲開大都市的喧囂,偷一處清凈地的心情,四處游山玩水。一次偶然,進到了一座道觀。門口小幾上放著一些免費贈閱的經(jīng)書小冊。于是,我遇到了《道德經(jīng)》。
想起曾經(jīng),爸爸對我說過:閱讀,不僅是閱讀,而且要“悅”讀。“悅”是一種好心情,閱讀時,應該抱著愉悅的心情接受新知識、新思想以及展開新的思考。但由于當時我年紀太小無法明白,但這一次,當身處寺內,手捧一冊道德經(jīng),鼻嗅幽幽檀香,我仿佛明白何為“悅”讀……
悅讀道德經(jīng),讓我從中品出了絲絲韻味;再細品,我的心思便被“致虛極,守靜篤”所吸引。
“致虛極,守靜篤”,意為:使心靈達到虛寂的極點,堅守住生活的清靜。這應該是學習道家思想時,觀察自己,善待他人,相處自然的必需心態(tài)。
道家崇尚“無為而治”,主張順其自然,“生生不息,厚德載物”,以及道家所獨有的修真,意在回到生命最原始的“根”。
而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樣刻意地淡泊名利、隱居山林,而是先觀察自己,堅守自己清靜的生活,忍受孤寂。
尼泊爾有靈修少年,獨自閉目修行,不吃不喝六年,雖然受社會微言,但是并不影響他學習自己,與世無爭。對自己的清靜,才更加方便于心靜,心靜才能更容易看清世界?;蛘呱宰鞅扔?,將萬物歸為一個池塘,有水有魚有泥沙。天,為水;人,為魚;土地,為泥沙。若魚上下竄游即人心不靜,則萬物混沌,無法分清水與土,容易被世俗所欺騙、蒙蔽;若魚只是靜靜游動即心靜如止水,則萬物明晰,水中無泥,泥沉水底,一切孰輕孰重,都會豁然開朗。
此為待己清靜。
當自己的心已靜,能做到生活清靜,則應該對他人平靜。
使心靈平靜至極點時,待人則應該以寬厚容忍取代尖酸刻薄,處事則會以冷靜取代急躁,遇到再急的事,也會有平靜的心態(tài)?!坝袩o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币鉃椋悍彩露际窍鄬Φ?,之間可以互相轉換,讀書筆記.這才是永恒不變的。用如今的話來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比粑覀円缘聢笤梗焦?,對待敵人不針鋒相對、落井下石;對待朋友真誠而不溜須拍馬,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那么所謂人緣也會自然而來,我們自己也可在社會中占一席清靜之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睘楹紊仙迫羲?,就是因為水與最善的人一樣,平靜待人。此為待人平靜。
當自己已經(jīng)能做到對待他人平靜,則應該回到道家“修真”的本性,回到生命的原始——自然。學會與大自然寧靜相處。
古時候的人們,與大自然息息相生,時時都要看天生存。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仿佛對大自然的依賴越來越少,可以“溫室種植”“人工降雨”甚至“轉基因”提高產量……因此,我們對大自然越來越不重視,“捕鯊魚”“伐樹”“無數(shù)巨輪漏油”各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做法。
此為違反了道家的“順其自然”。許多人誤解:順其自然就是屈服于命運,不做斗爭。非也。順其自然,是道家理論的基礎,是指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夫物蕓蕓”的景象。若當我們真正尋回生命的本源,就會發(fā)現(xiàn),被紀錄片說得多彩繽紛的大自然其實是多么的寧靜與和諧,看似弱肉強食的生物圈其實有著合理和諧的秩序。
這時,我們就應該還給大自然一份寧靜,我們更為簡樸的生活能減少自然界的負擔,我們更為清靜的心靈會知道如何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我們更為平和無為的性情會幫助我們放棄不必要的殺戮和浪費,減少自然和社會中流動的戾氣,代之以一份寧靜。
此為予自然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待己清靜,待人平靜,予自然寧靜。
這是我悅讀中的收獲,“致虛極,守靜篤”只是《道德經(jīng)》中的眾多名句中的一句,卻道出為人處世的智慧心態(tài),亦是道家入門的修行之路。落筆于此,不禁感嘆,那么多人讀過《道德經(jīng)》,又有多少人能讀懂這一種心態(tài)呢?轉念一想,每人眼中都會看出一味與眾不同智慧,這才是經(jīng)典的魅力。
閑時細品《道德經(jīng)》,悟出的道理使人感受讀之愉悅,讀之清靜,又使人品嘗出靜讀人生之趣……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jīng)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來自于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jīng)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于“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于各種環(huán)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并且發(fā)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于一個順暢的狀態(tài)。
現(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fā),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jīng)》,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jīng)》是一部由老子撰寫的不朽著作,這部道教經(jīng)典中寫明了許多道理。
初看《道德經(jīng)》,其晦澀難懂的差點使我放棄,但經(jīng)過仔細研究,其中的意蘊又令人醍醐灌頂,回味無窮。
《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講“道”和“德”,這也是這整部文章的中心。
開篇第一句便是聽的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意為規(guī)律可以認識,可以說明,但不是永恒不變的,會隨著事物發(fā)展而改變;規(guī)律可以用名稱和概念概括,但這種概括也要隨著事物發(fā)展而變化。我把它和我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大概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據(jù)了解,老子知識淵博又十分好學。在受教學習時,老子總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鍋問到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然后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jīng)常仰頭觀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輾轉難眠。我認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時,已經(jīng)是在參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經(jīng)》中的“道”,不僅是自然之道,還有個人修行所需的道,這便有了“德”?!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個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寫出《道德經(jīng)》或許是想讓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學會如何自我修道,而擁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為基礎,才能修好個人的道。
《道德經(jīng)》中“德”找了比較大的部分,與其是基礎有很大關系。其中有說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大致意思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約束下發(fā)展,因為社會發(fā)展天道離我們而去,就需要道德來維持發(fā)展,現(xiàn)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義的方式,讓人們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推己己人,當世界有愛,一切都回美好?,F(xiàn)在人心不古。連起碼的愛人之心也喪失了。所以我們教他們什么是道義,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但道義不足以約束人們,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禮儀。李雙優(yōu)說“德是仁、義、禮、智、信的和合統(tǒng)一”,這讓我懂得了堅持這些美好品質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經(jīng)?中我學習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jīng)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xiàn)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zhí)著于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xiàn)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huán)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后,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fā)覺不到的。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于你不曉得它什么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jīng)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干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于道曾經(jīng)包括了一切現(xiàn)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教育筆記《《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通用11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筆記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從網(wǎng)絡上精心整理了《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什么是讀后感?是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把自己的感想、收獲寫下來的文字,作者寫的作品需要細細品讀才能領悟其中奧義。只有仔細閱讀文章后寫出來的讀后感,才能被稱之為優(yōu)秀的讀后感。請閱讀,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究竟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秀的感言呢?我們在面臨一些重要的活動現(xiàn)場。感言也可以幫助我們見證精彩的時刻,感言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下面的內容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幫助到你的學習和工作!...
當我們在面臨一些特別的場合或者重要時刻。都會對自己當時激動的心情做一個發(fā)言,感言可以很好的反映了我們的一些心得體會,如何去寫好一篇優(yōu)秀的感言呢?或許你需要"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這樣的內容,請閱讀后分享你的朋友!...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欄目推薦你閱讀“道德經(jīng)感悟”等專題內容。溝通需要用文字來表達思路,人們越來越需要依賴范文了。優(yōu)秀范文的實用性非常強,能幫助我們寫好文章,那如何才能寫出一篇滿意的范文?急你所急,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道德經(jīng)》的感悟”,希望你能從中找到有用的內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