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后感。
作文我們大家都不陌生,寫作文時可以分享我們的知識、見解、經驗、信息等。一篇好的作文會讓人愛不釋手,寫作文時你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呢?考慮到你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愛彌兒讀后感(模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仿佛看到了愛彌兒懷抱著他與蘇菲的孩子,回想起了當初那個剛出生的愛彌兒,如同與他經歷了一段二十二歲的人生。不得不說,教育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為人父母在培養(yǎng)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心力,要有多么堅韌的耐心、毅力與智慧的眼觀。
這本書又斷斷續(xù)續(xù)地花了很長時間才讀完,其實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我那瞬間即逝、天馬行空的想法寫下來。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先讓我談談關于這本書的其他問題吧。
“愛彌兒”這個名字多好聽啊,如此的惹人憐愛。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大一的時候法理學老師在講盧梭時提及的,她說“人知道自己被異化,卻不能拯救自己”,那時候她的只言片語讓我感覺這像是一本小說,不曾想是一幅教育的理想藍圖,更不知《愛彌兒》最典型的意義在于它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學的基礎,它向世人所闡明的教育觀念對教育改革產生的深遠影響,只是感覺連嚴謹遵守“鬧鐘時間”生活的康德先生也因微笑著讀這本《愛彌兒》而流連忘返打破散步的時鐘規(guī)律就可知這本書所應當具有的魅力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壞了?!北R梭是崇尚人的這種自然屬性的,他認為自然、人、事物都是我們教育的來源,人的教育應當受之于此,三種教育需要配合一致才能是成功的教育。人不應當受世俗的偏見、權威、欲望、慣例和社會制度等影響而扼殺天性,不應當將原本自然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
于是“愛彌兒”便誕生了,我想這應該算是盧梭的一次大膽的理想嘗試。愛彌兒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基于一次偉大的教育探索的需要而誕生的孩子模型。他智力正常而普通,因為這樣教育才有普遍意義;他出生溫帶而身體健康,或許是因為法國正處于溫帶地區(qū),只有這樣設計盧梭才便于駕馭;他生于富有之家,需要自然的教育,須知窮人事實上是不可能具備理想教育的基本條件的;最后愛彌兒需要是一個孤兒,以便盧梭能以家庭教師的身份對愛彌兒進行教導,并因承擔撫養(yǎng)教育之職使其具備服從這位家庭教師的管束和教誨的先決條件,至于為什么盧梭不直接想象成自己是那孩子的父親或給愛彌兒構造一個完整美滿的家庭再來設計教育,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想或許一旦結下親情的羈絆就不可能再如站在家庭教師這個似局外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和引導一個孩子的發(fā)展了吧,這也是我猜測為什么盧梭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送進孤兒院的一個原因,這樣的教育設計在我看來或多或少有些無情,關于這點我是難以理解的,就像我很難理解盧梭這個人物一樣,或許世界上才華橫溢的“瘋子”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
說完我們的主人公愛彌兒,就不得不提到這本書中其實最關鍵的一個人物,那就是盧梭自己。在這本書里盧梭化身成愛彌兒的專職家庭教師,對愛彌兒從出生到結婚都起著奇妙的引導作用?;蛟S從某種角度我可以這樣說,這位家庭教師的意義不亞于“上帝”,是他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出了“完美”的人“愛彌兒”。所以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盧梭也不再是盧梭,這位家庭教師同樣是個理想化的人物,在這本書里他自始自終都沒有標注過自己的名字,甚至連家庭教師的字眼也很少提及,相反他好像盡力想隱藏自己,弱化他的影響,以教師做第一人稱敘述講愛彌兒的故事引導讀者將眼光集中關注在劇目主人公愛彌兒身上,而他只是旁白。
作為上帝自然的杰作,愛彌兒需要保持和遵從著他的天性,他的教育自然也需要符合這種天性?!稅蹚泝骸窂膵雰浩谡勂?,分童年期、少年情、青年期不同的階段就愛彌兒所應當接受的教育進行了設想。他之所以如此劃分,很容易能夠理解,因為隨著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的感官、智力發(fā)展水平是存在差異的,每一個時期有每一個時期的特殊需求,每個階段依自然和社會所應接受的教育業(yè)是不一樣的。大人們不能夠越過這樣的規(guī)律,而根據(jù)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學習的內容。如果是從成人的角度和需要出發(fā)來自小教育孩子,一定會產生副作用的,這樣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
盧梭寫的《愛彌爾》一書,在我所看的教育專著書籍中,屬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獨特見解的著作。盧梭寫于1762年的《愛彌爾》,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風雨考驗,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煥發(fā)出它迷人的光彩。對于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需要從教育的原點出發(fā),在實踐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過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點思索思索,這是十分有益的。
盧梭的《愛彌爾》共分五卷,他根據(jù)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愛彌爾》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十分值得借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边@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作為一位教師,讀完《愛彌爾》后,我深受這本書的影響。盧梭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這要在現(xiàn)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暑假里我有幸讀到法國教育學家的盧梭的曠世名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俺鲎栽煳镏髦值臇|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直接表達了盧梭主張的教育觀念,即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這也正是我我在過去一年的教學中所欠缺的,而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我也重新定義了自己教學的目標和方向。
一、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
“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痹谖覀冎虚g,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二、怎樣教學生
“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瓎栴}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倍F(xiàn)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yè)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后,又面臨就業(yè)的壓力。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yè)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三、痛苦教育
“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什么傷,而且,要是他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嘗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非常苦惱的。忍受痛苦,是他學習的頭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樣的東西把孩子圍起來,預防他受到任何傷害,以致他在長大后一有痛苦便不能對付,既沒有勇氣,也沒有經驗,只要刺痛一下便以為就要死了,看見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過去,弄成這樣的結果,我們還能說這一大堆設備有什么用呢?”痛苦教育大概也應該是現(xiàn)代社會所必須的,我們不能總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們受傷,因為受傷總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避開無謂的傷害或受傷。比如利器戳到眼睛總不是好事。但是,有一些傷痛大概再所難免,比如奔跑中的摔倒。我們應該讓孩子們知道誰也不能避免痛苦的困擾,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一遇到痛苦就要投降。不然我們的孩子就會太軟弱,太沒有力量。如果被打火機的火花燒了一下手指,他們就知道玩火是危險的;如果手指流血我們就要教他們學會使用創(chuàng)口貼,方法是最重要的!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稅蹚泝骸肥且徊空芾硇≌f,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fā)展。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fā)的。他所說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xiàn)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fā)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yǎng)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lián)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yǎng)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稅蹚泝骸啡珪卜治寰恚R梭根據(jù)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后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要教授給學生多少已死去的知識,而是要教授學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身體及思想,主動地去獲取對自身有用的知識。只有這樣,實施德、智、體方面的教育,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論教育》是一本教育名著,是由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里面虛構了一位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來探討人從出生到成年所將經歷的自然反應和人為教育。他強調:人從出生時裹在襁褓里的嬰兒,到兒童,到青年,到成人,發(fā)展,都應該順應自然教育,回歸孩子;成長,需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所有的東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人的手里都變壞了。
讀了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要順應孩子自然生長,不能人為的把他們綁的一動不動。
文中作者喜歡把孩子放在鄉(xiāng)下,認為鄉(xiāng)下的空氣是清新的,鄉(xiāng)下的人是最淳樸的,吃的,穿的,用的,都來自于最天然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成長,可以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感受跌倒的疼痛,感受親手的觸摸,這樣,孩子所學的知識都來自于大自然的教育,真實,淳樸。相反的,城市里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各樣的人為教育束縛著,他們沒有自由的空間,沒有清新的空氣,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是人為安排好的,被迫養(yǎng)成的習慣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自然的個體,他們只有自由自在的,才是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在大自然中,會跌倒疼痛,需要讓他感知痛苦的滋味,才能慢慢地經受更大的疼痛,去經受生活的磨礪。只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滋味。這里教會了我們要把孩子放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里去,去感受教育的精彩!
第二,父母需要自己親自哺育,教育孩子,而不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
鄉(xiāng)下的孩子,都是父母親自哺育,陪伴,自然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孩子的性格平和,不急躁。但城市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親自哺育孩子,而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這其中就有很多的弊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會有很多不好的心理問題,性格孤僻,內向,急躁等。所有這些,是三百年前盧梭時代的真實寫照,延續(xù)到今天,也正是現(xiàn)在社會的真實反映。這是在告誡我們父母論陪伴的重要性!
第三,成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造成孩子的態(tài)度和行為。
文中提到如果孩子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后,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采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jù)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后是成人的態(tài)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zhèn)靜,孩子也會很鎮(zhèn)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
就如今,新教育時代,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迫切,讓自己的孩子在盡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是知識學習,占用了孩子大部分的時間,父母的教育的過于緊張和焦慮,傳遞給了我們孩子,孩子就如同是學習的機器,只追求文化課分數(shù)的提高,犧牲了兒童的本性和身心自由發(fā)展,導致教育的失敗。
整個教育,應該是來自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為的教育三者結合,去接近教育的成功。文中的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為承擔孩子教育的老師,家長,都不妨來讀讀這本書,讀了這本書后,就會對教育有個全面,系統(tǒng)的體會與感悟,從中尋找教育的真諦。
我讀“論教育”中,講到對子女不要過分溺愛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現(xiàn)在上學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這是由過去時代特殊形勢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對孩子的生長和教育談一點感想。
現(xiàn)在孩子僅有一個,雖然己放開二胎,但到我們這個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條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為僅一個孩子,所以自然特別珍惜,把他們培養(yǎng)到今天,長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對他們過多溺愛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為我們這一代人,雖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從小都吃過些苦,因此就想,這些苦再不能讓孩子吃了,因此物質盡量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與環(huán)境讓孩子過,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讓孩子吃。孩子有時喊苦了,心中總舍不得。讀了“論教育”以后,深深感到這種想法要不得,其實小時候我們吃過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韌性,吃過苦,身體才強壯,吃過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適應這激烈競爭的社會與生活。
現(xiàn)在孩子,生活在比較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中,沒有我們過去那種苦吃了,但決不代表未來的生活與學習不會遇到苦,要讓他們生活與學習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壯成長,我們就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無條件給予滿足,必須加以區(qū)別對待。合理的,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給予滿足。對于不合理,要對孩子充分講明原因,給予婉轉的甚至堅決的拒絕。
我出生來自安吉農村,從小吃過苦,盡管對孩子也有一些溺愛,但也認識到決不能過分。我覺得現(xiàn)在學校搞軍訓,盡管很苦,但堅決支持,這是他須的。我經常帶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時間,讓她了解今天農村與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讓她參加一些勞動,了解與城市不一樣的生活與一些艱苦。
中國自古以來有俗語“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钡鹊龋@些話雖不全正確,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鑒的。
總之,今后我們在與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細心教育,去掉過分溺愛的“慈母心”,細心分析對待子女生活與學習成長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注意他們一言一行,著力引導他們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見苦而上。現(xiàn)在正是子女青春期,這種培養(yǎng),將讓他們受惠一生。
我向老師,向大家保證,將為此而努力!
盧梭的《愛彌兒》寫于1757年,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xiàn)代教育藝術的理論杰作。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fā)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xiàn)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fā)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耙磺谐鲇谧匀坏膭?chuàng)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币虼耍R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fā)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回歸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yǎng)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爾》,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币虼嗽诮逃⒆拥臅r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游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康德這位過著規(guī)律如鐘表一般生活的近代哲學大師,終其一生僅有一次因為看書而忘了準時散步,而他所看的這本書就是盧梭的《愛彌兒》。以前在了解康德生平的時候看到這則逸事,就讓我對《愛彌兒》印象十分深刻,但當把這本書買回來之后卻擱置書架多年未曾讀完,直到xxxx年才一口氣啃下來,感嘆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每一位熱愛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閱讀。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學觀為基礎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有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才出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xiàn)象,人也逐漸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fā)展過程的教育,通過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實現(xiàn)“新人”的目標,進而實現(xiàn)改良社會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實現(xiàn)人的身心的自由發(fā)展。與之對應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在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內容上,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所以,盧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則,強調身體與心靈的協(xié)調發(fā)展,強調學習與運用的統(tǒng)一,強調對學生的崇高的美德、樸實的作風、批判的精神的培養(yǎng)。
盧梭根據(jù)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階段教育的方法,而全書也是基于這樣的方法劃分為五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在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這其中融合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在教育發(fā)展史上是極其可貴的,而我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在入學后,學校的教師又肩負著教育子女的重任。在《愛彌兒》一書中,時間跨度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許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對父母和教師都有指導意義。比如在嬰兒期如何正確認識哺乳對孩子、對社會風氣、對家族關系的影響。孩子如何學習語言,孩子哭鬧的引導,衣服的選擇等等,非常細致。在少年期如何正確對待情書的問題,如何進行個性教育等等。對教師來說,什么是自己應該具備的素質,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威性,如何通過設計活動進行教育等等。盧梭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主要在父親身上,愛彌兒是一個孤兒,他的老師就是他的父親,教師和父親是合二為一的,這種身份同一、跨度漫長、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的教育,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學生成長的人去細致閱讀。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父母和教師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進的、渴望正確認識自我、錘煉自我的年輕人閱讀。書中談到各種感官的應用,談到身體的鍛煉和心靈的培養(yǎng),談到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也談到青年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青春期的躁動,如何正確地選擇自由職業(yè),如何正確地去選擇配偶,成婚后又應如何處理婚后關系等等。這些內容沒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講味道,而是如同一個年輕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討人生各個階段的智慧,他的書中所體現(xiàn)的這種樸實無華,躬身踐行的精神值得我們去認真體味和學習。
然而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專業(yè)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要想像盧梭提出的老師要兼任各科教學且能教出優(yōu)異的理想已經很難實現(xiàn),而且如書中描寫的老師這輩子只教一個學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多次強調回歸自然,回到鄉(xiāng)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進入城市而失去了農村之家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鄉(xiāng)村教育多大多數(shù)人來說也很難實施。
但不管怎么說,這是一本適合每一個人閱讀的經典,他可能不僅僅是教育學的,而是百科全書式的,但總的目標是讓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使自己的成長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則。
《愛彌兒》是一部教育小說,盧梭通過虛擬了一個貴族子弟愛彌兒,自己扮演愛彌兒教師的角色,講述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tǒng)地表達了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
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夠自然發(fā)展。兒童在這一時期有感覺,而沒有思考能力,所以這一時期應以身體的養(yǎng)育和鍛煉為主,具體論述了母親應該讓嬰兒充分的活動,而不是束縛他們,怎樣喂食,謹慎給嬰兒用藥怎樣選擇保姆,嬰兒應該生長在城自然的環(huán)境中,以及慎重對嬰兒進行言語教育等。
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12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對兒童繼續(xù)進行大量的感知覺的接觸,與教育,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為日后發(fā)展他的智慧。這一階段開始培養(yǎng)兒童的個人生活,使兒童懂得一些,道德觀念,他對學校,教師和家長教育兒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嚇,理性教育等,進行了批判,認為在適當?shù)臅r候,適當?shù)牡攸c,給予學生適當?shù)慕逃?,絕不能超越兒童的發(fā)展階段,進行下一階段的教育,如說重視這一時期的感官訓練和身體發(fā)育,提出了較為詳細的訓練原則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認為11歲至15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及知識教育以及勞動教育的問題,盧梭把培養(yǎng)興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過學習知識,陶冶情操,對學習內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進兩人的聰明才智的知識,對治愈的基本原則,雖然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覺自動學習,反對啃書本和長篇大論的口頭解釋。
第四卷中,他認為11歲至20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他們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認為道德教育應從發(fā)展人的自愛自立開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他指出,沒有信念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因此還提出了青年時期的愛情教育和性教育問題,并把他們作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認為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愛情教育,盧梭認為像男孩的教育一樣,對女孩也是首先培養(yǎng)健康的身體,但更著重于培養(yǎng)靈巧。
相關推薦
眾所周知,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我們應該學會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而教育筆記可以幫助老師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如果你是一名教師,你會如何去寫教育筆記呢?以下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讀愛彌兒的讀書筆記模板”,相信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容!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1.嬰兒的襁褓...
閱讀,是一種多功能的活動,能夠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在閱讀作者寫的作品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你動筆寫過作品的讀后感嗎?這篇文章的主要議題是與“愛彌兒讀后感”緊密相關的。...
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寫出的作文也會不一樣。作文,是我們內心情感通過文字的一種方式。好的作文在語文考試中是可以加分的,作文怎么樣才能寫得好?小編特地花時間為你收集并編輯了熱愛生命讀后感模板9篇,供您參考,并請收藏本頁!今日,我在家中讀了一篇關于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熱愛生命》的這篇文章,經過淘金者在...
這里為您展現(xiàn)的是編輯從網絡上歸納的《愛彌兒盧梭讀后感》文章,網絡上有很多關于作品的閱讀分析,想信您在閱讀后也有所得。?記錄書籍的主要思想,能讓我們探究和領悟書中的核心內涵,寫好讀后感的訣竅是什么?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