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聽的益智故事推薦。
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當是積極的,而不是選擇壓抑孩子!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及時發(fā)現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長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寶寶的“身體語言”在說啥?》,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想逗嬰兒開心嗎?歪著腦袋試試看———
1歲以下的嬰兒通常還不能說話,當然極個別的神童除外。實際上即便是大至2-4歲的幼兒,大多也很難用準確的語言表示自己的情緒和意愿。鑒于此,熟悉嬰幼兒的特殊語言并揭開其中隱藏的“密碼”,成為一些科學家的愿望。
嬰兒不同的啼哭方式表達不同的信息
嬰兒常常會哭個不停,但父母又往往不知他們?yōu)楹味?,因而總是被鬧得精疲力盡。其實,新生兒基本上就是以啼哭的方式來向家長傳遞信息的。
法國研究者發(fā)現,如果嬰兒的啼哭聲強勁有力、富有節(jié)奏但又不太響亮時,他們往往是要求家長給予照料:如口渴了需要喂水,餓了需要喂食,尿布濕了需要更換,太熱了需要松松被子,寂寞了需要擁抱,睡不著心里煩悶因而需要有人陪伴等等。此時如果家長能及時、準確地猜中他們的意圖并予以解決,啼哭聲自會漸漸停止。
但要是啼哭顯得異常“頑強”,雖經過各種照料和護理仍不能打住,而且哭聲反而更響亮更尖利,并伴有頓腿、舞手、翻滾等身體動作,那么十有八九是“有病不適”的表示。此時家長須特別注意辨別不同時間、不同聲音并伴隨不同癥狀的啼哭所傳達的不同意義。
一般來說,大聲哭嚎并用手護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腸胃病,哭聲嘶啞可能是喉部出現炎癥,哭聲時而尖利時而低沉并拒絕進食可能是身體出現感染,夜間反復低低啼哭可能是體內有寄生蟲作怪,高燒時哭聲突然停止可能是由于出現了驚厥,邊大聲啼哭邊搖頭抓耳可能是頭痛中耳炎,陣陣高聲號哭,喉聲音漸小并不再伴隨身體猛烈動作,特別應引起警惕———因為這往往意味著“病情嚴重”須盡快急救……需要強調的是,“聽懂”寶寶的啼哭只是發(fā)現有問題,為安全起見應及時去看醫(yī)生,而不宜自行單憑哭聲盲目為寶寶開藥方。
眼睛是嬰幼兒最能表達多種意義的器官
而英國研究者證實,小于2歲的嬰幼兒在不太會說話的情況下(尤其在剛學會說話前),相互之間其實也能進行交流,只不過使用的是大人們難以解讀的“身體語言”(即以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和臉部表情來表述自家的情緒或要求)罷了。據研究,眼睛是嬰幼兒最能表達多種意義的器官,最常見的有:長時間不眨眼地緊盯著一件物體是企圖占有的表示,盯著一個人但不停地眨眼是“我對你有興趣或好感”的代義詞,瞟一眼后目光隨即離去意味著“我對此無所謂”或“我對你并無興趣”。
如果兩個嬰幼兒在目光對視一會兒后其中一個將其視線轉至上方或左右側,那就是說:“我才不怕你呢!”而要是相反將視線轉至下方,那就是說:“不妨讓我們友好相處吧!嬰幼兒的笑也可能包含有豐富的內容,而并非單單表示快樂。如:當他噘起下嘴唇發(fā)笑時,他的“笑外之意”是對對方作出威脅;當他臉上堆笑但眼神里并無笑意時,他很可能是在對對方作嘲笑或譏諷;甚至他還可能會作出冷笑———通常笑聲低啞、神情木然,與成人的冷笑極為相似。
在正常情況下的突然俯身也許是“侵犯”、“挑釁”或“即將自衛(wèi)”的潛臺詞。專家們認為,這種“身體語言”可能源自人類祖先———類人猿以及今天的許多動物在與敵手搏擊前往往會俯身或弓身:對家長或保育員來說,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要是成人們以這種姿勢和他們說話或游戲,他們便會感到惶惶不安,甚至受到驚嚇。
每個嬰幼兒都擁有其獨特的“身體語言”
在和嬰幼兒談話或游戲時經常輕微偏動腦袋往往會贏得他們的好感。這是因為對他們來說,偏動腦袋是“我們是朋友”的友好信息。據此,有專家曾做過一次試驗:先后對10名2-3歲的幼兒不時偏動腦袋地說話或游戲,結果其中9個竟然乖乖地奉送上了自己手中緊握的蘋果或糖果。
研究者們還發(fā)現,嬰幼兒中運用“身體語言”的能力顯然也有強弱之分。通常,那些較熟練地經常使用“身體語言”的寶寶智力發(fā)展較快,較容易受家長或老師的寵愛,較有組織能力和動手能力,感情較豐富,學說話較早且較快。如此看來,家長或保育員如能有意識地引導嬰幼兒在牙牙學語之前多多使“身體語言”,對寶寶身心也起積極作用。
須說明的是,嬰幼兒的“身體語言”還可能因人而異。美國研究者還認為,既然嬰幼兒擁有其“身體語言”,那么大人們理應可以利用一種特殊的“手語”,在嬰兒還不會說話之前主動和他們作交流。美國有研究人員撰寫了一本《和嬰兒用手語》的書,介紹了北美所使用的標準手語。但父母們即便未能熟練掌握“嬰兒手語”,也可早至嬰兒8個月大時,借助一般的手勢與孩子進行交流。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平常而又非常簡單的手勢,它可以告訴父母,嬰兒是否受到了傷害。此外專家們還在研究中發(fā)現,會使用手語來表達自己需要的孩子不容易有挫折感,學會說話的年齡也更早,而且以后的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高一些。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孩子一旦提前學會了說話,他們往往有更多的話要說,因為在應用手語的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地學會了語言的結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兒童的想象力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無意想象到有意想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的想象具有夸張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他會把大的東西說得特別大。
寶寶個案
有一天從幼兒園回到家里,萌萌想吃冰淇淋,“媽媽,我想吃冰淇淋。”“不行,你的咳嗽剛好,不能吃?!眿寢尵芙^了她的要求。過了一會兒,爸爸問正在和娃娃玩的萌萌:“你剛才跟媽媽說吃冰淇淋,媽媽答應了嗎?”“答應了!”萌萌痛快地說。萌萌的爸爸、媽媽都有些地看著她,這個孩子怎么“說謊”呀?
心理分析
孩子真的是在“說謊”嗎?當然不是。這是孩子想象力發(fā)展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現象。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給孩子這評判:“你這個孩子,怎么總說謊呀?”“這孩子,瞎話張嘴就來”……兒童的想象力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無意想象到有意想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的想象具有夸張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他會把大的東西說得特別大,“我的汽車有房子那么大”,也會把小的東西說得一點點小。同時這個階段孩子的想象力發(fā)展還會表現得將想象的形象與現實的記憶混淆的特點,使幼兒分不清哪些是由于渴望得到而想出來的形象,哪些是真正經歷過的真實記憶。而且孩子還會常常把想過的事和做過的事情混淆,常常把假想的事信以為真,或者想著想著就以為是真的了。孩子的想象力發(fā)展會因人而異,有的是在三四歲,有的到了五歲,還會出現想象和現實不能分開的情況。
我的一個朋友還告訴我一件事,“我女兒今天回家說她在幼兒園吃飯得了第一名,可我一問老師,老師說‘沒有呀’,你說,她都五歲了,怎么還說謊呀?”其實,她的女兒也是將想象與現實沒有分開,她吃飯一直很慢,一直想吃快點,可是總也沒改善,內心的想法與真實的情況相混淆,才會出現將想的當成真的說出來。
面對孩子在想象力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的發(fā)展嗎?當然不是,我們對孩子的想象力發(fā)展要采取積極的引導,讓孩子的想象充分發(fā)展,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學會分辨哪些是想的,哪些是真的,想象的夸張與現實的真實到底有什么不同。順乎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想象的權利,就是對孩子創(chuàng)造性的最大程度的保護。而一個孩子身上表現出的創(chuàng)造性,才是維系其一生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象力
關注孩子的想象力發(fā)展,培養(yǎng)一個具有想象力的孩子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發(fā)展孩子的表象。
想象是在孩子大量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積累起來的。別人說“蘋果”,你的頭腦中會浮現出一個“蘋果”的具體形象,這個形象就是表象。正是依靠表象的積累,孩子的想象才逐漸發(fā)展起來。我們要幫助孩子積累的生活經驗正是幫助孩子在頭腦中建立表象的過程,孩子表象的積累越多,就越容易將相關的表象聯系起來,這也就是想象發(fā)展的過程。在學前階段,我們鼓勵家長經常要帶孩子走向大自然,與社會接觸,目的就是讓孩子有機會豐富生活經驗,在頭腦中留下更多的表象,為想象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二、給孩子提供適合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孩子想象的欲望。
除了帶孩子外出,在家中也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踴幫助孩子想象力的發(fā)展。給孩子合適的圖書,和孩子一起分一享故事描述的情景,和孩子一起想象情節(jié)的變化,鼓勵孩子想一想結局怎樣,都是幫助孩子想象發(fā)展的好辦法。讀故事書時,改變一下讀的方法,讀一讀,停一停,想一想,給孩子一個吸收和連接已有經驗的時間。此外,和孩子一起游戲也是置鼓勵孩子想象的大好時機,女孩子愛玩的“扮家家”,男孩子愛玩的搭積木,都是孩子想象力發(fā)展的機會。不只是提供玩具,還要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戲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想象,“你今天給娃娃做什么飯呀?…‘我們上次去動物園,你還記得嗎?我們給大象搭一個家吧?”……
三、給孩子輕松的氛圍,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象。
孩子將想的說出來也是一個過程,他不但是將生活經驗梳理的過程,也是將經驗在頭腦中組織、整理后表達的過程。我們墨鼓勵孩子大膽地想,還要鼓勵孩子大膽地說,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中,孩子想的就當成真的說出來時,我們不能簡單地一句“瞎說”就將孩子打發(fā)掉,而是應該仔細地問問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想的,還是真的,幫助孩子分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真寞?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盡量地鼓勵他:“你想想為什么?”“你想會是什么樣呢?”
四、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引導孩子合理地幻想。
幻想是想象的一個更高的層次,是一種合理的想象,在學前期和小學初期,孩子的幻想也是在從遠離現實的幻想到接近現實的幻想發(fā)展的過程。如孩子喜歡“奧運會”吉祥物,就進而幻想,開奧運會的時候,我怎樣與奧運會吉祥物見面?這就是一個合理的想象,也就是幻想的過程。還可以引導孩子想象一下未來的交通會是什么樣,未來的環(huán)境會是什么樣?合理的幻想正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也是想象的一個最高境界。
小鏈接:判斷兒童謊言的真實性
一、當兒童想象力與現實分不清時
幼兒頭腦中經常產生出許多極其生動、逼真的想象,將想象當成現實,將愿望說成存在,這時他會說謊話,例如,有的孩子因長期渴望某種玩具,但媽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會認為自己已擁有,就吹噓“我有一架真正會飛的飛機”,“媽媽也給我買了跟你一模一樣的汽車”。
二、當兒童記憶有誤時
幼兒的記憶力不夠準確,或由于語言表達不準確,許多經歷過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憶出來,而導致其“說謊”。如一個5歲的幼兒對一位阿姨說:“你再跟我玩一會兒,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她問其父母,根本沒有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說過放寒假后會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幼兒由于記憶不完善、不精確,只好說謊來虛構那些不精確的部分。
三、兒童想實現某種愿望時
有的兒童說謊是想獲得某種東西,如為了吃到巧克力,就說“我的胃不舒服”,為了不去幼兒園,就說“肚子疼”。這是兒童因物質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用謊言加以填補的情況。父母可幫助他以一種合理的方式滿足其精神和物質的要求。如他想吃巧克力,可以提供給他適當的零花錢。[!--empirenews.page--]
不要以為做爸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自己的寶寶不了解,就不是稱職的好爸媽。有些新爸媽由于對嬰兒的身體結構還沒有一個正確地認識,容易造成日后養(yǎng)育障礙,甚至引發(fā)“產后憂郁癥”。此外,除了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還應對他的感知覺及心理發(fā)育有大致的認識,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寶寶進行早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yǎng)。因此,新爸媽們不要只顧著自己偷著樂,還應給寶寶做個全身大掃描,以增加自己對他的認識。
寶寶愛你,從身體開始
◆觸摸寶寶的身體
“寶寶的身體是那么地柔弱,我都不敢觸摸他?!边@是許多新爸媽的心聲。其實,寶寶的身體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樣脆弱,只要你有正確的認識就不會對此再有顧慮。
(1)新生兒頭部
新生寶寶的頭部較大,幾乎占了全身比例的1/4。頭部相對正常人略扁一些,看上去有些變形。這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寶寶的頭部受到產道擠壓而出現的頭皮腫脹引起的。這種狀況,一般在寶寶出生后數天內自然消退,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也不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觸摸寶寶的頭部,你還能感覺到其血管的搏動。血管搏動的部位是囟門,是頭蓋骨尚未發(fā)育成熟、頭部各塊骨頭結合處有骨縫所形成的。最明顯的囟門是前囟和后囟,一處為頂骨和額骨邊緣形成的菱形間隙,一處為頂骨與枕骨邊緣形成的三角形間隙。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其囟門會隨著腦發(fā)育和顱骨發(fā)育的成熟而自然閉合。一般后囟門閉合的時間不會超過4個月,前囟門在1~1.5歲左右閉合。在囟門閉合前,這里是寶寶的重要護理部位,關系著寶寶日后的智力發(fā)育。
(2)新生兒皮膚
新生寶寶的皮膚柔嫩,有褶皺呈紫紅色,出生數小時后,皮膚轉變成深紅色,幾天后才能恢復正常的膚色。寶寶出生時,皮膚上覆蓋著一層黃白色油膩物質,也就是所稱的“胎脂”,它能夠保護皮膚。洗掉寶寶的胎脂后,皮膚會出現脫皮現象,這是皮膚脫離胎脂的保護,突然接觸空氣的正常反應。
此外,你還會看到新生寶寶的肩膀和背部長有細小絨毛,這就是所謂的“胎毛”。胎毛一般在寶寶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褪掉。在預產期之前出生的寶寶,胎毛完全褪掉要花1~2周的時間。新生寶寶的皮膚很柔嫩,新爸媽們會常常在孩子身上發(fā)現紅斑或污點狀的斑。這些有的是由于宮內壓迫引起的,有的是由于皮膚暴露在冷空氣中引起的,多數能夠自行消退。
(3)新生兒頭發(fā)
新生寶寶脫離母體時,頭發(fā)疏密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有的枯黃稀疏,有的烏黑濃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頭發(fā),它是從母體殘留下來的絨毛。這些絨毛長度不會超過2公分,發(fā)干中間沒有髓質,只有少數的黑色素。出生后不久,寶寶的絨毛會自動脫落,然后開始第二毛被的發(fā)育。
新生兒的身體“暗語”
父母在面對出生的寶寶,總是喜滋滋地看,他長的象爸爸或媽媽?體重多少?身高多少?哭了或笑了?您可曾進一步去觀察,他想告訴您什么嗎?若您有機會從現在開始接觸您的寶寶,您即可發(fā)現您的小寶寶有他自己的肢體語言,透過表情、動作來與您“說話”。您將從中得到相當高的樂趣,也可幫助寶寶智能、情緒的發(fā)展,增進親子的互動,減低照顧寶寶的挫折感。
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暗語”
寧靜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平穩(wěn)、規(guī)則,沒有自發(fā)性運動,外觀一看便知在睡覺。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活動型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快、不規(guī)則,偶爾手腳會動或眼睛微睜開、笑或作出表情,照顧者常以為寶寶并未睡著,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昏昏欲睡期:
想睡的樣子,眼睛半睜、目光遲滯,呈迷糊狀態(tài),通常有反應,給予刺激時,容易改變動態(tài),此時期可叫醒寶寶。
寧靜警覺狀態(tài):
嬰兒清醒、目光炯炯有神、沒有自發(fā)性活動、注意力提高,最容易有反應的狀態(tài),是為喂食、說話、互動最佳時機。
活動型警覺期:
睜開眼,有自發(fā)運動,臉部及身體活動多,對刺激敏感,較易哭吵、情緒激昂不安,需先安撫情緒,才易喂食及互動。
哭泣:
大聲哭叫、情緒不安。不宜進行任何活動,照顧者需先安撫。
以上六個狀態(tài),在任何時候,將交互出現,您可以依寶寶的情況需要,而給予適當的照顧。
要怎樣依寶寶的需要,而給予照顧呢?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系教授KathrynBarrnard所倡導的理論,寶寶肢體語言將可透露信息。
*我餓了要吃奶了:
寶寶饑餓時會以表情或動作來告訴您。如臉轉向照顧者,嘴巴有吸吮動作,手緊抓住不放,輕觸嘴角會勛章食物或吮吸手。
若喂奶時間到,但寶寶仍在睡覺,表示他不會餓,請勿打擾。根據研究發(fā)現,喂食母乳的寶寶其睡眠時間比喂食嬰兒奶粉者長,睡醒的時間短,比較少哭。
*我吃飽了:
寶寶的表情及肢體動作,讓您覺得“我很滿足了”,將母親奶頭或是奶瓶推開、把頭轉開,四肢呈現松弛、舒服的樣子,此時應讓寶寶休息,不宜再強迫喂食。
*我要您跟我說話、玩耍:
表情微笑,頭轉向照顧者,眼睛睜開,臉部及身體活動多。照顧者可與寶寶面對面,予以視覺刺激、聽覺刺激,如將包裹的毛巾打開、將嬰兒直立起來、和嬰兒說話、給嬰兒一些東西吸吮。
*我要休息了
累了、想睡覺,頭轉向他側,不注視照顧者,打哈欠、打呃......在此狀態(tài),請將寶寶安置于舒適的位置讓他休息,請勿打擾,將會長得更快些。
*哭泣時如何使其停止
將寶寶改變一個舒適的位置,一只手放在寶寶腹部,輕輕搖一搖他、拍一拍他,用很輕柔、平穩(wěn)的聲音和他說話;這些活動需很慢有韻律,且不具變化,則嬰兒就可以停止哭泣。此安撫寶寶的情緒調節(jié)狀態(tài),將可使嬰兒與周遭的關系更和諧,使親子關系更美滿。
當您掌握了寶寶情緒、表情與動作,相信您定能在照顧上獲得樂趣及回饋,增進您和寶寶親密感覺,寶寶可得到較多的安全感及滿足感,對其日后的情緒和智能發(fā)展將有莫大的幫助。
父母和寶寶做一些簡單的游戲,不僅讓寶寶練習平衡感,還可以讓她的小腦袋瓜思考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學前教育。寶寶的身體機能應該盡快得到開發(fā),現在就教父母親一些親子小游戲,讓你寓教于樂。
模擬保齡球
玩法:
在家里的走廊弄一個保齡球滾道,然后在一邊放置6個空的水瓶,并且準備一個網球。讓寶寶幫你把所有的水瓶排列成三角形,并且和他一起大聲地數瓶子的數量。
然后,讓寶寶像打保齡球那樣,把網球推出去,在水瓶倒了之后,就問他:“你弄倒了多少個水瓶啊?”
然后,和他一起數還在屹立的水瓶,從而得出倒下的水瓶數目。
就這樣,再和寶寶把水瓶弄起來,擺好,再重新玩一次游戲。
寶寶能從中學到的東西:
在滾網球的時候,寶寶學到了眼睛和手的平衡,并且,在數倒下的瓶子的時候,學到了簡單的加減法。
選擇心情
和寶寶一起畫畫,畫下開心的、傷心的、瘋狂的、驚訝的和愚蠢的面部表情。
制造一個扁豆袋子——可以把干扁豆放在襪子里面,然后把襪子口牢牢封好(要小心,因為如果寶寶吞下扁豆,可能會導致窒息)
然后,把剛剛話的臉蛋的紙鋪在地上。
隨后,問小朋友:“生日派對上,你的感覺是什么?”或者“當姐姐拿走你的玩具的時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讓小朋友把扁豆袋扔在適當的心情上。之后,就讓寶寶問你問題,讓你來選擇心情。
寶寶能從中學到的東西:
通過這個游戲,寶寶能夠把自己的心情和文字畫上等號,另外,扔扁豆袋也訓練了他拋擲的技巧,還有,畫東西也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
平衡感
用長的有顏色的繩子在地上弄成直線、“之”字形線條或者曲線,然后,給寶寶出一些有趣的挑戰(zhàn),例如:“走直線”“用腳尖走路,走之字的線”“用三大步倒退著走完曲線”
你可以從中看到寶寶特別的創(chuàng)意。
寶寶能從中學到的東西:
這個游戲雖然簡單,但是,寶寶從中可以學習一心兩用和練習平衡感。一方面,他專注于自己的平衡還有身體協調,另一方面,他的小腦袋瓜也在思考怎樣完成你的復雜提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前教育。
撫觸加被動操
經過新生兒期的反復練習,相信媽媽和寶寶都已喜歡上了每日必做的撫觸。媽媽和寶寶說話時他會發(fā)出聲音來應答;做按摩手心時他會張開小手等待你去做;從仰臥變?yōu)楦┡P時他會主動抬頭。那么1~3個月又增加了什么新內容呢?
同寶寶一起做身體游戲
1個月
A.手抓握。
該練習和新生兒期一樣。
B.屈肘。在手抓握練習之后,母親用手握住孩子手及腕部,然后分別將孩子左、右手依次向寶寶上臂或肩的方向屈曲,共4~6拍。
C.擴胸。兩臂胸前平舉為預備姿勢,第1拍兩臂側平舉,也就是將兩臂向左右分開至身體兩側,掌心向上;第2拍兩臂收至胸前;第3拍同第1拍;第4拍還原。共4~8拍。
D.屈腿。下肢第四節(jié)后,手握孩子足踝部,將左、右腿分別做屈膝,屈胯動作,共4~6拍。
E.抬頭。翻身呈俯臥位后可做半分鐘抬頭訓練。注意把孩子雙手分別放在頭兩側起支撐作用,同時用你的聲音和笑臉去孩子頭前方逗引他抬頭。1個月的寶寶頸肌、背肌力量均不強,不要試圖讓他抬頭很長時間,以免造成疲勞。
2個月
A、B.同1個月,練習次數可達8拍。
C.擴胸交叉雙臂上舉。兩臂胸前平舉預備,第1拍,兩臂側平舉;第2拍,兩臂收至胸前交叉;第3拍,兩臂側平舉;第4拍,兩臂放置身體兩側;第5~8拍重復兩臂上舉和還原至第4拍的姿勢2次,即上舉-還原-上舉-還原。共8拍。
D.屈腿上舉。在1個月的屈腿動作之后,手握孩子膝關節(jié)使腿伸直并上舉45度,共8拍。
E.抬頭,呈45度,共練習1分鐘。
3個月
A.擴胸交叉雙臂上舉,同2個月。
B.手碰手。A.8拍完成之后,握著小兒腕部讓其兩手相碰4~6拍。這時母親一定要和寶寶說話。你可以告訴他:“寶寶看看這是你的小手,多可愛呀。”一邊碰手一邊說:“原來小手可以挨在一起呀,寶寶試一試!‘這一節(jié)為促進2~3個月孩子看手、玩手、吸吮手的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C.屈腿90度。雙下肢交叉屈腿后放平,雙手握住膝關節(jié),伸直下肢后上舉90度。共8拍。
D.側身翻。從仰臥位變?yōu)楦┡P位時不是把孩子抱起來再趴下,而是將一側下肢放在另一側下肢之上,然后輕輕推后背幫孩子翻身。左右側身翻各練2次。
E.俯臥抬頭90度。練習可達2分鐘。作法同2個月。
趴著玩
撫觸中總共15分鐘,其中的抬頭練習不可能時間很長,為補充練習抬頭我們可以在床上和孩子趴著玩。母子頭對頭的趴著,臉和眼睛處于同一高度,便于孩子觀察你并和你目光相接,這是加強和孩子溝通的好機會。你可以用語言叫寶寶,讓他抬頭看你;也可以用手摸摸寶寶的臉或小手引起他的注意,讓他抬頭。每當寶寶抬頭時間長感到累了時,他會主動趴下,這時你要讓他休息。玩游戲和吃飯一樣均屬不可勉強的事情,我們要注意適度和量力而行。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怎樣幫助寶寶學會控制身體,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嬰兒是不懂怎樣控制自己的身體的,首先他只能移動身體,在發(fā)現活動的作用之后,就會逐漸開始手腳并用,直到慢慢的分化,這個階段是需要家長的幫助的。
一旦寶寶開始進入觀察自己的手和手動作的這個階段,就意味著協調能力正在形成、這時就會有兩種不同的信息出現,引發(fā)寶寶對運動感覺因素的觀察,實際上也就是運動本身的觀察,這也是從自己體內和體外兩條途徑都可以獲得的。如果寶寶觀察自己的手是怎樣張開,又是怎樣握上的,那么他就會產生一幅視覺圖像,而且是永恒的圖像。
我們根本不需要去看腳是怎樣走路的,或者是手是怎樣抓東西的,它們會自然的做完這些動作,這就是一旦形成了協調就不會失去。只要學會了騎自行車就不需要學習怎樣去保持平衡,一旦學會了一種樂器就永遠掌握了這一技能。這寫情況就類似一個巨大的鐵路系統,不需要去看火車是如何開動的,只要一塊黑板一盞小燈就可以模擬實際的情景了。
然而在涉及交往能力的方面,我們知不知道寶寶在哪個月發(fā)展水平是怎樣的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如何利用身體運動技能的過程。比如說學會控制眼睛,讓他能夠看著說話的人從而形成交流。
當寶寶還沒有辦法隨意移動的時候,他就開始有追求新事物和改變位置的愿望了,媽媽把寶寶抱在懷里實際上就是給他探索世界的機會。寶寶用手去抓一樣東西,感受它、體驗它,由此形成的動作技能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人的運動過程是及其類似的,我們的大腦中會有一個動作發(fā)生的模擬,而寶寶卻還沒有,所以他才需要去觀察,然后把看見的和感受的東西聯系在一起。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寶寶的身體動作到底代表了什么,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歲以前的寶寶還不會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就會利用自己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講述。爸爸媽媽要學會傾聽“體語”、讀懂寶寶的“心言”,讓寶寶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媽媽,抱我
(1)表現:一有機會就喜歡趴在你身上,抓抓你的頭發(fā),碰碰你的脖子,有時候在吮吸的時候還會用自己的小手握住你的手指……
(2)分析:這代表著寶寶在平時的生活中非常缺少安全感,他需要通過和你的接觸來感覺你的存在。因此要是寶寶把你的衣服弄得很縐,把你的頭發(fā)弄得很亂的話,千萬不要氣呼呼地把他扔進小床,寶寶這時候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你最好趕快抱抱他。
到寶寶長到9—10個月大時,孩子會慢慢開始喜歡“喂養(yǎng)“你,像是把手指伸到你的嘴里,或者把你的手拉倒自己的面前看看清楚,有時候你脖子里面戴的項鏈以及手上的戒指都會變成孩子的研究對象。
這個時候,寶寶是在準備做一個“獨立的人”,研究你的衣服和飾品也是一種方式,而你的擁抱和親密則能幫助他了解未知的世界,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媽媽,告訴我為什么
(1)表現:和你分享他的玩具。
(2)分析:當寶寶長到9個月左右的時候,他總是喜歡把自己的玩具拿到你面前。會走路的小獅子,會跑步的小運動員,……要是你以為孩子只是想讓你和他一起玩的話,那就錯了。其實寶寶是想讓你示范給他看:這些玩具動的原理是什么
當然,按照說明書放電池,擰發(fā)條,或者轉一個陀螺這樣的事情都超過了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的能力范圍,孩子雖然無法理解,但是還是想要你能夠做給她看。
因此,不要隨隨便便就打發(fā)掉孩子,要知道寶寶是想讓他最信賴的人——媽媽或者爸爸,來解決自己的疑惑。
到10個月的時候,孩子會解鎖新的技能!孩子會用手指著放在桌子上的小玩偶,然后使用一些聽不清楚的發(fā)音催促你把它拿下來;有時候,當窗外駛過一輛鳴著警笛的警車時,孩子會馬上跑到窗口去看,他想要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聲音。
媽媽,看我的動作
(1)表現:對他人的語言和動作表示回應。
(2)分析:10~12個月大的寶寶有時會舉起雙臂,這就代表著孩子想讓你帶他出去走走;有時候你播放一段節(jié)奏歡快的音樂并做出跳舞的樣子時,孩子也會隨著音樂開始跳舞??
未滿1歲的寶寶能說的話非常少,因此,身體語言是他最主要的溝通方式。孩子會通過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是個細心的母親,能明白他的身體語言的話,就能夠給寶寶極大的肯定,而寶寶也會非常喜歡和你交流。
媽媽,走這邊吧
(1)表現:蹣跚學步的他會引導你的方向。
(2)分析:寶寶開始學走路了,還會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寶寶現在不會完完全全按照媽媽的要求來做事情了。要是他注意到別的東西后,他會主動走向那個方向。
寶寶開始學著走路時,他會有自己的想法。中國的許多父母喜歡“聽話”的孩子,就算是正在學走路的寶寶,爸爸媽媽也喜歡控制孩子走路的方向。其實我們很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向西方的父母學習:辨別他想去的方向,并幫助他到達目的地。
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往往使用的是身體語言,因此爸爸媽媽要多多關注孩子,才能在第一時間明白孩子想要表達什么。
喜歡《寶寶的“身體語言”在說啥?》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寶寶聽的益智故事推薦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0-1歲嬰兒語言發(fā)展的特點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嬰兒學說話的準備期,嬰兒反復地自我發(fā)音。到接近1歲時還逐步能聽懂某些詞意,并開始模仿最容易發(fā)音的幾個詞。最先學會的詞是“媽媽”,這幾乎是世界上大多數嬰兒開始...
孩子的胡亂涂鴉在說啥?別忽視,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癥 奇怪的涂鴉 01 霍華德是一名幼兒心理教師,他就職于哥倫比亞特區(qū)的一所公立學校。上周,霍華德注意到班上有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常獨自躲在角落里畫畫,他偷偷的...
兒童的想象力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無意想象到有意想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的想象具有夸張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他會把大的東西說得特別大。 寶寶個案 有一天從幼兒園回到家里,萌萌想吃冰淇淋,“媽媽,我想吃冰淇...
不要以為做爸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自己的寶寶不了解,就不是稱職的好爸媽。有些新爸媽由于對嬰兒的身體結構還沒有一個正確地認識,容易造成日后養(yǎng)育障礙,甚至引發(fā)“產后憂郁癥”。此外,除了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
新生兒的身體“暗語” 父母在面對出生的寶寶,總是喜滋滋地看,他長的象爸爸或媽媽?體重多少?身高多少?哭了或笑了?您可曾進一步去觀察,他想告訴您什么嗎?若您有機會從現在開始接觸您的寶寶,您即可發(fā)現您的小...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