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中,經常會提前準備一些需要的資料。資料意義廣泛,可以指一些參考素材。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您有沒有了解過幼師資料的種類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話說孩子的安全感”,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導讀:我聽到許多媽媽講,孩子是她一手帶大的,所以特別粘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帶大的,所以特別粘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帶大的,所以特別粘奶奶。
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都會說:對這句話,大家不是很理解,因為她們從來沒有嚇唬過孩子——在一個不用“如果不聽話,大老狼會把你叼走”、“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嚇唬孩子早成為基本常識的年代,相信現(xiàn)在沒有人這樣做了,但孩子們?yōu)槭裁慈匀粵]有安全感呢?這是因為我們太愛孩子了!m.cnsjbj.cn
“愛”怎么會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呢?這是因為心理不成熟的我們,會將自己的“愛”及“珍重”通過表情和語言一覽無余地表現(xiàn)在孩子面前。
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會哎喲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會噢地驚呼;尤其是那些保姆和老人,因為是給別人照看寶貝,心理非常有壓力,為了告訴自己、也告訴寶貝的父母,就會將這種一驚一乍的行為表現(xiàn)得更為夸張。
我們的孩子正處在“吸收性心智期”,他們要從環(huán)境中的人那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這樣小心亦亦,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這就是沒有安全感的根源。
這樣的孩子一步都不能離開那個使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父母、老人和保姆同時在帶這個孩子,而保姆最具這種特征的話,孩子遇到不舒服和危險時,就會去找保姆而不去找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們最好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吸收沒有任何內在建構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導讀:你的孩子會經常將自己的舊包被、洋娃娃之類的東西緊緊地抱在懷里嗎?一旦你從孩子的懷里奪去了這些東西,他(她)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遲遲無法入睡?那么,你得警惕了--他(她)很可能已經戀物成癖。
安全感匱乏是根源
確實,兒童的“戀物癖”--一種離了某一樣陪伴慣了的東西就忐忑不安的行為,雖然有輕有重,但大抵是因為安全感匱乏引起的。以前有此癥狀的兒童在注重親子關系的中國比例很小,但近幾年隨著白領階層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日益強調教育在幼兒生活中的比重,而忽略親情的互動式享受,有“戀物癖”的兒童越來越多。說到底,這是一種輕微的孤獨癥的表現(xiàn),容易培養(yǎng)出敏感退縮、憂郁脆弱的人格特征。這些幼兒容易出現(xiàn)在--
住房條件寬裕,自1歲起就開始在兒童臥室里單獨入睡的家庭;
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的家庭;
孩子與暴力動畫相伴成長,與電視長期為伍的家庭……
怎樣消除孩子的“戀物癖”
A、平時多擁抱孩子,多拍撫他的背部和頭頂,以解其“皮膚饑餓”。經常性地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也不要緊;你很安全……
B、就算讓孩子獨處一室,也要進行睡前安撫工作。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開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比較容易使其對襁褓包被之類物體“脫癮”。
C、弄清九成以上戀物兒童會對小包被、小抱枕、絨布熊、用慣的浴巾之類“上癮”后,做媽媽的在選購這些幼兒用品時,就要有意識地多備下幾個“遷移載體”,讓孩子無法對其中的某樣東西“專情”。
意識到這些,就有利于幫助他們走出與“戀物”相守的封閉天地,接觸到外面世界的充沛陽光。
導讀:孩子擁有安全感才能安定的生活,健康的成長。失去安全感,孩子的情緒勢必受到影響,對身心發(fā)展都不利。
與初涉人世的小寶寶對話是一門微妙的藝術。寶寶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護的,有時您的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再不聽話打你了!”
情景再現(xiàn):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這要那,爸爸不許,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便揚起手來嚇唬西西:“再不聽話打你了!”西西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專家分析:有時候,孩子的表現(xiàn)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謬樳€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孩子做出種種挑釁的行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會在內心里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么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xiàn):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拍了她兩下,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專家分析: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復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shù),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系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依戀關系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xiàn)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wěn)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等表現(xiàn)。
“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p>
情景再現(xiàn):歡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呀?”歡歡媽手頭上正忙,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歡歡媽小時候,她媽媽也是這么跟她說的。歡歡聽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聲不吭。
專家分析: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里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tǒng)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系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
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我說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現(xiàn):小丁睡覺前還吵著要吃糖,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專家分析: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tǒng)觀念。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系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xié)商能力的發(fā)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10招幫寶寶重塑安全感
其實,爸媽也不必對自己日常的言行太過焦慮,是的,也許您一時心急,說出了傷害寶寶的話,但是這些偶爾的過失是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去彌補的,關鍵在于家長有沒有保護孩子感受的意識。人人都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小孩子更是,安全感對孩子日后成長及發(fā)育都有著重大影響,必須從小開始用心培養(yǎng)。
既然安全感對于孩子心理發(fā)展如此重要,那需要從哪些方面去注意和培養(yǎng)呢?
第1招維持和諧的家庭氣氛
當孩子經常處于父母言語不合或是肢體沖突的不安環(huán)境中時,孩子會有恐懼的猜測,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不乖才吵架?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他們會不會離開我?由于孩子對大人們的爭吵無能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獨自生自己的悶氣,后者會把這股怨氣累積在心中,長大后心中將會有扭曲的價值觀。因此,擁有一個安康快樂的生長環(huán)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
第2招經常且規(guī)律的親情陪伴
現(xiàn)在有許多俗稱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將孩子托付給保姆或是長輩照顧,自己則因為工作應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難得與父母見上一面。而對于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像是玩伴一樣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將很難養(yǎng)成良好且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安全感自然也就無從建立或培養(yǎng)了。
第3招擁有穩(wěn)定的經濟基礎
這里指的并非是生長在富豪之家,而是指家長有能力維持孩子生活上必需的支出,讓孩子衣食無虞。現(xiàn)在時常有父母因為撫育孩子的難題而陷入困境,北京的一位父親甚至因為上戶口不順利而親手摔死了自己的兒子,還稱“將來受苦不如早日解脫”。所以一定要保證穩(wěn)定的家庭經濟條件。
第4招故事拉近親子間距離
故事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橋梁,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尤其喜歡從爸爸媽媽口中說出來的故事。家長可以固定在家中某一塊區(qū)域布置一個聽故事的環(huán)境,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發(fā)上,每天都有一段固定的時間用來講故事。一邊講故事,一邊將孩子摟在懷里,通過這種語言上的溝通及肢體上的接觸,從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當孩子逐漸長大后,他學會使用的詞匯也愈來愈豐富,此時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閱讀童書繪本,通過書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夠訓練孩子的口語能力,同時還能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第5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環(huán)境上的災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說地震、天空中的閃電等,這就是有些孩子對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過大的聲響、突然的驚嚇等,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安的來源。這時父母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或其他音樂、藝術的治療,協(xié)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6招從游戲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參與活動,或是通過游戲中的肢體接觸,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時可以多花點心思,設計一些簡單的家事、游戲,或DIY手工勞作等,讓孩子從做中學,同時也讓親子情感升溫,溝通更加順暢!
第7招容許孩子哭泣
有時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讓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無援,比如生病、爭寵,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搶走一顆糖果等,這時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來尋求一些安慰。不過有些父母卻以訓斥的方式不準孩子哭泣,薛蘭香園長認為此舉是不可取的,因為適當?shù)目奁鼘⒆觼碚f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時排除負面情緒,協(xié)助建立安全感。
第8招別把應酬帶進家庭
對于3歲以下的幼兒來說,家中的訪客不宜過多或過于頻繁。除了孩子可能會模仿大人一些不良習慣,例如打麻將、大聲喧嘩之外,同時也會因訪客的到來而擾亂孩子平時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對于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除了公園或是書店之外,盡量不要帶孩子去嘈雜的場所,因為外在環(huán)境有太多不可預知的突發(fā)狀況,單純而規(guī)律的生活環(huán)境及作息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為有利。
第9招不要將教養(yǎng)責任推托出去
良好的家庭依附關系對孩子有著一輩子的影響力,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保姆或幼兒園等畢竟只能提供協(xié)助,根本無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恰巧有些家長的觀念就不是特別科學,他們讓為既然已經付錢給幼兒園或學校,那么老師就應該負起所有的教養(yǎng)責任。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的話,那么孩子回到家中一樣會受到不良影響,同時也無從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第10招分階段排除不安因素
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可能有很多,親人的離開、吵雜喧鬧的環(huán)境等,而怕黑恐怕是最常見的原因,此時家長可以漸進式的方法來排除令孩子不安的因素,例如先在房中預留一盞小燈,一邊說故事,一邊陪伴孩子入睡,或是放點輕松的音樂給孩子以安慰,以徐徐漸進的方式來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培養(yǎng)起健全、足夠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將可能無法完全修復。其實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簡單,只要爸爸媽媽付出全心全意的愛,再加上一個單純且規(guī)律的生活環(huán)境,那么在無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擁有一個充滿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寶寶。
導讀:適度的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自己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圍。
一、什么是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作為心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見于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中,雖歷經百年的爭論和探討,但至今仍未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Horney)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于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種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焦慮。即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兒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兒提供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愛),幼兒就會缺乏安全感。
我國學者認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安全感的幼兒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兒更多地會感知到孤獨和被拒絕、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敵視的態(tài)度,行為上也更容易出現(xiàn)逃避、退縮或攻擊性的行為,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種心理疾病的隱患之一。
●安全感高的孩子:
愿意表達自己的意見
對自己的評價高
愿意和別人親近
遇到新鮮事物主動去接觸
●安全感低的孩子:
拒絕和陌生人交往
對新鮮事物沒有探索欲
對陌生人和陌生環(huán)境感到害怕
不敢一個人在家
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學說話
發(fā)生矛盾時退縮
不喜歡學校,不愿意上學
二安全感對寶寶成長的重要意義
安全感是學前兒童樂于交往、與人建立積極情感關系的保證,是人與人進行交往、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一般而言,當兒童擁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別人,與人交往,并建立信任關系,從中體驗到交往的快樂,而這會進一步增強兒童與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兒童對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與別人進行交往。從另外一種情況看,假如在與別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壞,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會遭到阻抑。
三讓寶寶擁有安全感的3個關鍵詞
關鍵詞1:溫暖的環(huán)境
3歲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覺來認識世界,他們會吸收環(huán)境的全部。小嬰兒的環(huán)境最好有自然的光線、不要太亮,要稍微溫暖一點,像媽媽的子宮里一樣,特別溫馨、柔軟、舒適。環(huán)境不要太復雜,自然的東西最好,要木制的、不要塑料的。因為孩子這個年齡分不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因此要讓他感受真的東西。要用真的東西,不用卡通的,玩具要像真的動物,照片也應該是真的。
關鍵詞2:安慰愛哭的小孩
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實是在告訴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傾聽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輸送給他。
有些人主張孩子哭了不要哄,如果孩子吃飽了、換了尿布,就讓他哭吧。其實他忽略了一點,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吃的和干凈的尿布,二是你的愛和關注。1歲以下的孩子哭的時候一定要哄他的,要去抱他。不要一味地聽從某些歐美專家的建議,讓孩子自己睡。其實全世界很多民族的母親都讓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
關鍵詞3:別強制孩子做任何事情
不要強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不要因為天氣冷不讓他出去。這個年齡的孩子是通過嘴巴認識世界的。特別是出生后前幾個月,孩子看的東西特別模糊,最初他只能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才從紅黃藍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從紅黃藍開始認識世界的豐富多彩。再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更多的顏色。所以,剛出生的孩子不能動,他們的嘴巴特別重要,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要把這個放在嘴里,很危險或者很臟,其實只是不讓孩子拿小于乒乓球大小的東西,保證東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讓孩子用嘴啃,或者吃手。他在通過這個動作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且吃手會讓他感到安全。最好不用安撫奶嘴。孩子認識的東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總是怕臟,這會使孩子對別人有畏懼和不安全感。
四家長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個體發(fā)展的早期,人格發(fā)展最主要的課題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嬰兒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tài)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進而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那么,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呢?
1不對孩子撒謊
誠如文章開頭所舉的例子一樣,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撒謊的出發(fā)點都是善意的。而且由于家長自身也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有時盡管家長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但還是會尋求這種看起來速效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無論如何,如果家長經常使用撒謊蒙騙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就會給幼兒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帶來損害。幼兒對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來自對父母教養(yǎng)行為的感知。如果幼兒感知到身邊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兒就會將這種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tài)下(例如害怕打針的狀況)發(fā)現(xiàn)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
2全身心地關注幼兒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一天24小時幾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應該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實未必。度量幼兒安全感被滿足的程度不能僅僅看家長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總量,更應該看家長和孩子相處的質量。事實上,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有些家長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賴,相處融洽。決定家長和孩子相處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家長要全身心地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舉動,了解這些舉動后面的心理意義。對孩子發(fā)出的每個信號都很敏感,這樣的家長就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感到安全,親子之間也會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
細心的母親可以分辨出嬰兒因為饑餓、困倦或疼痛所發(fā)出哭聲的細微不同,進而準確地識別、滿足嬰兒的需要,獲得嬰兒對自己的信任。而嬰兒不管因何發(fā)出的哭聲,在粗心的母親耳朵里都是同一種聲音,這樣的母親只能靠猜測來滿足嬰兒的需要,時間長了親子之間就會缺少基于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家長只需和孩子相處時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地對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發(fā)出的信號。
3不拿幼兒當出氣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才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長在處理幼兒頑皮行為時會習慣說:“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边@種方法的長久使用會使幼兒對家長給自己的愛產生懷疑,因為擔心父母真的不要、不愛自己而感到焦慮,進而引發(fā)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難免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某些情況下,這些負面情緒就會有意無意地由家長傳遞給幼兒。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時,拿孩子當出氣筒。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通常不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興甚至還招來嚴厲的懲罰。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幼兒茫然失措,進而損害幼兒已經形成的對父母、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導讀:新生兒對柔和、緩慢、純厚的聲音喜歡,表現(xiàn)為安靜、微笑;對于尖銳的聲音則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新生兒對有節(jié)奏的聲音更為敏感,可能與胎兒期天天聽到母親有節(jié)律的心跳有關,它給予新生兒一種安全感。
依照傳統(tǒng)方法,人們總是把坐月子的母親和新生兒的房間搞得靜靜的,生怕弄出聲音嚇著新生寶寶,其實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新生兒能聽到聲音,但不能分辨出各種聲響,而且也不知聲音從何而來引起的。這時他們的聽覺反射是簡單的“驚嚇反射”。所以,父母不必為新生兒聽到聲音驚哭起來而緊張,這是正常的神經反射。
經過研究實驗證實,新生兒對柔和、緩慢、純厚的聲音喜歡,表現(xiàn)為安靜、微笑;對于尖銳的聲音則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新生兒對有節(jié)奏的聲音更為敏感,可能與胎兒期天天聽到母親有節(jié)律的心跳有關,它給予新生兒一種安全感。
為了寶寶智力發(fā)展,盡早訓練嬰兒的感覺和知覺十分重要,聽力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如何訓練新生兒的聽力呢?
1、幫助新生兒能逐漸區(qū)分不同的聲響。給新生兒一個有聲響的環(huán)境,家人的日常生活活動會產生各種聲音,如走路聲、開門聲、水聲、炒菜聲、說話聲、外界的雜聲、人聲等,這些都可以幫助他們熟悉周圍的環(huán)境。
2、聽一些有節(jié)奏的樂曲,放音樂的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選擇過于吵鬧音樂。
3、母親和家人最好能和嬰兒說話,親熱和溫馨的話語,能讓嬰兒感覺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整理了幼兒園教師心得讀《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有感,希望對幼兒教育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這兩天剛讀完一本書,書名《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作者:盧志丹。坦白的講,這本書買了好久一直沒看,前兩天幼兒園說要寫讀后感。所有利用星期六星期天這兩天把這本書讀完,書寫的很實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恰到好處的例子,書中很多教育理念讓人覺得很接地氣,講到人們生活中和孩子溝通時,無論作為教師還是家長很多言談舉止,都忽視很多細節(jié),做了一些禁忌的事卻全然不知!回想自己平日里有的做法,不禁有些慚愧。
我沉淀下,個人覺得比較受用的理念分享一部分給你。
如何夸獎、鼓勵孩子?
1.夸孩子漂亮,不如夸孩子品質。
每當看見漂亮的萌寶寶,好多人會不經意脫口而出:“好漂亮啊”,殊不知久而久之這種方式,反而讓孩子過于在意外貌,而以美驕傲,還會討厭長得不太漂亮的玩伴。
例如:你可以夸:你真懂事!你真有禮貌!你真善解人意!
2.表揚激勵孩子,重在細節(jié)。
你是否經常說:“寶寶你真棒!”“你真厲害!”坦白的講,都是廢話!你給的表揚太過模糊,不夠具體。鼓勵持續(xù)性低。只有細節(jié)描述性的句子才能讓孩子覺得印象深刻,持續(xù)久。
例如:孩子拿給你一篇剛寫好的作文,如果寫的不錯,你怎么表揚她?
與其說“你寫的很好!”不如說:“嗯,很難得你會想到這樣的開頭,這個舉例很貼切,結尾這樣點題畫龍點睛!”
想想兒時,每次作文課,我心里都特別期盼老師的評語,而她用心和細節(jié)的表揚和激勵方式,才沒有扼殺掉我的寫作熱情。
3.夸孩子聰明,不如夸孩子努力。
科學家做了一個調查,100個孩子平均分成兩組,每人做一套題,成績公布分數(shù)都在90分以上,調查者對第一組孩子說:成績不錯,你真聰明!對第二組孩子講:“成績不錯,你真努力!”過一階段,再準備兩套難度不同的測試題,進行第二次測試,被夸聰明的孩子多數(shù)都選擇難度不太大的測試題。被夸努力的那組孩子,多數(shù)都選擇相對有些挑戰(zhàn)的測試題。
因為被夸聰明的孩子,會錯誤的認為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可以不用太多付出就很容易獲得成功。
書中寫道:“讓孩子懂得這個道理,聰明可以改變一時,努力可以改變一生!”
書中還提到很多細節(jié),例如:和孩子講話的時候,不要心不在焉或者玩弄手機,要蹲下來,面對面平視,這樣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尊重,總之,收獲很多,下一步就是去實踐!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話說孩子的安全感》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師資料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父母怎樣給孩子安全感?最近在xx聯(lián)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里因為孩子問題來咨詢人特別的多,全國著名的資深心理專家xxx所長指出:有安全感的孩子意味著:安全感充足,兒童才能發(fā)展自己,不會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擾,...
孩子要有安全感,才會更好地探索世界。 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塊重要基石。在生命早期,如果孩子所需的生理、心理營養(yǎng)都能得到充分滿足,形成安全依戀的親子關系,那么他下一個階段的成長就會相對自然、順利,也...
導讀:你的孩子會經常將自己的舊包被、洋娃娃之類的東西緊緊地抱在懷里嗎?一旦你從孩子的懷里奪去了這些東西,他(她)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遲遲無法入睡?那么,你得警惕了--他(她)很可能已...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了眾多父母的堅定信念。無論是早有計劃還是跟隨大流的,都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長就會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剛剛才滿2歲甚至連基本...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