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好習慣故事。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那家庭就起了中間作用,安慰并鼓勵孩子!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及時注意孩子學習情況,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樂趣中不斷成長!那么,家園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父母必須做到以下四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培養(yǎng)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這八個字。前四個字是培養(yǎng)者應有的心理基礎,看不見卻非常重要,決定行為的大方向;后四個字是具體做法??蓮囊韵聨讉€方面來理解和實現(xiàn):
第一,不要把“養(yǎng)成好習慣”這句話掛在口頭上,不要在細節(jié)上和孩子糾纏。
“養(yǎng)成”必須是件自然發(fā)生的事,許多好習慣往往不容易總結,甚至不會被意識到。家長在這方面不需要太有作為,對孩子體恤些、寬容些、信任些,允許他做得不好,不過分指導和控制,讓他有機會慢慢練習和調(diào)整自己。
一個孩子能健康自然地發(fā)展,他其實就是在養(yǎng)成好習慣。他越是意識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越是自然地生發(fā)在他身上,成為他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像盧梭說的那樣:兒童應該自由成長,對他們來說,最好的習慣就是沒有習慣。
第二,家長要從孩子所有的壞習慣中看到自己的壞習慣,然后加以改善。
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書中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他母親三番五次地喊他回家,但他沒有什么反應。別人問他是否聽到了母親的喊聲,他鄭重其事地回答說:“啊,聽到了,可是她并沒有拼命地喊我??!”由此可見,如果家長自己用有問題的習慣對待孩子,兒童也只能發(fā)展出有問題的習慣。
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飯的家長;所有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對作業(yè)和分數(shù)過分計較的家長……如果想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沒有壞習慣。
第三,欲強化某個好習慣,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絕批評和責罰。
兒童特別容易受到暗示,也珍惜成人的贊美,他從中體會到好習慣的樂趣,好習慣就開始成為他真正的一部分了。還比如前面提到的馬虎問題,當孩子出現(xiàn)馬虎時,給予寬容和理解,一笑了之,什么也不說,或最多簡單地提醒一句,讓他以后細心一些。
當孩子表現(xiàn)認真細致時,表達出你的喜悅和欣賞;只有孩子內(nèi)心沒有壓力,輕松面對學業(yè),不為自己作業(yè)或考試中的小過失感到羞愧和恐懼,不為成績的優(yōu)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他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而凡主動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人克服低級錯誤、使思維和動作精細化和準確化的過程,失誤才能轉化為正面經(jīng)驗,精準度才能慢慢提高,馬虎才會越來越少。
總之,不要讓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讓他體會到成就感和榮譽感。好情緒中,事情才會往良性循環(huán)的方向走,壞情緒只能讓事情陷入惡性循環(huán)。用令孩子不快的壞方法來清除壞習慣,幾乎都會失敗,會制造出更大的壞習慣。
只有用不焦慮不蔑視的心態(tài)全然接納,把信任還給孩子,他才會慢慢獲得改善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誰能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后,誰才是教育的勝出者。
第四,家長要有始終統(tǒng)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樣,多身教,少言傳。
在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上,家長最有作為的辦法是做個好示范,一直堅持,并且盡量減少為此和孩子發(fā)生的沖突。
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親密的關系都必須建立在兩者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在習慣的養(yǎng)成上取得進步,在生命與生命之間達成和諧。
如果我們站在江邊只是為了等一只船的到來,體會的往往是“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壺茶搖一柄蒲扇,坐在江邊欣賞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美景?!疤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大法,也是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最高宗旨。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父母最害怕的就是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變成“白眼狼”,他們不知感恩,從不關心父母,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將得到的愛視作理所當然,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養(yǎng)出體貼孝順的孩子?文中提到的這四點,看看你有沒有做到。
1、看見并尊重孩子的情緒
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都能做的很好。孩子哭了就盡可能滿足她的需求,孩子摔了也會心疼地抱她在懷里??僧敽⒆又饾u長大,我們卻不太在乎她的內(nèi)心感受了,取而代之是那些我們認為正確的事。
當我們不為周圍所謂的“正確”觀念所左右,而切實看到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當她經(jīng)由自己體會到各種各樣的情緒,也就具備體貼他人情緒的能力。
2、引導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緒
心理學家說過:“規(guī)矩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礎上?!边@也是我在生活中遵循的一點。
當孩子在飛機上大聲吵鬧時,你不要生硬地告訴她“不可以”,而是向她解釋:“你看周圍的叔叔阿姨都在休息,寶寶這樣大吼大叫,會打擾到他們的。當你不能好好休息時,你也會不開心的,對嗎?”
這樣的解釋,雖不能保證次次有效,但至少你看到她開始在思考,不再一意孤行。
經(jīng)常以這樣的方式和她交流后,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開始對別人的情緒非常敏感。走在路上,會問你剛剛走過去的阿姨是生氣了嗎,看繪本時,也會指給你看這個小兔子很開心。
這樣敏感的情緒察覺,是她能夠體貼他人的基礎。
3、學會表達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好父母的定義似乎是,當雙方需求產(chǎn)生沖突時,一切優(yōu)先考慮孩子,做了父母若是還顧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就是自私的表現(xiàn)。
看咱們的父母就知道,他們在這樣的認知里習慣了不表達自己,可有時又不甘心,當子女沒有達成期待,他們會抱怨其不孝順不體貼。
當我們誠實地表達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時,也就給了孩子體貼的機會。這是親子間幸福的交互。
4、生活點滴中引導孩子為他人著想
每次給孩子吃什么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引導孩子:“要留一個給爸爸,一個給媽媽,還有一個寶寶吃。”慢慢地,孩子也記住了,吃什么都會理所當然的想到爸媽。
在這樣的教育下,心心爸就是一個非常感恩孝順的人,不管他吃什么去哪里玩,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家人,并有機會會再帶我們?nèi)ンw驗一把。
因此,如果想要一件“貼心小棉襖”,而不是一只“白眼狼”,我們就需要看到并尊重孩子的情緒,并且多引導他們?nèi)ジ惺軇e人的情緒;同時還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能一味犧牲自己滿足孩子,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引導他們?yōu)閯e人著想。
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長對孩子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呢?
對于早期教育來說,我們要求從小就要注意小兒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問題。當然,對3歲以前的小兒我們認為可按體、智、德、美的排列來給予教育和發(fā)展。這里我們將體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小兒發(fā)展的基礎,是主干,是支柱,沒有體質(zhì)的發(fā)展做保證,其他都談不到。而智育和德育就像是兩翼,要同時發(fā)展,如僅偏重某一方面,就會造成偏頗,難免今后會走歪路。
德育教育對于小嬰兒來說應該怎樣進行呢?由于此時小兒的語言及思維尚未很好發(fā)展,不可能采用一般說教的教育方法,但并不等于此時就不需要德育教育,而是要從培養(yǎng)小兒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著手。
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衛(wèi)生習慣、與人交往的習慣、勞動的習慣、助人的習慣、思考的習慣等等。這些,家長要在養(yǎng)育兒童的過程中貫穿。比如,小兒6個月以后就會與人打招呼,學說話后也是首先學會稱呼,這時家長就要注意培養(yǎng)小兒這種見人打招呼的習慣。開始是教他(她)這種行為,反復強化,使之形成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再如,小兒在具備了一定的行走、抓物等能力后,他(她)就很喜歡自己做些事情,這時家長可有意識地讓他(她)做些事情,在他(她)做成后給予一定的鼓勵,這樣日積月累,小兒就會養(yǎng)成為己、為他(她)人做事的習慣。還有看書的習慣,集中注意的習慣等等也都是從小可以培養(yǎng)的。
當然,家長一定要注意,有時只是隨意的行動,可能會使小兒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比如,有時家長經(jīng)常與小兒打著玩兒,媽媽抱著打爸爸玩,或被什么東西碰了就去打這個東西,多次如此表現(xiàn),孩子就可能養(yǎng)成打人的習慣,到幼兒園后就會表現(xiàn)出來。所以,家長在平時的育兒活動中,要有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意識,要注意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給孩子一些好的影響,好的行為塑造。
在培養(yǎng)小兒良好行為習慣時,還要注意調(diào)動小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要尊重小兒,多給予情緒、情感上的支持,對一些問題態(tài)度要明確,對稍大一點的孩子要簡單地講一些道理。不要一切都包辦,什么都替小兒做,也不要過度加以限制,使小兒無所適從。
總之,小兒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對今后的生活是有很大影響的。良好的習慣,長大明白道理后會更鞏固、更完善,而不良的習慣在今后再校正,則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甚至造成一定的痛苦。所以希望家長要有意識地使小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她)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獎勵
及時且經(jīng)常地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其繼續(xù)鞏固與提高。
這種獎勵,必須孩子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
獎勵有許多種,我主要實施的為精神獎勵和物質(zhì)獎勵兩種,其中精神獎勵對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尤為重要。
1、精神獎勵
精神獎勵包括微笑、擁抱、親吻、鼓掌、拍肩、口頭表揚等等。
兒子愛上了識字卡。上月底,我為兒子買了一套無圖識字卡。買回的當天晚上,我像同兒子玩其他玩具一樣與他玩認字游戲。我先教他認六張卡片,當讀了幾遍后,我開始將卡片扔在床上,隨便說一個字,讓他在卡片堆里找。當兒子找對一個卡片后,我馬上給兒子一個親吻,并夸張地說聲“真棒,棒極了。”。兒子見媽媽如此高興,立刻來了精神,一個勁地讓媽媽說,他找。就這樣,一個晚上,兒子都拿著小卡片玩?zhèn)€不停。直到現(xiàn)在,每晚臨睡前的認字游戲成了我與兒子的精典保留節(jié)目。在玩中,我鼓勵的花樣也不斷翻新,兒子在媽媽的鼓勵下,自信心越來越強,一百張的卡片,不消半個月就已認識了大半。
2、物質(zhì)獎勵
用獎勵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歡吃的小食品等辦法,促進孩子改善某種行為。
兒子喜歡看書,喜歡玩玩具,但是在看過玩過后,常常將書及玩具亂扔一氣。有時候,當你給他講書中的某個故事時,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書,可是望著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書,一時還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書。為了使他養(yǎng)成做事有規(guī)矩的習慣,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質(zhì)獎勵的辦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夠,再者是否能動動腦筋。我首先為兒子買了兩個布制小書架。買回后,我將他看的書和玩具分別放入了兩個書架內(nèi)。兒子看完書后,剛要扔在地上,我忙走過去對他說:“讓我們把它送回家好不好?!闭f完,用手指了指書架,兒子馬上心領神會,將書乖乖地放入了書架??粗M步的兒子,我高興地對他說:“來媽媽獎勵一個QQ糖。”。通過幾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語,還別說,兒子慢慢地養(yǎng)成了不亂扔東西的習慣。比如吃完香蕉,他會將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二、懲罰
這里所說的懲罰是指溫和懲罰,而不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我常實施的有以下幾種:
1、故意忽視
故意忽視是指大人的注意力從孩子的不良行為移開,故意不予理睬。
這種方法對減少孩子無意識養(yǎng)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尤為有效。
兒子吐舌頭。一次,我與老公帶著兒子去姥姥家。走著走著,兒子突然注意到馬路對面的一個小女孩在吐舌頭。兒子覺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頭,并笑著看著我們。爸爸看不下去,馬上對兒子說:“快別吐舌頭了?!?。兒子聽了,不但不縮舌頭,反而吐得更起勁了。到了姥姥家,兒子繼續(xù)向姥姥吐舌頭。姥姥剛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別提這件事,而是拿出了許多好玩的玩具,以轉移兒子的注意力。過了一會兒,兒子不再吐舌頭了。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視的方式,可以說屢試不爽。
2、責備和不贊成
當孩子剛發(fā)生不良行為時,大人要走近他身邊,注視他的眼睛,表情嚴厲,指出那種不良行為,并下命令讓他停止。一般來說,對許多幼兒,大人使用這種責備和不贊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為。但對經(jīng)常爭吵的幼兒,這種就不一定有效,可考慮用其它懲罰形式。
一天中午,我剛一進門,就見兒子拿著藍球在廚房里往頭頂上扔。球剛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腦袋上,并彈了出去。兒子不但不怕疼,依舊扔個不停。我家的廚房是用玻璃鋼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過猛,很可能砸壞玻璃。砸壞玻璃事小,萬一扎著兒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邊,繃著臉,用眼睛盯著他,并大聲說:“兒子,不能在廚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沒收了?!?。兒子看著我嚴歷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去,指著玻璃對他說:“萬一把玻璃砸壞了扎著你咋辦?!薄鹤铀坪趺靼琢?。乖乖地抱著球到客廳里扔去了。
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須嚴肅、清楚、明確、有力,讓孩子感到有紀律約束,必須執(zhí)行。
3、自然結果
自然結果是指孩子不良行為發(fā)生后產(chǎn)生的必然結果。這種方式是讓他咎由自取,以達到懲罰的目的,不再發(fā)生這樣的不良行為。
也許,我的一些消費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子,當兒子從一年級開始,在大人的指引下,給他錢去商店買些生活日用品,去菜鋪買點菜,去文具店買點文具,大多數(shù)時候,他都會有所選擇,買到的東西也幾乎滿足“物美價廉”的標準。到了自己帶錢外出(比如今年暑假和老師去煙臺踢足球)或者有一定零花錢支配的時候,他也大致沒離大格。慢慢地,竟也知道了儲蓄的好處。往往,總會拿出一點自己零星的儲蓄,想買個玩具,或者慷慨給我用?;蛘呓杞o爸爸,等待爸爸的“高利貸”。總之,目前兒子的消費習慣還算好。孩子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環(huán)境的變化,總會有些變化,對待理財也會有變化。到時再耐心教育?!板X從哪里來”和“如何掙到錢”對于這兩方面,自覺引導地不夠。
舉個例子:兒子目前對于壓歲錢等而額外收入,總認為是自己得到的。兒子的壓歲錢不多,從二年級我?guī)鹤右黄鹑ャy行開了個賬戶。進行兒子的“大額”錢財管理。數(shù)量其實也并不多。我思量來思量去,對于這部分錢,目前還是引導者他去消費,比如今年暑假去煙臺,在我的建議下,他取出兩千作為活動經(jīng)費。等到一定時期后,計劃再做理財投資的教育。一來,現(xiàn)在積累額度大點,會成為他和同學吹牛的“資本”(兒子的班里同學就有說壓歲錢壓歲錢有多少多少的);二來,積累的額度太小,他又會想著花完,會有“反正也不多”的心里。三來,可以讓他更重視自己的選擇和活動的意義。總之,對于壓歲錢如何管理的把握,我還是有點掌握不太準確的。
原因何在,我認為根源是兒子不懂壓歲錢和親戚朋友給的錢的來歷。目前,長輩或者一些親戚朋友再給錢的時候,會說:因為你的努力(比如學習,比如參加一些活動)獎勵給你的。而大多時候,總不會說明具體理由。更多的靠我和多爸來傳達。有時兒子對我倆的反方面意見總會持有懷疑態(tài)度,并且,有時家長忙了也會疏于引導。所以兒子對于這個錢的來歷總覺是自己掙得。中國的家庭,都會有一些習俗,也給孩子一些美好的向往。所以,對于這部分錢,我目前采取的處理方法是:盡量給孩子當場解釋?;蛘?,對于可以溝通的長輩,讓他們變換一些方式獎勵孩子。更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是:通過多爸和我的行動,對長輩及親戚朋友付出,盡量讓孩子看到愛是等價的,想要得到是需要付出的。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他也會明白的。
關于這方面,聽了老師的建議和各位媽媽的分享后,我覺得也很受益。結合兒子,我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積極搜索一些信息,積極參加一些活動,比如一些組織孩子去學著賺錢做公益的活動。實在沒有此類活動,就自己或聯(lián)合一些家長創(chuàng)造孩子體驗賺錢的機會。比如賣報紙、賣礦泉水、賣自己或家庭廢舊的物品等。
二、關注周圍信息,及時給孩子做觀念教育,比如“啃老可恥“教育,靠技術和靠勞力賺錢的差別,”攀比可恥“教育,同齡孩子正面形象的教育。“愛”和“理財”的教育上午看了xx媽的一篇博文,也很有感觸,說xx因把媽媽同事的玩笑當真,不和別人分享好吃的,心理上不會感謝別人的幫助。我覺得xx媽寫得太真實了。這一點在兒子身上表現(xiàn)明顯。玩笑話很難分清,偏偏周圍就有那種愛和孩子開玩笑的朋友,甚至是爸爸有時也會。兒子總是很難分辨。我曾經(jīng)”教育“過爸爸幾次,爸爸倒是認可我的觀點,但是也會不自然而然地去開個玩笑。這需要我進一步地去識別和”教育“身邊的朋友。
對于在家庭里,分配家務活方面,如何和孩子談家長的錢的規(guī)劃。這一點真得把握度。過于強調(diào)哪一個方面都不好。
記得上個星期,我去接兒子,我們做公交車回家,對于兒子重重的書包,我還是有點舍不得他背,我背著,都累得有些出汗。下了車,到了小區(qū),他又想吃根雪糕,我也同意了。起初兒子還有些“感激”我的樣子,后來,自己大口吃著雪糕,踱著小方步,我是背著重重的書包,還得注意著路況。我的火氣噌地就上來了,但我還是忍了忍,大聲對兒子說:我在憧憬呢。憧憬著有一天,我老了的時候,我吃著愛吃的東西,你背著沉重的背包。兒子這一次非常認真地看了看我說:媽媽,是的,那時我也會像你一樣工作。雖然表達的不是很完整,很準確?!皭邸弊忠矝]說出來,但我知道兒子的心情和心里。此刻我和兒子都被愛包圍著。
總之理財教育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靈活掌握;既要有大局觀念,又要思路清晰,做好細小事情的引導。重在當下。
喜歡《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父母必須做到以下四點》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好習慣故事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父母最害怕的就是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變成“白眼狼”,他們不知感恩,從不關心父母,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將得到的愛視作理所當然,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養(yǎng)出體貼孝順的孩子?文中提到的這四點,看看你有沒有做到。 ...
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長對孩子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呢? 對于早期教育來說,我們要求從小就要注意小兒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問題。當然,對3歲...
一、獎勵 及時且經(jīng)常地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其繼續(xù)鞏固與提高。 這種獎勵,必須孩子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 獎勵有許多種,我主要實施的為精神獎勵和物質(zhì)獎勵兩種,其中...
導讀:行為是最有力的教科書,會讓孩子們產(chǎn)生最直接的反映,對他們的影響也最深。就像中國古代諺語說的“將門不出犬子”一樣,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發(fā)育會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如果想培養(yǎng)一個注重清潔的孩子,父母就應...
這個話題,很多人說,很多理論講。今天,我在這里不談理論,只講心得。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僅供參考。 一是孩子在家里要有一個“怕”的長輩。我見過很多孩子,家長過于溺愛,天不怕地不怕,要星星家長不敢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