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幼兒故事。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提前做好準備,當幼兒園教師的工作遇到難題時,我們經(jīng)常會用提前準備好的資料進行參考。資料的定義比較廣,可以指生活學習資料。參考相關(guān)資料會讓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更高。你知不知道我們常見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消滅寶寶壞習慣的方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朋友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染上一些壞習慣,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偶爾會為這些習慣而感到頭痛呢?
不用擔心,現(xiàn)在專家告訴你一些辦法來幫助小朋友戒掉壞習慣
1,皆因外力權(quán)威學齡前的兒童都會比較聽家長以外的大人的話,好像小朋友比較聽爺爺奶奶的話。例如,帕克就非常聽他爺爺?shù)脑?。他爺爺以前是一名醫(yī)生,所以他看起來就是一個權(quán)威的代言人。因此,當爺爺叫帕克吃藥的時候,他就立馬把藥吃下去了。
所以,如果家長覺得有時候不能夠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請長輩或者其他親戚、朋友扮演一些“壞人”的角色。
2,警告,然后跟進有一位母親這樣舉例到:我的女兒四歲的時候,我多次告訴她要收拾玩具,不過她就是屢教不善。最后我發(fā)怒了,拿出垃圾袋對她說‘如果你再不收拾東西,我就會在你睡覺的時候,把地上的東西給扔進垃圾袋!’女兒還是聽不進,于是我就趁她睡著之后,把東西收進袋子,然后藏了起來。女兒從這件事中學到了教訓,之后就學會了收拾的好習慣。幾個月后,我再把玩具悄悄地放回玩具籃。
所以,家長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寶寶一些懲罰,讓他們知道后果的嚴重性。在教訓完小朋友之后,你還要跟進,看看小朋友的壞習慣有沒有“復發(fā)”。
3,明示規(guī)條當你把家庭法則寫下來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說廢話了。有這樣一個例子:卡爾為了訓練她那2歲的兒子,于是就在紙條上寫著“不能亂推,不能咬,不能踢,不能隨地吐痰”。雖然2歲的兒子還不識字,但每次,當兒子犯了上面的錯誤的時候,她就指著對應的紙條,然后告訴兒子他做錯了什么。之后,為了讓小朋友能獲得更多正面信息,卡爾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紙條“可以隨便玩耍、大笑、唱歌、跳舞!”
所以,家長可以把家規(guī)寫出來,讓寶寶知道自己的“行動準則”。
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的兒女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例如:不肯洗澡、挑食……有時候,要幫小朋友改掉這些壞習慣,需要父母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參與其中。以下,為各位家長提供一些成功的例子:
挑食有一位叫克米的母親,說:“我的女兒以前不肯吃健康的食物,那些花椰菜、牛肉或者其他味道有點特別的東西都不會吃。我嘗試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最后,我不得不讓她從我的飯碗中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奇怪的是,我的女兒竟然對我的碗碟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接受,并且,幾個月后,變得樂于吃新的食物!”
學齡前,餐桌如同戰(zhàn)場。小孩會挑食,家長也會試圖給小孩提供或不提供某些東西。但其實,太多的規(guī)條只會讓每個人都感到沮喪。如果你的小孩不喜歡坐著吃飯,你可以讓他站著吃,但也要求他不要四處跑來跑去。總之,不能用高壓的方式管制小朋友吃飯,不然很可能會起適得其反的效果。
尿床的問題胡拉一早自來發(fā)現(xiàn)自己2歲的女兒晚上尿床,尿布無法吸收全部尿液,導致床上也沾濕了。然后,她就在尿布外面綁了成人用的尿布,成人尿布就把漏出的尿液吸收了。
上廁所的問題家長在教兒子使用尿兜的時候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莎莉的3歲的兒子曾經(jīng)每天都會在大廳的行李箱后面尿尿,一天,莎莉靈機一動,跟兒子說:“不如我們把你的小尿兜放在行李箱后面吧!”奇怪的是,兒子竟然很高興地接受了這一說法。慢慢地,小孩習慣了使用尿兜,最后他上廁所的地點也從客廳,回到了洗手間。m.cnsjbj.cn
另外,不要低估玩笑的力量。艾莉的兒子在2、3歲學上廁所的時候,就經(jīng)常跳“廁廁舞”,而她也經(jīng)常跟他一起跳,這讓整個家庭充滿了愉悅的力量。小孩也因為敢于在家長面前上廁所,最后更快地學會了這一技巧。
寢室恐懼感很多小孩都會害怕妖怪,因此,害怕一個人留在自己的睡房。有的家長會跟小朋友講一些滑稽的小故事來讓小朋友忘記那些可怕的怪物。也有一些家長,會在房間里噴香水,并告訴小朋友“惡魔不喜歡香香的味道”,借此來安慰小朋友。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導讀:很多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寶寶的一些“壞習慣”,并試圖去阻止和改掉。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兒科主任醫(yī)師羅曉明認為,寶寶的這些舉動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很多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寶寶的一些“壞習慣”,并試圖去阻止和改掉。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兒科主任醫(yī)師羅曉明認為,寶寶的這些舉動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讓寶寶盡情地咬
1歲以內(nèi)的寶寶都喜歡把能夠抓到的東西放到嘴里“嘗嘗”,大人覺得很不衛(wèi)生,通常都要把東西從寶寶嘴邊拿掉,甚至還會喝斥“不許吃,臟”!其實錯的是大人,而不是寶寶。12個月以前,寶寶感知世界的開始就是他們的小嘴,大人千萬不要強行阻止。
正確做法:找一些干凈、柔軟、安全的東西讓寶寶盡情地咬,適當給點磨牙餅,寶寶會很開心的!
寶寶怕生很正常
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寶寶6個月以前誰抱都高興,可是六個月以后卻越來越怕生。家里來了客人或換個環(huán)境就不開心,甚至大哭大鬧,這讓爸爸媽媽很是尷尬:“怎么寶寶越大越?jīng)]出息了呢?”事實上,“怕生”是一種成長現(xiàn)象。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已經(jīng)開始會區(qū)分親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寶寶在腦子里檢索不到眼前這個陌生人的形象,就會感到不安:“這個家伙是誰?”
正確的做法:一開始,讓陌生人和寶寶保持一定距離,以防寶寶受到驚嚇,然后讓寶寶逐漸去適應。
“樂此不?!卑徇\工
寶寶長到一歲多時,可以滿地亂爬亂走,不少爸爸媽媽開始頭疼了:小家伙特喜歡搬東西,只要能拖得動的東西,就會從這頭搬到那頭,又從那頭搬到這頭,忙得滿頭大汗卻樂此不疲。其實,爸爸媽媽完全不必為此煩惱,當寶寶發(fā)現(xiàn)許多東西會因他的努力而發(fā)生改變時,就會很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要多鼓勵寶寶,在他能夠得著的地方放些容易搬運但不會讓孩子受傷的東西。
1、撿臟東西吃
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曾經(jīng)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壞的習慣。
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給他灌輸東西掉在地上就臟了,不能再撿起來吃的正確觀念。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況,這時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喲,東西臟了,我們需要洗一下?!辈⒘⒓慈デ逑?;或者告訴孩子食物已經(jīng)臟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將地上的臟東西打掃到垃圾桶里。而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浪費食物而將其揀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
有統(tǒng)計顯示,有撿臟東西吃壞毛病的寶寶,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覺得扔了可惜,撿起來塞自己嘴里的做法。記?。寒斈愀嬖V寶寶“掉地上太臟了,媽媽吃了,給你新的?!钡臅r候,寶寶根本理解不了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媽媽可以撿起東西吃,那么我也可以……另外,因為小寶寶辨別事物和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差,所以在他看來,東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樣的。因此爸爸媽媽對于掉到床上、桌上的東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則處理,不要以為干凈就撿起來吃掉,這樣會在無形中誤導了您們的小寶寶。
當然,這里說的不僅是要在家中這樣,在戶外更是應當如此。
改正方法
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
⑴細菌在潮濕的地方繁殖得比較快,因此要避免寶寶在這樣的地方撿拾東西吃。
⑵在戶外,任何東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撿起來吃,因為此處有可能曾留有貓、狗等動物的糞便。
⑶餐桌有小東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寶寶當成食物誤食造成嚴重后果。
⑷當孩子在地上撿東西吃時,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東西,這樣會驚嚇到年幼的孩子。
2、扔東西
孩子一般到了6~8個月,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
當孩子在無意中扔起東西的時候,他會異常興奮,會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大本領(lǐng),因此會非常高興地進行多次重復,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能夠給予他贊揚。在重復的同時,寶寶實際上也是在學習。比如:他會觀察物體的墜落軌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他會逐漸發(fā)覺扔東西和發(fā)出聲音之間是存在著必然關(guān)系的,從而學習了邏輯知識;從扔出東西到等待聲音,從而學會心理期待等等。
所以,扔東西對寶寶而言,是必經(jīng)的一個成長階段,對于寶寶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好處。
但是,父母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態(tài)度會導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發(fā)展。
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在寶寶開始掌握這項技能的時候,提供給孩子一些適當?shù)耐婢?比如線球、皮球等等),并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寬敞的環(huán)境,讓寶寶扔個夠。在寶寶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父母應當給予大量的表揚,這樣可以增強小寶寶的自信心和快樂情緒,讓他能快樂愉快地玩、輕松地接受知識。但當他慢慢長大后,應注意逐漸淡化他的扔東西行為,以免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
改正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寶寶因為年紀小,手、腦綜合協(xié)調(diào)能力不夠完善,所以在扔東西的時候,可能會不慎損壞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對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過于批評孩子,因為父母的反應會讓孩子感覺很特別、很夸張,這將無形中強化了他用扔東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識,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別人注意或想表現(xiàn)自己,都會想到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樣最終會讓他形成扔東西的壞習慣。如果孩子已經(jīng)形成了扔東西的壞習慣,那么媽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設(shè)計各種扔東西的游戲,讓他扔個夠,把壞習慣變成一種技能。如扔球、擲沙包等,并可教給他各種投擲技能。
⑵寶寶兩歲以后已經(jīng)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了,爸爸媽媽要耐心地告訴他什么東西可以扔,什么東西不能扔。
⑶如果孩子扔東西影響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對孩子提出正面批評,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⑷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氣、發(fā)泄而扔東西,那么爸爸媽媽應先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對孩子生氣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當?shù)?,要對寶寶加以同情,并給予他安慰;如果是因為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可以采取轉(zhuǎn)移目標的方法進行處理。
⑸有時寶寶扔東西只是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強對寶寶的關(guān)注程度,讓寶寶感覺到父母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
⑹告訴孩子扔出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亂扔東西的毛病。
3、破壞性行為
孩子隨著能力的提高,將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它一般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寶寶長到快2歲的時候,好奇心開始逐漸增強,對所有的物品都很感興趣,喜歡東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都還比較差,對各種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難免會破壞一些東西(有時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歡的東西),這應該得到父母的諒解。
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手中的工作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多次嘗試失敗后的挫折感往往會激怒年幼的孩子,為了發(fā)泄自身的沮喪感,孩子就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
如果屬于這種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訓斥孩子,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誤解,感覺自己很孤立,從而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壞行動來表現(xiàn)出他的憤慨,或者故意繼續(xù)破壞來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氣的樣子,從中獲得滿足抵消失敗的感覺。
改正方法:
對于孩子的破壞性行為,父母要注意采用以下幾種策略來幫助他改正:
⑴對于他所破壞的東西,凡是能恢復原狀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將它加以恢復和修補。
⑵告訴孩子不管是因為什么,破壞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應盡量避免和改正。
⑶搞清孩子破壞的原因,不要過分批評,應采取措施安撫他的異常情緒。
⑷多陪寶寶做游戲,提高他的動手技能,幫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養(yǎng)他的成功感。
⑸對于孩子的各種情緒,成人要多用心加以體會,并適時地替孩子表達出來。當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憤怒就會大大地降低,從而放棄過激的破壞性行為。同時,這對親子關(guān)系也大有好處。
⑹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平靜,要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要積極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并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成人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其他人惡意或無意地慫恿、縱容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4、任性與發(fā)脾氣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shù)的孩子會出現(xiàn)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最為常見。
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過于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
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yǎng)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此外,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嘗試、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舊失敗,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fā)脾氣。
改正方法
對于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⑴平日不要過于嬌慣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不是他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夠?qū)崿F(xiàn)。
⑵年幼的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多變,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要思想先行,在考慮好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后再行動,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
⑶對待孩子任性和發(fā)脾氣,雖然心里很著急,但臉上不要過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處理,孩子在自覺沒趣后會自己停止。
⑷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將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會忽略剛才發(fā)生的事情。
⑸盡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fā)脾氣就得逞,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后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
⑹當著孩子的面多夸獎別的聽話的孩子,讓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識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表揚,他也會學得很乖。
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xiàn)出自己沒辦法,也不要說諸如“再不聽話我揍你”等話語。
⑻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特別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應了的一定要做到,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⑼適當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他發(fā)脾氣而錯過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動,這足以令他在下次發(fā)脾氣前慎重考慮。
⑽家人態(tài)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個態(tài)度,讓發(fā)脾氣的孩子鉆空子。
⑾讓孩子在多種選擇中自己做出決定,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不太好意思發(fā)脾氣。
⑿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
5、攻擊性行為
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經(jīng)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yǎng)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fā)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父母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xiàn),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
改正方法
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父母要注意:
⑴父母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父母加以適當?shù)氖鑼А?/p>
⑹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于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以上列舉了一些寶寶常見的不良習慣,希望對各位媽媽爸爸有所提醒,您們的正確指導將影響孩子今后的行為規(guī)范。
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由于爸爸媽媽的教養(yǎng)不當,常會養(yǎng)成的一些壞習慣:
1、撿臟東西吃
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曾經(jīng)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壞的習慣。
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給他灌輸東西掉在地上就臟了,不能再撿起來吃的正確觀念。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況,這時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喲,東西臟了,我們需要洗一下?!辈⒘⒓慈デ逑?;或者告訴孩子食物已經(jīng)臟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將地上的臟東西打掃到垃圾桶里。而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浪費食物而將其揀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統(tǒng)計顯示,有撿臟東西吃壞毛病的寶寶,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覺得扔了可惜,撿起來塞自己嘴里的做法。記?。寒斈愀嬖V寶寶“掉地上太臟了,媽媽吃了,給你新的?!钡臅r候,寶寶根本理解不了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媽媽可以撿起東西吃,那么我也可以……另外,因為小寶寶辨別事物和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差,所以在他看來,東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樣的。因此爸爸媽媽對于掉到床上、桌上的東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則處理,不要以為干凈就撿起來吃掉,這樣會在無形中誤導了您們的小寶寶。
當然,這里說的不僅是要在家中這樣,在戶外更是應當如此。
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
⑴細菌在潮濕的地方繁殖得比較快,因此要避免寶寶在這樣的地方撿拾東西吃。
⑵在戶外,任何東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撿起來吃,因為此處有可能曾留有貓、狗等動物的糞便。
⑶餐桌有小東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寶寶當成食物誤食造成嚴重后果。
⑷當孩子在地上撿東西吃時,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東西,這樣會驚嚇到年幼的孩子。
2、扔東西
孩子一般到了6~8個月,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
當孩子在無意中扔起東西的時候,他會異常興奮,會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大本領(lǐng),因此會非常高興地進行多次重復,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能夠給予他贊揚。在重復的同時,寶寶實際上也是在學習。比如:他會觀察物體的墜落軌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他會逐漸發(fā)覺扔東西和發(fā)出聲音之間是存在著必然關(guān)系的,從而學習了邏輯知識;從扔出東西到等待聲音,從而學會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東西對寶寶而言,是必經(jīng)的一個成長階段,對于寶寶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好處。但是,父母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態(tài)度會導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發(fā)展。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在寶寶開始掌握這項技能的時候,提供給孩子一些適當?shù)耐婢撸ū热缇€球、皮球等等),并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寬敞的環(huán)境,讓寶寶扔個夠。在寶寶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父母應當給予大量的表揚,這樣可以增強小寶寶的自信心和快樂情緒,讓他能快樂愉快地玩、輕松地接受知識。但當他慢慢長大后,應注意逐漸淡化他的扔東西行為,以免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寶寶因為年紀小,手、腦綜合協(xié)調(diào)能力不夠完善,所以在扔東西的時候,可能會不慎損壞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對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過于批評孩子,因為父母的反應會讓孩子感覺很特別、很夸張,這將無形中強化了他用扔東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識,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別人注意或想表現(xiàn)自己,都會想到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樣最終會讓他形成扔東西的壞習慣。如果孩子已經(jīng)形成了扔東西的壞習慣,那么媽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設(shè)計各種扔東西的游戲,讓他扔個夠,把壞習慣變成一種技能。如扔球、擲沙包等,并可教給他各種投擲技能。
⑵寶寶兩歲以后已經(jīng)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了,爸爸媽媽要耐心地告訴他什么東西可以扔,什么東西不能扔。
⑶如果孩子扔東西影響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對孩子提出正面批評,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⑷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氣、發(fā)泄而扔東西,那么爸爸媽媽應先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對孩子生氣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當?shù)模獙殞毤右酝?,并給予他安慰;如果是因為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可以采取轉(zhuǎn)移目標的方法進行處理。
⑸有時寶寶扔東西只是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強對寶寶的關(guān)注程度,讓寶寶感覺到父母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
⑹告訴孩子扔出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亂扔東西的毛病。
3、破壞性行為
孩子隨著能力的提高,將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它一般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寶寶長到快2歲的時候,好奇心開始逐漸增強,對所有的物品都很感興趣,喜歡東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都還比較差,對各種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難免會破壞一些東西(有時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歡的東西),這應該得到父母的諒解。
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手中的工作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多次嘗試失敗后的挫折感往往會激怒年幼的孩子,為了發(fā)泄自身的沮喪感,孩子就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如果屬于這種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訓斥孩子,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誤解,感覺自己很孤立,從而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壞行動來表現(xiàn)出他的憤慨,或者故意繼續(xù)破壞來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氣的樣子,從中獲得滿足抵消失敗的感覺。
對于孩子的破壞性行為,父母要注意采用以下幾種策略來幫助他改正:
⑴對于他所破壞的東西,凡是能恢復原狀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將它加以恢復和修補。
⑵告訴孩子不管是因為什么,破壞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應盡量避免和改正。
⑶搞清孩子破壞的原因,不要過分批評,應采取措施安撫他的異常情緒。
⑷多陪寶寶做游戲,提高他的動手技能,幫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養(yǎng)他的成功感。
⑸對于孩子的各種情緒,成人要多用心加以體會,并適時地替孩子表達出來。當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憤怒就會大大地降低,從而放棄過激的破壞性行為。同時,這對親子關(guān)系也大有好處。
⑹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平靜,要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要積極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并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成人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其他人惡意或無意地慫恿、縱容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4、任性與發(fā)脾氣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shù)的孩子會出現(xiàn)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最為常見。
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過于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yǎng)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此外,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嘗試、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舊失敗,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fā)脾氣。
對于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⑴平日不要過于嬌慣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不是他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夠?qū)崿F(xiàn)。
⑵年幼的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多變,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要思想先行,在考慮好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后再行動,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
⑶對待孩子任性和發(fā)脾氣,雖然心里很著急,但臉上不要過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處理,孩子在自覺沒趣后會自己停止。
⑷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將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會忽略剛才發(fā)生的事情。
⑸盡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fā)脾氣就得逞,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后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
⑹當著孩子的面多夸獎別的聽話的孩子,讓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識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表揚,他也會學得很乖。
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xiàn)出自己沒辦法,也不要說諸如“再不聽話我揍你”等話語。
⑻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特別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應了的一定要做到,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⑼適當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他發(fā)脾氣而錯過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動,這足以令他在下次發(fā)脾氣前慎重考慮。
⑽家人態(tài)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個態(tài)度,讓發(fā)脾氣的孩子鉆空子。
⑾讓孩子在多種選擇中自己做出決定,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不太好意思發(fā)脾氣。
⑿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
5、攻擊性行為
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經(jīng)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yǎng)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fā)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父母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xiàn),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
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父母要注意:
⑴父母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⑷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父母加以適當?shù)氖鑼А?/p>
⑹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于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以上列舉了一些寶寶常見的不良習慣,希望對各位媽媽爸爸有所提醒,您們的正確指導將影響孩子今后的行為規(guī)范。
前言
大家都知道,對別人吐口水,是對別人的侮辱和不尊重,這樣的行為是不被人們接受的。然而天真活潑的小孩子,有時候也會施展他們的頑皮手段——吐口水,此時家長要及時教育引導,莫讓這種壞習慣隨孩子一起成長。
典型案例
小剛今年三歲,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向人吐口水。但他吐口水不是對所有的人,而是對傷害他、羞辱他的人。當他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傷害的時候,就用這種方式表達憤怒。這種方式是從鄰居的孩子那里學來的,因為那個小孩,只要有人罵他,就會向人吐口水。
小剛吐口水的對象是他的奶奶,他的奶奶非常喜歡戲弄他。有一次,小剛花了一個小時,精心搭起了一座非常漂亮的房子,房子外面有美麗的花園,還有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小剛興奮地讓奶奶來看,奶奶過來,看了一眼,一腳就把小剛的作品給毀了。小剛非常氣憤,朝著奶奶拼命吐口水。小剛因此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只要奶奶讓他不高興,他就向她吐口水。
小剛的媽媽非常著急,由于平時忙于工作,帶孩子的重任幾乎都落在了小剛奶奶的身上。所以,她雖然知道小剛奶奶的行為欠妥,但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和她交流。而且,她擔心小剛的這個行為會愈演愈烈。
案例分析
三歲的孩子,語言發(fā)展還不健全,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卻非常強。小剛的父母從來沒有教過他處理憤怒情緒的恰當方法,而他卻多次看到鄰居的孩子表達憤怒的方式——吐口水,所以,他就不自覺地進行了模仿,在自己感到憤怒的時候進行應用。
吐口水是小剛處理憤怒的方式,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應對模式。小剛有一個模式,遭到奶奶的奚落/羞辱以后,就感到受到了傷害,接著就會出現(xiàn)憤怒,然后,他用吐口水的方式來表達痛苦和憤怒的情緒。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不合宜的。可以想像,如果小剛繼續(xù)使用這種方式,那么,在他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以后,這樣的不良行為無法讓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小剛用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自己的痛苦和憤怒的情緒。
奶奶對小剛的戲弄、對他作為人的不尊重,對孩子的心理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奶奶沒有把他看為一個完全的有人格的人,只把他看作一個“孩子”——個低于成年人的“人”,所以,她可以隨意戲弄孩子,這是絕對錯誤的貶低孩子的行為。奶奶需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再故意這樣下去,如果將來再犯,應該向孩子道歉,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小剛的媽媽需要勇氣去和小剛的奶奶進行溝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幫助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并且鼓勵她去改變。
處理建議(針對小剛的媽媽)
1.堅持自己的意見,持續(xù)地和小剛的奶奶溝通。把孩子會受到的傷害的事實不斷地重復告訴她,帶她參加相關(guān)的培訓,將這些道理印在老人的心里,幫助和督促老人逐步改掉這個不良的習慣。
2.幫助老人建立一個新的模式:用積極的話鼓勵孩子,贊美孩子。
3.溫和而智慧地提醒老人向孩子道歉:在她不慎又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時,小剛的媽媽需要有這樣的勇氣。也許老人會有些不高興,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這樣的堅持是非常值得的。
4.如果老人一時無法向孩子道歉,媽媽去替老人向孩子道歉。擁抱著孩子,說:“對不起,孩子,你覺得很難過,很憤怒,很受傷,媽媽替奶奶向你道歉?!?/p>
5.教導和示范孩子合宜的表達方式:“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很受傷,可是,你吐口水,會讓奶奶很受傷。而且,你這樣做也不會讓她知道她傷害你了。所以,下次你覺得奶奶傷害了你,你可以這樣對奶奶說‘奶奶,你這樣做,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樣,奶奶就知道了,好嗎?”這樣的訓練需要不斷地重復,在孩子和奶奶的沖突中,不斷地重復你對孩子的示范。
6.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承擔不良行為的后果:“小剛,吐口水是對奶奶的不尊重,雖然奶奶傷害了你,但你也傷害了奶奶,去和奶奶說對不起。另外,因為你向奶奶吐了口水,很遺憾你今天就不能看動畫片了?!?/p>
7.用玩游戲的方式向孩子強化這個新的處理方式。例如,用毛絨玩具來扮演奶奶、媽媽、小剛的角色,他們分別扮演熊奶奶、熊媽媽、熊娃娃,將以上3至6點的內(nèi)容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讓孩子學到新的處理憤怒的恰當?shù)姆绞健?/p>
導讀:家長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寶寶一些懲罰,讓他們知道后果的嚴重性。在教訓完小朋友之后,你還要跟進,看看小朋友的壞習慣有沒有“復發(fā)”。
小朋友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染上一些壞習慣,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偶爾會為這些習慣而感到頭痛呢?
不用擔心,現(xiàn)在專家告訴你一些辦法來幫助小朋友戒掉壞習慣
1,皆因外力權(quán)威學齡前的兒童都會比較聽家長以外的大人的話,好像小朋友比較聽爺爺奶奶的話。例如,帕克就非常聽他爺爺?shù)脑挕K麪敔斠郧笆且幻t(yī)生,所以他看起來就是一個權(quán)威的代言人。因此,當爺爺叫帕克吃藥的時候,他就立馬把藥吃下去了。
所以,如果家長覺得有時候不能夠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請長輩或者其他親戚、朋友扮演一些“壞人”的角色。
2,警告,然后跟進有一位母親這樣舉例到:我的女兒四歲的時候,我多次告訴她要收拾玩具,不過她就是屢教不善。最后我發(fā)怒了,拿出垃圾袋對她說‘如果你再不收拾東西,我就會在你睡覺的時候,把地上的東西給扔進垃圾袋!’女兒還是聽不進,于是我就趁她睡著之后,把東西收進袋子,然后藏了起來。女兒從這件事中學到了教訓,之后就學會了收拾的好習慣。幾個月后,我再把玩具悄悄地放回玩具籃。
所以,家長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寶寶一些懲罰,讓他們知道后果的嚴重性。在教訓完小朋友之后,你還要跟進,看看小朋友的壞習慣有沒有“復發(fā)”。
3,明示規(guī)條當你把家庭法則寫下來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說廢話了。有這樣一個例子:卡爾為了訓練她那2歲的兒子,于是就在紙條上寫著“不能亂推,不能咬,不能踢,不能隨地吐痰”。雖然2歲的兒子還不識字,但每次,當兒子犯了上面的錯誤的時候,她就指著對應的紙條,然后告訴兒子他做錯了什么。之后,為了讓小朋友能獲得更多正面信息,卡爾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紙條“可以隨便玩耍、大笑、唱歌、跳舞!”
所以,家長可以把家規(guī)寫出來,讓寶寶知道自己的“行動準則”。
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的兒女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例如:不肯洗澡、挑食……有時候,要幫小朋友改掉這些壞習慣,需要父母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參與其中。以下,為各位家長提供一些成功的例子:
挑食有一位叫克米的母親,說:“我的女兒以前不肯吃健康的食物,那些花椰菜、牛肉或者其他味道有點特別的東西都不會吃。我嘗試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最后,我不得不讓她從我的飯碗中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奇怪的是,我的女兒竟然對我的碗碟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接受,并且,幾個月后,變得樂于吃新的食物!”
學齡前,餐桌如同戰(zhàn)場。小孩會挑食,家長也會試圖給小孩提供或不提供某些東西。但其實,太多的規(guī)條只會讓每個人都感到沮喪。如果你的小孩不喜歡坐著吃飯,你可以讓他站著吃,但也要求他不要四處跑來跑去??傊?,不能用高壓的方式管制小朋友吃飯,不然很可能會起適得其反的效果。
尿床的問題胡拉一早自來發(fā)現(xiàn)自己2歲的女兒晚上尿床,尿布無法吸收全部尿液,導致床上也沾濕了。然后,她就在尿布外面綁了成人用的尿布,成人尿布就把漏出的尿液吸收了。
上廁所的問題家長在教兒子使用尿兜的時候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莎莉的3歲的兒子曾經(jīng)每天都會在大廳的行李箱后面尿尿,一天,莎莉靈機一動,跟兒子說:“不如我們把你的小尿兜放在行李箱后面吧!”奇怪的是,兒子竟然很高興地接受了這一說法。慢慢地,小孩習慣了使用尿兜,最后他上廁所的地點也從客廳,回到了洗手間。
另外,不要低估玩笑的力量。艾莉的兒子在2、3歲學上廁所的時候,就經(jīng)常跳“廁廁舞”,而她也經(jīng)常跟他一起跳,這讓整個家庭充滿了愉悅的力量。小孩也因為敢于在家長面前上廁所,最后更快地學會了這一技巧。
寢室恐懼感很多小孩都會害怕妖怪,因此,害怕一個人留在自己的睡房。有的家長會跟小朋友講一些滑稽的小故事來讓小朋友忘記那些可怕的怪物。也有一些家長,會在房間里噴香水,并告訴小朋友“惡魔不喜歡香香的味道”,借此來安慰小朋友。
喜歡《消滅寶寶壞習慣的方法》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幼師資料,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習慣的幼兒故事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導讀:很多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寶寶的一些“壞習慣”,并試圖去阻止和改掉。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兒科主任醫(yī)師羅曉明認為,寶寶的這些舉動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很多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寶寶的一些...
1、撿臟東西吃 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曾經(jīng)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壞的習慣。 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給他灌輸東西掉在地上就臟了,不能再撿起來吃的正確觀念。日常生活...
吮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吃手,是寶寶中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媽媽們很容易忽視。寶寶吮指有起一定的起因,對寶寶身體健康也有影響。 寶寶吮指原因 1、媽媽忽略了與寶寶的交流,寶寶就會玩弄自己的手指來解悶; 2、有...
如何改掉寶寶愛哭鬧的壞習慣 動不動掉眼淚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種表現(xiàn),不利于他們自信和堅強個性的養(yǎng)成。父母應該想辦法——改掉孩子愛哭的不良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孩子由于驕慣等原因,動不動就哭,為一點小事就...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