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案。
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當是積極的,而不是選擇壓抑孩子!教師與家長在教育中,應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我們的陪伴,有時候陪伴才是最有意義的教育!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與校園之間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是什么讓美國教育“贏在終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常聽人說: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總體上比美國好,其佐證之一是中國學生在各種國際性學科競賽中都能取得比美國學生好的成績。但,“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贏在起點,輸在終點”的說法。對比中美兩國的教育,我們需要思量:是什么讓美國教育贏在終點。
問道:“錢學森之問”
在很多方面,我們都主張向美國學習,但惟獨在基礎教育領域,一向不屑向其請教。理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引人注目的“扎實”,而美國的基礎教育出人意料的“差勁”。事實果真如此嗎?
疑問一
在1900~2001年諾貝爾科技、經濟獎獲得者全世界共534人中,美國有230人,占43%,而中國人獲獎人數(shù)極少。并且美國人獲獎比率還呈上升趨勢。為什么美國基礎教育“差勁”反而頂尖創(chuàng)新如此之多,相反,中國的基礎教育如此“扎實”而重大創(chuàng)新貧乏?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差距的根源在哪兒?
疑問二
有人統(tǒng)計了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學與中國6所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一流大學在《自然》、《科學》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結果是,6所中國一流大學總和只有20篇,還不及哈佛一所大學的零頭(399篇)。難道都是基礎“扎實”惹的“禍”?
美國經濟之所以發(fā)達,之所以把諾貝爾獎頻頻收入囊中,一般公認的解釋,就是美國的高等教育特別發(fā)達。那么,如果我們繼續(xù)追問下去:為什么美國的高等教育如此發(fā)達?發(fā)達的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有無聯(lián)系?如果美國的基礎教育真的“差勁”到美國人無法忍受,那它又怎么孕育如此發(fā)達的高等教育?
這些問題與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不謀而合:“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對比:美國見聞與中國現(xiàn)實
現(xiàn)象一
美國知名大學間競爭激烈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看誰能給既貧寒又優(yōu)秀的學生提供最優(yōu)越的條件;而在我國,各大名校之間拼得最兇的是爭奪各省市的高考狀元。
哈佛大學每年的學費收入,主要用于學生獎學金的發(fā)放。在美國,越是名校,學費越貴,但獎學金也越多,進名校即意味著享受免費教育。
在一所號稱美國中學屆“哈佛”的精英高中,其校長稱,他們私立高中每年學生的學費為4萬美金,但是錢不夠用,還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籌錢。而在我國,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民辦學校每年每生收費5000元,學校還能盈利。原來,美國這些精英學校把學費的很大一部分作為助學金和獎學金,它們靠社會資助而不是學費來辦學。
現(xiàn)象二
美國一私立高中占地300多畝,容納了380名學生。可校長說學生太多了,他期望的人數(shù)是300人,這才能為不同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教育。
美國私立中學一般不設行政班級,實行走班制。教師任課實行模塊分割,一般主講一門學科或一門學科的某一模塊。必修課根據(jù)學生學業(yè)水平,分成不同層次的班級,打破年級界限,實行分層教學;選修課則按照學生興趣、愛好,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辦公。學生流動,教師不動,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國課堂教學的最大特色。
而在中國,如在經濟比較發(fā)達的深圳,教育局規(guī)定中學每班限額50人,小學45人,事實上,多數(shù)熱門學校班額均超標,一個班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很難談得上個性教育。不少民辦學校的基礎條件較差,只是在一定程度彌補了義務教育的不足,更談不上優(yōu)質教育。
現(xiàn)象三
美國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由學區(qū)教育委員會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需要通過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取得高考報名資格的課程)與大學招生資格考試接軌;選修課則五花八門,完全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與當?shù)亟洕鐣l(fā)展水平而定。
美國知名大學錄取時特別看重學生在高中時是否上了難度較大的課程即AP和IB,另外,還十分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在大學申請表上都有一欄:高中期間參加過什么課外活動,參與了幾年,擔任過什么職務,得過什么獎勵或榮譽,獎勵或榮譽是地區(qū)級、州級、國家級還是世界級的。
反思:是什么讓美國教育贏在終點
最重要的是:把學生看作資產而非產品或顧客
對比中美兩國的教育思想和著眼點,我們發(fā)現(xiàn),美國教育看似不重結果,不求短期速成,但卻后勁十足,因為無論私立還是公立學校推行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一種可以增值的資產。學生的人生成功是其教育的目標,學校關心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考量的是學生的學業(yè)水平、課外活動、為人處世、社會參與等關系到學生一生成功與否的諸方面因素。
而中國不少學校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把學生當作是產品或者顧客,更多的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取得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滿足家長社會的階段性要求,而很少考慮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部分民辦學校更是將學生當作賺錢工具,把教育看成這個世紀最賺錢、最保險的行業(yè)。因此,中國教育就走進了這樣一個怪圈:小學老師埋怨幼兒園老師沒有把孩子教好,中學老師埋怨小學老師,大學老師埋怨中學老師,用人單位埋怨大學老師乃至整個教育系統(tǒng)。
美國頂尖大學像哈佛、耶魯,基本上全是私立的,主要依靠民間的財源而不是政府的經費來維持運轉。學校不靠辦班、收學費過日子,主要經費來源是校友的捐贈。每所名校都有一筆巨額的捐贈基金,這是學校實力的基礎。
美國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讓每一個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機會接受一流的教育,絕不能讓經濟條件擋住他們的路,讓低收入家庭的優(yōu)秀孩子同樣有機會上精英私立學校。按我們一般的看法,所謂私立學校,就是從學生身上賺錢。美國的名校則是向學生身上投資,通過教育,給學生的心靈留下永久的印跡,奠定他們一生的事業(yè)和生活的基礎。這些學生成功后自會捐助支持學校的發(fā)展。
滿足個性化選擇的精英教育
早聽說美國的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好,但我一直認為這是謠傳。以我在中國的經驗,私立學校有兩種:一是貴族學校,收費奇高,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從小就自命不凡,牛氣沖天;另一是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招生對象是那些因為種種原因上不了公校的人。可到了美國一看,還真不是這么回事兒。在主流評判體系里,私立學校的口碑往往超過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因為是自負盈虧,因此,規(guī)模上要小得多。學校規(guī)模小,是為了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讓每個學生享用更多的教育資源。并且私立學校學費高昂,每年動輒3至4萬美元,這使得很多中產家庭對私校望而卻步,再加上殘酷的招生淘汰,很多掏得起學費的家庭也很難輕易把孩子送進去?;诖耍搅W校被稱為“貴族學?!币簿筒黄婀至恕6覈拿褶k學校往往想的是如何擴大辦學規(guī)模,因為它們是靠學費生存的。
為保住“貴族”的頭銜,或者區(qū)別于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就勢必要在軟硬件上強調質量。首先,私校不論規(guī)模大小,師生比例從不會超過1:10。一個小規(guī)模的四年制私立中學一般只有200到400名學生,而全校有教學任務的老師,最少也得有40到60名。最大的私立中學,學生也不超1500人,而至少有200到250個老師“伺候”。
與國內的高中相比,這些學校小而精,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足夠的關注。同時,為了實現(xiàn)精英教育,在每一門具體課程的學習中,也要貫徹小班教學的理念。有一所私立學校,每個教學班學生不超過10人,甚至只有三四名學生。每個學生,無論積極與否,上課時都有發(fā)言或被老師提問的機會。
培養(yǎng)“T”型人才而非“孤獨的專業(yè)主義者”
美國知名大學十分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如果一個學生某項成績中等,但課外活動十分出色,知名大學也會搶。知名大學,如哈佛極看重一個學生的領導能力,出色的個性以及特殊的才能。
美國大學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其高中教育。美國私立寄宿高中的學分課程設置主要分為:必修、選修、榮譽/高級課程。一些知名中學在整個高中階段開設課程多達300余門。除了每個學校規(guī)定的必修課外,選修課程的設置可以看出這個學校教育的多樣性。如有些學校在高中階段開設建筑、寫作、藝術欣賞等諸多選修課程。
除此之外,AP課程與IB課程也是美國高中階段的特色課程,尤其是AP課程(AdvancedPlacement),即大學學分先修課程,其難度相當于美國大學大一課程。AP課程開設門數(shù)越多,證明這所中學的師資水平越高。AP課程的成績達到4分或以上(滿分5分),就可以沖抵大學學分,美國大學實行學分制,如果修的AP課程多,在大學里就可以省錢省時,提前畢業(yè)或修一個雙學位。
榮譽課程是介于基礎和AP之間的美國高中課程。榮譽課程是美國特有的區(qū)別于標準課程的一種課程形式。相對于普通課程,榮譽課程的量并不一定更多,其區(qū)別更多在于課程難度更深和學習節(jié)奏更快。榮譽課程強調批判和獨立的思考。為鼓勵課堂參與度,榮譽課程一般安排更小的師生比例。榮譽課程的學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主動性很強。在學業(yè)以外,榮譽課程項目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俱樂部、合作教育、研究、出國留學以及文化活動等。
如此的課程設置,培訓出來的學生基本都是T型人才。用字母“T”來表示他們的知識結構特點,“—”表示有廣博的知識面,“|”表示知識的深度。兩者的結合,既有較深的專業(yè)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這類集深與博于一身的人才不僅在橫向上具備廣泛的一般性知識修養(yǎng),而且在縱向的專業(yè)知識上具有較深的理解能力和獨到見解。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之前讀了一篇分享文章,一對跨國夫婦認真分析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孩子回中國念書。很多觀點有一定參考性也有一定真實性,提到很多經濟原因,也能理解。美國加州硅谷的生活費確實很高,國內的教育費用確實較低。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寫一篇文章說說我看到的美國高中以及這里的教育制度,以及等我有了孩子,為什么我一定會讓他在美國念高中。
掃盲:美國高中什么樣?
我之前的工作地點是舊金山市區(qū)的一所私立高中,學校招收了幾十個國際學生,許多孩子都來自中國。之前的一年,我在舊金山灣區(qū)的一所公立高中工作。從公立到私立,論教育質量與環(huán)境,私立學校都更勝不止一點點,當然價錢也不是一般藍領家庭能夠負擔得起。
美國政府提供免費的公立教育,學生只要有初中的畢業(yè)證書就可以就近入學,不需要任何成績。但是由于學校沒有權利選擇學生(個別“磁石學校”除外,比如舊金山的LowellHighSchool),因此學校的質量完全取決于學區(qū)的好壞。
私立學校由學生自己申請,然后提交高中升學考試的成績。私校一年的學費大約在1.5-3萬美金之間,寄宿學校則更貴,一般在4-6萬美金之間。家庭經濟條件差一點的孩子,也可以申請私校的助學金,如果成績非常頂尖甚至都能夠將學費全部免掉。更多的公立與私立的區(qū)別可以再寫一整篇,所以我還是直切主題,說一說我感覺的中美高中教育的區(qū)別以及各自的優(yōu)劣勢。
中國高中=機械重復的作業(yè)+無休無止的考試!
回憶一下自己的經歷,我一直很感激自己能上一所充滿人文精神的高中,遇到許多睿智博學的老師,盡管后期學校也迫于升學壓力取消了許多課外活動,但是想起當年的課外閱讀書目以及高一的社團活動和學生會,還是覺得曾經有過很美好的經歷。
當然,除去這些有限的活動,記得更多的是每天無窮無盡的作業(yè)以及一輪又一輪的考試。每天9節(jié)課從早上到晚,幾乎就是機械的重復,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上大學。成就感,自然是有的,但是僅限于考試成績好的時候。那種某一次考試發(fā)揮失常的痛苦常常招致無數(shù)個夜晚的輾轉難眠,想必任何一個積極進取的非學神或學霸級的普通學子都會在此頻頻點頭。
然而除此之外,我不記得我有任何興趣愛好,甚至任何可以讓我的大腦暫時從學習壓力中釋放出來的東西。就算是戀愛都處于被遏制的狀態(tài),每天躲躲藏藏,本來應該是唯一的快樂,反而帶來更多的焦慮與煩惱?;貞浉咧腥?,絕大多數(shù)記憶都停留在許多的考試,許多的作業(yè),以至于在偶爾喘息的間隙跑出去瘋玩一場,亦或者在晚自習時與同桌小聲說話的片段都成了記憶中難以尋覓的奢侈品。
結果是:除了會考試,我什么都不會!
這樣的學習模式,從優(yōu)勢來說,這是學習的充實感,知識掌握鞏固的連續(xù)性,是單純的學生生活,是全面而扎實的基礎教育。但是三年之后,我收獲的除了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什么都沒有。我沒有愛好,沒有特長,不參加體育活動,從來沒有做過家務,不會任何生活技能。除了會考試,我什么都不會。
我也不知道自己與別人有什么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是走著這樣的步驟,沒有誰與誰不同。我們都是拿著一樣成績單,算著一樣數(shù)學題的高中畢業(yè)生。
我更不知道將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學習還能做什么;卻隨波逐流地與其他人一樣懵懵懂懂地走進大學校門,又不由自主地因為一件叫做“畢業(yè)”的事情被“流放”到那個十分陌生的社會大熔爐中去,去接受鍛造,接受挑戰(zhàn),既能承受失敗,也要不屈不撓,但這一切對于僅擅長紙上談兵的我們無疑是痛苦而艱難的。
那么對于過來人的我們來說,明知自己的下一代也會面臨同樣的一份艱難,又為什么不早作打算,讓他們盡早做人生規(guī)劃的主人?
美國高中=精彩紛呈的課余活動+自由自主的選課模式!
10月份在國內參加教育展的時候,許多家長都告訴我,他們的兒子們是如何偷偷跑出去打籃球然后被校長抓回去訓話,是如何每天作業(yè)寫到凌晨一點多鐘又在6點起床去上學的。
我常常忍不住以此對比我每天工作的高中:每天2點半放學,學生去打球,去參加社團活動,去劇社,去樂隊。自主選擇課程,課后也有輔導,但是一般不會超過2個小時。每個月學校還有各種“全民狂歡”,舞會,rally(拉力賽),游行,變裝周,學生之間也常常有各種私下的派對,課外活動非常地豐富。
而更讓我欣賞的卻是允許孩子們自己選修課程的模式。所有學生有一定的主科必須選擇,同時對于單獨的學科,只有規(guī)定的必修內容,其余的內容則列為選修范圍。一旦完成了必修內容,剩下的課程就可以都由自己選擇重點學習的對象,包括藝術或者音樂類的課程一樣都可以作為大學升學的重點課程。偏科沒有關系,全科也可以,只要每選的一門課都認真獲得好成績。
因此,我從來不覺得這里的高中對學生來說很容易,相反,它可能比國內的高中更辛苦,因為它對學生提出的是更多的要求。學習方面,這里的課程與國內大同小異,學生有必修的主科以及可以選修的副科。不論主還是副,作業(yè)量都很大,每天3-4小時也是必須投入的精力。尤其是一心想要上好大學的學生,從11年級開始往往需要修許多AP,包括經濟、心理、環(huán)境科學、生理學等等,其難度與深度都遠遠高于國內能提供的課程,那么晚上熬到12點多也是常事。在這樣的學習強度下,學生們也必須要很努力很辛苦地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
結果是:除了學習,我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美國申請好的大學,學習成績好只是底線。真正能夠進入頂尖名校的孩子,除了有4.0的GPA,往往還同時參加好幾個社團,一定是一到兩個體育隊的成員,大部分在學生會擔任要職,周末還要去醫(yī)院或者救援所做義工,暑期一定不能閑著,背包旅行,長期義工,愿意多學習的學生可以注冊名牌大學的暑期課程,足夠優(yōu)秀的學生甚至都可以申請到大學的研究所里面做實習。
這樣對學生多元化的要求與期待,始終不斷地敦促著孩子們永遠朝著全能的方向發(fā)展。而這些除了學習以外的忙碌,往往都是孩子們所愛好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從小的熏陶,才使得這里的成年人們普遍都有積極向上的個人愛好。不至于同我們一樣一離開校園就迷失方向,一下班就無所適從只會上網看電視,放假則成為沙發(fā)土豆白白荒廢一個又一個周末,身體越來越差,等待退休的時候又仿佛回到了剛畢業(yè)時的迷茫,陷入一天又一天的無所事事的焦慮之中。
在美國,一個普通的計算機碩士,周末可能在動物園從事保護蛇類的工作;一個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數(shù)學老師,卻有可能是攀巖高手,鐘情各種極限運動;一對從事金融工作的夫妻,到了周末就成了專業(yè)潛水教練,免費教中學生潛水技巧……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我越來越開始懷疑從小被灌輸?shù)哪欠N除了學習什么都可以放棄的價值觀是否正確,那些為了學習而沒有任何個人興趣的日子是否值得。
會生活=努力學習+認真玩耍
我常常想,其實當年念高中的我也愿意去做義工,也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喜歡學歷史,喜歡跑跑跳跳。如果當年的我也有像今天我眼前這些學生一樣的機會,我也會參加學校啦啦隊,也會每周末去教堂整理衣物、幫窮人分盒飯,我也會有許多時間讀我喜歡的小說,選更多的歷史課,學更多的文學課,不用做那么多的數(shù)學題。
我看到我的學生們會很辛苦很辛苦地念書,但是也會在周末的舞會很認真很用力地玩一個晚上;我看到我的學生們?yōu)榱烁鞣N課外活動忙得焦頭爛額,但是這些活動卻能帶給他們巨大的樂趣和深刻的回憶,同時也充當了緊張學習生活的調節(jié)劑,而且它們往往會變成伴隨一生的愛好和追求。從這些學生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更多的笑容,更多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更多想要為了自己理想努力的動力。這樣的孩子,我不知道他們將來會從事怎樣的工作,但是他們一定會是快樂的人。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去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等我有了孩子,我不想自私地為他設定一條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老路,因為我已經知道這條路會是什么樣子。我寧愿他能有機會去擁有自己的選擇,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的成績不用非常好,但是在他意識到他可能永遠上不了頂尖名校那一天時,他還能很自信地說:“我是一個善良的人,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有許多喜歡做的事情,我還是體育隊的明星?!?/p>
他的青少年生活不用依靠一張成績單上面的數(shù)字來衡量也能過得充滿幸福感,并且像這里千千萬普通的高中孩子一樣,進入一個普通的大學,擁有一個平凡而快樂的未來,永遠保持一份屬于自己的愛好,那么這樣的孩子,無論處于怎樣的環(huán)境,我相信他也會始終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因為他有一個富有的精神世界!
為什么我們不想讓孩子在美國上學
在國人趨之若鶩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國接受教育的時候,一對跨國夫婦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這是為什么呢?以下是他們耐人尋味的討論:
Kay的爸爸(年齡:26,國籍:美國,教育背景:斯坦福大學應用數(shù)學/計算機本科)
“我不想讓女兒在美國上學最大的顧慮還不是學校,是美國文化?!?/p>
有三個最主要的原因:
一、美國文化中Anti-Intellectualism(反智主義)太嚴重,最明顯的是在中小學。大家最想當?shù)氖莄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愛學習的,如果你愛學習,大家都認為你是nerd(書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歡學習,成長環(huán)境很負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輩的不認同。
二、在美國從小就“被接觸”大量毒品和性。要從小就開始抵制,而且不斷有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迫使你嘗試,這對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擾。
三、男女非常不平等。當然,世界上哪里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但在美國文化中尤其嚴重。我特別反感美國文化從小就宣傳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風騷),作為女孩子在美國成長的社會氛圍特別不好。你看看中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照出相來穿著校服,戴著厚眼鏡,很學生樣。美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都不喜歡自己的年紀,每天化妝去學校,穿像成人一樣的衣服。你覺得哪個更接受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哪種文化更健康?在美國長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這種氛圍,會有很大的同輩壓力,被排斥,對于女孩子學習是很大的干擾。
Kay的媽媽(年齡:26,國籍:中國,教育背景: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本科,南加州大學東亞文學碩士)
一、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校園回憶
我認為我的孩子在中國長大、受教育比在美國快樂的可能性更大。我給加州大學、耶魯大學都做過幾個學期的助教,后來上研究生也教過很多美國大學生,這些年我都在問我教過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當然,能上這些學校的通常學習比較好,他們回憶起中學卻沒有一個說喜歡或者帶著懷念的情緒,都不喜歡自己的中學生涯。相反,我和我的朋友們,現(xiàn)在都畢業(yè)幾年了,對于校園生活都帶著美好的回憶。這么多年過去,還是非常留戀學生時代。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形成這種反差現(xiàn)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現(xiàn)在有一種潮流,國內媒體傾向于宣傳國外中小學作業(yè)少,下午三點放學,孩子多么多么快樂,已形成大趨勢。這些陳述是否屬實還有待商榷。其實在西方,上私校(一般私校教育水平高于公共學校)的中學生也是下午三點放學,然后開始上各種課外班,補課到晚上八、九點,好學校的學生年級越高,壓力越大,我先生回憶起高三時候每天晚上都12點后睡覺。更重要的是,快樂和幸福感都是一個復雜的事情,不是作業(yè)少就等于會更快樂。有兩個影響快樂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個是成就感。其實你觀察小孩子穿鞋,或者搭一會兒積木高樓,就能發(fā)現(xiàn)人類從小開始就對自己經過努力完成某種任務、達到一個結果感到自然的快樂和欣慰。成就感對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那究竟什么是成就感呢?一個重要因素是必須有努力這個過程。譬如一個人考兩科,一科非常簡單,沒有任何準備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這個人一定是對后者印象更深刻。
我個人在美國念研究生的感覺是很沒有意思,因為并不需要多么刻苦,不準備隨便答卷成績都是一等,這樣的成績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沒有記憶深刻之處;相反,回憶起大學時代經常挑燈夜戰(zhàn)、但大家都刻苦、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也未必獲得一等成績的日子,那時的記憶更雋永。所以,這點令我看蔡美兒的書時馬上理解了她的意思,我很同意,絕對不是沒有壓力的孩子就會更快樂。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覺得通過努力獲得成績對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樂,這種經歷會進入更持久的精神層面。在國內接受教育,從小就有很多競爭,很多壓力,要取得任何成果,必然需要努力,這個過程和這種經歷本身對于美好回憶的形成是很有深遠意義的。
影響快樂的另一個因素是集體主義。我說的集體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國內人口密集,從小到大有很多經歷其實都是集體主義的。譬如,上中學上早自習,晚自習,大家一起做課間操眼保操;大學住宿舍,早起刷牙遇到甲乙丙,大家一起上課自習,逛街臥談,過了很多年我才明白這些在一生中都是頭等有意義的事,因為隨著人離開校園開始工作,結婚生子,會越來越脫離集體的影響,然后會意識到那些經歷的獨特和同輩情誼的可貴。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機會經歷這些時刻。我上大學時四個同學住一個寢室,我先生上大學在斯坦福兩個人一間,地方大了他就感覺更快樂了嗎?未必。相反,他自己說,我和我大學室友的感情四年下來確實比他在美國學校和同學建立的更深。
集體主義的另一個作用是幫助你日深月久,積累如何與人相處的經驗,這些對人以后的生活工作成家立業(yè)都是很重要的。在美國長大,人口不密集,所以如果我不喜歡你,我就另找一個地方,用空間來避免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在中國長大,你不喜歡你家鄰居,能立刻搬家么?我們大學時室友通常都是四年不換的,如果你不喜歡室友,怎么辦?一定要找到欣賞對方、和平相處的方法,一定要學會與人交際。
劉瑜有篇文章叫《集體體操》,寫得特逗特實誠特劉瑜。她回憶了自己脫離“單位”,漂泊海外這么多年,沒有了集體組織多年自由自在以后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一段特別寫實:
“我已經31歲,但是有時候,我希望有人突然敲我的門,大喊:起來了,起來了,做早操了!然后我罵罵咧咧、睡眼惺忪地起床,去刷牙洗臉,走廊上碰見老大和老二,水房里碰見老三和老四,回到宿舍,看見在梳妝打扮的老五。然后朝陽下,混跡于成千上萬人,我伸胳膊踢腿,從伸展運動做到整理運動。就算我是厭煩這一切的,可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凡是令你煩躁的,其實幫助你防止抑郁。當然抑郁和煩躁誰比誰更可惡,好比自殺與他殺誰比誰更可怕,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蔽覀€人對于集體主義抗抑郁功能深有體會。在美國,校園生活沒有任何集體主義生活狀態(tài),看似自由自在,但時間久了就發(fā)現(xiàn)這種狀態(tài)下人真的容易抑郁,就連我教過的學生20歲不到,父母掏錢供他們上的昂貴私校,從來沒有什么人生挫折苦難,但有好幾個都在吃抗抑郁的藥,或者多動癥藥的。這些年在美國我從一開始看到20歲人吃抗抑郁藥感到吃驚,到見怪不怪,因為身邊美國孩子吃抗抑郁藥實在很普通,而且越是私校富人區(qū),這樣孩子越多(當然并不是說窮人不抑郁,但一是窮人擔心生計問題是第一位;二是這和經濟條件差的家庭無力承擔醫(yī)療費用有直接關系)。至于劉瑜說的抑郁是否一定比煩躁更糟?我傾向討論的是有選擇沒選擇的問題。生活在一個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煩躁你可選擇避開人群自己宅,如果抑郁你可以選擇人群;但如果在沒有人群沒有任何集體主義生活狀態(tài)的地方,你卻沒有人群選,只能“被宅”,結果是“被抑郁”。
二、中國的教育制度更為公平
中國教育有其自身的問題,但總體而言,教育的選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學習好的同學去好學校,很簡單。任何制度都需要一個選拔標準,這里的標準是統(tǒng)一化的考試,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敗的選拔方式。相對于美國財富決定教育這種標準,我讓孩子在中國接受教育心里會感覺更公平。舉個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學時,我身邊北大同學絕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父母各個行業(yè)都有。還有不少同學家境比較困難,就系里這個小樣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種助學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學業(yè)。
美國的segregation(區(qū)域分化)非常嚴重。如果你有錢,你的軌跡是這樣:從小上私校,一年2-4萬學費;大學上好的私校,一年4-5萬。你的同學都是同一階層,即使中小學去的是公共學校,因為是按住房分學區(qū)的,好學區(qū)房都很貴,所以能去富區(qū)富學校的家庭也是一個階層的。我曾在耶魯北大項目做了一年助教,兩學期大概一共有40多個耶魯?shù)膶W生,沒有一個家庭不是中產以上,大概一半學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開旅館的。我也請我先生回憶過他大學認識的所有人的家庭狀況是怎樣的,他努力回憶了大概100個,最后說想到有一個同學是家庭經濟不好拿助學金的。反之,如果是窮的家庭,住在不好的區(qū)里,可以預見教育環(huán)境是非常差的,因為第一學校很差,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同輩壓力。你的同輩大部分都不愿讀書,大部分也不會試圖脫離這個環(huán)境,因為他們看不到好的例子,更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我有位同事,來自洛杉磯著名的亂區(qū),那里幫派活動猖獗。他回憶起初中同學,大部分都加入了幫派,現(xiàn)在已經沒幾個還活著。他很慶幸地說:“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賓上學,我肯定也跟他們差不多。”
關于美國教育與財富的直接聯(lián)姻,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現(xiàn)在美國教書的女老師,同時也是我喜愛的作者,在一篇題為文章《為何我說在美國寒門難出貴子》中也有深入分析,從美國學校假期長導致金錢直接決定孩子能否持續(xù)學習,到貧困區(qū)危險治安情況,和貧困區(qū)孩子對于不相信自己能活過40歲這種預期對學習態(tài)度的影響,都是非?,F(xiàn)實的因素。我認為作為一個成熟的人,需要豐富的經歷,增長更多的見識,接觸不同社會階層,而不是把其它人群的生活簡化為新聞中的一個名詞。美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很低,這種大環(huán)境對人的心智全面發(fā)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障礙。
Kay爸爸補充:“是這樣,不知哪個只有半個腦子的人立法,規(guī)定公共學校的資金來自這個學區(qū)房子的房產稅(在美國有房產的人每年都需要交大約房價總值1%,2%的房產稅,各個州和區(qū)數(shù)字不同)。所以不用多高的智商就馬上可以料到,有錢的人都住一起,這個公共學校自然超級有錢。圣地亞哥(Kay爸爸長大的地方)我們區(qū)附近有兩個學校,有一個是超級有錢的高中,我家不在那個區(qū)所以我不能去。這里高中一般都有停車場(高二高三學生和老師都開車去學校),你看我們學校的車都是沃爾沃之類老車,那個學校停的車好多都是跑車,幾十萬美金的車,給上高中的小孩,對對,還有Delorean,嗯? 沒見過么? 就是Back to the Future(科幻電影《回到未來》)里那種車?!?此時穿插Google圖片,興致高昂地展示該車)Kay爸爸接著說:“美國人不喜歡承認‘社會階級’這個概念,所以假裝美國不是一個階級社會,教育問題和醫(yī)療問題其實根源一樣,因為大家不喜歡承認‘有錢的人得到更好的服務,’同樣基于這種理想主義,美國人不愿意支持‘學習好的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制度,這樣說起來是哦,不是好壞學校之分,不是有錢沒錢的學校,大家都去同一個公共學校。所以不能像中國一樣選拔好學生進好學校或者一個班。你也可以‘買進’一個好學校,就是在好學區(qū)買房。但當然這些操作都不是在表面上進行的。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既然好學生不能被選拔去單獨的班或者學校,那必須和學習水平相對低的呆在一個班,每個班級水平參差不齊,老師怎么講課呢? 只能給中等水平的同學講,所以結果是好學生永遠都是覺得上課很無聊,講課慢……”
Kay媽媽插話:“這是難以避免的,無論什么制度,任何一個班級的學生都是有各種水平的。老師只能按中等水平講?!盞ay爸爸:“對,但這就涉及一個程度問題。美國的教育制度積極地阻止了聚集好學生的可能?;厩闆r是學習好的學生不能得到更適當?shù)慕逃闪吮焕速M的資源?!?/p>
三、中國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是一個復雜的地方。如果你不在中國長大,不可能理解它。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國對于世界認識的智慧是絕對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國長大,會錯過這筆寶藏。美國的整體思維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大眾深受媒體洗腦,缺乏對外面世界的了解,生活在被宣傳為“最好的”國家里。我一直很贊同馮唐所說的:“人心應該相對復雜起來,不要從小就是標準答案,不是對就是錯?!比祟愇拿鲙浊晗聛恚呛诩窗?,非對即錯的結果不過是排除異己,不是圣戰(zhàn)就是文革。我和我先生都認為這種黑白世界觀根本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現(xiàn)實。人應該有一個理性的態(tài)度,而中國人的世界觀整體上比較理性。
如果指望孩子在美國長大還可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周圍有太多例子,即使家長努力讓小孩子說中文上中文課,小孩子都是要和別的小孩一樣,“為什么別的孩子都不學中文跑去玩而我要學?”自然抵制學中文。很多小孩子上學后在家里也是父母問中文,孩子答英文。反之,國內大家都在學十八般武藝,小孩子希望跟著朋友,是有學習動力的。除了以上顧慮之外,我也有一些硬件上的考慮:首先,國內文化氛圍好,書店多,學習條件好。小小一個地區(qū)都有很多家好幾層的書店,各種書籍和音像資料應有盡有。我和我的很多同齡人一樣,中學大學都度過了很多無事在書店晃蕩的日子,至今很懷念。我非常喜愛的一位作家,在全世界33個國家居住過,最后還是由衷感嘆,要說文化氛圍和學習條件,還是國內好。其次, 學費有所值的問題。現(xiàn)在各界人士都認為,美國繼房地產崩盤后,下一個危機是學債的崩潰。確實,這里幾乎人人都有學債,有的多得驚人,譬如如果培養(yǎng)一個醫(yī)生,醫(yī)學院一路教育投入大概50萬美金。更有新聞報道,年輕人身負十余萬學債,訂婚時未向對方說明,對方知道后感覺受到欺騙而悔婚。
我和我先生同齡,2003年上大學,斯坦福學費是每年40000美金,北大是每年4900元人民幣,四年下來差距極大。(Kay爸爸補充: 那是我上學時,現(xiàn)在可能更高了)但這兩校的教育水平真的差這么多么?! 由于我和我先生都比較話癆,對各種事情討論很多,認識五年每天還是聊天都能不間斷聊幾個小時,就我們這幾年個人體會來看,我們倆除了專業(yè)知識很多互不覆蓋(一個文學,一個數(shù)學和計算機),其余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深度都差不多。當然,在美國上私校,更多時候并不是為知識,而是為了校友人脈。這就看你認為花三五十萬美金來積攢所謂人脈是否值得了。(Kay爸爸補充: 你花的每分錢絕對得到了更多的教育,我的教育不可能超過你的50倍)人們只會買自己認為物有所值的東西。現(xiàn)在較好的私立大學通常學費每年4-5萬美金,還在不斷漲,人們認為值得才會支付,但隨著經濟不振,越來越多的家庭經濟條件不斷下降,無法支付高昂學費(如同當初房產危機無法支付月供)最后結果自然是不選擇昂貴私?!,F(xiàn)在已經有不少外籍居民離開美國回到家鄉(xiāng)讓孩子在家鄉(xiāng)上大學。父母對孩子總是盡心盡力。但做理性的父母在我看來也是養(yǎng)育好孩子的條件之一,我認為,如果一個家庭,有三五十萬美金反正常年放著沒用,可以送孩子去上私校。但作為普通人家,完全沒必要所謂砸鍋賣鐵就為孩子投錢到一個產出值不可量的私校上。我和我先生都來自普通家庭,我們認為孩子將來怎么樣也一樣要靠她自己,父母教養(yǎng)已足夠,沒什么必要為她鋪路。替她把路都鋪好了,還算是她的人生么?
Kay爸爸:“我再來說說教育本身的一些情況吧:
第一,美國教育這些年來越來越側重“different learning types”(不同的學習型,大致理論是每個學生如何學習,接受信息是不一樣的,譬如有的聽講課就可以理解,有的就不可以),所以如果只用一種方式,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理解。我認為這個理論是有道理的,用多種方式“因材施教”有好處。不幸的是,在實際應用中,這個理論很多時候其實只不過讓很多孩子“feel good”(感覺好)而已。他們會說:“哦,不是我學習不好,只不過我不是visual learner(視覺學習型)而已。”不過是給了他們更多借口。
第二,美國教育還有一大塊是“團隊合作”。我認為這是完全失敗的一塊教學,從來沒成功過。給你講講我的親身經驗吧,所謂“團隊合作”通常情況是這樣:在這里長大的美國孩子對于什么是可接受的標準感覺完全不同,有的學生覺得得個B或C就可以了。所以“團隊合作”的任務發(fā)下來,團隊里那些標準低的學生總是等到最后一分鐘不得不做才開始,然后馬馬虎虎就算完了,那些overachievers(總是超越期待去完成更多更好的人)比如我當然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所以每次結果就是我一個人做好這個項目,幫別的學生得A。當然,“團隊合作”通常有張紙,可以寫每個人都做了什么什么,但你如果如實寫你做了什么什么,別人只是偷懶,基本沒做,團隊其他人當然恨死你,你也倒霉。所以標準高的人永遠是“l(fā)ose lose”的情況(不可能贏的情況)??傊皥F隊合作”實際應用中就是最用功的孩子幫其他孩子得A。
第三,美國教育這些年一大趨勢是標準化考試越來越多,老師的自主選擇越來越少。老師都有一個單子,上面列著必須講的內容,這個單子只有越來越長,從來沒減短,所以老師越來越被迫去覆蓋所有測試內容。這取決于不同老師,有的老師嚴重,有的好些。我高中有個歷史老師,上課就是讓我們拿熒光筆,說哪行哪行劃哪句話,再有哪行哪行劃哪句,然后考試都是考劃的重點。也有時候先做樣題,就是和最后考試非常相似的題目。我特別討厭這種教學,我認為好的教學是啟迪人,傳授知識,每個人都必須認真聽,不知道哪部分要考到,最后考的是你的理解??上У氖谴蟛糠謱W生都很喜歡劃重點,而且還會對不這么明顯告訴你考題的老師施壓,所以老師越來越受制于測試。
第四,美國教育還有一個趨勢,在我說就是家長越來越自私,有個漫畫我覺得很形象:第一張是50年代,一個小孩考了F(不及格), 爸爸對著孩子說:“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回事?)第二張是現(xiàn)在,小孩考了F,爸爸對著老師說:“What's wrong with you?!”現(xiàn)在趨勢是家長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好,如果分數(shù)不好,肯定是老師的問題,總是指責老師不對。我也特別反感上學的時候,每次考完總有學生去和老師爭論“為什么給我B/C”然后每天追著老師,就是期望讓老師煩到受不了來給自己要分。真忍不住想說:“Deal!(面對,應對之意)這根本是你自己不努力!”
第五,美國學校里有一種風氣,“數(shù)學是讓人討厭的學科?!爆F(xiàn)在已經不再是教育,而是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每個學生都恨數(shù)學” 就像“每個孩子都討厭西蘭花”一樣,反正大家都這么認為,“討厭數(shù)學”才是正常的。所以,中學里,總有學生上課挑戰(zhàn)老師“數(shù)學有什么用?為什么要學這些想象的數(shù)字?”要老師花時間來辯解證明為什么要講這個??傇诶速M時間。最后我們數(shù)學老師畫了個表,放在一邊,列了好多職業(yè)和這些職業(yè)應用到的數(shù)學。我不喜歡這種文化。我認為老師不應該被放在需要為自己辯解為什么講某些知識的位置上。不能因為某些學生覺得自己長大可能去百貨公司賣東西不需要某些知識就必須被迫辯解為什么還要傳授知識。
Kay爸爸最后的總結是:“我對美國教育想到的就這些。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我是一個高標準的人,我個人對于教育制度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你聽到我抱怨的地方比較多。其實,總體說來我覺得我的高中挺好,大概有50%的老師都是好老師。我對好老師的定義就是真的讓我學到了知識?!盞ay父母還與Eric/Grace夫婦就中美教育進行了討論(Eric夫婦簡介: Eric,生于美國,小學四年級隨父母舉家回臺灣,讀完高中以后進入斯坦福,現(xiàn)斯坦福電子工程學博士; Grace,生于美國,小學開始回臺灣上學,高中后進入美國大學,現(xiàn)任某富裕學區(qū)小學老師,工作第八年。雙方系臺灣上學時中學同學。)Kay媽媽:“Eric,你能不能簡單概括下你這些年經歷中美教育最深刻的感受?!薄拔矣X得亞洲和美國教育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對于知識和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根本上在于社會文化的不同。在亞洲普遍尊敬知識分子。在臺灣如此,我想大陸應該也差不多,你說教授?大家自然會覺得啊很有知識讓人尊敬。在美國你說教授? nobody cares。(誰在意呢?)因為美國成功的標準,大家尊敬的,那就是要會賺錢?!?/p>
Kay媽媽:“嗯,是的。那具體到學校教育,你覺得兩邊各有什么優(yōu)勢呢?”“我覺得亞洲的教育優(yōu)勢在于,它很重視讀書,會教你如何讀書,讓你能把書念得很好。我上了斯坦福以后發(fā)現(xiàn)我讀書比周圍同學都快很多,所以同樣時間我就可以掌握更多內容,這絕對得益于我一直在臺灣受的教育。但是亞洲教育的問題也在于這點,我有些同學,讀書不好,但是比如會攝影什么,很好很有天賦,但因為書讀得不好,受到很大壓力,一直沒有自信,最后攝影什么的也沒有很好發(fā)展?!盞ay媽媽:“對,因為亞洲在觀念上還是覺得讀書最重要,所以是一種單線發(fā)展,首先,要努力讀書,讀書不行,再考慮別的?!薄皩?,其實美國這里也有一條主導的線,就是體育,我也有一些臺灣朋友,在臺灣上學時學習很差,后來到了美國,但是長大后某天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也上了斯坦福之類,就很吃驚:‘What happened?’(怎么回事?) 發(fā)現(xiàn)很多都是靠體育。所以,如果學習不好,但有別的特長的學生可能在美國有很多機會發(fā)展,也有機會上好大學,但在臺灣就沒有。”Kay媽媽:“Eric,你是四年級回去的,你當時什么感覺?你覺得這個時間段對你的教育影響怎么樣?”“四年級回去,感覺壓力很大,你也知道美國這里小學學不了什么,回去那一年基本什么都不記得了,就是讀書讀書,我還記得我媽媽專門教我數(shù)學(注:Eric父母,早年回臺灣后久未回美,最終放棄美國綠卡,定居新竹,均為大學教授。)”Eric 想了想,補充道:“其實我覺得我弟弟得到了the best of two worlds(兩邊最好的東西),他回去時是一年級,所以他國文比我要好很多,他現(xiàn)在中國文學作品也可以讀,比如看金庸啦;英文很難的哲學什么也可以讀。(Eric弟弟,與其兄上同一中小學,大學斯坦福,專業(yè)經濟學,現(xiàn)在北京,任職研究人員。)”Kay爸爸:“你們兩個什么打算?將來有了孩子會在這里還是在臺灣上學?”Grace:“大學兩邊都可以,能上斯坦福當然很好,臺大也很好,但可能更難考。中小學應該是回臺灣上,其實真的要看小孩怎么樣,如果小孩很聰明,是讀書的料,還是在亞洲更好,學習氛圍好; 如果不愛讀書,可能在美國壓力會少一些,然后有特長也會有發(fā)展,不會被打壓到?!?/p>
座談結束時Kay爸爸總結:“我們希望培養(yǎng)一個獨立的孩子,當然希望她在工作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我認為美國鼎盛的年代已經過去,工作機會越來越少,生活水平越來越低,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只會越來越小,最后成為與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相當?shù)慕洕w。中國經濟會越來越大。所以父母當然應該讓孩子到有更多機會的地方去。”Kay媽媽:“在有國籍不同父母的家庭中,怎樣養(yǎng)孩子不可避免包含了雙方關于世界趨勢走向的判斷。我們意見一致,這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起來以前看北京的一個外國刊物做調查,調查在京居住的外國人為什么選擇居住在北京,其中第一條是‘身處一個蓬勃發(fā)展的社會,自己會有歷史的參與感?!F(xiàn)在美國社會多年生活的經歷讓我特別理解這段話。社會氛圍對于一個人心態(tài)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卻是至關重要的。根本上說,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對校園生活的美好回憶。”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著很多的差異,并不一定美國的教育方法事事處處比我們高明,不過在有些時候,他們的教育方式也的確有令我們借鑒的地方。
以講一個故事為例,我們可曾試過讓孩子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可曾試過將虛幻的童話和現(xiàn)實中的種種行動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曾試過鼓勵孩子超過文章的作者成為更偉大的人?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不僅僅給老師,也給中國千千萬萬的家長們。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jié)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
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后開始向全班提問。
*1.最喜歡誰和最不喜歡誰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里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學生: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后媽和后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后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2.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臟臟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xiàn)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
*3.繼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壞人
老師: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后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
*4.我們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師: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后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么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仆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5.要愛自己給自己機會
老師: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yún)⒓游钑褪撬暮髬寷]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后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后媽,你們要怎么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6.你們會比偉大的作家更棒
老師:最后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后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第一個底線教育:身體底線。
作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誡女兒:
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和傷害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底線教育:生活底線。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女兒考上大學后,父親給她寄錢。
“1200元夠不夠?”
女兒回答:“夠了。”
父親又說:“想買什么就買,別虧自己?!?/p>
女兒聽了,半天不作聲。
父親覺得奇怪:“怎么了?”
女兒說:“室友和我一樣,每月家里也是給1200元,但她生活質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麥當勞……”
父親說:“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誤學習。”
“她沒有打工,是在談戀愛。
有一次她約會回來對我說,其實她不喜歡那個男生,只是喜歡他替自己買單而已。她還說我傻,可惜了這張臉,如果她有像我這樣漂亮的臉,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錢?!?/p>
父親放下電話,立即給女兒打了1500元,回家又給女兒發(fā)了一封郵件:
“從這月起,我每月給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買零食。還有,如果你戀愛了就要告訴我。我每月再給你500元,作為戀愛經費。請你一定要記住,每次約會,都不要忘了帶上自己的錢包?!?/p>
這位父親為什么要這么做?
因為他在給女兒灌輸一個生活底線——要有經濟獨立能力。“經濟獨立的女人,是最有尊嚴的女人。經濟不獨立,人格便不獨立。人格不獨立,愛情便不獨立。”
第三個底線教育:感情底線。
第四個底線教育:生命底線。
給男孩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有一個14歲的男孩,放學后看到書亭里有一本喜歡了很久的書,可是自己沒有那么多錢,于是就大著膽子把書藏進了懷里,誰知被剛轉身的老板發(fā)現(xiàn)了,老板把他扭送進了派出所,幾名警察輪流審問他,還打電話通知了孩子的父親。
很快,孩子的父親就趕到了。男孩低著頭,默默等待父親的責罵。
“我想,這一定是個誤會?!备赣H淡淡地開口了,“因為我非常了解我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的。你們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這事就算結束了?!?然后,父親就掏出了錢包。男孩驚呆了,他看著父親,父親也看著他,眼里沒有責備,有的只是愛憐。
出了派出所,父親停下了腳步,他捧起孩子那張滿含羞愧與感動的臉說:
兒子,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里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依然是一個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說完,他鄭重地將這本書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父親慈愛地將他摟進了懷里。
男孩子的成長難免會犯錯,犯錯后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教育,受到社會過多負面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誤入歧途,陷入陰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陽光教育,教會孩子學會承擔,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說得好:
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于墨守成規(guī),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chuàng)新。
第二個陽光教育:規(guī)則教育。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教育故事:
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里一樣,用劍刺他?!?/p>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p>
過了一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
孩子一臉驚訝:“你怎么拿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
孩子紅著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回答:“嗯,法律規(guī)定是這樣?!?/p>
“那我們算了吧?!?/p>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p>
“好,爸爸支持你?!?/p>
在“冒險教育”的基礎上,必須得增加一個“規(guī)則教育”,
用規(guī)則來平衡冒險。
我特別喜歡這位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這個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試一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個陽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個陽光教育:獨立教育。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shù)谝弧?/p>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將孩子保護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當他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時,將無所適從。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選擇讓孩子從小獨立,那是一種最明智的愛,苦盡甘來。
對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據(jù)孩子的個性來。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會面臨不同的危險和挑戰(zhàn),父母能夠做的,不是為他們預知每一次風雨,而是教會他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以合適的方式去解決。
社會上常說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其實不然,窮養(yǎng)出來的男孩成長后也許很容易被物質誘惑,而富養(yǎng)出來的女兒或許也會太天真。
最好的辦法,是根據(jù)孩子的特性引導孩子,對于女孩,告訴她們做事的極限,對于兒子,讓他們減少被影響同化的可能性,這才是我們對于孩子最需要教會的。
大家經常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大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采用的行為,卻不僅僅只有一種,而其中,有的行為是對的,有的行為可能是錯的,錯誤的行為,會導致實現(xiàn)不了這個目標,甚至于讓一些家長對這個目標是否有必要實現(xiàn)產生懷疑。那么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呢?
1.充分熱身:這個是很有作用的,這個因素對于孩子來說,好比在孩子上學以前,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培養(yǎng)好孩子的專注力、勤奮、自學能力等。充分熱身絕對不是提前教育,因為不需要提前學很多課本上的東西,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課本無關的知識,包括通過玩玩具、玩泥巴,來培養(yǎng)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2.好裝備:這個也可以說很重要,就好像跑步的,有雙好跑鞋,在塑膠跑道上跑,成績肯定比穿雙膠鞋在水泥跑道上跑要好多了,甚至判若兩人。這個因素對于孩子來說,相當于盡量讓孩子去一所教學質量好一些的小學,給孩子準備好相應的物質條件,自己原來百米13秒的水平,可以提高到12秒。當然也許有不穿任何裝備光腳跑的,天生就是11秒的水平,咱有裝備的比不過也沒啥丟人的,重點是自己和自己比,裝備好了,自己的成績絕大多數(shù)還是有提高的。
3.搶跑或提前發(fā)力,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提前教育,這個對絕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基本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大家不是短跑而是長跑,搶跑個一圈半圈的,很快就被追平了,而當你被追上的時候,你的氣也就泄了。你見過長跑有搶跑的么?更何況對孩子教育來說,提前教育還要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當然,也有例外,就是你搶跑后能夠脫離大眾跑道,例如進個少年班啥的,10歲初中,12歲高中,14歲大學,這算是搶跑搶出結果了,如果搶不到這個境界,就沒必要搶了。
聰慧大腦的3個秘密
擁有聰慧的大腦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高速運轉的大腦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它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那么,聰慧的大腦有著什么樣的秘密呢?聰慧大腦的3個秘密
聰慧大腦的秘密:
一、反應迅速;
二、注意力品質好,能高度集中;
三、記憶容量大,能儲存豐富的信息;
反應迅速,通俗地講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這孩子很機靈”,對事物的反應很敏銳,思維速度快!近年來,世界醫(yī)學界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細胞膜中結合的n-3脂肪酸越多,感覺思維越機敏,記憶速度越快,反應越迅速。
注意力品質好,指的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這是一個人學業(yè)優(yōu)異的必要條件之一。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上課時注意力都不容易集中,而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都能認真聽課和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原來,這些注意力容易集中的孩子的大腦的細胞同步性功能相對更好,也就是說,當他們的大腦細胞處于思維活動中時,能調動更多的細胞同時參與,所以思維的效率更高。
記憶力容量大,指的是能記住更多的東西,或記得更牢。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的網絡越豐富,即腦細胞數(shù)量、腦細胞之間的樹突和突觸的數(shù)量越多,大腦的腦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就越多,記憶容量就越大。所謂樹突,是指大腦細胞上面伸展出來的枝杈;突觸則是這種枝杈與枝杈之間的聯(lián)系。孩子患多動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腦細胞膜中的脂肪的成分不好。
脂肪為什么如此重要?原來,大腦有60%是由脂肪構成的,脂肪和其代謝產物深刻地影響著腦細胞的構造,影響著腦細胞上的樹突和突觸結構的多寡。脂肪的合理攝入對胎兒大腦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實驗證明,大腦細胞膜磷脂中結合的n-3族脂肪酸越多,大腦細胞膜的流動性就越好,就越容易伸展出更多的樹突,形成更多的聯(lián)系,大腦網絡也就越豐富。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狀態(tài)無時無刻不受到飲食中化學成分的影響,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可以提高大腦的智商。胎兒的大腦發(fā)育在母親的子宮里基本完成,所以,懷孕期的婦女如獲得了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補給,就能使后代有一個高智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出了孕期要進行“營養(yǎng)胎教”的說法。
豐富的環(huán)境塑造聰慧的大腦
一項研究表明:腦力活動在刺激智力發(fā)展的同時,能使大腦結構發(fā)生變化,也就是促進大腦細胞之間建立新的連接,甚至刺激大腦生出新的腦細胞群!在伊利諾伊大學,由威廉·T·格里諾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將大鼠放在3種不同的環(huán)境中喂養(yǎng)。
第1組:1只大鼠住1個籠子;
第2組:2只大鼠住1個籠子;第3組:許多年輕的大鼠住在1個有玩具、有腳踏車的大草場似的籠子里——類似1個“老鼠的迪斯尼樂園”。接下來對3組大鼠的大腦的復雜程度進行比較,看到的情形令人驚訝!在“到處是游戲和歡樂的迪斯尼樂園”僅僅呆了4天的那群大鼠,它們的大腦開始發(fā)瘋似地生長——突觸的密度和樹突的長度都快速地、彌漫性地增加。格里諾博士在測試這些大鼠做迷宮和其他游戲時,也發(fā)現(xiàn)生活在“迪斯尼樂園”中的大鼠完成得更好。
實驗表明,動物處于適宜的刺激性環(huán)境中,它們的每一個神經元(細胞)都會建立許多新的聯(lián)系,形成更多的“突觸”,長出森林般茂密的樹突。它們的大腦還增生出新的血管,以便運輸更多的血液和氧氣滋養(yǎng)高度活躍的腦細胞。另外,它們神經元的圓形胞體也出現(xiàn)了膨大
上述的事實證明了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刺激對胎兒大腦發(fā)育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人質問到:胎兒真的能聽到聲音嗎?他們認為,胎教是無用的。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胎教知之甚少。近20年來,許多發(fā)達國家如美、日、法、俄等國家的產科醫(yī)師在研究胎兒醫(yī)學的基礎上,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先進科學儀器進行檢查,證實了孕24周后的胎兒有了聽覺功能,并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出生后的嬰兒對宮內曾經聽慣的音樂有記憶的表現(xiàn)。
例如,早在1985年,英國最權威的科技專業(yè)期刊——《英國婦產科學雜志》第92卷,就發(fā)表過一篇題為《胎兒能聽到聲音和學習嗎?》的醫(yī)學綜述。該綜述通過回顧30多篇發(fā)表過的相關醫(yī)學實驗報告,證實了孕24周后的胎兒確實能聽到傳入宮內的各種聲音,并且出生后對在宮內多次聽到的音樂有再認的表現(xiàn)。由于這些文章在我國只被產科的一些有英文閱讀能力并對之有興趣的醫(yī)生所了解,而媒體并沒有接觸到這些學術報告,所以,許多媒體對孕24周后的胎兒已有聽力的事實還存在認識上的錯誤,對源于既非產科又非胎兒醫(yī)學專業(yè)的人在無實驗根據(jù)的情況下宣稱的“胎兒沒有聽覺”的理念進行傳播,造成一般人的誤解,使國內外的醫(yī)學和聲學界學者,對宣稱“胎兒沒聽覺”的專家產生有關其知識水平的置疑。
回顧科學的胎教,我國醫(yī)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南到北就有許多醫(yī)科大學的基礎醫(yī)學教授和產科臨床主任醫(yī)師,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獲得了不少肯定結果與優(yōu)生效果。國家科委“八五”攻關胎教科研課題的主持人劉澤倫,通過與北大醫(yī)院、人民醫(yī)院的產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從子宮內收錄外界傳入的音樂、機器噪聲,同時記錄胎兒的胎動、胎心率和呼吸相應的變化,有力地證明了胎兒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對舒緩輕柔的音樂有安逸的表現(xiàn),對噪聲則表現(xiàn)為躁動不安。出生后的嬰兒聽到原先在宮內聽慣了的音樂時,會停止哭涕而轉為安詳?shù)厝胨蜻M入安靜狀態(tài)。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yī)院宋偉炳教授、賈曉芳主任醫(yī)師,在1985年就對胎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證實:在聽覺功能和腦干聽覺通路上,進行音樂促進的嬰幼兒,其神經功能發(fā)育優(yōu)于未接受過這種刺激的嬰幼兒。
臨床醫(yī)技高超、醫(yī)學知識廣博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任醫(yī)師郎景和教授,在1988年1月9日《北京科技報》第4版上,發(fā)表了《“胎教”大有可為》的文章。針對社會上缺乏科學與實驗根據(jù)的“胎兒無聽力”的傳言,國內著名的研究胎嬰幼兒生長發(fā)育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兒科主任醫(yī)師鮑秀蘭教授,在1988年《北京科技報》上,發(fā)表了《胎兒能聽到聲音》的文章。同年2月6日,《北京科技報》第4版上還發(fā)表了北京醫(yī)科大學人民醫(yī)院產科主任醫(yī)師萬煥忠教授的《人工喉使胎兒受驚》的文章,介紹世界各國產科醫(yī)生根據(jù)滿24周胎齡的胎兒已有聽覺功能的事實,使用小如剃須刀的叫“人工喉”的電動發(fā)聲器,看胎兒聽到聲音時的驚嚇反應來了解其神經發(fā)育情況的案例。
上述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證實,胎兒不但能聽到聲音,還有一定的記憶力!
胎教兒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不僅科學研究得出了胎兒有聽力及記憶力的結論,一些胎教試驗中胎教兒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也雄辯地說明了胎教的作用。原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胎教研究中心主任劉澤倫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就進行過不少這樣的實踐。該小組在北京隨機選擇220名孕婦,分為2組,都在飲食上保證供給胎兒足夠的各種營養(yǎng)元素,但在此基礎上給予不一樣的干預,具體如下:
第1組孕婦:給予DHA和環(huán)境刺激。在胎齡6個月至生產共4個月期間,該組孕婦補充富含DHA的飲食或營養(yǎng)品,并在胎齡滿6個月,胎兒有了聽覺、視覺和觸摸等感覺后,向宮內透入合適的音樂和光亮,及觸摸胎兒身體。
第2組孕婦:不添加DHA,只給予環(huán)境刺激。在懷孕滿6個月后每天定時地給予適宜的音樂、光照、撫摸刺激。
第3組(對照組)孕婦:不進行任何孕期干預(以全國新生兒行為神經科研協(xié)作組的《中國12城市正常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評價》的表現(xiàn)和數(shù)據(jù)為準)。之后將這3組孕婦所生的新生兒進行比較,比較時間分別是出生后12~14日齡和25~28日齡,比較項目是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評,測評人次是440人次,結果通過統(tǒng)計學檢驗后顯示:第1組新生兒的得分遠遠優(yōu)于第2組和第3組,而第2組新生兒的得分又優(yōu)越于第3組對照組的得分。(具體的得分情況,在該項實驗的報告《胎兒大腦促進方案臨床實驗報告》中有詳細說明)
此外,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一中心醫(yī)院婦產科主任醫(yī)師趙忠禎教授,用同樣的DHA和方法,給孕婦做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兩方面的胎兒大腦促進。結果該孕婦所生的嬰兒經兒科專家做體格和智力測評,證實比對照組的嬰兒優(yōu)越許多。
最近兩個在家自學(homeschool)的孩子,接到錄取通知,都進了名校。一個進了Yale(耶魯),一個進了UCBerkeley(柏克萊加大)。進入柏克萊加大的女孩,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家里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為宗教的理念,不同意達爾文的進化論,所以從小就在家自讀,這次申請大學,SAT幾乎得到滿分,看到她有這么優(yōu)異的表現(xiàn),真的很為她高興。這兩個孩子的家庭,都是極普通的中等家庭,所以不存在什么以錢買進名校的說法。
在美國12年的義務教育中,除了傳統(tǒng)的主流學校之外,還有很多種不一樣的學校,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家庭自學教育就是其中一種。有些家庭,因為某些原因,如宗教、住屋離學校太遠、孩子有社交的問題,或家長[微博]對學校老師不認同,等等,讓家長做決定把孩子放在自己家里自學。家長必須要向學區(qū)報備,符合家庭自學的條件,即可成為家庭自學的一員。
基本上,孩子在家自學,要有一個指導老師,通常是父母、或有個家教。然后孩子必須要寄屬于一個學校,這個學??梢允窍旅嫒N形式的任何一種:
1)屬于一個保護傘學校(umbrellaschool)
保護傘學校通常是個注冊有案的私立學校。學生和保護傘學校之間的關系有點象是房地產中介隸屬于一個房地產公司的關系。一方面可以自學在家,一方面可以運用學校設施、如實驗室器材;一方面可以參與學?;顒樱鐦穲F、體育課等等。學??梢詭蛯W生出成績單、處理法律問題,甚至用學校的教學材。
2)屬于一個公立學校
學生名義上屬于自己居住地學區(qū)的公立學校,可是可以向學校申請在家自讀。用學校的材料,其他基本上是和上述(1)大同小異,只是在成績方面,學生必須更嚴謹?shù)姆蠈W校的標準。
3)自己家里成為一個獨立的私立學校
這是最松散的一種形式?;旧蠜]有學校作為依托,自己家庭處理所有學校相關的事情。
在家自學的學生,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課業(yè),通過考試,就能夠畢業(yè)了。當他們申請大學的時候,他們也是和別的孩子一樣,必須經過同樣的申請程序。更甚的,他們必須證明自己是真正的有資格、有能力。所以很多孩子,在普通的SAT考試之外,還必須經過SATsubject2考試,一科一科的考,證明他們達到或者更超越其他孩子的水準。
除了在家自學這種方式之外,美國還有其他幾種非傳統(tǒng)的學校,如CharterSchool(特許學校),指由公共教育經費支持,由教育團體或個人開辦并負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學區(qū)的學校;如MagnetSchool(磁石學校),也是公立學校的一種,有特別的、不同于傳統(tǒng)學校的課程。之所以定義位磁石學校,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像磁石一樣,可以吸引不同學區(qū)的學生去就讀;
另外,美國還有特殊教育與治療性的教育。這兩種教育是幫助美國弱勢團體的教育,兩者均在美國發(fā)展成熟,資源豐富、設費完善。美國特殊教育始于1975年,當美國國會通過了殘障兒童法案,駁斥了當時公共教育對于殘障孩童歧視的待遇。在美國的每一州,公立學校里都有對于殘障孩子特殊教學的配套措施。這種特殊教育通常指的是身體上的殘障。
而美國的治療性教育是針對于心理或者情緒方面問題的治療。治療的學?;蛘邫C構都是私立的,其目的是把心理(包括情緒發(fā)展)發(fā)展和學科發(fā)展合并的一種教育。在正常的教育中,加上了情緒治療、心理發(fā)展、社交、人際的培養(yǎng)、人格和道德的塑造、生存能力的訓練、等等。這種教育包括了短期的治療性營隊和治療性學校,這中學校的注冊日期,是全年制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學校。
如果把正常的學校放在左邊,醫(yī)院的治療中心放在右邊,而在兩者之間畫上一條橫線,那么許多不同種的治療性教育營隊和學校,可以分布在橫線上。有些治療性教育的學校和普通學校差不了多少,除了提供各種學科之外,還加上一些調整情緒的課程和工作坊。最輕微的治療性教育學校,是給那種雖然情緒有些障礙,如社交輕微障礙、焦慮癥,過動癥等等,但是能夠承受普通學習壓力的孩子。他們的學科成績并不會比一般的孩子低,畢業(yè)之后,很多孩子也進入很好的大學。
如果學生的情形再嚴重點,學校還有心理醫(yī)生的個案輔導。也有學校專門處理心理、情緒極端受損的孩子,他們因為自己情緒和心理的問題,無法專注在課業(yè)的學習,所以這些學校的課業(yè)進度會放慢,內容也會簡單一點,讓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調整、治療自己的內部情緒及心理?,F(xiàn)在我們常見的情緒障礙和心理問題有,網癮、輟學、憂郁癥、焦慮癥、躁郁癥、厭食癥、貪食癥、吸毒、酗酒、強迫癥(OCD),自閉癥、精神分裂癥、邊緣人格癥等等。
這種治療性的學校是私立的,而且收費很貴,都有心理醫(yī)生和精神醫(yī)生在校,根據(jù)學校所收學生的病癥和嚴重性,甚至在課程的編排上都有醫(yī)生的參與。通常孩子先在營隊待上6-8個星期,而后進入長期性的學校,可以待到高中畢業(yè)。學校有一系列的輔助方案,幫助孩子在畢業(yè)之后融入正常社會。營隊的收費約一天500-600美金,長期住宿學校一年6萬到8萬美金左右。
目前美國治療性的營隊和學校有很多,從網上搜尋比比皆是,但是良秀不齊。做父母的要非常小心,千萬不要隨便的相信網上資訊。在美國只有有執(zhí)照、名譽好的教育諮商師是可以相信的,也只有他們具資格可以把小孩子介紹到這種治療性的學校。
給予不同孩子,一個平等的教育機會,可能是美國教育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學習不好的孩子,美國老師透過贊美、不同的安排讓孩子跟的上進度;有ADHD(過動癥),Aspergers(亞思伯格癥)的孩子,有專門的教師加以指導;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在公立學校有政府補助的私人助理,在課堂上跟著孩子,做額外的輔導;有輕微情緒、心理問題的孩子,在公立學校里也設有特殊部門,有專門的學校心理諮商師特別輔導。
每個孩子生來不同。如果我們不能幫助弱勢的孩子在起跑點和別的孩子一樣,至少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盡量和別的孩子一樣,有著相同的機會。有的孩子生來是父母的驕傲,對於這種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們盡情的往前奔跑;有的孩子卻需要父母多付一分心力,牽著他們的手走很長的路。
雖然國情不同,中國的教育裡或許目前做不到如此多樣化,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順著孩子的本性,做他們自己。如果能夠幫助他們進入最適合他們的學校,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好,讓他們不會遭受不需要的歧視,他們依舊能夠抬頭挺胸、生活的有尊嚴。我想這才是我們父母可以給他們最大的愛護。
近幾年,隨著各種國外早教理念的引入,一群五六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走”進“校園”――大大小小的早教機構,按時和爸爸媽媽去“上課”。這些早教機構的學費不菲,有的所謂“名班”一年僅學費就要上萬元,堪比大學的學費。那么,國外幼兒早期教育又是如何進行的?他們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什么方面呢?
美國教育部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幼兒教育是從生命第一天開始。創(chuàng)辦“從出生到3歲”培訓班,以1981年密蘇里州教育部創(chuàng)辦的“父母作為老師”(PAT)的項目最為著名,目前該組織已將它們的項目推廣至全美47個州,培訓了8000名“父母輔導者”。這些工作人員主要是每月對每一個家庭進行一小時的家訪。
美國的另一項以家庭為基礎的父母教育計劃,稱作HIPPY計劃: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指導計劃。該計劃得到了當時美國總統(tǒng)的支持。HIPPY計劃直接把培訓帶入家庭,計劃中的母親們每周受到一次訪問,每隔一周參加一次與其他父母們的集會。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yǎng)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在美國,老師認為交給孩子學習能力比教會他做幾道算術題更重要。他們不會將不屬于這個年齡段的知識技能硬灌輸給孩子,而是崇尚讓他們多動手、多體驗,在各種益智、團隊游戲中學會體驗和探索的本領,更主動更交互地認識周圍的事物。
英國社區(qū)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EYFS是英格蘭政府以“給父母最好的選擇、給幼兒最好的開始”為宗旨,提出的一個教育方案,此方案在2008年9月被正式納入英格蘭的法制中。EYFS的目標是:給所有0-5歲的幼兒提供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與學習體系,使他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將來成為身心健康、擁有安全感、成功和快樂的人。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qū)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由社區(qū)、幼兒園、教會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心,只要是你有時間、有精力,幾乎每天都可以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的。這樣的組織大多是免費的,有的收費在1-2英鎊,這筆錢算是捐給慈善機構的,他們同時免費提供茶、咖啡給媽媽們,還會在休息的時候分給孩子們餅干和飲料。
在社區(qū)活動中心,每天會有不同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參與。集體時間由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做游戲,剩余時間為自由活動。每天上午免費開放給每位小朋友,下午為課后輔導。分為室內活動區(qū)、室外活動區(qū),那里的玩具應有盡有。
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的感性認識。
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shù)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里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游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shù)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yǎng)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shù),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fā)展。
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fā)現(xiàn)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里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問題一:小孩愛玩手機、上網怎么辦?
1. 讓孩子意識到沉迷手機的危害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不是自己認可的行為,都是無法獲得積極效果的。要改變沉迷手機的現(xiàn)狀,必須讓孩子認識到“控”手機的危害,并產生想要改變的愿望,這是戒除任何成癮行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條件。
家長要通過平和的溝通,擺事實講道理,和孩子達成共識。不要情緒過激,也不要危言聳聽,否則很容易引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對于其他成癮行為,手機成癮只要能夠認識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邊人的幫助和支持,還是比較容易戒除的。
2.培養(yǎng)興趣,轉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虛的時候,對手機的依賴性就越大,只要擁有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并且將時間與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的時候,對手機的需求就會大大降低。
作為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各種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尤其要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可以和同齡人良性互動的團體活動,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
3.約法三章,堅決執(zhí)行
孩子畢竟是孩子,自覺性和自控力都無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機成癮的過程中,家長的幫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長要和孩子約法三章,什么時候可以用手機、什么時候不行、如果孩子違反規(guī)定應該受到什么懲罰、做好了又有什么獎勵,賞罰一定要分明,執(zhí)行要堅定。
孩子的自制力實在是不行的話,幫孩子換個傳說中的“老人手機”也未嘗不可。要注意的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變,需要家長充分的耐心、愛心和鼓勵,千萬不能著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況,鼓勵孩子和朋友面對面的交流,少用手機短訊和QQ。當面對面的交流能夠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時候,手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時,也可以請孩子的朋友們充當監(jiān)督員,在孩子違規(guī)的時候進行適當?shù)奶嵝?,甚至?lián)合孩子的好友與其家長,共同參與到戒除手機成癮的“活動”中來,當“戒手機”成為青少年的一種時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復存在了。
問題二:如何告訴孩子;父母離婚的事情?
有許多年輕的家長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離婚,到孩子上學的年齡依然沒有告訴孩子父母之間離婚的事。很多單親的父母困惑該如何和孩子說這件事呢?
首先,父母離婚前應把如何對待孩子商量清楚。要讓孩子知道只是父母之間的關系斷開了,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依然持續(xù)。其次夫妻關系不能持續(xù)時,要多與孩子溝通,聽聽孩子對父母有沒有其他要求。孩子的悲傷可能持續(xù)相對較長的時間,這就需要對孩子有更多的陪伴。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這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
問題三:孩子做錯事后;家長如何處理?
凡事要透過表面去看本質,當家人或朋友無意間做錯了某件事時,我們要理智對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學會用愛心去包容愛心,家會讓你感覺自己的周圍,時時洋溢溫暖的陽光,這種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往往,在和孩子互動過程中,我們關注自己的感受,關注孩子是否改錯,關注孩子是否優(yōu)秀,而我們忽略了關注孩子本身,這些都是打著愛的旗號傷害著孩子,但我們往往認為這就是愛。請牢記,孩子本身最重要!
問題四:孩子知錯后;家長如何應對?
當我們說出“我原諒你”這四個字時,這代表我們選擇放下生氣和其他激烈的情緒,繼續(xù)向前。
每個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孩子的喜怒哀樂,你一眼就能看清;有的孩子則會把情緒深埋在心底。
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當我們向孩子表達原諒時,我們允許他們釋放自己的情緒、允許他們犯錯誤,允許他們在發(fā)現(xiàn)錯誤之后重新開始。當我們向孩子表達我們的原諒時,我們也以身作則地教育他們要向其他人表達原諒。
那天,兒子聽完我的話,和我一起手拉手走下了樓梯。他看到他的姐姐在樓下等他,于是他們說了“對不起”和“我原諒你”,然后擁抱在一起,不介懷地笑了。
說到底,挑戰(zhàn)父母的極限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也是他們成長為與眾不同的人的一個過程。我們經常教孩子說話,但有時候,我們自己都忘記說該說的話。讓我們說該說的四個字,向孩子表達原諒,教會他們這樣的道理:生活是一條漫長的路,而走錯一小步真的不算什么。
問題五:每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是什么?注意事項有哪些?
1、0—3個月
此階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覺來生活的。我餓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幫我整理;我冷了熱了,就需要幫我加減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樣,他們要以我的需要為己任,全面呵護我的需要。
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營養(yǎng)是:
(1)無條件接納。
(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階段的心理營養(yǎng)更多是媽媽給予的。在生養(yǎng)孩子后,媽媽體內就分泌兩種物質,一種是荷爾蒙,在奶水中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種是本體荌,會讓媽媽有滿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偉大的,這種物質三個月后就會消失,這樣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可是如果,3個月內,這個媽媽由于某種原因情緒受到轉變,沒有正常分泌本體胺。那么父親就要承擔起來。看護孩子,照顧孩子,保護妻子。
如果孩子在3個月內,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經常吵架打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里了,沒辦法照顧孩子。那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另外找一個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個重要他人。從這個人身上希望得到沒有條件的接納。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這個孩子一生中都會這樣去做,直到他找到那個重要他人為止。
到了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到中學,他會去找愛人,會很早談戀愛。他會希望有人能那樣對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會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婚。等到結婚,他也會一天到晚一直詢問,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幾?講了又講,問了又問。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壞很糟糕,你還會那樣愛我那樣對我嗎?他會一直不斷地去尋找一個答案,這會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成為他的缺失。不能夠做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有那么多困擾。他不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他的身體就會去尋找,去找那個重要的他人。
2、4個月—10個月
在生理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慢慢要學會爬行。爬出去爬回來——主動選擇離開,需要安全時自己就會爬回來。此時心理營養(yǎng)是媽媽要允許他爬出去爬回來,很自然的離開,很自然的回來。如果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她在此時期最恐懼。如果這個階段的心理營養(yǎng)沒有被滿足,就會導致孩子有分離焦慮,例如進入幼兒園或者新環(huán)境,有異常表現(xiàn);談戀愛失戀,情緒反應大甚至自殺。
3、10個月—16個月
孩子在生理上開始會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險,如果此時得到媽媽支持和照顧,孩子就會獲得實際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將來不會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險、膽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種!因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險。
4、16個月—2歲
“可怕的兩歲”,這個年齡階段最難教養(yǎng):一面是非常的依賴,一面又非常的獨立,經常說不要。這是鍛煉孩子對自己負責任的時候,不要的時候要為自己的決定去承擔后果。例如不吃飯,好,就餓你一頓,呵呵,孩子可能不會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我們該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棄自己當時的決定,這就是溺愛,我們的做法是:溫柔的堅持!這個需要力量和決心,所以這個階段的媽媽會覺得自己特別的累,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5、2歲—3歲
穩(wěn)定自我的建立。這個階段的孩子要形成這種認識:我有時看不到媽媽在,但我知道媽媽的愛在。
玩的游戲是:捉迷藏。這個時期需要一個過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現(xiàn),要求是溫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軟的,比如毛絨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這是健康心理的表現(xiàn)。如果一直依賴媽媽,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遠在心理上長不大!
0歲—3歲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獲得了被充分接納,學會安全,懂得該分開就分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有穩(wěn)定自我形象的心理營養(yǎng),他們就很快適應新環(huán)境,社會化速度快!
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媽媽的照顧支持和幫助。如果缺乏心理營養(yǎng),一遇到給他心理營養(yǎng)(也許有意也許無意)的人,他會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戀。這和如果三天沒喝水,見到水不管臟不臟就喝;如果七天沒喝水,見到水不管有毒沒毒就喝一樣的道理。
安全感的來源:
(1)爸爸媽媽夫妻關系穩(wěn)定。即便有爭吵,有沖突,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決的。
(2)媽媽的情緒穩(wěn)定,越穩(wěn)定越安全。媽媽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有的媽媽會認為孩子是惹你有情緒的人,其實這不是真相,也許是其他原因(夫妻等問題),孩子沒有能力和責任幫助媽媽解決情緒問題!
其實人有情緒時一定是找安全的人發(fā)的,孩子在承受著社會最底層的情緒垃圾,爸爸在單位,媽媽在單位,甚至夫妻關系問題產生的情緒,如不及時疏導處理,孩子是最終的出氣筒!尤其是媽媽的情緒,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也許媽媽的焦慮成為孩子的焦慮。
6、4歲—5歲
有了“我”的記憶,人一般有四歲以后的記憶,真正的人類出現(xiàn),新我:我是誰?我有價值嗎?我可愛嗎?
此時的孩子需要從爸爸身上獲取這些心理營養(yǎng),所以變得跟爸爸親近,喜歡爸爸?,F(xiàn)在的媽媽就很落寞,感覺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經粘成一個人似的,現(xiàn)在陌生了,有的媽媽就罵自己的孩子沒良心,可能在心理上不適應很寂寞。此時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肯定、贊美、鼓勵、認同。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變得有底氣,遇到挫折時有力量去面對,是孩子心理上是守護神!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1)人生價值觀,(2)自我概念,(3)性別認同。前兩項媽媽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時間,同時需要一致性表達。性別認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對女兒表達:我很高興你是我的女兒(女性認同),女兒16歲之前稱呼女兒為女兒;要對兒子表達:你是我的好兒子,你真像我?。行哉J同)。同性戀的出現(xiàn)固然有社會因素,但我們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責任啊。
爸爸對孩子的承諾是:
(1)孩子,需要我時,我就在你的身邊,不要怕。
(2)孩子,我允許你犯錯!
最傷害人的兩個場所:一個是戰(zhàn)爭,一個是家庭。讓孩子成為一個人,安全感的來源,媽媽很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價值感自信心的來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發(fā)火、行為偏差,原因大部分來源于夫妻關系惡劣,親子關系問題包括母子、父子關系!情緒在孩子內心深處難于消化,積累了很多情緒,也可能導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夢多。
中國的爸爸是愛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親近。沒有時間交流溝通,但一見面就教導!此時關系比教導更加的重要!
孩子如果和爸爸的關系差的話,導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強!
如果處理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孩子的學習力、記憶力、注意力會提升20%。孩子出了問題,也是家庭關系出了問題:也許是夫妻關系疏遠,也許是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出了問題,也許都有!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什么是最好的藥?——個人時間,父母要有時間去給孩子心理營養(yǎng)。
7、5歲—6歲
這個階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處,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體包括:
①如何處理生活上的難題,方法及態(tài)度。
②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③如何處理情緒。這個模范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么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么辦?告訴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他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于一個模范。
8、7歲以后
7歲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尊重、信任、自由選擇。
9、13—15歲
這個階段是父母給孩子最后一次補充心理營養(yǎng)的黃金年。因為孩子在12歲之前缺失的心理營養(yǎng)在13—15歲時爆發(fā)年,渴求最強烈。
父母的做法是:(1) 接納他;(2)重視他:花時間和他在一起;(3)模范:讓他有時間去模仿父母。這樣幾個月,孩子就會有變化。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是什么讓美國教育“贏在終點”?》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幸福是什么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之前讀了一篇分享文章,一對跨國夫婦認真分析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孩子回中國念書。很多觀點有一定參考性也有一定真實性,提到很多經濟原因,也能理解。美國加州硅谷的生活費確實很高,國內的教育費用確實較低。但是我還...
為什么我們不想讓孩子在美國上學 在國人趨之若鶩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國接受教育的時候,一對跨國夫婦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這是為什么呢?以下是他們耐人尋味的討論: Ka...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著很多的差異,并不一定美國的教育方法事事處處比我們高明,不過在有些時候,他們的教育方式也的確有令我們借鑒的地方。 以講一個故事為例,我們可曾試過讓孩子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問...
閱讀對孩子助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帶來的喜悅及滿足。閱讀是件快樂的事,更是件好事,只要父母善加引導,書和閱讀就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好朋友。 聰聰是小朋友圈中的書蟲,清晨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圖畫書,...
教育隨筆: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個謎,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 有人說過:“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就越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實的匯集,而是一...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