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園游戲的認識。
毋庸置疑,作為新入職的教師,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每階段教學效果變化記錄下來,而教育筆記可以促進老師的個人成長和發(fā)展。你了解如何寫出優(yōu)秀的教育筆記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由于近期對區(qū)域材料的更新,我們在每個區(qū)域內都增添了各種各樣新的材料,所以最近一到區(qū)域活動的時間,孩子們的興趣都非常的高漲。今天在孩子們選擇完自己所想去的區(qū)域之后,我依舊走到了草紫軒的旁邊。
今天曹紫軒選擇的是藝術區(qū),在琳瑯滿目的材料中間,曹紫軒隨手拿起了撕好的碎紙看了起來,這個時候吳明軒也來到了藝術區(qū),吳明軒看到曹紫軒拿了碎紙,她也拿了一些。過了一會兒吳明軒又拿出白紙和膠水,叫曹紫軒一起來粘碎紙,由于之前我們有用碎紙粘過畫,所以吳明軒就很快地開始動手了,還念念自語地說著要粘五顏六色的??刹茏宪幙戳艘幌拢弥榧埐]有動手。這時候她發(fā)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這個要干嘛!”我走過去說“你看吳明軒在做什么?”曹紫軒就看到吳明軒把碎紙往紙上粘,她也就試著做起來。
曹紫軒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夠完成一些比較復雜的操作內容。這樣的幼兒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總認為自己不能獨自完成任務,小班幼兒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常常喜歡身邊有教師的陪伴,很多時候需要教師在一旁不斷地給予肯定或鼓勵,才能完成操作內容,在區(qū)域活動的過程中,有些孩子還沒有經過操作就認為自己不會,常常會被困惑、挫折的情感體驗所困擾,很有可能會放棄活動,所以在區(qū)域活動中我們要多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適當的介入,給孩子一定的鼓勵,這樣更能激發(fā)孩子對區(qū)域活動的興趣。
yJS21.com更多精選教育筆記閱讀
我給孩子們上了一節(jié)手工折紙課,要教孩子們折飛機,應該說飛機的折法不太復雜難折。本節(jié)課開始,我首先講解了一下飛機的折法,讓孩子們先認真的聽,等我折完后,再讓孩子們動手試著去折。可我們班有幾個孩子,手里剛拿到紙就喊:“老師,我不會折?!蔽移婀值目催^去,心想我還沒折那!我笑著說:“先認真的看老師折,我相信你一定會的?!蔽议_始教孩子們一步步的折,過了一會,又有孩子喊:“老師,我不會折。”接著把自己的折紙給了同桌的伙伴折。我走了過去,笑著說:“老師剛才看你聽的很認真,不要怕折不好,自己先試著折折,有不會的地方,老師來幫助你?!彼麆邮衷囍郫B了起來,有的孩子總想依賴他人,想要其他人來幫助他完成。
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們能自己獨立思考,獨立的去動手完成某件事,這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習慣。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有利于激發(fā)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每當來到教室門口,尤其是半日開放活動后,涵涵總是拖著家人不讓走,在開放日前一天,我對小朋友們說:“我們快要升入小學了,要學會勇敢,不要總是依賴家人,是不是?”說完就聽到大家很有士氣的回答:“是!”
第二天,開放日結束后,文文突然說道:“老師,涵涵又哭了,她不讓媽媽走”。我一看她,正用著期盼的眼神看著我,好像在說:讓媽媽帶我回家。其實從開學到現在,只要是周一她就哭,是因為太依賴家人了,哭有用嗎?回答是沒用。但是在孩子的想法中,他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每次他們有什么不樂意或者不愿做什么事時,只要一哭問題全都能解決。因此就造成了他們認為哭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她家人走后,也不吃飯,于是我要假裝不在意她哭,走到她面前告訴她:“你不要哭了,媽媽回家吃飯去了,你很勇敢的,你可以像小鳥一樣,白天自已飛翔找食物吃,晚上回家找媽媽?!闭f完后,她哭得更兇了,但我沒有再安慰她,過了一會兒,她感覺自己沒有指望了似的,哭聲漸漸地小了,我知道這個時候絕不能心軟。否則她永遠不會讓媽媽或姥姥走,會認為哭是解決辦法。這時候,小朋友們都在大口大口地吃飯,我就在那炫耀著:某某小朋友吃得真好,還有你吃的很香……不停地夸著其他小朋友,不停的說飯菜的香,希望他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過了一會兒,我發(fā)覺教室里突然安靜了,原來她不哭了。正準備吃飯了,見到此狀,我高興極了,“我說的吧,你可以的,你真勇敢啊……”鼓勵她,肯定她是可以的。之后幾天,她都是笑著跟媽媽或姥姥說再見。
這件事,我的處理方法雖然有點冷漠,沒有管她讓她哭,但是卻幫她解決了不再依賴哭來解決問題,讓她知道哭是沒有用的。
教育隨筆:過分依賴
我們班有一位叫林的小朋友,已經上過了一年的托班,可是到現在上小班了,每天媽媽送他來幼兒園的時候,他還是要哭一哭,從一開學到現在,從來沒間斷過。每天早上來幼兒園的時候都要哭一場。
每天哭完了以后,到了幼兒園正常進行教學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好了,不再有人哭了,他還是會有一些情緒,這讓我感到奇怪,再怎么說,他都已經上了一年的幼兒園,應該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怎么孩子天天這樣哭呢?
后來我向他的媽媽詢問了一下,了解了一些情況,原來他上幼兒園的時候,都不怎么參與幼兒園的活動,早上在家吃完飯再來幼兒園送的很遲,中午很早過來把孩子接回家吃飯,下午也就不來了,根本就沒有像現在這樣把他放在幼兒園一整天。
而且,現在上小班了,媽媽還是丟不開手,早上來了以后,看孩子一哭,就舍不得走,站在窗戶外面看著孩子,可是如果這樣的話,孩子一看到媽媽,就會哭的更厲害。
后來我就找到了他的媽媽,把他的這些情況都和他媽媽說了,他媽媽也表示,確實是因為有些放心不下,怕他吃不好,睡不好。想在那里偷偷的看看,看他是不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了,可是沒想到,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幫到孩子,還讓孩子不愿意自己獨立,和媽媽談過以后,媽媽表示,以后要在這些方面改進改進,后來,媽媽每次把他送到幼兒園以后,轉身就走,一點也不留戀,哭就讓他哭一會,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不習慣,每次媽媽一走,孩子就開始哭,但是真的看不到媽媽了,過了兩分鐘,孩子也就不哭了,開始自己吃飯了,
并且每次在幼兒園孩子只要有一點點進步,馬上就對他們提出表揚,這樣,慢慢的孩子喜歡幼兒園的生活了,早上,媽媽送他來幼兒園的時候他也不哭了,還會對媽媽說:媽媽你回家吧,再見,媽媽也很高興孩子能有這樣的表現。
其實,很多事情孩子自己可以做好,家長并不需要去幫忙,去什么都替孩子包辦,孩子自己能吃飯就讓他自己吃,能自己完成的事為什么不讓他自己去完成呢,這樣,在孩子的心中還有一定的成就感,什么事都是你們幫孩子做的話,到最后,只是養(yǎng)成了孩子的一種依賴性。
可現在的家庭,多數是獨生子女,幾代人的愛護和關心集中在孩子身上。
在家里,孩子是“小太陽”“小皇帝”。
沒有家長的喂飯,孩子肯定不自己吃飯,這個現象在兒子班上就有好幾個小朋友的媽媽告訴我,她們的孩子在家里不喂飯就不吃。
都是大班的孩子了,明年就要上小學了,還沒有成功的分床,睡覺的時候家長要哄著、拍著才能入睡。
我問她們的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里也這樣,她們一口同聲的告訴我,她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里非常聽話,自己吃飯,自己睡覺,都是獨立完成的,可一回到家,就完全變了。
什么都是家長做。
一次送兒子早晨送兒子的時候,我都發(fā)動好車要出發(fā)了,兒子突然說:“媽媽,我忘了拿作業(yè)了怎么辦?老師會批評我的,我回去拿作業(yè),你等等我。
”“是嗎?我也沒有記得啊,我還以為你早準備好出門的時候帶上了呢”我故意驚訝的說,看著兒子急匆匆跑回家的身影,我偷偷的樂啦,因為我故意沒有提醒他那作業(yè)的。
就是要他自己想著自己的作業(yè),提高他對自己的事情有責任心。
因為前幾次他沒有拿作業(yè),我還提醒他,這次我是故意沒有提醒他。
看看他會不會想起來作業(yè)的事情。
在我們到幼兒園的時候,遇到了他的同學,同學的媽媽問我為什么今天送孩子送的晚了,我說孩子忘拿作業(yè)了,又回家取作業(yè),所以耽誤時間了,同學的媽媽一聽,馬上說:“壞了,我也忘了給孩子拿作業(yè)了,都是我的錯。
”“什么你的錯,孩子的作業(yè)就應該孩子自己想著,怎么是你的錯呢,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糾正她的說法。
“不對,是我的錯,我的錯。
”這位同學的媽媽一邊急著往孩子的班級門口跑一邊說,離著教室門口還老遠就大聲的說:“老師,真對不起,我忘了給孩子拿作業(yè)了,我們寫了,是我忘了拿了,明天一定記得拿。
”我在一旁看著這位著急的家長,再看看她家孩子,那孩子跟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一樣,進了教室門脫下外套就跑到小朋友群里玩起來了,根本沒有在乎拿不拿作業(yè)的事情,好像這作業(yè)是她媽媽的,跟她沒有關系。
送完孩子,我和這位媽媽一同下樓,這位媽媽還在抱怨說,怎么辦,我要是不想著的話,她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能做,一大早好不容易哄著叫她起床,給她穿了衣服后,再喂她吃飯,吃飯那個磨嘰,不喂不吃,你說大冷天的不能不讓她吃飯就來幼兒園吧。
都快累死我了,我一個人怎么能照顧的過來,現在怎么養(yǎng)個孩子這么難。
當時因為早晨上班時間緊張,我沒有多說什么,只對這位媽媽說,嘗試著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還能減輕你的壓力。
在這里我要說的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只讓孩子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跟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轉變觀念,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起居,能讓其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不要我們家長來包辦,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諾諾是一個安靜的女孩子。由于她膽小,所以平時得到了老師較多的照顧。今天活動一開始,她就粘在我的身邊。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單手托盤走平衡木,她小心翼翼地走得比誰都慢。當我說要增加難度,雙手托盤走平衡木時,她怎么也不肯一個人走。盡管我一直鼓勵孩子要勇敢,獨立完成任務,但當我看到此種情景,我還是理所當然地去扶她。在我的攙扶下,她也完成了動作,可是小伙伴們不服氣,都說:諾諾不勇敢!諾諾的頭低下了,臉上沒有成功的喜悅。沒想到我的好心并沒有給孩子帶來快樂,我想:此時的諾諾肯定沮喪極了。
我覺得:在我與諾諾的相處過程中,太注重每一次活動后的結果。諾諾總是在我的幫助下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我忽略了幫助膽小的孩子建立自信心。其實,我無時不刻的幫助,正在讓孩子身上的依賴性漸漸滋生并增長。當依賴成為習慣,那么孩子也將得不到健康的發(fā)展。所以,在仔細考慮后,我想,我會調整對她的引導方式。給孩子一個挑戰(zhàn)自我的空間,獨立面對困難的空間。讓自信代替依賴,讓孩子體驗到真正成功帶來的快樂!
一、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良好的心理素質一般包括穩(wěn)定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個性的健全發(fā)展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耐受挫折的能力;能與周圍人友好相處并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呢?
1、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
自立、自主的品質對于在過份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獨生子女來說是一個難題。家長們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識地改變觀念,減少對孩子們的溺愛與遷就,從小培養(yǎng)孩了的獨立生活能力,給孩子更多自我鍛煉、自我服務的機會,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和依附,提高孩子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這將有助于孩子獨立性的發(fā)展。其次,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養(yǎng)觀。在教育問題上采取民主的態(tài)度,注重給孩子自主權,經常傾聽孩子的觀點,讓孩子在家庭決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一定的責任,允許孩子取得主動并且負起與年齡相適的責任。
2、進行適當挫折教育
家長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挫折教育,鍛煉孩子在因難和挫折面前不低頭的堅強意志和性格,并通過家庭中寬松氛圍營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觀、寬容、忍耐及和諧的心態(tài)。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與自信。
3、培養(yǎng)孩子競爭能力
平等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是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要求。家長需從小對孩子進行平等競爭意識的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趕超精神和自強不息意識,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態(tài)看成敗,勝不驕、敗不餒。這就要求家長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各種競爭,并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引導孩子的心態(tài),讓這會爭取機會去表現自己的能力。
4、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來社會的許多工作都需要人們通過協作去完成,這就必須讓兒童從小就學會與他人交往、協作。家長可引導孩子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并處理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讓孩子在不斷的協調、適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地相處與協作。
5、培養(yǎng)孩子自我價值
首先,利用各種機會幫助孩子獲得他們可能掌握的能力。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我們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便能達到的。另外,應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設計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讓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動,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辦代替,那會讓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成功的體驗。
其次,對兒童的言行提出適度的評價,及時定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長處,以積極的、正面的態(tài)度去接納兒童的各種行為。家長不要吝嗇帶有鼓勵性的語言,因為,成人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評價。在這一基礎上,我們要教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并加以調整、改進。
二、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影響
家庭和諧與否,直接影響著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心理,尤其對兒童個性品質的形成影響巨大。教育研究發(fā)現,生活在民主和諧的家庭中,孩子文明自尊、勤奮好學,而生活在爭吵不休的家庭中,孩子性情暴躁、行為放縱、自私、沒有安全感。因此,父母應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家庭真正成為孩子生活的溫馨港灣。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才是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
相反,家庭成員之間如同陌路人,處事自私,爭吵不休,這樣家庭的兒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對事情冷漠、偏執(zhí)、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互相關系,形成良好規(guī)范。要相處和睦,努力構建家庭的融洽氣氛,父母說話辦事不能以勢壓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樣教人,充分體現家庭是生活之港灣,這才有助于兒童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專橫的封建舊規(guī)家庭教育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持過分嚴厲的教養(yǎng)態(tài)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權,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或者另一方面會形成暴戾、橫蠻、撒謊、逆反心理強,并往往會在捉弄別人、尋找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過分嬌寵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有求必應,家長只想為兒童提供無所不到的幫助和保護。
三、家庭的重大變故是孩子產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
家庭結構或經濟狀況的改變,由孩子的生活波及到心理,不穩(wěn)定與不安全的情緒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讓孩子正視現實,了解社會,對生活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是有必要的。與此同時,做父母的面對生活的挫折和競爭的壓力,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堅強、樂觀、無畏的拼搏精神去激勵自己、感染孩子,這樣,生活變故的風暴才不會摧垮家庭的堤壩,家庭精神反而會在挫折中得以洗禮,孩子的個性也會從中得以成熟完善。
父母離異造成了單親家庭與重組家庭的出現,家庭結構的瓦解與重組,最受傷害的是孩子。有的孩子成了父母傾訴的對象、仲裁者或出氣筒,心靈不堪重負,只能以冷漠或抵觸的情緒武裝自己;有的孩子成了父母爭奪的對象,而有的成了雙方的遺棄物,孩子由于陰郁過度而發(fā)展成心理障礙,甚至心理變態(tài)、精神扭曲;有的孩子對家庭失去信心,在外尋求溫暖,走上犯罪的道路。
午睡時間到了,孩子們都正準備著小便,脫衣睡覺。這時我看到雯雯慢悠慢悠的,脫完褲子,上衣不脫,坐在床上發(fā)呆。于是便走過去督促她動作稍微快點。小家伙看了我一眼,開始慢慢的脫套衫,但就是不把它拉下。“我們是大班的孩子了,不是教過你套衫怎么脫的嘛?”我邊說邊準備幫助她一下,也借此再教她一下方法。沒想到雯雯說:“我會脫的,是楷楷叫我慢點的,他說他要幫助我,等會你就會表揚他了?!闭f著,“調皮”的孩子一下子就把衣服脫了下來。我無語了,也反思了。
三月是學雷鋒月,我們也給孩子們講了些雷鋒的故事,同時也經常教育孩子們要互相幫助,樂于助人。在晨間談話、餐前談話時也會不定期地組織孩子們談話,說說我們班的好人好事,并會對好人好事給予一定的獎勵----“笑臉”貼紙一張。班上的好人好事確實多了,做數學作業(yè)時有的孩子忘了帶鉛筆,會有孩子主動的借給她;教室前面的畫掉下了,會有孩子主動的去貼好;地上有垃圾了也會有孩子主動的去撿……但在教育孩子做好事的同時我們卻沒有使孩子們明白什么情況下需要幫助或去幫助人,而且把做好事與一定的“功利”聯系起來了,致使有的孩子自己能干的事也依賴別人,而提供不必要幫助的小朋友還以為自己在做好事。
于是,在晨間談話時我問孩子們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幫助?樂樂說:“當我遇到了困難的時候需要別人的幫助。”“哦?遇到了困難就要別人的幫助?”我重復著樂樂的話?!安粚?,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媽媽說過了,遇到了困難首先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實在不行了,才可以去尋求別人的幫助。”創(chuàng)創(chuàng)站起來反駁了。下面的孩子也紛紛附和。我肯定了創(chuàng)創(chuàng)的觀點。告訴孩子們不能任何事都依賴于別人的幫助,一定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實在不行,可以讓別人來幫助,但不能老是依賴別人,凡事都要靠自己。接下來我又和孩子們討論了什么情況下我們應該去幫助人。別人能做的事,我們還去幫他做算不算做好事,應不應該幫?做好事是不是就是為了表揚?孩子們對于這些問題都說了自己的看法。
在孩子么暢所欲言及老師的總結下,孩子們終于明白了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遇到困難自己實在解決不了時,才能尋求幫助。我們要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才叫真的樂于助人。真正的做好事,是不需要回報的。希望孩子們能真正的內化到實際行動中去,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愿我們都能變成能干而又有愛心的人!
相信《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筆記,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對幼兒園游戲的認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Stage1咦,來了一個陌生的人 媽媽陪著寶寶在房間里玩了一會兒,然后走進來一個對寶寶來說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測試寶寶對媽媽的依賴 Q1:寶寶是否有些不安、忸怩,注意陌生人的動向,并且向媽媽靠近? ...
關鍵詞:依賴性幼兒心理自卑 導讀:寶寶自出生起就開始了探索世界的過程。有的寶寶膽子大,調皮好動;而另一類則依賴性強,缺乏自信,膽小…怎樣幫寶寶獨立起來?讓我們先從了解他們的心理開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
育兒心得:不要讓孩子有依賴心理 我自己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自立自理能力很重要,不要讓孩子有依賴心理 關于自覺:比如以前早上我叫女兒起床,我發(fā)現我每天都去叫孩子催孩子快起床快刷牙洗臉快吃飯快點要遲到了,后...
“寒假期間,帶著剛讀小學的孩子走親訪友,本想讓他鍛煉一下交往能力。但家里來了客人,讓他說句"阿姨好",他都不肯張口。”2月1日,鄧女士反映:孩子“認生”的表現讓她感到尷尬,更擔心他以后不會與人交往,該...
導讀: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強的,身邊人的行為,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假如父母本身極少跟朋友來往,孩子怎么能體會到朋友的重要性呢?要想孩子性格開朗,家長和別人的交往也要多些。 “寒假期間,帶著讀初...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