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筆記。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時發(fā)現孩子的不良情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么,教師除了教學,還有哪些責任與義務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會孩子進行自我保護”,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1.同爸爸媽媽在人群中(商場或游樂場所等),突然發(fā)現找不到媽媽了。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這驚魂的幾秒鐘,孩子在瞬間就可能從你的視線里消失,要訓練孩子不要驚慌哭泣,不要隨便向陌生人求助,盡量站在原地等待;如果附近有警察可以找警察求助,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要能正確分辯警察的制服;如果在商場,同父母失散,就去找最近的收銀臺;如果是在海濱浴場,向救生員求助比較安全。
2.獨自一人在家時,有人敲門。
一般來說,不要留下兒童獨自在家,但是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告訴孩子,決不能為任何陌生人開門,不管他是警察,還是熟悉的人,只要爸爸媽媽事先沒有交代,就不要開門。但也不能在門鈴響起時不去理會它,因為小偷有時會按門鈴試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著門告訴他,爸爸在睡覺或者在洗澡,讓他過一會再來,或者留下電話,讓爸爸一會打過去。如果門外的人依然在,就給家長或鄰居打電話,告訴他們有一個陌生人在家門外,請他們不要掛斷電話,直到陌生人離開為止。
3.當你回家時,發(fā)現有人一直在尾隨著你。
馬上走到人多的地方,不要與尾隨者接觸。如果這個人仍然跟著你,或者強迫你跟他走。要大聲尖叫并跑向人群,比如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見的某一所建筑跑,因為你不確定這能給你提供安全;如果這時家里沒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失火的時候該怎么辦。
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消防演習,老師會訓練孩子如何應付這種狀況。如果你首先發(fā)現失火了,要大叫“失火了!失火了!”引起別人的注意,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離開房子,到達戶外的安全地帶。如果房間里充滿了煙,應盡量讓身體貼近地面,護住口鼻,爬出屋外。如果發(fā)現門是熱的,火源在門外,不要輕易開門。失火時如果在樓上,不能從窗戶逃生,可以打開窗戶,用鮮艷的物體向樓外的消防人員發(fā)信號,然后,盡可能地貼近地面,等待救援。
5.如果有人受傷了,流血不止,怎么辦?
馬上用干凈毛巾將傷口包緊。如果情況非常嚴重,拔打120急救中心的電話,清楚地告訴他們你的位置,等待救援。
6.你和小朋友在玩耍時,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會游泳。
一定不要跳入水中希望能救他,而應該將救生圈或者木桿,木棍,繩子等,可以讓他漂浮在上面的東西,或者是他能抓住的東西,扔給他,將他拉向岸邊,或者大叫找人幫忙。
7.如果男老師讓你同他單獨在一起做什么事情,怎么辦?
盡可能找一個同學同行,進入房間后要站在靠近門邊的位置,不要關上房門,領取任務后,爭取回到同學們中或在家里完成,不要呆在老師辦公室完成。此外,如果有人有任何不正常的舉動,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8.如果有陌生人對你贊不絕口,怎么辦?
禮貌感謝對方,然后迅速離開,不要與其攀談,尤其不要告訴對方自己以及家里的情況。此外,家長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因為別人對自己孩子的夸獎,而心生好感,開始攀談,甚至泄露過多自己的信息。
9.有陌生人給你食物,或要帶你去找爸爸媽媽,或去好玩的地方,怎么辦?
小孩子,常常容易被食物所吸引,從小就訓練孩子拒絕別人的給予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孩子,無論誰說要帶你去干什么,都要經過媽媽的同意,否則堅決不能去。從父母的角度來說,讓孩子知道會有固定的人來接送他,可以降低孩子輕信別人的幾率。
10.如果有人要撫摸你,怎么辦?
首先,不是所有的親吻和撫摸都代表對你的愛和喜歡,只有父母才可以親吻和撫摸孩子,別人不能這樣做。接觸可分為善意的接觸,有害的接觸和秘密的接觸。善意的接觸可以是擁抱、拉手等不讓人反感的行為;惡意的接觸是沖撞等行為,會使人受傷或不舒服;秘密接觸就是有人要撫摸秘密的部位,一定要拒絕。如果對方的舉動使你覺得不舒服,要抵抗對方,大聲叫出來,說不。
11.遇到各種危險,要知道求救電話,110,120,爸爸媽媽的電話,地址等。
每個孩子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可能會遇到的危險也不一樣,父母在游戲的時候,也可以根據具體生活環(huán)境,把危險場景及應變方法告訴孩子,為他的安全成長提供一道自我保護的安全屏障。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自我保護的能力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這樣的能力是很薄弱的,為了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應該從孩子年幼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葡萄歸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響到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孩子能獨立面對困難,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自主性,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家長不要事無巨細,處處為孩子掃除障礙,使孩子養(yǎng)成依賴心理。這都有利于孩子在勞動實踐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增強生活的自理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升了,相應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會加強。另外,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體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紫羅蘭: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應該是隨時隨地,時時刻刻的。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電視、聽故事以及讓孩子親眼所見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導致災難的事例,豐富孩子一些簡單的社會經驗;進而向他們提出一些安全規(guī)則,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guī)則;父母不在家,不輕易開門讓陌生人進門,這些應該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識”。通過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險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同時無形中也增強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識。
豆豆媽:要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養(yǎng)孩子的應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來,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其實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應變。比如天氣變化了,孩子自己會懂得加減衣服,季節(jié)交替時特別要注意身體健康。早期教育
椰子樹:我覺得第一步應該是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安全意識教育。孩子年幼無知,沒有生活閱歷和經驗,他們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東西能玩、什么東西不能玩,有時偏偏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這些都需要家長事先給孩子訂下規(guī)矩,當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釋清楚,要不孩子會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繼續(xù)做一些危險嘗試。
另外,也包括對突發(fā)事件的靈活處理,這需要家長孩子平時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長也可人為地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孩子想出各種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應變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園時,都愛“玩失蹤”,然后看孩子的反應,看他能不能鎮(zhèn)定自若,能不能找對求助的人,最后,家長再對孩子的處理方法做指點,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通過上面的議論的話題,讓我們明白了孩子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的主要側重于哪一點,可以方便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的健康成長。
從孩子開始學會走路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應該逐漸教會孩子,當遭遇不測而父母不在身邊時,如何讓自己轉危為安。以下假設的幾個場景以及應對方法,供父母參考。
陌生人送上的東西
場景:傍晚,5歲的蒙蒙正在路邊挖沙子玩,這時一個陌生的男人熱情地湊過來要和蒙蒙一起“建城堡”,還送給他一支漂亮的小水槍。幾分鐘后蒙蒙就和“叔叔”混熟了,此時,“叔叔”要帶蒙蒙去吃肯德基……
應對方法:類似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時有發(fā)生。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對陌生人給的任何東西都別動心,尤其是對“我是你爸爸媽媽的好朋友”等都別相信;并且明確告訴陌生人,父母就在附近,或用“爸爸馬上就要來接我”的話,把陌生人嚇走。假如陌生人還纏著你,就聲東擊西,趁其不備朝人多的地方跑,大聲求救,高叫“火警!”以引起路邊人的注意。
獨走時有人盯梢
場景:放學后茵茵沒有看見媽媽來接自己,便心想:“反正家離學校不遠,我已是個小學生了,能自己回家的?!庇谑呛茏孕诺匾粋€人走了。
茵茵邊走邊玩,這時有個中年男人跟著她走走停停,等進了小區(qū),那男人主動對茵茵說自己也住在這個小區(qū),然后問茵茵家在幾號幾室……
應對方法:如果遇到以上場景,父母要告訴孩子,獨自回家時,發(fā)現有成年人在后面跟著你,一定要想辦法“割”掉這個尾巴。
簡單的方法是,到一個離你最近的十字路口,向正在執(zhí)勤的交警叔叔問個路,或者直接說后面有壞人跟著你。遇到危險的時候,讓孩子懂得求助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壞人脅迫你跟他走,就驚叫著奔向人多的地方;如果知道這時家里沒人,千萬不要往家里跑。
游樂場找不到父母
場景:在熙熙攘攘的游樂場,4歲揚揚跟著一個小姐姐從滾筒滑梯到太空艙,又從蹦蹦床到氣墊床……等小姐姐走后,揚揚才發(fā)現自己找不到媽媽了……應對方法:4歲以上的孩子都應該清楚記得家人的電話和自己的住址,平時父母要將如何打電話和如何在街上找到公用電話的方法一遍遍地演示給孩子看,如果是5歲的孩子,有必要讓他學認路和辨別方向,知道距家最近的公交站名。如揚揚在游樂場與父母走散,可以在原地稍等一會兒,然后請工作人員幫忙找到廣播室求助。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要囑咐孩子“遇事不慌”,千萬不要隨“好心人”到人少的地方或他的家中。
遇到有人勒索錢財
場景:有一天,上一年級的魯魯在校門碰到一個青年男人,莫名其妙地被他狠狠地揍了幾下后,那人還窮兇極惡地逼他交出身上所有錢。結果,魯魯身邊僅有的10元錢被搶走了。
應對方法:父母要告訴孩子的是,此時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這種情況下決不能逞強,錢是小事,要盡量避免自己受傷害。同時,要記住壞人的樣子,事后及時報警。如果父母有事在孩子放學時不能去接他,記得要與同學結伴而行。
遭遇有人過分親昵
場景:熠熠在小區(qū)里玩,這時一個熟悉的叔叔從背后拍了拍她的小屁股,又摸摸她的臉,反反復復地夸她是個美麗的小女孩,還說要送給她漂亮的衣服……
應對方法:在孩子遭遇性侵犯的案例中,相當部分是熟人造成的。因為他們已經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不再受到設防。所以,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原則:除了爸爸媽媽,別人都不能碰我的身體,也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隱私處,更不能讓別人接觸自己的隱私處。
此外,還要讓孩子知道,不能讓自己與陌生人在封閉的房間里相處,如果有人正在侵犯自己的身體,可以大聲叫喊:“爸爸快來呀!”以此來蒙蔽壞人,然后趁其不備,趕快逃離。
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保存?zhèn)€體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順利成長,家長應該從孩子幼年時就加強對他們的自我保護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那么,該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呢?看看網友的經驗分享。
紫羅蘭: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應該是隨時隨地,時時刻刻的。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電視、聽故事以及讓孩子親眼所見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導致災難的事例,豐富孩子一些簡單的社會經驗;進而向他們提出一些安全規(guī)則,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guī)則;父母不在家,不輕易開門讓陌生人進門,這些應該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識”。通過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險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同時無形中也增強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識。
葡萄歸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響到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孩子能獨立面對困難,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自主性,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家長不要事無巨細,處處為孩子掃除障礙,使孩子養(yǎng)成依賴心理。這都有利于孩子在勞動實踐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增強生活的自理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升了,相應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會加強。另外,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體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豆豆媽:要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養(yǎng)孩子的應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來,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其實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應變。比如天氣變化了,孩子自己會懂得加減衣服,季節(jié)交替時特別要注意身體健康。另外,也包括對突發(fā)事件的靈活處理,這需要家長孩子平時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長也可人為地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孩子想出各種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應變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園時,都愛“玩失蹤”,然后看孩子的反應,看他能不能鎮(zhèn)定自若,能不能找對求助的人,最后,家長再對孩子的處理方法做指點,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椰子樹:我覺得第一步應該是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安全意識教育。孩子年幼無知,沒有生活閱歷和經驗,他們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東西能玩、什么東西不能玩,有時偏偏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這些都需要家長事先給孩子訂下規(guī)矩,當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釋清楚,要不孩子會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繼續(xù)做一些危險嘗試。
感恩是人的一種美德,教孩子學會感恩,是我們現代孩子必須學會的重要課程,讓孩子學會感激給予生命并養(yǎng)育他們的父母;感激給予他們各種知識的教師;感激給予他們幫助的同學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的基本品德。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吃不了一點點苦,受不了一點點委屈。每次遇到家長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不聽大人的話,誰都不怕?!蔽野l(fā)現很多的家庭都是把孩子交給家里的老人管,父母親管得甚少,更談不上溝通了。而爺爺奶奶對孩子都是百依百順的。時間久了,孩子就以自我為中心,好吃的是自己的,好玩的是自己的,順著他們便是好,不順著他們的便是不疼愛了。他們根本體會不到別人的辛苦,想不到別人。
父母應該多花些時間和孩子溝通,打罵孩子是最愚蠢的辦法。既然孩子不能發(fā)現你們對他的愛,那么就從身邊的細小事情挖掘,引導孩子去發(fā)現身邊的愛。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我們的生活多么快樂幸福!讓孩子學會關心,學會感恩,這將有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無窮。如何教會孩子感恩呢?
首先,對孩子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孩子要心存感激,對人體恤,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理解他人,使他小小的心靈中存有一份真與善,讓他的內心世界變得富足和美好。
其次,從身邊小事培養(yǎng)感恩之心。對于同學之間的幫助,要教孩子誠心地說:“謝謝”。通過生活小事的引導,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要有溫暖,要溫柔相待;如果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而當別人有恩于自己時,要懂得感激;要懂得親人的愛,感激親人給予他的一切,從而懂得感激在他成長過程中支持和幫助過他的人。
還有,身教勝于言傳。我們的老師和家長,首先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給孩子一個榜樣的力量,當孩子為我們做事,我們也要真心地表示感謝,讓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更加珍惜眼前這美好、幸福、溫馨的生活,他的臉上永遠洋溢著甜蜜和喜悅,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笑口常開的人,也必將是一個有著健全人格和不凡作為的人!
相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寶貝平安長大”是父母最大的心愿,而怎樣給孩子們盡可能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幫助他們認識危險,學會保護自己呢?看看下面幾位家長的經驗之談,對您是否有所幫助。
學會自己愛自己
兒子4周歲了。昨天上電梯時,他才進去,電梯門就關上了,被獨自關在電梯里的兒子略帶哭腔地喊了一聲:“媽媽——”他爸爸立即喊了一句:“兒子不要著急,按4!”我匆忙上了另一部電梯。到了四樓,兒子已經在電梯門口等我了。我欣喜地抱住他,只見他雖然眼睛有點紅,但儼然一副“小男子漢”的模樣,很沉穩(wěn)地告訴我:“媽媽,我都著急了,我戴著手套不好按4,但是我沒哭,我勇敢吧!”
兒子獨自面對危險能夠冷靜處理,我想和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給他灌輸安全觀念有很大關系。小時候他喜歡邊吃零食邊玩,還會發(fā)笑,我就很嚴肅地警告他,不許吃東西時嬉笑;大一些,吃冰糖葫蘆,或是拿牙簽,我們都會隨時提醒他別扎到口、鼻、眼睛;他會爬高了,絕不允許他爬窗臺,并告訴他一些小朋友發(fā)生意外的實例,讓他知道這樣是很危險的;每天上下電梯,就教他如何防止被電梯夾到,3歲時就讓他踮起腳夠電梯里的數字鍵;在商場及人多的場所走失時,也記住在原地等候,不能焦急亂跑;在路上教他認識紅綠燈,教他交通規(guī)則,走斑馬線;教他不被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引誘……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將聽到、遇到和想到的安全和自我保護的知識和事例,及時地告訴寶貝,讓他樹立安全的觀念,學會自己愛自己。我想,我們能一直陪伴寶貝,保護寶貝當然很好,但更應該教會寶貝如何保護自己,使自己不受傷害,以及遇到突發(fā)性事件時的應對能力。
孩子的“保護神”是她自己
樂樂4歲半了,她特別外向,甚至比男孩還淘。一天中除了睡覺,幾乎沒有閑著的時候。所以,對于這樣的孩子,安全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在很多地方對樂樂是很寬松的,基本上不限制她,讓她自己去摸索。她還是小不點時,我們就盡量不用消極的口氣嚇唬孩子:“不準碰!”“不許!”這樣會讓孩子變得特別膽小。而是盡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而安全的環(huán)境,教她一些趨利避害的經驗。例如,在我們的關照下,把火和很熱的東西靠近她的手,使她知道燙;讓她擺弄一下別針,她就會知道別針會劃破皮膚,會傷人。這樣,她就知道這些是危險的,并逐漸會避開這些事物,慢慢知道保護自己。等她大一些時,我們會在她要做一些事或游戲之前,提前告訴她一些可能會發(fā)生的危險,如果她沒有聽進去,那就權當“吃一塹,長一智”了。但有些事我們是一直堅持她必須照做的:家里的插座等帶電的物品不能摸、不能在馬路上跑、不要輕易接近小動物(貓狗)……樂樂很喜歡運動,但運動是最容易使孩子受傷的,所以我在這方面教她注意的地方也最多:跑步時不要猛跑,不要東張西望,手里拿著東西不要運動(尤其是棍棒),人多的地方也不宜跑步,以免互相碰撞等。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我保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鞋帶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傷;熱湯熱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燙傷;吃飯不能嬉笑打鬧可避免氣管進異物……我們平時非常注意對樂樂這些生活小節(jié)的訓練,孩子能做的事就讓她自己做,絕不包辦代替。
寓教于樂是好辦法
從給孩子講白雪公主開始,兒子就明白不應該隨便吃別人給的東西——那時,他還小,只能通過講故事來教育他。
隨著他越來越懂事,我們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危險的,是不應該做的。
游戲中學會兒子有本專門為孩子制作的安全手冊,他最喜歡按照要求填色了,這樣在涂涂畫畫中也記住了應對陌生人的一些安全守則,如不給陌生人開門等。
媒體中獲得有段時間電視臺每晚播出《危機現場》,我們都會讓孩子一起觀看?,F在他也能很安靜地看完,并時不時地講解一番。從電視里他看到有一個小朋友在蹦蹦床上摔壞了腿——再去玩時,他就不會站在邊上跳,而是小心地站在中間。
情景設置我們經常設身處地地問他一些問題,比如“如果你在商場找不到爸爸媽媽怎么辦?”他就會想出好多辦法:去廣播室找阿姨廣播;讓服務臺的叔叔阿姨給我們打電話(兩歲時,他已經記住了爸爸的手機號);或者告訴警察叔叔家里住址,爸爸媽媽的名字等。雖然有些方法很幼稚,但這是他自己能動腦筋想出來的,很不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以身作則,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遵守規(guī)則。過馬路時,即使馬路上沒有一輛車,我們也會牽著寶寶的手,一直等到綠燈出現,并且會告訴他怎樣分辨車輛和行人應該遵守的信號,所以現在寶寶過馬路會很自覺地看紅、綠燈,會告訴我們“綠燈了,可以過了!”我們帶寶寶出去時,會主動繞過井蓋走,還會告訴他井蓋不能踩。剛開始他會問為什么,當我們把道理告訴他,并多次重復后,寶寶記住了。至少他現在走路會繞著這些東西,還會告訴其他小朋友:“別走井蓋,危險!會把牙磕掉的!”
父母還要告訴孩子碰到危險情況該如何應對,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我們經常設計一些“和爸爸媽媽走失、什么情況下去找警察叔叔、有陌生人敲門”等情景,有意識地訓練寶寶在各種情景下的反應,以游戲的形式告訴孩子正確的自我保護觀念。并反復教他背我們的電話號碼、住址、父母的姓名等,希望他能多些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雨綢繆,做父母的永遠也不希望有上述場景出現。但不希望不代表它不可能發(fā)生,父母如果能在日常安全教育上下點心思,會減少許多危險發(fā)生的幾率。
(來源:39健康網)
育兒觀念:注重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培養(yǎng)
昨天我在看報紙的時候又看到了一則新聞就是有關于孩子被拐騙的,看到失去孩子媽媽撕心裂肺的表情,我的心也感受到了同樣的疼痛。
是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做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不可能因為怕孩子走失而禁錮孩子的自由,將把綁在家里,而是從小就教育孩子怎樣保護自己,從防水、防電、防火、防走失等安全教育開始做起,從小就培養(yǎng)兒童的安全意識,給他一些簡單的自我防衛(wèi)的本領。如:教育孩子用電:不是不讓孩子使用電器,而是教給他 正確使用電器的方法,知道插插座的時候,不要接觸到鐵片,要正確地使用開關插頭……教育孩子防火:從小就知道不要玩火,看一些火災的記實片,讓他們了解火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危害,學會逃生、急救等……
教育孩子不要隨便陌生人講話,未經父母允許,不要拿陌生人給的東西,當父母不在家,有陌生人敲門時,不要開門,可以先問問他找誰,請陌生人自己跟父母聯系、留紙條在門口或是下次再來找父母,并且不能將父母的電話告訴陌生人……教育孩子認識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父母的名字等,假如孩子走丟后,遇到好人或是警察,至少讓孩子有線索可以找到自己的家。
這個丟失的孩子,是外來人口的子女,他們平時工作忙,孩子交給別人托管要又花錢,因此,讓孩子在門口或是市場玩,父母掉以輕心,這樣,孩子就被人販子盯上了,人販子有可能只用一顆兩毛錢的糖就將孩子騙走了,并以最快的速度賣出去,可以說,人販子的背后是有更大的主使者的,他們不是一般的犯罪團伙。如果交給了孩子怎樣保護自己,我向他們也就不會這么容易就得手。
經常有家長問我:“老師,你們用什么方法管這些孩子呀?你看,你們帶幾十孩子到外面玩,他們既文明又安全。我們只帶一個的孩子出去玩,他要么就摔交,要么就跟人打架?!?/p>
事實確實如此,我們不能因為怕孩子受傷或是打架而不讓孩子出來活動,兒童處于成長關鍵期,他們的健康比什么來得重要,而我們應該保證孩子每天兩個小時的戶外活動,因此,孩子每天都要鍛煉,上體育課、做課間操、玩大型器械等都是鍛煉的好方式。我們老師帶一群孩子出來玩時,我們會先教孩子玩的技能技巧,使他們懂得怎樣玩?怎樣玩才是安全的?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自我保護的能力,比如:玩滑滑梯時,頭不能先落地,否則有可能會使頭部受傷,在滑梯上面,不要爭先恐后,要學會互相謙讓的等,家長缺少的是正確的引導。
我們在關愛兒童健康的同時,兒童的安全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而安全教育要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所以我們有必要在加強孩子教育的同時與家長多溝通,讓家長也注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這樣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情發(fā)生。
我們都希望每個兒童都有一個幸福、快樂、健康的童年,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孩子的需求。
過度保護教育讓孩子喪失自我學習能力
一說到孩子的學習,家長們總是有著太多的抱怨:不走腦子,錯過的題改了之后還是一錯再錯,寫作業(yè)磨蹭,一邊玩兒一邊寫,效率很低……為了讓孩子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家長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依然沒有提高,學習態(tài)度也沒有改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學習能力的喪失呢?
過度保護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擔心或不安而采取過分保護、包辦代替以及控制孩子思想和行為的一種教育方式。
五年級的小光是個既孝順又懂事的孩子,可是他的學習卻一直讓媽媽十分頭疼,表現在不愛動腦子,寫作業(yè)磨蹭,一邊玩兒一邊寫,學過的知識常常記不住,媽媽最惱火的是小光的錯誤率特別高,錯過的知識改過三四遍還會錯,而且不該錯的也錯,每次考試卷子上全是紅杠。為了小光的學習,媽媽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從檢查作業(yè)到每天的復習,檢查作業(yè)中的錯題,找到后再幫小光抄下來,督促他改正,如果還不會,就給小光再講解,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外語,門門如此。盡管這樣,小光的成績仍然是全班倒數。媽媽特別生氣,自己付出這么多辛苦,卻看不到一點效果,媽媽的脾氣自然好不了,把惱火全撒到小光身上,整天在學習上指責小光,逼著他學習。除了學習之外,小光想玩兒、想看電視的要求,媽媽一概不答應。
和平區(qū)教研室教研員、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周梅認為,小光母子的情況屬于典型的家長過度保護的教養(yǎng)模式,在孩子學習問題上的一個體現。小光媽媽在孩子的學習上花的時間很多,參與了小光學習的全過程,但是小光卻沒有自由的成長空間,造成他對學習很厭煩,一提學習就咧嘴。從小光來說,他厭煩媽媽催逼著學習,控制他的一切,不讓玩兒也不讓做他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小光還離不開媽媽,他在學習上對媽媽強烈地依賴,他得借助媽媽才能解決學習上的困難。結果他對媽媽越是依賴,他的學習責任感和學習能力就越每況愈下,越是學習能力不行,媽媽就越著急。
過度保護教育的三種表現方式
一、家長常常為孩子過分地擔心與不安。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家長唯恐孩子學不會,考試考不好,老師會批評。二、時時處處包辦代替。家長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學業(yè)、健康、交友甚至前途有太多的擔心和不安。這種不安導致家長對孩子過分地負責,給予過度的幫助和保護。三、對孩子嚴加控制。家長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忽視孩子的能力和傾向,希望孩子完全聽從家長的要求和標準去做,以家長的意志為意志。
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理論的觀點,如果家長對孩子時時過度保護,孩子沒有了自己的需要,就不會有追求和目標。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一、使孩子喪失學習責任感。二、剝奪孩子能力增長的機會。三、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缺乏自信。四、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
而學習責任感的喪失使孩子經常不能獨立品嘗成功的果實?!澳憧丛趺礃?,我給你講對了吧,讓你背這個對了吧?!奔议L經常這樣對孩子說。盡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但是他會有獨立品嘗成功果實的體會嗎?如果是孩子獨立完成考了好成績,他會特別開心,也會形成他日后學習的一個推力。
面對孩子的學習,家長應該讓孩子做學習全過程的主人。
一、培養(yǎng)孩子學習責任感,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后果。很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的作業(yè)、考試錯得很多,在班里很沒有面子,被老師批評,就情不自禁地包辦代替。家長要丟開這個面子,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任,他上課沒注意聽,寫作業(yè)不認真,知識沒掌握,測驗沒有好成績,哪個地方錯了,孩子下次就會警醒,而家長的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這種責任心,過后還會錯。
二、要讓孩子自己成為學習全過程的主人。學習全過程從預習開始,上課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并檢查,有錯誤要及時改正,之后是復習,迎接考試,考試后要總結,改正錯題。而很多家長除了上課不能跟著聽,其他過程幾乎都在參與。有一個家長為了讓孩子不再出錯,買了九本檢測題,讓孩子一遍一遍地做。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主動學習,還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
三、如果孩子學習中遇到不會的題,家長不要立即上前告訴孩子答案,要啟發(fā)孩子獨立思考。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主動找錯、改錯,不懂不會的問題要及時問的習慣。這是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的關鍵因素?,F實情況是家長給孩子找錯,錯題本也是家長抄,然后再講解,督促孩子改正。
周梅老師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可是學習卻這么費勁,學習對他們來說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些是因為家長的期望值過高以及家長在學習上過多地參與和關注。孩子抱怨沒有時間玩兒,情緒不高,學習熱情衰減,學習上肯定不能積極面對,只剩消極抵抗了。
相信《教會孩子進行自我保護》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早上,孩子們快樂地入園了,大家走進教室,坐在小椅子上,可是李帥小朋友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也不坐下。我說:“李帥小朋友,請坐下?!笨墒撬€是站著不動,我又說了一遍,他還是不動。“李帥,你怎么了?”我問?!?..
自我保護的能力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這樣的能力是很薄弱的,為了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應該從孩子年幼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葡萄歸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
從孩子開始學會走路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應該逐漸教會孩子,當遭遇不測而父母不在身邊時,如何讓自己轉危為安。以下假設的幾個場景以及應對方法,供父母參考。 陌生人送上的東西 場景:傍晚,5歲的蒙蒙正在路邊挖沙...
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保存?zhèn)€體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順利成長,家長應該從孩子幼年時就加強對他們的自我保護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那么,該如何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