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是孩子快樂的家園;家庭則是孩子理想的起點。家長與教師需要多溝通交流,及時發(fā)現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有請駐留片刻,小編為你推薦培養(yǎng)孩子秘訣的方法你知道嗎,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目前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于孩子的疼愛更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無論孩子又怎樣的要求,家長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這樣的方式對于孩子來說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jié)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愿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我要什么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yǎng)
就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于一種對峙狀態(tài),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郁、偏執(zhí)、狂躁等。
延遲滿足培養(yǎng)好性格
表面看來,讓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遲一個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電動小火車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卻和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大事直接掛鉤。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并能有意識地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夢夢就是會掂量輕重的孩子,她憑自己一會兒的等待,多得到一張小貼片,而這種品質如果能延續(xù)到上學或工作以后,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獲得更多的“財富”。
拖延從一分鐘開始
第一,“等待”必修課0歲開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到寶寶哭時自己先沉住氣,趁勢和他說說話,告訴孩子你正在做什么,等一分鐘媽媽就會過來陪他,寶寶能從媽媽熟悉的聲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果這時孩子仍舊哭,索性就讓他哭上一兩分鐘,這有助于打磨他的耐心。適度的哭還能增加肺活量,對孩子的健康很有好處。等你把自己手里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餓了、尿了,還是想讓大人抱了。如此操練一段時間,寶寶對“延遲呼應”的態(tài)度就會從“憤怒”變?yōu)槠胶土?。到孩?0個月左右能稍稍聽懂一點話時,他有一些要求,比如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么吃的,父母可以遲一會兒給他,或對他說那樣東西燙,等涼了再吃。
也許父母會問:寶寶最初的反應比較激烈怎么辦?
其實,這是小寶寶和父母進行心理較量的必經階段,他巴不得用哭聲將你三步并作兩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終將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
第二,點滴瑣事當幫手
生活小事鑄就孩子的高素質,使之在平素的日積月累中慢慢懂得還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學會善解人意、習慣于等待。
面對誘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本領之一??吹奖淅锏谋苛?,孩子嚷嚷著要吃,但此時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給孩子解釋:“你現在正病著,吃了嗓子就說不出話來了,等過幾天好了給你吃?!薄拔揖统砸稽c點?!薄俺砸稽c你的嗓子也會比現在厲害,還得吃更多的藥,等好了,可以給你吃一個蛋筒?!焙⒆訒嗪饫?,選擇吃一個蛋筒。
第三,當忍則忍
能不能夠忍耐和長時間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強與弱的一種表現,因為生活中并非事事都遂人愿。培養(yǎng)孩子的忍耐力,可從2歲以后開始。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會傷心的;買一個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占有欲。
借助給孩子設立壓力情境的方法,鍛煉孩子的忍耐力。通過為孩子設立這些壓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開始主動調節(jié)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時的情緒,達到心態(tài)平和。
讓孩子習慣并平靜地接受延遲滿足,離不開表揚和獎勵,因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非常痛苦,當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紀錄,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小獎勵,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是值得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支撐。
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循序漸進,從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長達十多年的觀念傳遞之后,孩子就會把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和能力。
其實家長一位的總是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嚴重的,因此家長應對孩子采取另一種方式,這樣的方式要比家長總是付出滿足孩子的效果要來的好,家長還是多考慮一下這種方法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對父母來說,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有感受快樂的能力。真正的快樂可以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讓他對周圍變化繁復的世界有足夠的抵御能力。
一、給他一些發(fā)呆和閑逛的時間,給他們一些望著天空的云發(fā)呆的時間,讓他們可以不受約束地去抓小昆蟲,堆個樣子奇怪的雪人或者是看蜘蛛結網。這些活動都將給你的孩子一個自己去探索世界和追求快樂的機會。
二、教會他幫助周圍的人,快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周圍的大環(huán)境中都是一個有價值的成員,自己的行為是非常有意義的。要讓孩子產生這種感覺,你就需要多為他制造一些給予別人幫助的機會。
三、更多的身體活動,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體能和力量,更大的好處是讓他有機會開心大笑。這些讓孩子保持活躍狀態(tài)的活動有助于減輕壓力,讓孩子們能用一種更加健康的方式呼吸。
四、大聲笑,當你大聲笑的時候,就釋放了緊張的情緒,同時吸入更多氧氣,這樣能讓你在很短時間內就精力充沛,情緒高漲。
五、多創(chuàng)造幾種表揚的方式,當你的孩子取得進步,掌握了一種新技能,或者是完成了某個任務,不要只是簡單地對他說:“乖孩子”,或者“做得不錯”。其實獎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會你的孩子去體味成就感帶來的滿足。六、保證孩子吃好吃“對”,正確的飲食可以緩解情緒波動,對身心的健康都有好處。對小孩子來說,最合適的零食和小點心應該是:低脂酸奶、新鮮水果或者果脯,當然還有全麥面包,在上面抹一點點花生醬或者水果著哩,孩子一定喜歡。
七、發(fā)掘他內心的藝術世界,讓孩子接觸包括音樂、舞蹈在內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有好處的,能夠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他發(fā)現自身的價值。
八、別對孩子吝嗇你的微笑,向你的孩子展示一個放松、會心的微笑,孩子從中感受到的安慰肯定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
九、專心聽孩子說話,記得要把你的兩只耳朵都給孩子。如果孩子對你說話的時候你正在忙著其他的事情,一定要停下來,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那里。不要打斷他,不要插嘴,也不要催促,即便他講的事情你已經聽過一遍了。
十、放棄所有的完美理念,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但如果做父母的試圖幫助孩子改正或者“收拾”他們造成的不夠完美的結果,其實反而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十一、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孩子從小形成這樣一個概念: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每一次當孩子遇到困難,無論是和小伙伴鬧了別扭,還是新買的拼圖怎么也拼不起來了,你就可以用這樣的辦法來幫助他解決問題。
十二、給孩子一個發(fā)光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點,為什么不給他機會把優(yōu)點展示出來呢?只要你對孩子的特點表現出熱情,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過了周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個月后,身心發(fā)展的速度一路飆升。當孩子具備獨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會厭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著獨闖天下。當他能夠理解和運用人稱代詞“我”的那一刻,就會告別“順從”,起草著自己的“獨立宣言”。這一階段,他一反常態(tài)執(zhí)拗、任性、甚至強硬。在他的成長詞典中,“不”成為運用頻率最高的單字。這個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一反抗期”。
矛盾沖突源自何處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想了解和想嘗試的事非常多。他們愿意更多的掙脫大人的看管,獨立去“探索”環(huán)境中每一個“小兒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動”是很多看護人對這個階段孩子行為特點所下的結論。接近1歲半的孩子越來越熱衷于“掃蕩”和“清野”,他要檢驗從成人的活動中所“看”到的經驗,他要模仿、再現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戲”:拿起小錘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幾,把雞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腳尖搬倒書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經驗、閱歷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而告終。
“越不讓動越要動”
是很多父母總結出的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衛(wèi)生紙拽至窮盡,滿臉洋溢著興奮;他會打開低矮的柜門,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辦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閣的寶貝歡呼雀躍;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戰(zhàn)電源、煤氣灶、飲水機而義無返顧……
此外,這個時期的孩子能不斷向看護人提出強硬的挑戰(zhàn)。在與父母的抗衡中,他積累著“攻守”經驗,了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媽媽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自己走,孩子常會把雙腿盤起腳不沾地,像條毛蟲吊在空中,當爸爸媽媽不肯再抱的時候,他會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難移,假如父母真不讓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們的寶寶經過“痛苦的抉擇”也能后來居上……在與成人的對恃里,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這種“反?!弊兓?,并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而是他長大了,大到想向我們證明:他有自己的主張,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須實現更多的需要。他不斷的通過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訴我們:他要做一個獨立的人,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別人提出要求,要讓別人受到自己的影響和牽制。
用孩子眼光來看待
作為父母搞不懂:為什么當寶寶要長大時,現有的和諧、寧靜會常被沖突、惡戰(zhàn)攪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個傾心追求獨立的孩子,在成長中時時處處所遭遇的沮喪與煩躁:當他打開一個裝滿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大人把柜子鎖了起來;他漫步到廚房,撫弄著爐灶上的旋鈕,想看看是否也會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覺的媽媽抱開;他拽著臺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會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評“不乖!”……他會走、會爬、會登高,可英雄無用武之地!周圍有那么多令人興奮激動的機會,卻每每都被扼殺在動手之前!為這些孩子就有100%大發(fā)雷霆的理由。假如我們被還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兒,相信也會成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們能理解嘗試獨立的孩子,那些難以運用語言表達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為規(guī)范和自然法則的約束下,在敗多勝少、四面楚歌的探險歷練中,逐漸發(fā)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時時被失望、害怕和孤獨圍追堵截著:那天,他像爸爸那樣一只腳踏上矮椅,卻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號啕之中全是對疼痛的憤懣與不解;一日,他像推積木一樣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讓他第一次品嘗到自卑無奈的苦澀。他好想控制身邊的事物,但卻左右不了它們的發(fā)展。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語言能力的局限,孩子無法通過與成人的有效溝通,釋放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壓。這么多的孩子表達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慮與不信任,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面對父母的關愛幫助,他會拒絕接受,而要“我自己來”。
心理學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一定要有這個“反抗期”嗎?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漸進式的變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轉折時段內,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矛盾會高度激化,對這種激化疏導的方式不同,會導致孩子產生不同強度的情緒體驗,從而引發(fā)飛躍式的正、負兩極變化。研究者據此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定階段內,存在著轉折期、危機期、對抗期等不同稱謂的學術觀點。如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發(fā)展要經歷8個“危機”,而在孩子出生后的頭3年里就要經歷兩個危機的挑戰(zhàn)。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轉折中,典型的行為突變有兩三歲的反抗執(zhí)拗,七八歲的心理平衡失調,十二三歲的消極、違抗性等等。特別是由于在以上各階段內,父母通常會由于兒童的對抗、逆反等極端行為,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惡化,往往不經意間,就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后整個人生的和諧發(fā)展。
但是,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同樣證明:轉折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必經階段,但“危機”并非必然相隨。只要父母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策略應對,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fā)展加速期,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支持、促進。
英國一個名叫艾瑞斯.格瑞斯.哈姆肖(IrisGraceHalmshaw)的三歲小姑娘去年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癥,醫(yī)生建議她可以嘗試藝術治療。于是小艾瑞斯開始用畫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出乎意料的是她的畫在藝術界引起不少轟動,作品拍賣售價竟高達800多英鎊(約人民幣7700元)。其實,每個寶寶都像小超人,在平凡的外表下有著不為人知的潛能,家長千萬不要忽視了。你要相信,每個寶寶都有屬于他自己的“超能力”,只是很容易被“粗心”的我們忽視了。家長不妨細心觀察,找到寶寶的潛能與愛好。
一、潛在能力的15種表現
1、語言才能:善于用語言描述所聽到的各種聲響;常給孩子朗讀的故事,要是你更換了里面的某個詞,孩子就會說讀錯了,并加以糾正;喜歡對人講故事,而且講得繪聲繪色。
2、音樂才能:喜歡伴隨樂器的彈奏演唱;喜歡傾聽各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響,并能根據聲響準確地判斷出是什么樂器;能準確地記憶詩歌和電視里經常播放的樂曲。
3、社交才能:善于觀察父母的心情,領會父母的憂與樂;落落大方,動作優(yōu)雅懂禮貌;看見生人時會說“他好像某某人”之類的話。
4、想象能力:善于辨別方向,極少迷路;乘車時,對經過的站名或路標記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時候曾經來過這相地方;喜歡東寫西畫,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種物體。
5、運動智能:喜歡自己動手,很多東西一學就會;喜歡東寫西畫,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種物體。
二、怎么發(fā)展寶寶的這些潛能
1、語言才能:
講故事
媽媽每天晚上給寶寶睡前講故事,故事、素材的積累能夠讓寶寶不斷地觀察學習,積累詞匯;寶寶年紀稍長,就可以鼓勵他跟你講故事,比如復述今天老師講的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幾天前媽媽說的那個小紅帽故事。
演講
家長不但要鼓勵孩子多說,而且還應該對孩子說話的內容給予引導。比如家長給孩子一個小主題,讓孩子自由發(fā)揮隨意演講,或者說說他認為有趣的事,說完后家長可以給他一些指導意見,寶寶鍛煉了口才,同時也建立了自信。
2、音樂才能:
用孩子懂的方式傳遞音樂
對小寶寶,媽媽可以哼著歌或者放著輕柔的音樂,幫寶寶做個輕撫按摩;對大寶寶,媽媽可以帶領他跟著節(jié)奏拍手、踏腳或敲奏小樂器,感應音樂的拍子;或者拿著紗巾,舞出旋律的高低,甚至親子間的傳球,都可在感應樂曲中傳遞音樂的美好。
玩音樂,不分形式
家長可以讓寶寶試著敲打鍋碗瓢盆,制造出音色高低不同的聲響。用塑料調羹敲出些柔和的“叮?!甭暎蚴怯媚局频纳鬃忧么虺觥班锑獭钡穆曇?。挑選一些寶寶平常喜歡的童謠或是歌曲,一邊唱一邊用手邊的小道具來增加特殊的音響效果,用鐵鍋和鏟子敲打出相應的節(jié)奏。
3、社交才能:
多讓孩子與人相處
幼兒園是個擴大寶寶圈子、學習人際交往的最好平臺,家長也可以多帶寶寶去公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寶寶在玩樂的過程中學習和陌生人相識、相處的人際技能。
在游戲中讓寶寶學會角色轉換
和寶寶玩角色扮演游戲,讓他“真實”地感受到不同角色有著不同的想法,學會逐漸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比如媽媽拒絕分享玩具,可以讓寶寶感受到“被拒絕很受傷”的心理感受。
4、豐富想象力:
制作手工藝品
提供一些廢舊的材料,比如彩紙、紙盒、紐扣等等,鼓勵寶寶自己用這些材料動手制作一些生動有趣的手工作品:比如用酸奶盒子做成小汽車、用糖紙和橡皮筋做成娃娃裙子等等。創(chuàng)造的過程能夠激發(fā)寶寶潛在的想象力。
5、運動智能:
和孩子玩平衡游戲
用紙牌或者鉛筆搭金三角結構,或者用空礦泉水瓶逐個搭高,有時候和寶寶一起玩單腳投擲紙團的游戲,這些能夠很好地鍛煉寶寶的平衡感和肢體的協(xié)調運動。
鼓勵孩子拆裝東西
寶寶是個小破壞家,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引導寶寶將拆散的東西重新組裝起來,比如小汽車或者一些小型電器拆了重裝,能夠很好地鍛煉寶寶的動手能力。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熊孩子”呢?
一眼沒看住,變成了一條泥鰍回家。
一眼沒看住,挖煤去了。
一眼沒看住,雞蛋當橡皮泥。
一眼沒看住,魚缸變浴缸。
……
以上情況,在孩子幼年時期,想必各位家長都是很頭疼的吧?但是,你們知道嗎?這些孩子的天性卻是對他們的未來大大有益的。
記得熊孩子2歲半時的某天,我從廁所出來差點暈倒,因為我面前不遠處站著一只不明小生物——熊孩子嘴里一邊咬著我的唇膏,一邊抱怨“不好吃”,眼睛涂成了大熊貓、嘴巴涂成了小丑唇,臉上、胳膊上、大腿上、鏡子上、墻上、床上都被涂了橘紅色的唇膏。
看到我出來了,小眼睛盯著我一聲不吭,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
第一反應是這熊孩子太逗比了,狂笑一陣后,開始心疼我的唇膏,老娘擠牙縫的錢一咬牙一跺腳才狠下心買回的橘紅色唇膏呀,就這樣香消玉損了。
但看著熊孩子仍舊小心翼翼地看著我的樣子,頓時母性大發(fā),100支奢侈唇膏也頂不上我一個熊孩子哪。
我蹲下來,戳戳他的小臉:“你是不是見媽媽有時候涂?所以也想試試?”
熊孩子點頭,看到媽媽沒有責怪,情緒放松下來了。
我給他演示了如何用唇膏:“你看啊,唇膏只涂抹在嘴唇上,一點點就夠了。”
“但是唇膏不能涂床上、鏡子上,也不能涂在身上,鑒于你的錯誤使用方法,懲罰你幫媽媽清洗干凈。”隨后我跟熊孩子一起把有唇膏的地方用毛巾擦除,最后幫他洗了個澡。
后來雖然他還會偶爾“使用”我的唇膏,但再也沒有把自己涂成不明小生物了。
拯救了唇膏,其他的破壞行動繼續(xù)進行。
3歲時,打碎一袋雞蛋連殼加蔥放在冰箱急凍層要做芝士蛋糕;冬天擔心魚被凍壞,把魚從金魚缸撈出來放陽臺曬太陽……
4歲,將鍵盤拆了個稀巴爛,看看里面是不是有個會唱歌會跳舞還會寫字讀詩歌的小人兒;家里紙巾沒了,創(chuàng)意般拆出媽媽的衛(wèi)生巾給剛吃完冰淇淋的小表妹擦嘴……
他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蠻勁蹂躪著周圍的世界,什么奶奶的鍋鏟醬油、爺爺的煙斗褲衩、爸爸的剃須刀游戲機、媽媽的胸衣脫毛機……統(tǒng)統(tǒng)成了他的手下孤魂。他一點一點認知在一具具可憐的家庭用品的尸骸的長城上筑起了知識的城堡。
難怪人家說,每一代人的成長,真的是一段可泣可歌的歷史呀。
其實,“搞破壞”是所有孩子2~6歲階段的主要特征,他們由于認知貧乏、生活經驗欠缺,他們在向周圍環(huán)境學習時,一不小心就使用了“蠻橫”的手段,這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尚不懂得如何“憐香惜玉”,不僅是對于外界的事物,還包括對待他們自己。但是,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蠻勁”,他們才能一點點地認識著這個世界。
另外,班杜拉認為,兒童的許多行為模式是通過觀察模仿習得。他們會重復大人的行為舉止,但由于他們的那么一點可憐的生活經驗,導致他們經常東施效顰,做出讓人啼笑皆非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一個個“搗蛋”行為時,在保證孩子生命安全和家庭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姑且兩眼一閉,讓他們逗劇去吧。沒有什么比孩子的快樂探索和成長更重要的事情了。
孩子們在搗蛋過程中獲得了什么?
在某些懶惰不愿收拾殘局或極其忙碌的大人看來,孩子們的搗蛋行為著實讓人抓狂,但你怎么忍心讓他們在短暫的童年全然當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孩子?并且,孩子們還能從搗蛋中學到了其他“規(guī)矩”孩子所不能得到的精神財富:
知識經驗的快速積累
一個孩子不接觸世界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就像一個狼孩在有限的的生活環(huán)境中,只學會覓食和嚎叫,沒有任何社會技能和知識一樣。
除了父母的擁抱和關愛,幼兒期的孩子需要操作身邊的事物,比如操作玩具、操作認知成熟的成年人的物品,無論是無意識還是有意識的模仿,都能讓他們的原始知識經驗得到快速積累。
動手能力的質的飛躍
孩子們模仿涂口紅、模仿打電話、打手機、拆除玩具用品……他們通過這一系列的行為驅動手指和大腦觸電、協(xié)調操作,促使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否則沒有接觸世界,寶寶們可能只會停留在咿呀學語、吮手指的階段停滯不前。
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的跳躍式提高
嬰兒從搖籃往外的每一步的前進,就是他們探索能力的每一個積累。到了搗蛋的年齡,他們不僅接觸物品,還懂得蹂躪糟蹋物品(不建議無節(jié)制),甚至還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物品,比如某孩子用牙刷梳頭。
有人說,一次“搗蛋行為”帶給孩子大腦的激發(fā)效果,勝過成年人讀一年書,尤其是創(chuàng)新基因的激發(fā)。雖然不知真假,但可見孩子“搗蛋行為”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所以,再次嚴正聲明:在保證孩子生命安全和家庭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姑且兩眼一閉,讓孩子們逗劇去吧。很酸爽?誰讓你是孩子的爹媽?
在給寶寶認知新事物的時候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說讓寶寶辨別顏色也是有先后順序的。寶寶認顏色說容易就容易,說不容易就不容易。其實,教寶寶認顏色也有“生人勿近”的雷區(qū),如果不小心踩中,辣媽們你就要多注意咯,想必你會好奇有哪些雷區(qū)吧,一起來看看吧!
例子分享:寶寶認顏色
a、孩子已經3歲了,可是他對顏色總是分不清楚,給他來了一個測試,就是很多綠色的辣椒中放一個紅色的辣椒,可是他也能一下子把那個紅辣椒拿出來。平時教他顏色,過一會兒再問他,他就忘記了,又亂說顏色了。
b、孩子2歲了,紅、黃、藍、綠不同顏色同樣形狀的東西,如果只是告訴他顏色讓他區(qū)分出來,他總是說錯,而且怎么教也是亂說一氣;如果把這些東西事先分給大家,再讓寶寶從中找出某個人的東西,他是能夠找出來的。
原因解釋:寶寶認顏色
五光十色的周圍環(huán)境激發(fā)著孩子的認識興趣和愿望,也培養(yǎng)孩子的美感。教孩子學會區(qū)別認識顏色,是教孩子認識事物、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美感不可缺少的內容。一般來說,教孩子認識顏色可以從周歲左右開始。我們在教1~2歲的寶寶認識顏色時,主要是認識紅、黃、藍、綠四種基本顏色。
剛開始教孩子認識顏色和形狀時,家長一定要掌握用“是非強調法”。例如,看見幾個彩色的氣球,我們告訴他:“這個是紅色,這個不是紅色的?!蓖ㄟ^“是”和“不是”一起來強調一個知識點——紅色,等孩子不管看見什么東西都能一眼分辨出“紅色”時,我們再用這種方法來教孩子認另一種顏色。這樣以一個個知識點來幫助孩子加深記憶,鞏固知識,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告訴寶寶:“這個是紅色,這個是藍色,那個是綠色。”“填鴨式”地一下讓他接受這么多知識點,不但容易使他混淆概念,還會造成孩子對概念的模棱兩可。所以,才會有很多家長反映:“這孩子其實什么顏色都知道,可是一問他就亂套了?!边@就是因為,讓孩子一下了接受這么多種顏色的名稱,他無法真正弄清楚每種顏色的概念。
特別要提醒的是,最初的概念錯誤會非常難糾正。要防止這種概念錯誤出現,方法是:一次一個顏色,特別是紅、黃不能同時認,因為音太近似,會造成混淆??上冗x擇一個固定物,比如一塊紅積木,告訴她是紅色。然后帶著這塊積木,到處去比較,發(fā)現紅色的東西。這也是一種游戲啊。比如紅色的氣球,紅色的花,等。有時,紅色之間會有不同,但不要現在就講給她,因為她還分辨不出。除非她問你,這說明她的觀察力大有長進。認顏色可結合涂畫進行,比如,媽媽給寶寶畫朵紅花。認顏色對孩子比較難,因為沒有可參照的東西,有的孩子認紅色用了1年。關鍵是媽媽千萬不能著急,不能說孩子笨。如果孩子到學齡期還是不能分辨顏色,則要考慮是否有色盲的存在,一般色盲是隔代遺傳的,要考慮家族是否有此種情況存在。
另外,認識顏色是有一個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紅——黑——白——綠——黃——藍——紫——灰——棕(褐色)。按這個順序去認識顏色將事半功倍,而且教孩子認識這些顏色時一定要注意的是方法。不能一股腦的教給他認,而是這個星期教他認黃色,在生活中就只給他認一切包含黃色的物體,下一個星期只認藍色,認識生活中所有含藍色的事物,如此類推,很快他就會掌握全部顏色保證不易忘記,就是靠著這種方法,有些寶寶快滿兩歲時就已經認識了十種顏色了,進而推廣到粉紅等一系列淺色系列分辨也沒問題。
學習是無處不在的
家長的言行,你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孩子都在不斷的吸收。
你如何對待長輩,或是跟別人怎樣相處;你家里的布置,你在廚房里做家務,你端在桌子上的幾個菜;你打掃屋子,對物品的擺放;你平時的穿著,所有的一言一行。
孩子從會走路會說話開始,就在向你學習了。所以今天孩子的學習如何,基本是你前十年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
教育是緩慢的,成長是終生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的不僅是這一個孩子,而是幾代人。我們的眼光不僅要看到孩子一生的成長,更應該看到的下一代,兩代,甚至三代以上。
只有如此,才能確保百年之后,你這個家族會慢慢地越來越優(yōu)秀,或者越來越高貴。
家長是學出來的,等你的孩子再過二十年三十年做了父母,而你們做爺爺奶奶的時候,下一代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自然要高出很多。那么這樣兩三代以后呢?
當然,對當下的這個孩子,在小學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個字——養(yǎng)。培養(yǎng)習慣,慢慢培養(yǎng)。孩子才十歲,時間還很長。培養(yǎng)對學習的熱情和正確的態(tài)度,培養(yǎng)正直的為人,培養(yǎng)善良正義的品質。如果這些都培養(yǎng)好了,孩子長大之后你又擔心什么呢?
家長首先要讀起來,要愛學習
你自己不讀書,你怎么要求孩子讀書?你自己都不熱愛學習,你怎么要求孩子愛學習?
就像剛剛家長會開始前,有少數家長走進教室都不跟老師打招呼一樣。你自己不講禮貌,又怎么要求孩子去做一個懂禮貌的人?所以當孩子學習不好時,先不要責怪孩子,請各位先檢討自己。
大聲讀書,培養(yǎng)語感
一定要讓孩子每天晚上大聲讀。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這是學習語言最關鍵的途徑。要旁若無人,不怕羞。孩子不愿意,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讀。
凡是能大聲而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孩子,語文一定不會差,作文也肯定不會差。
多陪伴,好孩子有時是陪出來的
平時一向自覺,學習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大都是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父母負責任的教育影響出來的。而不自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那必須是家長陪出來的。家長一定要多陪。真正留點時間給你的孩子。再忙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
孩子看書時,你也在旁邊看書;孩子做作業(yè)時,你同樣在旁邊看書;孩子在那里背誦,你一樣可以看書。不需要你太多地過問他的作業(yè),你只要靜靜地陪著他就行。
工作忙、累都不是理由,你只有一個孩子,是唯一。
多鼓勵,少批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不能老是批評孩子,將來孩子慢慢長大,總有一天,你會批評不過他??偸桥u,孩子會逆反,總有一天會反抗。相信孩子的點滴進步,不要著急。
信任孩子,最重要。沒有什么再比得到別人的信任再能促進自己上進了。
多交流,平等對話,用心對待孩子
每天也要抽點時間和孩子聊會兒天,隨時關注他們的表現。如果因為忙碌,無法面對面和孩子溝通,可以用紙筆交流。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可以用書信來交流。比方您回到家的時候,孩子已經休息了,那我建議你可以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歉意和關心。
不在于長短和質量,而在于您對孩子的一片心。孩子是敏感的,我們對孩子的每一點關心,他們都會深深記在心里。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培訓出來的,大體是耳濡目染過來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融合自己的三觀再傳遞給孩子。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是否合理,經常會反思,力求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業(yè)教育,有時過猶不及,教育方向會偏離既定軌道,孩子越走越遠。
我們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下面大家總結了五大理念。
一、平等對話
父母過度控制從而抑制孩子的成長速度與空間。日常的生活中,經??吹礁改笧榱俗尯⒆勇犜挷蝗堑?,都是以權威示之并要吆喝:“我是你爸媽,你不聽我的聽誰的?!都是為了你好”,如此教育讓孩子逐漸喪失“人格平等”,過于順從的孩子消磨了個性與天性,自身后續(xù)發(fā)展會受到不同程度制約,得不償失。
二、父母自我進修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與英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存在,但孩子逐漸長大后,你是否深感壓力呢?有是很正常,那趕緊抽時間學習,提高自己。
根據一項調查統(tǒng)計:我國人年均讀書數量只有0.7本,日本高達40本!
父母不進步,如何指望孩子喜歡讀書,愛上學習呢?
三、品德至上
社會競爭激烈,人能夠德才兼?zhèn)淠鞘亲詈?。不過,孩子的教育著重“德”的培育才是首要任務,有才無德對社會便是雙刃劍,有時候能為社會的進步帶來卓出貢獻,同時也能擾亂社會秩序以及觸及社會道德底線。
或許有德少才甚至無才,會讓個人在社會難以真有所成就,但是如今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社會分工明確,學得一技之能是大部分學生出來社會走的一條路,無須過于擔憂。因此,“德”的培育是父母最重要的教育任務。
四、相信孩子的潛力
“隔壁家的孩子...”以及“女孩子讀到高中,就趕不上男孩子…”經常在孩子面前掛著這些口頭語是最不明智的打擊,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
孩子的潛力不能說無限的,每個人都有瓶頸,如何把瓶頸撐高或者以后孩子能否突破瓶頸,根源在于孩子從小心態(tài)以及素質上的培養(yǎng)。
之前一次調查統(tǒng)計,成績平庸且性格較為懦弱,遇到困難選擇逃避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基本都有持續(xù)的“激將法”對待孩子。
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各位父母,一定管住好自己的口舌,與其一味打擊,不如客觀的評價孩子或者適當多點贊揚。
五、讓孩子理解“讀書”
學校讀書最現實的目的便是升學,對著一張張考卷拿到冷冰冰的紅色數字,走的是學習-考試-升學-找工作這樣一個流程,請不要讓孩子片面認為讀書就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如今,大學畢業(yè)出來,有78%的大學生的工作與專業(yè)不對口,很多都要經歷轉行接觸新領域,重新學習一項新技能。學校內讀書不單純是指學到什么知識,而是通過十幾年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知道如何讀書如何更快的學習知識并懂得自我成長,這對踏入社會工作后的學生才是最最重要的一個素質。
查了查資料,更加一頭霧水,而且各有說法,貌似各有道理。我決定,我也要拿出我自己的主張!我覺得,整明白下列問題,早教這事就算折騰清楚了。
1、早教到底是啥意思?我覺得早教的意思就是早期教育。而教育的范疇就大了。生活行為習慣、思想品質的樹立、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
2、早教得多早?既然是早期教育,應該是越早越好,從胚胎期開始也不為過,不,從孕準期開始也不算太夸張?。ù蚝眠z傳基礎嘛)。不過早字固然重要,“什么人上什么菜”更重要。也就是說,順著孩子的發(fā)育特點和時機切入相適宜的教育方法最重要。教一個剛出生幾天的孩子建立小便規(guī)律,這就是違反客觀規(guī)律。而放任一個正在語言敏感期的孩子不理不睬也有點暴殄天物,超級浪費。
3、為啥要早教?其實我對早教這個說法本身就有些排斥。我覺得教育是個有始有終的事,不管任何階段都要進行教育,如果非要分早教,那就也要有相應的“中教”、“晚教”。而孩子要教育要引導,這沒啥為什么可問了。教育的意義誰都明白的。
4、早教要教啥?早教如何教?
1)我先了解了下孩子的各個敏感期,了解了下孩子的發(fā)育基本過程,然后注意一一對上“號”,根據各階段不同情況施教。
2)我覺得愛心、耐心和持續(xù)性是教育孩子的基礎。起碼有五個媽媽和我說,她們當初也教過自己的孩子識字認卡片背兒歌和唐詩,但三歲后全部忘記了。我追問了下,她們全部是孩子一學會就作了罷,而我現在經常定期給xx復習復習,還根據某種情景而讀出某首兒歌或詩歌,加深他的感受。就算xx三歲后完全忘記了現在背下的詩歌兒歌,我覺得之前的教育也不是浪費,而是絕對發(fā)揮了作用,起碼,在建立良好親子關系這方面起過作用。重要的其實根本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3)自己要做好表率。檢舉下我自己:今天早晨我捏了個提子抱著xx出門,打算路上讓他吃這粒提子,剝了皮便隨手扔在了地上。老貓見了便批評我:你這樣沒公德心。還真是。我以后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4)因材施教??吹轿浵佒v螞蟻,看到機器說機器。反正不放過機會,說個不停。當然,一切順著孩子的興趣轉。只要他不愿意聽立即叫停。
5)不打擾孩子的游戲。只要不是不安全不衛(wèi)生,都讓他接觸,擺弄,哪怕自己要收拾得很辛苦。
6)盡可能多地陪孩子。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7)讓孩子快樂了,我覺得就是早教成功了。
好象還是沒折騰清楚呀。不管不管了。我在這地方沒處去上親子班或者早教班,曾經體驗過一次,出來后我比較狂傲地對我同事說,那早教班的老師還不如我呢。反正我對早教班不抱特別高的幻想,我對我自己比較抱以重任。
喜歡《培養(yǎng)孩子秘訣的方法你知道嗎》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導讀:作為家長你對自己的孩子了解多嗎?小孩子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對這些行為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你是否都清楚? 當一個新生命來到家里時,新爸新媽顯得有點手忙腳亂,為什么寶寶哭鬧,為什么寶寶粘人,為什...
小草在無意中生長,花兒在悄悄的開放,寶寶在不自覺中一天天長大,一直覺得做母親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一個小小的生命,交付你,由你來把寶寶帶大,讓寶寶成為一個能懂你并與你相知相愛的親人,是一個多么浪漫的母親...
對父母來說,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有感受快樂的能力。真正的快樂可以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讓他對周圍變化繁復的世界有足夠的抵御能力。 一、給他一些發(fā)呆和閑逛的時間,給他們一些望著天空的云發(fā)呆的時間,讓他們...
過了周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其實,這是...
英國一個名叫艾瑞斯.格瑞斯.哈姆肖(IrisGraceHalmshaw)的三歲小姑娘去年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癥,醫(yī)生建議她可以嘗試藝術治療。于是小艾瑞斯開始用畫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出乎意料的是她的畫在藝...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