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筆記。
幼兒園,是孩子快樂的家園;家庭則是孩子理想的起點。不管是幼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良情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么,教師除了教學,還有哪些責任與義務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在教育問題上,幾乎所有家長的出發(fā)點都是愛孩子,想對孩子好,但卻在表現(xiàn)形式上感到迷茫,不懂得把控愛的分寸感,結果卻會對孩子獨立人格的建立產(chǎn)生傷害。愛得有分寸感,不過度,孩子才會有分寸感,會自我控制,反而最自覺。
自由度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長聽到“自由”這個觀念時會大吃一驚:給自由,那孩子不就無法無天了?對“愛”的恐懼就是對自由的恐懼,直接的反應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典型方式是包辦、控制和嚴厲管制。“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p>
愛和溺愛不是一個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愛的本質(zhì)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而溺愛的本質(zhì)則是管制、包辦和批評。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溺愛”是一種“反愛”,它會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么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窩里橫等。
愛則是給孩子自由,培養(yǎng)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父母想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yǎng)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放手”的原則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盡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尊重感
“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于作業(yè)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nèi)容,幾乎都伴隨著“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
我們的習俗是過度表達關心,否則會被認為是冷漠。但請誠實地想一想,當我們提醒別人“慢點”或“小心”時,是針對認為對方需要提醒,還是更多地為了表示我們在關心對方?難道一個人嗆了一下還不懂得小心,還會嗆第二口?上臺階絆了一下還會絆第二下?
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么和做點什么,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為原則。
孩子吃東西不小心嗆了,其實只需要咳嗽一小會兒就沒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關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顧表達自己的關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給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尷尬!
當孩子覺得自己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有的孩子會用發(fā)火的方式企圖找回面子,而一個特別敏感內(nèi)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說,默默承受了這些憋屈,才更可憐。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向孩子表達過度關心,造成孩子尷尬,繼而會引發(fā)孩子的不愉快情緒。所以,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為情。
金錢觀
內(nèi)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孩子將來會不會亂花錢,關鍵在兩點:一是家長的榜樣做得如何;二是他內(nèi)心有沒有物質(zhì)上的匱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總會得體地處理一切生活問題,內(nèi)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人活著就是謀求快樂和幸福,不要把錢看得太重。錢是為生活而服務的,不要把節(jié)儉當成生活的首要原則。
過度節(jié)約實質(zhì)上就是過度看重錢,這是一種內(nèi)在匱乏感的表現(xiàn),是對生活終極目標的迷失。如果家長過度節(jié)儉,恐怕孩子將來會形成吝嗇的毛病,或者因為從小形成匱乏感,對物質(zhì)反而有很大的貪欲。
父母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會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孩子。如果家長在生活中沒有表現(xiàn)出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而僅僅是當作生活的一種工具,那么孩子也會學著家長的樣子去處理與金錢的關系。
讓孩子內(nèi)心擁有豐足感,他才會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錢觀。
人可以賦予財富以某種善惡性質(zhì),但財富本身并不會改變?nèi)说纳茞?。比如,讓孩子來支配壓歲錢“巨款”并不會對孩子產(chǎn)生負面影響,錢是“死”的,真正能影響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長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系?,F(xiàn)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但到底給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長之間差別巨大。這個差別,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良弓。
無論都市或鄉(xiāng)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兒他媽說了算”
01
我是一個爸爸,家有4歲男孩。
有小朋友的家庭,教育問題一定是第一位的。
可是幾個教育者,面對一個被教育者,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那是必然。
在我們家,解決這類矛盾的方法是:溝通討論,一般來講,孩兒他媽說的算。
每當我跟人聊到這點,總會被夸贊思想先進,其實,我也是踩過坑之后做出了改變,嘗到甜頭了才篤定了這樣的想法。
以前的我:
孩子要看電視,老婆說不行,我一邊說著看一會咋了,一邊拿起遙控器打開了電視。老婆氣鼓鼓的說我就會破壞她的教育,我心想偶爾慣一下孩子又怎么了嘛。
現(xiàn)在的我:
孩子要看電視,老婆說不行,我也會說不行。老婆跟孩子解釋著為什么不讓看電視的原因,我心想在孩子面前就是要保持教育的統(tǒng)一啊,一會等孩子走了我再跟老婆溝通下看會電視咋了嘛。
要問我是如何變得這么優(yōu)秀的?(臉紅)
那還得從兒子的那一次闖禍講起。
02
有一次在超市里買東西,兒子在踮起腳想去摸貨架上的東西。
老婆說危險不要亂動就制止他,兒子不愿意有點鬧,但是老婆依舊堅持,蹲下來跟兒子講道理。也在一起的奶奶看到了心疼孩子,把兒子拉到她那邊去,嘴里說:“多大點事啊,說他干什么,把孩子都弄哭了,干嘛呀?!?/p>
看著老婆一臉忍耐的表情,我打著太極哄她:“咱們?nèi)ベI東西,讓媽帶著孩子吧?!?/p>
說真的,這個時候我心里還是有些不以為意的,摸就摸一下唄。
奶奶拉著孩子往前走了,嘴里還補一句:“沒事沒事,別聽你媽的,奶奶帶你玩。”
我心里咯噔一下,看了看老婆的臉色,看她板著臉,也不知道該怎么安慰就沒吭聲。
這時候奶奶帶著孩子在前邊貨架停住了,孩子看到賣綠豆的。大家在超市可能常看到,一般這種旁邊都是用袋裝綠豆圍起來,中間一大堆綠豆。兒子好奇的又要玩,奶奶沒管,還扶著孩子讓他夠著摸,結果兒子玩著玩著把圍在綠豆旁邊的袋子給弄倒了,中間的綠豆嘩啦啦的從缺口處下來撒了一地。
那場面,簡直了。
超市的人都看過來,我們都傻眼了。。。。。。
后來怎么處理的也就不提了,又尷尬又花錢的。
當時我心里就在后悔:“早知道聽老婆的話不讓他亂摸就好了。”
03
這事之后,我就在思考平日里我們對家庭教育的這種不統(tǒng)一所存在的問題。兒子闖的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的確看到了他身上的負面影響。
我們的態(tài)度不統(tǒng)一,孩子也明顯的會看人辦事。比如在我老婆面前表現(xiàn)就好些,在我和奶奶面前就會比較任性。但是我們都在場的時候,他就會仗著有人幫他,也越來越不服管了。
后來,我看到了一段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中國臺灣著名教育學家洪蘭的節(jié)目采訪視頻,深覺有理。
洪蘭博士在采訪中說:
我們現(xiàn)在看到,因為時代不一樣,他的觀念不太一樣。
最大的問題是,家里比方說是爺爺奶奶、公公婆婆、父母親,是六個人養(yǎng)一個孩子。這六個人的教養(yǎng)觀念不同。
爺爺奶奶苦過了,所以孩子要什么就給他吃。
可是這樣會寵壞孩子對不對?
我們家庭需要的是一個溝通,就是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yǎng)的方式,當然這決定權是在母親身上。
因為將來這孩子長大好不好,是母親的責任。
她有這個責任,她就有這個權利。
這孩子我希望怎么教,大家同在一個家庭里面,希望大家能夠遵守這個母親的規(guī)矩。
我們看到很多的媽媽不喜歡孩子在吃飯之前吃零食,可是你也看到很多的公公婆婆就這樣塞。
塞的時候多半還講一句話:
不要給你媽知道
這就是欺騙。
簡要來說就是: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yǎng)的方式,決定權應當在母親身上。
04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大多“隔代親”,又沒有年輕父母那么認同科學育兒,還有心里那種“我曾帶大你們”的優(yōu)越感。
于是他們有時很固執(zhí),有時很強勢,不愿聽從年輕媽媽的教育理念。
但是,這很不好。
就像我家兒子,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負面影響,若不及時調(diào)整教育模式,之后的發(fā)展只會更差。
之前我也想過,反正大家都是愛孩子的,怎么教育都無所謂。
可真的當我靜下心來客觀的思考,才發(fā)現(xiàn)這樣確實對孩子非常不好。
1不利于身體健康
很多老人非常操心于孩子的照料,卻與年輕爸媽有著不同的觀念。
我們說,孩子餓了自然會吃飯,完全不需要也不應該追著去喂;
而老人卻說,孩子不追著喂飯怎么會好好吃呢,不吃到大人心里的“飽”,那他一定還是餓著的。
我們說,紙尿褲除了燒錢之外全是好處,萬萬不能讓孩子穿著開襠褲,露出屁股隱私全無。
而老人卻說,那紅屁股都是紙尿褲捂出來的,小小孩子露個屁股又有啥關系。
我們說,孩子的用品要選有品質(zhì)保證的,安全永遠是考慮的第一要素。
而老人卻說,那些洋品牌都是騙錢的傻子才買,幾塊錢的東西一樣用的蠻好。
科學喂養(yǎng)與老式觀念常有碰撞,若是老人固執(zhí)的按照不科學的理念教養(yǎng)孩子,顯然并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發(fā)展。
2學會欺騙
“你媽不讓吃零食?咱們偷偷吃不讓她知道!”
“你媽不讓玩充氣城堡?現(xiàn)在我?guī)闳ツ銊e告訴她!”
孩子在愉快接受提議的同時,還接受了“背著媽媽做”,“不對媽媽說實話”這種欺騙的性質(zhì)。
仔細想想,確實,一面口中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一面行為上展現(xiàn)給孩子對待欺騙輕描淡寫的態(tài)度。
孩子會更容易趨向哪種發(fā)展?
毫無疑問是學會欺騙。
因為欺騙本身就由于可以帶來利益而具有巨大誘惑。
加之對于孩子來講,教育者行為比語言上的展現(xiàn),更具有模仿力和說服力。
3不利于是非觀的建立
在孩子媽教育他時,當面提出不同意見,指出她說的不對,這是我曾犯過的錯誤。
這樣有很大的問題:影響孩子建立明確的是非觀。
對于年幼的孩子,心智尚不夠成熟,是非觀的建立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也就是說,需要從大人的言行中,明確的接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一個2歲的孩子,倘若對顏色還沒有概念,那么如果媽媽告訴他蘋果是紅色,他就會相信這種顏色是紅色。
這時如果爸爸出來,告訴他媽媽說的不對,蘋果的顏色是黑色,那么他就又會相信這種顏色是黑色。
或者孩子干脆就很迷茫,分不清這種蘋果的顏色到底叫做紅色還是黑色,產(chǎn)生顏色概念的混淆。
年齡大些的孩子,對于是非的分辨也是如此。
同樣是家里至親的人,卻表達出截然相反的觀點,媽媽說好吃的東西可以和好朋友分享,奶奶說全都是你一個人的你別給別人吃,讓一個孩子憑自己的理解去分辨對錯,太難了。
在規(guī)則感及是非觀建立期,家庭教育者明確而一致的觀念輸出,更加有益于孩子直接的認知和接受。
05
發(fā)現(xiàn)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那么,如何做到家庭教育方式一致呢?
1有效溝通
如果家里的教育者很多,那么溝通對象必須從我們強有力的“爸爸后援隊”開始,再延伸到更高的層級——老人。
夫妻倆什么話都好說,媽媽們有理有據(jù)的去說服,溝通的難度不大。
并且爸爸們也應該明白,媽媽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媽媽的建議非常值得傾聽、思考,和接受。
另外,本著誰的爸媽誰去說的原則,姥姥姥爺?shù)臏贤üぷ饔蓩寢寔碜觯瑺敔斈棠痰臏贤üぷ饔砂职謥碜觥?/p>
在我們家,當我明確意識到家庭教育要“孩兒他媽說的算”之后,就是如此和老婆分工去說服家里老人的。
方式為:轉(zhuǎn)發(fā)育兒文章到家庭群,灌輸育兒知識,把老婆的教育觀念說成是某某專家說的;另外,多說些別人家的事例給老人聽。
“某某專家說了啊,得從小就給孩子培養(yǎng)隱私意識!”
“啊!新聞里有個小孩因為穿開襠褲屁股被小蟲子咬了!”
跟老人這樣溝通,比說一萬次“不能穿開襠褲”都還要管用的多。
2強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真的是無法和家里老人達到教育觀念的統(tǒng)一,那就著力強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有次同學聚會上,一個女同學帶了她孩子來,她孩子很鬧,于是她吃飯時一直在抱怨,她們家孩子被奶奶慣壞了,一點規(guī)矩都沒有。
當時我就很奇怪,女同學一邊抱怨一邊默許孩子在飯店的沙發(fā)上蹦來蹦去,碗筷敲的叮當響,那時奶奶也不在場啊。
這又怪誰呢?
她明明可以告訴孩子怎樣做是會打擾到別人的,怎樣做是有規(guī)矩的。
她明明可以讓孩子在一次次的正確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沖淡和奶奶在一起時的沒規(guī)矩。
采訪中洪蘭博士提到“將來孩子長大好不好,是母親的責任”。
是的,我認為,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大可不必也不應推責于老人。
強化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教育,就一定會看到,孩子成長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06
當然,作為爸爸,我也會想:
家庭教育都“孩兒他媽說的算”,媽媽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不會全是。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就我所看到的大多數(shù)情況來看,媽媽永遠是對孩子教育最上心的一個。
也許她的一些觀點不是那么正確,但是我們需要給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一起來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
絕不是什么都聽媽媽的,一旦出了點啥事就全都指責媽媽:“你看,都是按你說的做,結果出錯了吧。”
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人是一直正確,我們都有試錯和磨合的過程,即便是媽媽也一樣。
養(yǎng)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只是我們應該更尊重孩子媽媽的意見。這種尊重,不是甩鍋讓媽媽承擔所有的責任和義務。而是聽孩子媽媽的意見,貫徹執(zhí)行她的理念,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也不是出了問題就讓老婆背鍋,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一起承擔責任,有問題可以再商量,然后再統(tǒng)一執(zhí)行。
當媽的不容易,日夜操勞,但她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聽媽媽的話,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
END
故事一。
周一晚上,陳老師給皮皮提褲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褲子鼓鼓的。
陳老師:皮皮,這是什么啊?
皮皮:沒什么,真的沒什么。
陳老師:讓老師看看吧,都裝了些什么???
皮皮:……(皮皮不敢給老師看,小手一直壓著褲兜)
陳老師:你擔心老師會說你,是嗎?
皮皮:嗯。
陳老師:老師特別想知道你裝的是什么?不管你裝的是什么,老師都不會批評你的。
皮皮聽到這里,點點頭,慢慢地把手從口袋里拿了出來,一看,是一大把彩泥,還有娃娃家的珠子,項鏈,紙疊的飛機等等。
陳老師:哇噻,皮皮,你的口袋里這么多的寶藏啊,老師都驚訝了,看來你的口袋真是百寶箱啊。
皮皮:嗯,我就是想玩這個彩泥,我想把它拿回家去玩。
陳老師:嗯,你可以拿回家,之前請先和老師說一聲,好嗎?老師找不到了,會著急的,別的小朋友想玩的時候找不到了也會著急的。
皮皮:嗯,陳老師,那我現(xiàn)在就跟你說,我想把彩泥拿回家玩去。
陳老師:你實在想把它拿回家去玩吧?
皮皮:嗯。
陳老師:好,咱倆做個約定,老師同意你今天晚上拿回家去玩,但是明天早晨一定記得要把它拿回來,要不然明天小朋友要玩的時候找不到了,老師就沒有辦法幫助小朋友了。你看這樣行嗎?
皮皮:好吧。
陳老師:皮皮,還有這么多別的東西呢,這樣,你一天選擇一樣,可以拿回家玩,其他的放在幼兒園,可以嗎?
皮皮:嗯。
最后,皮皮還是選擇拿彩泥,把項鏈等送到娃娃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皮皮很遵守約定,把彩泥拿回來了。
故事二。
有一天上午,竇老師發(fā)現(xiàn)小齊兜里裝了很多氣球,挨個給大家發(fā),邊發(fā)邊說:這是我從家里帶來的,發(fā)給你們,每人都有份。
竇老師心想:好大的手筆啊。
下午的時候,竇老師準備明天的課,需要一些氣球,她打開儲物箱后發(fā)現(xiàn),原來的一大袋子的氣球,已經(jīng)所剩無幾了,竇老師這才明白了小齊的大手筆是怎么回事。
竇老師把小齊叫過來,平靜地說:我準備明天上課,和小朋友一起玩吹氣球的游戲,可是,你看,現(xiàn)在氣球都沒有了,我很著急,怎么辦啊?
小齊倒是敢作敢為:老師,我拿了,我已經(jīng)幫你發(fā)給他們了,每人都有,你就不用再發(fā)了。
竇老師哭笑不得:你們是不是特別想玩氣球啊?
小齊:是。
竇老師:那咱們把明天的課,改到今天,每人一個,其余的氣球,請你幫我收上來,還給我,好嗎?
小齊:好的。
小齊去要氣球,有的孩子很好說話,一要就給。
有的孩子則根本就不給,說你送給我了,就是我的東西了,你就不能要回去。
小齊就來找竇老師求助,竇老師說:我也不知道怎么辦,你自己想辦法吧,還有10分鐘時間,你抓緊吧。
小齊只能自己想辦法,下面是他的辦法的集合:
其一:你先還給我吧,等我媽媽買了,我再給你,明天我就讓我媽媽去玩具店買去。
其二:你同意還給我,我就給你當金剛(鎧甲勇士里的),不給我,我就不承認你是金剛。
其三:我馬上就要過生日了,你還給我,我就請你去我們家吃蛋糕。
其四:你還給我,今天吃飯,我不站第一,我把第一讓給你。
……
孩子們啊,有的是辦法。
故事三。
幼兒園給學前班配了一大盒彩筆,這盒彩筆是全新款式的,跟以前的都不同,不僅環(huán)保,而且外觀精致,非常好看,小朋友們都很喜歡,上手工課的時候,一會就被大家領光了。
每天,放學離園之前,小朋友們都要把書啊筆啊玩具啊等都歸位的,可是當天晚上,張老師發(fā)現(xiàn),盒子里面的彩筆,只剩下幾支了,其余的則不見蹤影。
過了一會,澤子媽媽拿來了兩支筆,說在澤子的書包里看見的,不是他們家的,估計是幼兒園的,就給送來了。
張老師感謝了澤子媽媽,但是,其他的呢?還差好多那。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張老師說:老師有一件特別傷心的事情,大家看看這個盒子,本來這個盒子里面的筆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但是現(xiàn)在就只剩下它們這幾個了,孤苦伶仃的,它們肯定特別傷心,你們愿意把其他的筆送回來,讓她們團圓嗎?
孩子們紛紛說:愿意。
孩子們有掏書包的,有掏兜的,把筆都放回來了。
這回大多數(shù)的筆都回來了,但是,還是不完整,還差四支。
張老師說:哪里還有呢?筆筆們還是沒有團圓啊?
這時本本說,我這還有兩支。
哦,這回就只差兩支了。
張老師看看大家,大家都說:沒有了。
張老師說:哎呀,大家看看啊,盒子的家族成員還是不齊全啊,這樣多可憐啊。
澤子看看張老師,然后說:老師,我兜里還有兩支,我媽昨天沒還完。
這盒彩筆現(xiàn)在還在學前班里,一支不少,我想,這就是信任的力量吧。
孩子們真是可愛啊。
花徑寄語:
大家可能會問,這幾個故事里面孩子明明是在撒謊啊,為什么老師沒有指出來呢?在無分別的愛看來,根本沒有“撒謊”這回事!
因為
當你認定孩子會撒謊時,撒謊就一定會存在。
當我們不這么認為的時候,它也就不存在了。
也許,對很多伙伴來說,這樣說可能有點不好理解,那么,我們來換個說法。
先來問大家一個關鍵的問題:
撒謊是怎么產(chǎn)生的?
很多伙伴認為,這個問題也太簡單了,撒謊嘛,那一定是道德品質(zhì)的問題。
是啊,如果我們這樣看問題,我們的孩子就遭殃了,連帶我們自己,也會遭殃。
花徑的答案是:
撒謊是怎么產(chǎn)生的?
有壓力,就必然有謊言。
壓力,才會導致謊言,沒有壓力,又何必有謊言?!
有了壓力,原本自然本真純凈的心,就會在壓力下,漸漸扭曲、變形,當心靈扭曲變形的時候,所謂的道德問題、所謂的謊言,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所以,從根本層面而言,哪里有什么道德,而是人性的規(guī)律如此,如此而已。
壓力從哪里來?
有分別、有好壞、有對錯……
有分別的愛,是壓力的源泉。
有分別的愛,你認為孩子不夠好,她就一定不夠好給你看。
無分別的愛,你認為孩子好的不得了,她就一定好的不得了給你看。
這不僅僅是信念的力量,歸根到底,是人性的根本規(guī)律和根本法則決定的。
無分別的愛的形式,看起來是如此簡單,說到里面的內(nèi)涵,就是人性的至深的規(guī)律和法則,她不是某個人的愛好,某個人的理想,而是源于不易的普遍的人性的根本的規(guī)律和法則啊。
所以,根本上,沒有什么道德墮落,沒有什么好人壞人,而是人性的根本的規(guī)律在起作用,如此而已。
所以,人性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沒有壓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花徑和大家分享:沒有壓力,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所以,花徑和大家分享:都是好,都是善,都是真,都是美。
所以,花徑和大家分享:無分別的愛。
再回到說謊問題,生活中充斥了謊言,為什么?
各位啊,不是沒有壓力的原因,恰恰是壓力太多太大的原因,恰恰就是所謂的有分別的愛,恰恰就是所謂的道德、所謂的好壞、所謂的對錯……造成的。
各位,好好問自己一個問題:
沒有壓力(的話),我們需要撒謊嗎?!
像上面所講的故事和情景,在不懂生命教育、在實施有分別的愛的成年人手中,是很容易演變成一場偵破與反偵破、斗爭與反斗爭、恐嚇與反恐嚇、說謊與反說謊的戰(zhàn)爭的,并且,我們還會給自己一個崇高的標榜:教育!其實,這只是人性被塵封的生命基于自身的鄙陋無知而上演的一個拙劣的把戲,如此而已。
只是,我們的可憐的孩子,說謊只是其不多的可供選擇的反抗方式之一,只是其不多的可以選擇的自我保護的方式之一。若是連說謊都不被允許,這個孩子,也真不知道是怎么樣才能夠“活”下來了。
我們都曾經(jīng)是孩子啊,此時此刻,我們不僅要可憐我們的孩子,更要好好地可憐可憐我們自己啊。想想小時候,如果沒有謊言的幫助,我們真的能夠從這樣或那樣的壓力下“活”過來嗎?
真是好可憐,好可憐,好可憐啊。
所以,感謝老天,賜生命以謊言吧。
謊言,還是真實,有分別嗎?有好壞嗎?
謊言真實無別,這就是:無分別的愛。
沒有壓力的生活,看起來像世外桃源,其實,只要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當下就是了。所以,親愛的伙伴,親愛的孩子,既然我們相遇,過去的就過去了,不管現(xiàn)在的你,現(xiàn)在的我,扭曲還是本真,變形還是自然,玷污還是純凈,其實,并無分別。
因為,我們的本心,從來都是一樣的自然本真和純凈無瑕,從來都是一樣的尊貴智慧和充滿力量,從來都是一樣的無時不刻地陪伴著我們包圍著我們支持著我們,時時刻刻,不離不棄,只需要我們轉(zhuǎn)過身,看著她,和她在一起。
這就是:無分別的愛。
親愛的伙伴,這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是盡量少給予壓力
盡量少給予傷害
盡量少給予分別的
無分別的愛啊。
親愛的伙伴,就讓我們,從現(xiàn)在就開始吧。
經(jīng)常有家長說:“我要好好教育孩子”;也有家長會討論,“到底哪種教育適合我們家孩子”;更有專家學者說,“教育是開啟每個人生命的鑰匙”。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呢?
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種方式,去活著,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的方式。但是,生活方式,在這里,其實是輕了。我所理解的教育,應該稱之為:生命方式。就是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
生命最可貴的,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一生。
當這種方式適合這個生命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生命充滿著活力和激情——和外在的評判標準不一樣,這種感受,只有生命的主體,也就是這個人才會知曉。
譬如有一種人,天性就是善良悲憫,他們覺得能夠幫助到別人,就是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xiàn),譬如特蕾莎修女、圣雄甘地;也有另一種人,熱衷于開創(chuàng)和創(chuàng)意,熱愛用商業(yè)的創(chuàng)新,去影響和改變社會進程和生活方式,譬如蘋果的喬布斯和維珍的布蘭森;當然也有熱愛思考,成為學者,熱愛冒險,成為探險家,熱愛鉆研,成為發(fā)明家……
而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個人,其實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方式。有的機緣巧合,表現(xiàn)的充分,就成為大家矚目的對象,更多的,則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但,就本質(zhì)上,其實沒有任何的不同。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足夠了。
如果他所做的事情,還對社會有一些幫助,那就太好了,就算沒有,也沒有什么關系;他所過的生活,如果是健康幸福的,那就很完美了,如果不是,只要不影響他人,也沒有什么關系。
因為,對于生命,每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對它負責。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無論你是他的親爹,還是親媽。
孩子渴了,餓了,悲傷了,快樂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同樣的,孩子的生命里,最需要什么,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哪一種生命的方式,最適合自己,也只有他才知道。
選取哪種教育,源于自己的價值觀
家長給予孩子哪種教育,其實是家長期待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度過怎樣的人生。
作為家長,你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生命的理解體現(xiàn)。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么,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譬如,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平安和順遂,你就會讓孩子不要去冒險、拼搏,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如果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個性和自由,你就會鼓勵孩子做自己內(nèi)心想做的事情,不要受到任何規(guī)則和制度的限制,追求自己的人生。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有兩種比較的方式。
一種,是我是曾經(jīng)這么度過人生的,并且我對自己很滿意,那么,我就要把這么寶貴的人生體驗,都教給你。
另一種,是我曾經(jīng)沒有度過的人生,我現(xiàn)在很后悔遺憾,覺得如果那樣的話我會很幸福,那么,我就要告訴你,你應該學習我沒有學到的,過著和我不一樣的人生。
這本身,都沒有錯,都是愛的體現(xiàn),也都是生命延續(xù)過程中最樸實和最基本的體現(xiàn)。但是,這種方式不能做得過于極端。一旦極端了,違背了孩子本身的發(fā)展訴求了,就是不好的教育了。
我們就拿商人的角色來說吧。很多商人自己做事業(yè),做的很好,既有成就感,也過著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想自己的孩子,也要和自己一樣,不僅從小就給孩子進行各種相關的知識、技能、禮儀等的培訓,甚至每天早餐的時候,讓孩子看公司的財務報表。這就是典型的第一種類型。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也是商人,事業(yè)也做的很好,但一點也不喜歡劇烈的競爭,背負的巨大責任,更不享受繁重的會務和頻繁的外出。那么,他就會告誡孩子,干什么都行,就是別做商人。然后,不僅不讓孩子接觸任何和商業(yè)有關的信息、知識,還會專門注意孩子的藝術、文學等等的培養(yǎng)。
可是,神奇的是,很多刻意培養(yǎng)下一代商業(yè)經(jīng)營的家庭,孩子成為了藝術家;而刻意不想讓孩子從商的,孩子卻無比熱衷于商業(yè)事業(yè)。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無論那種教育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孩子與否。在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之前,一定要依據(jù)每個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請尊重每個孩子的內(nèi)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某種東西,科學家叫它基因,哲學家叫它天分,宗教家叫它命運。我也說不清楚,這究竟應該叫做什么,不妨就籠統(tǒng)地稱之為“內(nèi)在”。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內(nèi)在。而且,每個孩子的內(nèi)在,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內(nèi)在,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性格品質(zhì),一種是才華技能。
于性格品質(zhì)來說,大多是一誕生就體現(xiàn)出來的。養(yǎng)育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就算剛剛出生的孩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脾氣都會不同。最明顯的就是一個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同樣的父母,一出生就可以感覺到,有的孩子很乖巧,有的孩子很霸道,有的孩子很敏感,有的孩子很任性。這些,真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天注定”,而且,很難改變和扭轉(zhuǎn)的。
而且,我們所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就是指的這一部分。家長無論要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都要首先考慮到這個因素。否則的話,就會遇到很多的沖突和矛盾。
這部分,是孩子的根基,那么,才華和技能,則是生長在其上的枝條。這一部分,是隨著孩子的身體成長,以及認知程度,還有知識學習的變化,逐漸呈現(xiàn)出來的。譬如,有的孩子性格活潑,隨著開始掌握語言技能,就變成了一個小演員,能說會道愛表演。有的孩子生性沉穩(wěn),剛開始能夠拿到東西,就會一個人琢磨很久,再大一點,還要研究內(nèi)部的結構。
同樣的,我們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指的大多是這一部分。家長無論想要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很好的發(fā)展,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就是和孩子品行所一致的“天分”,順應、鼓勵,并發(fā)展它。
今天的改變,明天的收獲
為人父母,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的很好。但是,我們也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們對孩子的期許,其實是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改進的源頭。
也就是說,它們其實是一致的,當一個孩子磨蹭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認真獨立思考問題;一個孩子多動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在培養(yǎng)行動能力和領導力。
我們期許的,和我們抱怨的,其實是一件事情!那么,錯的是誰呢,孩子,還是家長?!
我一直都認為,“知識”是應該長在“性格”之上的,這才能構成統(tǒng)一的“內(nèi)在”。有了這個統(tǒng)一的內(nèi)在,我絲毫也不在乎一個孩子在數(shù)學課上看惠特曼的詩集,或者一個熱愛數(shù)學的孩子從來不讀文學經(jīng)典。
理想的狀態(tài),是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墒?,這可能嗎?我認為是可能的。
在家里,家長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內(nèi)在,并給予適合孩子發(fā)展的環(huán)境。在學校呢,則不進行標準化的教學,給予每個孩子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學習自由。
你多做哪怕一點,你的孩子就會因此而受益很多。而我們的學校、社會和每個家庭,其實都應該為個性化的教育,積極去努力。
所以,請多做一點,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你所改變的,是自己孩子的命運。
晚餐桌上,兒子夾了一個雞翅放在我碗里,說:“媽媽,這是你的。”我津津有味地吃著———其實我不愛吃雞翅,但我不想拒絕兒子的雞翅,我這么做,只是想要給兒子一個愛的機會。
其實,兒子以前并沒有這么懂事。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他特別霸道自私,總是搶著要好的東西,還喜歡和家境好的小伙伴攀比玩具、衣著。我意識到我對兒子的教育出現(xiàn)了偏差,可是應該怎樣糾正兒子的不良傾向呢?
就在我苦心尋找良策的時候,我得了重感冒,偏巧丈夫出差,家里只剩我和兒子。到了晚上,我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仍然勉強堅持,監(jiān)督兒子的作業(yè)。兒子一邊做作業(yè)一邊擔心地偷偷瞅我。他忍不住又問:“媽媽生病了?”我沒回答他。他就伸手來摸我額頭,驚呼:“好燙??!”他跳下凳子,說:“媽媽,我?guī)湍阏宜帯!蔽蚁雽λΓ瑓s只能搖頭:“我吃過藥了,沒用?!眱鹤哟舸舻乜粗遥鋈淮蜷_門,跑了出去?;貋頃r,他的身后跟著樓下的鄰居,原來他去找人幫忙了。
后來,這件事情在鄰里間傳開了,大家都夸我兒子聰明能干。兒子天真地說:“我長大了,當然要懂得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啦!”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叵肫饋恚瑑鹤悠綍r想要幫我們做些事情,可我總覺得他還小,不讓他做,他想給我倒杯開水,我都怕他累著了、燙著了。就像這次我生病了,我就不想讓兒子知道,生怕影響他的學習??墒牵彝浟?,學習并不是全部,真正的教育是對孩子的喚醒、激勵和鼓舞,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當我下意識地剝奪了孩子愛的機會,孩子愛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減弱了———這就是根源所在。
我開始改變我的做法。適當?shù)臅r候,我要求孩子給我洗腳和洗臉,不要在意他會把衣服和地板打濕,這是一種愛的融合和親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那份責任。我要求他幫我買早點,幫我記家庭流水賬,幫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我會很樂意地讓他幫我捶捶背然后笑著告訴他:“寶貝,你很棒!”我喜歡看我的贊揚點亮孩子的眼睛。
毋庸置疑,每個孩子都渴望在父母的接受、肯定和需要中感受自己的價值。
給孩子愛的機會,用心去感受孩子對你的愛!
家園共育《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愛的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請你一定相信,遇見了孩子,就是遇見了世上最好的愛。 大學時的好友假期出游,順路來看我,就在家中住了幾天。正遇上老公出差,孩子感冒,我忙得不可開交。幾天下來,她感慨道:“看見你這樣忙忙碌碌、身不由己,...
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兒他媽說了算” 01 我是一個爸爸,家有4歲男孩。 有小朋友的家庭,教育問題一定是第一位的。 可是幾個教育者,面對一個被教育者,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那是必然。 ...
故事一。 周一晚上,陳老師給皮皮提褲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褲子鼓鼓的。 陳老師:皮皮,這是什么啊? 皮皮:沒什么,真的沒什么。 陳老師:讓老師看看吧,都裝了些什么??? 皮皮:……(皮皮不敢給老師看,小手一直壓...
經(jīng)常有家長說:“我要好好教育孩子”;也有家長會討論,“到底哪種教育適合我們家孩子”;更有專家學者說,“教育是開啟每個人生命的鑰匙”。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呢? 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 教育,就...
晚餐桌上,兒子夾了一個雞翅放在我碗里,說:“媽媽,這是你的?!蔽医蚪蛴形兜爻灾鋵嵨也粣鄢噪u翅,但我不想拒絕兒子的雞翅,我這么做,只是想要給兒子一個愛的機會。 其實,兒子以前并沒有這么懂事。曾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