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親子閱讀活動方案。
學校與家庭分工合作,一個教育孩子日常生活習慣,一個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及時注意孩子學習情況,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樂趣中不斷成長!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觀念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所謂的親子閱讀說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大部分的時間應該是父母給孩子讀書聽。現(xiàn)在所有的準媽媽都會提倡早教,在早教時媽媽們會撫摸著肚皮,唱個兒歌或者輕聲的給寶寶說話交流,我懷**的時候經(jīng)歷了很多挫折,**在肚子里時只怕她出生后會智力低下,所以有懷孕時就經(jīng)常去公園里散步,可惜我的五音不全,只能拿著一本故事童話書念給她聽,我想那也算是我最早期的親子閱讀吧。有句古話:學習永遠不晚,同時學習也永遠不覺得早呢。在孩子還是胎兒時媽媽們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特別是在懷孕第7~8個月的時候,胎兒的腦神經(jīng)已經(jīng)發(fā)育到幾乎與新生兒相當?shù)乃?,捕捉到的外界訊息,就會通過神經(jīng)管將它傳達到胎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媽媽可以給他讀一個故事,念一首唐詩,也許那么小的胎兒不會理解,但是卻可以讓胎兒有一種與母親交流的溫暖感覺,同時讓寶寶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得對語言敏感起來。為出生后愛上閱讀打下一個基礎(chǔ)吧。
而在我家寶貝出生后這閱讀也是一時也沒有松懈,這除了睡覺吃奶,眼睜著的時間就會拿著我和老公的照片指給她“爸爸、媽媽”,而老公說1歲前的親子閱讀,基本上以認知為主,大圖片為主,更是積極的打印了很多黑白圖片,里面畫著三角形,圓形,而**奶則拿來了**哥以前的故事書,讓我躺在床上多給她念念書,讀讀兒歌。
在**五個月到一歲時看到書就撕的勁,我以為我所有的努力都打水漂兒了,我說這完了,是不是書讀的多了,這么小的厭倦了。嚇得不敢給她看什么書,不過嫂子說孩子撕書也并不是壞事,孩子經(jīng)常練習撕紙,可以鍛煉孩子兩手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促進她的拇食指功能的分化。**哥小的時候嫂子給弄了許多紙讓他撕,但**哥那是相當?shù)牟活I(lǐng)情,半張紙也不撕。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閱讀也是這樣的,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我給**買了不少0-3歲的嬰兒讀物,也不特意的去給她讀,而是把書放在她容易看到的地方,小家伙看到鮮艷的圖案書,自己主動把書拿起來翻翻看,飯前是自己去看,吃過飯就自己跑到書桌前拿著書屁顛屁顛的跑出來:“媽媽,念念”?,F(xiàn)在的**最喜歡的就是閱讀,家里買的一百多本書都能說出書名,好多書還能說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呢。
不過親子閱讀從什么時間開始都是由父母來安排,而親子閱讀不只是想讓孩子學得更多的知道,我覺得親子閱讀中更多的收獲一種親子互動交流的濃濃情意,當時給**多買了一些書就是考慮不想單調(diào),能在隨意中去享受和她在一起的親子時光。也**現(xiàn)在也正如我期望的那樣把閱讀當成玩樂的一樣,沒有去刻意背,只是簡單的開心和熱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信任是人與人愉快相處的基礎(chǔ),親子關(guān)系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這樣平等有效地溝通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才會開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發(fā)生事情時,往往第一步都不是先聽孩子說,而是以片面看到的情況就斷定事情的真相,有時即便是孩子說了真話,而父母親仍以所見否認了孩子,若是父母情緒控制不住時,可能就罵了孩子或是懲處孩子,而這樣的處理方式卻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抗,所引起的后果不僅是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是說謊的開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被信任的,尤其被自己的父母親所信任。
親子間的互動是以“信任”為基礎(chǔ),父母對孩子的承諾,就一定要實踐,因為孩子是信任父母的,若是認為孩子還小就敷衍了事,而忽視自己的承諾,孩子就會認為:“你每次答應的都沒做到,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想想這樣的傷害會有多大呢?
親子之間的信任往往可以從小事情開始?,F(xiàn)在我們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不會動手做家事,很多生活自理的事情也都是父母幫著做好,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在小時候都有模仿和喜歡動手的興趣,往往那個時候家長都會因為"不信任"而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也使得孩子將來做什么事時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依賴別人。如果家長能放心孩子的失誤,就該多給他們嘗試的機會。比如,當孩子表示很想洗碗或是洗自己的襪子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教她們?nèi)绾巫觯皇钦f:“你還小,你還不會,媽媽來做……”
信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動手,這樣做不但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信任他的,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感”,這樣才是親子間長久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成為一個自信、能干的人。
如果整個教育的過程是0到100的話,最重要的是0到1,這個從0到1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溝通才是教育真正的開始。陪伴孩子,直到找到你們之間溝通的密碼,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帶著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話題一:讓孩子來聽我們,還是我們?nèi)ヂ牶⒆?/p>
短片:MontyRoberts的馴馬奇跡
從小生活在馬場的MontyRoberts認為維持了數(shù)千年的馴馬方式需要改變,他認為傳統(tǒng)的粗暴的馴馬方式不僅耗時很長,同時對人與馬的感情造成傷害。他嘗試用與馬溝通的方式來馴服野馬,把傳統(tǒng)的一個月的時間縮短為一周,被人們譽為“馬語者”。為了進一步印證這個方法的科學性,他在62歲時決定到自然環(huán)境中找野馬做實驗,英國BBC全程跟蹤拍攝。MontyRoberts說馴馬時最開始的接近是最重要的一步,為此他跟蹤了這匹野馬一天一夜,直到它對他放松了戒備,愿意靠近。這時,MontyRoberts不時地撫摩它,安慰它,給它適應的過程,終于把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馴服了這匹桀驁不遜的野馬。
討論:“愿意”的過程非常重要
短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MontyRoberts駕著自己的馬跟隨著那匹野馬,不離不棄,直到野馬自己慢下來,他才試探著靠近,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沒有強迫的成分,但最后他卻達到了駕馭的目的。人們說他馴的馬通人性,其實是他主動去通馬性。教育孩子和馴馬道理相似,就像“馬語者”對待野馬的耐心,我們也要跟隨孩子的方向,關(guān)注他,觀察他,給孩子接受的時間和空間,用他能接受的方式開始溝通。讓他解除戒備,愿意接受你的要求。這個“愿意”的過程非常重要。就像Monty后來所有溝通技巧的應用,都是建立在他和馬最初那一天一夜的陪伴過程中。但我們的家長有時則缺少這種耐心,只是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觀念灌給孩子,卻不考慮自己與孩子之間是不是已經(jīng)建立了這個讓孩子愿意聽的信任基礎(chǔ)。
話題二: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是孩子最早學會的溝通樣本
案例:我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
有一對夫婦的感情不好,本來要離婚的,卻發(fā)現(xiàn)妻子已經(jīng)懷孕了,于是就決定不離了。孩子生下之后,夫妻都很愛她,盡量在孩子面前隱藏兩個人的矛盾。他們經(jīng)常會問孩子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孩子回答是?!澳闶遣皇前职值墓詫殞殻俊焙⒆右舱f是。但在孩子2歲的時候,有天爸爸又問她:“你是不是爸爸的乖寶寶?”孩子卻不回答,而是拉著他的手來到媽媽身邊,問媽媽:“我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媽媽說“當然是了”,孩子這時才對爸爸說“我也是爸爸的乖寶寶?!?/p>
討論:從改善夫妻溝通開始改善親子溝通
孩子的爸爸非常不理解孩子為什么有這種舉動,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已經(jīng)覺察出爸爸媽媽之間的矛盾,她之所以不直接回答是因為怕說是爸爸的乖寶寶,就不是媽媽的乖寶寶了,因為孩子已經(jīng)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父母的不合。
有的夫婦說兩個人鬧矛盾從來不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以為孩子不知道,其實是錯的。孩子的敏感和領(lǐng)悟力往往出乎大人的預料。所以,不是在孩子面前偽裝成相愛,而是把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當作一個改善關(guān)系的好機會。孩子是父母重新學習愛的最好的教科書,你也許不會為了愛人、父母舍棄你非常重視的東西,改變自己的個性,但為了孩子卻可以改變,所以要掌握彼此愿意改變的機會,重修你們的關(guān)系,
讓孩子在幼小時潛移默化地學到愛與支持,這種精神力量比任何教育都重要。而且父母之間的愛會讓孩子的心處于一種平和的狀態(tài),更有利于他把精力用于其他的心智的發(fā)展。
話題三:從孩子的撒謊中發(fā)現(xiàn)溝通的契機
案例:“我答應了同學要去的”
一天中午,揚揚告訴媽媽下午要去少年宮畫畫,但媽媽偶然得知那天下午少年宮根本就不開門。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問下,揚揚才告知實情,原來他和班上的幾個男同學相約到新建成的江濱廣場玩了。于是爸爸非常生氣,媽媽非常傷心。在咨詢過程中,問起撒謊的原因,揚揚說:“我上午就答應了同學要去的。”原來父母的要求比較嚴格,揚揚意識到如果直說,很可能被父母拒絕,這樣他會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和信譽。
討論:謊言背后沒有錯的初衷
揚揚的錯在于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法去達到合理的要求;而爸爸的錯誤呢,為什么孩子有這樣合理的要求卻不敢直說?是不是因為平時的要求太嚴格,常常粗暴簡單地拒絕自己認為不合適的要求,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尊嚴和感受?
其實孩子的謊言背后總有一些并沒有錯的初衷,父母需要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給予肯定,比如說揚揚謊言的背后是一份誠信,因為他答應了同學,如果被父母拒絕而出不去會失去自己的面子和同學的信任,要從這一點的肯定打開與孩子交流的渠道。如果父母對孩子身上的這一點積極面進行肯定,并且從自己的溝通方式中找出孩子為什么不敢說的原因,那么可以預見,以后的親子溝通就會有所改善。
因此,溝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夠從孩子角度來想,來觀察、思考孩子這么做是為什么。當你能夠更加理解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再覺得他的舉動是無意義的,就能跟他很好地溝通了。
寫給爸爸媽媽的話:在信息時代,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兒童,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大的樂趣。每天和孩子進行20分鐘的“分享閱讀”,孩子將受益終生;對于想培養(yǎng)一個書香寶貝的您來說,也能好夢成真。
早期閱讀從分享開始
嬰幼兒生來就有一種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態(tài)度常常在父母還沒注意到時就不知不覺開始了。
嬰兒期所萌發(fā)的閱讀意識和出現(xiàn)的閱讀行為說明,閱讀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自發(fā)需要。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嬰幼兒時期不及時啟蒙閱讀意識,激發(fā)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寶寶入學后會出現(xiàn)學習適應困難,例如,不會用拇指和食指一頁一頁地翻書;不愛讀書,缺乏閱讀興趣;閱讀速度很慢;閱讀理解能力很差。這些都證明了早期閱讀經(jīng)驗的獲得對人的一生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因此,在幼兒期,用正確的方法培養(yǎng)寶寶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選擇合適的材料激發(fā)寶寶的閱讀動機,是需要父母重視的。
分享閱讀——親子共讀新概念
在西方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Holdaway以實踐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對家庭中親子閱讀行為進行改進移植,發(fā)展形成了一種用于引導學齡前幼兒從事閱讀乃至寫作的有效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分享閱讀。
分享閱讀也叫大書閱讀,是指父母和寶寶不以學習為外顯目的,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游戲的活動。分享閱讀能夠極大底激發(fā)寶寶的閱讀興趣,提高寶寶的閱讀能力。
我們滿懷歡樂,把孩子們迎接到這個世界上來,除了小衣、小褲、小斗篷,隨著他們的成長,還應當給他們準備一些什么呢?“孩子們在吃夠奶汁之后,在牙牙學語之后,接著就需要故事了。”這是獲得“第一屆國家圖書獎”殊榮的《365夜故事》序言開頭的一段話。孩子需要文學,這是天性。孩子出生后,接觸最早的文學形式是媽媽朗朗上口的搖籃歌。
它們有的是媽媽在嬰兒搖籃邊的即興之作。如《覺覺嘍》:“啊哦、啊哦,寶寶喲,覺覺喲,狗不咬喲,貓不叫喲,寶寶、寶寶睡覺覺嘍?!边@首搖籃歌并沒有完整的含義,是生長于民間文學土壤的兒歌,以口耳相授的流傳方式,代代相傳。它以柔和的聲音,連綴幾個詞語或短句,就可安撫嬰兒悄然入睡。
有的則是兒童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或加工的歌謠。如下面兩首搖籃曲:
《瞌睡來》:“月亮光光照窗臺,打個哈欠瞌睡來。
踏板叫我脫花鞋,枕頭叫我倒下來,褥子叫我伸長腿,被子叫我不要蒙頭睡。”
《小夜曲》:“月亮出來了,星星出來了,寧靜的夜晚來臨了。花兒睡了,草兒睡了,可愛的寶寶,也該睡了,睡吧,睡吧,我的寶寶,我的寶寶。”
這兩首兒歌內(nèi)容直白單純,描述睡覺的情景;描述夜色與安寧,花兒睡了,草兒也睡了,采用比喻手法,吟唱著,可愛的寶寶也該睡了。兩首催眠曲融入了媽媽的親昵愛撫。音韻自然和諧,可唱可誦是兒歌最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
作為幼兒詩歌一類的兒歌,即使只有短短幾行,也應當是藝術(shù)品。兒歌的形象,往往憑借作家豐富的聯(lián)想、幻想,并通過比喻、夸張等手法來展現(xiàn)。我們來共同欣賞老一輩著名兒童文學家黃慶云的《搖籃》:“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是搖籃,搖著花寶寶,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寶寶睡著了?!?/p>
這首幼兒詩歌,以無比優(yōu)美的想像,勾畫出大自然中一幅幅連貫的畫面,畫面是如此的絢麗多彩。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動人的形象,烘托出一片寧靜安祥、甜美溫馨的境界。作者重復使用“寶寶”、“輕輕”兩個雙聲疊韻詞,以“搖籃”、“睡著了”每段首尾呼應,全詩循環(huán)往復,猶如一首輕柔動聽的樂曲,旋律悠揚,余音裊裊,將天地間綿延不絕、至真至純的母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來既體味到詩的悠遠優(yōu)美的意境,又感受到兒歌諧美的節(jié)奏韻律,詩和歌兩種藝術(shù)融合為一,是兒童詩歌中的精品。文學評論家贊譽《搖籃》是“中西文化合壁的典范,是傳世的佳作?!?/p>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就不單是兒歌的聆聽者,而且是誦唱者了。到了兩三歲,嬰兒行走自如,能大步穩(wěn)跑。他們可以靈活地使用自己的手腳,爬上可以“搖啊搖”的椅子、秋千、木馬、和爸爸的膝蓋上。
讓我們來聽聽孩子和媽媽一起又玩又唱的啟蒙問答故事:
《什么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搖椅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木馬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秋千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搖籃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爸爸在搖。”
孩子在運動當中,感受到不同物體搖動的樂趣,把思維存于動作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在問與答、聽與說的過程中,逐步得到訓練。朗朗上口的《什么在搖》等啟蒙問答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告別感知運動時期,步入象征思維階段。
延伸閱讀:兒童閱讀也要“營養(yǎng)均衡”
我時常和朋友講這樣一個笑話。我們請一個孩子品嘗土豆,周一吃炸薯條,周二還是炸薯條,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一律都是炸薯條,然后問孩子:“你最喜歡吃什么口味的土豆?”
如果你覺得這個笑話太荒唐,那么我要告訴你,在兒童的閱讀問題上,我們大人正在普遍地鬧著這樣荒唐的笑話。睜大眼睛看看孩子們周圍的圖書環(huán)境:太多的識字讀本,太多的快餐讀物,太多的教輔讀物,太多低俗的盜版動漫,太多劣質(zhì)的抽筋剝皮的改寫本……然后,我們也在問孩子:“你最喜歡讀什么樣的書?”
我認為,現(xiàn)在孩子們的“閱讀口味”是人造的成分居多。
對小孩子,許多大人喜歡他們多認字、快認字,再多吞咽一些知識;對上了學的大孩子,大人則普遍強調(diào)閱讀與課業(yè)的緊密關(guān)系,希望他們多讀厚重的名著。而另一方面,暴利在驅(qū)使著不少商家大量炮制曲意迎合的讀物。我們一方面在通過格式化的方式造就這種人造的“口味”,一方面對自己說,“孩子就喜歡”,然后繼續(xù)炮制所謂“就喜歡”的東西。
大人在培養(yǎng)孩子的飲食營養(yǎng)方面相對聰明一些。從孩子一出世,我們就特別關(guān)心類似這樣的一些問題:兒童成長需要哪些營養(yǎng)?最必要的營養(yǎng)是什么?哪些東西里包含了這種營養(yǎng)?如何烹飪而使這些營養(yǎng)最容易吸收?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有什么不同的特點?針對不同的特點如何配制食物?孩子的自然口味大致上有哪些種?在不同的口味上如何提供最佳的營養(yǎng)搭配?如何烹飪食物才最有可能受到孩子的歡迎?等等??墒牵谂囵B(yǎng)孩子的閱讀問題上,我們可曾有這樣想過呢?
精神食糧同樣也存在“營養(yǎng)均衡”的問題,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了。
兒童閱讀營養(yǎng)學?聽起來像是一個很古怪的概念呀。不過說具體了,其實就是一些很實際的問題: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讀一些什么樣的書?什么書是最必要的?書中都包含了哪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chǎn)生影響力的內(nèi)容?如何為孩子選擇、如何引導孩子讀,能使這些書中的好東西產(chǎn)生最大的功效?兒童的閱讀會有怎樣的成長階段,每個階段適合讀怎樣的書?孩子在閱讀方面自然口味大致上有那些種?如何能引導孩子進行自由的、全面的選擇?怎樣選擇既讓孩子著迷又非常有益的書?如何引導孩子愛上書……
這些問題是每個熱愛孩子的大人都會關(guān)心的問題。但為什么我們會常常忽略呢?大概是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太現(xiàn)實、太速成了些吧——當課業(yè)和升學成為孩子的生活目的時,誰又會真正去關(guān)心他們閱讀生活呢?誰又有耐心慢慢滋養(yǎng)他們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的根基呢?
我一直以為,在閱讀的“營養(yǎng)學”方面,孩子的自然選擇往往是最佳的。能打動孩子的純凈的心靈的書,肯定是最了不起的書。那些過去和現(xiàn)在能讓孩子深深為之著迷的書,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滿哲理的,值得每一個沒有忘記自己曾經(jīng)是孩子的大人反復回味的,更是幫助孩子長大成人的營養(yǎng)基。[!--empirenews.page--]
孩子們的小小世界海闊天空,孩子們的大大夢想無邊無際;書里,有生動的圖畫、動人的文字,猶如跳動的色彩,處處牽動著孩子們的心。無限的創(chuàng)意及想像也就從這里開始。創(chuàng)意生活的源泉: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了解。歐洲人在于200年前便已了解了兒童圖書里,可以欣賞到很多藝術(shù)形式。畫家的多樣表現(xiàn),經(jīng)烈的個人風格,使孩子的眼界開闊,對美的感受力也增強了。讓我們的孩子平常多接觸各種不同的圖畫書,可以從其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來得到美的感受,從各種角度,將藝術(shù)帶進生活;帶到家中。把家變成小小的圖書館、美術(shù)館。因為孩子會從這樣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地球上美妙的東西實在很多。創(chuàng)意生活的動力:豐富的想像國際童書大師工艾瑞·卡爾所創(chuàng)作的圖畫書中有一本非常著名:《小種子》。從書里,孩子知道,種子是經(jīng)過許多的旅程,才落到土地上,然后發(fā)芽,開出美麗的花朵。瞧,即使是小小的程子,已經(jīng)讓艾瑞·卡爾注意到,于是他通過圖書把孩子相進這個世界,跟著種子一起旅行,去體驗它開花的過程;而花朵的璀璨綻放,吸引著鳥兒、蝴蝶、蜜蜂的親近。那一刻,花的美,及小動物們所展現(xiàn)的生命力,足以和太陽媲美。這就是令孩子感動的畫面。孩子可從這樣的畫面里,展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想像。有一位小朋友在看了這本書后,就畫了一朵大大的花:花里頭出現(xiàn)房子、小汽車、蘋果、西瓜、毛毛蟲、蕩秋千、凡是他覺得生活中有意思的東西,都出現(xiàn)在花中間,完全顛倒了成人對花的認識。所以,我們常說孩子的幻想其實是非常驚人的,經(jīng)??梢詣?chuàng)造出比他們的實際能力,甚至比成年人更大的成就。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圖書種類很多。比如:《孫武空三打白骨精》、《白雪公主》等等,這些中國的或是外國的故事,充滿傳奇性。書中的角色性格鮮明,往往可以培養(yǎng)孩子幻想的能力,進而從真實生活走進幻想世界,很多民間故事對孩子的幫助很大。人在生活中若沒有幻想,這個人便沒有
了希望,生活也會布滿呆板的基調(diào);幻想是一個夢,成人比較不會幻想,但孩子卻很容易進入幻想世界。在這個夢中,可以實現(xiàn)很多愿望,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會幻想的人是比較快樂的,因此,每個家中都應多準備一些圖畫書,這對孩子會很有好處。孩子可以從書中構(gòu)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自信的天地,欣賞且滿足自己的成就。于是他們的快樂就建筑在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上,不再需要借著大人的贊賞來肯定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親子共讀心態(tài)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市面上的童書種類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而童書行銷的管道更是上天下地,無孔不入。不管書店時里,報紙上,處處可見精美的童書在向你和人的孩子招手。不少父母花了不少錢買書的給孩子,希望孩子從小就喜歡看書,浸淫在書香世界中??墒?,父母的一番苦心,孩子不一定領(lǐng)情,有些孩子寧愿看電視、玩游戲。這說明,許多人的親子共讀的心態(tài)必須調(diào)整。親子共讀應該是一件溫馨又愉快的事,當我們進行一項溫馨又愉快的生活時,情緒上是享受,而非犧牲的。不少父母進行親子共讀時都有“陪太子看書”的錯誤心態(tài),更有的父母喜歡考問孩子剛剛讀了些什么。不管是犧牲也罷、考試也罷,這都是讓孩子遠防閱讀樂趣的原因,因為有犧牲的情結(jié)在作祟,父母很容易發(fā)脾氣,責怪孩子為什么不好好看書,沒有仔細思考孩子不想看書的原因。而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當然很難發(fā)現(xiàn)閱讀的樂趣更別說看完書后還得考試,實在太沒樂趣。父母沒有必要讓孩子提早承受考試的壓力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親子閱讀活動方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在許多家庭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兒童擁有許多玩具,可供他們閱讀的書籍則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為人父母者認為孩子還太小,不認識漢字,不可能進行閱讀活動,也就沒有必要浪費錢財購買圖書。但是,兒童...
信任是人與人愉快相處的基礎(chǔ),親子關(guān)系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這樣平等有效地溝通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才會開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發(fā)生事情時,往往第一步都不是先聽孩子說...
寫給爸爸媽媽的話:在信息時代,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兒童,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大的樂趣。每天和孩子進行20分鐘的“分享閱讀”,孩子將受益終生;對于想培養(yǎng)一個書香寶貝的您來說,也能好夢成真。 ...
-->整理了了關(guān)于幼兒語言教育論文《幼兒快樂閱讀從聽故事開始》,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書是知識的寶庫,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知識...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