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幸福的我說課稿。
家庭有家庭的好處,學校有學校的妙處,兩者結(jié)合,可以讓教育更有意義!教師在一定情況下要進行家訪,了解情況,實現(xiàn)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家園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幸福的家庭,從來不是三觀相合,而是不爭對錯”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01
馬東主持節(jié)目時曾提及他的母親。
他說,76歲的老母親,
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關燈,
屋里燈亮著,只要沒人在,她就第一時間關掉。
馬東一開始還告訴母親,
一開一關會影響燈的使用壽命,
一直亮著也費不了多少電。
但在發(fā)現(xiàn)母親每次說“好”,
緊接著又關上之后,
馬東再也不和母親計較這樣的小事。
馬東說,節(jié)約用電已成為母親的思維定勢,m.cnsjbj.cn
就算你告訴她不用隨時關燈的道理,
她也改變不了自己過去積累下來的行為。
想想我們的父母親不也正和馬東母親一樣嗎?
你可能一遍一遍地告訴他們,
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
可他們應聲之后,接著把剩菜放入冰箱;
你可能一遍一遍和她們強調(diào),
不要再給孩子買零食,
可她們答應之后,轉(zhuǎn)身會帶孫子去超市……
但很多人沒有像馬東那樣,
做到不和父母爭對錯,
而是冠以“三觀不合”,
嫌棄他們墨守成規(guī),
甚至為了自認為“正確”的小事和父母爭到面紅耳赤。
傷害了父母的同時,
更是讓彼此有了隔閡。
夏天的時候,同事小劉和我抱怨過他的父親。
他說,母親去世得早,
農(nóng)村夏天熱,好不容易讓父親來城里避暑,
結(jié)果閑不住的父親,第二天天不亮就去廣場撿礦泉水瓶。
他告訴父親,他的做法會讓別人說“兒子不孝順”。
父親說自己習慣了勞動,
也過不來城市老年人的那些娛樂活動。
兒子說父親不懂得享福,
父親說兒子看不起自己,
最后的結(jié)果是:老人摔門而出,回了老家。
這樣的小事,誰對誰錯,根本不需要爭辯。
子女應該明白,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即使他們的一些行為在你眼里,
是不合時宜的,是有失體面的,
但想想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
想想他們固有的生活習慣,
這些小事就不再是事。
《禮記》中說到“孝子之養(yǎng)”,
首先是“樂其心”,就是讓父母心情快樂。
只要父母開心,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就順著他們好了,
包容和理解父母,不和父母爭對錯,就是最好的孝順。
02
楊絳在《我們仨》里說過這樣的小事:
“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
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我說他的口音帶鄉(xiāng)音,他不服,
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
然后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
她說我對,他錯。
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p>
夫妻相處總會有分歧,一定要爭個對錯,
殊不知,贏得了結(jié)果,卻輸了感情,
自己也落個不愉快。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
對一些小事上綱上線:
你想去學瑜伽班,Ta非說買個墊子回家練;
你要去外面吃飯,Ta非說外面都是地溝油;
你說大海很漂亮,Ta非說大海淹死過很多人……
這樣的事情,誰對誰錯?
其實都沒有錯。
不過是看法不同,小事而已。
和伴侶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
爭論不休不歡而散之后,
總有人問起:好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樣的?
有人可能會回答是三觀相合。
好的婚姻三觀固然重要,
但比三觀相合更重要的,是不爭對錯。
劉濤和王珂的愛情故事為很多人稱道,
劉濤在一次訪談中說到彼此的相處之道,
就是不爭對錯。
“有時候爭論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
但爭論的過程會讓大家覺得累,
心里不舒服,我覺得任何的計較都是傷害?!?/p>
生活中,沒有三觀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家人之間,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
比三觀更重要的是:你理解我,我理解你.
遇到問題不劍拔弩張,不追究誰對誰錯。
網(wǎng)上有一個小故事。
一對老夫妻吵架,丈夫總讓著妻子。
妻子問:“明明知道我錯了,為什么還讓著我。”
丈夫說:“因為我怕吵贏了,輸了感情,
丟了你,我就輸了人生的全部!”
婚姻里,哪里有那么多的三觀相合,
不過是你在爭吵,他在笑。
03
《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一細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個女孩,在和媽媽散步的路上,
看見被人丟棄的長著綠毛的胡蘿卜,喊道:
“媽媽,快看,胡蘿卜戴綠帽子了?!?/p>
女孩的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媽媽覺得特別不好意思,
兇巴巴地對女孩說:
“什么綠帽子,下次不允許這樣說了!”
女孩一臉迷惑,不知道媽媽為啥突然變臉,
嚇得也不敢再說話。
把長毛的胡蘿卜看成“胡蘿卜戴綠帽子”,
多么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意,卻遭媽媽一頓批。
其實,孩子只是將自己熟知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
并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但大人總是以成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說法,
不僅會折斷孩子發(fā)揮想象的翅膀,
更會阻斷孩子表達自己的欲望。
知乎上一位叫@極樂的網(wǎng)友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三年級的小女生說自己怕鬼,
嚇得晚上都不敢睡覺。
媽媽再三和她強調(diào),世界上不可能有鬼,
讓她別瞎想了。
孩子只好向爸爸傾訴。
于是爸爸問她,鬼長什么樣?
孩子回答,是黑色的,一回頭他就不見了。
爸爸陪孩子聊了很多,才得知,
孩子在路上經(jīng)??吹焦怼?/p>
接下來,每天放學爸爸都悄悄跟著孩子,
想看看孩子眼里的鬼到底什么樣。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一個中年男子尾隨自己家孩子。
爸爸立馬報了警,媽媽得知后,后怕不已,
慶幸爸爸聽了孩子的“胡話”,讓孩子安然無恙。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強調(diào)我是大人,
小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我知道的比你多,我當然是對的。
卻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
孩子的世界充滿想象力,
大人的認知不一定適合孩子的童真。
哪里有絕對的是非對錯,
孩子只不過在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已。
雪化了是什么?
比起標準答案“雪化了是水”,
如果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
難道有錯么?
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
家是藏愛的地方,不是說理的地方。
懂得退出家庭“戰(zhàn)場”,
絕不是逃兵,而是智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高爾基曾說:“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養(yǎng)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p>
而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有把教育孩子當做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呢?
現(xiàn)在的中國,什么都提倡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jié)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jié)婚證。
可是,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松的心態(tài):只要有結(jié)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國父母什么時候開始承認教育的艱難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父母們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農(nóng)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它比任何工作都難。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yè)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把天才培養(yǎng)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有,連補償?shù)臋C會也沒有,所以我們只有把這個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這幾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二、別錯過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發(fā)展的關鍵期
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發(fā)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1.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p>
★語言發(fā)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fā)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2.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zhì)。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guī)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愛20%
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
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
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
初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
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jié)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三、給家長的“8條建議”
1.(說給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孩子讀初中之后,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合掳嗟穆窇撌腔丶业穆贰Ec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yǎng),較高的學業(yè)成績,很少出現(xiàn)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
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
2.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yǎng)“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shù)。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jié)果是傷害。
6.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后果非常嚴重。對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應該在私下進行的,表揚可以公開,批評做到秘處,即使你的出發(fā)點是對的,但方式如果不當,不但沒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有智慧的教師不需對學生嚴辭斥責,有智慧的父母,時刻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獲得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愛,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既有愛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為只有愛而沒有安全感,要么因為只有安全感而沒有愛。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
對孩子來說,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gòu)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伏爾泰:“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shù)暮笠岫?,家是他們的天堂?!?/p>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jié)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結(jié)語
愛是理解接受和成全,愛孩子就別讓他為難;愛不是束縛,愛孩子就讓孩子自然的成長。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一個快樂的生靈,教育孩子成長更是一門藝術(shù),一門需要用心雕琢的藝術(shù)品。
而我們每個家長則是一位匠師,怎么把孩子雕琢成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shù)品,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成長,我們才能把它雕琢好。
記得幾年前,參加公司的一次年會,一個神秘的投資人在臺上拍著我們老總的肩膀。
對臺下的人說,“我最看重的是這個人的格局。”
那個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著一個屏幕開花的千元手機的中年男人。
總是有用不完的勁兒,一股不服輸?shù)臍狻?/p>
讓人至今難忘。
那是我從大學畢業(yè)后第一次參加工作,聽到了格局這兩個字。
后來聽了老板的經(jīng)歷,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我對他擁有的財富和地位一點也不羨慕,少年意氣,覺得什么都可以去掙。
但是對他曾經(jīng)落魄到住橋洞,擺攤推銷,但一直沒有放棄,從無到有的經(jīng)歷很敬佩。
一個人的格局如何,往往會讓人生的結(jié)局迥然不同。
我們也會見到很多人,有著一點點的成就馬上自我標榜,不可一世。
或者借助祖輩積德,含著金勺子出生,以為世界都是自己掙來的一樣。
為人父之后,面對眼前的孩子,也就常會想。
格局是什么?
又該如何教育孩子,讓他能夠擁有格局?
有一句話是,格局決定結(jié)局。
有一個朋友,跟我們聚會時總是愁眉苦臉。
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每次散了之后,他就會我行我素,照舊是去打牌。
他當年是211重點大學畢業(yè),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中層領導,所以一直覺得郁郁不得志。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管著這三五個人,拿著這七八千的工資,一眼就看到了頭。
下班后就是約人打牌,玩的不知天昏地暗。
剛開始的時候他抱怨時,大家還響應一下,但是時間久了,也沒有人理會了。
而他也在溫水煮青蛙的模式下喪失斗志,還談什么奮斗。
如今十年過去了,他還是那個奔走于牌局之間抱怨的他。
但是身邊的人早已各奔前程了。
一個人如果總是固步自封的抱怨人生,最后朋友都會越來越少。
因為層次不同,不相為謀。
我認識一個做自媒體的朋友,她畢業(yè)于一所非常普通的師范學校,但是憑著努力當了一名中學老師。
因為長得不錯,教學也好,于是就常常被校長拉出去應酬陪酒。
只要教育局的領導一來,就要作陪,學校拉項目就要醉酒。
而且評優(yōu)評先更要給上面的人送禮,巴結(jié)領導。
她是家里的長女,父母是按照兒子養(yǎng)的,性格非常要強,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這樣。
所以她決定離職。
當時父母聽到了這個決定就威脅她說,只要離職就斷絕關系。
所有的親戚和朋友都來勸她留下,誰會傻到將自己的國家飯碗砸掉,畢竟這么多人都擠破腦袋想進都沒門。
可最后她還是一紙書信辭職了。
當然,她知道自己讀過足夠的書,能寫能說,先去外邊做一個文案也比在這學校過這樣的日子強。
結(jié)果,她趕上了自媒體大潮,用自己的才華譜寫自己的人生。
如今她已經(jīng)年入近百萬,用自己的努力,讓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她的話說就是:過一種“配得上自己的人生?!?/p>
格局這個東西,就是這樣。
我們摸不著,但是卻實實在在存在。
你倘若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自己給自己建造一座監(jiān)獄把自己鎖住。
那你的人生就注定在掙扎和不滿中度過。
當我們養(yǎng)育著我們的孩子。
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為了工作而卑躬屈膝,阿諛奉承。
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如今很多的孩子,長大之后就說“沒意思!”
好像什么都“沒意思“
那是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父母也是如此,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思。
在工作上找不到意義,因為僅僅把它作為謀生的工具,而不是自己內(nèi)心所喜愛的。
而在家里也忽視身邊人,還常常不高興發(fā)脾氣,傷害自己最親的人。
龍應臺在寫給兒子的信里說“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值得父母們深思。
我們養(yǎng)育著的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子的?
常常受著父母的影響。
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本身的格局會影響到孩子。
如果父母把養(yǎng)育孩子的目的定為考高分,讀名校、掙大錢、買大房子、光宗耀祖。
那么孩子的學習動力和壓力也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上。
這也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努力的原因。
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中學之后就提不起學習的勁。
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大致都懂事了,知道家里的情況,受著父母的影響,形成了三觀。
如果從小父母就用物質(zhì)的目標來激勵孩子努力。
鼓勵孩子考高分,進名校。
然后呢?
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成家立業(yè),結(jié)婚生子。
孩子問,再然后呢?
估計很多父母都答不上來。
當孩子懂事之后就發(fā)現(xiàn),自己不努力也能得到這些啊。
還讀個球,不如好好玩玩。
所以說,父母的養(yǎng)育理念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格局。
為人父母,要記得常常拾掇一下自己。
不僅僅是買衣服、包包、好車……
而是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
就好比我們家,每次吃飯時候,掉落在碗邊的飯粒,兒子都想去撿起來吃掉。
這個習慣孩子媽很不高興,說這不衛(wèi)生。
而且每次看到水龍頭沒關緊,他會去趕緊關掉,說浪費水。
我們也沒有刻意去教。
小小的孩子怎么會這樣呢?
完全是受了我的影響。
而我呢?
也是受了父母的影響。
節(jié)儉的習慣,在每天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跨代傳遞了下來。
培養(yǎng)孩子的格局,還得父母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榜樣。
大度一點,人生很長,世界很大,斤斤計較的父母養(yǎng)不出胸襟寬闊的孩子。
擔當一點,吃點虧也不錯。這樣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朋友,因為有舍才有得。
真誠一點,錯了又何妨,擦干淚從頭再來。
有點使命感,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也不是為了混日子。
總得找一點偉大一點的事來做。
說實話,為人父母,最偉大的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栽培自己的孩子”
還有比這事更重要的嗎?
一個人不能停止學習腳步,因為你得提升自己,擁有格局。
做了父母更是如此。
陪孩子一起,多讀一點書,讀點無用的書。
梁文道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養(yǎng)一個有格局的孩子。
美國作家杰克·霍吉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泵\的基石就是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傲晳T”猶如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人生的方向盤。
同事們都羨慕我有個好女兒:省心,自覺,不用管。我告訴他們: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是“慣”出來的。這里的“慣”不是嬌慣,而是幫助她養(yǎng)成好習慣。
習慣是由多次重復的行為形成的,因此,要培養(yǎng)好習慣得從平時的行為抓起。孩子平時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作為父母,主要是雙休日和寒、暑假對孩子的管理和引導。
女兒讀小學時,每年的暑假我們家都有一段時間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旅游,一連六七天沒人管孩子,怎么辦呢?我想出了一個“遙控”的辦法:和孩子一起制訂一份作息時間表和計劃書,然后讓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詳細的作息時間已經(jīng)忘記了,我只大致記得每天要有這樣幾項內(nèi)容:進行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畫三幅小國畫,寫三張(16開大小的)毛筆字,吹一個小時的長笛,做一個小時的作業(yè),然后看電視,睡午覺,看書??措娨曇羞x擇性,買一份《中國電視報》,圈出適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歡看的節(jié)目,定時看,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計劃訂好之后,畫一張表,每天登記,完成一項打一個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補上。總體完成得好的獎勵,否則處罰。
日復一日之后,孩子的習慣慢慢養(yǎng)成了,無論父母在家不在家,該做什么的時候,她會自覺去做,后來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為自己訂計劃了。
女兒剛參加完高考,考前她們高中提前17天讓學生在家里復習。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館,就她一個人在家里復習。頭兩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書籍資料,歸類,訂考前復習計劃,稍作調(diào)整、放松。從第三天起,便進入了有條不紊的自學。有時候,我和她爸在餐館里忙到晚上近十點鐘才回家,女兒一個人仍在她的房間里安靜地學習,電視、電腦都沒隨便開。倒是我們回去之后,她才過來和我們一起看看《藝術(shù)人生》、《人物》、《央視論壇》、《新聞調(diào)查》等電視節(jié)目,23∶00前睡覺。
又逢暑假,孩子們興奮,父母們憂心忡忡,巴不得學校天天上課。其實假期是培養(yǎng)孩子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學習能力的絕好機會,關鍵是父母如何遙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議父母學一點“放風箏”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訂一份覆蓋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的計劃,然后抓住這根“線”,讓孩子在假期“飛得高,飛得遠”,又不偏離“軌道”。
好習慣養(yǎng)成之后,的確有“一勞永逸”之效。依照這個推論:多次重復的行為變成習慣,習慣決定性格,而性格最終決定人的命運。這樣看來,對孩子習慣的培養(yǎng)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父母全身心地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zhì)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兩種陪伴的有機結(jié)合,才最合理。
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的,更是給父母的。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對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養(yǎng)孩子成了大多數(shù)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孩子。
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yǎng)娃這個艱巨的任務。
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yǎng)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所以,我做全職媽媽時,常常會有媽媽問我:“你家保姆在哪兒請的?”
當她們得知我家沒有保姆,也沒有老人幫忙更沒有小時工時,她們大驚失色,一臉同情的看著我說:“哎,那你不是累死了?云香你太強了,你怎么受得了?”
事實上,我并沒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氣爽,該培訓培訓,該出書出書。
當然,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養(yǎng)孩子的方法:每天無時無刻不守在孩子身邊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著了,媽媽趕緊做飯、洗衣、收拾屋子,活兒還沒干完,娃又醒了,繼續(xù)陪娃……那我確實會被累死,因為這樣的媽媽別說有自己的休閑時間了,就連睡覺的時間都很難保證。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的確是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媽媽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養(yǎng)育出平靜自信的孩子?
事實上,在孩子一歲之前,的確需要媽媽經(jīng)常的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后,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你總是陪著他玩耍!
這個觀念可能會讓很多父母大吃一驚:“什么?難道我們總是陪著他反而不好了?難不成把孩子放在一邊不搭理他?”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概念了:高質(zhì)量的陪伴。如何評判陪伴的質(zhì)量高不高?什么才是真正高質(zhì)量的陪伴?
邊工作邊陪伴
我認為陪伴質(zhì)量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tài)如何。
只要雙方狀態(tài)是愉快安詳?shù)模@樣的陪伴就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也就是說,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陪著孩子玩游戲。
事實上,在家庭中,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父母全身心的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zhì)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前面一種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踐行的。后面一種就讓很多人費解了:父母在一邊工作,讓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種高質(zhì)量的陪伴?
當然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里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網(wǎng)、打電話應酬、看書等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務、做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也能明白并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
同時,父母做工作時的狀態(tài)極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閑自在的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tài)。
有人可能會不相信,因為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這怎么會是一種高質(zhì)量的陪伴呢?
事實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么,但他卻用靈魂在感知著這種陪伴,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歷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p>
我想很多孩子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干活時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的父母不匆忙,他們總是慢悠悠的,滿懷歡喜地干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tài),多年后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我當初踐行這樣的陪伴純粹是誤打誤撞,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家沒有保姆幫忙干家務,而孩子睡著時我又想寫點文章。
所以只好在孩子醒著的時候,帶著他一起做家務,沒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歡,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jīng)常幫忙干活,有時即使他要玩耍不干活,也總是興高采烈的,呈現(xiàn)出一種滿足愉悅的狀態(tài)。
那時,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歡我做家務?因著孩子喜歡,我也就不著急了,干起家務來更加輕松悠閑,孩子的狀態(tài)也愈發(fā)好了。
后來我學習了華德福教育,才知道,原來我誤打誤撞的這種陪伴居然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
華德福教育認為: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huán)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tài)非常放松、喜悅。
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tài)也會非常放松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范,光是這兩點,就已經(jīng)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huán)境了。
學習了這種教育理念以后,我又將韻律和節(jié)奏引入了我們的家務中,每天定時掃地拖地,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家務來做,比如周一擦桌子,周二洗襪子,周三清潔玩具,周四洗鞋子,周五做面食等。
這些活動中,我很少喊豆豆來幫助,只是自己輕松的做著,有時候他會過來幫忙,有時候他會玩自己的,但無論哪一種,他的狀態(tài)都是平靜喜悅的。
當我真的希望他參與時,我也很少直接說,而是通過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還是洗襪子,我都為這些活動編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們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xiàn)在正在洗呀洗襪子!……”
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種歌聲本身也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韻律和節(jié)奏,我想等豆豆長大后,他也會記得我們曾經(jīng)美好的家務時光的。
當然,他更有可能記得的是那些與他有關的家務,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給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給他做玩具。
只要父母狀態(tài)好,所有的家務都是一種高質(zhì)量的陪伴,與孩子有關的家務更是一種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超級陪伴。
那么,有了這種陪伴,還需要父母陪著孩子玩嗎?
當然也要,尤其是當孩子需要你參與他游戲的時候,同樣,陪伴孩子做游戲,要記住你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
不要企圖通過游戲教會孩子什么,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游戲中上躥下跳,拼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該有的狀態(tài)。
也就是說,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真正應該培養(yǎng)的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兩種陪伴都重要
同樣,這樣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應該和前面所說的通過工作陪伴孩子相結(jié)合,每天都有這樣的陪伴,也有那樣的陪伴,兩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著孩子玩游戲而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
因為這不是父母真正喜歡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游戲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還沒長大,心理上就是一個三歲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zhì)去和孩子相處。
就我個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干家務是非常享受的,有過這樣的享受時光,當我陪孩子玩耍時我也更能專心。
同時這也讓我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以便孩子睡著以后,我有足夠的時間看書、寫作,這種安排讓我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第三,這樣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當父母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成人身上學到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當父母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
很多孩子一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這就是父母從小沒給過他機會自己玩耍的緣故。
也有人說,我的孩子如果不陪著玩,他真的不知道怎么玩啊,他會很無聊的。
好吧,孩子偶爾的無聊是必須的,正如成人一樣,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無聊的時光,這樣我們更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可以說,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與自己的心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真正獨立思考的時間。
第四,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fā),這樣養(yǎng)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
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fā)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
這兩種陪伴相結(jié)合,孩子既有發(fā)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fā)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后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
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
尤其是在家里,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于一種扼殺,所以現(xiàn)在我們會看到那么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家園共育《幸福的家庭,從來不是三觀相合,而是不爭對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幸福的我說課稿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1、老虎從來不吹牛的故事 小老鼠、小白兔、大公雞對于誰最厲害,在一起吹牛。老鼠說:"我最厲害,有一次和大象決斗,我鉆進它鼻孔里,咬得它直叫鐃命!對于我,連大象都不在話下,豈有他哉!" 小白兔對小老鼠說...
最近一段時間心情真的很差,主要還是工作的原因。開學初,本班分進25個孩子,其中有一個報名單上注明是4月5日入園的。我們對他也進行了家訪、讓他參加了我們召開的家長會,也請他定了園服。 開學兩周后,我們班...
高爾基曾說:“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養(yǎng)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而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有把教育孩子當做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呢? 現(xiàn)在的中國,什么都提倡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接軌,但最...
記得幾年前,參加公司的一次年會,一個神秘的投資人在臺上拍著我們老總的肩膀。 對臺下的人說,“我最看重的是這個人的格局?!?那個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著一個屏幕開花的千元手機的中年男人。 總是有用不...
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父母全身心地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zhì)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兩種陪伴的有機結(jié)合,才最合理。 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