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家庭與學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載體,家長與教師互相配合可以揚長避短,更好激發(fā)孩子潛能!教師與家長之間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良情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么,教師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育兒心得:不喜歡青菜”,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育兒心得:不喜歡青菜
似乎很多孩子對青菜都不太敏感!我家寶寶也不例外,如果你把青菜用面條藏起來再讓他吃,那么結果就會是面條吃到了肚里,可是青菜卻被舌頭挑出來了。昨天下午放學后,我和熊貓老師交流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學校里面也不怎么吃青菜,這可怎么辦呢?青菜里面還有很多維生素,如果不吃青菜,如何彌補孩子體內缺少的維生素呢?
晚上回到家里,我專門為孩子炒了他喜歡吃的土豆,又炒了一些青菜、海帶。把這些炒好的菜放在一個小碗中??墒?,在整個吃飯過程中,孩子仍然是只吃土豆,不怎么吃青菜??吹竭@種情況,我有點生氣了,我說:“寶寶,你試著嘗一嘗,小兔子不是最喜歡吃蘿卜和青菜嗎?你能像小兔子那樣,大口大口的吃嗎?”看著孩子吃青菜時痛苦的樣子,我也不忍心強迫他??墒?,不吃又不行,“你喝口湯,這樣菜不就沖下去了嗎?”可是湯喝進去了,才仍然在嘴里,還弄得差點嘔吐。這個家伙呀!吃個青菜怎么那么難呢?
“寶寶,媽媽知道你最喜歡吃肉了,吃榮能長高,對不對?可是,你肚子里的小精靈怎么辦呢?他們最喜歡的是青菜呀!就像喜洋洋一樣,最喜歡吃青菜。你現(xiàn)在一點青菜也不吃,怎么讓你肚子里的小精靈長大呢?長不大,他們就不能在你肚子里面干活了!到時你肚子里的垃圾堆積到一起,就要肚子疼了!”我說?!八麄冋娴南矚g吃青菜嗎?”寶寶問?!爱斎涣?,我知道寶寶不喜歡吃,那次,你不想吃的時候,你就想一想,我不吃,肚子里的小精靈們還要吃呢,不吃他們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我解釋道。
寶寶點點頭,高興地說:“對,不能讓小精靈們餓著了,他們還要工作了!”說完,就大口的把最后一棵青菜吃了。希望這樣可以讓孩子慢慢的改掉挑食的毛病。
小精靈來自《肚子里有個火車站》繪本,有時間的話,家長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讀一讀,很不錯的哦!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為什么你不喜歡孩子哭?
“一聽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再發(fā)出任何聲音?!?/p>
很多人在面對孩子哭時,常常會萌發(fā)這樣的情緒:
不想聽到孩子哭,聽到就煩。
于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煩死了?。▍拹骸⒎锤校?/p>
這么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媽媽不喜歡你了?。ㄍ{)
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沒出息!(打擊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會抽絲剝繭地問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為什么會討厭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兒子八個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個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煩躁?。 彼f。
當時就像被孩子的哭聲點著了一樣,她的火氣一下子竄了上來,啪啪打了孩子幾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淚。
“他的哭讓我覺得自己好無能?!彼髞砀艺f。
孩子出生后,她辭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為沒有人幫忙,她既要帶孩子,又要做家務,常常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她說最怕孩子哭,因為很多時候,她連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這種無力感讓她心煩、挫敗,甚至憤怒。
就像這位媽媽,很多時候,我們討厭孩子哭,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處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來,我們就覺得“麻煩”又來了,“無能”的感覺也隨之而來。
這時,我們發(fā)自本能地去保護自己的自戀,避免自己的“無能”,而不是去看見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我們的應對方式就像文章開頭所描述的那樣——制止、埋怨、冷漠、威脅……
02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孩子笑,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不好,笑才好。
說到哭就想到哭喪著臉、撕心裂肺等悲慘畫面,希望孩子盡快擺脫痛苦。
四歲的萱萱放學回到家,悶悶不樂。媽媽問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媽媽的身上哭起來。
媽媽馬上緊張起來:“寶貝不哭,寶貝不哭?!?/p>
孩子越哭越厲害,媽媽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寶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
“我們看動畫片好不好?”
“寶貝,我今天給你買了一本新書,你要不要看?”
經過各種哄,孩子終于停止了哭泣,媽媽也跟著松了一口氣。
看到孩子傷心難過,萱萱的媽媽擔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個愛她的好媽媽,我要讓她開心,我要把她帶離痛苦?!?/p>
于是,她想盡辦法討好,讓孩子遠離眼淚。
可是,她沒有去考慮孩子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轉移注意力,將孩子帶離負面情緒。
她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媽媽為孩子好,但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過程,這里面更多的,其實是媽媽的自私。
孩子哭,媽媽會心疼、會難過、會緊張、會焦慮,而當孩子停止哭泣,媽媽是“松了一口氣”。
表面上,她是一個好媽媽,可實際上她是個自私的媽媽。
她是在用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來滿足自己“好媽媽”的體驗。
問題看似解決,但解決的只是媽媽的情緒問題。
孩子究竟為什么哭,是因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還是因為想要什么東西,媽媽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無從培養(yǎng)。
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孩子仍然只會用哭的方式解決。
03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
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情緒表達出現(xiàn)了問題。
我女兒小魚小的時候,我也特別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馬上將這個聲音掐掉。
我看了無數(shù)育兒書,雖然懂得哭是一種正常情緒表達,可我在情緒上還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來,我母親在旁邊說:“不許哭!”這個熟悉的聲音,讓我一下子想起來,我曾經就是那個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
小時候,有什么委屈難過,只要一哭,我媽媽就會馬上說:“不許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懼讓我忍著忍著,漸漸不再哭,也變得不太喜歡哭。
這段經歷,就像我心頭的一道小小傷疤,時不時發(fā)作一下,讓我感到陣陣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觸動傷疤的扳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這種傷痛。
每當聽到孩子哭時,我的內心總會涌現(xiàn)一股憋屈,就像水管沖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親對孩子的制止,讓我意識到,我的心里住著一個委屈、憤怒的小孩。
當我的孩子哭泣時,我內心的那些情緒被激活了,那個委屈憤怒的小孩也復活了,這讓我焦躁不安,情緒失控。
因為長時間的壓抑,我的情緒并沒有完全走出兒童期,在我系統(tǒng)學習心理學之前,我只會像個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樣對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04
很多人討厭哭,總認為哭是不好的——是軟弱的、羞恥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個地方哭。
在最近的熱門綜藝節(jié)目《幻樂之城》中,大張偉飾演了一個只會笑不會哭的人,他的臉上永遠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諷、被老板開除,也只會笑。
大張偉說:“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們要笑著面對,為了不哭大聲笑?!?/p>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開心、生氣、憂傷、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張偉的內心深處,究竟有多苦,從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說,他小時候無論怎么哭,他的家人都會像沒聽到一樣,無視他。就是為了讓他明白,通過哭鬧要挾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記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沒有一個人理他。
大人們都去睡覺了,他一個人坐在客廳里繼續(xù)哭。
客廳里沒有燈,很黑。就那樣,他一個人環(huán)抱著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沒人理他。
“從此,我就明白,我必須得不哭不鬧聽話,才能免除被拋棄。”他說。
他時常覺得心里有一個洞,黑黑的,冒著冷氣,那是被拋棄的感覺。
兒時的他,害怕一哭就會被打罵處罰,害怕惹父母生氣,更怕失去父母的愛。
長大成人后,他在人際關系中處處退讓、犧牲自我權益,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關系里乞討。
孩子哭,是在表達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說話。
一直說卻沒有回應,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滿足。
于是漸漸長成一個匱乏的孩子,一個匱乏的成年人,一個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真實感受和情緒的人,一個精神上傷痕累累的人。
05
我們總是將哭與負面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但其實哭和負面情緒真的沒那么可怕。
電影《頭腦特工隊》講述了一個關于孩子情緒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歡負責快樂情緒的樂樂,卻討厭負責悲傷情緒的憂憂。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緒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萊利,卻因為憂憂漸漸好起來。
正是憂傷讓萊莉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改變,以及她已經失去的東西。
我們總認為憂傷不好,但事實上,研究表明,悲傷與更高的生理沖動關聯(lián),是在激活身體對失去作出反應。
其實,任何一種情緒,都不是拖累。
因為有了怒怒,萊利才可以敏銳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了;
因為有了怕怕,萊利才可以更快的遠離危險;
因為有了厭厭,萊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惡;
而憂憂的存在,是在引導萊利了解她正在經歷什么變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這些情緒,使孩子們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情緒表達。
就如同魚能游水、鳥會飛翔、人能感覺,我們有時會快樂,有時會憂傷,有時也會憤怒。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正常情緒,他們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悅、憤怒、高興、悲痛……這些情緒沒有高下、好壞之分。我們喜悅時笑容滿面、手舞足蹈,為什么憤怒時就不能怒發(fā)沖冠、捶胸頓足呢?
孩子也是一樣,有各種情緒,都應該允許被表達。
不一樣的是,大人們在經歷過生活的重重歷練之后,能夠很好地排解負面情緒,而孩子不會像大人那樣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討厭孩子哭了,更不要壓制孩子的哭。
要讓孩子們勇敢地釋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緒背后的真實需求。
不要試圖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與情緒,記得經常告訴孩子:有想法就訴說,有情緒就表達。
很多媽媽偶爾會抱怨寶寶自私、懶惰、不愛學習、丟三落四、動手能力差、畏手畏腳……有沒有想過是自己無意識地培養(yǎng)了一個個小懶蟲、小氣鬼、小笨蛋?
有5種類型的媽媽,你可不要效仿哦!
溺愛型媽媽
特點:好東西自己舍不得吃,總是留給寶寶吃;自己舍不得穿,卻把寶寶打扮得漂漂亮亮。
后果:容易培養(yǎng)出自私的寶寶,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MOM育兒經:我和寶寶搶著吃
我寶寶剛兩歲,在他剛出生的時候,我看到院子里有一個3歲的小朋友,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就哭鬧不止。他喜歡吃的東西誰也別想吃。
我想我的寶寶決不能這樣,從他1歲半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學會分享。吃蘋果時,我們一人吃幾片;吃糖果我們先拿幾顆;喝酸奶時,我們一人一瓶。剛開始與寶寶分吃總有些于心不忍,時間一長,我習慣了,他也習慣了?,F(xiàn)在每次他吃東西的時候,總是說:“媽媽吃大的?!?/p>
包辦代替型媽媽
特點:什么事情都事先安排得好好的,寶寶根本沒有機會選擇。
后果:寶寶的依賴性很強,長大后很沒有主見,遇事不知怎樣處理。
聰明MOM育兒經:讓寶寶品嘗后果
我有一個美國女友,有一次帶著寶寶回國,到了住處以后,氣溫降了,她把衣服給他準備好了,他沒及時穿上,只穿著短袖去吃飯。當時我的朋友發(fā)現(xiàn)了,什么都沒說。結果過了一會兒,寶寶凍得直打哆嗦,我的朋友這才一聲不吭地拿出衣服給他穿上。這一切被我看在眼里,我知道這位媽媽是想讓寶寶品嘗后果,下回他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這一切和中國媽媽多么不同。后來我也有意識訓練寶寶,別出心裁地幫寶寶擦一只鞋,迫使他自己動手擦另外一只鞋,這種引導的方式要比一味地教他怎樣擦鞋要好得多。
勤勞但不愛讀書型媽媽
特點:整天沉湎于家務、電視和打牌,卻讓寶寶看書學習,學這學那。
后果:沒有榜樣和學習的氛圍,寶寶很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難發(fā)自內心地去學習。
聰明MOM育兒經:把家辦成一個小小圖書館
讓寶寶喜歡學習,首先自己要有固定的讀書時間,耳濡目染要比強迫說教更能讓寶寶接受。我和丈夫列出了一個計劃,我們把晚飯后的半小時定為家庭讀書時間,把一切家務事都停下來。丈夫看報,我看小說,3歲的女兒看圖書,然后我們談談讀書心得。
我會讓女兒給我講圖書上的故事,由于形成了習慣,女兒一吃完飯就說:“媽媽,咱們一起看書吧。”在她眼里,習慣就成了自然,一天不看書她會覺得少了什么。每周六,我會帶上她逛書店,讓她自己選擇一兩本圖書。女兒從心里覺得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對于她上學以后的事我一點都不擔心,一個把讀書當成興趣的孩子我還擔心什么呢?
憂郁型媽媽
特點:整天情緒不穩(wěn)定,高興不高興都掛在臉上。
后果:讓寶寶無所適從,性格扭曲。長大后自卑,膽怯,不能樂觀地面對一切。
聰明MOM育兒經:每天把微笑當成一種習慣
性格決定命運,寶寶性格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他的將來,一個健康的寶寶首先是心理健康,我的法寶就是每天把微笑掛在臉上。我知道這很難,但為了兒子,我必須這么做。
從兒子兩個月開始,我就堅持每天對他微笑,而且我和老公在兒子面前從來不吵架,不說重話,彼此尊重,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平和的環(huán)境。兒子特別愛笑,性格很平和,對著陌生人都會主動微笑。
講衛(wèi)生型媽媽
特點:什么東西都怕讓寶寶摸,認為會把小手弄臟。
后果:寶寶習慣了媽媽安排的一切。動手能力差,沒有探索精神。
聰明MOM育兒經:小手多動才會聰明
兒子喜歡小手到處摸,我從來不限制他。在家里,他把顏料弄得滿手滿身,還想嘗試著用小剪刀。我讓他學會給花澆水、施肥、松土。有時候,我在廚房做飯時,我會讓他擇菜,他興致很高,他有事干,小手從來沒停過。在室外,我讓他抓沙、玩泥巴、撿小棍子做小花園,他玩得可快活了。衣服臟了,換一下就行了;手臟了,回家及時洗,千萬別為了省事,約束寶寶的行為。
在寶寶的天空里,自然的萬物就是他興趣的源泉。
最近,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全國各地120余所幼兒園中2000余名兒童做了一次專題調查。調查的中心是:你不喜歡媽媽有哪些表現(xiàn)?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有8種媽媽比較集中地不受孩子們歡迎。
1.只顧自己玩的媽媽
5歲的湯姆說,“我媽媽常常只管自己出去玩,既不顧家,也不顧我。有不少時候她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實際上她回家時我往往已睡著了。我不知道媽媽究竟是不是愛我?!?/p>
專家評析:其實這類媽媽稱得上是“自私媽媽”,缺乏對孩子的責任感。建議應該投入至少70%的精力和50%的空余時間在才5歲的孩子身上。
2.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還不到3歲的琳達哭著說,“媽媽只有見到爸爸時才眉開眼笑。她總是把最好吃的留給爸爸,而不是留給我。她說我什么都不好,而說爸爸什么都好。我很生氣?!?/p>
專家評析:要知道,幼年期的兒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會把媽媽視作“私有財產”,而不許自己以外的人,甚至包括爸爸“分享”。對這么愛“吃醋”的琳達,媽媽理應有意識地作出種種表現(xiàn)或暗示,讓她增加“媽媽確實最愛她”的自信。同時當爸爸的也應大度地適當退出媽媽視線的焦點,以便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3.愛體罰的媽媽
5歲的小頑童布尼透露,“只要我淘氣,如跟小朋友打架啦,弄臟了衣服啦,在墻上畫畫啦,媽媽就會罰我站,而且一站就是老半天。一次我用彈弓打破了鄰居的玻璃窗,媽媽更是生氣,不僅不給我飯吃,還狠狠地擰我的胳膊,直疼得我嗷嗷叫。于是我再也不愛媽媽了,因為我覺得她并不愛我?!?/p>
專家評析:體罰可能成功地強迫孩子服從家長的意志,但這一定只是暫時的、局部的,帶來的問題遠比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因體罰而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一般在幾周后即會顯現(xiàn)出來,其中包括:經常撒謊,偷盜,愛欺負弱小同學,難以與小伙伴友好相處,缺乏同情心,不服從教師教導,有時可能極度自卑等等。在2年后則可能發(fā)展至斗毆、搶劫、鬧事等更為激烈的暴力行為甚至反社會傾向,并增加成為小流氓、小霸王的危險。
4.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4歲的貝克嘟著嘴說,“媽媽一直不喜歡我周圍的小伙伴。她說湯尼說話結巴,彭努長得丑,肖斯腦筋不好使,尼爾嘴又太饞。反正在她嘴里沒有一個好的。更讓我不快的是,她要求我不跟他們玩,還生怕我被他們‘帶壞’。而實際上他們都是既可愛又誠實的好孩子。我為媽媽感到害臊。”
專家評析:媽媽是孩子步入社會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務須注意一言一行!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而讓孩子在你以身作則的指引下學會尊重他人,是他寶貴的人生財富。任何孩子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或缺點。就讓孩子自由地選擇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憂天地擔心孩子會被“帶壞”。
5.說到做不到的媽媽
5歲的海倫埋怨說,“媽媽總是說話不算數(shù)。她曾答應馬上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沒有買。她還保證在外婆生日那天帶我上外婆家,但后來又說不去了。還有許許多多事情她都說得到卻做不到。最后我已不相信她的話了。這樣的媽媽真叫人掃興!”
專家評議:“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缺失的是誠信。誠信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其實,“誠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學語之時,而且貫穿于整個童年時期。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應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遺憾的是,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6.過于嚴厲的媽媽
5歲的丹尼說,“媽媽老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說我寫的字不端正,畫的狗一點也不像,還批評我洗碟子不干凈。我真的什么也不行嗎?想到這里,我很泄氣?!?/p>
專家評析:父母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自我肯定,特別對原本就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變得越來越自卑,正是父母以完美主義的態(tài)度作出了過高的要求,由此孩子便可能時時處處被包圍在批評、埋怨之中難以自拔,長此下去自信便可能遺憾地喪失殆盡。最后當他每每開始做一件事時,他在潛意識中往往會對自己作出否定,如:我的能力就是比不上人家,我的腦筋就是笨,或我就是不討別人的喜歡等等。不妨將對孩子的“你洗不干凈碟子”改成“你真了不起,才5歲就能洗碟子啦!不過要是你能再多花點時間沖洗,碟子會洗得更干凈的”。這么一改,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就完全不一樣了。
此外要認識到:任何孩子,都不可能是樣樣都棒的“全才”(其實成人也是如此)。要是你的孩子在繪畫方面不如別的孩子,大可不必為此而憂心忡忡,因為他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勝過別的孩子。
7.太肥胖的媽媽
3歲的瑪麗哭著說,“媽媽實在太胖了,而且弄得很邋遢。每次她上幼兒園開家長會時,小朋友們都會暗暗地笑話我。我很難過,但又不知怎么辦才好。”
專家評析:兒童比成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對自己最親愛的母親自然更是如此。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對“心靈美比外貌美更重要”的抽象理論還難以理解。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過于肥胖的母親應該注意節(jié)食、運動和減肥,并關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8.不好玩的媽媽
4歲的亞裔孩子阮埋怨說,“我能歌善舞,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我。我還會作畫、剪紙、彈琴、捏泥巴,可是媽媽不僅都不會,她還瞧不起我的愛好。媽媽早出晚歸,空余時就只知道讀書。她還老叮囑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因為只有讀好書以后才有出息。其實,我很希望媽媽能夠陪我一起玩。我真感到掃興,為什么我的媽媽這么不好玩?”
專家評析:孩子想從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更希望能和媽媽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愛好一竅不通,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不以為然,孩子自然會感到很失望很沮喪。同時這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有負面影響。對幼兒來說,完全沒有必要強迫他多多讀書。其實在阮這樣的年齡段,理應通過多玩來發(fā)展多方面的興趣,因為玩實際上也是學習,而且是一種提升智力的極好學習。此外不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語言,盡可能抽時間多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多作語言交流。長此下去,孩子自然會認為你是很“好玩”的。
公公婆婆和老公帶著女兒走親戚去了,臨走了我實在沒心情就一個人留在家里,哭。
兩歲半的女兒,語言能力還不錯,基本自己的意思都能表達出來。正在為他的語言發(fā)展開心的時候,這兩天時不時跟我蹦出一句“哼,我不理你了”,或者“媽媽,我不喜歡你了”“我不喜歡媽媽”這樣的話,開始以為是開玩笑童言無忌,雖然多少有點不爽但是也就一晃過去了。
問題是昨天晚上她睡到半夜,半夢半醒的哼唧哭,我哄她居然推開我,迷迷糊糊的說了幾個字“不喜歡”,我立馬警覺了一下追問“你說啥?”這次小妮子在迷迷糊糊中清清楚楚地說了句“不喜歡媽媽!”
頓時不再覺得是童言無忌,心被刀扎一樣!累覺不愛啊……
所以我說“媽媽也不喜歡你!”背對她睡下,閉著眼淚水從眼睛縫里擠出。
早上起來還是郁郁寡歡,她幾次跟我說話都不想理她,沒搭腔。后來就干脆說“別煩我”“你不喜歡媽媽,媽媽也不喜歡你?!边@是氣話。
再后來說著說著就傷心了,面對女兒邊哭邊說,也不管她聽不聽得懂,“我哪里對不起你了,你那么不喜歡我”“我整天帶你,帶出個白眼狼啊”“我養(yǎng)你干嘛,你說說我養(yǎng)你干嘛!”這是我的心里話,我真的在想我養(yǎng)你干嘛!
可能真的是女兒跟爸爸親!爸爸整天早出晚歸還不定時出差兩三天,一天接觸的時間沒多少,可閨女就是跟爸爸親!晚上睡覺也喜歡摟爸爸,別人問“親媽媽還是親爸爸”,她也會說“親爸爸”。我是覺得爸爸就應該寵著女兒,所以有意無意灌輸不準他兇女兒,我可以兇,我兇的時候你更不能兇,給你扮演好爸爸的機會。
好了,現(xiàn)在就是爸爸完全成了好爸爸!媽媽就是兇媽媽!
由于工作性質,我雖然不是全職媽媽,但帶女兒的時間也非常多,尤其是年前兩三個月奶奶有事不在這邊,這幾個月我基本就是全職媽媽,偶爾帶她上班,其他時間帶著她吃喝玩樂,伺候她吃喝拉撒睡。
我承認我有脾氣暴躁的時候,一個人帶她想到沒完成的工作,她反復不聽話時我會偶爾爆發(fā)發(fā)頓脾氣,會揍兩下,但是發(fā)作完我也會后悔會反省,會跟她說"對不起寶貝"。
這幾天,老公勸我你跟自己女兒生什么氣。可是,我跟別人氣得著嗎?別人說不喜歡我我無所謂,就因為是女兒,而且才兩歲半,她說這話我才傷心。就是最愛的人傷我卻最深!
俏媽說:
0-6歲的孩子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判斷了。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父母的態(tài)度應該是一致的。
一個慈一個嚴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在嚴和慈之間,父母要多溝通,達成一致,不能一個單嚴,一個單慈。
比如,有的孩子晚上貪玩不肯睡覺,他發(fā)現(xiàn)求爸爸可以晚些睡,求媽媽沒用,長久如此,孩子就知道“爸爸會滿足自己”。那么下次孩子想任性的時候,就會去找爸爸幫忙,導致媽媽的嚴厲也失效了,如果媽媽強制執(zhí)行,孩子自然覺得媽媽不夠好。
孩子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時間久了,父母的教育威信就會逐漸被孩子對利益的權衡所取代。所以,父母雙方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定要保持步調一致。
同時,媽媽也切不可因為女兒的一時“不聽話”,而大發(fā)雷霆甚至動手打孩子,而且還是2歲多的孩子。孩子總有搗蛋煩人的時候,作為媽媽一定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用“罵”的方式,事實證明,往往火爆脾氣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加不聽話。
我常??吹揭恍寢屖箘磐崎_孩子:“走開,我不要你,這么不乖!”親愛的媽媽們,你知道這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嗎?孩子是不能打的,當您打了孩子,那當下孩子會認為你不愛他了,他非常害怕這一點。
另外,家里無論誰扮演“和事佬”,不僅要安撫孩子,還一定要告訴他為什么會被批評,解釋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并且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最后,勸這位媽媽大可不必把孩子的話那么當真,更加不能因此冷落孩子甚至對孩子說氣話,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您的孩子不是不喜歡媽媽,而是不喜歡一個總愛命令人,而且會發(fā)脾氣的媽媽。
家園共育《育兒心得:不喜歡青菜》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