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筆記。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園教育非常重要!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家長與教師的責任與使命!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必看:你和孩子溝通,是想知道他的想法,還是為了教育他?》,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善可以激發(fā)善,愛可以激發(fā)愛。良好的親子溝通,對孩子當下和未來的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能夠讓父母的愛加倍地讓孩子感知,成為他以后面對人生風浪的力量。
“身為父母,你真的愿意聆聽孩子說話嗎?”
有媽媽說:“我知道聆聽他的心聲很重要??墒菫槭裁串斘一〞r間和他溝通后,他的作業(yè)依舊寫不好還是會錯字連篇?我白花那么多時間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請這位先思考:“聽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其實媽媽并不真的想要了解孩子。聽,只是為了達到其他的目的,比如作業(yè)寫好,分數變高。然而遺憾的是,當父母在溝通之前心中已經有了目的,就很難進入孩子的話題領域了,因為,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防御心理,認為父母和自己談話不是真的關心自己,只是為了讓自己功課好而已。
父母小課堂1.給孩子提供一個被接納、尊重的氣氛
這樣孩子的精神才能放輕松,在愉悅感中學習。最新的大腦研究表明,人在有樂趣、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能力是最高的。
2.了解孩子為什么即使抄作業(yè)也會抄錯
在抄作業(yè)的過程中,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難導致他容易抄錯?有些孩子在抄寫英文字母p時,容易抄成q,這在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中比較常見,是腦部生理因素造成的。然而,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斷定為是態(tài)度不認真,“抄都要抄錯”。
3.聽孩子說話,做優(yōu)秀的陪伴觀察者
很多父母說到底,其實只是想要孩子聽自己的話,想要說服孩子。當爸媽沒有“想聽孩子說話”的心態(tài)時,就會很難聽到孩子的心聲。真正做好陪伴觀察者,才可能贏來孩子的敞開心扉。
父母小課堂
1.了解孩子大致的發(fā)展
不同年齡段孩子最主要的發(fā)展任務是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引導孩子比較合適?如果父母愿意學習一點心理學的知識,他會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2.學習親子溝通的技巧
當父母將“聽孩子說話”的心態(tài)預備好之后,還需要學習親子之間的溝通技巧。比如用聆聽、同理心和正確的問話等。
“孩子不可能永遠都很乖?!?/p>
兩三歲的孩子是我們最頭痛的時候,他經常把桌子上的東西都弄到地上,常常打破東西。看電視的時間超過了規(guī)定,還一直賴在電視面前不肯走。兩三歲,正是“貓狗都嫌”的年齡,也正是孩子探索、叛逆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阻止他,訓斥他,甚至打他,會令孩子感到羞愧:“我是錯的,我不乖。”
孩子是“最好的資訊收集者,卻是最差的詮釋者”。接受了媽媽的訓斥,如果他只是知道自己錯了,而不知道為什么,是會損傷他的自我認知的。
父母小課堂
雖然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講道理沒有用,但也有方法。比如孩子非要看電視,我們可以怎么辦?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定好規(guī)則
比如每次看電視不能超過30分鐘。
給孩子預備心情的時間
時間快到時提醒孩子:“還有5分鐘哦,5分鐘到了我就要關電視了?!边@是給孩子預備心情的時間,這樣孩子的情緒就不會太波動。如果媽媽直接說:“不準看了!”然后啪地把電視關掉,孩子的情緒沒有辦法立即恢復,那可能就會出現不愉快。
帶孩子去別的地方
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到了,媽媽可以先發(fā)出命令:“不要再看電視嘍!”通常孩子不會聽,還會繼續(xù)看電視,這時媽媽要走到電視前,溫柔地牽起孩子的手:“不要再看電視啦!”然后邊講邊牽著他去別的地方。
小貼士:當孩子表現得“很沖”的時候,正是他們內心脆弱、需要關愛的時候,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自己沒有平穩(wěn)的情緒,就很難再去安撫孩子。孩子一定是有原因才會煩躁的,而這個原因需要我們去尋找。
“愛和陪伴,是建立關系的基石,也是順暢溝通的奧秘?!?/p>
每天盡可能地陪伴孩子,用心地經營親子關系。比如每星期計劃一次長時間的特別約會:帶孩子去一個地方,談一些話題,一起做些什么;每天在睡前保證留出時間與孩子聊天、讀故事。如果媽媽每天堅持這樣做,并持續(xù)一年,用心經營的親子關系一定優(yōu)于前一年。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我不知道寶爸寶媽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小朋友在幼兒園玩的盡興的時候經常不愿意跟隨父母回家,甚至還會用哭鬧來讓父母妥協(xié)。那么,這個時候你會怎么做呢?是經常攤手無奈還是連哄帶騙將寶寶帶走?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爸爸的分享吧!
【寶寶案例】
昨天晚上六點鐘,突然接到奶奶打來的電話:“我在幼兒園呢,你兒子今天不愿意回家,說是晚上就要待在幼兒園里面呢?我叫不走,你快來!”我匆匆忙忙趕往幼兒園。到了之后,看到兒子在班里玩得特別開心,在那里擺積木!奶奶和老師在旁邊正在做思想工作,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啊!我于是當機立斷,抱上兒子就往樓下走,盡管他哭哭鬧鬧,在我的懷里掙扎,但是我不為所動,依然抱著他來到了車前,在回家的路上,等到兒子情緒穩(wěn)定的時候,我開始了我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下就是我們父子兩人的對話。
我:“兒子,你說你不想回家,想留在幼兒園里面過夜,是為什么呢?”(我想先找到原因再說)
兒子:“爸爸,我想在幼兒園是因為我想在幼兒園里面玩玩具呀!”(找到問題,必須尋找突破口)
我:“兒子,那么,奶奶家里和咱們家里都有那么多的玩具呀!你都可以玩呀”(循循善誘)
兒子:“爸爸,可是幼兒園里面的玩具新鮮呀!很多都是我沒有玩過的呀!我喜歡新玩具呀!”(開始說了心里話了)
我:“兒子,幼兒園里面的玩具確實對你來說比家里的新鮮,這沒有錯,也是事實,可是,兒子,你考慮過沒有,你如果留在幼兒園里面過夜的話,就是你自己待在這里呀!這里會很黑,你不會感到害怕嗎?你不會感到寂寞嗎??你不會想爸爸媽媽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兒子:“爸爸,我怕!那我今天和你好好回家,明天晚上你讓我在幼兒園,可以嗎?"(小家伙,居然懂得提條件)
我:“兒子,絕對不行!如果你今天聽了爸爸的話,改掉毛病的話,爸爸可以考慮給你在超市選購一樣商品”(我是原則問題一步不讓,但是用了一點小小的誘惑!呵呵?。。?/p>
兒子:“爸爸,那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可以和我在幼兒園一起玩呀!”(兒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以為人家都會陪他,孩子心理呀)
我:“兒子,爸爸可以告訴你,小朋友們晚上都要回家去找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會留下來陪你玩的;至于老師嘛,爸爸也可以明確告訴你,老師也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她們晚上也會回到自己的家中,與她們的爸爸媽媽在一起呀,要不,老師的爸爸媽媽都會著急的,你說對嗎?”(我指出了兒子的孩子心理的不正確的地方,告訴他他的想法為什么不對)
兒子:“爸爸,您說得對,可是我還是想在幼兒園里面玩新鮮玩具呀!”(軟招已經開始生效,但是兒子未完全說服)
我:“兒子,你還想在幼兒園里面玩玩具的話,爸爸告訴你,只有兩條路供你選擇,一是你聽爸爸的話,爸爸早上把你送到幼兒園,晚上再讓奶奶把你接走,這樣一來你就可以一整天在幼兒園里面玩耍了。二是你不聽爸爸的話,非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去了幼兒園里面不回家,爸爸只好不送你去幼兒園,把你自己鎖在家里,那樣的話你就一整天都見不到老師和同學們,更不要說是在幼兒園里面玩玩具了!兩條路,你可以自己選擇!”(我開始和兒子攤牌,并且明確告訴他應該怎么辦,不過還是尊重他自己的選擇)
兒子:“爸爸,我選擇聽你的話,明天早上你送我去幼兒園,晚上我讓奶奶把我接回來,好嗎?”(兒子聽出來我的嚴厲,也明白了自己只能選擇妥協(xié))
我:“兒子,這就對了!孩子要聽大人的話呀!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都是為了你好呀!都想讓你茁壯成長呀!告訴爸爸,你今天做得對不對呀?”(繼續(xù)趁熱打鐵,讓孩子明白更多道理)
兒子:“爸爸,我知道今天我錯了。我以后聽話,但是你答應聽話的話就給我買東西?!保ê眉一?,這時候了他也忘不了這!呵呵呵)
我:“兒子,好的,咱們現在就去買?!保ㄔ掝}告一段落)
晚上回家的時候,兒子要按我電動機上面的燈,說他喜歡,我說不行,到了黑暗的地方才需要,到時候爸爸讓你按,到了黑的地方,我主動讓兒子按亮了燈,并同時告訴他,你和爸爸一樣,都是男子漢,所以說話都要算數,爸爸答應你讓你按燈,爸爸做到了,你答應爸爸的,你也要做到,記住了嗎??兒子說爸爸,我知道了!我能做到(利用這個機會再次鞏固一下教育效果)
今天早上,我再次對兒子說:“兒子,昨天爸爸對你說得話還記得嗎?”兒子:“爸爸,我記得,我聽話,晚上讓我奶奶接我回家?!保ㄗ詈笠淮翁嵝阉柟桃幌滦Ч?/p>
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lián)結通道是由母親建立的。母乳喂養(yǎng)、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寬這個通道。親密母子關系是親密父子關系的前提,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系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被嚴重低估的母子相處價值】
女性角色在幾千年的人類發(fā)展史中有了很大變化,由家庭人變?yōu)樯鐣恕5祟惖奶煨栽谶^去三千年中幾乎沒有什么改變。幾千年前降落在草叢和獸皮上的孩子需要母親的懷抱,幾千年后在電子儀器監(jiān)護下和高檔嬰兒產品包圍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
母親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幾年,是人生的黃金期,幾乎奠定了孩子一生發(fā)展的基礎。
不幸的是,很多母親卻在現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學歷高或事業(yè)心強的女性,由于她們過分看重自我奮斗的價值,且嚴重低估母子相處的價值,不能很好地協(xié)調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會角色間的矛盾,經常為了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很輕易地放棄作為母親的義務。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這兩樣東西:豐富的語言交流和母愛的溫暖,正常的生命潛能就有可能無法被激活。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孩子出生后,本來奶水很好,三個月產假結束時,為了心無旁騖地工作,硬生生給孩子斷了奶,并把孩子交給婆婆帶。婆婆雖然和她住一個城市,但離得比較遠,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頓飯,然后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愛說話,也很少帶孩子到外面玩,經常讓孩子看電視或自己玩,并且為了家里的整潔,只讓孩子在專門辟出的“兒童房”里玩,不允許到其他房間玩,邁出“兒童房”的活動基本上只限于坐在客廳看電視。
到3歲要上幼兒園時,才發(fā)現不對勁。孩子語言障礙嚴重,基本上不會和人交流,且十分膽小,隨便一點聲音都會把他嚇得躲到奶奶懷里,好久不出來。對媽媽似乎沒有感情,很少表現出一般孩子對母親的親近和留戀,但情緒卻十分不穩(wěn),經常發(fā)脾氣或大哭。這位媽媽后來帶孩子去醫(yī)院看心理科,被診斷為“自閉癥”。
我曾和一位某三甲醫(yī)院心理科的醫(yī)生交流過,他說現在罹患自閉癥、多動癥等神經官能癥的孩子越來越多,就診的孩子往往有較為典型的成長經歷。如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親有較長時間的分離,由老人或保姆帶大。
而負責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對孩子管得太嚴,包辦太多,或經常把孩子交給電視機,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動交流,幾種原因加起來,很容易造成這些孩子的心智無法正常發(fā)育。年齡越小、和父母相處時間越短,孩子的癥狀越嚴重。
【失去母親,就是失去整個世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無法用教條來傳授的。每天都會產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應用她對孩子的領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對孩子有興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贏取他的情感,并保護他的利益時,才會有這種技巧。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緣固然是一條紐帶,但僅靠血緣溝通親情,恐怕不夠。如果和孩子早期相處不足,彼此間的情感聯(lián)結就會比較稀疏,而這種聯(lián)結是有時間段的,錯過了就很難再建立新的聯(lián)結。這一點也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所發(fā)現和證實。
“寧死當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一個孩子失去父親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親,則是失去了整個世界。
我的一個好友,她一歲半時被送回老家由奶奶來撫養(yǎng)。當時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繼出生,她直到4歲才再次見到父母。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別人讓她喊爸爸媽媽,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來,為此遭到批評。兩年后,父母準備把她接到身邊。當她知道這件事時,恐懼大于興奮。
為了見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媽媽”,一個6歲的孩子,居然獨自藏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悄悄練習這兩個發(fā)音,尤其是“媽媽”這個音。她說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們也想努力愛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后來克服心理障礙,終于學會了喊爸爸媽媽,但和父母的隔閡卻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話說就是:“我和父母之間永遠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間那種貼心貼肺的感覺,我永遠覺得自己是個孤兒?!?/p>
【工作忙不是借口】
在我女兒圓圓一歲三個月時,她爸爸到南方工作,我堅持不把孩子送到遠在外地的奶奶家,一定要親自帶孩子。上班時,把圓圓送到附近一個老太太家,下班接回來。當時能一邊看護孩子一邊把飯做熟,已是不容易,總顧不上收拾自己。記得有位同事開玩笑對我說,你以前挺精干一個人,怎么有了孩子就變成這樣了?
真難想象自己當時的形象是多么的不堪。過分忙累,讓我的血壓降到要休克的程度,醫(yī)生甚至建議我臥床休息。因為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都有許多快樂,所以我當時并不覺得有多苦。也哭過兩次,總體感覺一直充實而幸福,孩子也用她日后的良好表現回報了我。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滿足的人,越是變得敏感、斤斤計較。孩子的思念沒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情感上的欠缺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一些無法痊愈的內傷,即使不出現品行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未來的生活質量。
比如有些年輕人在戀愛或結婚后,不會和伴侶相處,要么過分依賴,要么過分苛刻,總扮演情感的傷害者和被傷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種說不出的別扭,難以和他人合作相處。這些成年后的問題,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時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愛,就是為了在一起。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認識上,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睂Ω改竵碚f,在一切養(yǎng)兒育女的目的中,沒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標犧牲和孩子相處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
這幾年,我們開始更多地談論教養(yǎng)。
因為我們發(fā)現經濟上去了,腰包鼓了,但是教養(yǎng)沒上去,所以才有中國游客在國外的各種丑聞。
而國內的話,我不說大家也明白是什么樣的情況。
俞敏洪說:“教養(yǎng)是什么?教養(yǎng)就是當你走到一群人中間,你的行為恰當得體,讓人感到禮貌和愉悅?!?/p>
我自己之前對教養(yǎng)也沒有很大的在意,我自己的原則是盡量不打擾他人,不給他人造成麻煩。而有了孩子之后,我開始更加注意這個問題,特別是孩子們的教養(yǎng)問題。
因為我不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讓人討厭的人,希望他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
為什么會有了孩子才會去注重?因為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父母的諸多不足。其實孩子很多時候不明白禮儀要求,父母需要的是管好自己的時候,也教會孩子。
就比如前幾天帶孩子出去吃飯,和幾個玩伴在一起,馬上就開始大叫起來,孩子一興奮就叫,加之他的嗓門很大。
我馬上把他牽回來,跟他說,這是大家吃飯的地方,不能大叫。但是過了一會幾個人就爬到隔壁桌邊上的沙發(fā)座位的靠背上去了,這個時候我就去把他們叫回來,告訴他們不要打攪其他的客人用餐,應該坐在自己的凳子上,否則我會動用終極處罰手段了(一個人去外邊門口站著反思,需要的話我可以陪你,因為我沒有教育好你)。
對一個三歲多的孩子來說,很難控制情緒和行為,但是父母一樣要管教好他們,不是說在公共場合打罵孩子一頓。那樣只會顯得父母更不懂教育,更沒有教養(yǎng)。父母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然后溫和地告訴他該怎么做。
當然有媽媽會說孩子太淘氣,不聽管教的。
那就要反省自己的教育在哪里出了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必須告訴孩子規(guī)矩和自律。
2
要知道:孩子再小,也會長大。
當孩子犯了錯或者惹了麻煩,我見過最多的借口就是“孩子還小,沒事!”所以就有兩三歲的孩子在我家倉庫邊上的墻上尿尿,我不能責備?。∫驗楹⒆計屨f孩子還小,不懂事??!
所以就有新聞上說的,孩子用石頭劃停在路邊的車,孩子媽熟視無睹,以致于氣不過的車主直接把孩子踢飛,最后引起官司的事。
犯錯孩子那方堅持的理由是:孩子還小,憑什么動手。
這個理由真的是自帶光環(huán),無懈可擊。
合適的做法是不是應該把那個熟視無睹的媽媽踢飛呢?
當孩子惹禍的時候,馬上就用孩子還小來回應。這是對孩子的成長不負責的行為。要知道,你不教育孩子,總有人會狠狠教訓他的。
看到過一個母親在網上發(fā)帖說:在餐廳吃飯,就因為兒子稍微調皮了一點就被打了一耳光!氣得她現在還在發(fā)抖。原來,這位母親帶兒子去附近的餐廳吃飯,她兒子喜歡到鄰桌到處跑跑看看,幾次去騷擾吃螃蟹的鄰桌,最后因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別人把手甩開后,動手打了這桌的人,結果被回打了……
這個母親憤憤不平的點大概就是我孩子小,調皮點很正常,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見識?
可是試問,孩子還小,做媽的也小嗎?為什么不及時管束好自己的孩子呢?
我記得小小魚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在高鐵上。他因為太興奮了,要跟我玩游戲,每次玩贏了就哈哈大笑。
前排的一個小哥因為要睡覺,無法忍受,于是對我說,“管好你的孩子!這不是你家里”
當時我跟孩子媽面面相覷,趕緊道歉。拿出繪本,幫孩子換一個安靜模式,給他講故事。
此后帶孩子出門我就更加注意了。千萬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去打攪別人,而最需要注意的人是我。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小就放縱。因為孩子再小,總是要長大的。
如果父母現在不好好地教育孩子一些為人的禮貌和規(guī)矩,因為孩子小就放縱不管,犯了錯還期待大家的原諒。
那么,當有一天他走出學校,走上社會,再做出一些熊行為的時候,沒有人會對他再寬容了,那時候孩子就受不了。因為沒有人再那樣順著他。
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總有人會代替你教育他。但愿你到時候不會后悔。
而且這樣的熊孩子長大了,能夠成為合格的父母嗎?能擔當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嗎?
3
先管好自己,再說管好孩子。
有一個媽媽說,有一次,家里來了親戚,兒子就大方地將所有的玩具拿出來分享。最后離開時,親戚家那4歲的男孩看中了一只恐龍玩具,而這是孩子最喜歡的寶貝恐龍。當然不會給,但是親戚家孩子也是哭著喊著要拿回去。
當時的情景很尷尬,兩個孩子爭著要。這個時候孩子望著媽媽,希望媽媽能夠給自己保住這只恐龍。而親戚也微笑著望著她,等著她開口把玩具送給孩子。
要知道在我們平常的印象里,這只恐龍就應該送給客人,因為客人是尊貴的,可以任性。
可是她知道這只恐龍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蹲下來對親戚家孩子說:“下次姨媽給你買一只新的,好不好,這一只留給弟弟,因為他會睡不著的?!?/p>
孩子不依。這個時候親戚出手了,直接把玩具搶過去,塞到了她手里,然后拉著孩子就走了。
連基本的告別都沒有。其實,她第二天就想問地址給孩子買一只。但是對方連電話都不接了。最后還逢人就說她家里人小氣。簡直沒把她氣死,但是她不后悔,因為這樣的親戚不交也罷。
4
面對這樣沒有教養(yǎng)的熊大人,孩子能得到好的教養(yǎng)嗎?很難。
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自己就要先管好自己。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你一個人的,不要以為全世界都會像你一樣圍著你的孩子轉。
要知道,孩子小,也是一個有尊嚴的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得到好的教養(yǎng)。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家里的熊家長,才讓孩子變成了熊孩子,這也是孩子的一種悲劇,因為小時候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無不是家長一步步影響著搭建的。
熊孩子的問題,責任難道不在家長自己嗎?
我一直希望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不是由你說了算,也不會因為你的任性而自動讓道,成長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你必須對自己負責,也要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
一定要記住,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但是外邊的世界很殘酷,你必須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讓別人感覺舒服和愉悅。而不是成為一個讓人討厭的人。
你以為瞞著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實會害了他
就在剛剛,我對丈夫的行為十分憤怒,一氣之下我離開了廚房回到臥室,讓丈夫一個人在廚房為孩子們準備早餐。我曾經以為自己能像之前一樣咬緊牙關,等孩子們上學之后再與丈夫理論,但是這一次,我做不到。
我在臥室給丈夫打了一個電話,讓他過來聊一下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我很清楚,如果要準時上班,我和丈夫只有七分鐘的時間來解決這次沖突。
“說說今天早上的事吧,”我先開了口:“昨晚我們約定好了今天由你接孩子回家,對嗎?”
丈夫點了點頭,于是我變得更加咄咄逼人:“可是你今早卻反悔了,我覺得你從來都不遵守承諾?!?/p>
丈夫并沒有退縮,他說:“我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今早臨時接到了出差通知,你難道不能理解一下嗎?”
……
于是我們夫妻二人就這樣開始爭吵起來,長期以來的疲勞和壓力讓兩個人完全忽略了對方的言辭,只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當我和丈夫全部發(fā)泄完畢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孩子們就站在門口。
“你們都聽到了嗎?”我問,孩子們慢慢地點點頭,試著向前走了幾步。
于是,我又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吵架嗎?”
孩子們又點了點頭,我緩緩解釋道:“昨晚爸爸答應了媽媽一件事情,但是爸爸今天卻反悔了,媽媽心里很受傷?!比缓?,丈夫也解釋說:“爸爸確實犯錯了,但是媽媽的態(tài)度太不友好了,爸爸也感到很傷心?!?/p>
最后,丈夫總結道:“爸爸媽媽都感到傷心和憤怒,不過爸爸媽媽也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p>
我和丈夫讓孩子們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父母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維持健康良好的家庭關系很辛苦。所以孩子們在與他人相處時,也要學會更多地去在意他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很常見,但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傷心和憤怒。
卡迪夫大學的戈登·哈羅德教授曾經做過一項關于夫妻爭吵對孩子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在孩子面前進行激烈的討論,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了解如何解決分歧。
同時,研究也指出,涉及肢體沖突和言語辱罵的夫妻爭吵會在情感上傷害孩子,但是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夫妻分歧,可以讓孩子受益良多,畢竟,孩子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沖突。
因此,告訴孩子如何表達不滿的情緒,如何通過談判、溝通和妥協(xié)等技巧化解矛盾,也是父母必須去做的。
反過來說,如果父母不讓孩子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這對孩子來說也并不是好事。因為孩子們是敏感的,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對彼此的不滿。如果父母對夫妻間的矛盾避而不談,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擔憂。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們是否能從今早的爭吵中學到什么,但我希望孩子們明白,良好家庭關系的標志不是沒有爭吵,而是爭吵之后更像一家人。
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里——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里找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
爸爸怒不可遏,這小子太淘氣了,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已經嚇得哇哇大哭了。這時媽媽沖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說:“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yǎng)孩子,而不是養(yǎng)花!”
媽媽的一番話,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個更重要?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開打,是不是在說孩子的自尊和快樂,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
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干了眼淚,輕聲地問:“寶寶為什么要把湯倒在花盆里???”小男孩抽泣著說:“奶奶說……熱熱的菜湯有營養(yǎng)……我想讓花長高高……”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
數不清的父母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憤怒:剛換的窗戶玻璃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爛;沒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衛(wèi)生間的卷筒紙成了孩子身上的“飄帶”,飄得屋子里哪兒都是;茶幾上擺的東西,全被孩子當成玩具蹂躪得不成樣子:煙灰缸、鮮花、報紙、指甲刀、水杯、書……無一幸免。
父母們請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熱湯燙死的花一樣,這些東西已經死了、破了、碎了、毀了,我們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純凈的心靈也搭上吧!如果說孩子有什么錯,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可“生活的經驗”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里學到的呢?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廳里等朋友,鄰桌有一個媽媽和她女兒在吃飯,那女孩兒看上去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小家伙對裝果汁的半圓杯子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停地看過去摸過來,直到“嘭”的一聲,果汁連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灑上了不少果汁。
“你這個孩子怎么回事兒?你就是手癢癢!跟你說沒說過?。砍燥埖臅r候不要玩,你就是不聽,告訴你啊,你再這樣,我以后再也不帶你出來吃飯了!還不快跟我去洗手!”媽媽大聲地斥責小女孩。
戲劇性的一幕就在這個時候發(fā)生了,這個媽媽起身的時候太急,沒有注意到餐巾還搭在她腿上,她剛一轉身,那塊餐巾就扯著盤子、刀叉、杯子、水瓶“咣當”一聲全摔在了地上!
聲音之大,引來了所有人的張望,媽媽難堪極了,她怒視著女兒:“都怪你!這下你高興了吧!盤子都摔碎了,還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著的嘴,終于頂不住了,“哇”地大哭起來!
一頓本來開心的晚餐就這樣在孩子哭哭啼啼、媽媽怒氣沖沖中變了味道。其實當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時候,她自己也被嚇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連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會那么做的??上?,這個孩子才五六歲,她還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來指導自己的動作。
作為媽媽,這個時候如果是用輕柔的聲音說:沒關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來玩,知道了嗎?
如果是這樣,結果會怎樣?孩子在心里會感激媽媽沒有罵她,也會更珍惜下一個玻璃杯子;媽媽自己也不會生那么大的氣,當然也就不會心急火燎的,那堆盤子和杯子也不會集體犧牲掉了。
等那個媽媽拉著小家伙從洗手間里出來,服務生已經給她們換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媽媽和女兒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盤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間的時候,我特意繞到這個媽媽的面前,我笑著說:“別沮喪了,我也和你一樣,經常打碎東西,這沒什么大不了?!?/p>
這個媽媽愣愣地看著我,可能在想,這話什么意思?
我補充了一句:“一個杯子、一個盤子,和你們的好心情相比,沒什么大不了,簡直一文不值!”
孩子媽媽這才會心一笑,說了聲謝謝。
有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在這里也很值得講一下。這是一位在醫(yī)學領域曾有過十分重要的發(fā)現和突破的科學家。記者采訪他,問他為什么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chuàng)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超乎凡人?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他說:這和我兩歲時,我母親對我身上發(fā)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
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沒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簡直就是牛奶的海洋!
我母親看見了,但她并沒有對我大叫大嚷,也沒有懲罰我,她只是說:“哇!羅伯特,你制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一攤牛奶呢!唉,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那么在我們把它打掃干凈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我聽母親這樣說,簡直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
幾分鐘后,母親對我說:“羅伯特,你知道,今后,無論什么時候,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干凈,并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你想用哪一種呢?”
我選擇了海綿,我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干凈了。
科學家說到這里,連記者都很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可愛的母親。
科學家接著說:“這還沒完,等我們打掃完之后,我母親說,羅伯特,剛才你所做的用你的兩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失敗了,現在我們到后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我很快就發(fā)現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里滑掉了!”
“這真是一堂很棒的課!”記者感嘆道。
“是啊,從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茖W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p>
這就是科學家羅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所打動,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我們是在養(yǎng)孩子,不是養(yǎng)花、養(yǎng)玻璃窗、養(yǎng)盤子、養(yǎng)牛奶瓶……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為那些已經毀壞的、無關緊要的物品而遷怒于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習使用膠水,把自己的頭發(fā)粘成了大餅;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用剪刀,讓你給他新買的牛仔褲千瘡百孔——請都不要生氣吧。如果你確實有渾身的勁兒使不出去,那就用來感謝這些曾經被孩子蹂躪過的物品吧,它們曾用“自我犧牲”的悲壯,為孩子的成長之路,鋪設了一小塊兒碎石。
有的家長會把孩子過去和現在的錯誤無限地延伸到未來,無限地加重自己的憂慮,小兒子和幼兒園同學打架了,就被家長認為有暴力傾向。
孩子在成長中會犯很多錯誤,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
如果用某種特有的眼光來看孩子,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一個求證的過程,我們認為孩子是個“壞孩子”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壞。因為那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心理能量,它會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們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實的面目。
我們要先積極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個優(yōu)秀的好孩子,這會給孩子內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學歡迎,被老師批評,我們也要給孩子雕刻出一個優(yōu)點。即使他沒有,也告訴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實,而要在內心建造一個“內心的真實”來引導孩子。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這樣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長的思維就被僵化了,就會出現自我催眠的過程。我們高度關注某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被這個問題所催眠了,這時我們變得狹隘、固執(zhí),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在校園里被同學欺負甚至毆打,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只要在百度上搜索“校園暴力”,就能看見許多觸目驚心的案例。
那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被同學打是否應該還手?這個問題應該對于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yǎng)的人,不希望灌輸他們以牙還牙的思想。另一方面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表弟小時候比較羸弱,所以在學校偶爾會被同學欺負和毆打。
當一個孩子面臨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如何反應?性格比較軟弱的會選擇連家長都不說自己默默的承受。性格不那么軟弱的則會選擇告訴老師或家長。
當選擇告訴老師之后,通常老師會讓打人的學生給被欺負的孩子道個歉,頂多找打人學生的家長,然后就此完事,頗有一種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無奈。有人會覺得老師不夠負責任,但是站在老師的角度也很難做得更多,畢竟雙方都是未懂事的小孩。但是通常打人的孩子并不會就此收斂,甚至會變本加厲的欺負受害者。而受害者在得知這樣做無效之后可能就再也不會報告老師而是選擇忍氣吞聲。
當選擇告訴家長,應該是比較有效的法子。但是畢竟家長沒辦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沒辦法給出全天候的貼身保護。
那么這個時候你會選擇教育孩子,讓孩子還手打回去嗎?
再講一個故事,小時候經常是自己搭公車上下學。經常會被一個跟我同年級的胖子欺負。雖然同齡,但是身高體重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于是許多時候選擇忍氣吞聲。但是忍氣吞聲從來就不是對付“惡人”的好法子。這在他們眼中是一種變相的鼓勵。因為他們知道了欺負你并不用付出多大的代價,反正你也會老老實實的不敢反抗。
直到有一天,當時剛好心情不佳,再加上胖子越來越過分了。當時純粹是很沖動的跟著他在他下車的站下了車,然后一邊哭一邊追著胖子打,無論他怎么跑都緊追不舍,后來胖子也被嚇哭了。從此之后,在公車上還是會經常遇到他,只不過沒再被欺負過。
講這個故事,并不是想表達應該給孩子灌輸“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理念。而是身為父母,無法時刻都陪伴著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遇到被欺負的問題時,不是大人眼里小孩鬧著玩這么簡單,可能甚至會給他們留下陰影。因此除了我們看重的品質例如禮貌、謙遜之外,還得教會他們怎樣在特殊的情況下學會保護自己,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不隨便動手打人,確實是小孩子的優(yōu)點。但這個優(yōu)點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敢于出手。
一位媽媽對豆豆媽說,我從懷孕初期開始,就實施音樂胎教,整天放音樂。重點聽一兩盤。反反復復聽的一盤是以音樂模仿動物走路、鳴叫為特征的優(yōu)美樂曲,如:“小雞,嘰嘰嘰”,音樂起“1·51·5|1·51·5|……”,“大象走路”,音樂起“5010|5010|……”;泛泛聽的是各種流行的輕音樂。胎兒經過大半年的音樂熏陶,出生后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出生開始至半歲前,很多時間在床上度過,每當他哭鬧時,就讓這盒音樂磁帶在他耳邊響起,頓時,他就停止哭鬧,靜靜地聽著,臉上流露出喜悅的神色。家人都說“這辦法止哭真靈”。究竟,音樂胎教為什么會如此有效呢?
音樂胎教增進親子感情
在各種藝術中,音樂有其特殊的位置,它是孕婦與胎兒之間不同語言間的橋梁,能被胎兒所感受。音樂就是孕婦與胎兒建立最初聯(lián)系和感情的最佳通道。
胎兒熟悉母親的心音,也同樣熟悉母親說話或唱歌的聲音,而且一直保持到出生以后。在音樂的氣氛中,父母子女之間會更和諧、融洽。
父母對著胎兒唱唱歌,說說話,選擇音樂同胎兒進行“交談”和思想感情交流,可減少初產時母親對胎兒的生疏感。平時,由于胎兒的特殊環(huán)境與地位,胎兒“聽”到的聲音,大部分是母體傳來的,胎兒熟悉母親說話和唱歌的聲音,就像熟悉母親的心音一樣,父親對胎兒說話、唱歌,雖然其聲音傳到胎兒,不如母親那樣直接,但也有良好的作用,在這樣的氣氛中,父母和子女間會更加和諧融洽。也有選擇錄音機和唱片提供音樂和韻律的,但這樣缺少胎兒最需要的溫暖和直接接觸,所以,還要由家人自己來完成。孕婦唱歌或哼哼曲調,比說話更能直接的表達感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是給胎兒的另一種語言。
音樂胎教培養(yǎng)寶寶創(chuàng)造力
國外專家經研究發(fā)現,人的左半邊大腦管邏輯思維,管語言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右半邊大腦管形象思維,管感情和直覺能力。一般右半邊大腦發(fā)達的人創(chuàng)造力較強,如畫家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發(fā)明家愛迪生等一些偉大的藝術家、發(fā)明家都有右腦比左腦發(fā)達的現象。
我看電影的時候,偶爾會碰到這樣的小孩,在電影開始后,靜坐一會兒就坐不住了,開始滿場亂跑。而做父母的呢,也不出聲制止,就任由孩子在電影院吵鬧,蹦跶。
同學給我講過她遇到的一件事情,她十二歲生日的時候,同學朋友送了很多禮物。有朋友送了一個花生的音樂盒,精致漂亮極了。剛拆開,被一起來的表妹看到了,5歲的她很喜歡,就直接張口問她要。同學不是很樂意,怎么說也是朋友送的禮物。可是她不給,表妹就又哭又鬧,有趣的是同學媽媽的態(tài)度,她很大度,很寬容地直接把禮物送給了表妹。理由是她那么多禮物呢,送一個給表妹又無妨。
肯定有人會不以為然,理由也能找出一大堆,“孩子淘氣是天性啊,活潑點才惹人愛?!薄坝H戚家的小孩,給她又怎么了”……
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態(tài)度總是寬容的,心軟的。他們理直氣壯地說:”他還小,不懂事,你就讓讓他。“
所以,小就成了天然的護身符,自帶有理光環(huán)(我小我有理),就可以不懂事,就可以被原諒。
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小,愛玩,愛鬧是天性,但也因為小,他們對于是非對錯,并沒有成人那么清楚明白。他們會憑著天真的本性做事,沒有父母的引導教育,這些本性導致的后果,有些在成人眼里無傷大雅,如電影院里跑跑,拿走姐姐的禮物……有些則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傷害。
新聞中曾經報道過一件事:因嫌樓外施工的電鉆聲太吵,正在8樓屋內看動畫片的10歲男孩,一氣之下用小刀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致使其懸在半空動彈不得,經消防大隊緊急出動后才將人安全救下。面對警方的詢問,小孩說,“我當時在看《喜羊羊》,外面鉆機打墻的聲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繩子割斷了。”更扯的事兒還在后面,孩子的爸爸在賠償的時候,只賠了一!條!安!全!繩!
呵呵!別再拿“小”說事兒了,每個熊孩子的背后必然站著一個熊家長。他們的熊行為,都是家長放任的結果。
有個很舊的故事
一個母親在網上發(fā)帖說:在餐廳吃飯,就因為兒子稍微調皮了一點就被打了一耳光!氣得她現在還在發(fā)抖。
原來,這位母親帶兒子去附近的餐廳吃飯,她兒子喜歡到鄰桌到處跑跑看看,幾次去騷擾吃螃蟹的鄰桌,最后因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別人把手甩開后,動手打了這桌的人,結果被回打了……
這個母親憤憤不平的點大概就是我孩子小,調皮點很正常,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見識?他小,可做媽媽的你還小嗎?你難道不知道約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為嗎?
孩子再小,總是要長大的。做家長的現在放棄了教育孩子的權利,以他小的名義原諒他,甚至要求別人原諒他。那么,有一天,當他走出學校,走上社會,再做出一些熊行為的時候,沒有人會對他再寬容了。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總有人會代替你教育他。但愿你到時候不會后悔。
孩子長大了就好了/懂事了
我相信還會有很多家長會說類似于“孩子長大了就會好的”的話,孰不知,在溺愛和錯愛下的孩子,長大同樣不會被社會所“原諒”。
有一個學生,喜歡鉆研奧數,卻走路慢慢吞吞總愛遲到,同學給他起了個雅號叫“奧特慢”。后來他被父母送到英國念高中。有一次回國,他給我們講了個經歷,卻對自己感觸很深。原來他假期去一家華人開的中餐廳打工,結果第一天上班就遲到了五分鐘,于是被解雇了。他沒有想到,第一次因為遲到所受到的嚴厲懲罰,竟是丟了飯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頂的,是那個華人老板的最后忠告:“小伙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
在中國式教育的嬌寵之下,讓學生罰站也如走鋼絲,遲到自然可以逍遙法外。但多年以后,因一種積習所引發(fā)的重創(chuàng),這該是多么痛的領悟??!
記得多年前,當班主任,處理過一起校園單車失竊案,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主演就是班上的一個熊孩子。單車物歸原主后我將他和他的家長叫來,準備和犯錯的孩子和家長好好聊聊,他的父親卻說:“我們家不差錢,孩子就是一時貪玩,說多了會傷害他的自尊?!币苍S,這位天真的爸爸認為,有錢即不算竊,貪玩就不犯法。如果有一天,比爾蓋茨突發(fā)奇想去難民營行竊,那就只能當做過家家嗎?
其實,我只是想叮囑一句——孩子,長大之后沒有兒戲,校園之外沒有溫室!請記住,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你!
是的,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家長,你可以原諒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孩子的成長沒有兒戲。
家園共育《必看:你和孩子溝通,是想知道他的想法,還是為了教育他?》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又到戶外活動的時間了,孩子們選擇好自己喜歡的器械玩起來,我來到玩球的小朋友中間和他們玩起來,“你是壞孩子,我不和你玩,”我吃了一驚循著聲音望去,只見洋洋坐在翹翹板上,小琪站在旁邊想玩的樣子,我急忙走過...
我不知道寶爸寶媽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小朋友在幼兒園玩的盡興的時候經常不愿意跟隨父母回家,甚至還會用哭鬧來讓父母妥協(xié)。那么,這個時候你會怎么做呢?是經常攤手無奈還是連哄帶騙將寶寶帶走?下面,我們來...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孩子的事情還是讓他自己解決吧”,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可是寶貝,全家人都圍著這個寶貝轉,平時爺爺奶奶都是寸步不離的,怕孩子磕著碰著,吃...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