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班教育筆記。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教師應當定期開家長會,進行溝通協(xié)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使其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親子教育——寶寶在幼兒園不合群?聰明的媽媽這樣做!”,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孩子上幼兒園后,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合群,不愛與其它的小朋友講話,不愛與其它小朋友一塊玩,對于別的小朋友主動問話也不回答......
豆豆在家是個活潑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姑娘,喜歡跳舞、唱歌??傻搅擞變簣@之后,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悶悶的不愛說話,不去和小朋友玩,總是待在角落里自己玩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上幼兒園不合群,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xiàn)象哦,孩子不合群表現(xiàn)類型及原因主要是這三個類型:
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
形成原因:
這樣的孩子社交能力較弱,很少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大多數(shù)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不善交際,孩子很少與外界接觸或者父母經(jīng)常制止孩子與其他人接觸。
孩子在家很活躍,在幼兒園卻沉默形成原因:
這種孩子在家經(jīng)常聽到父母的贊揚,而到了幼兒園,老師要面對很多小朋友,孩子得不到關注和表揚,適應不了集體生活,或者感覺自己不如其他人而喪失了自信心,習慣退縮。
孩子愛哭鬧、脾氣壞,與其他小朋友不合
形成原因:
孩子在家被大人溺愛,要成嬌慣蠻橫的個性,做事隨心所欲,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到幼兒園之后繼續(xù)隨心所欲,導致與其他孩子不和,不受歡迎,沒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最終成為不合群的孤獨者。
聰明的媽媽這樣引導
01
觀察孩子的同學
放學接孩子時,故意多讓孩子在幼兒園玩一會,密切注意一個或幾個看起來容易接近,孩子又不反感的小朋友。
02
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回家路上,和孩子輕松地聊一聊那幾個小朋友,如“你的班上有沒有一個長長頭發(fā)的小女孩呀?她叫什么名字呀?”在這時體察孩子的需求,看看他究竟是不想社交,還是想社交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前者,則需要逐步了解孩子究竟為什么不愿意社交;如果是后者,家長則可以告訴寶貝如何說、如何做。
03
解鎖社交新方法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方法,家長可以根據(jù)情況每天告訴孩子一個社交的小妙招,比如打招呼,或教孩子一個小游戲、請求一起玩等,慢慢打開孩子的社交圈子。
04
制造社交的環(huán)境
家長們可以組成“親子游小組”,讓孩子們在有媽媽的情況下自由玩耍,這樣孩子就可以卸下防備,盡情地去和其他寶貝一起玩耍了。等寶貝和其他孩子玩熟了,這些小朋友就成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種子朋友”,這樣就會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05
及時與老師溝通
孩子在家中和幼兒園的表現(xiàn)不一致,歸根結底是家庭和幼兒園的環(huán)境差異較大造成的。因此,家長需要多和老師溝通寶貝的情況,并盡量營造“家校一致”的規(guī)則和環(huán)境,這樣也有利于寶寶盡快適應幼兒園。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1、了解孩子真實想法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先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對癥下藥。
根據(jù)孩子的反應,判斷孩子究竟是不想交朋友,還是想交朋友但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后者,家長可以針對具體情況給孩子出謀劃策,逐步幫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2、觀察孩子的人際關系
如果從孩子問話中得不到有效信息,也可以從觀察孩子在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入手。比如家長到幼兒園接孩子時,可以讓他和別的小朋友再多待一會兒,看看孩子對哪些小朋友的靠近有好感。這樣通過分析孩子的社交取向來引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互動。
3、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凡事都要包辦代替。長久如此,讓孩子形成依賴性格。一旦離開家長也會缺乏主見,更不會主動去和別的孩子互動,也就導致了孩子經(jīng)常獨來獨往的局面。
家長平時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兒。比如自己收拾玩具。鍛煉孩子主動做事的意識,這樣等孩子慢慢自信心增強,也就愿意找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4、給孩子創(chuàng)造適合的環(huán)境條件
孩子剛剛進入陌生環(huán)境,往往難以融入集體。對于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主動邀請幼兒園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或者和別的家長一起組成“友誼互助小組”,引導孩子一起玩耍。平時也要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盡量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給孩子言傳身教溝通方法。
5、老師要及時和家長溝通
孩子在家和幼兒園表現(xiàn)不一致,多半是所處環(huán)境差距太大的原因。這時,家長要和幼兒園老師多溝通交流,盡量營造相近的規(guī)則和環(huán)境,從而孩子才能快速適應集體生活。
6、多給孩子鼓勵和重視
孩子不合群可能是由于缺乏重視造成的,家長可以嘗試用表揚和鼓勵的方法引導孩子。
例如,孩子主動和別的小朋友講話,要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讓他意識到主動社交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嘗試。
想要鼓勵孩子積極主動的話,下面十句話多和孩子說說,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哦~
1、“不用怕,去嘗試吧,我相信你能做到”
2、“我們會一直在你身邊,永遠愛你”
3、“我發(fā)現(xiàn)你......(改變、進步、能力),你做得很好,我很高興”
4、“可以和我談談你的感受嗎......我能理解你”
5、“沒關系,下次你能做得更好,對嗎?”
6、“今天你當家,你來做選擇,我們聽你的安排”
7、“交朋友是件開心的事,你會和別人相處得很好”
8、“你可以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夢想,如果是有意義的,我們都支持你”
9、“你有能力管好自己,你能獨立完成,我們期待你的表現(xiàn)”
10、“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學著認識自己,接受自己
掃描家長的煩惱
家長甲:我女兒都四歲多了,哪兒都好,就是太“獨”了,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
家長乙:我的孩子見到長輩或別的小朋友不愛打招呼,總躲。
家長丙:我那兒子更出格,在幼兒園里不是招這個,就是惹那個,弄得別的小朋友都不跟他玩,老師還經(jīng)常找我們家長談話,真是沒面子。
分析
幾位家長的焦慮反映的是幼兒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常見問題:不合群。孩子三歲以后,如果較長時間不和小朋友一起游戲、經(jīng)常獨處、以及被別的小朋友孤立等等,都可以稱為“不合群”。心理學中所講的“不合群”是指兒童在與同齡人交往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孤獨、寂寞或懶于交際的一種特殊心態(tài)。孩子如果總是不合群,就會因為缺乏與同伴的交往,而產生孤獨、執(zhí)拗、任性等不良心理,這對智力發(fā)展和情感健康都很不利。因此,引導孩子喜歡交往、順利交往,使他們愿意參加群體活動,是家長和老師的責任。
一、不合群的成因
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家庭氛圍不良
比如父母關系不和、爭吵不斷,或父母長期不在家,缺少親子交流等。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極易導致幼兒產生心理壓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與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絕,長此以往極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極的內向性格。
2.養(yǎng)育方式不正確
不良的養(yǎng)育方式包括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幼兒“有求必應”;總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兒“虛高”的自我評價;隨意訓斥、打罵幼兒,給幼兒的生活帶來陰影。溺愛和“虛高”的自我評價極易使幼兒形成過分的自我中心、過度依賴、倔強、適應能力差等不良品質或習慣,從而使幼兒缺乏交往動機,直至不愿交往。“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養(yǎng)主動交往的幼兒,相反很可能給幼兒的交往造成終生障礙。
3.交往環(huán)境單一
部分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齡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與其他同伴交往,導致幼兒交往的機會被剝奪。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環(huán)境,就會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會商量,不會謙讓,不會主動爭取朋友,從而直接影響幼兒交往態(tài)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不合群的解決方法
不合群,對于現(xiàn)代城市高樓里、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來說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了。有些家長認為不合群的孩子孤僻、內向、甚至還有攻擊行為,長大以后很難與人合作,因此非常焦慮甚至悲觀。其實,幼兒時期的不合群是完全可以糾正的?,F(xiàn)代幼兒心理學認為,學齡前幼兒正處于個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應該抓住這個關鍵期對孩子施加正確的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開朗樂觀、主動交往的性格雛形。但如果錯過了學齡前這一最佳敏感期的話,很可能會影響以后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與個人能力的正常發(fā)揮。
要培養(yǎng)一個“合群”的、樂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孩子,必須從消除那些造成幼兒不合群的原因入手。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家庭成員間關系
全家人應和睦相處,互相體諒,給孩子一個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環(huán)境。盡量不在孩子跟前過多地暴露父母雙方的分歧甚至爭執(zhí),避免給孩子的心理帶來陰影。
2.轉變養(yǎng)育觀念,改進養(yǎng)育方式
要尊重孩子作為主體的人格和權利,避免包辦代替。家長應注重培養(yǎng)幼兒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擺脫依賴思想;引導幼兒學會關心自己的親人,注重親人的感受,防止過分的“自我中心”;家長不必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獨立游戲的機會,讓孩子在獨自游戲中獨立探索、解決問題,逐漸形成堅實的自信心。
3.營造真實的交往環(huán)境
家長應盡可能多地讓孩子與他人交往,讓他們享有接觸陌生環(huán)境和陌生人的自由;積極引導幼兒主動與同伴交往,幫助幼兒分析和解決同伴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讓孩子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努力結交好朋友,發(fā)展初步的友誼。
三、解決不合群的家庭教育小貼士
1.專門購買培養(yǎng)孩子社會性品質的故事書,借助書中人物的成功“案例”激發(fā)孩子的交往興趣。
2.在生活上要早入手,讓孩子盡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yǎng)孩子自理自立、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擺脫對成人的依賴。
3.培養(yǎng)相關技能,提高幼兒的自信。幼兒具有從眾心理,喜愛模仿,易崇拜有本領的人。因此,提前教會孩子一些“絕活”,如拼插模型、折紙、剪紙、歌曲、童謠等,就會增強他們對其他孩子的吸引力。
4.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在情境中學會交往。比如,讓孩子多參加幼兒園和社區(qū)組織的集體活動。從小生活在同齡人的群體中,孩子們會逐步學會如何生活,如何相處。家長還可以利用生日或節(jié)日,主動邀請其他人一起慶祝,增加幼兒和其他同伴交往的機會。
5.聯(lián)絡老師,在游戲時多給孩子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當眾講話的能力。教師還要多多鼓勵、多表揚這樣的孩子,提高他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6.通過幼兒園老師,創(chuàng)造優(yōu)勢互補的交往環(huán)境。老師可以把內向、不擅交往的幼兒與外向、善于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組,同伴的示范、影響在孩子發(fā)展過程中意義非凡。要善于利用同伴影響的作用,讓孩子學會交往。
幼兒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發(fā)展中的問題,比如不合群,也不是短期就能糾正的。家長和教師都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幼兒告別不合群。
另外要注意不合群和“言語障礙”、“自閉癥”等情況的差別。對于那些用盡辦法不能奏效的孩子,家長應該向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醫(yī)學工作者請教,以便及時給予孩子科學的干預。
寶寶不合群怎么辦
不合群的孩子雖然說不上是什么病,但卻妨礙他們去適應環(huán)境和學習新知識,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合群性格?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僅脫離周圍的小朋友,而且明顯地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氣質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閉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關在家里,把電視機當保姆,與玩具、游戲機和小人書等為伴,不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擔心與別的孩子一起會產生矛盾,甚至會染上壞習氣,有個孩子在日記里寫道:“我沒有兄弟姐妹,爸爸媽媽又不讓我和別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養(yǎng)在籠子里的兩只小鸚鵡作為我的伙伴了?!边@樣下去,天長日久,孩子也成了籠中之鳥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以及家庭環(huán)境有重要關系。
1.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fā)展合群性的機會。
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次數(shù)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入學以后,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識朋友。與同齡的伙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不是爭吵打架,便是畏縮,最后被群體孤立。
正因為以上原因,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fā)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yǎng)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鉆進“牛角尖”。
2.另一項使孩子不善于交際的原因,便是父母過于嚴肅。
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望子成龍之心亦過于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xiàn)。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心情緊張,不懂得如何配臺馬的動作,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于霸道。在這情形下,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經(jīng)驗的騎士,便知道應如何放松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怎樣才能坐得穩(wěn),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在精神上,兩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應該放松心情,表現(xiàn)出和靄、友善的態(tài)度與孩子接近。不合群的孩子雖然說不上是什么病,但卻妨礙他們去適應環(huán)境和學習新知識,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
采用行為療法矯治孩子的不合群,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但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1、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偶爾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由接受邀請變?yōu)橹鲃右髤⒓悠渌∨笥训幕顒訒r,要給予強化。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轉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2、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
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煉的機會,鼓勵他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并為孩子們提供交往的環(huán)境、游戲的場所和感興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別的孩子。這種邀請別人的行為,一定要反復強化才會鞏固。
克服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在對待孩子的交際問題上,父母要努力克服這樣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一是認為交際能力是天生的,無所謂培養(yǎng)不培養(yǎng)。其實,交際作為一種能力,是后天培養(yǎng)逐步形成的,培養(yǎng)的方法主要是實踐。
二是認為能說會道不算本事。與心靈手巧一樣,能說會道也是一種本事。有人對21世紀的人才定了這樣幾個標準:
①能言善辯;
②通文墨;
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④會“小興”,即能即興抒發(fā)感情。
這四個標準中竟有首尾兩個標準涉及到說,可見說在未來社會中的重要性。
三是認為交際要影響孩子的學習。失度的、與不良者交往確實會影響學習,但適度的、與志同道合者、與優(yōu)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于促進學習,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際是一種思想、觀點和感情的碰撞,在頻繁的碰撞中,雙方往往可以獲得啟示,獲取靈感,以共同提高。
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重視對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良好、合理、科學的家庭教育,重在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孩子全面發(fā)展的關鍵。
1.轉變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媽媽往往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在家里要聽大人的話,不管是否合理,其結果是以媽媽的愿望和興趣、思維和意志強制孩子接受,從而泯滅了他們的獨立性、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行為。
一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手表當新玩具給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不料,這位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毀掉了?!边@個母親不解其意。老師給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chuàng)造的一種表現(xiàn),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p>
這個案例中的母親之所以看不到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就是被傳統(tǒng)的家教觀念限制了自己發(fā)現(xiàn)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眼睛。媽媽營造一個寬松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需求,不把孩子管成唯唯諾諾的人,樹立“開放性”、“科學性”、“家庭、社會、學校立體教育性”觀念,實現(xiàn)家教觀念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是媽媽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新意識的前提條件。
2.經(jīng)常帶孩子接觸新鮮事物。
知識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對外面的世界一點兒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再高,也是不會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媽媽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大小和生活環(huán)境,經(jīng)常利用節(jié)假日帶領孩子接觸各種新鮮事物。認識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礎就越寬廣,就越有可能觸發(fā)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
那種只想把孩子關在家里,只想讓孩子寫字、畫畫、背詩的方法,只會把孩子培養(yǎng)成書呆子,絕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
3.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提問是一種思考和鉆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xiàn)。孩子從會說話起,就開始會提問。由于年幼,所提的問題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無法回答,但不管問得怎樣,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
對小學孩子的提問,媽媽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啟發(fā)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媽媽如不能回答,可實話實說,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4.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
美國飛機發(fā)明家萊特兄弟在《我們是怎樣發(fā)明飛機的?》一書中回憶道:“我們對飛機最早發(fā)生興趣是從兒童時代開始的。父親給我們帶回來一個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動力,使它飛入空中。我們就照這個玩具仿制了幾個,都能成功地飛起來……”
就是這種能飛的玩具,使萊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癮,并引發(fā)了造飛機的想象。后來,他們幾經(jīng)周折,在滑翔機上安裝了發(fā)動機和螺旋槳,讓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飛機飛上了藍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槳,就是少年時的玩具上的那種螺旋槳。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⒆訉κ挛镉辛藵夂竦呐d趣,才會全身心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求知。因此,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首先媽媽要有創(chuàng)新頭腦,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有利于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條件、情境和場所,時刻注意對孩子進行創(chuàng)造興趣的培養(yǎng),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
5.啟發(fā)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
永庭的媽媽特別注意培訓孩子的思考能力,經(jīng)常在日常生活中對永庭提出許多問題進行啟發(fā)。如家里買了一條魚,媽媽會問永庭:“除了蒸以外還有什么吃法?”喝茶的時候,媽媽會問永庭:“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還能說出別的用途嗎?”突然下了一場大暴雨,媽媽會問永庭:“樹倒了,菜淹了,這些害處是明擺著的,那么,這場暴雨就沒有一點兒益處嗎?”等等。在媽媽的訓練下,永庭的獨立思考能力比同齡的孩子都要強得多。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經(jīng)常引導小學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漸養(yǎng)成換一種思路思考的好習慣。這樣可以防止定向思維的形成。其實,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種事物,都可以作為啟發(fā)孩子多角度思維的內容。多角度思考問題,實際上就是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前提。因此,媽媽要注意從小引導和培養(yǎng)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孩子精力過剩的具體表現(xiàn)因人而異,大多聰明好動、反應靈敏、好奇心強、感情豐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齡孩子更為頑皮。其中不少精力過剩的孩子還因為太過調皮,被父母或老師認為是“朽木不可雕”,認為是“差生”。專家指出,對精力過剩的孩子要因勢利導,而不可任其自然發(fā)展。您家的孩子精力過剩嗎?
一、寶寶精力過剩與遺傳有關
研究顯示,寶寶的精力過剩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他們體內一種內分泌腺素——腎上腺素的成分明顯高于普通孩子。專家們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比起其他孩子來,精力過剩的寶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簡單: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好動、好問和淘氣往往會被大人們視為“不聽話”或“不規(guī)矩”。此外,過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夠的渠道發(fā)泄,寶寶還常會處于一種類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煩躁、焦慮等不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
所以,面對精力過剩的寶寶,媽媽千萬不要輕易用“調皮”“討人厭”之類評語給寶寶貼上許多負面的“評價標簽”。媽媽應該更理解他,幫助他,引導他把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排遣。
二、發(fā)現(xiàn)寶寶精力過剩,媽媽可以這樣做
*適當加大他的運動量:讓你那精力過剩的寶寶多運動。這既可促進他的身體健康,也可幫助他消耗過剩的精力,獲得機體的舒暢感與心理平衡。
*給他一些“障礙”: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里,爸爸媽媽或老師可以讓他們參與比同齡人更需要體力、智慧的活動和游戲,或向他提出較難的問題。這樣既可以讓他的精力得到良好的發(fā)泄渠道,又可以讓他避免盲目自大。
*鼓勵他與大孩子為伴:如果寶寶精力過剩,讓他與比他大兩三歲的大孩子為伴是一種明智之舉。這樣可更好地滿足他的求知欲,相對大強度的活動也可讓他得到體力的宣泄。
*保護他的“獨立性”:精力過剩的寶寶往往較早熟,讓他早些體會“獨立性”也很重要,否則過多的干涉與限制特別容易激發(fā)精力過剩寶寶的反抗。
*擴大他的視野:經(jīng)常帶他去博物館、圖書館、植物園等地方,讓他過剩的精力有足夠的渠道發(fā)泄,又可培養(yǎng)他健康的愛好,使得他的心靈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而不是任由過盛的精力支配著盲目發(fā)泄,從而導致寶寶性格粗魯、內心粗糙。
*和他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系:如果你的寶寶常處于精力過剩的狀態(tài)中,你更應注重和寶寶建立親密關系,理解他的優(yōu)點與弱點,在他煩憂時更好地幫助他。這樣可以幫助他大大減輕心理壓力。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親子教育——寶寶在幼兒園不合群?聰明的媽媽這樣做!》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寶寶班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育兒知識: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家長怎么做? 1、了解孩子真實想法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先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對癥下藥。 根據(jù)孩子的反應,判斷孩子究竟是不想交朋友,還是想交朋友但不知道...
掌握幼兒園信息,能夠更好的準備開學,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幼兒園資訊!
現(xiàn)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提高了,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卻存在著各種問題,例如:膽小.怕事.不和群等。這些問題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也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心理學中所講的不合群現(xiàn)象指兒童在同齡人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孤獨....
掃描家長的煩惱 家長甲:我女兒都四歲多了,哪兒都好,就是太“獨”了,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 家長乙:我的孩子見到長輩或別的小朋友不愛打招呼,總躲。 家長丙:我那兒子更出格,在幼兒園里不是招這個,就是惹那...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