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鴻章傳讀后感15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記得年輕的時候,無論是政治課本,回憶錄或者高級口譯的聽力教材,都記得鄧小平關于香港回歸與撒切爾夫人的談話,里面有一句話大意如下:“如果新中國不能按期收回香港,人民就會認為中央政府是晚清政府,是李鴻章,人民就不會愿意再支持這個政府。”
這句家喻戶曉的話,當然令人揚眉吐氣,可是我當時曾經(jīng)疑惑,晚清政府喪權辱國當然是肯定的,可是李鴻章為何也要陪綁呢,難道在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換成時伊藤博文,俾斯麥,甚至是岳飛、鄧世昌梳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能在列強前表現(xiàn)的多好呢。一句話,當時清國就是弱國,GDP不高,怎么和堅船利炮的西方和東方帝國主義講理呢?
這種感情,隨著近來整個輿論的越來越開放或者右傾,越來越清晰,畢竟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畢竟李鴻章創(chuàng)建了北洋集團,也曾經(jīng)有過新式陸軍,鐵甲海軍和堪稱龐大的軍事工業(yè)集團,縱然李鴻章有各種缺點,難道當時中國換個人就能搞好嗎?李鴻章畢竟不是秦檜,不是賣國賊啊。
記得在合肥李鴻章府邸,明顯經(jīng)過了修繕,而且還看到后世很多名人都是李家之后,包括張愛玲和李道豫等等,似乎對李的評價也愈發(fā)寬容了。
直到我在成都四川博物館買了梁啟超寫的這本薄薄的《李鴻章傳》,覺得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才是中肯。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一言蔽之,就是李鴻章的失敗完全是因為他不知實事,不學無術。
先就甲午海戰(zhàn)的緣起說說吧,朝鮮本來是中國的屬國,那么朝鮮的外交權力在中國;可是當西方各國和日本找到李鴻章(他當時梳理總理衙門),請求談判在朝鮮的商務,口岸開放等事宜,李鴻章居然說朝鮮外交由朝鮮負責,中國該部干預,從此列強就直接與朝鮮談判。
而當朝鮮真發(fā)生東學黨起義后,中國作為保護國,又不得不出兵,此時日本就做出了劇烈反應(因為之前明明說朝鮮是自主國家啊),這就是甲午海戰(zhàn)最早的線索,這是要怪李鴻章的;中日沖突在即,李鴻章最主要的外交對策,是臨時找俄國幫忙,共同壓制日本,這個策略對中國后來的影響之大,恐怕當時李鴻章自己都沒有發(fā)現(xiàn)。要知道列強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中國當時雖然是弱國,而且打過敗仗,但是主權基本還在手中,如果外交上與某國家長期結(jié)盟,或者與所有國家都保持同樣距離并堅決貫徹,那么后來中國外交也許不至于走到被列強瓜分的屈辱境地??墒抢铠櫿峦ǔJ窃谝患_突出現(xiàn),才臨時找其他國家?guī)兔?,要知道沒有白幫的忙,特別是俄國,覬覦中國的政策已經(jīng)幾個世紀。于是甲午戰(zhàn)爭的后果是,中國把臺灣割讓給臺灣,而由于俄國協(xié)助幫忙要回遼東,則東北三省,新疆都成為俄國的勢力范圍,從此列強在中國才有勢力范圍分割的情況。而同時幫助中國要回遼東的英國和德國,看到俄國獨得利益,也如法炮制,于是德國強占膠州灣,英國要求長江流域,法國要了廣州灣,英國又繼續(xù)要了九龍灣,這些外交上的失敗,都是自李鴻章與俄國密謀開始的,真是與虎謀皮啊,這是要怪李鴻章的;
最后,就是李鴻章經(jīng)營北洋二十年,最后北洋艦隊出發(fā)的時候,主力艦只有各個大口徑主炮的炮彈居然都不夠,天津機械局每年都從德國進口炮彈的啊,而且每年自己也都生產(chǎn)的,這些預算都用到哪里去了,這種腐敗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雖然誰都知道封建王朝必然最后腐敗如斯;李鴻章在二十年中,每年都派遣年輕的英才去各個軍事先進國家學習,可是這些人回國都只能從事低級職務,指揮職務都是李鴻章在淮軍的親信,無論其人在專業(yè)上,操守上是否合格。就拿北洋提督丁汝昌來說,本身也不是海軍出身,這樣任人唯親,對后來的軍事失敗的影響無可估量,這還是要怪李鴻章的。
就憑以上三條,鄧小平把李鴻章作為晚清腐敗的標簽,我個人覺得沒有什么不妥。他當然不是賣國賊,可是他的確對后來清王朝的外交軍事都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至于這些影響是否可以消除,看看日本就知道。
一、事定猶需待闔棺
第一次讀完,沉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那樣一位幾乎統(tǒng)領半壁江山的首輔就隨著書頁閉合永遠地沉睡在屈辱的塵泥中,所有的不甘和憤怒也一并沉寂,似乎一個時代的頹敗都由他一人負擔。
還記得書中有一段對李鴻章先生的評價:“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背鯐r不覺,待通覽全篇后好似醍醐灌頂,而后便覺愧疚。我想,我欠李鴻章先生一個莊重的道歉。我曾在初中第一次接觸晚清歷史時看到課本上羅列的一堆屈辱不堪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它們的簽訂者——李鴻章。于是,我心中就為這個“賣國賊”狠狠記上了一筆,從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不曾細細了解晚清歷史,猶如管中窺豹,將大部分過錯算在李鴻章頭上。不知道那個時代,會有多少像我一樣不明時事便指責詆毀的人。偌大的清王朝,只李鴻章一人聞名于世,在萬馬齊喑的混亂時代、極盛轉(zhuǎn)衰的封建時代、西方文明侵略瓜分的時代、國內(nèi)階級矛盾頻發(fā)的時代、中國與世界艱難融合的時代,如果不是李鴻章先生,換成其他人,恐怕沒人能做到如此。
二、秋風寶劍孤臣淚
李鴻章先生自臨危受命起一直同各國使者斡旋,欲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即倒,可封建制度的落后與腐朽,遠非一人可挽救。甲午戰(zhàn)爭慘敗之時,日本首相更是嘲笑李鴻章以一人之力敵日本一國。雖為軍機首輔重臣,卻還是一介“孤臣”,身邊無志同道合之人,更是在朝廷中處處掣肘,滿腔報國熱血也在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之時沉入海底,不由得讓人思考:洋務運動失敗時,他是否已經(jīng)看穿了清朝的未來,他,又會有多絕望……
歷史總是無情的,再凄美的故事、再慘痛的犧牲也不過留在史書一隅的幾點淡墨,如同青銅上的刻痕般冰冷。三十五年的堅持與努力,被一次戰(zhàn)爭的失敗、一則條約的簽訂宣告失敗,一場轟轟烈烈的犧牲,最終成為了人們口中封建地主階級一場可笑的自救運動,強弩之末而已。
或許對我來說,這本書并不能讓我從一位晚清名臣的生平窺見一個帝國的覆滅、一個時代的沉淪,我更多的情緒都放在了他的生活,甚至我會好奇地猜測揣度他的心理,究竟是怎樣的強大能讓一個人在如此沉重的打擊下,為了信念始終堅守著?當他親手簽下喪權辱國的條例,又有多少自責與痛苦?二主不愿回京的現(xiàn)實又給予他多少絕望和悲憤?
也許他是知道的。他看穿了皇家的無能怯弱,洞悉了制度的落后頹敗,也預料到了掙扎的無用;可是他不甘心,不甘就此沉淪庸碌,也不愿靜靜等待子夜降臨,他必須做點什么,哪怕只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會有那么一天,有人告訴他“你來過,我記得”,人之一死,或泰山之重,或鴻毛之輕,區(qū)別只不過在如何抉擇。他若看清世事歸隱一方,不過少了個叱咤朝堂的軍機大臣;而若拋卻雜念殊死一戰(zhàn),不過少了個仙風道骨的少荃老道。在廟堂與田隴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從此俯身躬行,車馬勞勞不離鞍,但守山河萬里了余生。
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可當我跳出泛濫的同情與憐憫,能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居其位無其謀的忠臣,若他生在康乾盛世,或許會成為與房玄齡杜如晦齊名的賢臣良相,可他偏偏陷入了民生凋敝腐敗無能的晚清。他有著文人的才華,外交的能力,卻始終缺少政治的遠見。有人這樣評價過他:“李鴻章不懂得什么是國家,不知道政府與國家是怎樣的關系,不知道政府與人民的關聯(lián),不知道大臣應盡的職責。他秉持著我國政治文明物產(chǎn)風俗無一不優(yōu)于其他各國的觀念,認為只要有了西方的槍炮輪船機械,大清還是那個萬國來朝的.烏托邦世界。于是他們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推出了洋務運動?!?/p>
終究是個飽受爭議的人,所以他非英雄也非奸雄,而是“晚清時期的一代權臣”?!皻v史人物從來都先是政治的,再是歷史的。一個咽了氣的人,就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被戴上了帽子,打扮成或美或丑的玩偶?!?/p>
突然又想起最初搜索到的一些對李鴻章的評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淺淺看去都是溢美之詞,發(fā)自肺腑;而后細細品味,卻發(fā)覺不似表面這么簡單。若李鴻章真如他們所言,豈非同上古神祗無所不能,又怎會目光淺陋至此?更何況,當涉及到權力地位甚至性命時,像小說情節(jié)般敵逢對手惺惺相惜者,自古以來又有幾人?慈禧一介深宮老嫗,貪生茍且不愿回京,我們又怎知她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虛假的安慰才如此吹捧一個漢人?有一個詞叫“捧殺”,是家宅內(nèi)院婦人斗爭的常見手段,放置國事也未嘗不可。
說來慚愧,《李鴻章傳》雖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的衍生讀物,我卻沒能從中窺見更深層的中國近代歷史,而是偏離方向,更深刻地體會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評”,更多了對歷史的敬畏,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讀此書前,我只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創(chuàng)辦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另者,其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致被國人痛斥為“賣國賊”。但讀此書后,我對李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晚清風雨飄搖的境況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梁啟超先生所說的“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我深以為是。
李鴻章,出生于1823年,距離第一次中英戰(zhàn)爭爆發(fā)還有17年,距離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還有30年。而他卒于1901年,距離中日甲午這戰(zhàn)爭已有6年,距離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也已有1年。李的一生,不算長,卻見證了大清王朝的窮途末路,見證了中華泱泱大國飽受前所未有的欺凌;不算短,卻經(jīng)歷了風波中的大起大落,經(jīng)歷了至高的榮譽和至極的唾罵。
李是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謚文忠。李氏其時是合肥東縣東鄉(xiāng)名門望族,其父李文安和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是同榜進士。也因此,李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和所有讀書人一樣,李也希望將來金榜題名,實現(xiàn)凌云之志,開府建制,光宗耀祖。事實也確如此,李二十多歲便高中,躋身翰林,并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這般雄渾的詩句。而李少懷奇志,才華出眾于此亦可見一斑。
盡管一舉高中,李的仕途并未如想象中的一帆風順,他只是數(shù)不清的翰林中的一個而已。但隨著道光帝的逝去,咸豐帝的年幼,晚清社會矛盾的加劇,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亂世出英雄,自古使然。李鴻章就是亂世所造就的英雄,這是他的運氣,也是他一生悲劇的源頭。因為他只是時勢造的`英雄,而非造時勢的英雄。而后李師從曾國藩,居幕僚之位,雖然有點屈才,但這段時間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在對如何做官這方面長生了極大影響。再至李奉命組建淮軍,費盡心血,招募并訓練出一支屬于自己的軍隊,李這時才真稱得上有一展抱負的籌碼?;窜娺M入上海時,竟被嘲笑為乞丐軍,而李絲毫不氣惱。因為他自信淮軍的戰(zhàn)斗力會讓人們驚嘆。果不其然,李帶著他的淮軍勇敢地抗擊太平軍,接著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又打敗了連他的老師曾國藩都打不敗的捻軍。循著人生軌跡,李不斷加官進爵,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
李的一生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佩三眼花翎,西方報端喻其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各國已爭長短之人,這是李的獨到和令人敬佩之處。李的一生,訪問過西方列國,也意識到中西方國力之懸殊,武器之強弱,所以他至始至終都煞費苦心地經(jīng)營著洋務運動。他最引以為傲也最倚重的是他的北洋海軍,為創(chuàng)建北洋海軍,李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至甲午中日戰(zhàn)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不可謂不對日軍痛心疾首。但是若說北洋海軍一點作用也沒起到,那卻是大大的錯了。它起碼對日產(chǎn)生了威懾作用,為清政府迎來了幾十年海域的安寧。而訓練數(shù)十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責究竟在誰,我以為李必須承擔部分責任。要不是他堅持認為不可戰(zhàn),想通過外交手段停止戰(zhàn)爭以致耽誤戰(zhàn)機,北洋海軍不會那么快潰敗。此外,清政府之責任當不可推卸,試想,以李一人之北洋海軍如何能勝日本傾全國之力發(fā)動的蓄謀已久的戰(zhàn)爭。李一生的悲劇也始于此。他被迫派去和談,簽訂馬關條約。本已痛不欲生的老人更身背賣國的惡名,這是一種多么不堪的境地。書中所錄的“趕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但話說回來,李秉著“笑罵由他,好官自為”的宗旨,倒也不那么心如死灰。這充分證明了曾國藩說他一心做官的正確性。
李的一生,經(jīng)歷了太多,他似乎是做了一輩子的裱糊匠,終究還是沒能修補好清王朝這搖搖欲墜的破樓房。但是他似乎盡力了,身處末世,做一落日孤臣何其難也?!袄卫诬囻R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這是李的絕筆詩,其中,飽含著他對清朝的忠心,對國土淪喪的傷懷,對國民歷盡苦難的不忍,對自己即將西去再也不能效勞的無奈,還有,對祖國未來的擔憂。我覺得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就這樣被定格于歷史之中。
梁啟超先生在講解搜集史料的方法時,注重提出了“歸納法”,即“匯集同類之若干事比而觀之”。他以在庭院中種植花草一事為例,“如治庭園者孤植花草一本,無足觀也,若集千萬本,蒔以成畦,則絢爛炫目矣”。正是如此道理,我們在搜集史料時,一條兩條或許不起眼,看不出來什么,但若是認真耐煩的搜集有關此事此物的史料百千余條,那么說不定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梁啟超先生在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狀況時,便使用這種歸納法進行整理。他從《左傳》、《國語》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國匯而錄之,得六十多條史料,又從《逸周書》搜集,得到三十多條,又從《漢書·地理志》、《水經(jīng)注》搜集而得七十多條,還從其他散見各書者得到三四十條,將這些史料統(tǒng)一歸納對比整理,得到夏商周古國名可考見者猶有三百國,大河以南、江淮以北占三分之二,最稠密處如山東、河南、湖北這一結(jié)論。m.cnsjbj.cn
從梁啟超先生的實例中,可以看出這種歸納法對于研究某一專門知識確實有極大地幫助。要使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將腦筋操練純熟”,即有敏銳的感覺,特別的觀察,二是要耐煩,即“從事于徹底精密的研究”,“非求得其真相不止”。
另外,這種歸納法還可以幫助我們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消極性質(zhì)的史料”。一個朝代明確的.有某種現(xiàn)象,即是積極的史料;而一個時代沒有某種現(xiàn)象,則是消極的史料。梁啟超先生在閱讀《戰(zhàn)國策》、《孟子》時,多次見到“黃金若干”這樣的文字,通過這,我們便可以知道在那個時代,金屬已經(jīng)作為貨幣流通。但他又發(fā)現(xiàn)子書中關于財貨的字都是貝字旁而不是金字旁,《詩經(jīng)》中也是這樣,殷墟中所發(fā)現(xiàn)的古物中亦有貝幣而無金幣,再研究《左傳》、《國語》、《論語》時,同樣沒有使用金屬的痕跡,通過這樣的歸類對比整理,梁啟超先生得出“春秋以前金屬貨幣未通用”的結(jié)論。
并且這種歸類法還能得到一些“渴欲得之史料而事實上殆不復能得者”,當今所遺留下來的史料,雖沒有全絕,但也有多少之分,搜集起來也有難易之分。()梁啟超先生指出:“此類史料若僅列舉其一條兩條,則可謂絕無意義,絕無價值,其價值之發(fā)生,全賴博搜而比之觀耳?!绷簡⒊壬芯磕硶r代中國人口有多少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研究一切史跡的重要基礎,但是各史《食貨志》及《文獻通考》等書雖有記載,但所記斷斷續(xù)續(xù),不甚可信。此問題很重要卻又難得答案,使用歸納法就有一條較好走的路子。梁啟超先生將各史《本紀》及《食貨志》所記數(shù)字作為假定,又查閱各《地理志》中所分記各地方戶口之數(shù),還有方志專書之中所記,又將各正史、各雜史、筆記中無論文牘及談話,只要有涉及人口數(shù)目的,都一一抄錄下來,據(jù)此為基本,以與他時代,他地方求相當?shù)谋壤?/p>
此種歸納法,有可能獲得舊史中全然失載或缺略之事實,也有可能對于被舊史家故意湮滅或錯亂其證據(jù)的給予補或正。這種搜集方法對于我們學習歷史有非常大的幫助,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加以使用并熟練掌握。
相關推薦
在我們欣賞完一本優(yōu)秀的書籍后,內(nèi)心會激起一股強烈的共鳴,同時也會迸發(fā)出許多獨特的見解和觀點。讀書的過程仿佛將我們帶入了書中的世界,讓我們親身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感動,我們會為書中的人物付出情感和感嘆。那么,在寫作品讀后感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表達內(nèi)心的體悟呢?下面是我們?yōu)榇蠹覝蕚涞摹傲簡⒊視x后感”的...
我推薦這篇“論語讀后感”給大家,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心挑選。讀書可以引發(fā)人的思想和想象力,讓我們跨越時空,閱讀更廣泛的作品可以使我們更加成熟,讀后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總結(jié)和探討讀書的意義,希望大家記得收藏并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讀《蘇武傳讀后感》或許能夠讓你領略到一些之前未曾想到的觀點,而讀了作者的作品后,腦海中的思緒也不禁涌現(xiàn)出來。透過撰寫讀書筆記,我們能夠提升閱讀品味,并且若需要再次翻閱此頁,請務必及時收藏!...
學生時期我們經(jīng)常需要寫作文,寫作文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冷靜,更客觀。天天堅持寫點東西,寫作文時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寫作文切不可寫得"千人一面"!考慮到你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蘇東坡傳讀后感經(jīng)典”,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你。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傳》讀書筆記選編一蓑煙雨任平生高一班沙智勇騰...
這篇文章將以多個角度對“聚焦讀后感”進行分析和探索。當我們讀完一本好書后,或許會想要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記錄下來,許多人都被這本好書所觸動。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和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您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幫助!...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