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您更加滿意我們編輯了“荊棘鳥讀后感”。每一個人讀不同的書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閱讀作者的作品的時候我們能在過程中有所感悟。?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歷史背景。敬請您耐心閱讀以下文本!
近日拜讀了澳大利亞作家麥考洛的著作《荊棘鳥》,感觸頗深。
前言中,那只荊棘鳥執(zhí)著地尋找著荊棘樹。當它如愿以償時,就把自己嬌小的身體扎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流著血和淚放聲歌唱,最終以身殉歌。正文中,這只荊棘鳥化身為各個鮮活的人物,他們得到過最簡單的的歡樂,卻逃離不了那已深深植入身體的荊棘。而書中人物的命運似乎都聚集在一個詞上——野心。
克利里家族中女主人公梅吉的大哥便是葬送于自己的“野心”。他不滿于每日的打鐵生活,渴望逃離身材矮小的陰影,渴望出人頭地。他熱愛拳擊,他在
“敵人”的屈服與旁人的吶喊中眩暈、沉醉。最終他離開家人外出闖蕩,卻因拳擊傷人被捕入獄——無期徒刑! 而男主人公拉爾夫更是野心的犧牲品。他為了當上紅衣主教,堅定地拋棄了愛情,對待梅吉,正如對待那朵夾在書中的玫瑰,收藏在心里的某個角落,任其枯萎,最終,因為自己的欲愛不能、欲罷不能與失子之痛將性命交予了上帝。
有野心的人不僅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權力、野心,也使親朋飽受苦難。正如書中弗蘭克的母親在聽聞弗蘭克被捕入獄的消息后所表現(xiàn)的:她將悲痛默默咽下,不肯去看望她唯一愛的兒子。
書中人物個個都有野心,無論是弗蘭克、拉爾夫,還是苦苦追求拉爾夫的梅吉,以及別有心思娶了梅吉的盧克。他們這一位位澳大利亞廣袤土地上的鮮活人物演繹了一段段或平淡或壯烈的悲劇。作者在贊揚他們人性閃光點的同時,也將他們的野心描寫得淋漓盡致,最后用悲情的結局宣告了對他們性格中“野心”的批駁。
在現(xiàn)實中,人們也常常對有野心者心懷鄙視。古人用《愛蓮說》表明自己“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隱晦地表達了自己對追逐名利、有野心者的鄙棄。今人也依舊,將“黃粱一夢”“車旅蟻穴”等作為警言,提醒自己追求的名利都將成為浮云。
【第1篇】
“花”開荊棘
——讀《荊棘鳥》有感
提起書,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個少女,她一頭紅橙色的發(fā)如瀑布般披散在肩頭,坐在玫瑰叢中顯得那么的和諧。一只小鳥飛上樹枝,它甜甜地笑了笑:
“喔,朋友,你在干什么呢?”鳥兒不理會她,卻把一束荊棘刺入喉嚨,開始歌唱那天籟……而那位少女怎么也想不到,她也會像那鳥兒一般:飛蛾撲火卻是心甘情愿。
梅格安坐在椅子上,滿頭的白發(fā)中摻雜著幾根紅橙色的發(fā),她的臉上滿布皺紋,嘴角揚起平和的笑,像個孩子一般天真爛漫,不難看出,這位老婦人年輕時是何等驚艷!她眼角帶著幾滴渾濁的淚,如囈語一般的說:“已經(jīng)過了這么久了呢!
”梅格安第一次見到教父時,她才剛剛從新西蘭來到澳大利亞,一切都讓它倍感新奇,比如眼前這個溫和儒雅的教父,教父牽起了她的手,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父叫他騎馬,耐心的解答她的所有問題,帶她跳第一支舞……他如她的哥哥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可是愛情的種子卻悄悄種下了。這在當時是有違道德倫理的!是世人所不容的!
但愛的種子生根發(fā)芽,占據(jù)了她所有的心。
這是我最好的時候,梅根想,然后呢?她苦笑了一下,白發(fā)似乎又變白了。
后來教父被調走,她心灰意冷,嫁給了一個男人—— 一個工人,他長的極像教父,可他并不愛梅格安,或者說他更愛她的錢,在梅格安生女兒時,他竟然看都沒來看一眼,梅格安又一次在愛情上受挫這時,教父來看望梅格安,這次他們沖破了世人的**與道德倫理編織的那張大網(wǎng),梅格安與教父依舊沒有結婚,可卻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
如果故事就此結束,那也算結局圓滿。可天有不測風云,他們的兒子夭折了。梅格安的希望再一次的破滅。
她自知與教父再無可能,便把所有一切都告訴了教父。不久,教父去世后,梅根在莊園里漸漸變老,看著老人們一個個死去
記憶的閘門緩緩關閉,梅格安想:我這一生在苦苦追尋的東西,一樣也沒有得到,我這一生有意義嗎?她很快就有了答案:
有的,縱使沒有得到,我也已努力過,去追尋過。用它平淡的生命和我不愛的人一起度過,這樣的結局又能有什么遺憾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荊棘叢中,有的人放棄抵抗,在荊棘叢中慢慢死去,最終埋沒在泥里,而有的人卻選擇從叢中掙脫,縱使只有一線生機,縱使?jié)M身傷痕也無所畏懼,只為了飛向湛藍的天空,登上高高的云端。
而我想做第二種人,我不愿一生碌碌無為,我要像小鳥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我相信所有的苦與累,所有的傷痕都將會化成翅膀,帶我飛向更高更遠的天空。所以從現(xiàn)在起,我會盡力成為我心中最期待的自己;我要堅強,不被任何困難打?。晃蚁霂е篮玫南M跁6冗^每一天
【第2篇】
有一個傳說,有只鳥一生只唱歌一次,它比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更加美麗。從他離開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荊棘林。他直到愿望實現(xiàn)才休息。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
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但是全世界都在靜靜地聽著,上帝在天空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我讀完了荊棘鳥,盡管是厚厚的一本,但所有的情節(jié)都在我腦海中一一閃過,就這樣被這個極美的傳說深深打動……
在這片怡人的大草原上,主人公麥琪和拉爾夫神父墜入愛河。原本這該是個溫馨的故事,正如無數(shù)平凡的戀人一般,他們本該有屬于自己的刻骨銘心。但是拉爾夫把羅馬教庭的權力看成了世上至高無上的美好事情,他可以為了成為紅衣主教而生生摧毀梅吉的愛,于是愛變成了巨痛,梅吉用自己的一生時間去等待,試圖從上帝手中搶過自己愛的人。
拉爾夫成功了,因為他終于獲得了生命的力量;然而他更是失敗的,因為即便在他虔誠地捧著圣經(jīng)時,圣經(jīng)里卻夾著梅吉贈予他的白玫瑰,不管他以何種身份回到大草原上,他第一個問起的總是他朝思暮想的情人。在多年后見到萬分憔悴的梅吉后,最終還是違背了主的信條……他輸?shù)煤軓氐祝瑢χ鞑荒苤艺\,對愛人不能坦白,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也不敢相認。于是在他親自為和自己如出一轍的獨生子做完告別儀式后,便懷著永遠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麥琪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不快樂,他用最純潔的愛與上帝的力量抗爭。一次又一次的疼痛使他更加想念拉爾夫。她是如此執(zhí)著,如此不悔。
她勝了拉爾夫的孩子之后,想到自己打敗了上帝,她松了一口氣,至少她自己的孩子都有拉爾夫。然而結局是那么出乎意料。也許是上帝的懲罰,孩子長大后不僅和自己的父親長得一模一樣,而且也迷戀著羅馬教廷。
麥琪感到迷失,特別是在她兒子為了救人而溺水時。 她終于絕望了:她根本無法與上帝抗爭,一切都注定了。
掩卷回味,不禁感慨萬端。最好的東西只能換來巨大的痛苦。荊棘鳥是在最美的歌聲中找到生命的真諦,讓人難忘。
也許痛苦是活著的證明,沒有它就不懂何為雋永。美麗的荊棘鳥告訴我們,要敢于直面人生,不管是挫折還是困難,那都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組成你人生樂章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荊棘鳥的歌聲是如此的悲傷和悲傷,但如果它能用它的一生來唱出最美的歌,我想它一定是值得的。
剛拿到《荊棘鳥》的時候,我便被梅吉與拉爾夫之間的愛情所吸引,化身一個小粉絲,期待著這場禁忌之戀終有一天能以一段曠世之戀畫上句號。而現(xiàn)實總是那么不盡人意,那個紅衣男子真正離開塵世之時,我輕輕合上書頁,長吁一口氣。終是落下了帷幕,有塵埃落定的放松,有惋惜難過的哀嘆,有些事不能改變,卻已足夠影響一生。
有那么一段時間,不禁開始責備拉爾夫,那個選擇去愛卻又放不下權勢的人。他渴望爬上金字塔的塔尖,卻又深愛著塔底那不為人知的一捧沙。愛情終是給不了他拋下一切隨你走的勇氣。在時光的推移中,那個活潑的梅吉,恐怕早已化成一根羽毛,只在起風的時候輕輕地撓動他塵封已久的心。
盡管在心里一遍遍地猜想:若是他肯放下羈絆他的教主虛名,她也情愿再鼓起勇氣等一等他,結局會不會不一樣。我卻怎么也怨恨不起來那個俊美的紅衣男子,那個為愛癡狂的小梅吉。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路過什么樣的風景,擁有什么樣的結局。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安全教育心得體會1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下載。
經(jīng)典的愛情注定以悲劇告終。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百味雜成,各種思緒念頭涌了上來,也不知該從何說起。
這本書以三代女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親菲,以及她的女兒朱絲婷,講述了交雜著愛情,友情,親情,人性與命運的三代人的故事。
從梅吉與教士拉爾夫見的第一面起,一場凄美的愛情故事就注定發(fā)生了。然而拉爾夫在70多歲的愛著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萬英鎊巨額遺產(chǎn)和名利的誘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給了長相頗似拉爾夫的剪羊毛工人盧克,當然,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來拉爾夫去找她的時候她從拉爾夫那“偷”來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屬于他們的兒子。也許是命運,上帝將梅吉從他那偷走的東西要回去了——他們的兒子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了救兩個女人,死于海水中。53歲的梅吉冷靜理智地處理了一切,將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荊棘鳥來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當拉爾夫選擇了巨額遺產(chǎn)的時候,我也曾經(jīng)問過自己如果面對著相同處境的時候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當然起碼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我可能會選擇自己所愛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爾夫的,作為一個男人,對于事業(yè)與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過的,更何況他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個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與梅吉在一起。即使后來情感戰(zhàn)勝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卻仍然是痛苦而虔誠地懺悔。對于愛情的渴望、對上帝的信仰、對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卻又統(tǒng)一在拉爾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將他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物放于公共媒體中,估計會有大批女性斥他為“渣男”吧!然而在那樣的時代歷史背景之下,拉爾夫又似乎別無選擇。
而梅吉,她聰明能干,優(yōu)雅又堅韌。但我不認同的便是她嫁給拉爾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盧克。也許是因為作為一名現(xiàn)代女性,我認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個完全不愛自己的男人,更何況盧克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守財奴。這一嫁也注定了那幾年梅吉遠在他鄉(xiāng)且只能不停工作,身邊連回家的錢都不夠的凄慘孤獨的生活。而后她對盧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兒朱絲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認同的地方,也許是因為我仍然幼稚,但我認為作為一個母親,應當對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當然在心靈深處,梅吉和她的女兒都是互相愛著的。
除了兩個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歡的角色還有斯圖爾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讀這本書前我做過了一些功課,因為描寫他的內容不多——他在二十幾歲時就死了,所以并沒有看到他人對斯圖的評價。但是在我看來他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角色,他孤僻、沉默卻又充滿了溫柔善良,以及對家人的愛。小說中他對母親的愛讓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寫他被野豬壓死的片段——“這種時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這就是為什么他從沒有過希望、夢想和計劃,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氣勃勃的世界,沒有時間為自己的命運痛苦悲傷的原因?!奔词故钱斔男呐K爆裂的時候,他心中想著的依然是無法再陪伴母親。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落淚了,斯圖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細膩,讓人覺得他不適合在德羅海達那樣粗獷遼闊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許更應該做一個詩人。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還萌生了一些對宗教信仰的思考。盡管這本書的重點并不是在于這些,但畢竟梅吉和拉爾夫之間唯一的阻礙便是拉爾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與盧克的婚姻,菲與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問題而有過矛盾沖突。我的家庭也是一個普通家庭,從小我便會唱一些詩歌,會背誦一些禱詞。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多地相信科學并懷疑存在與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義是慰藉人們的心靈,勸誡約束我們的所作所為,給人們一種精神寄托。所以我對家鄉(xiāng)的一些所謂宗教歧視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兩年多的男友,因為一家篤信而另一個家庭則是不信,于是雙方家庭都堅決反對,迫于無奈也出于孝順,他們都選擇了自己的親人。但這件事情卻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即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精神文明開化程度卻遠遠不夠,甚至是我一直認為相對開明的母親,在我未來伴侶必須依附xx的問題上也絲毫不肯退讓。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義本是相通的呀。
在這本書中我還看出的一點就是對于女性價值地位的變化,由一開始帕迪決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權家庭到后來女權意識極強的朱絲婷,跨越了三代,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女性主義的思索。在書中,作者揭露了男權的獨斷專行,批判其壓制女性的一面(在盧克身上尤其體現(xiàn)),宣揚了女性意識的提升,提倡和諧的兩性關系。女權問題不僅僅是書中所表現(xiàn)的,更是當代我們所有女性需要爭取的,性別歧視的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解決這個問題更是任重道遠,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達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感覺不太像一篇讀后感??偠灾?,《荊棘鳥》將是一本我會再三拜讀的書,不僅僅是由于其凄涼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道理。
相比之下,拉爾夫的歌聲只能稱之為斗爭中的呼救聲,令人震驚,但并不令人震驚?!白访鹄?,此念一生,風流盡去?!崩瓲柗虻谋Ь驮谟诖恕?/p>
拉爾夫內心處于羅馬教會的權力與對梅吉的愛情的深刻矛盾之中,最終他選擇了權利而非愛情。他活得非常痛苦,也給別人帶來了痛苦。
或許愛情便是如此,讓人心痛的無法呼吸。媽媽跟不愛的人結了婚,生了女兒,不關心她的成長,把她擱于一邊,有點讓她自生自滅的感覺。而對于那個和所愛的人偷生的兒子,卻是愛的不能自已。
是把兒子當成了愛人的影子了吧?幻想著有朝一日和他再次重逢?幸虧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不象她的媽媽和外祖母。
若命運就這么不停地輪回著轉,從起點到終點,再由終點到起點,我或許會瘋掉的。還好,盡管朱絲婷的愛情經(jīng)歷的時間漫長,可還是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有些愛,永遠不會太晚,只能留下永久的痛苦,像菲奧娜和帕迪。有些愛情,就那么讓人莫明其妙、摸不著頭腦,可它來時卻是那么妥貼、自然,結束時卻也那樣利索與果敢,就像梅吉和盧克的所謂愛情。有一種愛,讓我們在精神與**相互戰(zhàn)勝中徘徊,卻又刻骨銘心、至死不渝,就像梅吉和拉爾夫紅衣主教的愛。
有一種愛,是在經(jīng)歷了許多孤獨、懷疑、**和不信任之后才走到一起的,就像賈絲婷和瑞恩的愛一樣。
《荊棘鳥》確實帶給我很多心靈震撼。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巧妙的結構和優(yōu)美的故事,更是作者對哲學生活的深刻思考。讀了《荊棘鳥》以后,想著它帶血的啼叫,禁不住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
有句話說:“只要世上還有一雙忠實的眼睛為我哭泣,便值得我為生命受苦?!笔前。瑸樯?,為生存,為理想,為愛,我們就明明白白地,把荊棘刺進胸膛。
書友強烈推薦閱讀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荊棘鳥》,為了盡早品賞精彩,我首次選擇了當下最為便捷的網(wǎng)絡收聽方式。只用了幾天的時間,長達五十多萬字的故事就如潺潺流水般涌入腦海,意猶未盡之際,又買了書,繼續(xù)翻閱,思考。
書名中的荊棘鳥在傳說中一生只唱一次歌。從離開巢的那刻起,它就尋找著荊棘樹,當如愿以償,它會將自己嬌小的身體扎進棘刺,留著血淚放聲歌唱,直到曲終命結,這絕唱比世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為婉轉動聽。
以荊棘鳥為名的這部小說描述了大半個世紀中,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德羅海達牧場的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歷程。這洋洋灑灑的巨作圍繞家族三代女人的愛情故事層層展開,她們明知面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感情,卻仍冒著危險,固執(zhí)地把那根愛情的棘刺扎進自己的胸膛,最后只能留下凄美的故事,這正像傳說中的荊棘鳥一般(第三代最終完成了鳳凰涅槃)。
《荊棘鳥》篇幅巨大,人物眾多,筆者不想就故事情節(jié)多做介紹,僅就小說中的主要女性人物性格與命運進行些探索性的思考。
第一代女性菲奧娜是名門之女,因為愛上了已婚政治家并生下私生子而遭家族放棄,并被下嫁給羊毛工帕迪。婚后,盡管生育了多個子女,但她一直沉默寡言,將心中的愛始終留給初戀和他們的兒子(該子后因牢獄之災,最終無所成就)。對于深愛著她的丈夫帕迪,直到他離世前兩天,她才醒悟并發(fā)現(xiàn)自己有多么愛他,但還沒等她來得及表白,帕迪已經(jīng)帶著對菲奧娜忠貞的愛在森林大火中永遠離去了。
菲奧娜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她年輕時曾經(jīng)追求過自己的真愛,盡管求而不得,但她擁有了愛情的結晶,在兒子的陪伴下,她至死都把這份愛存在心底,時時地懷念。之后的婚姻生活中,丈夫對她愛得情真意切,但她緊鎖心門,空洞地活著,當那扇門終于打開時,丈夫永遠地離去,留給她的只能是無限的回憶和遺憾。
第二代女性梅吉是菲奧娜的獨女,當她隨父母來到德羅海達時,年僅十歲的她認識了風度不凡的拉爾夫神父。隨著梅吉日漸長大,她越來越信賴和依靠拉爾夫,直到墜入愛河。拉爾夫也是一樣,他無法自拔地愛上了一天天長大的梅吉,并為自己曾立下獻身上帝的永恒誓約而無比痛苦,但在野心的驅動下,他最終選擇接受了梅吉姑媽臨終的財產(chǎn)贈與,而走上了紅衣主教之路。傷心的梅吉找了個外貌酷似拉爾夫的丈夫,但這個愛錢、冷酷的丈夫在留給梅吉一個女兒后就消失在賺錢、攢錢的自我陶醉中去了。梅吉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并做了一個冒險的選擇。一次意外,她懷上了拉爾夫的兒子,她沒有告訴拉爾夫,而是獨自將孩子撫養(yǎng)成人。這俊美的孩子長大后,竟然義無反顧地追隨拉爾夫成為了真正的教士,最終在年僅二十出頭的時候,為下水救人而葬生大海。
梅吉相比媽媽更為勇敢,但也更為不幸,她先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而且從沒放棄過這份愛,但這愛傷了自己,也傷了侍奉上帝的拉爾夫。梅吉嫁給了拉爾夫的替代品,以為可以逃避一切,結果卻落得傷痕累累。當她效仿母親,在真愛中孕育了孩子,獨自享受這愛情果實成長中帶來的美好時,那么完美無瑕的孩子又在命運的安排下,離去了。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p>
第三代女性朱絲婷是梅吉的女兒,也許是母親把太多的愛都給了弟弟,所以她從小的性格就是獨立和冷傲,但在完美的弟弟面前,她始終表現(xiàn)得非常細膩,和弟弟無話不說,堪稱知己,也許正因如此,她對與弟弟的感情之外的愛情抱著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弟弟的離世喚醒了朱絲婷,她終于發(fā)現(xiàn)身邊一直有一個理解她、愛她、等他的雷恩,當她接受了這份真摯的感情后,總算走出了家族女性“荊棘鳥”的宿命。
朱絲婷是幸運的,她沒有像外婆和母親那樣用一生去追求可望而不可得的愛情,她冷靜看待婚姻,在沒有找到真愛的時候,她根本就不打算結婚。盡管失去了最親近的弟弟,但她在重生之后,發(fā)現(xiàn)了愛情,守護了愛情。
《荊棘鳥》通過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閱讀過程中,一直覺得荊棘鳥凄美的歌聲猶如炫麗的愛情,它是需要苦苦追尋、奮不顧身、強忍創(chuàng)傷來獲得的,盡管短暫,但堪比絕唱。
但當看到書的結尾,特別是朱絲婷的鳳凰涅槃時,我不禁想,在愛情面前,這種不顧一切、固執(zhí)堅守、向死而生的態(tài)度未必是對的,當朱絲婷獨立而高傲地追逐事業(yè)、追逐智慧的時候,她的愛情其實已經(jīng)悄悄守候在了身邊。
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時期,通過《荊棘鳥》大概就是想要啟發(fā)女性自我意思和自我價值的覺醒吧?
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告訴自己,一本書讀完就應該馬上忘記。否則會影響到自己,但有些事情是心底的,所以很難忘記。 就如這本書《荊棘鳥》。近來我又重新細細品味了一遍。
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主人公的愛情雖然是個悲劇,但是是凄美的。這種愛就像這么一只鳥兒,只有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才能放出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曲終而命竭……用響遏行云的歌聲來終結自己的生命讓整個世界都在傾聽愛讓我們苦楚 。
愛讓我們清醒—— 文章以十分悲切的結局來收尾或許這也使這本書成功的原因吧細膩的筆風描繪一個疆馳萬里的澳洲的風光人情 。
克利里家的生活值得品味。中心是拉爾夫和麥琪跨越時間和生死的愛。無論是菲,梅吉,朱絲婷三代女人,還是好斗弗蘭克,溫存的帕迪,或是雙生子,早逝的斯圖爾特和迪恩,都讓人無限想象感嘆, 感嘆人丑陋的欲望, 感嘆那種不顧一切的真實。 斯圖和戴恩的死都讓我感到很震撼, 很悲哀, 怎么就是那樣的結果 ,遺憾 !
遺憾!拉爾夫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沒有理想,極端自私的人。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和心愛的人廝守終生 ,可又能怎樣 ,又有那個女人愿意陪他長久熱烈。此時此刻也就想起了愛默生的那句話 “不管你的愛人在你的心里有多沉重都不要被她占據(jù)你的全部 ”。
可又有些同情拉爾夫 ,他一生只愛梅吉一個女人,愛到愿意犧牲自己的一切 ,可梅吉也知道痛苦都使自己造成的。
只是任性不想放棄,哪怕只有刺進胸膛,唱著世界上最動人的愛情歌曲,嫁了自己的人也不愛。卻把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那個所負于自己的人。
可悲! 可悲!
戴恩一個更為悲傷之人 ,只是感到十分的惋惜 。他終于還是安詳?shù)淖吡恕?,安詳?shù)脑诹硗庖粋€世界追尋他無比深刻的夢。
幸虧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不象她的媽媽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愛情也象媽媽和外祖母那樣,兩個人明明相愛,卻又不得不割舍掉那份情。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叫愛了不該愛的人。
若命運就這么不停地輪回著轉,從起點到終點,再由終點到起點,我或許會瘋掉的。還好,盡管朱絲婷的愛情經(jīng)歷的時間漫長,可還是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故事。我相信愛情, 相信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chuàng)來換取的 ,或許有時候遺憾也是一種美,愛一個人為她痛苦著,折磨著,也幸福著,只是這種遺憾讓讀者有點承受不起,不過這也正是此書的吸引人之處。談晴
拉爾夫在一次度假中找到了獨自旅行的梅吉,愛情之火將兩人燃燒從而拋棄了上帝和精神的禁錮走在了一起,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梅吉得到了拉爾夫的種子,之后梅吉生下了拉爾夫的兒子。然而梅吉對拉爾夫隱瞞了真相,直到兒子成年后也選擇了做上帝的使者,梅吉無奈把他送到了拉爾夫身邊。
自始至終拉爾夫不知道那個跟他有著同一張面孔的年輕人是他的兒子,但是拉爾夫愛梅吉所以也愛梅吉的兒子對這個年輕人關懷備至。不幸的是兒子在一次救人中溺水而死。拉爾夫護送兒子的遺體回到了梅吉身邊,當他知道真相后在梅吉的懷里痛苦地死去······
一部充滿著傷感的愛情小說就這樣落幕了,讀后感慨很多,當愛情和欲望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選擇前者還是后者呢?選擇以后你是否能夠保證一輩子不后悔呢?
書中最后一段文字寫的非常好,我現(xiàn)在摘錄在這里供大家慢慢體會吧。
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她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來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在南半球,有一種鳥的歌聲比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歌聲都優(yōu)美。然而,它只能在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滿是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入它的身體時才能歌唱。從它離開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尋找荊棘樹,直到它能夠找到布滿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
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直把自己比作歌王的百靈鳥和夜鶯,也在歌前黯然失色。很快,荊棘鳥的血耗盡了,最美的歌聲結束了。
然而,全世界都在靜靜地聽著,上帝在天空微笑。所有聽到這首歌的人和鳥都在向荊棘鳥致以最后的敬意,因為我們都知道,最好的東西只有在深深的痛苦和巨大的創(chuàng)傷中才能交換。
女主人公梅吉生長在貧窮的牧工家庭,一出生就因為是女孩子而受母親的冷遇和忽視,母親對她唯一的期待就是長大后為自己分擔一些家務。無論是在新西蘭還是移民澳大利亞,她的生活環(huán)境都非常封閉,幾乎與現(xiàn)代文明城市沒有任何聯(lián)系。與世隔絕的生活環(huán)境、落后的教育和冷漠的母親,以及同齡朋友的缺乏,使麥琪生活在一個孤獨的世界里。
她只能憑內在的感受去領悟世界。同時,痛苦像影子一樣伴隨著她的成長。
**一開始,它描述了小麥琪心愛的生日禮物——艾格尼絲被男孩們殘忍地摧毀,仿佛這表明了她不幸的一生。上學的第一天就被蟾姥侮辱和鞭打,童年時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朋友被父親粗暴地趕走,疼愛自己的大哥離家出走,心愛的小弟弟去世。在沒有朋友,沒有母愛的環(huán)境中,拉爾夫雖然給她帶來了很多安慰,但痛苦和磨難主要是她一個人承受的。
她和家人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后,他遇到了她們。他給予她父親般的任慈和兄弟般的關懷。他帶她去了市場。他教她騎馬。他關心她的任何不快和擔心。她第一次見到他時,才十歲。他陪她從一個女孩變成了一個女孩。她再也沒有機會愛別人了,別人在他面前臉色蒼白。
但他還是教士,他們永遠不能結婚。他走了,她嫁給了一個她認為和她以樣的男人,一個剪毛工。她跟著這個剪羊毛的工人到了另一個完全不能適應的國家,在那里,她即不能經(jīng)常的見到自己的丈夫更不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她身上甚至連一分錢也沒有。
但無論怎樣艱難她都忍受了下來,她沒有想過離開,雖然她的丈夫對她是這樣的苛刻,但她還是以特有的堅韌堅持了下來。
但是拉爾夫來了,那瘋狂的,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變了一切。麥琪離開了丈夫,帶著從拉爾夫那里得到的一些東西回到了德羅赫達。那段時光對梅吉來說是幸福的,在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渴望做一個母親,她的第一個孩.
它出生在一個不受歡迎的狀態(tài),那是她丈夫的孩子,這是拉爾夫的孩子,一個幾乎像拉爾夫的孩子。
她是那么高,強壯,優(yōu)雅和善良。她怎么樣了。帶著這個孩子,甚至比
拉爾夫更.,但就是這樣的孩.卻走上了同自己父親一樣的路——他要去做一個教士。
她千方百計從上帝那里偷來的東西就這樣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并不在此處結束,她的兒.死了,在他終于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學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臘度假時為了救兩個女郎被海水吞沒了。麥琪五十三歲了,但她又一次忍受著痛苦,平靜而理智地處理事情,只是為了找到她的孩子
的尸體時她不得不對拉爾夫說出曾經(jīng)要發(fā)誓要保密的事情——那個兒.,也同時是你的。
荊棘鳥的最后一首歌是美麗的,但它是在最痛苦的時候唱的,而痛苦和歌唱的歌曲,使上帝微笑。這首歌真的很吸引人嗎?或者生活本身就是這樣:如果你不能忍受它,那么你就不能生活,同時生活還在繼續(xù)。
年富力強的拉爾夫神父一心向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卻偏偏愛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兒——美艷絕倫的少女梅吉,內心處于權力與愛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拉爾夫的矛盾、掙扎,讓梅吉傷心卻又如此的堅定。也許有人會批判他的虛偽、懦弱、勢力。他的志向和全部的抱負也都給了教會,為了自己的事業(yè)不得不拋棄所有的欲望,他始終認為這是上帝的旨意,因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起初,他在瑪麗面前提到麥琪,說:“她是我永遠得不到的孩子,是我生命中的一朵玫瑰。梅吉只是一個理想!"。
然而,所有的一切在梅吉嫁給盧克后,那本能的占有欲讓他失去了所有的顧忌,也是他真正的正視自己內心的一次,他那時候才感覺到上帝是多么的殘忍!在麥琪和上帝之間,我做了一個愚蠢的選擇。他一直承受著內心的煎熬,在他還無法擺脫上帝和教會的陰影時,他始終用自己的方式靜靜的、溫暖地愛著梅吉。
在他的心里,永遠有一片麥琪的凈土,從來沒有沾過灰塵。就算是那些所謂的教義戒律折磨著心靈的時候,他也從未想過放棄,梅吉一直都是他心中的最愛。
老實說,我是很喜歡這個人物的,我喜歡壓抑的感情,無奈的痛苦。拉爾夫.梅吉,但卻不能說出來。
只能一遍遍的粉刷她的臥室,只能以一個父親對女兒或者兄長對妹妹的方式表達,而隨著梅吉的成長,他的這種痛苦更為加深,甚至當梅吉向他示愛時,他也要搖頭拒絕。梅吉終于像他所希望的那樣嫁給了別人,而他得到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救贖,而是更大的痛苦,這痛苦又是自己親手造成的。
書中最讓我悲傷的情節(jié)是斯圖和帕迪之死。斯圖性情生來乖僻,總是獨自一人放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男孩子中最像他媽媽菲的一個,對媽媽的愛絕不亞于帕迪和弗蘭克,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呵護著家人,不夸張的說,他是最沉穩(wěn)的一個人。而帕迪是使弗蘭克出走的主導者,雖無心而為,還是多少給看似和睦的家庭帶來了小小的陰影。
當無情的大火將帕迪團團圍住、當**殘暴的野豬把斯圖悶壓在爛泥中的時候,我都未曾想過他們的生命會因此而終結。死亡,意味著永遠離開人世,我甚至在想,作者怎么舍得親手創(chuàng)造出的兩個和藹善良的人以如此殘酷的方式停止心跳和呼吸呢?
從本質說,成長是一種不斷克服與超越的過程,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將突破生理、心理的舊有狀態(tài)而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成長是一種生命質的飛躍。心靈的成長的軌道上有一個個成長的關節(jié),每個關節(jié)都是心靈急速飛躍的成長階段。
生活中的種種考驗和變故就是促使人成長的重要關節(jié)。這種變故和考驗可能來自家庭,也可能來自自然與社會。它通過對意志、智力、情感、能力等的磨練,給予人發(fā)展的可能性。
如果走出挫折感,經(jīng)受住了挫折的考驗,也就意味著我們在成長的臺階上又跨越了一大步。
荊棘鳥的歌聲,之所以如此美妙,或許不是因為那曲調真的就是無法比擬的悅耳動聽。而是因為那是荊棘鳥用血和淚譜成的曲,用生命在歌唱。于是,那歌聲就成了靈魂的絕唱,讓整個世界為之動容。
也正是這樣的歌聲讓它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鳥兒。乾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yōu)美動聽。從離開窠臼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蠻荒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只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聆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一部長篇小說,在宏闊的歷史背景下演繹著絕世的愛情,是一本言情小說,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此,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
你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嗎?你覺得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嗎?你愿意拋棄一切只愛上帝一個嗎?該作以主人公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講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與其說是三代人的故事,我倒覺得寫克利里家三代女性的愛情婚姻更為合適,講述了在那個時期澳大利亞女性進步的一個過程,也是整個世界女性進步過程的一個縮影。
第一代菲
菲本是阿姆斯特家族的小姐,在一次社交中認識了一個有婦之夫,便墜入愛河,但兩個人是不會有結果的,她的父親為了不壞了家族的名聲就悄悄把已有身孕她嫁給了剪羊毛的帕西。她生下了弗蘭克、杰克、休吉和梅吉??伤黄珢鄹ヌm克一人,大概是因為他是所愛之人的孩子吧。她每天郁郁寡歡,在家里忙來忙去,就像個行尸走肉一般,把生活當做了一種工作,沒有目標,沒有信仰,沒有追求,這一切在他們到了德羅海達弗蘭克被捕入獄后變得更加嚴重,她忽略了所有人,忽略了梅吉,忽略了帕迪,忽略了雙生子帕西和詹斯。而當帕迪在一次雷雨天氣中被雷劈中去世后,她才意識到自己這么多年來早已愛上了那個敦厚、老實、包容她一切的帕迪,世事就是這個樣子,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我們往往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什么最珍貴,終在德羅海達度過余生,管理著牧羊場。
第二代梅吉
只是在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便難以忘掉你容顏。愛情這種東西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我們一輩子大概會愛上許多人,但最愛的只有一個;會愛上不該愛的人,最愛的可能就是這個不該愛的人。當梅吉還是個小姑娘,隨著全家從新澤西搬到德羅海達時,她與拉爾夫神父第一次見面,就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情愫。她錯把這種感覺當崇拜,拉爾夫錯把這種感覺當做對小孩子的憐愛。隨著朝夕相處,拉爾夫越來越喜歡梅吉,這一切都被梅吉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姑媽看在眼里。當卡爾森姑媽去世時留給拉爾夫教士下了遺囑,如果他公開這份遺囑所有財產(chǎn)都將屬于他,他將會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財富、權利,而梅吉一家只能得到農(nóng)場的使用權,但這意味著他也將離梅吉越來越遠。如果不公開這份遺囑,他將永遠只能是德羅海達這個地方的一個小教士。在欲望與梅吉之間他選擇了欲望,他離開之前梅吉向她袒露心聲,而他以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為由就離開了。梅吉飽受相思之苦,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很貼切:或許我能遇見更好的人,但現(xiàn)在你就擋在我面前,像從天倒掛的瀑布,三百六十度的震耳欲聾,除了你我什么都看不見。身邊有許多人追求梅吉都被她拒絕了。直到有一天一個酷似拉爾夫神父的盧克出現(xiàn)在梅吉的生活中,他很風趣、幽默,然后梅吉就嫁給了他,其實她嫁的不是盧克這個人,只是像拉爾夫的感覺罷了。雖然有些人注定不能留在身邊,但我們會把他留在心里,他是一個秘密,我們的秘密,然后瞞著其他人又愛了很久,很辛酸,可至少這樣心里不會空蕩蕩的。梅吉就這樣稀里糊涂的嫁給了盧克??伤⒉恍腋?,我覺得是因為三觀不同,沒有什么共同語言。盧克一個人出去工作,把梅吉丟給了安妮夫婦。梅吉懷孕了,就在梅吉生產(chǎn)的那一天,拉爾夫找到了她,梅吉把這些年的想念全部化作了憤怒,拉爾夫又離開了。梅吉生下的女兒叫做朱絲婷,她對這個孩子并沒有什么愛,大概就像她的母親對她一樣。盧克對梅吉的不聞不問讓她傷透了心。在安妮的好心安排下她前去度假,拉爾夫神父在去羅馬前找到了她。"在我是一個神父之前我是一個男人,是我錯了,我不該一直用看待女孩的眼光看你,你是一個女人。"然后他們愉快的度過了幾天。拉爾夫離開了,梅吉也要離開了,她要離開盧克會德羅海達,此時她已懷有身孕,是拉爾夫的孩子,她要以另一種形式留住拉爾夫。孩子叫做戴恩,與拉爾夫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上帝怎么會允許你從他那里竊取東西呢。在戴恩8歲的時候他想要當個教士,也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命運弄人啊,此時拉爾夫已經(jīng)當上了紅衣主教,他并不知道戴恩就是自己的兒子,只是像愛梅吉的兒子一樣去愛他。更糟糕的是在戴恩26歲時,上帝永遠奪走了他,因為救別人溺水而亡。直到最后一刻,梅吉才把戴恩的身份告訴拉爾夫,幾個月后拉爾夫也去世了,結束了他與梅吉這一輩子的愛恨情仇。你不過是先走,深愛是讓不舍離開的人好好走,這一次揮手,再也無法問候。
第三代朱絲婷
朱絲婷,臉上有著雀斑的小女生,她是克利里家族的最后一個女性,天生叛逆,與她祖母和母親不同,她厭煩德羅海達牧場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想在那個小島上度過一生。她前去倫敦學習表演,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的女演員,她經(jīng)歷了行為的叛逆與內心潛在的脆弱之間的掙扎,進而追求獨立的人格、成功的事業(yè)、平等和諧的愛情與婚姻。在經(jīng)歷了喪失弟弟的痛苦與內疚的長期的掙扎之后,她嫁給了雷恩,那個愿意等她的男人。真正的愛人是值得等待的。而帕迪的其他兒子們都終身未娶,一生都獻給了德羅海達那片他們深愛的土地。
其實整本書中三個女人的故事經(jīng)歷就是女人們的成長史,菲的對生活的妥協(xié),梅吉對有一點點的反抗,但在兒子去世后又信服了上帝,朱絲婷的頑強抵抗以及不將就,最終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前車馬很慢,一生只愛一個人?,F(xiàn)在交通發(fā)達,通訊方便,愛過很多人,可最愛的還是那一個。我們都是荊棘鳥,都在努力尋找著荊棘樹,有的人找到了,展開了歌喉后"曲終命竭",有的人還在尋找,在找到前絕不歇腳,美好的東西總是要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人這一輩子啊,總要有一個人,深深地留在心底里,活在告別里。你要知道,在某種意義上,有人想念也是一種幸福。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仍要快活。長大之后多了些責任,少了些奮不顧身,就讓那些留戀的放在回憶里,往前走。
愿漂泊的人都有酒喝,愿孤獨的人都會唱歌。愿相愛的人都有未來,愿等待的人都有回答。愿孤獨的人不必永遠逞強,愿逞強的人身邊都有個肩膀,愿肩膀可以接住你的喜怒哀傷,愿你最愛的人也最愛你。
《荊棘鳥》的魅力首先來自他的主題: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里里家族傳奇式的家事史。故事開始于20世紀初葉,結束于半個多世紀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蒂·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道帕迪唯一幸存的孫輩、才華橫溢德演員朱斯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史梅吉于拉而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
有人認為考琳·麥考洛試圖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如小說的結尾:鳥兒胸前帶著荊棘,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者,歌唱著,死去……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p>
聽過荊棘鳥的 故事嗎?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愿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著。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后的敬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chuàng)才能換取。
誰會是誰的荊棘鳥,誰又會是誰的荊棘樹呢?然而,對于這種未知的難以抗拒的感情,人們或許期待,或許畏懼。
梅吉的歌聲總是帶著傷痛的。家庭的貧苦,修女的呵斥,疼痛充斥著她的生命。但拉爾夫的出現(xiàn)拯救了她。貧困可以克服,感情可以培養(yǎng),但他是一個教士,她又能如何呢?這是命運的 捉弄。除此之外,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女人渴望一份真摯的愛情,男人渴望建立功業(yè)。本質不同,怎能要求一方為另一方改變?拉爾夫無疑渴望成為主教。拉爾夫與她的相遇,相知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相戀,只能感嘆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或如倉央嘉措所說“不見,不知,不戀”。
荊棘鳥的啼血的歌聲是否美妙,不為我們所知,但它疼痛而又快樂的樣子讓我明白,人的一生不就是在不停地選擇與舍棄,有人說:“只要世上還有一雙忠實的眼睛為我哭泣,便值得我為生命受苦。”我們?yōu)榱宋覀兯鶒?、所想、所思,在疼痛的放棄,也在喜悅的獲得。就像枯葉蝶,只有丟了光彩的外衣,才有可能獲得一絲生的機會。魚與熊掌不一定不能兼得,但拉爾夫不能,所以他要忍受痛苦。
荊棘鳥讀后感(一):
荊棘鳥,用荊棘刺穿它們的身體,一直歌唱直到它們死去。鳥兒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什么不就好好唱歌就行?
可是看完書,我想我明白了。
費伊愛著弗蘭克的生父,雖然她的丈夫帕迪愛她,尊敬她,但他仍然沒有得到她的微笑。對于菲來說,她對弗蘭克的親生父親的感情就是插在她心上的那根荊棘;而對帕迪來說,他對菲的愛就是插在他胸口的荊棘。
麥琪愛拉爾夫,但她嫁給了看起來像拉爾夫的盧克,對拉爾夫的愛是她心中的一根刺。對拉爾夫來說,他胸中的刺是他的麥琪和他的教會力量。不管他怎么選擇,他都無法擺脫痛苦。
而朱思婷和戴恩呢?朱思婷的《荊棘》是她的哥哥黛安,還是她的演藝事業(yè),瑞安,還是她自己?她的故事沒有結束,所以她不能這么早就決定她心里想的是什么。
很明顯,丹的荊棘是他的教會事務。他就像麥琪對因果報應的信仰。他將回歸上帝。
刺穿自己的荊棘暗喻著一個人沉迷于什么會刺穿他的心,使他痛苦。但他還是不愿意放下。在痛苦的驅使下,他依一種執(zhí)著的眼神走向死亡。似乎,僅有這種痛能證明他存在的意義。
假如沒有了荊棘,菲歡樂地和帕迪生活在一齊,拉爾夫和梅吉順利的在一齊,戴恩做了個牧羊人。故事會像一碗糖水,多喝一口就會膩得慌。
這就是人的故事。人們不會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碗糖水,哪怕是一把灰塵。
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刺,毫不猶豫地把刺放在心里,然后流血的心所帶來的痛苦就會給他一種源源不斷的叫做勇氣和堅持的東西。
荊棘鳥讀后感(二):
鳥兒胸前帶著荊棘,他遵循性和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他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他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它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詞,哪個是,可是,當我們把荊棘刺進胸膛時,我們是明白的,然而,我們依然這樣做,我們依然把荊棘扎進胸膛。
相關推薦
如何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讀后感呢?當我們閱讀作者的作品時,總會引發(fā)我們深深地思考。作品的讀后感應該生動形象,簡潔明了。本文的重點是討論與“荊棘鳥讀后感”相關的問題,歡迎大家閱讀,但請注意內容僅供參考之用!...
有哪些優(yōu)秀的作品讀后感可供借鑒呢?認真品味作者寫的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了能夠更好的去回味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不如將自己的感受寫成一篇讀后感,關于“荊棘鳥讀后感”我們有什么可以了解的呢,希望您能將這篇文章添加到收藏夾中!...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工作離不開各種文書,很多時候范文為我們排憂解難,化解心中疑慮。范文有力地拓寬了我們的思考范文,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范文呢?或許你需要"讀荊棘鳥有感"這樣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收藏,分享給身邊的人!...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