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小學科學教案。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首要任務是準備好教案和課件,現在是該寫教案和課件的時候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會在老師的教案中得到體現,因此在撰寫教案時需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即明確要教授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其次,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活動,以便有效地傳達知識,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需要考慮教學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的安排,以及與學生的互動和反饋機制。通過認真分析本文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教學方法和技巧。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經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變化規(guī)律。
(3)了解月相變化的成因。
2、科學探究
(1)能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相,找出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2)能依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變化的成因。
3、科學態(tài)度
具有長期堅持觀察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堅持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的月相,了解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成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月相變化動態(tài)gif、乒乓球、手電筒
四、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生活情景:在電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辯解道,“我昨晚借著月光,看見他從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卻說,“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電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問,“為什么那天沒有月光呢?”
產生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月相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學生一般都知道有幾種不同的月相,間接的會認為每天都可以看得見月亮(除了天氣原因外)。而且學生不會每天去觀察月亮,因此極少會有學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時候是沒有月光的。于是就會產生疑惑,“為什么警察這么肯定沒有月光?”
驅動任務:什么時候月亮沒有月光呢?
活動1:月有圓缺變化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月亮哪些樣子啊?
學生經過交流,他們會發(fā)現月亮有多種形狀,有的時候像圓盤,有的時候像鐮刀……這時,教師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對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狀態(tài)的稱呼,并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幾個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稱:滿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認識月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彎彎的蛾眉月怎么就變成了圓月?”引導學生思考月相是如何變化的。
活動2:月相變化有規(guī)律
月相是有變化的,經常在農歷十五的時候能見到滿月,月相的變化有沒有規(guī)律呢?教科書上的'表格是妍妍從滿月開始,在一個月內每天觀測月亮,記錄下來的月相,同學們分析妍妍的月線觀測記錄,你發(fā)現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了嗎?
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能發(fā)現,月相呈現“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滿月”的規(guī)律。此時,教師再指出“看不見月亮”的時候的月相稱為新月,然后再回應驅動頁的問題,學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
活動3:月相變化成因
月相有規(guī)律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模擬月相變化成因的實驗來探究吧!
用電筒光模擬太陽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觀測者的眼睛模擬地球上的觀測點。
以觀測者為中心,乒乓球分別放在八個方向,電筒光一直平行一個方向直射乒乓球,觀測者觀察并記錄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狀。
結論:綜合模擬實驗的現象,發(fā)現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內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從而產生月相變化。
五、課堂小結及交流分享
同學們小結出本節(jié)課了解的內容,月亮不同形狀的名稱,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其成因。并嘗試在生活中堅持長時間地觀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變化。
1、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
2、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重視精彩句段積累、仿寫。
1、反復朗讀,積累優(yōu)美詞句,體會文章精彩之處。
2、賞析精彩句段,培養(yǎng)多角度思維的習慣。
學生:準備預習本,采用“預習,發(fā)現問題”的學習方法,將預習時的整體感受、精彩積累和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猜測回答寫在本子上,供老師備課參考。
教師:在看過學生的預習本,了解學生的困惑和認識狀況的前提下備課。準備投影、電腦及相關資料。
法語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說法,它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于個人的”引申而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就體現了“文如其人”的風格,讓我們大聲地朗讀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寫的藝術魅力。
兩人或四人一組,互相讀、聽找感覺。教師巡視,發(fā)現問題進行指導。
學生談讀的感受。
背誦你最喜歡的三句話,仿寫其中的一句。
記住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理由。
活動目標:
1.在認識磁鐵的基礎上,通過操作活動主動探究磁鐵的穿透性,幫幼兒形成主動探究的意識。
2.讓幼兒在實際的主動操作中感受探究的快樂,在評價中體現成功的愉快。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塊磁鐵,各種物體(小磁鐵、鐵釘、扣子、塑料袋、紙片、布片、紙杯、泡沫等),操作紙(記錄紙)人手一份。
不斷的說出“發(fā)現”這個詞,讓幼兒對“發(fā)現”有初步的了解;并通過發(fā)現環(huán)境的不同,仔細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緩解幼兒緊張的情緒,以便導入課題。
2、提問幼兒前段時間玩磁鐵的發(fā)現? 請幼兒依次發(fā)言,老師作小結:
3、老師:老師帶來了不是鐵的東西,問幼兒能不能被吸起來(請幼兒依次回答)。
揭開每組桌上用來遮蓋的布,每組的幼兒分別從籃子里拿出各種物體試驗看能不能被磁鐵吸起來。
6、將幼兒的記錄紙收上來貼在黑板上,配班老師將每人小盆里的東西倒入大盆子中
7、請幼兒導黑板前來,分別講述自己將什么東西吸起來了。幼兒說出自己吸到什么東西后,老師再問其它幼兒有沒有跟他一樣的。
8、老師:我們來比一比看哪一組小朋友吸的東西多,幼兒開始比賽。
9、老師分別到每組前講述比賽結果,分組數,并在黑板上記下每組的數量
11、老師分組講述比賽結果,分組數,將重復的東西剔下,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
13、老師:磁鐵真的把不是鐵的東西吸起來了嗎? 幼兒分別回答,并根據幼兒的講述做實驗,實驗成功后,老師問:磁鐵到底在吸什么?
小結:磁鐵還是在吸鐵,只不過透過紙、布片把鐵吸起來了。
老師:磁鐵還能透過哪些東西把鐵吸起來呢?我們去找一找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自始自終都圍繞著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進行,剛開始老師讓幼兒了解“發(fā)現”一詞,循序漸進,讓幼兒有一個過渡的過程,這個活動基于幼兒在以往的活動中已有發(fā)現磁鐵的經驗,啟發(fā)幼兒回憶有何發(fā)現。在幼兒操作后,在記錄紙上畫下自己用磁鐵吸住的東西,記錄紙下方注有“姓名”一欄,但沒有一個小朋友將自己的名子填上,沒有起到作用。
在幼兒分別講述自己用磁鐵將什么東西吸起來的時候,老師應引導幼兒是怎樣把不是磁鐵的東西吸起來的,在比賽前,老師沒有交待幼兒一定要吸不是鐵的東西。
在小組活動時,老師應引導幼兒合作探究,在數數量時應讓幼兒自己數自己組的數量,再報出來,或者為了更好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可在比賽時引導幼兒進行分工,幾個人拿東西吸,一個人專門記錄吸到的東西,并數數。
本次活動有靜有動,有可操作性的由西,整個活動安排的比較輕松。
本次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把自己當作一個主體,其它幼兒無法參與進來,幼兒無法實現相互交流,無法實現互動,這個環(huán)節(jié)值得老師思考。
“讓幼兒與環(huán)境對話”表達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一種新取向,實現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一種質的轉變:變靜態(tài)環(huán)境為流動環(huán)境,變單一環(huán)境為整合環(huán)境、變局部環(huán)境為宏觀環(huán)境,變物質環(huán)境為心理環(huán)境,同時促進了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發(fā)揮了環(huán)境作為教育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真正實現了環(huán)境與幼兒的“對話”。
小百科:如果將地球想像成一塊大磁鐵,則地球的地磁北極是指南極,地磁南極則是指北極。磁鐵與磁鐵之間,同名磁極相排斥、異名磁極相吸引。所以,指南針與南極相排斥,指北針與北極相排斥,而指南針與指北針則相吸引。
1、會比較植物和動物的相似和不同。
2、會比較人與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過文字、語言交流比較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間、能生長、能繁殖后代、會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員,人和動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權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與其它生物和諧共處。
2、意識到要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個健康的生存環(huán)境。
3、養(yǎng)成愛惜生命、愛小動物、愛護花草樹木的好品質。
1、你知道哪些動植物?
2、每種動植物都一樣嗎?
2、動物與植物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2)都會生長。
(3)都需要水、陽光。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樣……
3、觀察書本上第18頁。
(1)這些是動物還是植物?
(2)這樣有什么好處?
(3)教師小結:有些動物在某些時候與植物幾乎一模一樣,有些植物在某些時候與動物十分相似,簡直是真假難辯!怎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的呢?它們這樣是為了更好的偽裝自己,防止被敵人發(fā)現,有時也為了捕捉獵物。
4、這些動物和植物之間有什么不同與相同之處?
(1)人是動物嗎?
(2)為什么?
(3)人與黑猩猩比較,完成表格。
設計意圖: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納入到學前教育幼兒園的課程中,往往看似常見、簡單的小事,其中卻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教育價值?!疤遣灰娏恕边@種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但是幼兒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這種現象后的科學道理。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給孩子提供一次實踐操作的機會。既滿足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學習用實驗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溶解,有的不會。
活動準備: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紅糖粉。
2. 溫水、小口杯、小勺、糖、鹽、橘子、草莓奶粉等飲料粉。
教學過程;
一、 以游戲活動引入主題。
2.幼兒品嘗糖水和鹽水,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
T:糖在水里就會不見了,這是糖“溶解”了。那鹽呢?
二、幼兒實驗活動。
1.提出問題,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T:除了糖和鹽,小朋友還知道哪些東西也會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紙,湯勺......會溶解。相片、筆、鞋子、 花、小動物、布娃娃......不會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師這些東西哪些是會溶解的哪些是不會溶解的呢?
2.幼兒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猜想并記錄。
C:“我想沙子會溶解,”“方糖也會溶解”“豆豆不會溶解”......
C:“老師我猜想味精不會溶解,”“我認為沙子不會溶解”“我猜小米會溶解,這樣它才會變成米飯的”......
T:是不是這樣呢?請小朋友拿實驗材料一一試一試。
3.幼兒做實驗驗證猜想,并記錄實驗及發(fā)現。
4.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及發(fā)現。
T:小朋友在剛才的實驗中已經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變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飲料粉放在水里會變成什么呢
C:“會變成飲料”“變成草莓飲料”“變成橘子水”......
幼兒動手做飲料。“老師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還沒溶呢,太慢了“......
溶解的主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因為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fā)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明了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實驗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過程,并選擇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對比強烈的材料進行實驗。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
教材分析:
在學生對生活中的冷熱現象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本課將幫助學生形成溫度的概念,教會學生規(guī)范地測定水溫,并帶領學生探究熱水變涼的規(guī)律。
本課主要教學活動有三個部分:
第一,形成溫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個經典實驗――將手指分別插入冷、熱水中,5秒鐘后,再同時放入溫水杯內,體會兩個手指的感覺。接著請學生就這個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生將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憑手的感覺不能準確決斷物體的冷熱程度,要想比較物體的冷熱要用一個科學儀器,并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引導學生懂得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溫度計可以準確地測定物體的溫度。
第二,學習測定水溫,學習使用溫度計。測定水溫的關鍵是溫度計的液泡不能接觸杯壁和杯底,讀數的時候不要將溫度計拿到杯外。
測三杯水的溫度,是測量水溫的一次演練。
第三,探究熱水的降溫規(guī)律。熱水變涼是生活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然而學生可能從未想到過其中的科學道理。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在于進一步加強測量水溫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記錄能力,特別是連續(xù)觀察并記錄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繪制曲線圖、分析數據,引導學生發(fā)現降溫規(guī)律,從而激發(fā)學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實驗結束后,還要求學生通過討論來解釋這個現象,這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能夠收集數據并發(fā)現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guī)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2、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guī)律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2、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難點: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guī)律的。
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每個小組選一名手指感覺最靈敏的學生站起來。(學生討論后站起來)
好!你們是你們小組當中感覺最靈敏的,老師來測測你們的感覺是不是靈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邊是一杯冷水,右邊是一杯熱水,中間的是溫水。請將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將右手食指放入熱水中,感覺到冷與熱了嗎?
好!檢測你們手指靈敏的時候到了。將左手食指放入溫水中,再將右手食指放入溫水中,感覺到的冷熱一樣嗎?(不一樣)
是這樣的嗎?可,同一杯水,它們冷熱應該一樣的啊!怎么會一只冷一些,一只熱一些呢?是不是我們感覺出了問題?(原先右手放在熱水中,突然放到溫水中,就會感覺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溫水中,感覺就會熱一些。)
噢,是這個原因致使我們感覺到的冷熱程度不一樣。(板書:冷熱)其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板書:溫度)它的常用單位:(板書)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過渡: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三杯水的溫度?(想)那好,我們先得學會怎么使用溫度計,老師介紹,大家要聽仔細。
(1)(出示溫度計)這就是溫度計,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時,一定要輕拿輕放。為了方便大家觀察,老師特意做了個大模型。
(2)這最下端紅色的叫液泡,這紅色的一條叫液柱,上面還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測量時,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則測出來的溫度就會不準。
(4)讀數時,要使視線與液柱的最頂端水平,液柱頂端指向哪個刻度,就是多少攝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讀數。
大家清楚了嗎?好!看看老師教具上的溫度是多少?(學生讀數)改變液柱的高度,學生繼續(xù)讀數。
大家會測量水溫了嗎?(會),好,我們就來測測這三杯水的溫度。注意,先測冷水再測溫水,最后測熱水,測量過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時記錄下所觀察到的溫度。
開始測量。
我們發(fā)現冷水的溫度較高,溫水的溫度一般,冷水的溫度較低,你們都是這樣的嗎?
三、 連續(xù)測量一杯熱水溫度的變化。
1、過渡:大家這么快就學會了使用溫度計,并且測量了這三杯水的溫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熱水放在這里,它會漸漸變涼,也就是溫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溫度是怎樣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還是均勻下降呢……
2、學生猜測。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快――慢,慢――快,均勻)教師:為什么這樣猜?
4、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那該怎么辦呢?
6、師追問:怎么測?我只測一次行不行?(不行)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變化?兩次呢?(也不行)那你認為測幾次?
7、對,必須經過多次測量,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發(fā)現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大家統一一下,測6次好嗎?
8、那隔幾分鐘測一次呢?
9、一分鐘時間太短,可能不易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時間長了,又怕來不及,我們就隔2分鐘測一次吧!為了時間的準確,老師用秒表給大家記時,2分鐘時間一到,老師會報時,你一聽到報時,就把觀察到的溫度及時記錄下來,好不好?
10、除了測量次數和時間間隔,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1、另外,老師覺得大家還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靜,仔細觀察,有時記錄。
1、(發(fā)材料)小組長上臺來領鐵架臺和一杯熱水。
3、好,注意開始記時了,請記錄下此時的溫度,填入“0”分鐘對應的格里。
4、2、4、6、8、10,觀察記錄。
1、2―3組匯報,教師板書溫度。其他小組都記錄下來了吧!我們來看這兩組的數據。大家從中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3、學生思考回答。
4、為了直觀地看出這種變化,我們往往用曲線圖來表示。
下面就根據第一小組的數據來畫曲線圖。
6、師生同步作曲線圖。
7、大家看圖,0分鐘到2分鐘,線段坡度怎么樣?(較大)說明溫度下降較快,8―10分鐘的線段坡度呢?(較?。┱f明溫度下降較慢,這說明溫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為什么溫度變化是先快后慢呢?
(熱水剛到入杯中時與周圍的溫度相差較大,熱量散發(fā)得很快,當逐漸與周圍環(huán)境的溫差變小時,熱的散發(fā)速度就減慢了。)
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qū)別)
1、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fā)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边\動的游戲。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受冷 體積縮小。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tài)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難點:
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fā)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2、教師演示實驗1: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fā)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教師演示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教師演示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圖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fā)生和不發(fā)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fā)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fā)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上節(jié)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將作繼續(xù)的研究。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fā)出聲音嗎?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fā)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fā)生了聲音呢?
1、教師演示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教師演示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fā)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fā)出聲音。
觀察:發(fā)聲的皮筋和不發(fā)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fā)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fā)出的聲音有關嗎?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初步認識磁鐵,了解磁鐵的用處及特性。
2、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養(yǎng)成愛探究的好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遇事要愛動腦筋。
2、每組一只小籃子,內有學生尺、橡皮、鉛筆、樹葉、梳子、羽毛、鐵釘、針、曲別針、小刀、鎖等若干。
3、腳下帶鐵片與不帶鐵片的雞寶寶各一只,小房子一間。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具,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老師用磁鐵把腳下有鐵片的小雞引出來。
咦,怎么房子里還有一只小雞呀,它為什么不出來?請一位小朋友到前面來看一看,兩只小雞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知道兩只小雞的腳上不一樣,一只有鐵片,一只沒有鐵片。
請一個小朋友為沒有鐵片的小雞裝上鐵片,并喊小雞出來玩,小雞不動(老師出示“寶貝”--磁鐵,將小雞引出來)。
1、引導幼兒拿磁鐵吸小籃子內的物品,看一看,磁鐵吸哪些東西,不吸哪些東西。
2、磁鐵碰碰頭,握握手。
幼兒把手中的磁鐵與其他幼兒的放在一起,看看會出現什么情況。
1、老師不小心把許多釘子灑在了地上,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干凈的撿起釘子呢。
2、在室外為磁鐵找朋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本單元選擇了軟體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魚類四種動物,代表著不同種類,不同環(huán)境下的動物。這些動物的個體形態(tài)不同,生活課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fā)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
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學生對知識概括、整理以及總結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準備
蝸牛、蚯蚓、螞蟻、金魚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視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這一個單元中我們大家交了幾個動物朋友,大家還記得它們是誰嗎?(動物的圖片貼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它們現在在干什么呢?(出示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二、探究新知
1、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A小組討論:四種動物有那些共同特點?。
教師建議:小組探究合作時的.注意事項,教師巡視并參與問題的討論。
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碰到問題時是否能團結合作的完成討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B小組匯報
C出示視頻
D引導學生從動物的這幾個方面:運動、反應、食物、繁殖(板書)等方面總結四種動物的共同特點。
2、總結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A師:我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動物?看看他們是不是也具有以上特點?
B學生回答
C師:世界上大約有一百五十多萬種動物,動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D生回答
E教師小結:他們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fā)育,會繁殖后代。
3、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A比較,植物和動物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師:我們的動物朋友,我們的植物鄰居他們是怎樣在一起和諧相處的?關于他們你都發(fā)現了些什么?知道些什么?
B學生匯報并總結(植物給動物提供食物,動物為植物生長提供肥料,動物為植物除害。他們生長在同一環(huán)境,都會生長發(fā)育……)
C用維恩圖區(qū)別植物和動物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學生板演維恩圖)
D介紹生物概念
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他們一樣會生長發(fā)育,都是從小到大長成的,最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衰老死亡,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4、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三、歸納小結
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的,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作業(yè)設計
說一說:假如我是一只小螞蟻……
假如我是一棵草……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編輯推薦
教師的職責之一是編寫自己的教案和課件,因此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教案和課件的質量對教學的質量有很大影響,因此教師需要盡力編寫充分、優(yōu)質的教案和課件。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才能編寫好的教案和課件呢?在這里,我們?yōu)槟扑]一份特別的"小學科學課科學課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和滿意。
自己做陀螺教案-小學科學課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享受自己做陀螺的成功,過樂于探究生活。
2、學會在課余時間做小玩意兒,過文明安全的生活。
3、通過感知陀螺,比賽體驗,學會合作探究,并感悟比賽的組織過程。
4、學會制作陀螺,愿意與同伴交流制作的經驗。
教學重難點:
1、制作一個成功的陀螺。
2、組織好陀螺大王擂臺賽。
教學準備:
ppT一份、教具若干、學生制作材料每人一份。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寧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禮物,盒子里面裝著我們學習的好朋友:這是…”
2)提問:“它是用來做什么的…應該怎么用?∥注意些什么?”(依次展示常用的工具,并讓孩子說說這些工具的名稱,并加入安全教育)
3)“我們用這些工具,加上紙及廢舊的材料就可以做出有意思的東西呢,你們看…”(出示ppT,依次介紹做出的小玩意兒:好看的蘿卜、大大的糖果、各式各樣的橋、紙盒的卡車、雞蛋做的小兔和小羊、毛線的花瓶、塑料的小烏龜)
4)“還有呢…”(出示小手工)
(二)揭題:
1)提問:“孩子們,你覺得這些東西有意思嗎?你們想試著做個小玩意嗎?”
2)“那今天寧老師就和你們一起,進入我們今天的新課:自己做陀螺?!保ǔ鍪景鍟?/p>
3)“有誰可以告訴我陀螺是什么樣子的?”
4)“是啊,陀螺的樣式可多呢,你們看…(出示各式各樣陀螺的圖片及實物)
5)“那我們今天要做個什么樣的陀螺呢,孩子們想知道嗎?打開書p21”
(三)嘗試制作:
1)“誰來說說,書中的陀螺是怎么做出來的?”(學生講制作步驟,教師示范制作)
2)“為什么小陀螺轉不起來呢?”(找出原因,休整陀螺,直到成功)
2)“孩子們,你們想試一試,自己做個小陀螺嗎?”
3)“咦?小陀螺好像說話了,我們聽聽它在說什么?”(小陀螺說:“在制作的過程中,你們可要保持安靜,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亂跑,才能把小陀螺做成功哦。小朋友聽明白了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窘虒W過程】
一、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guī)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xù)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jié)地描述)
6.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異同?
二、 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qū)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qū)分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磁鐵有磁性》一課是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磁鐵中的第二課。
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首先,學生通過對有結構的數量較多的12種材料進行預測、記錄,實驗、記錄,得出結論,明確認識到磁鐵能夠吸鐵,,從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修正有的學生認為磁鐵能夠吸引所有的金屬,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進而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去辨別一些鐵質物體,比如生活中常用到的硬幣,分辨出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鐵材料做的,最后讓學生用磁鐵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哪些是鐵材料做的。這是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概念。
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這個探究活動指向的科學概念最明顯的是“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其實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觸物體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與距離有關系等。
二、學情分析
大多數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都見過或玩過磁鐵,而且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對磁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也可能會對磁鐵能吸引哪些物質,不能吸引哪些物質存在認識上的模糊。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萬事萬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會對繼續(xù)研究磁鐵有很強的興趣。以上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
三、設計理念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在“磁鐵有磁性”教學中,設計了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為學生架起的建構科學知識的橋梁,將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體會到科學研究就在身邊,樹立生活中處處是科學的意識。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磁鐵能吸引鐵制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2)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2.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么物質,不能吸引什么物質。
(2)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制作的。
(3)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著水能不能吸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同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制品的性質。
六、教學難點:知道并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制品。
七、教學策略
教法:本課教學教師主要以活動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經歷一個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認識磁鐵的磁性。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學法:本課中學生以參加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通過動腦思考、親手實踐,得出結論的過程來學習本課。
八、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以活動形式,通過營造有趣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經歷一個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認識磁鐵的磁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教學內容符合教學邏輯結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讓他們在親歷活動中感受到身邊的科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發(fā)現科學的真諦。
九、教學準備
作為以學生動手探究為主的這節(jié)科學課,材料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教師只有精心挑選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才能引導學生,使他們不偏離科學探究的目標,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為了順利完成探究活動,我為每組準備了一塊環(huán)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鐵制回形針、鐵釘、鐵夾子、鐵制彈簧、鐵鉤碼、鋁片、銅導線、木片、紙片、玻璃珠、橡皮、塑料片)、名稱和實驗記錄單。還為實驗準備了1元的鋼幣、一枚5角的梅花圖案的硬幣和一枚鋼芯鍍黃銅的5角荷花的硬幣、兩種類型1角的硬幣、5分的硬幣,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來辨認鐵制品。每人一塊磁鐵是讓學生在找身邊的鐵制物體時用的。紙片、木片、橡膠皮、塑料片、鋁片、布片、回形針、磁鐵,是研究隔物吸
鐵用的。燒杯、回形針、大塊磁鐵是巧取回形針的游戲用的。
十、教學流程
(一)、趣味導入
同學們,老師現在做一個小實驗請你們看。你們看到了什么了現象?能猜出這里面是什么嗎?
引出磁鐵,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磁鐵。板書:磁鐵
(二)、新課教學
1、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初步認識了磁鐵,知道磁鐵能吸引一些物體,那你覺得磁鐵到底能吸引什么物體?不能吸引什么物體呢?(指名答)怎樣檢驗我們的觀點呢?(做實驗)對,做實驗可以獲得確切的證據。
2、認識材料、預測
請打開1號袋,認識一下我們的實驗材料和記錄單。大屏幕上出現記錄單。老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塊環(huán)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大家看看有沒有不認識的(不認識的師說明一下),你們覺得這些材料中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呢?猜猜看,記錄時能吸的打對號,不能吸的打錯號,好,開始。
為您提供優(yōu)質資源!
為您提供優(yōu)質資源!
3、匯報
4、到底誰猜的對呢?這個實驗怎么做呢?請同學說一說。
5、在實驗前老師給大家?guī)c溫馨提示,一起來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溫馨提示:1.活動中,明確分工,觀察要仔細、認真。
2、對實驗結果和發(fā)現做好記錄。
3、鐵釘和鋁片比較鋒利,注意安全。
4、必要時可重復實驗一次。
6、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好,我的小科學家們,實驗可以開始了。
7、學生實驗。師巡視指導。
8、學生匯報。大屏幕顯示
(1)、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2)、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3)、你們的預測和實驗結果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你原來的觀點是否需要修正?
(4) 、通過實驗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9、科學家們把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大屏幕出示: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把課題板書完整:2、磁鐵有磁性)
(二)生活中的應用
1、我們知道了磁鐵有磁性,那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的磁性呢?
(門吸、磁性黑板,磁鐵文具盒……)
2、在日常生活中,硬幣是我們經常用到的,老師今天給大家準備了6枚,請同學們打開2號材料袋認一認這些硬幣,這些硬幣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請同學們先用觀察的方法來辨別,再用實驗的方法來辨別。
(2)、學生觀察后實驗
(3)、匯報
看來,辨別鐵制物體用磁鐵吸一下更可靠些。
3、那我們身邊的物體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組長每人發(fā)一塊磁鐵,大家找一找吧。
(2)、匯報
(三)磁鐵能隔著物體吸鐵嗎?
1、剛才我們用磁鐵直接吸到了鐵的東西,那么磁鐵隔著一些物體還能吸鐵嗎?
2、打開3號塑料袋里的物品試一試。注意記錄是能吸還是不能吸。開始。
3、匯報
4、小結
(大屏幕顯示: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5、游戲。巧取回形針
(四)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2、磁鐵有磁性
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huán)"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tài)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huán),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及水循環(huán)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fā)"、"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tài)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guī)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yǎng)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fā)》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jié)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教學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對蒸發(fā)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huán)節(jié),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fā)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fā)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fā)現象?水在蒸發(fā)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fā)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fā)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jié)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fā)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fā)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居捎趯氕h(huán)節(jié)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p>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fā)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jié)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赡苁撬魵庥龅嚼涞奈矬w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fā)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fā)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fā)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fā)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于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p>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fā)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yǎng)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p>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咀寣W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p>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yǎng)"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一、說教材
本課中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巖石的特點,推想大自然中巖石的風化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展開自主的探究活動,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實驗對不容易觀察到的巖石變化現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說學情
雖然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巖石以及巖石的用途,但對巖石風化的原因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內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觀察、去驗證。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喜歡大膽想象,能對巖石的最終變化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
四、說教學策略與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fā)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課下可讓學生到圖書室、上網查閱資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使課題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說活動準備
帶蓋塑料瓶、碎石塊、酒精燈、鑷子、火柴、花崗巖(小塊)、水、防護鏡、石膏、綠豆等。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情境導入
我首先出示一塊巖石讓學生觀察,并提問:它上萬年前就是這樣嗎?那上萬年以后還會是這樣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現巖石圖片) 欣賞后再提出問題來研究。
(二)、作出假設
是啊,巖石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是誰的作用使巖石發(fā)生了變化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把猜想的巖石變化原因畫或者寫在記錄表中。再全班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假設,適時板書:冷熱、水流、生物、風、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
活動一:水流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水流對巖石作用的模擬實驗,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提醒。比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問:你觀察到巖石有什么變化?實驗現象能說明什么?瓶中的巖石有沒有變得像這塊鵝卵石一樣光滑圓整呢?為什么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巖石變化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活動二:冷熱對巖石的作用
本活動也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模擬實驗,把巖石放到酒精燈上燒,表示熱,燒完后放到涼水里,表示冷。冷熱變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熱差別。在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給巖石加熱的同學帶好防護鏡等。學生回報交流發(fā)現的問題后教師小結。(冷熱差別使巖石體積收縮和膨脹,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產生裂縫,甚至脫落下碎石屑。)
活動三:生物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在石膏中種綠豆的實驗(課件出示圖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灑上幾粒綠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盤子。同學們認為幾天以后會有變化嗎?(發(fā)芽的綠豆能從堅硬的石膏中鉆出來嗎?)學生猜想后接著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學生討論后小組領取材料,開始在石膏里種種子,教師巡視指導。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物對巖石的作用,親自體驗觀察、驗證的樂趣。
(四)鞏固小結
巖石在自然界當中,會受到氣溫變化、植物生長、水流沖刷、風吹日曬等因素的影響,會發(fā)生破碎,這種現象就叫做風化。
(五)運用拓展
1、自由活動
出示圖片:山下的這些碎石,不斷地風化,最終會變成什么?本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猜想、模擬實驗,推想巖石變化的最終結果,讓學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來是由巖石風化造成的。培養(yǎng)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課題延伸
課下讓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室查閱資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通過這一課后拓展活動使學生對巖石風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豐富視野的同時,關注與巖石風化有關的研究,把課堂探究活動拓展至課后,關心科學、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分類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體會物品的多樣性,能運用分類的方法,更好地認識組成物體的材料。
2.科學探究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用自己的標準,給我們周圍的物品分類。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
樂于表達、分享自己的觀點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運用分類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探索物品分類的標準,把周圍物品分類。
2.教學難點: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感受世界的多樣性。
三、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10張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師使用:課件、實物、班級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預設5分鐘)
1.出示《我們生活的世界》課題,導言:我們生活的世界絢麗多彩,物質豐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從身邊的物質出發(fā)來認識了解周圍的世界。
2.新授:請同學們說一說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來自大自然的,哪些是來自人工制造出來的?
3.教師組織學生識別實物圖片。
二、討論分類的標準(預設15分鐘)
1.播放“自然視覺生活景觀”剪輯視頻和“創(chuàng)造工廠人工智能”剪輯視頻
2.引入科學詞匯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屬塑料玻璃橡膠纖維紙……
3.教師分別對這些科學詞匯進行講解及舉例說明。
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
三、給物品分類(預設10分鐘)
1.教師組織學生對物品按材料類別分類。
2.出示活動手冊樣本,先填寫分類標準,再逐一出示物品圖片,讓學生深入理解物品分類標準。
3.布置學生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去分類,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四、研討交流和總結(預設10分鐘)
1.我們把物品按材料類別分成了哪幾類?(師生共同探討研究)
2.每一種材料有什么特點?(師生共同完成班級記錄表)
五、板書設計
《我們生活的世界》
分類標準: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屬塑料玻璃橡膠纖維紙……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每一位任課幼兒園的老師都希望小朋友們能在幼兒園學到知識,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準備教案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有了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幼兒園教案的內容具體要怎樣寫呢?小編經過整理,為你編輯了小學科學教案分享,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1.認識磁鐵,通過探索引導幼兒發(fā)現磁鐵能吸住鐵的東西。
2.學習記錄并大膽表達、交流自己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3.激發(fā)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2.每人一份記錄表、一塊磁鐵。
3.鐵釘、圖形針、螺絲帽、大頭針、鑰匙等鐵制品,積木、吸管、布條、紙條、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非鐵制品每組一份。
4.裝有色水的水桶,水底有石頭、米、一根針;礦泉水瓶,內有一根針。
1.師:春天來了,花園里的花開得好美啊,小蜜蜂看見了,開心地在花叢中飛來飛去采花蜜。(事先準備好的一張花園圖片放在桌子上,圖片上放著粘有回形針的小蜜蜂)老師操控磁鐵在下面移動,帶領小蜜蜂在花間飛來飛去采蜜。
2.師:小朋友,你們想想看,老師是怎樣變的魔術呢?到底是誰在幫助小蜜蜂采花蜜呢?(出示磁鐵)
3.認識磁鐵,結合實例講解什么叫吸引。
(二)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發(fā)現磁鐵的特性。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很多磁鐵和各種小東西。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東西呢?下面請小朋友們自己動手試一試,磁鐵能吸引住哪些東西呢?,然后把它記錄下來,能吸住的在下面打個√,不能的打個×。
幼兒玩磁鐵,老師巡回指導,指導幼兒每樣都要吸一吸,做好記錄。
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表來說一說。
提問:為什么有的東西能被吸住,有的東西不能被吸???
鐵釘、圖形針、螺絲帽、鑰匙等這些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說一說磁鐵還可以吸住哪些東西。
1.師:有兩個粗心的小朋友,他們把媽媽用的針給掉進了池塘和水井里,怎么辦呢?
請幼兒分成兩組進行討論、動手實踐操作。
2.說一說是用什么方法把針給找出來的。
3.請幼兒說一說在磁鐵生活中的運用。
磁性黑板、變魔術、磁鐵玩具娃娃、磁懸浮列車……
4.師小結:磁鐵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它能幫助人們解決很多問題,我們可以好好動腦,利用磁鐵的特性想出小發(fā)明。
進一步引導幼兒尋找發(fā)現磁鐵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珍珠鳥*。
2、繼續(xù)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課文為我們描寫了可愛的小動物――活潑伶俐的珍珠鳥。誰能說你了解的珍珠鳥什么樣?
二、出示自學提示,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分別畫出“我對珍珠鳥的照料與呵護”與“珍珠鳥的'變化”的語句。
教師提示:珍珠鳥的動作、神態(tài)及活動范圍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1、珍珠鳥活動的范圍由籠里到屋里,從桌面到“我”身上,落腳的地點從“柜頂”“書架”“燈繩”到“窗框”,再到“書桌”“稿紙”,甚至落在“我”的“肩頭上”。它一步一步地親近“我”。它的膽子越來越大,神態(tài)也越來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邊有著絕對的安全感,對“我”完全信賴了。
2、讓學生讀一讀自己體會深的句子,學生評讀,教師作適當的指導。
3、提問:“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珍珠鳥*》。這句話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教師應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聯系現實生活中人際間互相信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事例談談自己的感受。)
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感想?在寫作上有什么收獲?
讀《小狗兒和大畫家》,讀后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盡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制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并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huán)境中涂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么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做個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涂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涂一個陀螺。
②然后再讓學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wěn)穩(wěn)地轉起來。
①思考:怎樣使自制的陀螺轉得更穩(wěn)?
②對每個涂不同顏色的陀螺反復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么顏色?
③指導學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jié):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現象,眼睛為什么變不出快速旋轉的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huán)形的,那么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你能想起來有什么應用嗎?
(生:我們平??吹膭赢嬈褪窃O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后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象,那么這種色光混合該怎么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么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么顏色?牛頓曾經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fā)現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fā)現。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制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教學反思:
通過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一、說教材磁鐵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東西,老師將圖片固定在黑板上為什么只要用幾個像紐扣一樣的東西就能牢牢把圖片就不會掉下來呢?為什么只用一根神奇的線就能把玩具小魚釣上來呢?幼兒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毒V要》指出,科學領域的教育要貼近幼兒實際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這一活動的開展正好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因此我將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幼兒在動中學習,趣中思考,奇中發(fā)現,樂中收獲。
二、說目標和重難點……1、通過探索感知磁鐵能吸鐵制品和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2、能大膽進行猜想驗證和表達實驗過程。
3、喜歡參加科學活動,體驗探索的樂趣。
三、說活動準備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經驗準備:玩過小貓釣魚的玩具物質準備:1、小魚卡片(帶回形針的和不帶的兩種)、系著磁鐵的魚竿、木偶。
2、磁鐵(大小若干)、鐵釘、回形針、木條、貝殼、毛線、紙。
四、說教學法五、說活動過程共分為一、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猜想驗證一、游戲導入以小朋友都喜歡玩的小貓釣魚游戲導入,引起幼兒興趣。“今天老師在你們每組的桌子上準備了很多小魚,現在拿起我們的釣魚竿讓我們一起去釣魚吧!”給小朋友3分鐘左右的自主游戲時間然后我提問:為什么有些頑皮的小魚總是釣不上來呢?釣上魚來的小朋友,拿著小魚看一看,你發(fā)什么了?細心的小朋友一定能夠發(fā)現我為他們提供的小魚有的嘴上有回形針有的沒有,帶回形針的小魚就被釣上來了,沒有回形針的魚就釣不上來。
(導入活動旨在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以小貓釣魚的游戲導入深受幼兒的喜愛)二、操作探索一共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1、通過幼兒的猜想驗證發(fā)現磁鐵能吸鐵制品特性 2、在玩一玩的過程中發(fā)現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3、在問題情景和觀看圖片過程中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性拓展經驗(一)我會為每個幼兒發(fā)一張操作紙,上面畫了許多種材料讓他們先進行猜想。我會這樣說“現在請小朋友猜一猜磁鐵可以吸住回形針,還能吸住什么?你覺得能吸住什么就在它的后面的框框中打勾,然后再去試一試你猜得對不對”在操作過程中,我會適時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之中,尊重每一個幼兒的想法,并積極鼓勵他們大膽猜想,積極驗證,對于能力弱的幼兒我會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其樹立信心,體現了有效的師生互動。由于每一小組只有一份操作材料所以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幼兒之間互相協商,也體現了幼幼之間的互動。操作結束后我會請幼兒用響亮的聲音來說一說自己的操作結果,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和幼兒一起總結出能被磁鐵吸起來的東西有哪些,并在黑板上的大圖表中表示出來。并且總結出磁鐵可以吸住鐵制的物品這一特性。
(蘇霍姆利斯曾說過“幼兒的智力發(fā)展體現在手指尖上?!币虼宋覟橛變禾峁┳灾鞑僮鞯臅r間和空間,讓幼兒帶著猜想去操作,過程中體驗著快樂,驗證著自己的操作結果,享受著成功的喜悅。)2、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為每個幼兒發(fā)一個一端紅色另一端藍色的磁鐵。讓幼兒自由地互相玩一玩,并且提問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科學探索要依靠問題的不斷推動,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有效引發(fā)了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讓幼兒互相玩一玩給了幼兒一個感性體驗的過程,知識是在探究之后的談論中形成的因此體驗結束后,我鼓勵幼兒自由回答,說一說發(fā)現了什么,有什么感覺?幼兒可能會說“當我的磁鐵紅色的一頭和我好朋友磁鐵藍色的一頭靠近時他們會吸到可一起?!钡鹊取还苡變河泻涡缕娴陌l(fā)現我都給予他們鼓勵,為他們大膽表達而感到高興。最后幫助幼兒總結經驗:磁鐵有兩個極,當兩塊磁鐵相同的兩極相遇時,是相互排斥的;兩塊磁鐵不同的兩極相遇時,是可以吸住的。再次讓幼兒實驗,感受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3、出示木偶:“咦?小朋友,你看這是誰來了?”“大家好,我是叮叮,我遇到了一個麻煩事,我?guī)湍棠倘ベI了一盒繡花針,正要給奶奶送去呢,唉呦,都怪我不小心,瞧,我把針撒了一地,這針這么小,撒在打上怎么找呀?快請小朋友幫幫我吧!”教師提問:誰能想個好辦法來幫幫他?幼兒回答并動手操作。感受快樂,發(fā)散思維,磁鐵除了可以找到細小的針,還可以干什么呢?分組討論并回答。
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那些東西可以用到磁鐵?比如鉛筆盒上的磁鐵,媽媽包上的小磁扣,門后的門吸等等??墒怯幸稽c,小朋友們要注意,家電、手表、收音機、磁卡,不是磁鐵的好朋友,不要用磁鐵靠近它們,不然會把它們損壞。觀看磁懸浮列車圖片、磁懸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擴大幼兒的視野 。
1、能在觀察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在交流與動手中探究、解決問題;能搜集、了解各種資料信息;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和比較。
2、知道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敢于挑戰(zhàn),大膽設想,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善于觀察,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自行車的發(fā)展史,知道自行車中用到了簡單機械的原理。
1、教室外選擇好場地一塊,并為每一小組準備一輛自行車。(必用,可讓騎車的同學準備)
提前一周布置觀察自行車,了解自行車上各部件名稱和應用到的機械原理。
1、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簡單的機械類型,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總結并板書。
自行車是城鄉(xiāng)使用最廣泛的工具。
自行車不需要能源,沒有污染。
二、觀察自行車上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原理。
自行車上面究竟有簡單機械原理的應用呢?今天我們就來對自行車進行觀察研究。
1、討論:如何觀察研究自行車?觀察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師下發(fā)記錄表格。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應用的機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發(fā)現
3、學生到指定場地對自行車進行觀察研究,并把發(fā)現記錄下來。
教師現場巡回指導。
4、交流、整理觀察結果。
每組派一個代表發(fā)言,投影出示記錄表格。
其他各小組補充記錄別人發(fā)現而本組沒有發(fā)現的內容。
1、談談自己研究的收獲。
2、教師小結,并引導學生課外繼續(xù)研究自行車上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問題,為下節(jié)課做好準備。
一、教學目標:
1、依照自己的生活習慣給食物分類;
2、調查本班學生最愛吃的三種食物制成統計表;
3、了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及其來源;
4、懂得營養(yǎng)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的:
1、每天吃的飲食,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對自身的健康增強意識;
學生:碘酒、土豆、蘿卜、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實物;
看到這些實物你有什么想法?人為什么要吃食物?
(2)導入新課:
俗話說:“人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看來吃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文化,我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科學,吃得健康,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
1、認識食物并分類:
(1)學生閱讀教材40頁的資料,并劃出你知道的營養(yǎng)成分。
(3)指導學生認識食物營養(yǎng)標簽;
2、檢測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1)指導學生認識實驗器材及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用”碘酒“探測”淀粉“的實驗,并觀察異同,做好記錄;
(3)檢測花生米里有沒有油脂,并做好記錄;
3、填統計表:
(1)學生回答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指名學生上講臺在統計表中畫圈,其余學生思考愛吃食物含有什么成分;
(3)分析統計表,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存在什么問題?
4、小結:
食物要多樣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并多水;
30年前是吃飽,10多年前是味道,現在是吃健康。
5、作業(yè):
了解我們一在中必須補充哪些營養(yǎng),以及各種營養(yǎng)需要多少?并從哪些食物中獲???
小班科學活動:小噴泉
設計意圖:
孩子們總是對“水”充滿興趣,常常趁我們不注意時,喜歡用手捂住水龍頭,讓水噴射出來。而現在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們也喜歡上了和飲料,剩下的飲料瓶也是隨手一扔,我想結合廢舊塑料瓶來激發(fā)與水來結合,通過孩子自行動手制作一個小噴泉來引發(fā)孩子探索的興趣,并培養(yǎng)從小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意識。
活動目標:1、探索組裝“噴泉”裝置的正確方法。
2、樂意參與活動,并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PPT、塑料瓶人手一個、長短不同的吸管若干、橡皮泥若干、臉盆若干、實驗標記標記人手一份、噴泉樣品若干。
活動重點:運用材料組裝噴泉裝置。
活動難點:能按正確的順序進行組裝。
活動流程:
意圖:通過談話活動初步引起幼兒的興趣。
1、我們去看看巧虎有什么新發(fā)現,這是什么?(噴泉)
2、今天我也帶來了一個噴泉。(老師示范吹)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過渡: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動手做一做!
意圖:通過討論步驟,幼兒嘗試組裝噴泉。
1、觀察成品并進行討論,
提問:我的小噴泉需要用到了哪些材料?
小結:制作噴泉需要塑料瓶,吸管和橡皮泥。
2、猜想噴泉的組裝順序。
3、自由嘗試組裝噴泉并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要求:(1)選擇自己認為能成功的順序進行組裝。
(2)吹氣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實驗成功的記錄:為成功的方法貼上笑臉標記。
意圖:通過集體分享交流,提升活動經驗
1、集體討論:分享實驗成功的經驗。
提問:(1)按照哪個順序進行組裝才能產生噴泉?
(2)為什么組裝順序正確還是不能產生噴泉呢?
小結:組裝噴泉時先插吸管,再用橡皮泥緊緊地封住瓶口。
2、看錄像,感知原理
提問:(1)向哪一根吸管里吹氣能產生噴泉?
(2)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一起來聽巧虎說一說。
小結:原來空氣從短管進入擠壓瓶子里的水寶寶,水寶寶就會從長吸管里噴出
來。
3、幼兒再次嘗試,體驗成功。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小班制作活動,因此整個活動的重點:樂意探索組裝塑料瓶噴泉的方法。自主進行探索制作噴泉的方法。在制作活動中發(fā)現難點是嘗試用橡皮泥將塑料瓶口封住并不漏氣。只有不漏氣才能驗證實驗制作的成功?;顒庸卜譃樗膫€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為通過談話活動初步引起幼兒的興趣;第二環(huán)節(jié)觀察實驗成品,自己動手嘗試組合;第三環(huán)節(jié)通過自由嘗試通過向瓶中吹氣產生噴泉,檢驗實驗裝置是否成功。最后環(huán)節(jié)回歸生活讓幼兒觀看生活中常見的汽水和糖果也會產生噴泉,并鼓勵幼兒觀察現象,并對此產生探究興趣。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制作活動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在制作的步驟上進行了簡化,幫助幼兒先剪斷并幫助幼兒將長短吸管先黏住,這樣簡化了制作過程。幼兒只需自主探索是先查吸管還是先封口的步驟,且如何用橡皮泥把瓶口封住不漏氣即可。在尊重幼兒自主進行探索的前提下,老師也要協助幼兒。例如,在課前準備裝水環(huán)節(jié),幫助幼兒放入適量的水,這樣保證制作的成功??梢栽诖禋猸h(huán)節(jié)鼓勵幼兒同時操作,幫助幼兒感受向長短吸管中吹氣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在活動中,應該鼓勵幼兒多說自己的想法,由于自己課前準備不夠充分,物品放置不到位,因此對于重點提問及追問沒有很好的把握,應將自己的語言更精練,例如,在操作圖示中提問“你是用什么好辦法讓瓶子不漏氣的?”“說說你是怎么做的?”當幼兒說不清楚時,可以讓幼兒做做動作,老師幫助幼兒小結提煉動作。應在制作效果未成功時,讓幼兒觀看成功吹出噴泉的現象,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的積極性。
教案課件也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們老師要認認真真對待。教案不僅是教學過程規(guī)劃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途徑,寫一篇教案課件要具備哪些步驟?想看一篇好文章您可以讀讀“小班科學水教案”,閱讀這篇文章后您會得到一些啟發(fā)或想法!
活動目標:
1、喜歡和小動物做游戲,增加對小動物的情感。
2、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動物的特征,了解動物的習性。
4、使幼兒對探索動物感興趣。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張開嘴巴的小動物(熊貓、小貓、小狗、兔子)頭飾,動物的食物(胡蘿卜、肉骨頭、小竹子、小老鼠)卡片,音樂
活動過程:
興趣導入:你們喜歡什么小動物?為什么?
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小動物,你們來看看它們是誰?
1、依次展示動物的頭飾,提問"它有什么特征,它喜歡吃什么?"
2、請幼兒模仿小狗的叫聲,教師再模仿小狗的叫聲。
提問:你們猜猜這只小狗怎么了?
3、提問:看來小動物們都餓了,我們來給它們喂食好不好(請四個幼兒上臺當動物,其他的幼兒拿食物,播放《誰餓了》跟著音樂排隊把食物放進合適的動物的"嘴里",給董毫無喂食。)
4、今天老師帶來的動物們都吃飽了,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它們喜歡吃什么?
結束:
今天小班的小朋友都給小動物喂食了,小動物們可開心了,它們說謝謝小班的小朋友們,小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大部分幼兒表現積極,但忽視了能力弱的幼兒的表現,在下次活動中需要個別指導。
情報科學小班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情報科學的基本定義和發(fā)展歷史。
2. 了解情報科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3. 學習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
4. 掌握情報檢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教學重點
1. 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發(fā)展歷史。
2. 情報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3. 情報檢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教學內容
1. 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定義
- 情報科學的定義和范疇。
- 情報科學的發(fā)展歷史和意義。
2. 情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
- 情報資源與情報學科的關系。
- 情報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 情報檢索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3. 情報檢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 情報檢索工具的使用。
- 情報分析方法的應用。
- 情報報告的撰寫和呈現。
四、教學方法
1. 講授方法:通過課堂講授,介紹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并結合案例進行解析和討論。
2. 實踐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情報檢索和分析的實操練習,并對結果進行講評和評估。
3. 討論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針對實際問題進行情報分析和研究。
五、教學過程
1. 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定義(30分鐘)
- 介紹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范疇。
- 介紹情報科學的發(fā)展歷史和意義。
- 展示情報科學在實際應用中的案例。
2. 情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40分鐘)
- 介紹情報資源與情報學科的關系,闡述情報分析和檢索的理論基礎。
- 解釋情報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解釋情報檢索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包括檢索技巧和檢索工具的使用。
3. 情報檢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50分鐘)
- 組織學生進行情報檢索實操練習,利用各種檢索工具查找相關信息。
- 帶領學生進行情報分析實操練習,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進行信息處理。
- 引導學生撰寫情報報告,并進行呈現與討論。
六、教學評估
1. 實操練習評估:根據學生完成的情報檢索和分析實操練習的結果,評估其掌握的技能和能力。
2. 報告撰寫評估:根據學生撰寫的情報報告的內容和質量,評估其分析和表達能力。
3. 口頭表達評估:根據學生的課堂討論表現和報告呈現能力,評估其表達和交流能力。
七、教學資源
1. 教材:《情報科學導論》
2. 網絡資源:情報檢索工具、情報學術期刊、情報分析案例。
八、教學反思
本次小班教案的設計旨在讓學生了解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發(fā)展歷史,認識情報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并通過實操練習掌握情報檢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通過搭配講授、實踐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通過評估學生的實操表現、報告撰寫和口頭表達,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盡量提供多角度的學習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與他們進行良好的互動和反饋,以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認真細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態(tài)度。
2、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堆高,激發(fā)幼兒對嘗試活動的興趣。
3、通過操作,讓幼兒懂得運用各種材料來堆高,堆穩(wěn)。
活動準備:
1、掛圖:圖一,小長頸鹿開心地住在小房子里;圖二,小長頸鹿沒房子住哭了。
2、大小各不同的積塑,紙筒,紙盒(大小不同),小籃子,托盤,各種罐子和瓶子,紙杯,紙皮……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故事內容:小長頸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樂,后來小長頸鹿長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沒有房子住哭了。
1)小長頸鹿沒房子住哭了,你們說怎么辦呢?
2)我們一起建一間高高的房子讓小長頸鹿住好嗎?
2、介紹游戲材料,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材料堆高。
教師⑴你們看老師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東西,它們有什么?
⑵你們能用這些東西建一間高高的房子嗎?那我們現在就一起做好嗎?
3、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幼兒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做。
2)注意拿了材料找個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擠在一起。
4、小結。
1)剛才你是用什么東西來建房子的?
2)老師剛才看到有個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這樣建的,你們看房子為什么會倒?(樓底部太小,不平。)
3)我們怎樣建房子才又高又穩(wěn)?(樓底要平和寬,建的時候要輕拿輕放。)
啟發(fā)幼兒用托盤,紙皮等輔助材料來建房子。
5、鼓勵幼兒再一次進行嘗試,并用多種材料來建房子。
1)提醒幼兒行走時要注意,手腳放輕點,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重點引導幼兒如何利用輔助材料建高樓
6、評價結束活動。
請幼兒比比誰的房子又高又穩(wěn),請他說說他建樓的方法。
活動目標:
1、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2、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活動重點:
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動難點:
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位幼兒1-2粒蠶豆莢,各種蠶豆食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蠶豆娃娃,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出示蠶豆娃娃的指偶:
你們認識我嗎?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蠶豆娃娃。
與小朋友們互相問好。
二、認識蠶豆莢的外形特征。
1、引導幼兒認識蠶豆莢的的形狀和顏色。
2、讓幼兒摸一摸,體會摸上去的感覺。
3、你覺得它像什么呢?
教師小結:這叫蠶豆莢,蠶豆莢是綠色的,長長的,兩頭尖;摸上去有點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認識蠶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蠶豆的形狀、顏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3、聞一聞:有什么氣味。
4、想一想:蠶豆與蠶豆莢的關系。
四、幼兒操作:掰開蠶豆皮,觀察蠶豆瓣。
教師小結:蠶豆莢里面有蠶豆,蠶豆是扁扁的橢圓形,淡綠色,掰開皮,里面有兩片豆
五、通過品嘗,了解蠶豆的作用。
1、品嘗蠶豆食品,知道蠶豆的多種吃法。
2、啟發(fā)幼兒說說還吃過哪些用蠶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兒所喜歡的,用蠶豆娃娃引出課題,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分步進行探索,先從外面的蠶豆莢開始,到蠶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觀察蠶豆瓣,讓幼兒有層次的探索理解。
通過品嘗,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并擴散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
活動目標:
1、了解花菜和卷心菜的特征,知道它們的食用方法。
2、初步培養(yǎng)幼兒愛吃蔬菜的習慣。
活動準備:花菜、卷心菜若干,菜刀一把,熟制花菜和卷心菜若干,調羹。
活動過程:
導入:變魔術
師出示盒子變魔術。提問這個盒子里面是什么?
二、活動過程
1.認識花菜
師出示花菜。提問這是什么。
觀察花菜的葉子提問:花菜的葉子是什么樣的?葉子邊上是什么樣子的?葉子上這條白的是什么?葉子的埂子是什么樣的?
總結:花菜的葉子是橢圓形的,邊上尖尖的,葉柄長長的。
2.剝花菜,提問我們現在花菜還剩下了什么?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的?把花菜掰開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
總結:花菜是一種有橢圓形葉子乳白色的營養(yǎng)豐富的蔬菜,是有許許多多的小花球組成的。
3.出示卷心菜,提問卷心菜的葉子是什么樣什么顏色的?
4.剝卷心菜觀察。
總結:卷心菜的葉子是橢圓形的,綠色的,是由許許多多的葉子組成的,因為它的葉子是一層一層包起來的,所以也叫‘包心菜’。
5.比較花菜和卷心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們認識了花菜和卷心菜那么請聰明的小朋友看看它們有什么地方是一樣的?什么地方有不同?
三、了解花菜和卷心菜的實用方法
品嘗花菜和卷心菜
小結:花菜和卷心菜都是蔬菜,它們的味道鮮,營養(yǎng)好。
四、結束
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整理好花菜和卷心菜。
幼兒園教案《小學小學科學教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兒園教案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小學科學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