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日記。
真正的優(yōu)秀作品并不多見,“駐村民情日記”就是其中之一。盡管所提供的建議僅供參考,最終的決策還需要您自己來做出。周記是一種將內心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的方式,在讀書的過程中,班主任經常會要求我們每周寫一篇周記。寫周記可以讓我們有機會總結自己的健康經歷,并分享所得到的健康心得。
回顧一年來的駐村工作,最難忘的是鄉(xiāng)親們那充滿期望、真誠和信任的眼神,最心酸的是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員那噙著淚花的神情,最有成就感的是村里的巨大變化群眾豎起來的大拇指,最開心的是每次回到村里,看到群眾發(fā)自內心的微笑。同時,工作上最難的是找準一條符合全村實際的發(fā)展思路,最苦的是如何調動全體村民的積極性,讓老百姓信服,最痛的是缺少資金和技術,發(fā)展無從下手。
從駐村調查數據來看,全村約83%的農戶從事農業(yè)種植和畜牧業(yè)養(yǎng)殖,約4%的農戶從事運輸業(yè),約6%的農戶從事蔬菜、林果等經濟作物種植,約5%的農戶從事批發(fā)零售業(yè),其余約2%的農戶外出打工,并且多年以來幾乎沒什么大的變化。全村在冊耕地約2.5萬畝,全部為沙包地,非常貧瘠,一直以來,村民只能種植玉米和少量的豆類,進行結構調整的`空間極其有限。畜牧業(yè)養(yǎng)殖主要以養(yǎng)奶牛為主,去年年末以來,受國際、國內乳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不利的影響,某集團停止散奶站的收購,轉向牧場和養(yǎng)牛公寓收購鮮奶,但全村3個屯無一處牧場,廣大奶農受到巨大沖擊。依據上述實際情況,我與村“兩委”班子達成共識,破解全村脫貧致富的瓶頸就是奶牛牧場,全村急需建設一處標準化奶牛牧場,如果不能建設奶牛牧場,那么非但不能脫貧反而會致貧。
思路確定之后,接下來就是落實??烧f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規(guī)劃建設一處標準化奶牛牧場,保守估計資金也要好幾百萬元以上,這么一大筆錢到哪弄啊,這可愁壞了我。記得去年的12月份,我回省民委向劉明主任匯報工作,并積極尋求領導的指示和幫助。翻開當時的心路歷程,我清楚地記得,劉明主任在詳細地了解了村里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后,對我的下一步工作作出了指示,并就如何幫扶村民脫貧把脈開方,提出了切實有效地解決對策。劉主任指出,要想徹底改變村子貧窮落后的現實,必須充分利用村民的奶牛資源,大力扶持村民創(chuàng)建奶牛發(fā)展合作社,鼓勵村民以資金入股或奶牛入社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并且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式,科學管理,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劉主任的話對我是極大的鼓舞和激勵,按照劉主任的指示和要求,我回到村里,積極動員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領村民組建奶牛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并且多渠道宣傳引導,號召廣大群眾入社、入股。截至目前,全村共吸引入社社員近300戶,預計吸引入股資金100萬元,同時,已經完成項目建設址,可研和環(huán)評等前期基礎性工作。
夜暮深沉,思緒萬千,聽著窗外伴著秋風敲打著玻璃的雨聲,每一聲都像在敲打我的心弦,一路走來,有努力、有付出、有希望、有喜悅,同時也有困難、挫折和無奈,但更多的是收獲回報。駐村一年,情系一生,這里是我奮斗和努力過的地方,這里有我的親人和朋友,這里有始終割舍不掉的情懷。
“三萬”工作組駐農村體察民情已經兩輪了。我覺得農村工作雖然辛苦一點,但能真正體會到的是腳踏實地,呼吸的是新鮮空氣,心中略有一份暢快之感。
為什么呢?因為我小時候起,就常常往老城外婆家去,在廟河堤上多以步行而去或回。我母親祖籍是木馬口,所以對我今天這個派駐天星市村的一名干部而言,是太熟悉了,太親近了。我目睹了這片土地上所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加之我作為駐村常務副組長,對天星市村的一個特殊群體留守老人進行了近距離的調查和走訪,本人頗有感悟。這些留守老人特有的淳樸、善良和寬容,真是令人欽佩。他們有許多東西值得傳頌,值得贊美:
一、有難不伸手
老人,顧名思義,應該是人的各個肌體已經開始老化或者已經老化,才可謂老人?,F實生活中的老人有的身體還算硬朗,但有部分老人身上不是這樣的問題就是那樣的問題,疾病纏身,生活不能自理。尤其是留守老人還多了一份對在外打工子女的眷戀之情。我走訪中還真遇到這么幾戶。祖居天星市村街邊的十四組留守老人李云軒,現年74歲,膝下3子均已成家并都在長沙打工多年,李老漢與老伴獨居在邊生活。他對我說:“我現在搞得動的時候不找兒子們,將來就是不能生活自理了也不會找政府,比上不足,比下我還是有余的”。聽了李老漢樸實的話語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受,聽周圍群眾說,李老漢當年教書時是一個很能干的老師,當初不回家如今還是和別人一樣一月2000余元賦閑在家過日子,哪會年逾七旬還要自食其力呢?又如七組留守老人胡開珍,今年62歲,老伴劉云發(fā)于1988年十月病逝。姑娘、女婿在廈門物流公司上班十余年,一人在家和孫女生活,老人長期患高血壓、冠心病,責任田全部交人代種。和孫女每月的生活,自己吃藥要用1000余元,全靠兒女寄錢維持。當我問她有什么困難沒有?她爽快地說到:“沒有,差錢只要一個電話,很快伢們就匯,大病住院,我每年都入了新農合”。從上述兩位留守老人的談話中得知,人在世上,總得有點骨氣!
二、人老志不老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示意人到三十才能自立走路,四十才對一些事物有點初步了解,到了五十才開始真正懂事,說明人到半百不要言老,還要繼續(xù)奮斗。現在有人說:人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示意人的一生學無止境、干無盡頭。說的是人只要一口氣尚存,就要奮斗不止。我在該村二組確實碰到了這樣一位叫李文平的留守老人,要說他的一生已有65個年頭了,每走一步路,每過一道坎,無不折射出他那剛毅不拔的精神。老伴患大腦萎縮,已有12年之久,兒子、兒媳在廣州打工已有8年。上有86歲老母,下有5歲孩童需要人照料,自己一人還有責任田8畝,養(yǎng)豬養(yǎng)雞不在其數,且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條。當我問他對政府有什么要求沒有,他說:“您到本村訪查一下,我李文平從不找政府要一分錢的照顧,只怪自己命苦,現在這樣只有靠自己,萬一自己搞不動了還有兒子,我不會給政府增加任何麻煩”!還有同組的留守老人黃成英,今年71歲,去年老伴去世,她為了不增加地方負擔,今年春上只身到上海打工的兒女處生活,事后我們得知,他們這些老人在稅改以前從不拖欠一分公糧、提留,現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他們也是積極主動完成。
這就是留守老人的人老志不老,人窮志不窮!
今天,由自治區(qū)農村信用社捐助愛善村那善屯內道路硬化項目正式開工了!早上八點,村民們就集合在村頭,按照之前分好的小組,等待屯內道路硬化項目的啟動。
愛善村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的屯那善屯共168戶,8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多年來,由于屯內道路多為泥路和石路,無形中給那善屯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給全村的清潔鄉(xiāng)村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
了解到這個情況后,自治區(qū)農村信用社唐誠希副主任和機關黨委韋樹相副書記多次帶隊來到愛善村實地調研考察。此次,區(qū)信用社投入了18萬元對那善村內道路進行改造。這個讓全屯人翹首期盼的民生工程終于可以得以實現,并在今天正式啟動了。
“幾年前我就夢見自己騎著摩托車走在這條路,直接到家門口”一名那善村民在工地上說到。再過一個月,他的這個夢就能實現了。這幾天來,總有人提起這個村民曾經做過的夢。多年來,能夠有硬化的屯內道路,能夠讓摩托車開到自家門口,何嘗不是全屯村民的共同的夢。工程完成后,不但摩托車可以到家門口,就連村民出行常用的“馬仔”車,甚至在有些地段小汽車都可以開進。
上午九點開始,村里三個片區(qū)就陸續(xù)出現了忙碌的景象。
按照開工前的精心設計和安排,整個那善屯分為三個片區(qū)施工。每個片區(qū)都由該片區(qū)村民出工,道路規(guī)格和施工步驟按照商定方式的修建。而在設計的方式和施工方面,村民們集思廣益。我們也更尊重村民的想法,著重考慮村民日常出行的便利。根據平時出行的需要,也要考慮到道路的坡度、出行的人數、通行的車輛等多方面的要求。由于一些路段需要較大改造,地基的修正就需要進行三四天的工程量。
下午三點,第一批材料---道路涵管進場了。此次道路硬化項目中,那善屯要考慮生活污水的排污處理,徹底改變之前道路兩邊顯現排放污水的現狀。
村民多年來的愿望即將實現,村民們都積極參與,有的村民也作出不少犧牲,主動讓出了一些道路的院墻。全村上下出現了全民總動員的熱鬧景象。
這個項目的啟動,村民們無不發(fā)自內心的感謝自治區(qū)農村信用社的幫助。在區(qū)信用社的資助幫扶下,以及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有信心,不僅要把這個工程做成是我們愛善村清潔鄉(xiāng)村和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工程,更是要把它做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
7月24日 周三 晴間多云
今天是農歷六月六日,在xx當地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相當于半年。每逢這天,當地有吃水餃、吃羊肉并且回家給已故長輩上墳的習俗。今天還恰逢縣里在薛莊鎮(zhèn)召開“第一書記”工作推進會,早8:30,車一出鎮(zhèn)政府大院,馬上就看見了幾只被剝了皮的羊赤條條地在街上掛著,越往東去越多,連平日不賣羊肉的地方都掛了羊。過了縣城,在車駛往薛莊鎮(zhèn)的農村道路兩側,隨處可見被殺好的羊很張揚地掛在鐵鉤子上,果然是個不同往昔的日子!
推進會開的倒是很成功,很多縣市下來掛職的介紹了他們的工作開展情況和取得的成績,很開眼界。因為有很多縣領導和省里重要部門的“第一書記”參加會議,午飯安排的很是不錯。飯店就安排在薛莊風景秀麗的山上一個就做白石屋的有名的農家宴飯店。薛莊鎮(zhèn)也下了血本,一下子宰了四只純正的黑山羊,據說鎮(zhèn)領導很老練地安排專人看守著,生怕他們把羊肉給偷偷換了! 用山泉水煮的羊肉味道果然不同!坐在山上樹蔭下的石凳上,聽泉水叮咚,呼吸著清新爽肺的空氣,大快朵頤地吃著純正的羊肉再享受著山風拂面的那份柔情!嗚呼!我都不好意思說快哉了!真是一個難忘的六月六啊!
7月9日 周一 大雨
昨天下了一天的大雨,雖說晚了一個時節(jié),不是當春下的,在極度干旱的山區(qū)仍然不失為一場好雨。今早起來晨練,沿乾xx岸西行。往日清涼、透明、溫柔的乾河明顯沒了昔日的風采,黃泥湯一樣的河水夾雜著柴草和樹枝象慘遭蹂躪后的少婦,披頭散發(fā)而又驚慌失措地向東匆匆而去。乾xx岸有山,地勢較高。原本修整一新的北岸的河堤,在順勢而下的雨水的沖刷下也已經面目全非了。越往西行越感受到了水的力量,在放眼能看到的不足千米的河堤上,已經被雨水沖出了大大小小四五個豁口。看到此情此景,我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詞是“洪水猛獸”,不對,盡管大水沖了河堤,還應該是“上善若水”。正是因為雨水面對嶄新的河堤絲毫沒有退讓,面對領導的政績也絲毫沒有留面子,不知阿諛奉承、不懂潛規(guī)則才是水的善,沖出的豁口正是要告訴河堤的設計者:萬事要按規(guī)律辦事,那個地方是必須要下管子留排水口的,否則就是勞民傷財!想想為什么各行各業(yè)在民國和建國初期那么多大師?為什么現階段鮮有大師呢?唯嚴謹和敬業(yè)爾!呵呵,不說了,越說越沉重了!還是看景吧,雨后的殘景也是景呢!河里已經沖來了卡車和挖掘機呢!不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哎,還是發(fā)圖給您看看吧!
1.
3月27日星期二天氣晴
今天,經過工作隊的積極爭取,西藏商報記者和志愿者婷婷、小福,將到金達鎮(zhèn)包含我村在內的幾個村莊向困難戶發(fā)放一些“石頭”姐姐等愛心人士捐贈的衣服。經過向鎮(zhèn)黨委書記張斌同志請示匯報以后,張斌書記指定由我全程陪同志愿者一行向困難戶發(fā)放衣服。
中午12點,我在鎮(zhèn)里迎來了來自拉薩的西藏商報記者李曉艷、王菲、婷婷和福娃等志愿者,由于是第一次見面,經過簡單的介紹之后,我們召開了簡短的座談會,我首先代表金達鎮(zhèn)歡迎她們來到我們鎮(zhèn)為我們開展送溫暖活動,并把今天將要去的幾個村子的基本情況作了簡單的介紹,并擬了一份今天將要送溫暖的困難戶名單,簡單的會議之后,我們隨即啟程。
經過二十分鐘車子的顛簸,我們來到了第一個村子,色江娘村,我和駐村工作隊隊長李小民取得了聯系,由于同在一個鎮(zhèn)里開展強基惠民工作,我對色江娘村大致的基本情況還是有些熟悉,色江娘村共有50戶人家,貧困戶共有8戶。自然條件差,人均耕地不足1.3畝,經濟收入主要靠勞務輸出。目前,工作隊正在聯系培訓機構,擬對村民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一門技術,以此來增加他們的收入,讓生活能過得更好一點。根據安排,志愿者為貧困人家分發(fā)衣物,七十歲的五保戶次宗在拿到分發(fā)給自己的衣物時,非常激動地說:“謝謝,謝謝你們,你們真是太好心了,謝謝你們。”給困難戶發(fā)放玩衣服之后,色江娘駐村工作隊對志愿者我們表示感謝。
告別這兩個村子后,我們又來到了達金村,在這里,農牧民群眾正好在舉行歌舞活動,我們的到來受到了村民的熱情歡迎。聽完駐村工作隊隊長王鐵的基本情況簡單介紹之后,我們向達金村12戶困難群眾發(fā)放了衣服,并在工作人員索朗卓瑪的帶領下,走訪了五保戶朋瓊,她今年八十四歲了,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平時都是工作組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當志愿者把一些衣物送到她手上時,朋瓊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她說:“我年齡大了,用不了多少東西,把這些東西送給更需要的人吧!”周圍的人聽到這些,都陷入了沉默。志愿者婷婷在看過這些之后說:“這和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我不知道怎樣去表達我的感受。我只能說,以后這樣的活動我要多參加,并號召我周圍的人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謝謝你,婷婷,感謝你為這兒的人所做的事情,我在心里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在達金村向困難戶發(fā)放完衣服之后,隨后我?guī)ьI她來到了我所駐的村莊——拉榮村。經過工作隊前些日子與西藏商報的記者李曉艷姐姐協調聯系,志愿者到此行到我們村里目的除了向困難戶發(fā)放一些衣物之外,還將走訪我們村內患有中耳炎而導致失聰巴桑和次仁曲宗家庭,看看能否聯系上有關醫(yī)院及慈善人士幫助這兩個小孩子恢復正常的生活,讓這兩個孩子聽聽大自然的聲音,能讓他們聽聽美妙的歌聲。步行5分鐘以后,我們見到了巴桑的母親,她正在編織著帳篷,房子里堆著一些很簡單的家具。經過李曉艷姐姐她們的詢問,她哭泣著告訴了我們,她的兒子巴桑小時候由于感染,引起了中耳炎,因為家里窮,一直沒有治療,現在耳朵已經聽不見了。隨后,我們又見到了次仁曲宗,她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在她清秀的臉上,我們看到她羞澀的笑容,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她的耳朵也聽不見了。因為幾乎聽不到聲音,她甚至連話都不會說,更別說唱出美妙的歌曲了。
志愿者之行很快就完成了,感謝您們,來自西藏商報的志愿者李姐姐、王菲及放棄優(yōu)厚待遇來做義工的婷婷、福娃,是您們奉獻一片真心,贈人玫瑰,讓世界一切變得美好起來,衷心地謝謝你們!
2.
2月4日(晴)
今天安排的工作很多。吃過幾片餅干后,我們及時與村長、寺管人員取得聯系,在他們的帶領下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給寺廟送去中央4代領導人掛相和國旗,讓廣大僧尼、信教群眾看到寺廟的同時也能看到迎風飄揚的國旗;二是給寺廟門道進行了三次上鎖,并與寺管人員、村干部進行了“三防知識”的有關宣傳;三是自籌資金600元,走訪慰問了僧尼,切實讓他們感受到工作隊和黨組織的殷切關懷;四是查看了各位僧尼證件,并做好了每位僧尼的建檔工作;五是詳細詢知了每位僧尼參加社會保險情況和有關政策落實情況;六是認真查實并詳細填寫了寺廟基本情況;七是給寺管人員送去了《駐寺工作組聯系卡》,并在寺廟、村委會等處進行張貼,方便群眾、僧尼和信教群眾的聯系。
今天安排的工作順利結束后,我們便同僧尼次仁索朗聊了起來,談到了寺廟的管理與群眾對政府的希望。次仁索朗說:“現在我們村里重感冒的人很多,村里沒有醫(yī)生,那爾東村距鄉(xiāng)衛(wèi)生院又較遠,群眾生病后得不到及時治療;以往群眾生病一般就選擇在家睡一睡、拖一拖,直到病得不行了才徒步5—6個小時到鄉(xiāng)衛(wèi)生院求醫(yī),小病拖成大病,最后直至死亡?!?/p>
看著次仁索朗家懶弱無神的病人躺在床上,再聽到次仁索朗這一席話,我鼻子一陣抖酸,淚水打濕了雙眼,恨不得全縣各個行政村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把村級衛(wèi)生室建立起來??赊D眼一想,這里連最起碼的通路、通水、通電等“六通”問題都尚未解決,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村級衛(wèi)生室,高額的經費又從何而來?我細細問道:村民可以買點藥在家里備著啊!次仁索朗回道,全縣都缺醫(yī)少藥,更別說鄉(xiāng)鎮(zhèn)、村一級了,每個群眾都在家里備藥的話,那全縣城可能就沒藥了,并且我們大伙都不會用藥啊!聽到這里,我低下了頭,無言面對……
和次仁索朗聊了一會后,我們便走出房門,隨機走訪了幾戶農牧民群眾。木板房、透風墻,還有不恰當的生活習慣,群眾如何不病?我們共走訪了5戶農牧民群眾,竟發(fā)現5戶群眾家中都有病人,而且每戶群眾家中病人都在2—3人之間。最讓人感觸的是,一個4歲小女孩被家人用破舊的棉被包裹著放在太陽能夠照射到的木板上;我暗想道,太陽怎能是治療重感冒的白衣天使?
回來的路上,我默默念道:一定要想辦法把他們從病魔中解救出來,為老百姓辦一件大好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