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讀后感。
作文是我們一種思想的體現(xiàn)形式。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組織語言的能力。要想寫出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我們多看多聽,你寫作文是不是感到腦中一陣混亂?我們的小編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形而上,下之統(tǒng)一觀鄧華強
《道德經(jīng)》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會,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會,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 ”
三十年音樂人生,忽得頓悟:“笛孔非笛” 是也!少頃,又打了個問號,真是這樣嗎?
上古之人偶對竹管截幾吹氣發(fā)聲,初創(chuàng)早期樂器。單一氣口竹管為哨,以其僅有一個單元振動與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者也。若在一節(jié)竹管上鑿數(shù)孔洞則為笛,可以有多元振動與調(diào)節(jié)(內(nèi)氣外氣,整合,控制)功能者也。
而那笛管剜除的孔穴留下空洞而成就竹笛之作為此竹哨更具豐富演奏功能的樂器。正好印證老子《道德經(jīng)》“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形而上下,道本為一”的哲理妙義:有會相生,虛實結(jié)合。
“笛孔非笛”乎,非也。
竹笛上面因制器之需被鑿去幾處小小的圓形管壁,留下排列有序洞眼成為笛孔,這部分物質(zhì)殘屑,雖已不屬笛子之身,但它的消失換來笛與樂,曲與氣,指與孔,人與竹……在新的精神層面結(jié)緣;使笛子因為有了符合音樂演奏功能和讓樂手發(fā)揮情感需求的形構(gòu)架“而會之以為用”,當然絕非簡單對“有之以為利”的補充……笛孔,不僅造就中國八音之一竹笛(古老彌新)放之四海而皆響的樂器,更重要是它造就了諸多,諸派演奏竹笛者駕隊、掌握手中實在的笛與孔洞周遭抽象的“氣”:辟,按捺、控制、調(diào)諧……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了“用氣”或“氣用”的學問;創(chuàng)作出全數(shù)妙的樂曲和卓絕的吹奏功法;造就出代代相傳,使民族音樂精華宏揚光大的演奏家、樂師、作曲家等音樂人才……小小一管物質(zhì)之普通竹管,竟能發(fā)掘人的靈魂深處潛古之藝術創(chuàng)造力、審美觀、音樂文化生發(fā)的案子境界;使“有之以為利”平平常常竹笛之器與創(chuàng)造,資源的激情和天賦“會之以為用”新密結(jié)合,一氣和德;或為讓大眾嘗能力不斷豐富與升華和橋梁;成為形而上下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進道之階”。
竹笛如此,古琴亦然。古琴僅有七根向排列的弦子,并會橫向音程引進的如西方現(xiàn)代鋼琴那般在工業(yè)技術基礎上錘煉更新,精良制造,以鋼絲為依托,音準規(guī)范的琴鍵;但在東方樂師神奇指掌之下,留著縱情揮灑,恣意施展藝術想象力,音準把握度,在音與音縫隙“天馬引出”的廣闊走廊其心手合一在七根弦上天地馳騁,上下在階梯可循的線條上中生有,神出鬼沒的能力;特別是差不多迄今為止唯我地道中華樂人才可能達到的在《道德經(jīng)》“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虛而不屈”?!按笠粝B暋蹦前隳:纳铄?,圓通卻杰靈之特殊意境,特殊韻律中狂舞與沉翼的能力……凡此種種奧妙、精諶手法,手風、指動、指力。
乃至與人之內(nèi)在、內(nèi)涵、內(nèi)蘊相應的氣度、氣顫、氣脈言以之琴之“道”會令冗多歐美大師,交響高手、音樂學者瞠目結(jié)舌、百思未解啊!單說“流水”,水聲狀豈一個德彪西“印象”二字了得!
文如此,武亦然。太極拳功夫在外家實力拳腳交加,橋馬撕拼,以強制弱,以快制慢的暴烈爭鋒里,獨辟一道“以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化凈自身拙力,乘馭敵手僵勁,“全有入于全間”,蹈虛、搗虛之空化空間。讓“意氣君來骨肉臣”成為拳家登堂入室的北斗指南!
再往上一步說:諶諶國學參禪,悟道者,不正是在此物欲橫流,紅塵中,觀照出一線小隱于林,大隱于市的請?zhí)摰谰扯傲俗孕钥眨么笞栽凇甭?!當然,對于廣大華語人群來講,更為神秘又通俗不過的是,人體“穴位”之全形孔竅在生,修為,康復,治病方面的大藥,大用任何現(xiàn)代醫(yī)學人體解剖、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組織系統(tǒng)中“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數(shù)百處歷經(jīng)億萬年生態(tài)進化,選擇如竹笛剜除的空洞之人體經(jīng)穴孔竅確確實實是存在著的!
在數(shù)千年中華養(yǎng)生、優(yōu)生與醫(yī)療歷史長河中,古往今來,千秋萬代依然葆有“全之以為用”的道行,功果!不過其功能、功理和功程始終與人的智慧覺悟、生態(tài)境界、導引程度乃至氣質(zhì)根蒂密切關聯(lián)……一段時期,人們奉之為“氣功”并火促功來,倒是與古人創(chuàng)造氣功的“ ”字相去甚遠的了!
據(jù)稱,不少國人在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基礎日益提升時,自覺不覺以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先軀”之西方為追摹準繩。由追而比,由比而缺,由缺而補,由多頭、多元之補,而不知其過,由此之過而達彼之失。于是,有酸堿失衡者,有迷失方者,有數(shù)典忘祖者,有破壞生態(tài)者;就連以“美食王國”稱世的餐飲菜肴,也忘了產(chǎn)生它的“人與自然相互平衡”之華夏根脈,熱衷在大花樣、大制作、大排場中炫迷,與演藝市場平分春色!
古典文獻曾有“食光服氣”,“天人合一”之種種“陰陽平秘”功夫的教導,那也許正如“笛孔”命題啟示的廣闊天空,可以讓“龍的傳人”幸福徜徉與健康留連的吧!古代藝大師庖丁,對于牛體物質(zhì)結(jié)構(gòu)出間想象的功夫,可謂“技矣進手道”,不亦妙手!
在將要打住本篇拙論時,想到文以載道,妙用在心,虛懷,留白,風流,氣宇,底蘊等等有趣字眼;想到同是三橫一豎的方塊“王”字,三歲蒙童臨帖書寫,不過是個中規(guī)、中矩的漢字而已;若讓耄耋書家,圣手下筆,則龍飛鳳舞,五采風范矣。又想到同一曲譜,同樣樂器,經(jīng)不同學識稟賦技能、才華、樂手演奏,會得到不同的“分”和不同的音樂效果,會創(chuàng)造不同氛氤的藝術境界,會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鑒賞者和新文化;同樣的“聲帶、氣息、共鳴”三要素,在不同水準與情感、智慧歌唱者的駕馭下,會出現(xiàn)不同的演唱結(jié)果與風韻。于是乎,我又想到東西方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進程可能會有時空與歷史的差別,但中華之“道”始終高高自立于世界音樂眾器之林而洞徹萬籟。
氣概不凡,原因何在?是否在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某個“黃金時段”,古賢、大師們早已悟出“有相生”,過猶不及之理,而及時剜去那些多余的“笛孔”殘屑;促而常葆決決華夏文明,器進道,由玩物至于觀心,由形而下向形上提升,復歸人文、人性至妙素樸,直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康莊大道!
——讀書征文
老子的一部《道德經(jīng)》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而影響深遠,筆者有幸加以拜讀,感悟頗深。
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人們似乎走了兩個極端:要么太流行,要么太神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需要擺脫這兩個極端,走中間道路,使之簡單而深刻。
雖然“文化熱”、“儒學熱”、“國學熱”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將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家對待文化、對待國學,仍然沒有走出經(jīng)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預設。為什么要學國學?
因為國學對我有用;為什么要讀國學?因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發(fā)財?shù)拈T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國學已經(jīng)蛻變成了赤裸裸的經(jīng)世致用之術,成了徹頭徹尾的“用經(jīng)”!
僅求其“用”,不見其“體”,將是最大的無用。僅求其“術”,而對國學的“道統(tǒng)”視而不見,將是中國文化最大的悲哀。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倡導的思想精髓便是“無為”,這不是片面意義上的無為,乃是遵循世界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地去作為,是勸導人們“不可妄為”,否則,一定會遭受大自然的懲罰,得到事與愿違的后果。老子倡導的“無”的精妙含義,其實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觀。“無為乃大,不爭則強”,其實說的是人應該有一顆良好、包容的心態(tài)。
老子為了闡述他的“無為”和“不爭”的觀點,引用了很多大自然的現(xiàn)象來加以說明,大海能包容,而且總是甘居下位,所以能做到無邊無際,不可估量。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確實如此,好多的矛盾糾紛,引發(fā)原因皆出自不能包容,心胸狹隘?,F(xiàn)在社會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城鄉(xiāng)建設飛快,拆遷和土地征用大量增多,在補償?shù)冉?jīng)濟利益面前,人往往會迷失本性,甚至會導致兄弟反目,夫妻倒戈,其禍害已不可言喻。
老子倡導人們應持有一顆至柔至善之心,所謂的“柔能克剛”也源自于此。持“柔”的心態(tài),并不代表是“弱”,相反,“柔”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正面的良好心態(tài),“水至柔”卻“無往而不勝”,能穿透任何堅硬的物體,能隨意地到達任意的端點,哪怕是極小的縫隙都能穿過。在自然界,水也因為其至柔而具有了獨特和無法戰(zhàn)勝的品質(zhì),除非借助其它物體或條件,單憑外在的力量是無法左右和固定它的形狀。
《道德經(jīng)》中,老子倡導的“德”為“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痹谶@里,老子是說,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的有德。如果有意作為,恪守形式上的德,還算不上是“上德”。
做好事不留名、見義勇為等我們崇尚的道德模范可能也源自于此吧。修養(yǎng)自己的身性,提升自己的品行,而不去強求別人的評價,這可能是老子想教導人們?yōu)槿颂幨赖膽B(tài)度吧。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知而行,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從這一章中,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著某種規(guī)律運行著,掌握著這種規(guī)律(或原則),就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他認為人之心靈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鏡子,這種本能的智慧,上面蒙著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欲(情欲活動受到外界的誘發(fā)就會趨于頻繁)。老子認為我們應通過自我修養(yǎng)的功夫,作內(nèi)觀返照,凈化欲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guī)律。
在這里,我們要說的是有的人讀《道德經(jīng)》,讀老子,批評老子的認識論是徹頭徹尾唯心主義詭辯論,這樣的認識實際是一種誤解。老子是一位博學多識之人,他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在《道德經(jīng)》很多的章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涉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內(nèi)容,這些都表明老子極為重視生活實踐。但更重要的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流傳兩千多年經(jīng)久而不衰,到現(xiàn)在仍能經(jīng)得住實踐檢驗,就說明老子是極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
他的意思是,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經(jīng)過本人的實踐才能認識,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理性認識和間接認識。到了今天,就是要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人們才能了解自己,了解事物。
一部《道德經(jīng)》的品讀,讓我受益匪淺,也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我知道,學貴力行,圣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作者:王定年(學號:yjg2012140)
班級:2012年省委黨校函授班
成文時間: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所讀書名系國學典藏系列《老子·莊子》,
作者:老聃、莊周)
讀《道德經(jīng)》第一個感受是:使我們找到人生的精華,知道做人的道理!以前自己不知道怎么會教育好下一代呢?
現(xiàn)在我們應該跟隨圣徒的腳步,教育我們的孩子!孩子輸不起!教好一個,造福三代!
不是孩子不好,而是父母太落后!一個家庭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所有家庭都養(yǎng)育祖國和民族的未來!青少年強,祖國則強!
青少年弱,祖國則弱!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父母努力學習,孩子們一天天成長!
讀《道德經(jīng)》的第二個感受是挑戰(zhàn)自己,戰(zhàn)勝自己!找到學習的快樂,找到讀書的快樂。幸福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幸福是人生實現(xiàn)自我的智慧!
當我的身心和諧,我的家庭也和諧!尤其是我的孩子們,當我這么做的時候,孩子們就這么做了。我讀《道德經(jīng)》的時候,想讓孩子和我一起讀,當時孩子不愿意,所以就沒讀。
我學習的當晚,告訴他:“媽媽要挑戰(zhàn)自己,請你不要打擾我!”然后就不再管他的生活和學習。
但當他看到我勤奮的身影時,他做的一切都沒有我的教導!他干凈利落。自己也做到了向自己挑戰(zhàn),之所以說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們家長做到了,孩子就做到了!
不要抱怨孩子們不學習。我們是父母嗎?別說我們的孩子不完美。我們完美嗎?所以我呼吁家長和朋友們?yōu)槲覀兊南乱淮鷮W習!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教育是一輩子的事,一旦教育失敗,我們就不能承擔這個責任!
《道德經(jīng)》蘊含著睿智、廣博和深沉的哲學涵義,對塑造當代人的精神境界,對今天社會文明持續(xù)、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都有很強的啟迪意義。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王佳妮第一次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梢哉f,一開始對老子的印象很模糊。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稅務干部推薦了《道德經(jīng)》等書,終于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jīng)》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xiàn)。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是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讀《老子》時的反應,我就是這樣。
”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jīng)》給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從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藏中汲取了治國理民、修身養(yǎng)性、立身立業(yè)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zhì)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zhì)化和金錢化。
對于一名人民稅官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zhì)時代的各種**,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jīng)》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于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diào)……
我一直認為生活應該少些浮躁和喧囂,多一些筆墨?!兜赖陆?jīng)》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集中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最高標準,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jīng)》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
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nèi)盡心盡職,不斷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jīng)》后,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能戰(zhàn)勝別人,更應該了解自己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它將有助于拯救自己,并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積累才能繁榮。
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
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jīng)》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guī)律。在老子的眼里,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欲”,方能無咎,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guī)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guī)律來緩解、協(xié)調(diào)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
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guī)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然不完善,但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當前,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diào)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zhì)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變質(zhì)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jié)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3、 愛護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guī)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xiàn)到毀滅剖析得精辟明了。
道家自然觀刻意說是讓我們現(xiàn)代人臉紅。幾千年前,人們認識到,我們應該順應自然,回歸自然,而不是故意破壞自然。而我們現(xiàn)在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后才猛地發(fā)現(xiàn)提出環(huán)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許多是去的東西是無法彌補的,滅絕的物種將永遠消失!
四、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為國、為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
故能成其私。天地存在的時間很長,因為它們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運行的,所以它們可以生存很長時間。因此,有道的圣人事謙卑的,無可爭議的,但可以在人民中領導;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一個好的**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組織運行其程序符合人民的利益合道。**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欲,食欲,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欲望,而是**的機構(gòu)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nèi)樗麨?。因此好?*為優(yōu)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發(fā)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丑惡,猥瑣的人卻步。
這樣的**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xiàn)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的公務員一絲不茍,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
當貪婪消失時,我們自然不會太在意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們可以寬容別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jīng)》的點滴感悟,《道德經(jīng)》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jīng)》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我讀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是講“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說明“道”是不斷變化的。
道大無邊無際,浩瀚無邊,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可以,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可以,說到根本,是“無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就是無名的“道”,產(chǎn)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chǎn)生了人和萬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可以變化),所以它產(chǎn)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人要適應這種變化,即主觀要符合客觀,因此人就有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此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主觀上自以為是,不考慮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
主觀上沒有個人觀念,但隨著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然,即不作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
人是萬物之靈,,但是人生來是不符合“道”的,為什么呢?因為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欲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具體表現(xiàn)就是主觀意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符合。怎么辦呢?
老子認為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幫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符合客觀,使客觀支配主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然而,東方圣賢總是高估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性是善的,只要修身養(yǎng)性好,就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決定論來說人有三大天生原惡(自私,任性,嫉妒)三大原欲(食欲,知欲,性欲)但也有三大原精神(信仰,求知,仁愛),西方的先哲提出了“人性本惡”,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存在很大的不足,就是陷入了唯心主義思想。還是繼續(xù)說修道,修道也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jīng)》,也許是各自的人生理念。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有沒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靜,這樣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從而適應和符合客觀的變化。
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即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符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出現(xiàn)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棄個人
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能夠樂觀自在地處事為人,而達到“無不為”。
人生離不開利益 ,經(jīng)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原則∶人是有欲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但人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jīng)》的修道體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
“反者,道之動”。“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因為人生來就有很多潛力來到這個世界,潛力發(fā)揮的水平?jīng)Q定了生活質(zhì)量。
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有順應自然,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獲得最大的私利。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修道就是用“道”的能量來刻畫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維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符合。
1、甘愿付出,不求回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并不爭功,它處于眾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么處在眾人都不愿去地方還最接近大道呢?
因為水本來是乾凈純潔的,但為了凈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濁,最后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視。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后還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愿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在《道德經(jīng)》里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jīng)》寫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币馑际?,天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
在克服困難時,水又變成最堅強的?!兜赖陆?jīng)》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一直強調(diào),人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自私的欲望要軟弱,奉獻就是付出的欲望和力量要堅強。。
為什么那些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事總是散發(fā)著朝氣和無窮的力量?因為他的精神狀態(tài)符合了萬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須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自己內(nèi)在的品質(zhì),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成功太遠。
2、用行動決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才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皠偃苏哂辛Γ詣僬邚姟?。
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zhàn)勝自己才是罪強有力的人。所以在勞資看來,并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
”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
3、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
在任何一個細節(jié)上都體現(xiàn)出了精確、高效、協(xié)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翱椎轮?,唯道是從?!币馑际?,任何孔隙中容納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
例如生命體的每一個細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單元,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可是在這么小的區(qū)域內(nèi)卻可以同時進行約2000個化學反應,各個反應之間互不串位,且與整個身體的運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說,做好了每一個細胞內(nèi)的細微小事,才有生命運轉(zhuǎn)的壯觀大事。同樣,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容易反映在瑣碎的事情上。“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币饧?,天下困難之事,必須從容易的做起。
天下的大事業(yè),必須從小事做起。圣人從不做大事(只做小事),所以他們可以做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須養(yǎng)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才能一展宏圖,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4、極其重要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道德經(jīng)》里是說:
“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意思是,比我們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老師。而面對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些知識(若不重視與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雖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實際是極大有迷惑,這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
有句話很有名,叫∶成長容易,成熟難。達到處事能力嫻熟是很不容易的。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取決于你與好人的相處,而取決于你是否愿意
不喜歡的、不舒服的、所謂不那么善的人當中培養(yǎng)出來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人際關系能力的根本。才是我們大學生要學習的首要,而不是課本上的習題。
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懂得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也應該是難成大事,所以重視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yǎng),是人生極其重要的成功階梯。
這個能力的培養(yǎng)從哪里開始呢?道德經(jīng)是說: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p>
如果我們能冷靜地面對自己,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愛。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個路人,每一個走進你辦公室的人,都渴望被愛所接納。為什么?因為只有愛才會使人感到活得有意義!
不管善人、還是惡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愛與尊重的。 這個在人生需要層次論上可以得到說明。
因此,做一個成功的人,首先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的優(yōu)點,而少關注別人的缺點。如果你學會了愛別人,你也會從別人那里得到更多的愛,這樣你的生活就會變得無限廣闊。
所以人際關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學會愛人。不論善良的人,還是不善良的人,我們都要善待他們,并且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善待他們,兒不是假裝。
而且特別要注意在與不善人的相處過程中去培養(yǎng)自己的“善德”,通俗來講就是交際能力.“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意思是,對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拋棄他們呢?
即不能拋棄人家,同樣要以“善德”待之,這就是《道德經(jīng)》教導我們的處世關鍵的所在,這個關鍵學會了,懂得了,那么你的人際關系能力之門也就打通了,這是《道德經(jīng)》訴我們的人生奧妙。
再說一點,“學會愛別人”,凡事?lián)Q位思考。人們傾向于強調(diào)自己的個人觀點,但這是對人性的誤解。如果你總是試圖讓人們認為你是試界上最好的,并關注你,你就不會成功。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認為不錯,這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的實際是糊涂。
所以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的自我。要在社會競爭中贏得人們各方面的支持,關鍵時時刻關注他人的敏感點。
為了實現(xiàn)他們的雄心壯志和實現(xiàn)自己的事業(yè),你的事業(yè)往往能夠變得更大和更成功。
5、面對競爭——不爭而善勝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商戰(zhàn),還是體育競技,到處都充滿各種對手,存在激烈競爭,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
事實上,面對競爭對手,人們應該清楚誰才是真正的競爭對手?應與之競
爭的是誰?要戰(zhàn)勝的是誰?最后勝利的法寶,卻是“不爭而善勝?!?/p>
我們都知道,勝利的獲得是需要一種精神的,而促成持續(xù)進步的振奮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即“自勝者強”。所以真正的對手其實是他自己。競爭的對象是阻礙他成功的內(nèi)在干擾。他必須克服的是他的弱點。一門心思地想戰(zhàn)勝對方,這就是“有為”,這決不是明智之舉,這是有違背老子道德經(jīng)的作為,紛繁變幻的世界會使人的精神處于緊張,焦慮,導致心身內(nèi)耗,患得患失,這反而不利于客觀地看問題和能力的正常發(fā)揮。
不想去戰(zhàn)勝對方,而是視自己為對手,不斷地讓自己內(nèi)心保持清靜的狀態(tài),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點,能冷靜的得適應世界的變化,寧靜以致遠從而“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在競爭當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戰(zhàn)勝對方上面,而是時刻注意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清靜無為,對成功與勝利無所謂,以“無為”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樣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因而能“無不為”,是以“不爭而善勝”
最后想說的是,其實成功不是意味著掙更多的錢,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權在《道德經(jīng)》看來,這只是“勝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還代表著為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帶來的擁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隸,因此不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兜赖陆?jīng)》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勝都強”、“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币馑际?,住在別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風頭、不突出自己),心情舒暢深遠,經(jīng)常給別人以仁愛,他的話是值得信任的,為人正直和藹可親,處事的能力很強,出動又善于選擇時機。他唯一的不與人爭斗,所以無憂無慮。
一個人達到這樣的水平就是成功,金錢、地位和權力是無法交換的。
如果一個人能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金錢和時間,那就是成功。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腦思維方寸不亂)和“自勝者強”;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就意味著節(jié)儉、仁愛和富有遠見;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意味著智慧、實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現(xiàn)代的標準,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這就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
也是正真意義上的成功,成功最重要的標準在于擁有一個不隨環(huán)境、金錢、權力、地位的變化,只屬于心靈素質(zhì)里的某種堅韌的東西。
老子的道德經(jīng)包含著實現(xiàn)完美人生的理念。
讀《道德經(jīng)》有感(一)
蘭林濤兩千年前,一老者乘青牛西出函谷關,關令見紫氣東來,是有圣人至也,遂請圣人作文,圣人留五千言,西去,隱。而今,先賢之言跨越千古傳于我耳,恍惚間,窺得幾分人生真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追求也越來越多。接下來是一系列的問題。
一些地方為了gdp盲目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些人為了錢而腐敗。一些民眾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大規(guī)模捕殺動物……這些都是現(xiàn)代化生活帶給我們**,對于生活中的種種**,”少私寡欲”才是上上之策。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看起來困難的事情,往往是從簡單的地方開始的;看起來十分宏大的工程,必然是從很小的地方下手的。我們只要持之以恒,一直去做一個個簡單的步驟,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就完成了在當初看來遙不可及的目標了。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什么是不簡單?做好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并不容易;什么是不平凡?
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做好,是不平凡的。”羅蒙諾索夫也說過:”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只有從小事做起,從細節(jié)抓起,才能取得成功。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與”不知”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形容自己時的名言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孔子亦曾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蔽覀儾浑y看到,古今中外但凡取得了輝煌成就的人,往往能夠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而那些整天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人,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往往止步于此,難以向前邁進。
要知道,每個人其實都是無知的,而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才能夠走向”知”.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此則修身養(yǎng)性之訣竅;”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此乃為人處事之要領;”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此為事業(yè)成功之前提……
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懷通世之舉,聚先賢之智。字字珠璣,句句箴言,吟之有佳,思之感意。人生如逆旅,我與《道德經(jīng)》,一路為伴。
讀《道德經(jīng)》有感(二)
老子的仙風道骨,被傳的神乎其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說世界上沒有什么神仙的話,那么老子預知未來從何而起;此外,歷史上的諸葛孔明也能做出高明的計算;況且,函谷關、靈寶的尹喜,怎么能看見紫氣東來,就斷定會有圣人來呢?其他人為什么沒有看見?
思索了好久,難道他們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
其實,他們的仙風道骨都源于知識的淵博。他們能把萬事萬物之間聯(lián)系上。就像古語所說: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們從這幾件事情的跡象上,能推斷出將要發(fā)生的事情。例如,尹喜的紫氣是別人看不見的,因為尹喜也是一個高文化的人,知道天氣。
要是平常人,沒有這些學識的人,見了就和沒見一樣。有些人的學識也很淵博,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看待問題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局限于事情的本身,所以學識再多也只是平常人!
最初讀《道德經(jīng)》,感覺老子什么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強求。我總在想,我是年輕人,積極上進非常應該,如果一切順其自然的話,最終無為。所以它對那種消極的想法很有抵抗力。
但這次誦讀,卻有了不同感受。雖然早都知道書多讀一遍,感受就會增加一層,許是因為它難懂的緣故吧,擱置了許久?,F(xiàn)為了學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許多資料,對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我們回頭談談老子的思想吧。他的不作為實際上是某種東西。我喜歡他說的例子。車子有輪子,輪子中間是空的,空是無為。
但正是因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車軸,然后輪子可以滾動,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為了。這也是他所說的“無所事事,無所事事”。他的無為中,其實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常日所說的欲速則不達。
他的絲綢實際上是一個偉大的智慧。沒有說不讓你不上進,只是在上進時應該遵循規(guī)律罷了!
讀《道德經(jīng)》有感(三)
相關推薦
我們將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全面分析和探討“道德經(jīng)讀后感”,在讀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知識和感悟的雙重收獲。每讀完一本書我們都要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可能你會喜歡,歡迎分享!...
說起作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想要寫好一篇作文多參考借鑒優(yōu)秀作文肯定是沒錯的,最近老師有布置寫作的任務嗎?經(jīng)過收集,小編為您獻上道德經(jīng)讀后感6篇,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你收集并整理了道德經(jīng)讀后感,希望你能從中找到有用的內(nèi)容。書籍能讓人找到人生的意義,作品令我印象深刻。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
作文是從小就接觸的一門功課,通過寫作文我們可以掌握很多知識,如果我們的寫作語言匱乏,完成作文會比較困難。你知道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是怎么書寫的嗎?推薦你看看以下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優(yōu)選,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注網(wǎng)站更新!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它的作者是老子。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含了很多的哲學思想...
閱讀傳記,還可以沐浴偉人們的光輝。換言之,就是將其當作自己的“榜樣”,認真品味作者寫的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與看法。如何讀后感能寫到最好?這里是欄目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道德經(jīng)讀后感”的內(nèi)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