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讀后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會有寫作文的習慣,寫作是作家們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重要的途徑之一。平時可以多看看優(yōu)秀作文寫作技巧,有利于我們的寫作提高,最近是否在為寫作文而煩惱鬧心呢?請你閱讀小編輯為你編輯整理的《靜靜的頓河讀后感9篇》,還請多多關注我們網(wǎng)站!
靜靜的頓河,迷失的哥薩克!
哥薩克人被稱作“馬背上的民族”“沙皇的馬鞭”。在沙皇對內(nèi)維持統(tǒng)治,對外侵略擴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驍勇善戰(zhàn)的哥薩克騎兵曾經(jīng)馳騁在歐亞戰(zhàn)場,在侵華戰(zhàn)爭中也曾扮演著急先鋒的角色,直至二戰(zhàn)后才退出歷史舞臺。拿破侖曾經(jīng)說過:“如果我們的軍隊里有哥薩克騎兵,我會讓他們席卷全世界”。實際上,哥薩克人并不是一個民族。大約在十三世紀,很多斯拉夫人不堪忍受蒙古人和斯拉夫貴族、地主的壓迫逃到了南俄草原,和當?shù)赝林用袢诤?,過上了游牧的生活,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草原群落。他們稱自己為“哥薩克”,突厥語的意思是“自由人”。然而,在俄羅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間,這個自由狂放的草原族群被社會革命的洪流沖擊得支離破碎。肖洛霍夫通過頓河邊韃靼村潘捷萊·普羅柯菲耶維奇一家在大革命時期顛沛流離、家破人亡的遭遇和格利高力的多舛命運,把哥薩克族群和哥薩克人在革命時期的境遇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再現(xiàn)。讀完這部蕩氣回腸史詩般的恢弘巨著,不免令人掩卷長嘆。
肖洛霍夫筆下的頓河是寧靜和美好的。廣袤的草原景色秀麗,牛肥馬壯,被沙皇”厚待”的哥薩克人過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不屑于與莊稼人為伍,以為沙皇征戰(zhàn)為天職,以能加入沙皇衛(wèi)隊為榮耀,崇敬那些為沙皇立下戰(zhàn)功而獲得勛章的人。他們放牧耕作,安于自給自足的生活,享受著頓河賦予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環(huán)境,一切都是那么恬適美好。然而,俄國革命的爆發(fā),讓這個特殊的群落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格利高力的人生是大革命時期整個哥薩克族群跌宕起伏命運的一個縮影。格利高力敢愛敢恨,狂放不羈的個性,具有哥薩克人的典型特征。他心底醇厚善良,行為簡單粗暴,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方向。當革命來臨時,格利高力跟整個哥薩克族群一樣不能對時局做出正確的判斷,也不能對自己的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在不知不覺中被時局裹挾著往前走,最終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肖洛霍夫筆下的格利高愛得簡單真實而又粗魯,為了那個鄰家大嫂阿克西尼亞,他像個愣頭青一樣可以無所顧忌違抗父命,他也可以直面阿克西尼亞的男人而毫無愧疚只有些許的憐憫,他甚至可以拋下明媒正娶的新婚老婆娜塔麗婭而帶著別人的老婆私奔。而那個別人的老婆阿克西尼亞同樣也甘愿為這個愣頭青格利高力放棄一切,像只小狗一樣只要格利高力吹個口哨,就可以忘情地隨他而去。而那個被他拋棄的女人娜塔麗婭同樣也心甘情愿為了這個出軌的男人生養(yǎng)兒女,默默守候,期待著他的心有朝一日能夠回歸。他們的愛是如此真實而直白,完全追隨自己的內(nèi)心,愛己所愛。
格利高力的秉性勇敢強悍又不失醇厚。剛加入沙俄軍隊時,面對欺負新兵的司務長,他沒有退卻而是挺身而出,他那對司務長低沉的警告顯出了逼人的強悍,讓習慣了欺負新兵的司務長受到震懾。不論在俄德戰(zhàn)場,還是短暫的紅軍隊伍里和在暴動軍中,乃至最后混跡于匪幫中,格利高力都表現(xiàn)出了英勇無畏的氣概。這種氣概既成就了他作為一名軍人的輝煌也讓他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潭。他在戰(zhàn)爭中的勇敢無畏讓他無論在哪里都能贏得足夠的信任被重視和擁戴,讓他從一名士兵成長為一名軍官,甚至在暴動軍中被推到了師長的高位。但同時,他的醇厚又讓他錯失了道路選擇的機會。他不知道為什么而打仗,內(nèi)心困惑迷茫,除了不相信上帝,再沒有明確的信仰,但他卻始終忠誠自己的身份,只要一上戰(zhàn)場,他就為身份而戰(zhàn)。雖然內(nèi)心一直糾結該不該反對蘇維埃和紅軍?甚至多少次想加入紅軍,卻在抗擊紅軍的戰(zhàn)斗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殺了很多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而殺的紅軍,讓他走上了不歸路。這種個性最終成就了他的悲劇人生。
格利高力是個悲情英雄。是的,他是個英雄,但卻是悲催的人生。他的內(nèi)心曾經(jīng)被彭楚克點亮,贊賞蘇維埃建立平等社會的主張,知道蘇維埃政府是為了像他這樣的底層老百姓的,也曾一度追隨。但在養(yǎng)傷期間卻被裹挾進了反對蘇維埃的暴動軍中,并越陷越深。他在白軍中身居師長高位,卻因為沒有讀過幾天書,出身卑微而又不被白軍中那些出身高貴的天然反蘇維埃的將領待見。他內(nèi)心清楚他不應該與那些欺壓百姓的貴族為伍,干的卻是與紅軍作對的勾當。他幾次想拉著隊伍投靠紅軍,卻顧慮自己殺了太多的紅軍而躊躇不前反身卻又陷入與紅軍的戰(zhàn)斗。他向往回到村莊回歸與家人在一起的田園生活,但身上的血債讓他只能加入逃難的隊伍,最后落去加入匪幫的境地??粗赂疑屏即己竦母窭吡Ρ还鼟吨呦蛏顪Y,內(nèi)心好壓抑。多么希望他能從泥潭里掙扎出來,可肖洛霍夫讓阿克西尼亞死在格利高力懷里徹底擊碎了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復。也許這就是肖洛霍夫需要的讀者感受,因為也唯有這樣,才能讓讀者更深地體會到哥薩克人在蘇俄革命期間的悲情遭遇。
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展示給讀者的哥薩克人個個鮮活,血肉豐滿。就像那個淳樸而又狡黠、善良而又自私、自尊而又虛榮的格利高力父親潘捷萊。當格利高力與阿克西尼亞私奔時,作為父親的他在村里抬不起頭來。而當格利高力要去服兵役時,他又默默為他準備馬匹行囊送過去,并默認了他們的私情,然后又把被格利高力拋棄自殺未遂的娜塔麗婭接回家里,讓讀者感到了他的善良淳樸和父愛如山。當格利高力帶著勛章作為軍官回到村里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拉著格利高力在村里轉(zhuǎn)一圈,好在鄉(xiāng)親面前炫耀一翻,他的虛榮和自尊表露無遺。而當哥薩克暴動軍將要進村時,為了不讓家里的馬被征用,他不動聲色在馬的膝蓋上楔入了釘子,而在離開借他住宿的紅軍家,面對苦苦哀求的老婦,他毫無廉恥地把她家僅有的那點財產(chǎn)搶走時,活脫脫地把一個沒了熟人監(jiān)督下的極端自私狡黠的小農(nóng)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當然,還有阿克西尼亞、娜塔麗婭、米莎、彭楚克等等等等,每一個人物都是活靈活現(xiàn),戲份很足,讓讀者回味無窮。
在這部恢弘的史詩般的巨著中,肖洛霍夫以十分細膩的筆墨給讀者展現(xiàn)了廣袤的頓河流域迤邐的草原風光,也生動刻畫了哥薩克村落淳樸憨厚的民風。他對牧民生活細節(jié)的描述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了其扎實的生活功底,他對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描寫之細膩真實,令人嘆服。我想,巨匠之所以成為巨匠,除了無容置疑的文字功底,其敏銳的觀察力、深邃的思想力和扎實的生活基礎是構建恢弘巨著的重要因素。
閱讀過程中,總會忘記肖洛霍夫是俄羅斯作家,很多表達方式近乎完全中國化了。這要歸功于翻譯的水平。在自己沒有能力讀原著的時候,翻譯的水平是多么重要!我想,這本書的翻譯除了俄語水平了得,中文功底也不一般。
因為工作原因,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去過頓河邊的羅斯托夫十幾次,每次在那里住上半個多月,故而對書中很多關于頓河的風光描寫很有共鳴。也曾經(jīng)專程去離羅斯托夫30公里的哥薩克人集中居住地新契爾卡斯克(即書中的諾沃契爾卡斯克),那里有關于哥薩克人的博物館。雖然作為特殊的群落,哥薩克人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被完全融入了俄羅斯民族中,但在博物館中,還是能清晰感受到歷史上哥薩克騎兵馳騁疆場的鐵蹄聲和能歌善舞的哥薩克族群在靜靜的頓河畔悠哉美好的田園生活。
第一次接觸《靜靜的頓河》時候,我在讀高中,當時我們學校竭力創(chuàng)辦著屬于我們自我的期刊《青蘋果》,所以,吸引了一大批同學投稿。但畢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沒有多少人去投稿了。可是怎樣辦呢?難道說讓辛辛苦苦才好不容易辦起來的一期刊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流產(chǎn)嗎?最終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很多的餓版面來連載肖霍洛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沒想到的是,著小說一上期刊,就立刻為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氣。我們大家都開始看起我們學校自我辦的期刊來。
但畢竟時間有限,在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不可能將那么大的一本書全部都載到期刊上。我們也就只看了那么一小小的部分。此刻上了大學了,時間也多了起來,偶爾一次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四本《靜靜的頓河》:是一整套素。我高興的差一點就跳了起來。不見多時,此刻最終有和它見面了,我心理別提有多高高興了!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學校一次只能借一本小說,我這個心里的郁悶啊!
于是我憑著以前有過看它的經(jīng)歷,便借了第四本,也就是大結局的那一本。我整天愛不釋手的那著我心愛的書。就這樣最終有了感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俄過人葛利高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先后加入哥薩克和布爾什維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發(fā)生的餓一件又一件令他悲痛的事,先是自我哥哥的戰(zhàn)死,然后自我的結發(fā)妻子因為不愿意給他生孩子而自我墮胎是失血過多而死。自我也因為沒有文化而被別人瞧不起,最終不得不有師長降為了一個小小的連長。因不滿哥薩克們的戰(zhàn)爭無目的,之后他有投身紅軍。將自我對那些高高在上的沒有實際作戰(zhàn)的本事的將軍的餓怨恨全都發(fā)泄到了戰(zhàn)場上。
作者經(jīng)過對他們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細致描述,真實的餓反映了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的人們對自我命運的無能為力和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的災難。
最初得知這篇鴻篇巨制的是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當老師的講解加上課本中的描述過后,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名為格里高利的年輕哥薩克,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在各種時局的變遷和演化中,不斷沖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以小見大的視角也是本書的精彩之處。
讀過許多前蘇聯(lián)的文學,大多數(shù)是描述的貧苦農(nóng)民的生活,亦或是奢靡的貴族生活,都只局限于一個時期,一個不變的視角的生活,而這篇作品有所不同,它的野心非常之大,它所要描述的不是一個階層,一個視角那么局限,而是將蘇聯(lián)所經(jīng)歷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身臨其境的'為主人公而想,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目標,從一個小鄉(xiāng)村來到大城市,從一文不值逐漸奮斗,其中所經(jīng)歷的事并不是之前那個年輕哥薩克所想的。
它所描述的主人公格里高利,擁有著哥薩克民族傳統(tǒng)所擁有的樂觀,積極,自信,讓讀者們覺得這樣的人就在自己身邊,甚至就是自己,不會覺得那是遙遠國度,處在不同時期的人,他既然是一個普通人,就會有普通人的情感變化,不論在鄉(xiāng)村還是城市,他的品格不會改變,但是情感卻隨著不同事件而發(fā)生不同的情感,作者巧妙的情景描寫和人物的內(nèi)心描述,都將我們深入主人公的內(nèi)心,我們像他的朋友一般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并與他一同抉擇所面對的情況,也是對讀者價值觀的一次沖擊。
看這本書可以了解一個時代,由一個簡單樂觀的小人物,經(jīng)歷不同的事,讓讀者經(jīng)歷時代的變遷給底層人命引起的陣疼,它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書中戰(zhàn)爭的描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面對格里高利的選擇時,要遵從內(nèi)心最初的向往還是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主人公與我們同樣面對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這本書中的選擇,讓自己更明智的選擇。
戰(zhàn)爭與改變
——讀《靜靜的頓河》有感
原創(chuàng): 嘉之行知
最近,我讀完了肖洛霍夫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靜靜的頓河》。這本書的時間背景是一戰(zhàn)期間,所講述的事都是俄德戰(zhàn)爭及俄國內(nèi)戰(zhàn)期間發(fā)生的。那么我就談一下戰(zhàn)爭對民眾生活的影響吧。
戰(zhàn)爭是殘酷的。主角格里沙出生在麥洛霍夫家,這是個富裕的農(nóng)村家庭。格里沙本應享受青春的美好,娶個漂亮媳婦,二人每年都辛勤勞作,再生兒育女,最后和后代共享天倫天倫之樂,最終安詳離世。但戰(zhàn)爭改變了這一切:格里沙最親的哥哥和初戀被殺;嫂子和妻子,還有女兒,都因醫(yī)生參戰(zhàn)而無處尋醫(yī)死亡。這一切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有果必有因。那么造成這個惡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認為有兩點:
1、人們對打仗的輕視。在書中,許多德克薩人認為打仗是很輕松的,并且是一件很酷的"游戲".所以有很多年輕人都期待著打仗,結果戰(zhàn)爭時紛紛命葬異鄉(xiāng),只換來一地的淚水。
2、二少數(shù)人的利欲熏心。有些人也向上述人一樣期待戰(zhàn)爭,甚至主動挑起戰(zhàn)爭,然后乘機從中牟利。這樣的人是令人憤怒的,但也是很可憐的,因為他已經(jīng)墮落了。
墮落的人會引發(fā)戰(zhàn)爭,但戰(zhàn)爭也可能會使人墮落。比如格里沙的妻子的哥哥米沙,曾經(jīng)也是個熱血青年。但自從他參軍后,為了生存,他只能不斷殺人,最后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壞蛋。他真的有錯嗎?沒有。因為人人都想活下去。
但相比于此,戰(zhàn)爭也可以洗禮人。如主角格里沙,就是在戰(zhàn)爭中看清了人生的真理:戰(zhàn)后格里沙回到家鄉(xiāng),家人一個個都不在了,只有他已出嫁的妹妹和兒子,他發(fā)現(xiàn)這親情是他唯一可貴的`東西了,值得好好珍惜的東西,也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東西。(此句為后加)
其實,真正的好是不需要升華的,真正的壞也不是天生的,這兩者的界線與關系并不是你我就能弄明白的。但我們只要珍惜眼前的和平,不就是最好的嗎?
侯奕嘉
2018年8月5日晚YJS21.CoM
初讀此書,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對人物、環(huán)境的描寫,用詞生動形象,大篇幅運用修辭,別具一格的形容手法,語言優(yōu)美華麗又絲毫無做作之嫌,讀來沁人心脾,讓人欲罷不能。懷著這種心態(tài),我如饑似渴地讀完了四冊中的第一冊。作者對情景的描寫細致入微,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中。通過對哥薩克人勞作、習俗、日常生活、鄰里瑣事的描寫,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一個粗獷、豪放、勇猛無畏、怡然自足的馬背民族勇士的哥薩克形象,著實令人神往。尤其對兩軍對壘、沖鋒陷陣的哥薩克騎士的心理描寫瞬間給人一種大戰(zhàn)在即,生死一線即在眼前的心理沖擊。
小說的歷史背景大約為1912至1922年間,這期間發(fā)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蘇維埃政權的穩(wěn)固,反映了英勇的哥薩克民族在此期間為戰(zhàn)爭背井離鄉(xiāng),流血犧牲。用寫實的手法,從人性的角度,以哥薩克人為中心構成了小說的內(nèi)容框架。
我對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感情經(jīng)歷感觸頗深,年青的葛利高里的感情是波折的,不幸的。與豐滿、性感的鄰家有夫之婦阿卡西妮亞的甜蜜而大膽的邂逅糟公之于眾后,令強勢的老父親潘苔萊顏面掃地,接下來等待著葛利高里的便是一次赤裸裸的包辦婚姻。葛利高里性格是倔強的,是不屈服于倫理道德的,他任性地從不幸福的婚姻中解脫出來,毅然決然帶著阿卡西妮亞私奔而去,拋下孤苦的妻子娜塔莉亞,憤怒的司捷番,甩給頓河人民一個大個的供茶余飯后解悶的風流話題。最不幸的是娜塔莉亞,她所有的一切,幸福的與不幸福的、好的與壞的、期盼中的與落了空的,都隨著丈夫的遠去而變的不再有任何意義。曇花一現(xiàn)的幸福抖然間便從指間滑落,碎了一地。
娜塔莉亞的不幸著實令我惋惜,這其中,除了葛利高里的倔強外,也有娜塔莉亞的執(zhí)著,一根筋。當初執(zhí)意追隨葛利高里是違了父親的意愿,受傷回家后又讓好面子的父親自覺顏面掃地,無形中父女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矛盾越積越深,而禽獸不如的哥哥甚至企圖有非分之想,遠去的丈夫又無從尋覓,生活完全暗淡,看不到半點希望。她太不幸了,傷心欲絕而又無人傾訴,萬般無奈之下的娜塔莉亞選擇了以死來了解痛苦。讀到此處,我開始怨恨起主人公葛利高里,也為娜塔莉亞當初的不爭氣而懊惱?;蛟S小說最后,因為阿卡西妮亞的背叛,令葛利高里心灰意冷轉(zhuǎn)而回到娜塔莉亞的身邊,能為我?guī)砩僭S安慰,也為這段荒唐的婚姻畫一個逗號。
最近幾天,氣溫驟降,天寒地凍,我最近又有點感冒,日常除了工作,便蝸居在房間里翻翻書,悟悟一些事情,盡量是自己“開悟”一些。其中,便讀了蘇聯(lián)作家肖洛霍夫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
這部巨著,肖洛霍夫從1928年開始創(chuàng)作,并開始分集發(fā)表,至到1940年才寫完,歷時12年。根據(jù)作者在后記中談,嚴格地說應該寫了14年。這部小說,在完成創(chuàng)作后的二十五之后,也就是在1965年被評為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一個可敬又可悲硬漢,是一個輕浮而又沉重的浪子,是一個可愛又可惡的角色。他的一生都帶著悲情色彩。一個當初勤勞、善良、活潑、正直、陽光的葛利高里,在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拼搏抗爭。他為自己的愛情大膽抗婚;踴躍參加紅軍,還得到過幾枚勛章;一次戰(zhàn)斗失敗,又當了福明匪幫,甚至官至“師長”,再后來匪幫被打散,他又進行了逃亡生活……多少年后,他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頓河邊的村莊。那時候,他的父母死了,兄嫂死了,妻子死了,只留下一個兒子成了他內(nèi)心唯一的慰藉……
時間流逝,歷史不停變換,頓河邊,男歡女愛,海誓山盟,炮火紛飛,你爭我奪,當官的榮耀,跌落的失意,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演繹……這些都過去了。葛利高里兩鬢間增了些許白絲。一切宛如過眼云煙,唯獨千古不變的是靜靜的頓河……
前些日子,我看了許多關于宇宙的視頻或圖片,閉著眼睛靠無窮想象力去星際旅游,質(zhì)疑火星男孩,叩問霍金……再想想咆哮一時的特朗普,想想中途“病退”的安培晉三,想想為了俄羅斯崛起絞盡心力、目前失去協(xié)調(diào)的普京,還有一些屁分子大小的自以為是的“領導”……
再過百年,頓河與黑河也是一樣,還是會靜靜地流淌,祁連山與火星環(huán)一樣,還是照樣會屹立在那里。只是歷史和時間一定會變。前進的波浪也會卷走一些人:君子和小人,小丑與大仙……
往日的煙霧,是抑郁的塵埃。
逝去的窗外,不再等待。
多少悲傷與無奈,全被洗刷成了空白。
往事的精靈,揭開你黑色的疤瘌,
然后在一陣不屬于你的炮聲中,拋下一切,重寫你人生余下的光彩。
這是我對《靜靜的頓河》中主人公格利高里一段個人評價。
《靜靜的頓河》中格利高里的結局是悲劇,也是革命的悲劇和歷史的悲劇。但是在悲劇的最后我們卻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小說介紹了在新舊政權,紅軍與白軍,新世界與舊世界斗戰(zhàn)中,以主人公格利高里這個中農(nóng)階級出身的人物為代表以及哥薩克勞動人民由戰(zhàn)亂走向新生活的艱難歷程,在前進的路途中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以及多少人經(jīng)歷了悲慘的命運。從小說中可以看出肖洛霍夫?qū)Ω窭呃锏臍绫硎緹o限同情與憐憫。通過描寫主人公與時代的復雜關系反映出大時代里的大變動,唱出一道壯麗的人道主義悲歌。
格利高里曾經(jīng)兩次參加紅軍三次參加白軍,最后被迫當了土匪。有人認為他是叛徒,有人認為他反復無常,也許他是為了名譽而生,也許他是為了保全性命而活,但我們只看到了他兇殘、冷酷的一面。對于格利高里個人性格和心靈上的扭曲,我們給予了他太多的批判與責備??墒牵斐伤谋瘎〔粌H他是個哥薩克,重要原因他還是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人。他徘徊在沙皇的壓迫和自己良心之間,面對這一切,他是無可奈何啊!
我們知道格利高里有兩個追求,那就是愛情與名譽。因為有了執(zhí)著,他愿意為愛情犧牲、敢于反抗。在故事的結局,他的愛人阿克西妮亞最終還是靜靜地在他懷中死去。他的敢愛敢恨是值得我們所歌頌的。
然而追求名譽與權利也不能全歸咎于他的錯,這是個人求生的本能,相對于波瀾壯闊的革命而言,個人不過是漩渦中的一滴水,時刻會被滾滾前進的時代年輪而顛簸著、摧殘著。
在故事的結局,格利高里扔掉武器,回到故鄉(xiāng),這意味的是什么?是意味著死亡嗎?不是,這意味著重生。他的兒子米夏洛帶給了他生存的希望,也是整個哥薩克人民的希望。格利高里最后表現(xiàn)的是他的愛子心切,因為他緊緊抱著的是這個世界上他最后的一樣東西。
從格利高里個人經(jīng)歷中我懂得了許多,我還是個未跨入社會的青少年,在錯誤與迷失方向面前曾多次徘徊,但我知道只要心有希望,再大挫折也都會找到幸福的光環(huán)。
的確,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不會都擁有財富和名譽,但卻有割舍不掉的親情;我們不會裝著多大的悲傷和仇恨,因為有了化解一切的寬容。
所以我不會因為他曾經(jīng)的頹廢和殘酷,而排擠和歧視他,而會被他最后折射的人性光輝而觸動心弦,因為我看到了整個民族的偉大壯舉,我讀出了渴望新生活的人民心聲。
再次翻開第一頁,這時的我好像又走在頓河岸邊,又好像聽到了哥薩克人的歌聲:
我們的光榮的土地,不用犁鏵耕耘;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耕耘……
光榮的土地上播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上裝飾著守寡的少婦,
遍地孤兒,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
父母的眼淚隨著你的波浪,
………………
壹
文章的開頭:麥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盡頭。牲口圈的兩扇小門朝著北面的頓河。在長滿青苔的灰綠色白堊巨石之間有一條八沙繩長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貝殼,河邊被水浪沖擊的鵝卵石形成了一條灰色的曲岸。再過去,就是微風吹皺的青光粼粼的頓河急流。東面,在用紅柳樹編成的場院籬笆外面。是黑特曼大道,一叢叢的白艾,馬蹄踐踏過的、生命力頑強的褐色車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后面,是飄忽的蜃氣籠罩著的草原。南面,是白堊的山脊。西面,是一條穿過廣場、直通到河邊草地去的街道。
對了,就是這個開頭,不用看了,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差到哪里去。為什么,首先就是這文字非常順,讀起來口齒生香。另外你看下文章的描寫語言,一開始就采用拉鏡頭的手法,遠近結合當中的味道非常足。這種在空間上選取跳脫的能力就不是一般作家能夠控制的。另外,作家畢竟是要寫一部史詩一樣的作品,所以注意下他選取的景物,基本都是比較大氣的東西。在這段之后文章才開始走向關于人物的。但是文章沒有直接就進入到主人公的描寫當中,而是描寫了一段長遠的歷史,這非常有趣,因為這段事情根本就和文章沒有關系,甚至說你就把這段文字給刪掉也不會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墒亲髡邽槭裁椿ㄙM苦心去寫這樣的一段歷史,而且放在開頭?要知道這樣的文字放在開頭是比較危險的,畢竟讀者一開始讀的就是這一章節(jié)。作者寫的頓河,作為哺育哥薩克的一條河流,它就不能只是在空間上廣闊,它在時間長流上也必須具有魅力。換句話說,這么一段文字是給這本書奠定基礎的。給人的感覺是,在靜靜的頓河上,作者所描寫的只不過是長流中的一段。
貳
我覺得全書最為精彩的地方就在第六卷第九章,這里作者描寫的是哥薩克搶劫紅軍家屬戰(zhàn)利品的場景。要說這樣的情節(jié)很難寫出精彩,而且很容易寫出一股子人道主義精神,很多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不但造成和全文的氣息不調(diào),而且讓整個文章充斥了一種廉價酸腐味。但是,來看肖洛霍夫是怎么寫的。肖洛霍夫安排了一個人去強搶紅軍家屬的財物,這個人是不是別人,而是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這看上去好像沒有怎么樣,但是你要知道,潘苔萊在這之前是個什么人,地地道道,老老實實的傳統(tǒng)的哥薩克,在這個畫面之前肖洛霍夫在寫道這個人物的時候幾乎就從來都是正面的形象(哪怕不是正面的形象,也從來都沒有任何的批判)就是在這個畫面里潘苔萊這個人物突然就變壞了,整個形象突然坍塌,又突然立了起來,圓滿了起來。這個很出人意料,但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就必須要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東西,要不然讀者看到了開頭就看到了結尾那還有什么意思?當然,所有的突然都必須要有一個邏輯支撐著(這邊的邏輯就是潘苔萊是一個把家業(yè)看得比較重的人,事實上任何一個哥薩克農(nóng)民都是這樣,潘苔萊根本就是其中一個最普通的一員。當然寫到這邊我還不會說這一部分是全文最為精彩的地方,這邊就起了一個沖突,這種行為被男主人公葛利高里給看見了,這既是描寫潘苔萊也是描寫葛利高里更是描寫兩個人身處亂世處世的不同哲學。這還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文章出來一個人物和潘苔萊對話,這個人是達利亞。要說達利亞搶東西我一點也不奇怪,但是她卻扮演了一個責備的角色。文章是這樣寫的:車尾的東西上又裝了一個浴室熱水器,是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從洗澡間的爐灶上拆下來的,他剛剛拿到馬車邊,達利亞就責備說:爸爸,您連大糞都不放過!我不太清楚原文是怎么樣的,但是這個翻譯是非常到位的,必須是責備,必須是您,必須是感嘆號和省略號連用。
叁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恢弘的作品,從大場面到細節(jié)上展現(xiàn)了在世界大戰(zhàn)到蘇聯(lián)國內(nèi)戰(zhàn)爭結束這段時間內(nèi)頓河流域哥薩克們的命運。龐大復雜的歷史事實與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幅長長的而內(nèi)容充實的畫卷。這段歷史正如大河一樣壯闊,但就情節(jié)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開頭以及結尾的部分。
喜歡開頭是喜歡這種純粹的人類情感,這種樸素而充滿了人性美的生活。在這里作為開頭的純真快樂的生活也許就如同了人類的童年,漸漸地,你就要與污濁斗爭或者墜入其中。這樣的生活是不能永久的,歷史也在過獨木橋,誰不用力擠,誰就掉下去。
喜歡結尾是因為我覺得結尾這一部分是全篇最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上是最具有張力的。
他對孩子的思念戰(zhàn)勝了一切,決定不顧危險回家去那是他的人生中還剩下的,精神可以依靠的地方。
肆
其實葛利高里所代表的也是哥薩克的歷史,葛利高里反復地重新選擇陣營,與歷史上哥薩克們一會兒倒向波蘭、一會兒倒向俄羅斯又或者尋求土耳其的支持這種行為本身是一致的。當然了,這與哥薩克的由來密切相關,哥薩克是追求自由的逃離土地束縛的群體,他們英勇善戰(zhàn),參加戰(zhàn)斗要自備馬匹,經(jīng)常表達對不會騎馬的莊稼佬出身的紅軍的鄙夷態(tài)度。他們處于政權管束不到的地方,反而提供了他們利用各大政權的機會,因為他們勢力強大,其他政權有時不得不與其進行政治交易。
葛利高里在戰(zhàn)爭中受傷之后,接觸到了有紅色信仰的人,于是他對于沙皇的崇敬意識受到了沖擊。隨后葛利高里已經(jīng)接受了紅色的信仰。在對白軍的戰(zhàn)斗中,葛利高里認識到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他漸漸開始懷疑自己的紅色信仰。同時,他由于受傷而得到了返回家鄉(xiāng)的機會。在家里,葛利高里坦白自己支持蘇維埃,頓時就受到了父親的怒罵!當時他的哥哥彼得羅正在為白軍服務,也對葛利高里進行了勸說。無疑地,當時哥薩克們都覺得,紅軍對于哥薩克是不利的,于是更愿意支持白軍。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建立自己的政權,而不是歸屬于蘇維埃。當紅軍從前方打過來的時候,葛利高里所在的村子開了一次會,在會中大家表示要抵抗紅軍保衛(wèi)家鄉(xiāng)。在哥薩克們俘虜了本丘克以及波喬爾科夫等赤衛(wèi)軍首領的時候,村民們都憤怒地譴責他們背叛了哥薩克,在群情激奮之中,哥薩克們給俘虜?shù)某嘈l(wèi)軍判下了死刑。
葛利高里和他的哥哥彼得羅在路線的選擇上出現(xiàn)了分歧,彼得羅勸說他打消投奔紅軍的打算。進行了幾次與布爾什維克的戰(zhàn)斗之后,葛利高里漸漸地憎恨起布爾什維克起來,認為他們侵犯了哥薩克的村莊和土地。到后來,彼得羅死在紅軍的槍下,葛利高里對于紅軍的仇恨進一步加深了。不過頓河軍徹底失敗后,葛利高里就加入了紅軍追擊殘部。
誠如葛利高里所想,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
伍
作者所塑造的葛利高里絕不是英雄人物,不是那種高大全的形象。他還有粗俗的哥薩克習慣,在感情上三心二意。但他還有傳統(tǒng)哥薩克正直、勇敢的氣質(zhì)。
說到他的三心二意,在當下的觀念中,是非常錯誤的。在書里的時代,也不正確。葛利高里就不應該在愛上阿克西尼亞之后還娶娜塔莉亞。娜塔莉亞的悲劇是葛利高里一手造成的,絕望時娜塔莉亞自殺未遂,但后來葛利高里回心轉(zhuǎn)意,這段時光是娜塔莉亞嫁過去后唯一幸福的時光。第二次絕望時,娜塔莉亞真的就死了。
如果要說諒解的話,只能說,葛利高里是一個不屈從于現(xiàn)實的人、直白地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敢于追求自己生活的人。當他發(fā)現(xiàn)他也許會和娜塔莉亞過上幸福的生活時,便娶了娜塔莉亞。當他發(fā)現(xiàn)生活不如意,他還是選擇了跟阿克西尼亞出逃。他是個莽夫,情感上的莽夫,他沒有考慮到他倒向阿克西尼亞或者娜塔莉亞都會給另一方帶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
總體來說,最用筆力構造出來的葛利高里并不是一個精神上能贏得尊敬的人。
靜靜的頓河,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甚至有點冷情,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帶著無限的憂郁、惆悵,流露出一絲一縷的淺淺的哀愁。飽含著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了那種對人類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參軍入伍,軍隊生活寂寞無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慣軍隊里的人的作風,軍官對士兵殘酷無情,還有那些士兵們強奸婦女,這些都使他憤慨,身為讀者的我也感受到當時水深火熱的處境。殺人的行為讓葛利高里的腳步變得又亂又沉,內(nèi)心感到痛苦。在離維奧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涼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幾個押送的哥薩克慘無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臉上來來回回地劃了幾刀。他們解開褲子,一面叫罵,一面對著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來。他們對著血肉模糊的軀體罵夠了,然后一個哥薩克踩住輕輕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軀,斜砍一刀,把頭割了下來。最沒有渲染的文字卻越是帶來強大的沖擊力。我不知道為什么那些在戰(zhàn)爭中肆意殺害敵人,甚至是殘暴剝奪別人生命的那些人為何能夠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敵人,信仰也罷,為何一定要如此殘暴?這就讓我聯(lián)想到在南京大屠殺中,那些殘忍的以殺害手無縛雞之力的民眾為樂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寢食得安?一個人,總是該有善惡、內(nèi)疚之心吧,而喪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憑什么稱之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實本來除了賠償金錢,他不沒有義務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為心懷愧疚,因為責任感,他毅然承擔起了照顧死者家屬的責任,這就是人性的差別吧,我想。不管何時,信仰也罷,我們都要保持著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丟失我們的本性!
小說中有很多環(huán)境描寫,篇幅也很宏大,人物眾多,從中反映了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將軍,下至一般群眾,個性都塑造得很鮮明,其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動。肖洛霍夫用細致入微的筆描繪出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匠人構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鄉(xiāng)村,對鄉(xiāng)村方言的運用,大量的哥薩克歌謠穿插其間,或悲或喜,信手拈來,神韻自成。因為作者的心屬于那片土地,因為作者愛那片土地,所以,無需取巧,一切盡在掌握中?;谧髡邔︻D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jié)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有渾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事件的發(fā)展,你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該是別的樣子的。肖洛霍夫繼承并發(fā)展了托爾斯泰那種把道德意識與審美意識相結合的美學傳統(tǒng),面對現(xiàn)實,譜寫了一部悲劇主題的偉大史詩,運用了一種不同于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原則,即:不粉飾現(xiàn)實,不拔高人物,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這幾點看似簡單,但在當時萬馬齊喑的蘇聯(lián)文壇卻很是難能可貴的。他曾告誡年輕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違背真實,便會引起讀者的懷疑,讀者會想,在大的問題上可能他也會撒謊。面對現(xiàn)實,敢于秉筆直書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現(xiàn)實主義美學上的獨特性。
相關推薦
閱讀有助于獲取更有價值的知識內(nèi)容,許多讀者閱讀完作品后都會有深刻的感觸。但如何寫出讓人難忘的讀后感呢?在我的觀點里,“靜靜的頓河讀后感”是眾多文章中的佳作,非常值得一讀。...
在空閑的時候,讀一本好書,既能增添些許雅趣,還能增長才智,讓我們共享快樂。毫無疑問,某些作品就像是一本我們值得學習的好書。寫讀后感可以促使我們更深入地品味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必須包含哪些方面呢?為了滿足您的需求,我們特別制作了這篇“靜靜的頓河讀后感”,希望本文內(nèi)容對于您有所幫助!...
閱讀,是一種多功能的活動,能夠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在讀作者寫的作品,我們常常被書中的內(nèi)涵折服。?透過文字勾勒出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如何寫一篇令人覺得不錯的作品的讀后感呢?靜靜的頓河讀后感是我們從網(wǎng)絡收集和整理的,僅供你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書雖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我,豐富我們的生活,作品令我感慨居多。怎么書寫一篇屬于自己的讀后感呢?今天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靜靜的頓河讀后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