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件。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因此就需要老師自己花點時間去寫。?教師關注教案和課件的設計和使用,把握教學方向,寫好教案課件的重點在哪里?我們?yōu)榇蠹覝蕚淞诉@篇關于“八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件”的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基礎上,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數(shù)單位的含義。
2、通過分數(shù)的學教學重點: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shù)的意義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三年級上學期我們已初步學生:
師:誰能說出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生說師板書。
師總結引入新課:從以上看來同學們對分數(shù)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關于分數(shù)的知識還有很多,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進一步研究分數(shù)。
二、探究新知
(一)分數(shù)的產(chǎn)生
1、出示米尺:同學們這是什么?(生:米尺)知道干什么用的嗎?(生:測量用的)好我們一起測量我們的黑板(或人的身高),老師量時要認真觀察,看會遇到什么問題,想一想應如何解決?(生:最后測量時不夠一米了)
師:(出示情景圖)其實古人也發(fā)現(xiàn)類似的情況:他們用打了結的繩子來測量石頭的長度,每兩個結之間表示一個單位長度。發(fā)現(xiàn)這塊石頭長3段多一點。這時旁邊記錄人提出疑問:剩下的不足一段怎么記哪?
2、(出示一個西紅柿圖:)同學們,把1個西紅柿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能分得一個完整的西紅柿嗎?
3、教師小結:生活中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shù)的結果,要想準確表示結果,這時常用分數(shù)來表示,這樣分數(shù)就產(chǎn)生了。(出示并板書:分數(shù)的產(chǎn)生)
T:小結:我們通過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等都可以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得
3、教師總結:課件出示圖,像這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像這樣的一個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shù)1來表示,這個1在數(shù)學上通常叫做單位“1”。
板書: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shù)1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齊讀)
誰能說說自然數(shù)1與單位“1”有什么不同嗎?生:………
我們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分,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所以分數(shù)的意義是: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的數(shù)就叫分數(shù),齊讀一遍
(同學們表現(xiàn)得非常棒,同學們看看看生活中的單位“1”。出示圖)
四、鞏固訓練大闖關(看誰反應快、回答得對):
(出示練五、總結:通過學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掌握假分數(shù)化成帶分數(shù)的方法,能正確地把假分數(shù)化成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
教學重難點
學學一、復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分類,把假分數(shù)取出來,讓學生觀察。
2.觀察以上假分數(shù),根據(jù)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這一特征,假分數(shù)可以分為幾類?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
3.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來一起學二、探究新知。15分鐘)
教學例3。
1.把3/3 8/4化成整數(shù)。
(1)課件出示例3(1)的圓形圖,提問:分別用分數(shù)怎樣表示?
(2)討論:如何把3/3、8/4化成整數(shù)?
2.把7/3 、6/5化成帶分數(shù)。
(1)提問:7/3 、6/5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shù),這種情況怎樣轉化?
(2)交流討論方法。
(3)學生在練小結:把假分數(shù)化成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的方法。
學案
1.根據(jù)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的意義進行分類,匯報交流。
2.交流假分數(shù)的分類情況。
3.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小結。
三、鞏固練四、課堂總結。(5分鐘)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課后小結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假分數(shù)化成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的方法。教學主要采用方法算理,概念結合,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假分數(shù)化成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的方法,既可以由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導出,又可以根據(jù)分數(shù)的意義來解釋假分數(shù)化成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的結果,結合直觀圖解釋。教學時,先讓學生探索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優(yōu)化各自的想法,教師做“畫龍點睛”式的引導。
課后八又七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寫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1.讀出下面的帶分數(shù)。
3 1/8讀作:_____________
70 3/57讀作:_____________
2 4/79讀作:_____________
2.寫出下面的帶分數(shù)。
八又七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寫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答案:8 15 23
3.填一填。
(1)23÷9= ( )/( )
(2)6= 12/( ) =( )/3 = ( )/5 = 24/( )
(3)3 1/2讀作( ),它的分數(shù)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分數(shù)單位。
4.做同一種零件,張師傅2小時做17個,李師傅3小時做20個,誰做得快些?(化成帶分數(shù)再比較)
答:張師傅做得快。
板書
假分數(shù)化成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當分子是分母的倍數(shù)時,能化成整數(shù),商就是這個整數(shù);
當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shù)時,能化成帶分數(shù),商是帶分數(shù)的整數(shù)部分,余數(shù)是分數(shù)部分的分子,分母不變。
16.1.2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2.會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將分式變形.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2.難點: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將分式變形.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是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將分式變形.突破的方法是通過復習分數(shù)的通分、約分總結出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導出通分、約分的概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地將分式變形.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學生觀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相應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這個整式,填到括號里作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變.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進一步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進行約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約分是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通分是要正確地確定各個分母的最簡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教師要講清方法,還要及時地糾正學生做題時出現(xiàn)的錯誤,使學生在做提示加深對相應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習題16.1的第5題是: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這一類題教材里沒有例題,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號,改變其中任何兩個,分式的值不變.
“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是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的應用之一,所以補充例5.
四、課堂引入
1.請同學們考慮:與相等嗎?與相等嗎?為什么?
2.說出與之間變形的過程,與之間變形的過程,并說出變形依據(jù)?
3.提問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讓學生類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五、例題講解
P7例2.填空:
《17.1 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能夠判斷一個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2.能夠?qū)⒁辉畏匠袒癁橐话阈问讲⒋_定a,b,c的值.
二、(重)難點預見
重點:知道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夠判斷一個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能夠?qū)⒁辉畏匠袒癁橐话阈问讲⒋_定a,b,c的值.
三、學法指導
結合教材和預習學案,先獨立思考,遇到困難小對子之間進行幫扶,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過程
開場白設計: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數(shù)學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它在實際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什么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這樣的方程怎么解答呢?它又能解決哪些問題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學習《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節(jié)課,同學們肯定有很多新的收獲.
1、憶一憶
在前面我們曾經(jīng)學習了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指的是什么含義?一次呢?你能猜想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嗎?
學法指導:
本節(jié)課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先讓學生回憶一元一次方程.學習四邊形可以讓學生回憶三角形,學習四邊形的邊、角、頂點,可以讓學生回憶三角形的邊、角、頂點,則可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想一想
請同學們根據(jù)題意,只列出方程,不進行解答:
(1)一個矩形的長比寬多2cm,矩形的面積是15cm,求這個矩形的長和寬.
(2)兩個連續(xù)正整數(shù)的平方和是313,求這兩個正整數(shù).
(3)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長都是整數(shù),它的斜邊長為13cm,兩條直角邊的差為7cm,求兩條直角邊的長.
預習困難預見:
(1)學生在列方程時沒有搞清楚平方和與和的平方的區(qū)別,以至于把方程列錯了.
(2)學生在解答第(3)題時,設未知數(shù)時忘記帶單位.
(3)還有的同學沒有注意只列方程,以至于學生列出方程后嘗試著解方程,導致耽誤了一些時間.
改進措施:
教師巡視指導,發(fā)現(xiàn)失誤及時引導;小組內(nèi)互查,辯論,質(zhì)疑.
3、議一議
請同學們將上面的方程按照以下要求進行整理:
(1)使方程的右邊為0(2)方程的左邊按x的降冪排列.我們會得到:
① ② ③
你能發(fā)現(xiàn)上面三個方程有什么共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定義中著重強調(diào)了幾點?哪幾點?如果給你一個方程,讓你判定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關鍵看哪幾方面?
學法指導
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讓同學們剖析定義,總結判定一個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4、試一試
下面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嗎?為什么?
①ax-x+2=0;②-x+x=0;③x=1;④-2x+1=0;⑤x+y-1=0; ⑥2x+3=2-x;⑦y-4y=0
方法提升:
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可知,只有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①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③未知數(shù)的最高次數(shù)是2,這樣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否則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條件的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口訣生成:
判斷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難,三個條件要找全:一元,二次,整式判,正確答案就出現(xiàn).
5、學一學
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為ax+bx +c =0(a,b,c為常數(shù),a0)的形式,稱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bx,c 分別稱為這個方程的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shù)項,a,b分別稱為二次項系數(shù),一次項系數(shù).你能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項系數(shù),一次項系數(shù),常數(shù)項嗎?請你用a,b,c表示出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圖案最常見的構圖方式:軸對稱、平移、旋轉……,理解簡單圖案設計的意圖。認識和欣賞平移,旋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夠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的組合,設計出簡單的圖案。
2、能力目標:經(jīng)歷收集、欣賞、分析、操作和設計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
3、情感體驗點:經(jīng)歷對典型圖案設計意圖的分析,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重點與難點:
重點: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及它們的組合進行的圖案設計。
難點:分析典型圖案的設計意圖。
疑點:在設計的圖案中清晰地表現(xiàn)自己的設計意圖
教具學具準備:
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圖案、圖標的剪貼、臨摹以及。多種常見的圖案及其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逐個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圖案,并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每種圖案標志的對象。(展示課本圖3—23)
明確在欣賞了圖案后,簡單地復習旋轉的概念,為下面圖案的設計作好理論準備。對教材給出的六個圖案通過觀察、分析進行議論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圖案的設計中常常運用圖形變換的思想方法,為學生自己設計圖案指明方向。其中圖(1)、(2)、(3)、(4)、(5)、(6)都可以通過旋轉適合角度形成(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每個旋轉的角度和旋轉的次數(shù)及旋轉中心的位置),另外圖(2)、(3)、(5)也可以通過軸對稱變換形成(可以讓學生指出對軸對稱及對稱軸的條數(shù)),而圖(2)可以通過平移形成。
2、課本
1 欣賞課本75頁圖3—24的圖案,并分析這個圖案形成過程。
評注:圖案是密鋪圖案的代表,旨在通過對典型圖案的分析欣賞,使學生逐步能夠進行圖案設計,同時了解軸對稱、平移、旋轉變換是圖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題解答的關鍵是確定“基本圖案”,然后再運用平移、旋轉關系加以說明,注意旋轉中心可以為圖形上某一特征的點。
評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個為基本圖案,然后通過變換得到。而且變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圖案通過軸對稱變換得到左上圖和右下圖。
(二)課內(nèi)練習
(1) 以小組為單位,由每組指定一個同學展示該組搜集得到的圖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圖形,用平移、旋轉、軸對稱、中心對稱等方法進行圖案設計,并簡要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三)議一議
生活中還有那些圖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轉?分析其中的一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四)課時小結
本課時的重點是了解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是圖案設計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這些變換設計出一些簡單的圖案。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圖案的設計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認識?(可以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多種方法來設計,而且設計的圖案要能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再就是圖案的設計一定要新穎,獨特,這樣才能使人過目不忘,達到標志的效果。)
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五)延伸拓展
進一步搜集身邊的各種標志性圖案,嘗試著重新設計它,并結合實際背景分析它的設計意圖。
我是遼陽縣唐馬中學的張海英我上課的內(nèi)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三節(jié)《菱形》。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生分析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一談我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菱形》緊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平行四邊形的判別》之后,縱觀整個初中數(shù)學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與判別之后,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jīng)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jié)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xù),又是后面學習矩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又為九年級進一步學習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奠定基礎。
(二)鑒于本節(jié)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菱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悉菱形的有關性質(zhì)和判別條件,并能靈活運用。
2、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探索菱形的性質(zhì)和判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數(shù)學活動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現(xiàn)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菱形的性質(zhì)與判別方法
難點:性質(zhì)與判別方法的靈活運用
二、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準備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觀察討論——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教學中引導學生經(jīng)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于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借助教具演示,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zhì)與判別,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學生分析與學法指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幾何圖形也包括菱形,但學生對這一圖形的認識是直觀的、膚淺的,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利用原有直觀感知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為基礎,探索菱形的性質(zhì)及判別方法,又要嘗試利用它們解題。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具體圖片導入新課。
(二)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鼓舞學生樹立信心,完成目標。
(三)通過課件演示,一般平行四邊形變?yōu)榱庑蔚倪^程,得出菱形定義,對比兩圖形異同點得出菱形的性質(zhì)
(四)通過剪菱形探索菱形的判別方法。
(五)通過判別正誤,例題教學,自我檢測來嘗試運用、鞏固菱形的性質(zhì)、判別
(六)回顧學習目標,檢驗完成情況,談談本節(jié)收獲。
(七)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布置作業(yè)。
教學內(nèi)容:不確定性
教學目標:
1.結合擲硬幣的游戲,通過豐富的生活實例體驗一些事情發(fā)生的不確定性,感受簡單的隨機現(xiàn)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來描述簡單事件發(fā)生的情況,并能夠列出簡單的隨機現(xiàn)象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教學重點:能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確判斷。
教學難點:能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和結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師拋硬幣,讓生猜想哪個面可能朝上?生: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可能性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轉轉盤,感受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猜想:
出示四個轉盤:圖
猜測:轉動①號盤,指針停在哪種顏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號呢?讓生獨立猜測,并說一說想法。板書: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體驗:以小組為單位各做10次實驗。
(提示分工:一人轉轉盤,等指針停止后,把指針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轉;小組學生輪流填表。全班分四個組,分別轉①②③④轉盤。)
(1)匯報,全班交流。
2、紙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猜想:拋出紙杯后,紙杯落地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同桌交流并回答。
(2)實驗驗證:
每人重復做5次,并記錄表中。投影出示落地的情況
(3)、匯報交流。
(4)、師生小結。
3、摸球感知,進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問題:(要求:先讀題,理解題意,獨立填寫)
分組實驗加以驗證、結論。
(2)、討論:(課本76頁)師:一次摸出兩個球,可能出現(xiàn)哪些結果?先讓學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顏色和個數(shù)。
①填表②小組實驗③結論。
三、鞏固練習:
P76試一試。拋出一枚圖釘,可能出現(xiàn)什么結果?列舉出來并驗證。
四、評價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操作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難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工具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投影儀
教學過程
【復】
1.什么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什么是正方體的棱長?
2.指出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并說出長方體的特征。指出正方體的棱長,并說出正方體的特征。
【新課講授】
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在上面分另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
師生共同復觀察后,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理解分析,做一個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是求什么?(這個長方體飯包裝箱的表面積)
先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再分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后把每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3)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交流反饋。
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板書。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6個面的面積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長方體的表面積=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前、后兩個面的面積+左、右兩個面的面積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找什么?這三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6)請同學們嘗試自己解答教材第24頁例2,集體交流算法,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解答計算正方體表面積的。
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課后板書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 ×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描寫自然環(huán)境的有關句子。
3.理解課文內(nèi)容,繼續(xù)學習運用抓住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課文蘊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敘述順序,了解環(huán)境描寫,人物心理描寫在表達上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以蘆笛為主線,展開教學。
2.以讀為主,抓住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課文蘊涵的感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經(jīng)風雨、見世面,接受實際鍛煉,對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體會爺爺良苦用心的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音樂(海浪的聲音、蘆笛的聲音、暴風雨的聲音)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層次。
2.講讀課文第一段。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初步了解作者寫作目的。
2.感受第一段中描繪的美景,體會強強對爺爺小屋的向往。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體會笛聲的特點。
2.感受第一段中描繪的美景,體會強強對爺爺小屋的向往。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整體感知。
1、同學們見過蘆笛嗎?出示課件:放在這爺爺嘴邊的就是蘆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葦葉三折兩卷而成的,它的聲音可美妙呢,想聽嗎?課件播放。
2、有一個叫強強的孩子非常喜歡他爺爺做的蘆笛,聽爺爺吹蘆笛的時發(fā)出的美妙聲音。因為這蘆笛還發(fā)生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呢!這是怎樣的一次不平常的經(jīng)歷,它給這個孩子帶來什么收獲,請大家一起《爺爺?shù)奶J笛》,走進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3、板書課題并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詞語,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2、邊讀邊想: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作者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體會到的?
三、檢查初讀,了解學生初讀情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讀后正音。
2、指名說說課文主要內(nèi)容及揣摩到的寫作目的,并讀出體現(xiàn)寫作目的的語句。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想想這悠揚的笛聲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邊在文中。畫出有關的句子。
2、交流并歸納笛聲的特點:悠揚、清脆、神奇
3、以蘆笛為線索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五、學習第一次蘆笛聲。
1、過度:悠揚的蘆笛聲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指名讀第一段:其他同學思考:第一次蘆笛聲是強強親耳聽到的嗎?(不是,是想象的)你從哪知道的?(在強強的想象里,爺爺?shù)男¢l屋是個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誰來讀一讀。
碧藍碧藍的海水就踩在腳下。白天,成群的海鳥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萬點螢光閃閃爍爍。
①指導朗讀:碧海藍天,海鷗翱翔,星星閃爍,多么富有詩意的景致??!你能體會后,再來讀一下嗎?(板書:美麗)
②出示圖片欣賞,自己練習,齊讀。
③引讀:更有趣的是??
過渡:在美麗的大海邊,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叢里,和最疼愛自己的爺爺一起做蘆笛、吹蘆笛,這樣的生活多么令人?(羨慕、渴望、盼望著去看一看、玩一玩)強強對爺爺?shù)男¢l屋充滿了(向往)。(板書:向往)(如果你是強強,你會怎么想?)
④指導朗讀:你能讀出自己的體會嗎?誰再來讀一讀這一段話。(指名讀)
六、課堂練習:
1、抄寫詞語、朗讀課文。
2、抄背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繼續(xù)研讀課文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繼續(xù)學習運用抓住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課文蘊涵的感情。
2.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明白經(jīng)風雨、見世面,接受實際鍛煉,對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體會爺爺良苦用心的愛。
3.了解環(huán)境描寫,人物心理描寫在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體會爺爺良苦用心的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談話導入,并指名背誦第一段。
2.揭示:這節(jié)課我們來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蘆笛聲給小主人公強強帶來了怎樣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讀課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蘆笛聲
1.過渡:讓我們先來學習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蘆笛聲。轉眼就到了葦葉蔥蘢的五月,強強終于來到了盼望已久的爺爺?shù)男¢l屋,看,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
2.學生自讀課文,勾畫有關句子。
3.集體交流。
(1)、出示五月間的海水變得柔和溫潤。拂過強強的臉頰。
①指名朗讀。此時的大海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通過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書:柔和溫潤)
②你感受到了嗎?(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風呢?
此時此刻,你好想說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強強一定和大家發(fā)出了一樣的感嘆。該做更有趣的事了。齊讀4-6小節(jié)。
聽到了清脆的蘆笛聲。真的跟爺爺一起做蘆笛、吹蘆笛,強強心里別提多高興了?。ò鍟焊吲d)
白天,小閘屋周圍美麗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蘆笛聲給強強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快樂)
第三次蘆笛聲
師述:快樂的時光總是讓人感覺短暫,剛才還和爺爺一起吹蘆笛、看海鳥,轉眼夜晚已經(jīng)來臨了,爺爺說:強強是怎么說的?(放心吧,爺爺,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強強說這話的時候會有什么動作嗎?
真棒!你說此時的強強在爺爺面前表現(xiàn)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膽大)
2、我們可不能光聽他說的,要眼見為實,瞧瞧晚上發(fā)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時候變得狂怒起來隨時都有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①指名朗讀。此時的大海變得怎樣了?你見過狂怒的大海嗎?(板書:狂怒)
②強強是躲在被窩里聽大海的聲音,我們也來閉上眼睛體會一下,聽聽狂怒的大海。(放音頻)你覺得夜晚的大海(大海變得可怕了)
③指名讀文:誰再來讀這一段,把剛才體會到的讀出來。(體會大海的兇猛、可怕。)
④讀的真不錯,我們向他學習,一起來讀一讀。
⑤還有哪些話也寫出了大海的兇猛與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個大浪摔打在窗戶上,幾乎把玻璃打碎。
★嘩嘩海水一浪接著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聲,一陣強風把門吹開了,強風裹挾進來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濕漉漉的。
3、若你一人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你會怎樣?(板書:恐懼)(強強與你一樣,此時的他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驚恐萬丈,忐忑不安)?找出有關語句交流。
①強強裹緊被子,蜷縮成一團。他大聲呼喊著:爺爺!爺爺!
②強強嚇得鉆進被窩,連大氣也不敢透。
③強強焦急起來,他想:爺爺呢?爺爺在哪兒?應該去把爺爺找回來。他哆嗦著下了床
④強強縮回腳,又鉆進了被窩。
過渡:(指名讀這四句話)通過這些表現(xiàn),我們感到強強當時(害怕急了、恐懼、)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讓強強感到了巨大的恐懼以外,還有其它原因嗎?(獨自一人在家、年齡很小、擔心爺爺)
放動畫。加深體會,指導感情朗讀。齊讀7---10
4.強強從未經(jīng)過這樣的漫漫長夜,緊張、害怕、孤獨陪伴著他。不知過了多久,在朦朧中,他仿佛聽到了一種奇特的聲音。那是什么聲音?
對,是爺爺?shù)奶J笛!啊,爺爺?shù)奶J笛!
指導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強強的興奮,高興)
5、此時的強強變得怎樣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來了?(蘆笛聲、爺爺、爺爺?shù)恼Z言)(板書: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揚的蘆笛聲將他的恐懼驅(qū)趕得一干二凈。此時此刻這蘆笛聲給強強帶來了什么?風濤中這悠揚的笛聲,那是爺爺在對強強說
②、在這狂風怒潮的黑夜里,爺爺在干什么呢?
③、此時此刻,他又想起來什么呢?出示: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
④、這是爺爺在告訴他什么呢?你怎么來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來說,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學過的名言句子來說。
⑤、引導朗讀體會。
6、總結:課文中出現(xiàn)了三次不同的笛聲,先寫了強強想象中的大海和笛聲;然后寫了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大海和笛聲給強強的感受;最后寫了漫漫黑夜里,風濤里的笛聲。這些笛聲對強強和我們來說,帶來了什么?給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讀懂了的,感悟到的寫下來。
爺爺?shù)牡崖?--------------------------------------------------
7、交流。
三、總結全文,提升認識。
1、小結。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相信同學們在學習完這篇課文后,一定會對這首歌有更深的領悟。(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這節(jié)課的學習)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
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動和心愛的朋友熱情相擁
讓真心的話和開心的淚在你我的心里流動
四、自主作業(yè),課外延伸。
1、搜集與課文中心有關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歡的文中描寫自然環(huán)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讀一讀,背被一背。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變化的魚》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的第三節(jié)。主要內(nèi)容是坐標變化和圖形變換之間的關系。本冊第三章學習了圖形變換的平移和旋轉,本章第一、二兩節(jié)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和如何在坐標系內(nèi)確定一個點,本節(jié)內(nèi)容就是把這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坐標變化和圖形變換之間的關系的一個平臺,在經(jīng)歷圖形的坐標變化和圖形變換的探索過程中,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體會數(shù)形結合思想。該課時內(nèi)容在整個中學數(shù)學學習中是一個轉折點,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為相似、位似、函數(shù)及其圖象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且這一節(jié)內(nèi)容,將向?qū)W生明確提出數(shù)形結合這一思想,要求學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建立模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級學生大部分處于城鄉(xiāng)結合部,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偏弱,課堂主動性不夠。對于本節(jié),在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簡單的圖形變換以及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為本節(ji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本節(jié)內(nèi)容也不是兩種知識的簡單疊加,由于二者的綜合,加大了知識的深度,給學生的理解上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本節(jié)的內(nèi)容實際來進行設計。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上點的坐標變化與圖形的平移、拉伸、壓縮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體會點與坐標一一對應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jīng)歷圖形坐標變化與圖形的平移、伸長、壓縮之間的關系的探索過程,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形結合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觀察、思考、交流、類比、歸納、動手操作等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歸納能力。
四、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并掌握圖形坐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
難點:坐標變化和圖形拉伸、壓縮間的關系。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的本質(zhì)在于引導,引導的藝術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數(shù)學課上得生動、有趣、高效,所以本節(jié)課采用的教法為:
(1)情景式教學法:課堂開始通過多媒體動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探究式教學法:將啟發(fā)、誘導貫穿教學始終,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動手、動腦、動嘴,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所以學法確定為:
(1)探究學習法。把問題留給學生,引導他們?nèi)ソ鉀Q問題。
(2)合作學習法。和小組的同學一起探討、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去解決問題。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的體現(xiàn)過程,是教法學法的實施過程,是教學理念的展現(xiàn)過程,是使知識與能力在現(xiàn)實背景中自然呈現(xiàn)的過程。結合本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及重難點教學過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課導入——探索新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鞏固拓展”。
教學環(huán)節(jié)師生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一段動畫,在動畫和音樂聲中,讓學生進入課堂狀態(tài),同時,讓學生對本堂課產(chǎn)生好奇和疑問。利用優(yōu)美的音樂和動畫,激發(fā)學生的探識欲望
新課導入課件中直接演示作圖過程:在坐標系中標出以下點:(0,0)(5,4)(3,0)(5,1)(5,—1)(3,0)(4,2),(0,0),并順次連接。
問題:所作圖形象什么?
通過多媒體,在坐標系中拖動一條可以隨意移動的直線魚,讓學生觀察,在這條魚移動的過程中,什么發(fā)生了變化?什么沒變?
讓學生討論總結出自己的結論,教師不作任何說明。
要求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去作圖:讓魚向右移動3個單位。
作出圖形,比較所作圖形是否和所得結論吻合。
多媒體演示作圖過程和前后兩條魚的變化過程。開門見山的直接作圖,既復習了前面所學知識,又讓學生對本節(jié)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有了初步的認識。
問題引入。
探索新知想一想議一議
一、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由學生直接說出:當向左游動2個單位時,圖形的坐標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向上或向下游動2個單位時,圖形的坐標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通過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驗證學生的答案。
二、針對一般情況,當坐標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時,圖形橫向平移或縱向平移?
由前面的作圖和演示,學生已經(jīng)知道:要讓魚移動,必須改變圖形的坐標。再次在坐標系中拖動那條可以隨意移動的魚,讓學生在已有一定認知之后再來仔細觀察,思考,總結更全面的規(guī)律。
綜合學生的結論,引導他們得出如下結論:
當縱坐標不變,橫坐標增加時,圖形向右平移;縱當坐標不變,橫坐標減少時,圖形向左平移。橫坐標增加或減少a(a>0)時,圖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個單位。
當橫坐標不變,縱坐標增加時,圖形向上平移;當橫坐標不變,縱坐標減少時,圖形向下平移??v坐標增加或減少a(a>0)時,圖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個單位。把整個探索過程交給學生去做,教師只作為一個協(xié)助者,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動手操作等過程得出結論,既能加深對本節(jié)內(nèi)容的印象,又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和解決數(shù)學的能力。
教學環(huán)節(jié)師生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舉一反三想一想議一議并回答
1、對于前面的結論,反過來是否成立?
讓學生仔細對照所作圖形,充分思考,鼓勵他們?nèi)ビ懻摗?/p>
2、觀察以下圖形,藍、黑魚是在紅魚的基礎上怎樣變化而來的,坐標發(fā)生怎樣的變化?(1紅,2藍,3黑)
(1)第二條是第一條向左平移4單位得到,橫坐標減少4;第三條是第一條向右平移6單位得到,橫坐標增加6。
(2)第二條是第一條向上平移4單位得到,縱坐標增加4;第三條是第一條向下平移5個單位得到,縱坐標減少5。
(3)第二條是第一條向左平移5個單位向上平移3個單位得到,橫坐標減少5縱坐標增加3;第三條是第一條向右平移3個單位向下平移4個單位得到,橫坐標增加3縱坐標減少4。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學到了當縱坐標或橫坐標改變時,圖形將縱向或橫向平移,在此基礎上來讓學生自己得出當圖形改變時點的坐標改變的規(guī)律,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利用擴散思維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環(huán)節(jié)師生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觸類旁通大膽猜測: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當魚的橫、縱坐標增加或減少時,魚就能左右游動或是上下游動?,F(xiàn)在,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當坐標擴大或縮小一定的倍數(shù)關系時,魚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由學生猜測討論,并和其他組的同學分享本組的結論。
在學生都有自己結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作圖:
作圖驗證按以下要求作圖:在第一條魚的基礎上橫坐標擴大為原來的2倍;
作完圖形和周圍同學比較是否一樣;所得圖形和猜測所得結論是否吻合。
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依次說出以下幾種情況的結論:
當(1)橫坐標縮小為原來的
(2)縱坐標擴大為原來的2倍
(3)縱坐標縮小為原來的
討論活動:由學生分組討論圖形平移和坐標變化之間的關系,然后組織學生進行闡述,最后集合學生結論總結規(guī)律:
規(guī)律:當橫坐標擴大為原來的n倍(n>1)(或縮小為原來的)時,圖形被橫向拉伸為原來的n倍(或被壓縮為原來的);
當縱坐標擴大為原來的n倍(或縮小為原來的)時,圖形被縱向拉伸為原來的n倍(或被壓縮為原來的)
拓展思考:當(1)橫、縱坐標擴大為原來的2倍;
(2)橫、縱坐標縮小為原來的。
圖形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這一部分的設計,還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一般方法“大膽猜測——小心驗證——合理求證”,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探索能力
教學環(huán)節(jié)師生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鞏固拓展歸納鞏固:
引領學生學生復習圖形平移,圖形拉伸、壓縮和坐標變化之間的關系鞏固本節(jié)所學知識點
課外思考
圖中紅、藍色的魚與黑色的魚對應頂點的坐標之間有什么關系,這些魚可以看作黑色的魚如何變化而來的?圖中紅色的魚與藍色的魚對應頂點的坐標之間有什么關系,你能將紅色的魚通過適當?shù)淖兓玫剿{色的魚嗎?請寫出具體變化過程。
課堂內(nèi)外的延伸
課外拓展:
課本P165第3題
七、評價與反思
1、這一節(jié)課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利用多媒體演示,通過猜測、分組討論、動手作圖等方式幫助學生在探索圖形變換和坐標變化之間關系的過程中,獲得數(shù)學知識。
2、教學過程中注重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注重過程評價,注重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評價。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交流討論。
3、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數(shù)學問題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樣建立數(shù)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從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去找到數(shù)學的美,把數(shù)學和生活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形象生動的一面。
4、存在問題:由于學生還沒有經(jīng)歷過圖形相似的學習,對于圖形的拉伸和壓縮可能有一定的難度。解決辦法:讓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積極動手去驗證,自己得出結論,加深他們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在學習與生活中,經(jīng)常要研究一些數(shù)量關系,先看下面的問題.
問題1如圖是某地一天內(nèi)的氣溫變化圖.
看圖回答:
(1)這天的6時、10時和14時的氣溫分別為多少?任意給出這天中的某一時刻,說出這一時刻的氣溫.
(2)這一天中,最高氣溫是多少?最低氣溫是多少?
(3)這一天中,什么時段的氣溫在逐漸升高?什么時段的氣溫在逐漸降低?
解(1)這天的6時、10時和14時的氣溫分別為-1℃、2℃、5℃;
(2)這一天中,最高氣溫是5℃.最低氣溫是-4℃;
(3)這一天中,3時~14時的氣溫在逐漸升高.0時~3時和14時~24時的氣溫在逐漸降低.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間t(時)的變化,相應地氣溫T(℃)也隨之變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還有其它類似的數(shù)量關系呢?
二、探究歸納
問題2銀行對各種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規(guī)定了相應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國工商銀行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規(guī)定的年利率:
觀察上表,說說隨著存期x的增長,相應的年利率y是如何變化的.
解隨著存期x的增長,相應的年利率y也隨著增長.
問題3收音機刻度盤的波長和頻率分別是用米(m)和千赫茲(kHz)為單位標刻的.下面是一些對應的數(shù)值:
觀察上表回答:
(1)波長l和頻率f數(shù)值之間有什么關系?
(2)波長l越大,頻率f就________.
解(1)l與f的乘積是一個定值,即
lf=300000,
或者說.
(2)波長l越大,頻率f就 越小 .
問題4圓的面積隨著半徑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圓的半徑,S表示圓的面積則S與r之間滿足下列關系:S=_________.
利用這個關系式,試求出半徑為1cm、1.5cm、2cm、2.6cm、3.2cm時圓的面積,并將結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圓的半徑越大,它的面積就_________.
解S=πr2.
圓的半徑越大,它的面積就越大.
在上面的問題中,我們研究了一些數(shù)量關系,它們都刻畫了某些變化規(guī)律.這里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出現(xiàn)了一些數(shù)值會發(fā)生變化的量.例如問題1中,刻畫氣溫變化規(guī)律的量是時間t和氣溫T,氣溫T隨著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它們都會取不同的數(shù)值.像這樣在某一變化過程中,可以取不同數(shù)值的量,叫做變量(variable).
上面各個問題中,都出現(xiàn)了兩個變量,它們互相依賴,密切相關.一般地,如果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例如x和y,對于x的每一個值
一、學習目標:1.經(jīng)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
2.會推導平方差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二、重點難點
重點: 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難點: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征,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學習
你能用簡便方法計算下列各題嗎?
(1)2001×1999 (2)998×1002
導入新課: 計算下列多項式的積.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結論:兩個數(shù)的和與這兩個數(shù)的差的積,等于這兩個數(shù)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講精練
例1:運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計算:
(1)102×98 (2)(y+2)(y-2)-(y-1)(y+5)
隨堂練習
計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結:(a+b)(a-b)=a2-b2
第三十五學時:4.2.2. 完全平方公式(一)
一、學習目標: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及其應用.
2.完全平方公式的幾何解釋.
二、重點難點:
重點: 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幾何解釋,靈活應用
難點: 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結構特征并能靈活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三、合作學習
Ⅰ.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一位老人非常喜歡孩子.每當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時,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們.來一個孩子,老人就給這個孩子一塊糖,來兩個孩子,老人就給每個孩子兩塊塘,…
(1)第一天有a個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給了這些孩子多少塊糖?
(2)第二天有b個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給了這些孩子多少塊糖?
(3)第三天這(a+b)個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給了這些孩子多少塊糖?
(4)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數(shù)與前兩天他們得到的糖果總數(shù)哪個多?多多少?為什么?
Ⅱ.導入新課
計算下列各式,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兩數(shù)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們的平方和,加(或減)這兩個數(shù)的積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四、精講精練
例1、應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1)(4m+n)2 (2)(y- )2 (3)(-a-b)2 (4)(b-a)2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1)1022 (2)992
隨堂練習
第三十六學時:14.2.2 完全平方公式(二)
一、學習目標:1.添括號法則.
2.利用添括號法則靈活應用完全平方公式
二、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添括號法則,進一步熟悉乘法公式的合理利用
難點: 在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中適當添括號達到應用公式的目的.
三、合作學習
Ⅰ.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請同學們完成下列運算并回憶去括號法則.
(1)4+(5+2) (2)4-(5+2) (3)a+(b+c) (4)a-(b-c)
去括號法則:
去括號時,如果括號前是正號,去掉括號后,括號里的每一項都不變號;
如果括號前是負號,去掉括號后,括號里的各項都要變號。
1.在等號右邊的括號內(nèi)填上適當?shù)捻棧?/p>
(1)a+b-c=a+( ) (2)a-b+c=a-( )
(3)a-b-c=a-( ) (4)a+b+c=a-( )
2.判斷下列運算是否正確.
(1)2a-b- =2a-(b- )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添括號法則:添上一個正括號,擴到括號里的不變號,添上一個負括號,擴到括號里的要變號。
五、精講精練
例:運用乘法公式計算
(1)(x+2y-3)(x-2y+3) (2)(a+b+c)2
(3)(x+3)2-x2 (4)(x+5)2-(x-2)(x-3)
隨堂練習:教科書練習
五、小結:去括號法則
六、作業(yè):教科書習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義的條件,分式的值為零的條件;能熟練地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分式的值為零的條件.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分式有意義的條件,分式的值為零的條件.
難點:能熟練地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分式的值為零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1.讓學生填寫[思考],學生自己依次填出:,,,.
2.問題:一艘輪船在靜水中的最大航速為20千米/時,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順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實踐,與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時間相等,江水的流速為多少?
設江水的流速為x千米/時.
輪船順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時間為小時,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時間小時,所以=.
3.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點?它們與分數(shù)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式子都像分數(shù)一樣都是A÷B的形式.分數(shù)的分子A與分母B都是整數(shù),而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思考]引發(fā)學生思考分式的分母應滿足什么條件,分式才有意義?由分數(shù)的分母不能為零,用類比的方法歸納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為零.注意只有滿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這個條件,分式才有意義.即當B≠0時,分式才有意義.
二、例題講解
例1:當x為何值時,分式有意義.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義,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為零,進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圍.
(補充)例2:當m為何值時,分式的值為0?
(1);(2);(3).
【分析】分式的值為0時,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①分母不能為零;②分子為零,這樣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這類題目的解.
三、隨堂練習
1.判斷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當x取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3.當x為何值時,分式的值為0?
四、小結
談談你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yè)
課本128~129頁練習.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所選用的教材為華師大版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數(shù)學實驗教材第四冊。
根據(jù)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教學評價六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教材是初中數(shù)學8年級(下)第18章第3節(jié)第二課時的內(nèi)容,函數(shù)是數(shù)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數(shù)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它揭示了現(xiàn)實世界中數(shù)量關系之間相互依存和變化的實質(zhì),是刻畫和研究現(xiàn)實世界變化規(guī)律的重要模型。第18章,既是學生函數(shù)的入門,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作為本節(jié)內(nèi)容,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變量與函數(shù)》、《函數(shù)的圖像》的基礎上,對函數(shù)意義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一次函數(shù)的性質(zhì)》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現(xiàn)實世界中數(shù)量關系的工具性內(nèi)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jié)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我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確定為:一次函數(shù)與正比例函數(shù)概念、圖像的理解
難點確定為:k、b的取值與一次函數(shù)圖像位置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jīng)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fā)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fā)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或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fā)表見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變量與函數(shù)》、《函數(shù)的圖像》,對函數(shù)的意義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函數(shù)圖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發(fā)展學生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三、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把這兩者充分體現(xiàn)在過程與方法中。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一次函數(shù)和正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是一條直線,熟練地作出一次函數(shù)和正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掌握k與b的取值對直線位置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一次函數(shù)的作圖過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數(shù)圖象的異同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用類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數(shù),體驗研究數(shù)學問題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單到復雜.
四、教學方法分析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根據(jù)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我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lián)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五、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jié)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前面我們學習了用描點法畫函數(shù)的圖象的方法,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畫圖象的步驟:列表、描點、連線,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函數(shù)的圖象.
(1)y=-1/2x;(2)y=-1/2x+2;(3)y=3x;(4)y=3x+2.
教學說明:
第一步、對于函數(shù)(1)應結合以前函數(shù)圖像的作法詳細講解。特別注意學生在列表取值,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正方向、單位長度,描點的正確性等學生作圖的易錯點
第二步、學生自主完成函數(shù)(2)的圖像。
第三步、同學們觀察并互相討論,并回答:你所畫出的圖象是什么形狀?
一次函數(shù)y=kx+b(k≠0)的圖象是一條直線,這條直線通常又稱為直線y=kx+b(k≠0).又因為兩點可以確定一條直線,所以今后畫一次函數(shù)圖象時只要取兩點,過兩點畫一條直線就可以了.
第四步、學生用兩點法作出函數(shù)(3)(4)的圖像。
觀察上面四個函數(shù)的圖象,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直線.請同學舉例對他們的發(fā)現(xiàn)作出驗證.
設計意圖: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fā),作函數(shù)圖像是本節(jié)課深入研究一次函數(shù)y=kx+b(k≠0)的圖象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二)探究歸納
再觀察上面四個函數(shù)的圖象,也就是k、b的取值與一次函數(shù)圖像位置的關系:
(1)y=-1/2x+2是由直線y=-1/2x向上移動2個單位得到的;而直線y=3x+2是由直線y=3x分別向上移動2個單位得到的.
(2)y=-1/2x+2與y=3x+2的交點在同一點,是因為兩條直線的b相同;即直線與y軸的交點縱坐標取決于b.
由此得出結論,兩個一次函數(shù),當k一樣,b不一樣時有共同點:直線平行,都是由直線y=kx(k≠0)向上或向下移動得到;
不同點:它們與y軸的交點不同.
而當兩個一次函數(shù),b一樣,k不一樣時,有共同點:它們與y軸交于同一點(0,b);不同點:直線不平行.
補充說明:由于上述函數(shù)只有b>0的情況,不能體現(xiàn)將正比例函數(shù)向下平移,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完成了b<0時的圖像以利于學生理解圖像向下平移的情況。
設計意圖:現(xiàn)代數(shù)學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jīng)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xiàn)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
(三)實踐應用
1、完成課本例1
注意引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及時反饋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2、完成課后練習.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體現(xiàn)新課標提出的讓更多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發(fā)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huán)節(jié)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nèi)化知識。
(四)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yōu)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幾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yè),提高升華
以作業(yè)的鞏固性和發(fā)展性為出發(fā)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一個延伸??偟脑O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diào)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tài)
六、教學評價
本課教學注意挖掘教材,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以問題為載體,探究為主線,有意識地留給學生適度的思維空間,從不同視角上展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融為一體。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及分式的有關運算法則.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現(xiàn)實情境中的數(shù)學模型.
(二)能力訓練要求
1.使學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識,形成這一章完整的知識體系.
2.進一步體驗“類比”與“轉化”在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分式的運算法則及其分式方程解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學習過程的意識.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使學生在總結學習經(jīng)驗和活動經(jīng)驗的過程中,體驗因?qū)W習方法的大力改進而帶來的快樂,成為一個樂于學習的人.
●教學重點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質(zhì).
2.分式的運算法則.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分式方程的應用.
●教學難點
1.分式的運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的應用.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法
討論交流本章學習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收獲,在反思過程中建立知識體系.
●教具準備
投影片兩張,實物投影儀
第一張:問題串,(記作§3.5A)
第二張:例題分析,(記作§3.5B)
●教學過程
Ⅰ.提出問題,回顧本章的知識.
出示投影片(§3.5A)
問題串:
1.實際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列分式方程解決,請舉一例.
2.分式的性質(zhì)及有關運算法則與分數(shù)有什么異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與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師]同學們可針對以上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教師可參與于學生的討論中,注意掃除他們學習中常犯的錯誤)
[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例如(用實物投影)
某人在外面晨練,有m分鐘,他每分鐘走a米;有n分鐘,他每分鐘跑b米.求此人晨練平均每分鐘行多少米?
[生]我們組來回答此問題,此人晨練時平均每分鐘行米.
我們組也舉出一個例子:長方形的面積為8m2,長為pm,寬為____________m.
[生]應為m.
[師]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誰還能舉.
[生]如果某商品降價x%后的售價為a元,那么該商品的原價為多少元?
[生]原價為元.……
[師]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點?和整式有何區(qū)別?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則稱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用分式方程來解決.例如(用實物投影儀)
某車間加工1200個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藝,工效是原來的1.5倍,這樣加工同樣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藝前、后每時分別加工多少個零件?
解:設采用新工藝前、后每時分別加工x個,1.5x個,根據(jù)題意,得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即 。
2.勾股定理的證明:用三個正方形的面積關系進行證明(兩種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 , , 滿足 ,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滿足 的三個正整數(shù)稱為勾股數(shù)。
第二章 實數(shù)
1.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質(zhì):
(1)概念:如果 ,那么 是 的平方根,記作: ;其中 叫做 的算術平方根。
(2)性質(zhì):①當 0時, 0;當 0時, 無意義;② = ;③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質(zhì):
(1)概念:若 ,那么 是 的立方根,記作: ;
(2)性質(zhì):① ;② ;③ =
3.實數(shù)的概念及其分類:
(1)概念:實數(shù)是有理數(shù)和無理數(shù)的統(tǒng)稱;
(2)分類:按定義分為有理數(shù)可分為整數(shù)的分數(shù);按性質(zhì)分為正數(shù)、負數(shù)和零。無理數(shù)就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shù);小數(shù)可分為有限小數(shù)、無限循環(huán)小數(shù)和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shù);其中有限小數(shù)和無限循環(huán)小數(shù)稱為分數(shù)。
4.與實數(shù)有關的概念: 在實數(shù)范圍內(nèi),相反數(shù),倒數(shù),絕對值的意義與有理數(shù)范圍內(nèi)的意義完全一致;在實數(shù)范圍內(nèi),有理數(shù)的運算法則和運算律同樣成立。每一個實數(shù)都可以用數(shù)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反過來,數(shù)軸上的每一個點都表示一個實數(shù),即實數(shù)和數(shù)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因此,數(shù)軸正好可以被實數(shù)填滿。
5.算術平方根的運算律: ( 0, 0); ( 0, 0)。
第三章 圖形的平移與旋轉
1.平移:在平面內(nèi),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平移不改變圖形大小和形狀,改變了圖形的位置;經(jīng)過平移,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
2.旋轉:在平面內(nèi),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這點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旋轉不改變圖形大小和形狀,改變了圖形的位置;經(jīng)過旋轉,圖形點的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角;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3.作平移圖與旋轉圖。
幼師資料《八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件(模板1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八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筆者非常推薦名為“八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的產(chǎn)品,相信會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編寫教案課件是教師工作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每天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在授課時,教師必須遵循教案課件進行實施。敬請繼續(xù)關注本網(wǎng)站,以獲取更多相關信息!...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為了充分考慮到學習的趣味性以及學生的理解性,為了加強學習效率,我們一般會事先準備好教案,提前準備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才能夠使以后的教學工作更有目標性!那么,你有沒有收集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件模板」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精選八篇”,...
為了讓教學更加順利,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好教案和課件。相信對于如何寫教案和課件,教師們都非常熟悉。詳實的教學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度,因此寫好教案和課件尤為重要。沒關系,如果您需要范文的話,小編深入剖析了“仁愛英語八年級下冊課件”的相關內(nèi)容,供您參考。感謝您的閱讀!...
教案課件是老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也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每個老師都需要將教案課件設計得更加完善。設計教案需要注重創(chuàng)新和變革,你認為好的教案課件應該是怎么樣的?為您提供編輯準備的以下可能有用的“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件”,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