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名言。
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若于此處通,彼處不通,只是未見得。~~我想你此時想把這些短句分享到朋友圈吧?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的“王陽明名言200句”,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1、琴瑟簡編,學者不可無。蓋有業(yè)以居之,心就不放。
2、或問異端。先生日:與愚夫愚婦同的,是謂同德: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
3、天理沒有內(nèi)外,性沒有內(nèi)外,所以學也沒有內(nèi)外。講習討論未嘗不是內(nèi);反觀內(nèi)省未嘗就遺棄了外。
4、王陽明:光不僅在燭上。
5、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6、功夫不由人急心,認得良知頭腦是當,去樸實用功,自會透徹。到此便是內(nèi)外兩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7、人根據(jù)自身特長做出成就,才是人能做到的。
8、陽明心學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它提倡人格獨立,不盲從權威,人人都可成王成圣。悍然獨往卻隨機轉化,變而通之又巋然不動。心有主,我制外;心無主,外制我。心為本體,萬物在我。
9、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導,安定下來的基礎,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之間的一切,普通的倫理,言行,成敗,榮辱,都不在我心里。-王陽明
10、在這片廢土上,一眼望去,夜晚漫無邊際。從失望到絕望甚至無望的世界不禁想問:還有光明的可能——王陽明
11、王陽明: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12、書的崇高價值,口口相傳的“成功秘訣”可能并不適合每個人的實際需要。
13、無善無惡心之體。王陽明認為,“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沒有善惡就是心的本體,類似于佛教的心形歸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沒有想法,應機而動,如果水一般沒有形態(tài),心體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無有思慮和欲望。
14、今天,古長白練飛,斷青山。
15、夫?qū)W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
16、在一時一事,固亦可謂之中和。然未可謂之大本達道。
17、多少個不眠之夜,當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時,他的腦袋里總是充滿疑問。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上?人生彈指一瞬間,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每當這個時候,死亡的恐懼總是會涌上他的心頭,使他不敢繼續(xù)想下去。
18、既去惡念,便是善念,便復心之本體矣。譬如日光被云來遮蔽,云去光已復矣。若惡念既去,又要存?zhèn)€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燈。
19、沒有聲音,沒有氣味,這是天地的基礎。放棄自己無盡的占有,沿門帶著一碗貧窮的孩子。
20、詩句出自《西園》。王陽明把他這座園子叫做西園,充分表現(xiàn)了對它的鐘愛。他這時在龍場的景況已大為改觀。
21、陰陽是同一種氣,氣的一縮一伸而為陰陽;動靜是同一個理,理的一隱一顯而為動靜。
22、史書的目的是明辨是非善惡、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
23、大凡朋友,須箴規(guī)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
24、這首詩實際上寫的也是山途,那白云也就是山途中的自云
25、過時而賞與無賞同,后事而罰與不罰同。
26、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27、思想不會移動,它隨機移動。
28、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
29、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實去致良知,便是誠意:著實致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30、與朋友交往,一定要真誠謙虛才有收獲,攀比爭上就只會有損失。
31、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
32、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從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君便是忠。
33、王陽明:他一疑,事就成了。
34、無事時存養(yǎng),有事時省察!
35、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義,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實踐生命意義的斗志里,那種酣暢純粹的美,就是心學。
36、生命的無意義,迫使人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意義。不管黑暗多么廣闊無邊,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光明。
37、精一的精是從理上來講的,精神的精是從氣上來講的。理是氣的條理,氣是理的運用。沒有條理就不能運用。沒有運用也就無法看到所謂的條理。做到精就可以精細、光明、專神奇、至誠;做到一也就可以精細、光明、神奇、至誠,精和一原本就不是兩回事。
38、在學校里,德性是唯一的東西,而在天資上的差別,無論是擅長禮樂,擅長政教,還是擅長水土種植,都是德性,并且因為它能在學校里有所用處。
39、用功到精處,愈著不得言語,說理愈難。若著意在精微上,全體功夫反蔽泥了。
40、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
41、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王陽明
42、《中庸》里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即是良知,無狀無態(tài),無前后,無內(nèi)外,所以勉強只能說為渾然一體。
43、白天和黑夜覆蓋著太陽和月亮,冬天和夏天覆蓋著霜和雪。
44、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于吾心邪?
45、“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薄愿裱浴ね蹶柮?/p>
46、問:近來用功,亦頗覺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牢宰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先生日: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9譬如奔流濁水,才貯在缸里,初然雖定,也只是昏濁的。須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盡去,復得清來。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責效,卻是助長,不成功夫。
47、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48、正是在孔廟附近,陽明的學說變得如此受歡迎,以至于秦淮河上的妓女在完成她們的工作后,可以跟她們的顧客談論“朱鷺的異同”然而,酒見千知己卻少之又少,在這個平庸的時代,人們都是以談怪論來吸引注意力,外在的信息不辨真?zhèn)?,而是以求怪為樂,誰能真正理解陽明的心呢。
49、人不用功,莫不自以為已知為學,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著實用功,便見道無終窮,愈探愈深,必使精白無一毫不徹方可。
50、大批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51、方園不盈畝,蔬卉頗成列。分溪免甕灌,補籬防豕蹢
52、廬山顯示南斗旁的屏幕九折云錦。
53、詩的題目叫“諸生夜坐”。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學生們到來,給王陽的生活帶來了輕快和喜悅。
54、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55、功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誠意之事。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處。修身是已發(fā)邊,正心是未發(fā)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
56、省察與存養(yǎng)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無事時說法有別。
57、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58、事實上,曾國藩在思想的影響和事業(yè)的建立上都略遜于偶像王陽明——王陽明
59、先說:只是為了休息,不用克己。這樣,臨事就要傾倒。人需要在事情上磨,才能站起來,才能靜下心來,動起心來。-王陽明
60、有善有惡意之動。心體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無有思慮和欲望,當人有了善惡之分的時候,說明人的主觀意識有了活動,也就是所謂的意動(意識活動,也就是凡人的狀態(tài))。
61、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
62、不識私欲,便不識天理。識得私欲,去掉私欲,天理自現(xiàn)。功夫只有一個,念念去私欲存天理,無須外求。
6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64、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名言格言·王陽明
65、先去修養(yǎng)自己的性情,窮盡自己(人)的本性,然后才能窮盡事物的道理。
66、我現(xiàn)在說這個知行合一,就是要人知道一念萌發(fā)就已經(jīng)是行動了。如果萌發(fā)的是不善的念頭,就必須把它消除掉,而且是要從心中徹底根除,絕不能使那不善的念頭潛伏在心中。這是我創(chuàng)立這個學說觀點的宗旨。
67、悔改是治病的良藥,但最好是治病。
68、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都是通過惟精功夫而求惟一。做惟精功夫,其目的是為了證得惟一。
69、知之匪艱,行之惟艱語出《尚書》,意為懂得道理不難,難的是去實踐它?!吨杏埂费圆徽\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
70、長江有一千英里長,有大片的煙云和水。
71、我的心有自己的明月,永遠團圓。山川大地都有清輝,何必中秋!
72、初學時必須要想反省、體察、克治私欲,這就是思誠,只想著一個天理,等到心中的天理純凈而圓滿,就是無思無慮的境界了。何思何慮語出《周易》: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73、“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名言格言·王陽明
74、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
75、白云冉冉出晴峰,客路無心處處逢。已逐肩輿度青壁,還隨孤鶴下蒼松。
76、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nèi)?,便是何思何慮矣。
77、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78、專涵養(yǎng)者日見其不足,專識見者見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79、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王陽明《大學問》
80、人的資質(zhì)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81、王陽明的名言就是天人合一,凡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它應有的道理和規(guī)律,人類也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天地之間人為貴,人要用自己的智慧服務于天地,而不是破壞和濫用,我們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珍惜物命,保護自然資源,節(jié)源減流,成為文明人
82、無善無惡心體,有善惡之動,知善知惡是良心,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83、兩者(戒懼和慎獨)是同一個功夫。沒事時固然是獨知,有事時也是獨知。人如果不知在這樣的獨知上下功夫,只在人所共知的地方下功夫,這就是作假,就是見君子而后厭然。見君子而后厭然語出《大學》: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84、讀一讀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體會一下他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的措辭就能明白,一個有才華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賞識,甚至是接見,都是一件多么難的事!
85、對一般人來說,不可能沒有私欲,所以須用致知格物的功夫,去私欲復天理。也就是使此心無私欲阻礙的良知得以自然擴充流行,這就是致其知。良知恢復了,思想意念就能真誠專一。
86、此道無窮盡,疑難問題問得越多,精妙之處就顯現(xiàn)得越多。
87、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王陽明 《大學問》
88、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
89、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
90、這四句,是王陽明哲學的核心表述,關系陽明思想的終極關懷和基本宗旨。陽明哲學以“心學”而在中國哲學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心學”彌補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只研究客觀世界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一空白,對后世中國人文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
91、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王守仁
92、知行合一就是告訴你:不要因為走了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93、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日至善。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
94、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偽。
95、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96、不要笑得遠遠的,何必勞煩虎溪。
97、長江一直停滯不前,萬里終將回歸。
98、這顆心是光明的,也復何言王陽明
99、良知是天理光明靈覺和精微至極所在,良知就是天理,思考是良知的自然流行、發(fā)揮與運用。
100、花靜馥常閟,溜暗光亦浮。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
101、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
102、無私心雜念阻隔,良知自然流行發(fā)用,就是從惻隱之心擴充之,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仁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03、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yǎng)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于靜處涵養(yǎng)卻好。
104、以記事而言就是史,以求道(天理)而言就是經(jīng)。事是天理的表現(xiàn),天理是事的本源。
105、風險怡遠不是停滯在胸口,為什么不同的浮云劃過空間?夜靜海濤三萬里,月飛錫下風。
106、《大學》中的八條目,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源 ),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可歸為明明德。《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使其中的親民,也只不過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本心、本體的德性或天德,也就是仁。如果有一物失所,就是一個人的仁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仁尚有不盡處。
107、人必須在實踐中、具體事情上磨煉才會有根本的長進。如果只一味好靜,遇到事情就會亂,那樣就不會有本質(zhì)的進步。
108、善念是知道的,是充滿的;邪惡的念頭是知道的,并且被消除。
109、天然自有之中語出程頤《河南程氏遺書》。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語出《中庸》。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110、關鍵是必須在心體上下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地方,都要反過來在自己心體上不斷反復深入體會,就會明白。
111、有人問:除草怎樣才是遵循于天理,不摻雜私念?先生說:如果草有所妨礙,依理應除去,除去就是了;偶爾有些沒有除去,也不要放在心上。如果心中多了一分有所在意的念頭,當然就有所心累,就有許多動氣的地方。
112、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功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功夫。
113、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靈明覺之良知應感而動者,謂之意。有知而后有意,無知則無意矣。知非意之體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凡意之所用,無有無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
114、語言表達混亂無序、沒有條理,也足以說明其沒有存養(yǎng)本心。
115、在那個有月光的夜晚,透過朦朧的紙窗,我仿佛看見了楊明和徐艾在無拘無束地長談,拋開了一切俗欲,時而激烈地辯論,時而嬉笑。在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來回穿梭,八個極端似乎已經(jīng)凍結在此時此地,在世間之間,只有自己兩位大師的對話聲音,討論著世間最簡單、最純粹的真理,不知東方。
116、“比良心更無知,比知識更無知。
11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名言格言·王陽明備而禍全?!薄愿裱浴ね蹶柮?/p>
118、分席夜堂坐,絳蠟清樽??;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
119、俯仰天地之間,觸目俱浩。瓢有余樂,這意味著良匪矯正。幽哉陽明麓,能忘我老。-王陽明
120、良知雖不滯于喜、怒、憂、懼,而喜、怒、憂、懼亦不外于良知也。
121、睹聞思為一于理,而未嘗有所睹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
122、與朋友商量,一定要虛心,虛心。
123、知善知惡是良知。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理,天理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因為人的主觀意識去接觸天地萬物,對其運作等到有了認識,才產(chǎn)生了所謂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認知產(chǎn)生的,屬于主觀意識的產(chǎn)物。人欲是自己的主觀意識活動,天理是給自己意識活動以及意識活動衍生的行為作出的規(guī)定,兩者的關系是緊密結合本生同源的。
124、王陽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125、致中和謹獨語出《中庸》,謹獨即慎獨,大意為一個人獨處時也要真正誠實地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行為還是思想都要符合天德。善念發(fā)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fā)而知之,而遏之。知與充與遏者,志也,天聰明也。圣人只有此,學者當存此。
126、專求本心而遺棄外物的道理,這是失去了本心。萬事萬物之理本不在心外,在心外探求也就搞不清事理了。遺棄事理而專門探求本心,本心又是什么呢?一則誠,二則偽。誠是本體。
127、陽光香爐紫煙,掛瀑布前。
128、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129、動靜只是一個。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應事接物的心:如今應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心。故動靜只是一個,分別不得。
130、良知明白了,你就會明白,隨便你在靜中體悟也好,在事情上磨煉也好,良知本體是不分動靜的。
131、政治可以是犯罪的,但永遠不會錯。江濱眼看武甫就要犯大錯了,慌忙假裝喝醉,把武甫摔倒在地,咬著他的耳朵,低聲說:“書蟲,我要輸了!”
132、山石猶有理,山木猶有枝。人生非木石,別久寧無思!
133、王陽明: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134、陰陽一氣也,一氣屈伸而為陰陽;動靜一理也,一理隱顯而為動靜。
135、能讓天地萬物和諧、各安其位、按本性生長,就是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一步步培養(yǎng)而成的。位天地、育萬物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語出《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3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137、養(yǎng)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138、文官怕紙上談兵,懂兵法卻不懂實戰(zhàn),導致袁崇煥的悲劇。事實上,在兵部眾多官員中,長期以來最重要的是說話的人。-王陽明
139、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明白致知自然就明白格物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格物,那么就說明對什么是致知的功夫也是不明白的。
140、只有去私欲存天理,才是唯一功夫,其他都不是功夫。
141、一串串鈴聲,潺潺的旋律,流水聲和洞里的呻吟聲混在一起,或低或靜,帶著一點憂傷。是小姐嗎?在這片炎熱的黃土地上,神話遺跡已經(jīng)湮滅。女媧離開了她的孩子,只有五帝還想離開他們的靈魂。在這片沒有上帝的土地上,祈禱早已是郁郁寡歡。每一個人,每一個生靈,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努力爭取超越命運的幸福。
142、文字思索亦無害,但作了常記在懷,則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則未可也。
143、災難大于天功,罪惡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攻下之能,恥辱大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王陽明
144、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恒照則恒動恒靜,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145、學、問、思、辨、篤行之功,雖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于盡性知天,亦不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146、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猶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猶有喪心者矣,吾安得而非喪心乎?
147、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
148、王陽明: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么!終日眼睜睜看甚么!
149、古者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试唬核拿癞悩I(yè)而同道。
150、“平生泉石好”,王陽明一生喜愛山水,他的詩作中寫到的類似的句子還多。當然,寄情山水也要有其性格傾向的基礎,這首詩正表現(xiàn)了他那種“所遇成淹留”的一貫愛好。
151、餓了吃累了睡,只有這樣修行才更神秘。他說他不相信這個世界,但他從外面發(fā)現(xiàn)了神仙。
152、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153、山木是比興,引出思鄉(xiāng)。詩中寫的并不是山石,只是截取開頭兩字作題目,它其實是一首抒發(fā)思鄉(xiāng)的感傷詩。
154、最初為宋代陸九淵提出,后為王陽明學說的核心命題。天下之理,原皆在吾心,皆為吾心。
155、王陽明: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nèi)褲么?
156、絲綢染色無白,白色鬢角無重黑,靈氣。
157、格物的格只是糾正的意思,使不正的恢復為中,恢復為正。使自己不夠中正的心,恢復為中正的心。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158、知行合一格物只知以及。對理學的總結和反思。
159、既然萬事萬物之理不存在于心外,而動不動一定要說窮盡天下之理,這大概是因為心中還沒有足夠的良知,而情不自禁向外尋求天下事物的道理,以彌補增加心中的良知吧。
160、努力學習,就像種樹。它的根和芽還沒有干。它有莖,但沒有枝。樹枝和樹葉。葉和花堅實。當根第一次種植時,它被耕種和灌溉。別擔心。不要做一片樹葉。不要想花。不要做決定。猜測的意義是什么?但不要忘記修養(yǎng)的功德,怕。沒有樹枝,樹葉和花朵。
161、越不想看書,越要硬著頭皮看
162、天理不偏不倚謂之中,所謂不偏不倚,就是如明鏡,通體晶瑩,不染一絲灰塵。
163、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164、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165、如果沒有舵的船,沒有韁繩的馬都站不住了,那將會怎樣呢。
166、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67、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 ? ? ? ? ? ? ? ? ? ? ? ? ? ? ? ? ? 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人的態(tài)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168、驚湍怒涌噴石竇,流沫下瀉翻云湖。
169、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170、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71、如果意志是屈從的,無論程度如何,它都會有所幫助。
172、“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薄靶耐鉄o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名言格言·王陽明
173、格物必須包括致知、誠意、正心,這樣格物的功夫才完整、嚴密。
174、省察是有事時存養(yǎng),存養(yǎng)是無事時省察。
175、真正的認知是能夠?qū)嵺`的,不能實踐就不能叫認知。
176、為善去惡是格物。通過傳統(tǒng)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來領悟心學的奧義。因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斷的減損自己的人欲,來達到圣人無有憂慮無有欲望的境界。
177、孔子嗎?求其自心而也,其話雖不尋常,不敢認為其不也,但其情自孔子誰呢。
178、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無有不是處。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
179、沒有一勞永逸的制度,制度有保質(zhì)期。只有不斷修復和創(chuàng)新,才能保證社會機器的良好運行。改革肯定會傷害既得利益集團,會有波折和動蕩,但毫無疑問,如果你不改變,你會死。-王陽明
180、天下沒有成功的東西種下的樹一定會培植根須,美德的種子一定會滋潤自己的心靈。
181、人是天地的心,天地萬物與人同為一體。
182、云遮月不清,誰臂長江一洗放青天。
183、上達語出《論語》: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大意指參悟天理、道。下學語出《論語》: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朱熹注解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言其僅自修,循序漸進耳。無以甚異于人而致其知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
184、持刀忌觸手,睨視不敢揮。艾草須艾棘,勿為棘所欺。
185、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學習就能具有,這就是良知。
186、在神州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斗爭,揚才露己向來招人忌恨?!蹶柮?/p>
187、或日: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日: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188、與諸公講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講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諸君聽吾言實去用功,見吾講一番,自覺長進一次。否則只作一場話說,雖聽之亦何用?
189、講致知格物,天天如此,講一二十年還都是如此。聽講后去實實在在、踏踏實實用功,就會覺得聽講一次長進一次。否則就像一場閑說話,聽了又有什么用呢?
190、夫精藏則太和流,神守則天光發(fā),累釋則怡愉而靜,機忘則心純而一。四者,道之證也。
191、所有的事變都體現(xiàn)在人情里,關鍵是要保持致中和的功夫,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而要做到中、正,關鍵在于謹獨。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即世界上除了人情事變,再無其他了。
192、選自《艾草次胡少參韻》。這句詩是王陽明對胡少參說的,是對他的勸告,想來他們是一同議論到眼前的某些丑惡現(xiàn)象,可能胡少參對之更多的是憎惡,王陽明則勸他要敢于與之斗爭。
193、人世間所有的戰(zhàn)斗,剝除了各種外衣之后,都是心戰(zhàn)。
194、王陽明: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
195、書是你的朋友。他們很忠誠,雖然他們沒有激情。
196、戰(zhàn)爭總是血腥而殘酷的,而士兵,更不用說身居高位的將軍,容易被沖昏頭腦。東晉左朝大將司馬劉,參戰(zhàn)前非常害怕,吃烤肉時找不到嘴,戰(zhàn)死沙場。
197、有一點立志為善的念頭,就像種下一棵樹的樹根,只要不拔苗助長,堅持行動,一直培植它,它自然會一天天生長,一天天旺盛,一天天枝繁葉茂。樹木剛開始長時出現(xiàn)的亂枝,必須剪除,便抽繁枝,然后樹根樹干才能更茁壯地成長。開始學習時也是這樣,所以樹立根本志向貴在專一。
198、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199、今天的人把知識和實踐分為兩件事來做,認為必須先知道,然后才能做到。現(xiàn)在我去學習討論做的時間,直到知道真的,然后去做工作的時間。所以我一輩子都做不到,所以我一輩子都不知道。這不是一種小痛苦,它已經(jīng)不是一天了。今天說知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對疾病的藥物,而不是一種空虛的捏造。知識和實踐的本體就是這樣的。今天,如果你知道這個目的,即使是兩個,也不如說,也只是一個。如果不是目的,就說一個,也有什么幫助?只是八卦。
200、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若于此處通,彼處不通,只是未見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