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自己讀后心得。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相關(guān)欄目推薦:“遇見未知自己讀后心得”。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修的書,總覺得所謂靈修有些玄學(xué)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呈現(xiàn)給大家。告訴我們?nèi)绾巫叱隼Ь晨鞓返厣睢?/p>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xué)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dǎo)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nèi)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蔽覀兂3S迷S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biāo)準(zhǔn),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chǔ),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chǔ),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shù)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dǎo)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的發(fā)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fā)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chuàng)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nèi)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于我們無法改變的結(jié)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dāng)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jié)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guān)注過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沖,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nèi)心的聲音。改變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松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并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nèi)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本書的確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確是最近才開始閱讀。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結(jié)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筆下的一個職場女子將整個心靈教程串聯(lián)了起來。從認識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后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話,更淺顯易懂,而二者確實有很多理論上的共同點,只是闡述方式不一樣。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關(guān)于能量和頻率的問題,解釋為,我們發(fā)出的能量和頻率(隱形的)決定了我們一天,一個月甚至是未來所發(fā)生的事。簡單來說,如果你發(fā)出的是積極的能量,那么你會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發(fā)出的是消極的能量,你只會感覺到越來越倒霉和不順。
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物以類聚的概念,為何我們總是和【相似的人一起玩耍,大概就是我們發(fā)出的頻率類似吧。而為何你總是看某些人不順眼,大概就是你們的頻率有些距離咯。
于是反觀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這三個人仿佛成為了我朋友圈的主線。
看著兔子休假聽到生病的我就過來送腸粉,TEN哥哥翹班兩小時過來送藥,小平除了黑我還是黑我,卻覺得彼此很投契。這大概又可以扯到另外一個話題——關(guān)于朋友類型分布的話題,以后再談?wù)労昧恕?/p>
大概就是這樣子的讀后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歡和生活聯(lián)系一起。
想想,當(dāng)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達到了默契和共通點,是都喜歡音樂也好,是都喜歡自由也好,是都喜歡挑戰(zhàn)未知也好,是什么原因都好,但,后來分開的原因只能解釋為:能量不再相同了。
瑪麗說,不入流的人才會稱自己是文青。我不敢評論。只能說,是真的能量不同罷了,所以,才會在此時此刻和彼時彼刻,那么看不順眼彼此。
就當(dāng)我的確是疲憊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后我才深深知道,原來愛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比愛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么多。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小脾氣,而你卻很排斥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笨和幼稚,而你愛的是我的聰明和優(yōu)秀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需要被照顧,而你愛的是我的獨立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肯為我不計較付出,而你常常選擇被動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強大的包容心,而你的自尊心永遠走在前頭
而我愛他的是他肯替我著想,而你認為life is like this
或許在一開始,我給你投射了太多精神上強大的幻想,以期待你能保護我;同時,我一直期待,甚至幻想你可以成為這樣幻想下的映像;而我卻忘記了,你從來都只是一匹野馬……而我的確沒有草原呀。
這樣想想之后,一切都仿佛明晰起來,也不再糾結(jié)了。
就像我后來也明白,曾經(jīng)篤定說不喜歡那些沒氣質(zhì)的濃妝艷抹,為何會深愛她了。
或許她就是那個能給你草原的人吧。
看了張德芬女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當(dāng)看到開篇那場奇怪的對話,一個神秘睿智的隱居老者問女主人公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是誰?”我怔住了,我默默沉思了良久,一直想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我是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就我自己而言,曾幾何時我一直都很迷惑:我是誰,我來到這個世上為了什么。我是楊歡,不,名字只是個代號。我是一名大三學(xué)生,不,職稱只是個身份認同。我到底是誰,恐怕我無法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不管我是誰,最起碼我是我的身體和我的一切思想情感的集合體。
撇開“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想想“我們來到這世上是為了什么?”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我為了享受生活而來到了世上;我來到世上不為什么,只為一生平平安安;我為了賺很多錢,買名牌車,買豪宅……這又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說,當(dāng)母親誕生下我那一刻,我就自然地來到這個世上,我來到這個世上是由先天決定的。不錯,我們無法決定我們的出生,但既然來了,就得好好地過,有所追求,有所夢想,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奮斗?!盀榱耸裁?”這個問題從我們懂事開始就得徹底想清楚。我們不是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而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彼此有感覺的人;我們不是為了結(jié)婚而去結(jié)婚,而是遇到能牽手走一輩子的人。如今,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們急著為兒女找對象,閃婚現(xiàn)象層出不窮,但閃離也不在話下。所以,我們應(yīng)該想清楚自己來到這世上,最想要的是什么,明白了這一點,就矢志不渝地朝著自己的需求奮斗,這才不枉此生!
很榮幸在有生之年巧遇《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它讓我徹底反思了自己的人生,它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追求,我會一直堅持自己的初衷,不懈奮斗。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那個未知的自己其實就是被小我封閉的真我本身,我們從出生時的思想空白,到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家庭、學(xué)校老師授以各種教育層面的思想,聰明、勇敢、自信、成熟、善良、溫柔等等這些,都是教導(dǎo)我們我成為的模樣,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面性,我們遵從這些正面的思想的同時,會把它們反面的思想進行壓抑和排斥,假如有一天我們遇到一個不聰明的人或者膽小的人,我們會感到厭惡,這是一種身份上的不認同,同時也是一種自身的投影,我們害怕自己也是這種身份的人。
我們看待一件事情,往往是會受到自身思想的影響,但我們很多時候不會質(zhì)疑自己腦袋里的聲音,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我是誰?”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問得住絕大多數(shù)人,你在社會上所取得的一切,老天都可以隨時拿走,而它拿不走的才是你真正擁有的,所以你不是某某崗位的員工、不是某某公司的管理、不是哪一個才華出眾的畫家、作家,真正的你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思想、情緒、感覺和知覺的見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負責(zé)情緒,我們只有正視它、接納它的存在,才能放下對它的需要,書中講到的那部電影《我們懂個X》中提到的勝肽,當(dāng)我們受到某種負面情緒的影響時,大腦便會產(chǎn)生這種物質(zhì)并擴散到全身的細胞中,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癮”,當(dāng)身體過久缺少這種勝肽時,大腦潛意識中會讓我們做或思考能產(chǎn)生這種情緒的事情,從而制造出這種勝肽。但我們并不能去消除這種負面情緒,只有帶著愛的覺知之光,就像光明照亮黑暗一樣,去接納它而不是抗拒它,心靈會更進一步的得到升華與成長。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就是老天的事,我們無力也無法去挽回和阻擋,選擇泰然面對,才不會受到小我思想上的影響和控制。他人的事我們無法直接去改變什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事,把自己做好,也許就能夠影響到他人向好的改變發(fā)生。
我們對自身的身體是有很多不了解的,我們一直在扮演著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而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自己應(yīng)該是什么模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許也只有當(dāng)我們真正解除掉自己既定的人生模式,全心全意去觀想自己的內(nèi)心,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的時候,那個未知的自己就會逐漸顯露出來吧。
聯(lián)結(jié)身體,臣服情緒,檢視思想,覺察身份,突破真我的封閉,發(fā)現(xiàn)更真實的自己。
初次捧起這本書,只知道它是一本關(guān)于身心靈的著作,想來應(yīng)該是很枯燥無味的吧!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把心靈的哲學(xué)、人生的思考全都融入一個小說里,我們隨著主人公一起與老人對話,深入淺出地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地探索,于是很快便勾起了我的興趣,不由自主地隨主人公一起去探尋“真我”。
人生可曾有“真我”?
書中講解我們?nèi)祟愐簧非蟮臇|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這也就是真我,真我一直都不曾離開我們,那我們?yōu)槭裁从袝r會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呢?我想正是因為有了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質(zhì)的東西,而讓真我被封閉起來。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但我想如果我們隨著老人的引領(lǐng)去找尋真我的話,會讓自己越來越喜悅。
“真我”--愛、喜悅、和平,我想,正如老人所說:一個沒有吃過冰淇淋的人是不會有對冰淇淋的渴望,也許正因為我們都享受過“真我”,所以今天聽來對于它才會有如此熱切的渴望,不以外在為轉(zhuǎn)移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與和平,恐怕是生活在凡塵中的蕓蕓眾生所望塵莫及的吧!
人生若只有“真我”!
每次捧起這本書,總能讓我的心靈回歸寧靜,不斷地去探尋真我,重新審視自己?,F(xiàn)在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相信隨著內(nèi)容的深入,會讓我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也會努力去探尋“真我”。
人生若只有“真我”……
幼師資料《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精選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zhǔn)備了遇見未知自己讀后心得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推薦更多專題:“匆匆讀后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有自己的理解與看法,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將它變成心得體會,總結(jié)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幫助自己在思想方面的成長。心得體會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來寫呢?以下“匆匆讀后心得”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請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讀!...
在工作中會產(chǎn)生一些突然的想法,我們可以選擇針對性的問題來寫心得體會。每個人對心得體會有不同的見解,有的人認為心得體會就是想到什么寫什么。那么如何書寫一份規(guī)范的心得體會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特別編輯了“《人性的弱點》讀后心得”,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俗話說,不打無準(zhǔn)備之仗。在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中,經(jīng)常會提前準(zhǔn)備一些需要的資料。資料一般指代可供人們參考的信息知識等。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那么,你知道幼師資料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嗎?小編現(xiàn)在推薦你閱讀一下精選《綠山墻安妮》讀后心得800字精選,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假期我讀了《綠...
俗話說,手中無網(wǎng)看魚跳。。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和工作中,幼兒園教師經(jīng)常會提前準(zhǔn)備一些資料。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chǎn)生于人類實踐活動。參考相關(guān)資料會讓我們的學(xué)習(xí)工作效率更高。你知不知道我們常見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你帶來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讀后心得600字5篇,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