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學校與家庭分工合作,一個教育孩子日常生活習慣,一個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jīng)常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注意孩子情況,幫助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家長要滿足孩子的7種心理需要》,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以下由教育心理學家列出的7項心理需要,希望對爸爸媽媽有所幫助。
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
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為什么說迫切呢?因為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游戲,不是功課。
第二,孩子需要認識生活環(huán)境,這是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的人、物和現(xiàn)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對環(huán)境做到能區(qū)別就夠: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那個人是叔叔,那個人是阿姨;這是桌面,這是椅子,那是床;這是汽車、這是火車、那是飛機、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huán)境的認識增多了: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只有晚上出現(xiàn);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見到。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里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jīng)感覺到環(huán)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制在火爐里,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huán)境的利用觀念。孩子認識環(huán)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這就是科學發(fā)明的起源。孩子對環(huán)境的觀察和認識,片面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就非靠讀書不可了。孩子對他生活的環(huán)境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huán)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發(fā)展想象世界,這是創(chuàng)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覺得寂寞,為什么?因為他覺得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認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樣,會餓、會渴、會哭、會笑。孩子讀童話故事,或者聽大人講故事,他很快融入情節(jié)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的故事?;孟胧呛⒆拥氖澜?。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xiàn)實。孩子從幻想游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huán)境,學習做人做事。幻想對孩子的長大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孟胧莿?chuàng)作和發(fā)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為什么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diào)、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為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后,自然顯得較少創(chuàng)意,讓人感到他單調(diào)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做事,這是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huán)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他難過,別人也難過。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當然,許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討厭他,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和別人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動作、說話少考慮別人,多考慮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處處可見。這種人也許不討厭自己,但是別人肯定討厭他。和環(huán)境相處得好更不容易。因為環(huán)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
當你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后悔了。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jié)省用水,不節(jié)省用電,不節(jié)省用紙……都是和環(huán)境作對的行為。人和人在一起,游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有沖突。什么時候堅持己見,什么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干。不理別人。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么想、怎么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認識人生,這是生涯教育。孩子要長大,最后要成為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時候,多認識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學上的考慮,而是實際上的需要。“我長大要做什么?”這一個問題并不困擾著孩子,孩子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xù)劇,講故事和連環(huán)漫畫開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并想模仿的對象,而主角的冒險經(jīng)歷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
孩子上了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另一個并想模仿的對象。當孩子向往的目標鎖定于有限的幾種之后,對他自己,挫折將多于鼓勵。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尊重別人的選擇,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有這樣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養(yǎng)智慧,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jīng)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人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簡單說,就是創(chuàng)造新東西,創(chuàng)造新觀點的能力。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xiàn)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jīng)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fā)展出新的技術(shù)、新的發(fā)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創(chuàng)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
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chuàng)意而被認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靠后天訓練來的。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褐笇Ш⒆釉鯓佑^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導他試著發(fā)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fā)現(xiàn)小小的發(fā)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xù)努力的原動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養(yǎng)幽默感,這是氣質(zhì)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diào)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于諷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象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于劇烈。飛機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安穩(wěn)著陸,不致摔壞。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當你沮喪于或狂熱于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覺,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熏風,是清泉,不是是烈灑;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zhì),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zhì)怎樣培養(yǎng)呢?和培養(yǎng)智慧一樣,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nèi)容。幽默感是人生態(tài)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后也一樣嚴肅緊張。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個人氣質(zhì)形成后是很難改變的。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于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并內(nèi)化成孩子的氣質(zhì)。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的四種心理需要
一、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guān)懷;
2、得到別人的贊賞;
3、被接受、被尊重;
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
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二、四種不適當行為
1、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2、報復
孩子在與父母爭權(quán)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zhuǎn)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3、爭權(quán)力
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quán)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quán)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4、自暴自棄
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jié)果。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guān)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quán)力。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quán)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quán)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孩子在與父母爭權(quán)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zhuǎn)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jié)果。
心靈和身體一樣,需要營養(yǎng),而孩子幼小時,我們總是關(guān)注他的身體,吃得夠不夠多,長得夠不夠壯,卻較少關(guān)注他們心理需要哪些營養(yǎng),這篇文章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出了很好的建議,比如嬰兒需要無條件的接納,兩歲需要安全感,4到5歲最需要肯定,6到7歲最需要榜樣,總結(jié)得非常到位。
跟身體營養(yǎng)一樣,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yǎng),如果他沒有得到心理營養(yǎng)的滿足會怎么辦呢,那么他這一生,大概會要尋尋覓覓,直到他能夠?qū)M那個缺失的心理營養(yǎng)為止。
從0歲一直到4歲,一個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16歲了還需要聽嗎?那如果這個孩子在0-6歲時他這個部分沒有被填滿的話,他一生尋尋覓覓的時候,他會出現(xiàn)很多狀況和問題。
我只會哭,但要你無條件接納我
0-3個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yǎng)叫做:無條件地接納。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他的父母親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過他不會講話,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會用哭來表達。需要他的父母親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你不知道以后我會不會孝順,你也看不出來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沒有條件地來愛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個營養(yǎng):不是永遠,但至少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識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體很不好,可是我很餓,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來滿足我。那么我會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對于母親而言,來作這些,不難。因為媽媽在生完孩子以后,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東西。有了本體胺的分泌,母親會為愿意為孩子提供一切。從身理上,提供乳汁,從心理上,無條件地愛孩子。在媽媽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會滿足.媽媽心里最大的滿足也是這個孩子。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個月內(nèi),這個媽媽由于某種原因情緒受到轉(zhuǎn)變,沒有正常分泌本體胺。那么父親就要承擔起來??醋o孩子,照顧孩子,保護妻子。如果孩子在3個月內(nèi),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打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里了,沒辦法照顧孩子。那孩子會去在成長過程中,另外找一個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個重要他人。
從這個人身上希望得到?jīng)]有條件的接納。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這個孩子一生中都會這樣去做,直到他找到那個重要他人為止。到了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到中學,他會去找愛人,會很早談戀愛。他會希望有人能那樣對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會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jié)婚。
等到結(jié)婚,他也會一天到晚一直詢問,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幾?講了又講,問了又問。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壞很糟糕,你還會那樣愛我那樣對我嗎?他會一直不斷地去尋找一個答案,這會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成為他的缺失。不能夠做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有那么多困擾。他不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他的身體就會去尋找,去找那個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媽媽關(guān)系是穩(wěn)定的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就是孩子想要分離。想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本來跟媽媽是相連在一起的,剛出生,經(jīng)歷的是身理上的分離,從母體的分離。從四個月起,他開始走他那條在心理上與母親或者父親剪斷臍帶的另一個過程。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的話,這個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那這個時候,他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安全感。這是從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的關(guān)系是穩(wěn)定的。這里面,如果母親是穩(wěn)定的話,那么這個孩子根本不用擔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走過這個分離期,很有安全感。
從媽媽這里得到安全感的話,孩子就會分離一點,更有安全感的話,再分離一點。3歲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誰。也就沒有我的經(jīng)歷。這也就是絕大多數(shù)孩子,是不會有3歲前的記憶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會分離,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我們提供了他心理營養(yǎng),心理健康,他會一直不斷地試驗,然后他會一直不斷地離開,回來,離開,回來。。。從整個的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這樣一件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經(jīng)過的話,這個孩子與他的媽媽會一直處于共生期。他以為他和媽媽是一個人。以為他和媽媽和爸爸是一體的。
可怕的兩歲該怎辦?
而這個時候就進入到我們養(yǎng)孩子的一個頭痛的時期:可怕的兩歲。為什么可怕呢,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獨立,他又與母親是一體的。這個時候,他們對母親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媽媽什么時候圍繞你你都要反應,然后你真要去幫助他,他又不同意。這個時候,他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幫他,他會反對你。這些,都是因為這個孩子正在掙扎著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會有這個缺失呢。一個你會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歲,5歲,6歲,7歲或者10幾歲的時候,孩子還會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他會抱著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門。因為他不能分離。這些都是因為他在這個階段,心里營養(yǎng)不夠,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夠,安全感不夠他就沒有辦法分離。
他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與別人聯(lián)系。如果他沒有,他整個人就會充滿恐懼和害怕在里面。而這時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你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zhì),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質(zhì),而是父母親相互間良好的關(guān)系。父母關(guān)系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他的害怕時他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處理。
所以當看到我們的孩子行為古怪時,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夫妻關(guān)系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親不能太過焦慮。太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很難放手。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我們常常會讓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最好的就是,我們坐在一邊,讓孩子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然后來試驗他的成長。。等到他跑回來,要媽媽抱抱的時候,抱起來,抱了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來,那你就放他下來。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們心情很好時,就把孩子抱起來,玩,等到很忙的時候,孩子一來就跟他說,不成不成,你去找XXX。這樣很不好,孩子會亂。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媽媽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親,只要坐在那邊,能讓孩子看到你的臉,就成了。等到他跑過來,讓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讓他去玩,你也別打擾他。他邀請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這樣順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過這個時期。真正從身理上心理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媽媽最大的功能是給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們認為,媽媽最好的功能,就是給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樣給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緒的穩(wěn)定,你的孩子自然就會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媽媽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為孩子的分離主要是跟媽媽的分離。但是沒有安全感的媽媽會常處于焦慮,害怕孩子長大,害怕這害怕那,還會情緒失控。不能讓孩子心安。
媽媽沒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媽媽要保持心平氣和。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是愿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wěn)定,孩子就會有安全感。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邊,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時候需要的是什么,當他跑過來有需要,就要滿足他,滿足了,他自然就會走開。媽媽還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媽媽自己有情緒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緒給到孩子。
孩子為什么老是會來煩你呢,那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才會一直想要!其實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說,我喜歡的時候就給她吃這個吃那個亂吃一團,我不高興的時候,就把他推開到一邊去。他要的其實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時候,你能抱一抱他!這樣的話,孩子逐漸與媽媽進行分離,與父親分離,一直到完全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而這個時候他就有了一個"我"。
4-5歲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當他有這個"我"時,那么到了4歲-5歲的時候,他所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肯定,zan美,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zan美,肯定,認同,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是特別重的,如果父親愿意這么認真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那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并且開心一輩子。
如果爸爸在這個部分愿意去欣賞孩子并且用語言和行動表達表現(xiàn)出來,孩子就會充滿自信,真正的自信來源于他自己內(nèi)心的。他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因為他會認為,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好,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可愛。那么他長大以后,一定是充滿了自信。這個孩子會有這樣一種自我的信心后,他就會有一個新的我,并且會明白,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然后能夠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去面對他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難題。要請爸爸這樣來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達:我很喜歡你,你很bang!在信任級上,父親的肯定,要比媽媽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親與媽媽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話,對一個女孩子,她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子,做為一個女性她是很好的。對一個男孩子,他會覺得作為一個兒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個很好的男孩兒。在性別的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社會上之所以出現(xiàn)很多男同性戀,很多都是與父親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問題導致的結(jié)果。讓父親肯定他,zan美他,孩子就會順利走過這段時期。
6-7歲的孩子需要學習的模范
6-7歲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范。這個模范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么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么辦?告訴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他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于一個模范。
如果孩子能夠有這些的話:第一他需要人沒有條件地接納他,讓他認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來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夠獨立,然后需要肯定贊美認同,到了七歲前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是心理營養(yǎng)最重要的。當然他再長大,他能夠選擇,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到七歲之前。
如果這個孩子給足了他七歲之前的心理營養(yǎng),他自然就會有生命力去學習,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沒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夠有成人目標。他就會一直處于尋找的狀態(tài)。讓人家去肯定他,讓人家去稱贊他。他不能在他那個年齡發(fā)揮一個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這個心理營養(yǎng),能早開始最好。如果沒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問題,什么時候你意識到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時候開始都可以。發(fā)現(xiàn)苗頭,就從現(xiàn)在開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話,先要處理的,一定是爸爸媽媽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是媽媽爸爸與孩子的關(guān)系。然后給他肯定,告訴他,他很重要。愿意聽他說話,出現(xiàn)需求的時候,要滿足他。
孩子一開始的心理營養(yǎng)必須由那個重要他人給的。這個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阿姨。但是,后面兩種,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來決定。至于為什么一個孩子會選爸爸媽媽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沒有理由,就象人們找對象談戀愛一樣。而如果父母不當這個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選其他的話,這個孩子就一定會有心理缺失。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幼兒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guān)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quán)力。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quán)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quán)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孩子在與父母爭權(quán)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zhuǎn)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jié)果。
家長要幫孩子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
有家長提問:我家有兩個寶寶,老大是女孩,剛剛?cè)龤q,老二是男孩,只有一歲。我們夫妻由于工作原因,兩個孩子均由姥姥和姥爺照顧,姥爺非常疼愛女兒,經(jīng)??渌亲畎舻?。在我生了兒子之后,女兒經(jīng)常愛跟幼兒園的老師或是家人求證:她是不是最棒的?如果大家不給予認可,她就大發(fā)脾氣,甚至摔東西。我很困惑,不知道該怎么引導。
專家觀點
門頭溝區(qū)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心理教師禹寶琴:想要解開這一困惑,首先得明確孩子向大人求證自己是不是最棒的這一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通常情況下,這樣的行為是為了求關(guān)注、刷存在感。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做工作:一方面,改變姥爺?shù)燃胰藢λ贿M行鑒別而籠統(tǒng)肯定的行為;另一方面,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提高自我認同度,不僅能夠接受自己好的部分,也要接納自己不好的部分。
孩子在暴露行為問題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提醒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某些教育行為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需要進行調(diào)整。就孩子過度求關(guān)注這一行為來看,姥爺甚至其他人給她的肯定讓孩子理解為,她必須做到最好,周圍的人才能關(guān)注到她。盡管我們無心去要求孩子做到些什么,但我們無意的言語和舉動,的確給孩子形成了一個錯誤的導向。
孩子撫養(yǎng)者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以后習慣及性格養(yǎng)成均起著影響作用。姥爺對外孫女的疼愛沒有問題,但總是夸獎孩子是最棒的行為有點失當,需要在言語和行為上做調(diào)整,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好與不好,同時也要協(xié)調(diào)其他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成長塑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根據(jù)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2歲到4歲這一階段正是孩子克服羞恥感樹立自主意識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中的經(jīng)歷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不失為引導的好時機。結(jié)合案例,孩子應該肯定自己好的部分,同時也要接納不好的部分,不斷提高自我認同程度。家人愛的是她這個人,而不是她的“優(yōu)點”。另外,在孩子開始建立自我認知的初始階段,大多數(shù)家長有意無意地督促孩子成為某些親子活動的優(yōu)勝者,讓孩子建立心理優(yōu)勢。但是,家長應注意,參加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為優(yōu)勝者,而是要讓孩子知道,敢于參與、勇于挑戰(zhàn)是難得的心理品質(zhì)。家長培養(yǎng)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遠比把孩子培養(yǎng)成完美主義者更有意義,只有堅持這樣的引導方向,我們的孩子才會更有力量應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挫折。
相信《家長要滿足孩子的7種心理需要》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長誤讀了幸福,誤讀了孩子。 幸福是一種主體積極的心理感受;是對物質(zhì)需要、精神需要得...
導讀:你家孩子的心理需求你了解嗎?全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多關(guān)注孩子的各方面需求,給孩子以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 1、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而接納,孩子才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
導讀: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