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童話。
常言道,優(yōu)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計劃。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我們都有會準備一寫需要用到資料。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chǎn)生于人類實踐活動。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墒牵覀兊挠讕熧Y料具體又有哪些內(nèi)容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處理好來自孩子的愛》,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導讀:在‘俄狄浦斯’階段,孩子會對父母中異性的一方產(chǎn)生浪漫的感覺。當然,他們不會真去追求浪漫的關系,但他們會出于一種特別的好感,而產(chǎn)生一些占有欲。
喜歡媽媽,或者愛上爸爸?如果你的小家伙正每天在家里“爭風吃醋”呢,那么,請允許我告訴所有困惑不解的父母們,你的小寶貝非常正常。這是他成長中短暫而珍貴又關鍵的一個時期,我們要學會健康地對待他們。
弗洛伊德的理論不都絕對正確,但是有關“俄狄浦斯情結(jié)”與“愛列屈拉情結(jié)”,有時看起來還是有些道理的。就像我們會突然發(fā)現(xiàn),三四歲的孩子開始尤其地喜歡父母中與自己性別相異的那一位。
成為爸爸或媽媽——獨立人格,自我定位
“當丈夫夸我穿新買的裙子很漂亮時,我們的小女兒突然沖回房間,換上了她最喜歡的長褲。表姐家的小外甥,總在他爸爸出差回來的時候,跑到洗手間把媽媽的口紅藏起來……”
德國的兒童心理學家Pieper夫婦認為:“孩子是在認真地對待他所面臨的‘競爭’的,在他們的小腦袋里,他和爸爸或她和媽媽之間沒有區(qū)別,他們或她們是平等的‘競爭對手’?!?/p>
從3歲開始,孩子的知覺意識開始得到飛速的發(fā)展,他們開始學會將自己的感覺和其他人的感受區(qū)分開來。他們將自己看做是一個獨立的人,同時,也開始真正地第一次把爸爸、媽媽當作有自己需要的人。因此,孩子會自覺地改變與父母親近的方式和愛他們的方式——這個時候,他們會有意識地做一些讓爸爸媽媽高興的事情,而不再總是無所顧忌地率性而為。
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自我定位。他們希望自己成為任何可能成為的人,比如公共汽車上的司機、站在馬路當中的警察,或者賣冰激凌的阿姨。當然,孩子最最想成為的,是“爸爸”或“媽媽”。這種愿望在孩子3~6歲時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一點解釋出孩子很多謎一樣的行為)。
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浪漫期的敏感
如果說兒子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沒有給我?guī)硐硎?,那是撒謊。他會對我說的每個笑話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大笑,他會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我喜歡你,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媽媽?!?/p>
Pieper夫婦指出:“在‘俄狄浦斯’階段,孩子會對父母中異性的一方產(chǎn)生浪漫的感覺。當然,他們不會真去追求浪漫的關系,但他們會出于一種特別的好感,而產(chǎn)生一些占有欲。于是,按照弗洛伊德的概念,孩子與同性別家長的競爭幾乎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
浪漫期的孩子對來自別人的評價特別敏感,在他們被置疑的時候,會強烈地感到被誤解,因而更加堅持自己的想法。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度過了幼年的自我中心期,逐漸開始按照他們想像中令父母滿意的方式去做事情,因此,他們特別在乎來自外界的眼光。比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有很強的被承認的需求。3歲的美美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個特別可愛的孩子!”4歲半的豐豐最愛告訴大家,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守門員。如果有人反駁他說:“你還要長大些才是呢!”他就一定會哭著罵你是笨蛋。
因此,如果家長對于這些浪漫期的小家伙能多一些信任,他們就真的能表現(xiàn)得更好。兒童心理學家也指出,浪漫期的孩子經(jīng)常生活在知行不統(tǒng)一的沖突中,比如他們?nèi)匀粺o法避免尿床或者咬指甲等等。這些矛盾使得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加敏感,而且有時會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體貼、更加細心,才能幫助孩子們逐漸度過浪漫期的敏感。
不嫉妒、耐心、理解和愛——父母需要做的
1如果家里的孩子長到了這個年齡,父母之間曾經(jīng)無所顧忌的卿卿我我往往會“刺激”他們表現(xiàn)得更差。因為父母這樣的舉動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這時,你們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明白,父母間親近的關系并不意味著他們倆或他喜愛的那一方對他的“背叛”。
2如果你恰巧是那個不太受歡迎的爸爸或媽媽,那么,你應該嘗試著不把孩子的這種拒絕當作是針對你個人的。說來容易,的確,有時候想要理智地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當女兒對你說“走開,我要和爸爸玩”的時候,你心里的感覺一定不舒服。但如果你這個時候說:“你只想和爸爸玩?好啊,我正好還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呢!”這就會對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很不利,這樣會讓他們有強烈的害怕被報復的擔心,而且反而會延長他的浪漫期。這個時候,告訴孩子你就在旁邊,不會離開他,耐心而充滿體諒地對待孩子的嫉妒心。同時也適時地安排一些你們倆單獨在一起的機會。一定要知道,孩子在這個階段會特別愿意和某一半父母在一起,這對于他積極的自己定位是有益處的。
3不過,你也需要經(jīng)常強調(diào),你和你的另一半是伴侶,你們都愛他。至于孩子對你的“求婚”(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地出現(xiàn)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家庭中),你也不必繞圈子,可以直截了當告訴他:“你不能和我結(jié)婚,我已經(jīng)和爸爸結(jié)婚了。等你長大了,你會找到和媽媽一樣聰明漂亮的人結(jié)婚的。”
4在浪漫階段,孩子會第一次問到,為什么媽媽的身體和爸爸與我的不一樣。當然他們也想知道寶寶是怎么生出來的。對于這些問題,只要簡短地回答就好了。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需要知道其中的細節(jié)。父母們現(xiàn)在還不必要鼓勵浪漫的小家伙將性別和身體方面的特征與自己聯(lián)系起來,這是學齡前階段再需要關注的任務。
通過這種種方式,孩子將逐漸意識到,這一時期他所經(jīng)歷的失望與他自身的缺點無關,而只是因為一些他不能做主的因素決定的。這種認識對孩子產(chǎn)生自信和愛的能力很重要。
當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時期之后,他們的內(nèi)心就會變得穩(wěn)定下來,也因此會變得寬容和大方了。當然,“進步”的“副作用”就是,你或你的另一半不再是孩子心中的太陽或月亮了,他們的注意力將被別的事物競爭走了,于是……鄰居家在足球方面很有天賦的男孩杰米,現(xiàn)在在幼兒園里畫的畫上不在寫著“給媽媽”了,而是“送給小小羅(羅納爾迪尼奧)”。有一次,我們兩家計劃一起去郊游,我問他游泳、釣魚和劃船他最喜歡哪一項的時候,他想了一下,然后“深沉”地說:“我最喜歡看小小羅?!薄?/p>
Tips
盡管這些情況肯定會有例外,但是大多數(shù)時候,男孩子喜歡圍著媽媽轉(zhuǎn),女孩子則更愿意和爸爸在一起——
1兒子在用他的小熊們過家家,他告訴我那個穿著盛裝、頭上系著蝴蝶結(jié)、站在沙發(fā)中央的是熊媽媽,而熊爸爸,卻沒精打采地坐在角落里。——豆豆媽媽
2周末,我的存在經(jīng)常被女兒當作干擾因素,她會一本正經(jīng)地對我說:“你去廚房吧,我和爸爸玩兒就可以了?!薄狙緥寢?/p>
3兒子有時會畫畫給他媽媽和我,他會告訴媽媽:“這是特別好看的樹,媽媽,給你的?!蹦强脴洚嫷玫拇_特別漂亮,下面還有花和草。而給我的呢,通常就是一棵像火柴棍搭起來的樹?!R齊爸爸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導讀: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幫助他們處理負面的情緒,譬如憤怒、悲哀及恐懼。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和愛的橋梁,使孩子成長為更成功、更快樂的人。
閱讀此文前,先來測一測你對孩子的情緒反應
在孩子鬧情緒時,你的反應常常是——
A→“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
“來,爸爸帶你去動物園,不要再發(fā)脾氣啦!”
“你再這個樣子,我就不讓你出去玩了!”
B→“你這個樣子像個男孩子嗎?真丟人!”
“你再吵我就打你了!”
“你自己做錯了事還耍脾氣,想挨打???”
C→“回你自己的房間吧,等氣消了再出來!”
“愛哭你就哭個夠吧!哭夠了再來找我?!?/p>
D→(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反應,喋喋不休地嘮叨)
“人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媽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jīng)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媽媽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測試結(jié)果
★A類——“交換型”父母:
你認為負面情緒有害,所以每當孩子有憂傷的感覺時,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補”好,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這些反應后,孩子會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既然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為什么我的感覺這么糟?”次數(shù)多了,孩子會變得缺乏自信,在情緒上很容易產(chǎn)生很大的壓力。
★B類——“懲罰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于表達哀傷、憤怒和恐懼而受到你的責備、訓斥或懲罰。你以為這樣不會“慣”出孩子的壞脾氣,或者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堅強。
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帶來恥辱、被拋棄、痛苦、受虐待。所以,對于負面的情緒孩子是又憎恨又無可奈何。長大后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時,孩子會顯得力不從心。
★C類——“冷漠型”父母:
你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既不否定也不責罵,而是“不予干涉”,讓孩子自己去找辦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靜下來。
因為沒有父母積極的引導,一個憤怒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有侵略性,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fā)泄;一個傷心的孩子會盡情和長時間地哭鬧,不知道怎樣去安撫自己和舒解自己。
★D類——“說教型”父母:
你以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所以你熱衷于滔滔不絕地講道理。
此時,孩子感到孤單無助,仿佛身處黑洞,得獨自面對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訓導,只令他苦上加苦。
以上四種是傳統(tǒng)的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顯然都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養(yǎng)。
導讀:家長應擺正教育態(tài)度,給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情境,讓幼兒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和他人,敢于與他人交往,愿意與他人健康地交往。學前教育是影響幼兒一生的教育階段,家長應多給孩子點時間,適當放一放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滿足孩子交往的需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接納程度。
兒童交往心理的調(diào)查表明幼兒交往應從家庭開始
一項關于兒童交往心理的調(diào)查表明,有近65%的兒童渴望交往,這說明獨生子女,親和需要強烈。但調(diào)查同時顯示,僅有25%的家長每天堅持較長時間與幼兒進行交流,使幼兒缺乏交往經(jīng)驗,致使幼兒不懂交往,在交往中事事以己為中心或采用蠻橫態(tài)度對待他人,甚至在交往中有攻擊性行為。
種種調(diào)查顯示,獨生子女親和需要非常強烈,他們需要伙伴,并愿意與朋友保持親密的關系,但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和制約幼兒的交往行為,導致交往失敗,而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孩子需要交往的機會太少,一些家長由于工作學習或家務的繁忙,而忽略了與孩子的交流。
經(jīng)過幾年的研究,紅橋一幼探索出一整套關于兒童情感教育的辦法,并獲得了市級“九五”重點課題專家認定A級。一幼園長孫榮俊說,幼兒學會交往首先應從家庭開始。很多孩子在家能說會道,一旦走出家庭就變得懦弱,這就說明孩子在家庭里的交往是一種不平等的交往,他不知道去關心他人,也看不到別人的困難,蠻橫得讓同伴無法接受,連續(xù)受挫后就會變得懦弱。反之,一味遵從也會讓伙伴所忽略。為此家長應擺正教育態(tài)度,給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情境,讓幼兒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和他人,敢于與他人交往,愿意與他人健康地交往。學前教育是影響幼兒一生的教育階段,家長應多給孩子點時間,適當放一放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滿足孩子交往的需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接納程度。
三代同堂更利于嬰兒的早期發(fā)展
我國當前社會里,絕大多數(shù)年輕的母親正在就業(yè),很少有時間完整地陪伴他們的孩子度過嬰兒時期。而孩子的祖父母多數(shù)正處于退休賦閑之中。由于我國的傳統(tǒng),有不少家庭是三代同堂,客觀上構成了祖父母主要或配合照顧嬰兒的情況。這種家庭如果處理好關系,可以發(fā)揮祖父母和父母的各自優(yōu)勢,從而更加有利于嬰兒的早期發(fā)展。
祖父母有豐富的育兒經(jīng)驗,而且由于血緣關系,他們從心底里熱愛自己的第三代,他們對孩子的熱愛不亞于父母。但爺爺和奶奶畢竟是老人,行動上趨向于遲緩,他們安靜少動的傾向與孩子好動的天性相矛盾。有的爺爺和奶奶思想趨于保守,在教養(yǎng)方法上與現(xiàn)代年輕父母有所不同。如在教育方法上趨向于寬容不嚴格,常常替代孩子做了本應孩子自己完成的事,給予過度的保護行為,包辦代替過多,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性,生活自理能力差。但爺爺奶奶有足夠時間與孩子在情緒上進行交流,孩子在情緒上比較穩(wěn)定,較少有焦慮、痛苦或害怕等不良情緒。年輕父母則育兒經(jīng)驗不足,但他們的精力都充沛,有利于發(fā)展嬰兒的運動機能。當代年輕父母容易接受新思想,更重視培養(yǎng)孩子自己動手和獨立的能力。但由于他們的事業(yè)繁忙,生活空閑時間不多,對孩子遇到的情緒問題容易忽視或處理過于簡單,使孩子容易產(chǎn)生情緒波動。
如果父母和祖父母能了解各自的優(yōu)缺點,在育兒過程中如有不同意見,可以事先切磋,討論形成一致的教育方法。為培養(yǎng)下一代,發(fā)揮各自的長處,克服自己的不足,同心協(xié)力。這樣和睦的大家庭,與只有父母的小家庭比較,能更好地培育出既健康又聰明、情緒穩(wěn)定和行為良好的孩子。
用愛啟動孩子健康的人生
一般來說,母親是嬰兒的主要撫養(yǎng)者,有的家庭父親擔任這個重要的角色或祖父母代替父母承擔嬰兒的撫養(yǎng)責任。無論由誰來撫養(yǎng),他們對嬰兒傾注的愛心再多也不會過分。這種親人的愛對嬰兒的成長關系十分密切,它直接啟動孩子的健康人生。那么這種愛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
首先父母或其他親人,對豐富嬰兒的情緒和情感及其積極地和健康地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母親為嬰兒提供了最多的撫摸、親吻、擁抱,微笑、點頭以及對嬰兒的柔聲說話、逗引孩子發(fā)笑,關注嬰兒的反應和需要并給予滿足。這些均能激發(fā)和培養(yǎng)嬰兒的積極情緒和情感,促進嬰兒發(fā)展成為一個有愛心的充滿同情心的人。
父母和嬰兒的密切聯(lián)系,是嬰兒知識和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首要基礎。正是在父母大量的頻繁的接觸、交往和指導下,嬰兒從無到有,從不會到會地學到了大量的日常知識;學習了各種物體包括其名稱、功能和用法;學習了各種玩具的操作和各種玩法。通過和嬰兒玩耍,通過變化玩具或物體的位置及顯示方式,吸引嬰兒的注意力,引導嬰兒感知、觀察,發(fā)現(xiàn)物體的變化,鍛煉和培養(yǎng)嬰兒的注意力和記憶能力,養(yǎng)成其對事物、周圍環(huán)境及變化的好奇和探究興趣。這些對嬰兒認識發(fā)展和知識獲得無疑都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父母對嬰兒語言發(fā)展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父母能為嬰兒提供最多的語言刺激,經(jīng)常通過對物體、活動、行為的評論來影響嬰兒語言的發(fā)展。父母和嬰兒之間交流的機會最多,最豐富和最有力地指導和促進嬰兒語言的發(fā)展。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基礎,是人際交往不可少的工具,因此父母對嬰兒語言發(fā)展的作用將持續(xù)終生。
父母也是嬰兒社會性行為和社會交流發(fā)展的最初奠基人。父母與嬰兒交流或交往最多,在交往中對嬰兒的行為提供最多的言語教導和具體示范,同時給予最多的觀察和模仿行為的榜樣,提供最多的反饋、評價,為嬰兒創(chuàng)造最多的練習和實踐的機會,并給孩子具體幫助、鼓勵、糾正和指導,使他們的孩子學得了大量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形成許多如與人分享、謙讓、團結(jié)、友愛相處、關心幫助他人等良好的社會行為。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嬰兒需要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如果這個時期嬰兒得不到應有的親子愛,將會使嬰兒造成某些心理發(fā)育方面的缺陷。一旦造成,以后將難以彌補。這些問題經(jīng)??稍谝恍┕聝?、被遺棄的或忽視親子關系家庭中的兒童身上見到。天下父母們,必須牢記這樣一條真理:“只有用愛心才能啟動孩子健康的人生?!?/p>
導讀:孩子做事總是膽怯怕事,是什么原因?qū)е潞⒆舆@種情況的發(fā)生?作為家長,你是否了解其中的原因?
一、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與別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擴大到親友、鄰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漸產(chǎn)生出和別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組織合理的交往活動非常重要。
二、自主性發(fā)展受阻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8個月到3歲之間,是實現(xiàn)自主性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會了走路、說話,表現(xiàn)出心理的能動性,如愛提問,愛模仿,愛做游戲,并產(chǎn)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識。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現(xiàn)得頑皮、不聽話,這是自主性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第一個反抗期”。如果家長未認識到這一特點,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結(jié)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使他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膽怯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家長不恰當?shù)呐u和指責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膽怯。還有一種情況是,對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為習慣,家長采取了責備或取笑的方法,也會挫傷其自尊心,使他們形成膽怯心理。
我的孩子19個月大,已經(jīng)會50個左右的詞匯和一些簡單的詞句表達。孩子和我的感情也很好,正因為如此,每天上班去,他都要跟著,只好一路帶他出去,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我再悄悄溜走,也聽不到他哭??墒?,每回我回家后,孩子一刻也不愿放松拉我的手,邊走邊不停地叫媽媽,我就想是否這樣的告別方式讓他覺得有種不安全感,害怕媽媽隨時都會消失?這兩天,我改變了方式,每次都主動對他說明媽媽要上班去了,讓他跟媽媽說再見,這樣他便會哭,拚命拉我的手不讓走,我很矛盾,因為等孩子兩歲左右,我要送他入托,想想到時也會碰到這個問題,不如現(xiàn)在就訓練起來,請問這樣做對嗎?怎樣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專家回答
首先寶寶在這個年齡出現(xiàn)愛粘大人的情況是正常的、也比較常見。在1-2歲這個階段,寶寶對親近的人的依戀比較強烈。由于寶寶運動能力的發(fā)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并探索周圍環(huán)境。同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離開看護人時感到不安,對陌生人采取謹慎與回避的態(tài)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xiàn)反抗、緊張、恐懼。
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改善。等到寶寶兩歲以后,逐漸能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能夠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離,相信父母會回到他身邊。
就像您所說的那樣,如果突然偷偷離開寶寶,會給他帶來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他會害怕媽媽突然離開他,因而對您的依戀就更強了。每天上班前,告訴寶寶“媽媽上班去了,等到幾點鐘,媽媽就回來了,寶寶乖乖在家,等媽媽回來陪寶寶玩?!庇梅浅?隙ǖ恼Z氣告訴寶寶媽媽必須去上班,過一段時間媽媽肯定會回來。另外,應該有人來照看并陪寶寶玩,讓他感覺媽媽不在的時候也一樣安全、快樂。
幼師資料《處理好來自孩子的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愛的童話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步入初中,青春期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都已相當成熟,是準備走向獨立生活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覺性發(fā)展較快,社會責任感和世界觀開始形成,但同時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增強,叛逆心理開始出現(xiàn),...
導讀:家長應擺正教育態(tài)度,給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情境,讓幼兒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和他人,敢于與他人交往,愿意與他人健康地交往。學前教育是影響幼兒一生的教育階段,家長應多給孩子點時間,適當放一放自己的...
如何處理好父母與孩子的三角關系在家庭治療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的是父母與孩子的三角關系的纏結(jié)。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是有界線的,不管是父親與孩子,還是母親與孩子,這種關系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要保持這種界...
三代同堂更利于嬰兒的早期發(fā)展 我國當前社會里,絕大多數(shù)年輕的母親正在就業(yè),很少有時間完整地陪伴他們的孩子度過嬰兒時期。而孩子的祖父母多數(shù)正處于退休賦閑之中。由于我國的傳統(tǒng),有不少家庭是三代同堂,客...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