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教師應當定期開家長會,進行溝通協(xié)商,用心關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與校園之間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您如何提升親子關系”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無微不至的起居照顧,就是理想親密的親子關系?忙碌的工作和家務,使得親子之間的親密關系難以實現(xiàn)?其實要與子女建立親密關系,每個父母都能夠做得到。
1、實踐雙向溝通
現(xiàn)代家長多是十分忙碌,而且大多都是雙職家庭的父母,在照料孩子及家務處理上更是忙碌不堪,經常阻礙了親子間的溝通交流。
當孩子期望父母陪伴或向父母傾訴心事時,父母往往未必有空間和時間來了解孩子所講述的事件的起因和發(fā)生過程,也沒有時間來作及時的回應。更常見的是,家長不時將自己的期望及要求向孩子單向地灌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個人想法,使得親子雙方缺少雙向的溝通。
作為家長,一定都十分重視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只是有時候不知不覺就偏重了向子女教導和分析道理。其實,子女也有個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獨特見解,家長不妨多傾聽。家長可以利用親子相處的時光,和孩子進行真誠的交談,分享一些生活細節(jié),讓孩子表達個人見解,這是鞏固親子之間雙向溝通的重要方式。
2、欣賞勝于批判
要和子女建立親密關系,就要多稱贊子女,多向他們表達父母的欣賞。子女還處于成長階段,很多知識及獨立能力正隨著生活體驗而逐步學習,他們的性格仍是在被塑造的過程中。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jié),例如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和別人建立眼神接觸、收拾玩具、細致關懷年幼的小朋友、一句問候父母的話語等行為表現(xiàn),其實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社交技巧及責任感。如果能夠被父母認同和贊許,就會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也在表達對孩子的欣賞的過程中,強化了父母和子女間的親密感。
當然,作為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一定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時候也讓父母很煩惱,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多欣賞孩子的點滴進步,要比簡單的批評來的好的多,還有助于孩子強化積極正面的行為。
3、積極傾聽感受
很多家長都對子女抱著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因為計劃生育導致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只有一個孩子,沒有第二個選擇,所以很多父母更是對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子女的壓力很大,當子女表現(xiàn)沒有達到父母單方面的要求時,家長就會感覺非常的失望,給子女施加巨大的壓力。
但是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必須注意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和分享,家長不妨多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感受,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并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你看起來不是很高興,媽媽想聽聽你的感受!”、“爸爸看到你今天好像很開心,能不能跟我分享下有什么高興的事情?”、“看到你今天能夠主動收拾玩具,媽媽和爸爸感到很高興!”等,讓孩子親身體驗,情緒其實是可以透過言語表達和別人溝通、分享的,而不需要通過過激的或者負面的行為去將情緒發(fā)泄出來。只要父母多傾聽子女表達內心感受,親子間的距離一定能夠拉近。
4、在游戲中加強親子關系
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而且更是孩子擅長之處,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幼年時期已喜歡在游戲中表現(xiàn)自我,而且還能通過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開始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家長不妨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專門陪伴孩子玩耍,暫且放下工作,讓孩子在安全和鼓勵性的氣氛下和你一同開懷游玩,例如通過角色扮演、故事分享、互相追逐、捉迷藏游戲、堆積木、拼圖游戲等,加強親子間的親密接觸。
5、父母關系要融洽
如果父母關系融洽,孩子更容易從中學會如何友善親切地待人,相反,如果夫妻之間存在意見分歧和沖突事件,孩子也會誤以為這就是人際間相處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時間長了就會逐漸與別人疏離、對家人缺乏信任。因此父母如果只是某一方向子女施加關懷,而另一方不加以配合,便難以建立家庭親密感。只有父母雙方一同為著孩子的利益著想,多一點包容,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fā)生沖突,才能有助于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感。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常常會聽到一些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或者家長對孩子的抱怨。和諧的親子關系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圍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定居美國的資深教育研究者、專欄作家南橋參加了一個關于親子關系的課程。在課上,南橋不斷聽到一些同樣的主題在重復,他將其濃縮為十句話,基本概括了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對其他文化家庭同樣有借鑒意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Icare."(我在乎。)
家庭成員之間說"我不在乎"(Idon'tcare.)可能是很危險的事。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和無所謂。父母和孩子之間,理應相互關心對方的福祉,看有什么事情讓對方開心,盡量避免讓對方難過,讓對方摔跟頭。如果一切都不在乎,家庭成員之間就會各顧各,相互孤立,如水上浮萍。而在乎,如同紐帶,讓家庭成為一個緊密的集體。
2、"Youcanhaveyourspace."(你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不需要你的24小時環(huán)繞立體聲包圍。孩子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空間,有時候需要和父母保持適當距離。有些話,沒有必要一再嘮叨。給他人一點空間的同時,也給我們自己一點空間。有"安全的距離",反而會讓關系更親密。就好比樹一圈籬笆,反而能讓鄰里相處更和諧一樣。
3、"Let'stalk."(我們聊聊。)
孩子和父母發(fā)生矛盾,不如找個雙方都很放松的場合,比如咖啡館,茶樓,用"我們來談談"開始,推心置腹談談。話悶在心里,誤會了他人看不見,委屈了他人也看不見。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不會長腳跑。回避是不行的,因為一轉角,問題接著又和你撞見。不如直面問題,面對真相,那真相讓你自由??墒窃谏罾铮嗌偃嗽谶^著"捂著耳朵吃炒米--自己哄自己"的日子?。∨c其在背后論他人的短長,使得話傳來傳去傳走樣,不如直接和對方說。這很難,可是誰許諾過關系的經營容易呢?
4、"Let'sforgetandforgive."(盡量忘記并原諒。)
寬宏大量的大道理誰都懂,但落實到具體人身上就難了。家庭內部,相互之間有所得罪,要是計較下去,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錯誤和冒犯相互糾結,沒有理得清的時候。外人往往都明白"清官難斷家務事",不多插手,可是自己怎么辦呢?快刀斬亂麻的辦法,只能是忘卻和原諒。記仇可恥,原諒高貴--這種品質,違反我們的本能和人性,如逆水行舟,但也往往是我們擺脫關系困境的唯一辦法。這是日后夫妻關系中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胸懷是練出來的。得從小就讓孩子練習,使得他們把忘卻和原諒當成理所當然的事,這樣他們以后的各方面人際關系更和諧。
5、"You'vegotanangerissue."(你好像有怒氣問題。)
很多家長忽略青少年發(fā)怒這些性格上的因素。當今社會戾氣很重,人人都一肚子憤怒。有時候,表現(xiàn)出義憤,使得我們顯得富有正義感。美國人往往把憤怒看成是一個不好的品質。常發(fā)怒的人,被視作有怒氣問題(angerissue),嚴重的被視作心理疾病。雅各書1章19-20節(jié)稱:"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20因為人的怒氣,并不成就神的義。"人被怒氣控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不一定說明我們內心正直。我們必須學會面對自己的憤怒,甚至將它管制住,不讓其產生負面影響。這是孩子童年時代所需培育的修養(yǎng)。
6、"Wearealldysfunctional."(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正常。)
在視野狹隘的時候,我們擔心自己的家庭和別人的不一樣,并因此難為情。"跟人一樣"是不少家長鼓勵、鞭策自己和孩子的一個說法。問題是沒有一個家庭是正常的,家家都有自己的問題。讓孩子接納家庭的不完美非常重要,這會讓他們學著接納以后勢必也不完美的單位、婚姻和他們自己的孩子,比在此基礎上尋求改進。我們也不能過早給孩子們灌輸宿命感,讓孩子認為自己生在某樣的家庭里,結果就一定先天決定。不要告訴他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人是可塑的,也是可以改變的。什么樣的家庭里,都可以成長出杰出的、健康的、高效能的人。同樣,也不要把任何失敗,怪罪給自己的家庭,或自己的父母,形成一種走不出去的無助心理的泥沼。
7、"Mykidsareprobablyjustaverage."(對自己說的:我的孩子或許很普通。)
我們常聽美國小孩夸孩子特別,出色,等。為了這樣的出色,美國一些中產家庭對孩子推得很厲害,不亞于虎媽,只不過可能他們是在體育方面推,而不像我們在文化課和音樂方面。據(jù)說美國小孩打棒球的時候,那些兒童棒球聯(lián)賽(LittleLeagueBaseball)能激發(fā)出孩子身上最優(yōu)秀的東西,比如團隊協(xié)作和隊友之間的關愛,同樣也能激發(fā)出家長身上最壞的東西,因為家長求成心切,會催逼自己的孩子,甚至對其他孩子或者對方球隊話語粗魯。但我也發(fā)現(xiàn),大部分美國家長,在孩子失落的時候,對他們的平凡非常包容。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但有時候我們需要放松一些,允許孩子普通,這樣就更容易接受他們的方方面面,包括他們的挫折和失敗,這反而能拉近我們和孩子的關系。我們也能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去接受、關心他們。不要做勢利的爸爸媽媽,孩子有出息了才去關注他們。
8、"Let'screatesomememories."(我們制造一些回憶吧。)
美國家長非常重視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未來能回憶的事件。這包括打破生活的常規(guī),去別的地方度假。但這未必要花錢。一些蓄意制造的親子機會,作用不比花錢度假小。中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比較"順其自然",但美國人強調一些有結構的活動。比如我記得我孩子上學的時候,學校安排DoughnutswithDad(和爸爸一起吃多納圈)、MuffinswithMoms(和媽媽一起吃松餅)、MomandSonDay(媽媽和兒子親子日),DadandDaughterParty(爸爸和女兒親子日)這些活動。有些活動還是頗有必要的,我發(fā)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時候父母一方可能會和孩子疏遠,比如青春期的女兒,有時候會跟爸爸疏遠。這些刻意安排的活動,有助于讓這些關系更親密,也能創(chuàng)造留給未來的記憶。當然,記憶總是有好有壞,我們不能光當攝影師,還要學會當剪輯,把不好的地方給編輯掉。帶著垃圾往前走,生活是無法精彩的。
9、"I'llbethereforyou."(我會永遠做你靠山。)
當小孩有所需要的時候,沒有什么比父母親都不在、不管更無助的事了。父母不必任何時候都得在孩子身邊圍繞著轉,有時候他們只需要沒油的時候,你像一加油站一樣,等在他們的下一個出口。幼子在,不遠游,能守護在孩子身邊,非常有必要。不要把自己的離開,說成是生活所逼的"無奈"。這樣的無奈其實比我們想像地要少得多,很多是個人選擇,我們歸結給外部原因,以求內心安寧而已。你真有心,總是有辦法。
10、"Theparticularsgetus."(細節(jié)定成敗。)
上述大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你給孩子講的大道理孩子也知道??墒悄阋嬖V他們:魔鬼在細節(jié)中。任何一件可能會影響親子關系的細節(jié)上,我們如果先別急著順著自己的性子和本能,而停下來想一想再說,再做,可能會好很多。孩子們也一樣,不要讓他們贏在道理,輸在實踐的細節(jié)上。帶孩子成長大不易,珍惜吧。有朝一日,回頭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長大了,離開了,我們想影響他們,再無機會。作為父親,我在以上任何一條上都需要進步,不過還是先寫下來,或許他人會得到些許啟發(fā),咱們影響一個是一個。我也意識到,關于親子關系的道理現(xiàn)在網上傳得滿天飛,可是具體該怎么做?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具體的說法中找到一些啟示。
古代親子關系是什么樣的?
親子關系在中國的家庭中占有尤為重要的地位,且在古代社會獨具特色。傳統(tǒng)倫理道德有很多落后的方面,但其在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等方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嚴父慈母”的刻板印象
“由父母分別擔任社會性和生理的撫育工作。最普通的分工方式是嚴父慈母的安排?!边@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在多年的“男權”社會中,我們中國的主流思想給予了男女在婚姻中的不等地位和明確的角色扮演。女人的活動范圍受限,家庭地位也較低,嚴父慈母的教養(yǎng)格局也是必然的。
養(yǎng)不教,父之過——父輩責任重大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家庭中的社會化過程,在親子關系之中,父輩的責任較之西方而言要繁復很多,同時,父母對子輩的期望亦高,“望子成龍”思想深刻。這樣,親子矛盾更為顯著,因為父輩在給予子女重擔的同時也將這責任挑在自己肩上。
儒家思想對“父”賦予了別樣的地位,“社會并不是個人的集合體,而是身份的結構。墨子主張兼愛,孟子罵他無父,意思就是說沒有了社會身份,沒有了結構的人群是和禽獸一般了?!泵献舆@句話就體現(xiàn)了“父”非同尋常的身份,也體現(xiàn)了“父”的特殊性。
中國古代“三綱”中的“父為子綱”,即是父權制度的理論基礎?!案敢油觯硬桓也煌觥?,表明了家父對子女專制的人身支配權?!霸谶@樣的教育目標與倫常觀點下,子女是沒有獨立人格的,是則獨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屈從于倫常教育?!?/p>
然而,我國古代的主流文獻中對親子沖突的描述是很有限的,提及此問題基本都是以批判否定態(tài)度,作為反面案例教育大眾。正統(tǒng)文化提倡家庭的和諧,提倡“父為子綱”,但從沖突產生的背景來看,完全的服從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百行孝為先——講求孝道
傳統(tǒng)孝道提倡“父慈子孝”。父輩對子輩的慈愛和責任與子輩對父輩的孝敬和責任是并行不悖的。父輩責任重大的同時,又輔助產生了子女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百行孝為先!
在中國古代,親子關系從屬于宗法家族制度,有關親子關系的規(guī)則制度,均以孝道為本。
這樣的親子關系實則是對沖突的壓抑,因為父輩給予的社會性教化及對天性的打壓,必然會造成代際間的沖突??芍袊糯鷨渭兊貜娬{孝,在如此平靜和諧的“一孝以蔽之”的背后必然有洶涌的暗流涌動。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現(xiàn)在的家庭關系及親子關系發(fā)生了許多重大改變,如“父為子綱”的權力模式遭到重大沖擊,“后喻文化”(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的變化之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而古代親子關系的影響和作用仍然不可小覷。
1、周日輪到景先生送女兒去上早教,可她卻一直不停地纏著我:“媽媽,你陪我去好不好?媽媽,我想讓你陪我去上課!”
看著小五月可憐巴巴的眼神,真想眼睛一閉,就從了她。
可想起明天上班要交的報告,不得不狠下心來:寶貝,昨天媽媽陪你去了,今天輪到爸爸了。下星期媽媽再陪你去好不好?
閨女依然不開心,一副“今天媽媽必須陪我去”的倔強表情。
我和景先生對視一眼,開始了“撒嬌賣萌”。
“哎呀,媽媽肚子好像不大舒服!”我一邊捂著肚子,一邊摸索著往床上躺。
景先生立馬附和道:“哎呀,媽媽肚子又疼了,可能最近太累了。那今天爸爸陪你去上課好不好?”
小五月篤篤地跑進房間,爬到床上,用小手按著我的肚子:媽媽,你肚子又疼了么?那你躺著別動,我去給你找藥藥吃。
景先生從維生素瓶子里拿了“藥藥”。小五月接過藥,跑回房間:“媽媽,你快吃藥!吃完藥就好了?!?/p>
我吃過藥,充滿遺憾地對小五月說:“不好意思啊,寶貝,媽媽肚子疼,不能陪你去上課了?!?/p>
小五月特別認真地點頭:“媽媽,我跟爸爸去上課了,你吃完藥就會好的。等我上課回來,再陪你玩?!?/p>
兩歲的小五月,自己穿好鞋子,背起小書包,牽著爸爸的手,準備出門?;剡^頭對我說再見,還特別叮囑我:你要好好吃藥哦,我上完課就回來陪你哦!
我一邊很乖地點頭,一邊忍住不要笑出來。
原本即將上演的母女“生離死別”拉鋸戰(zhàn),就在“媽媽肚肚疼”的外衣下,悄然而溫馨地結束了。小五月心甘情愿地和爸爸去上課了,媽媽也可以幸福無比地去忙自己的工作了。
有時候,我們都容易困囿于家長的權威,喜歡用命令式的語調和孩子溝通交流,一旦達不到溝通目的,就容易簡單粗暴來一句:“你要乖,要聽話!”
愿意屈從的孩子,內心充滿了委屈;不愿意屈從的孩子,便直接和父母哭鬧。
就這樣,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處于一種強硬的拉鋸狀態(tài),弄得雞飛狗跳,心情糟糕。
聰慧的父母,要學會利用孩子對獨立的渴望,適當露怯,激發(fā)孩子的雄心和信心,不但有利于孩子成長,也更容易解決親子日常溝通中的一些難題。
2、露怯并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但對于父母來說,卻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特別能干特別優(yōu)秀的父母,常常容易將社會和工作的權力游戲帶到家庭中。
女友是一家文化公司的CEO,雷厲風行女強人一枚。大到公司戰(zhàn)略決策,小到具體業(yè)務對接,都親力親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事業(yè)上如此,家庭生活亦打理得井然有序,持家理財樣樣出色。唯獨對于兒子,總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
想想都覺得心里委屈,她這么努力地工作,送兒子去最好的國際幼兒園,專門請了保姆接送和伺候兒子三餐,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蔀槭裁春⒆訁s一點都不領情呢?
那天,她帶兒子去游樂場,兒子非要搶小朋友的玩具。
眾目睽睽之下,兒子死活拽著別人的玩具不撒手,她軟硬兼施,兒子不僅無動于衷,還嗷嗷大哭。
女友抑制不住內心的怒火,照著兒子屁股上就是一巴掌:家里玩具不夠多嗎?你要什么沒給你買?媽媽讓你放手,你不聽話是吧?
然后,女友硬生生地把兒子的手指頭從玩具上一個個松開,搶過玩具還給了其它小朋友,順帶把兒子拖走了。
兒子一邊被媽媽拖著,一邊哭喊:“不要媽媽!討厭媽媽!媽媽是壞人!”
聽著這些撕心裂肺的呼喊,女友的心都要碎了,感覺自己完全養(yǎng)了一只白眼狼。
心理學上,父母越強大,孩子越依賴。孩子的自我被不斷地否定,慢慢地,孩子會養(yǎng)成習慣:爸爸媽媽會為我做好一切,并且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可是,當他想要那個玩具的時候,媽媽沒有幫他實現(xiàn),而且,他的反抗顯得弱小無比。那時候,孩子一定是極其傷心、挫敗、無助,才會發(fā)出撕心裂肺的吶喊。
每次以家長式權威壓制住了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看似贏得了親子關系的勝利,達到了我們想要的目的,但卻失去了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家長越硬,孩子也越硬,那親子關系也會硬邦邦、冷冰冰。
3、多少年來,我們都太習慣家長式權威。我們的父輩,爺輩,都沿襲著“說一不二”的威嚴。第一次當父母,我們會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沿用父輩的教育方式。
在父輩看來,對著一個小孩說:“對不起,謝謝你”,簡直是一件極其可笑的事情??墒牵頌楹⒆?,他們只是年紀小一點而已,依然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權利。
我清楚地記得,當我第一次對閨女說:“媽媽錯了,對不起”,我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姥姥姥爺,把這個當一個笑話,講給所有的親朋好友聽。
但我一直堅持著,如果我不對我做得不好,我就會跟女兒檢討;同樣,如果她做錯了,我也會分析給她聽,要求她道歉。
當你始終堅持親密育兒時,家里所有的障礙都會為你讓道。
后來,我的父母也開始學著尊重小五月,會跟她像朋友一樣討論,會做錯了事后承認自己的不足,會露怯,會示弱,大家都找到一種很開心、很融洽的相處模式。
4、武志紅認為,家的規(guī)則是珍惜。
親子關系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家學會理解和尊重,珍惜彼此之間的情感,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在知乎上,有個小故事,讓我感覺很美好。
樓主小的時候,家里換了新房子。裝修完成后,媽媽對她說:爸爸媽媽的錢這次都用來買房子了,但是以后家里還要買電器生活。你看咱家一共三個人生活,以后每買一種電器,咱三個一起出錢吧?
于是,大到電器,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小到一個盤子,父母都會帶著她一起去選購、比價,并征求她的意見。
每買一件東西,都要求樓主從自己的壓歲錢和零花錢里,拿出一部分,為家庭做貢獻。
在樓主的家里,她從來沒有覺得父母多么強大和無所不能,相反,她感覺到的,是無論遇見什么事情,全家人都要一起努力,一起經營。
后來,樓主出國了幾年,又和別人結了婚,但無論她的生活有什么變化,她都從未有過和父母分離的感覺。無論走到哪里,她都覺得:自己和父母是一家人,永遠不會分開。
我們大部分家庭模式,都是父母做傘,保護孩子。但是,適時地告訴孩子,父母并沒有那么厲害,讓孩子參與到建設家保護家的過程中來,也許能讓孩子更加懂得珍惜和責任。
5、知名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的,父母并不是無所不能的。
重要的是,我們愿意在第一次為人父母之時,保持自省和自我進步。
比如,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見困難,會問:“媽媽,這個字怎么念?!蔽覀兛梢愿嬖V她:“哎呀,這個詞媽媽好像也不會,要不,我們一起來查下字典試試吧?”
比如,孩子在交友過程中,有點羞澀,雖然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自己不敢走近,希望媽媽去協(xié)調。我們可以說:“媽媽也挺害羞的,你能不能帶媽媽一起過去打個招呼?”
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出于自我的不自信,才用家長式的權威來命令孩子。然而,家是講情感的地方,而唯有愛,才能讓情感流動起來。
我們并不需要高高在上,無限威嚴,才能教育好孩子,才能讓孩子愛我們。
當我們學會適當“露怯”,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強大且獨立,并且有一顆炙熱的想保護父母、愛護父母的心,收獲良好的親子關系也便水到渠成。
都說好的關系勝過好的教育,這句10多年來機會爛大街的教育名言,大家還相信么,是的,他依然經得起歲月的考驗,都說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比父母做什么事更重要,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一舉一動的回應,塑造了我們的孩子。甚至影響了孩子一生。處在所有親密關系中的狀態(tài)。我舉一個年齡偏小的孩子的例子,比如說:你正在忙,孩子找你過來陪玩,你會如何回應他呢,有兩種結果,一是答應,二是拒絕。還有兩種態(tài)度,或者消極,或者積極。當然了,積極答應挺好,拒絕也沒問題。什么叫積極答應啊,就是好啊,媽媽陪你玩啊,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回應孩子,而且狀態(tài)是積極的,感興趣的。什么較積極的拒絕,哦孩子,媽媽現(xiàn)在正在忙,還沒有辦法陪你,你等我20分鐘,我就來陪你一起玩,這個就是積極的拒絕。什么是消極的答應呢,就是,行吧,陪你玩把,然后心不在焉的。消極的拒絕不僅拒絕孩子,而且還帶煩躁,說你怎么這么煩人呢,沒看到我正在忙么,你一邊玩去
你看每一次打交道就會被映照一次,每一次回應都會映照一點點。什么叫映照啊,就是從別人對他的反饋里面,一點點的建立對自己的認知。
如果一個孩子跟他人打交道,得到的大部分回應都是消極的。不論是消極的拒絕,孩子消極的答應,孩子會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我是不是個好孩子,完全來自大人是不是真的喜歡我。有很多時候孩子不自信,大人就硬要去掰,去勸他,去夸他。其實我們千萬別再這使勁,回過頭來看看是哪里出了問題,是缺了什么樣的心理營養(yǎng),我們再給孩子回應的時候有什么不當?shù)牡胤叫枰{整,去給孩子彌補而不是在他不自信的現(xiàn)象上去給他使勁調整和勸告。
很多人無法理解,老師啊我對我家孩子特別特別好啊,我什么都為他做,事無巨細的照顧妥妥當當?shù)?,我也從來沒有虐待過孩子。怎么就親子關系不好了呢,怎么我說的話孩子就不肯聽,要跟我對著干呢。要知道啊,0-6歲期間受損的親子關系,可能來自于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的不及時,不穩(wěn)定。當孩子探索世界時,不被理解,遭受阻撓。而之后的青少年期,受損的關系,更多的來自不尊重,不理解造成的無效溝通。
我們知道父母非常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正因為對孩子的愛是那么的深切,這種愛會讓人無時無刻的為他著想,這種不知截止的愛一定會過度干預,有多少父母能做到有節(jié)制的愛呢?你不能阻止他經歷,卻又想讓他成熟,這就像耍流氓一樣。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怕孩子收到各種各樣的傷害,而不去給他認識世界的機會,這種違背規(guī)律的行為,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和主要養(yǎng)育者們的一種典型的行為,過度干預啊,限制發(fā)展啊,產生沖突,互不理解,惡性循環(huán),但誰都沒有錯,一個是對孩子的滿腔愛意,一個是對世界的熱切好奇,所以我們只能一再跟家長說,你要調試啊調整你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也會變著花樣跟為成年說,你要體諒父母它們的苦心,其實這倆件事情都比較難。
一個是讓幾十年來習慣的人調整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一個是讓沒有成長的孩子去體諒他人,理解他人,但是愛是什么?。繍凼悄芡ㄟ^對方的行為看到自己,把自己調試到對方的頻道上,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表達,很難是不是?調到孩子的頻道就不容易了,而且還要有截止的去愛他,是跌倒了不扶他,天冷了不管他,他該自己做決定時,給他自由不干涉他,讓他選擇,讓他承擔后果,是哪怕看著他早戀,也只是借個肩膀給他哭泣,相信它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僅僅包含在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上,收拾房間這種層面的愛太淺了,更高層面的愛是帶著克制去愛自己的子女,支持他成長,并且用力的完善父母自身。
言傳身教這個詞,其實 順序是反的,最容易接受的應該是,凡事身教,偶爾言傳,絕不多嘴,為什么父母很少能被孩子真正的尊重,和認同呢,因為真相很殘忍啊,孩子們就像是攝像機,只要他睜開眼睛的每一秒鐘,他都在觀察你,他在生活上每一個細節(jié)中審視你,比如從婆媳關系,從對鄰居的態(tài)度,從對物業(yè)和保安的姿態(tài),從對領導和下屬的評論上,當然也包括你喝醉后的反映,成功或失敗后的狀態(tài),綜合這樣的你,孩子能夠身教言傳,屹立不倒的有幾個呢?說實話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我們會說,盡全力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做一個具備智慧和善意的成年人,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曾經看過一個帖子,上面說,其實孩子的差距是從家庭里面拉開的,學校只不過是家長的助手而已,真正的功底在家庭里面,我不知道大家認同這句話嗎?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很多人覺得無能為力,那就是我們自己曾經遭遇過粗暴的對待,或者情感忽略而長大,帶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沒有辦法給到孩子溫柔而堅定的愛,曾經在知乎上看到2個這樣的問題,一個是不愛父母正常么?一個是父母做過什么讓你心寒的事情?還有豆瓣上面有一個非常非常著名的專欄叫父母皆禍害,我步知道多少人去看過,大多數(shù)是我們這一代人留言寫下的傷痛,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匿名的,說實話,看了讓人非常心疼。
看到其中一些人已經成功的建立的自己的家庭,有了可愛的孩子,內心充滿著涌動的溫柔和愛,這些曾經經歷了最粗暴對待的孩子,已經長成了具有保護自己和保護愛人的有能力的成年人,說到這,不得不提教育界的一個理論,這世上有兩種人,它具備像小太陽一樣照亮和溫暖別人的力量,一種是本身生于陽光下,在愛和善意中成長,所以他對這個世界也充滿了愛的回饋。另一種就是經歷的自己的黑暗時光,痛過之后,更加徹底的反省了自身,和這個世界的步合理之處,嚴格的要求自己,再不帶給別人這樣的傷害,相比較而言,第一種人我很喜歡,也是把酒言歡的朋友,但是第二種人,我一定會先干為敬,因為這樣的人用愛回饋了傷害,從痛里面開出花來.
什么是共情?
接下來樣講親子溝通里特別重要的工具,叫做共情。共情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工具說他是工具也好,是生活態(tài)度也好,但是怎么樣去使用它,是要講方法的。什么叫共情,可能也有一些家長沒聽過,就是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回應和陪伴對方的方式,也許你在很多地方提到過,聽到過,但是我們今天還是要拿出來講講,它很重要。
共情的四大要素:
1、想象力
2、基本的關心
3、站在別人立場思考的能力
4、可以承受因為別人的不幸事件而引發(fā)你個人不愉快負面情緒的能力——既不能完全沒感受,又不能感受太強而導致認知失調、失去功能。
共情的四大要素,前面3個都好理解,比如說孩子遭受了一個什么情緒,你能想象他的感受啊,你能關心他,并且能夠換位思考,假如你是這個孩子,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是挫敗、傷心、憤怒啊、這個都好理解,但是第四點要特別強調,當別人的不幸事件引發(fā)你個人不愉快的負面情緒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承受,我們知道有的家長是:孩子還沒覺得有什么,家長就已經跳腳了。孩子臉上跟小朋友磕碰了一個傷口啊,家長就會非常受不了,很心疼,還有的呢,是孩子還沒生氣,家長已經暴怒了。
講理論可能有點不太好懂啊,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人育兒有一定走偏的傾向,我步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從上一代幾乎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到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過分關注的孩子的感受,但是呢忽略了孩子做事情的能力,這也是比較危險的,打個比方,孩子的語文沒有考好,考砸了孩子覺得我好糟糕啊,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么大人通常會怎么回應他呢,現(xiàn)在大人都比較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會覺得會不會承受不了啊,大人會鼓勵,沒事啊,考的挺好的啊,媽媽小時候還沒你考的這么好呢,不錯了。其實這樣的鼓勵反而是無效的。
當我們的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著急去勸告,去把他從情緒里拉出來,為什么,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有了挫折的時候,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當他在那個情緒里體會,得到了你的接納、陪伴。不評判、他才有機會學會對情緒的適應性,等那個能量流轉完了之后,然后再來帶他歸因,首先確實是沒考好,要接納這個現(xiàn)實,然后呢是什么原因沒考好,歸因到孩子能改變的因素,比如說是不是上課的時候沒有聽清楚啊,是不是審題的時候粗心了,是不是做的時候沒有仔細檢查啊,這些他能改變的因素上,不需要特別的刻意。而是一次一次的累加,觀念轉變是有一個過程的,點到為止的回應。
還有一種家長就是特別明理,我昨天聽到一個小故事,孩子很要強,能力也很強,時成長過程中夸的比較多,很正常么,獨生子女,大家都夸的比較多,當他被鋼琴老師批評了之后呢,特別的沮喪,媽媽就說,那你覺得老師批評你是惡意的呢,還是為你好。孩子說是為我好,但是情緒還是在那里,媽媽后來又找到老師說多鼓勵少批評,我們看到2個問題,第一當孩子有了情緒,媽媽沒有共情他,而是直接開始講道理。第二,沒有帶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和跟老師溝通,而是代替她去幫他排除挫折幫他塑造一個盡量沒挫折的環(huán)境。其實這樣的幫忙是不必要的,讓孩子感覺到,他的能力不足以去應對這樣的情緒,或者說其實你也不敢去應對這樣的情緒,所以當孩子遭遇了挫折了,不自信,委屈,除了共情他的感受,讓他明白你懂得他,還要同步關注孩子能力的提升,不論是做事的能力,學習能力,還是社會交往,與人相處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共情是前提,是基礎。情緒能量走完之后,再來看看下一次我們面對問題和困難應該做什么,爸爸媽媽支持你,但是是否需要幫助和什么時候需要幫助由你來決定。
要知道你是成年人,你要是在一個小屁孩面前輕易的就喪失了對情緒的管理能力,那你就輸了,既沒有做到榜樣,也沒有幫助到他。
尊重孩子,讓親子共同成長
那我們再來講講最后一個話題,修復關系,讓親子共同成長。很多人都步明白為什么我就問孩子一句話,他就生氣了呢。為什么我們的關系一開始咱們談談把,到最后雙方摔門,走人,結束。有效的溝通是什么啊,關鍵詞在定語上,有效,當所謂的關心表達出來的是兩敗俱傷的結果,我們成年人是不是就可以反思一下。
第一點就是不懂什么叫尊重,尊重意味著你把他當一個獨立的個體啊,就像是你對你結拜兄弟的孩子,你閨蜜的孩子,你可以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他,但是不會去勉強他,你會收回自己的閑言碎語、口不擇言以及那種我是你爹媽你必須聽我的。孩子一旦反抗又會產生遏制不住的怒火,不會尊重孩子的父母,請記住解決的辦法,把他當作是你最好朋友的孩子,清晰的畫一個界限,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價值觀,你可以去支持他怕,陪伴他,但是不要輕易把你的觀點強加在他身上。
第二種呢,不懂什么叫理解,理解是在尊重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沒有尊卑觀念的對對方世界的好奇心,不要總是帶著評判的說,你怎么喜歡的都是動畫片里的壞人呢,你可以說你喜歡那個角色啊,最欣賞他哪個特點呢,給我講講把,不要說你怎么看漫畫不學習呢,可以說這是誰畫的啊,講了什么啊,一定很棒,不然你不會這么入迷,給我介紹一下好嗎?有些人用雷鋒建立價值觀,做好人好事,有些人用武俠小說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有些人用王陽明、曾國藩激勵自己,建立家國天下的胸懷格局,漫畫和動畫僅僅是一種載體而已,那里面長盛不衰的內容,一定有年輕孩子們追求的熱情和勇氣,我們雖然不喜歡,雖然沒想過要去看,但是我們要去尊重這個趨勢,和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可不可以帶著好奇,探究式的詢問,不要每次都是武斷的貼標簽。
當我面什么都不了解的時候,就貼標簽,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只會讓我們最心愛的那個青少年,在內心更加不愿意跟我們說話,沒有人喜歡被誤解啊,這是天性,都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納,因為孩子最愛的就是父母,不被父母理解的感覺真是糟透了,你可以回想一下,青少年時期,你最期待父母給你的支持或者說你遭遇的最不想面對的部分。所以當步尊重不理解孩子亂貼標簽之后就很少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認同和支持了。
比如說和同學出去玩是貪玩,不和同學出去玩是不合群,玩電腦是成績差的原因,不玩電腦也沒見你成績提高啊,好朋友成績好的結果是,你看人家小明多厲害,你看你,多和人家學學。好朋友成績差的結果是,你看你一天都跟什么人混在一起成績能好么。親爹親媽們,給點活路把,你們知道為啥小學生跳樓么,因為它們覺得怎么全世界就我干啥都是錯的呢,從來沒被尊重,從來沒被理解和認同。沒有根源性的力量,只能去死,我也見過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對著父母大吼你除了在乎我的成績,你還在乎什么,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真正懂得的需求。也許是我們該要學習做的功課。
改善親子關系,沒有靈丹妙藥,只有付出真誠,努力,實踐,勇氣和等待的時間,否則只是頭腦中的知識而不是能力。
1、記住自己的角色:父母 你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時幫助他準備好長大成人。比成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一名領導者和一位充滿耐心的老師。記住,該堅持立場的時候就要堅持,孩子需要管教。
2、有話慢慢說 對孩子發(fā)火,情緒激動,是無法解決事情的。無法控制情緒怎么辦?那就自己呆一會兒,平靜一下。當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平和時,父母就起到了最佳的表率作用,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壓力。
3、別太嘮叨,多聽孩子說 青少年和成人一樣,都希望被尊重和重視。成為孩子“安全”的訴說對象。
4、掌握好平衡 父母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如何平衡好與孩子保持親密關系的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空間和私人領地之間的平衡。這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這對越來越獨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5、孩子一直在觀察,父母要做好表率 想讓你的孩子成為值得信賴、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那么做好表率吧,讓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你身上的這些閃光點。
6、愛的親親 在爸媽溫柔的親親下醒來,寶寶比較不會有起床氣,而晚安吻更是能給寶寶有備受呵護的感覺,有助于一覺到天亮,如此一來,寶寶一天的開始與結束都能在充滿愛的情境下進行。游干桂老師表示,除了早安吻與晚安吻之外,對寶寶來說,親親代表著爸媽的愛與肯定,具有正向的意義,因此,爸媽平常不妨多給寶寶親親當成鼓勵。
7、說明自己的期望 清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期望,并保持一致性,讓孩子有“法”可依,這樣他們就會更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做。
和寶寶在一起的游戲,其實并不需要多么復雜,很多經典的游戲,是全球的父母都會和孩子玩的,這些簡單的游戲有助于增進親子感情,還能讓你和寶寶都能從心底里感受到快樂。這些游戲都是什么呢?
全身按摩
給嬰兒做撫摸操不僅能促進嬰兒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還有利于寶寶的健康如幫助寶寶加快新陳代謝、減輕肌肉緊張等。
躲貓貓
幾個月的寶寶往往對事物是客觀存在的這一本質現(xiàn)象沒有意識,因此躲貓貓游戲會給他們帶來神奇的感受,刺激大腦的發(fā)育!具體媽媽們可以用一張干凈的紙或布蓋住自己的臉,再拿開,不停反復,還可以和寶寶說:媽媽不見了!媽媽出現(xiàn)了!
拍拍拍
跟六個月左右的寶寶就可以開始玩小手拍拍的游戲了。媽媽們可以邊唱邊和孩子互動:"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眼睛在哪里?眼睛在這里,用手指出來!"這個游戲主要是能幫助孩子更快的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
手指腳趾齊上陣
當寶寶能意識并控制自己的身體時,可以和寶寶玩手指腳趾來表演的游戲,促進手腳的精細動作發(fā)育。具體方法如:父母伸出大拇指跟寶寶說"我是大拇指哥哥,你是誰?"讓寶寶也伸出一只手指并回答伸出的是哪一根手指等。
哭臉還是笑臉
哭臉還是笑臉的游戲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孩子對情緒的理解,促進孩子情商的發(fā)育!具體玩法:年齡小的孩子可以準備兩個畫好的表情,一個哭臉,一個笑臉,再由媽媽提供一個場景,如:小妹妹的冰淇淋掉了,她哭了,寶寶說哪個是哭了?對年齡更大點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出對應的表情。
聽音拍手
聽音拍手這個游戲的主要目的就是刺激小孩聽覺的發(fā)育,游戲規(guī)則很簡單,爸爸媽媽提供一組詞語,讓孩子聽到某一種類型的就拍拍手,如提供“桌子,蘋果,冰淇淋,沙子…”而要求孩子聽到吃的就拍拍手。當然,除了聽覺,人還有其他的感覺,所以蒙眼嘗食物等延伸游戲就不再多介紹!
反向推理
“冬天冷,夏天…”“爸爸是男人,媽媽是…”類似這樣的問題游戲看上去簡單,但是對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園共育《教您如何提升親子關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常常會聽到一些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或者家長對孩子的抱怨。和諧的親子關系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圍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定居美國的資深教育研究者、專欄作家南橋參加了一個關于親子關系的課...
古代親子關系是什么樣的? 親子關系在中國的家庭中占有尤為重要的地位,且在古代社會獨具特色。傳統(tǒng)倫理道德有很多落后的方面,但其在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等方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嚴父慈母”的刻板印象 “由父母...
1、周日輪到景先生送女兒去上早教,可她卻一直不停地纏著我:“媽媽,你陪我去好不好?媽媽,我想讓你陪我去上課!” 看著小五月可憐巴巴的眼神,真想眼睛一閉,就從了她。 可想起明天上班要交的報告,不得不狠下...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