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宮幼兒園工作總結。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那家庭就起了中間作用,安慰并鼓勵孩子!家長與教師需要多溝通交流,以教師為主體,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發(fā)展!那么,家長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少年親子關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應對策略”,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親子關系不良是學校心理輔導中的常見問題,也是很多青少年心理障礙和疾病產生的促發(fā)因素和背景因素。在心理輔導和家教指導工作當中,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并積累實踐經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從青少年親子關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應對策略兩個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和經驗總結。
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當中,人際關系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引發(fā)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諸多因素中,人際矛盾與沖突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人際交往作為人類社會化的一種途徑和表現,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起點是家庭。成年之前,父母是長輩中跟子女關系最密切、對子女影響最大的人,親子關系也最容易出現問題,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陷入困境,需要心理輔導教師給與及時有效的幫助。
青少年親子關系狀況是很多學者關注的研究方向。北京近期一項針對3000多名中學生心理狀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學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極度反感父母”。子女對父母的態(tài)度讓人吃驚:6.62%的孩子懼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反應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誰對你的看法”時,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同學或朋友,近30%選擇老師,15%學生選擇父母,4%左右選擇其他長輩。在中學生的心目中,其重要關系人員依次是:同學或朋友、老師、父母。 親子之間缺乏相互理解與溝通,超過三成的孩子認為父母并不解自己的真實想法。
親子關系中常見的問題及其引發(fā)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孩子心理不斷成熟,要求獨立自主,對父母的管教和約束強烈不滿,從而引發(fā)親子關系緊張。
隨著青春期自我意識的迅速發(fā)展,個體對行為的獨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獨立支配自己的時間、獨立選擇朋友和度過閑暇的方式,希望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成人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理解、尊重在其需要結構中越來越居于優(yōu)勢地位。
青少年與父母關系的發(fā)展一般分為三個進程:
(1)依賴父母:對父母依然保持著一種依賴的心理狀態(tài),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隨著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眼界逐漸開闊,他們已經開始向往家庭以外的世界,向往成人式的生活。
(2)爭取獨立:青少年經常以擺脫對父母的依附標志著自己已經成熟。擺脫的方式可能是自我表白或是主動承擔某些任務,當活動受阻時則可能采取激烈的方式與父母發(fā)生沖突。這是親子之間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期。
(3)走向成熟:到了十七八歲,即將踏出中學的校門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家庭和社會上逐步取得成人的地位。不過父母的影響仍繼續(xù)起著作用,由于思維方式、觀念看法等方面的差異,還會引發(fā)親子之間的矛盾。
雖然研究發(fā)現青少年與父母推心置腹的程度不如同齡朋友,但是“在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中”遇到問題時,依然選擇與父母商量。但是因為缺乏適當的溝通渠道和方法,常常出現沖突和矛盾。
“代溝”是引發(fā)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矛盾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
親子兩代人成長的背景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生活閱歷、所處的地位和所擔負的責任都不相同,其人生觀、價值觀必然會有所差別,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也難免會有不一致的時候。父母作為權威,勢必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教導。處于“心理斷乳期”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有自己的打算,不愿意簡單地接受父母的看法,不甘心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不可避免地要與父母發(fā)生沖突和爭執(zhí),這就是平常所說的“代溝”。
父母對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影響主要是價值觀和獨立觀念方面,然而正是在這一方面潛伏著雙方可能發(fā)生的沖突。如果父母和高中生親子間在價值觀和理想上能夠達成一致,就能發(fā)展相對和諧的社會關系。如果無法形成一致的看法,就會產生“代溝”,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拒絕把父母作為榜樣。
不正確的家教方式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過度保護、過份溺愛和過于嚴格的家教方式,對親子關系具有較大的破壞作用。過度保護下的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責任感,在內心向往獨立的同時會缺乏信心和勇氣,而且也無法擺脫父母的束縛,內心的矛盾和沖突非常激烈,難與父母和諧相處。過度溺愛的家教方式會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替他人著想,由于放縱而不尊重父母,一有不滿之處就會大吵大鬧,雞犬不寧。過于嚴格的家教方式,會使孩子因迫于父母的威力而表面順從,親子之間心理距離較大,孩子在父母面前沉默,很少說真心話,要么表里不一,要么消極抵抗。
父母角色定位偏差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往往是全方位介入。在孩子整個人生歷程中,父母都要充當重要角色,盡自己所能培養(yǎng)子女,為其設計美好未來,并一步步做好準備,打好鋪墊。家長們關注子女的成材,并能夠從早期教育入手,其實是家教理念的一種變革和進步,但是父母想要一直都扮演著主要角色就違背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身體和心理都逐漸走向成熟,父母在他們生活中的角色也在慢慢發(fā)生變化。對青少年來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父母仍舊發(fā)揮主要的作用,但是他們有了自己的審美觀,對于自身的消費會有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經濟上沒有決定權,有些孩子會與父母產生強烈的沖突。在學業(yè)方面,父母會由“主角”逐漸演變成“配角”。學習是以孩子為核心的活動,而且隨著他們的思想日漸成熟,對于自己的學業(yè)狀況、學習動機、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效果等方方面面多少都會有自己的觀點、看法以及應對策略,尤其是那些學習認真,成績不錯的孩子,家長過多的干涉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家庭氣氛不和諧會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父母之間感情不合,甚至經常爆發(fā)“家庭戰(zhàn)爭”,家庭中嚴重缺乏溫暖和親情。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孩子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怨恨父母,希望遠離家庭,從而導致親子關系冷漠、敵對甚至破裂。
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很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單親本身并非引發(fā)矛盾沖突、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誘因,關鍵是卷入事件當中的成年人的態(tài)度和做法,直接影響了親子關系以及孩子成長的質量。另外雙親關系緊張的家庭比單親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更大。
父親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角度。
父親既是教養(yǎng)者,又是紀律執(zhí)行者、社會化指導者、職業(yè)的榜樣和參謀或閑暇時間的伙伴,其作用不可或缺,然而現實生活中,父親卻在“淡出”家庭教育。認為男性主要應為事業(yè)而奮斗,提升家庭物質生活水平的錯誤觀念使一些父親放棄了教育責任。
錯誤的教子觀念和教育方式也會導致父親失去教育權利,比如有些父親的教育就是板著面孔訓斥甚至打罵子女,侮辱孩子的人格,無視少年獨立、自尊的心理需要,因而造成了父子關系緊張、扭曲甚至破裂。
針對親子關系不良的心理輔導 ,要從父母和子女兩個角度來進行。在眾多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技術當中,近年來逐漸上升至主流的“家庭治療”最為有效。輔導教師或是咨詢師組織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問題澄清、原因討論以及解決方案的制訂,通過促進家庭成員間良性溝通,實現輔導的各級目標,是很多基本的心理咨詢技術的綜合運用。
在輔導和咨詢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具體分析,制定相應的輔導方案??偟恼f來,對于父母關鍵在于觀念的調整,孩子則關鍵在于方法的指導。
在指導父母進行自我調整時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
1、對子女期望值適當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屬于信念價值動機,這種動機是父母價值觀與教育觀念的集中反映,它決定教子態(tài)度與方式,也直接影響親子關系。適當的期望值才能夠給孩子提供不竭的動力,過高或是過低都會降低孩子的學習績效。
弗魯姆(V·H·Vroom)的激勵公式指出:激勵力量=目標效價×期望概率。就是說,一個目標是否能對人產生激勵力量,不僅要看該目標對社會、對集體、對個人的價值大小,還要看實現這個目標,在主觀和客觀上的實際可能性有多大,二者之積才是該目標所產生的激勵力量。
家長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傾向性。 智力是影響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只要努力就會進步”可以用來鼓勵孩子不輕易放棄,但必須承認只有努力未必就會成績優(yōu)異。特殊能力往往被家長忽略,其實孩子將來的事業(yè)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他們身上所具備的一些特殊才能。其次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并予以尊重和接納,輕視和否定會傷害孩子追求進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一定要給孩子一些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盡量幫助他們發(fā)揮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2、運用有效溝通
代溝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接受正確的理念運用適當的溝通方法,代溝是可以跨越的。親子之間的誤解、矛盾、偏見和沖突都與溝通障礙有關。溝通障礙首先是由溝通層次過多造成的,父母輕易聽信他人的傳話,對孩子缺乏信任,往往不經自己親自證實便對孩子產生誤解,是導致孩子抵觸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家長時刻強調自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是長輩,以不平等的態(tài)度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容易形成溝通障礙。
父母必須認識到溝通的首要原則是態(tài)度真誠。真誠是以真實、誠懇、坦率的態(tài)度與對方交流和溝通,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響應和共鳴,親子之間亦是如此。
其次是尊重。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選擇時很需要父母的尊重,卻經常被忽略,父母挑三揀四或完全否定會封閉與孩子的溝通渠道。
寬容和接納也是一條重要原則。親子間有沖突是正?,F象,關鍵要看如何解決和面對。特別是對那些學業(yè)失敗的孩子,因為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家庭的支持和鼓勵至關重要,父母的寬容和接納是最珍貴的禮物和重塑信心的力量源泉。
親子溝通還需要家長提高主動性。青少年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和父母很親近,無話不談,內心世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封閉性特征。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的基礎之上,需要提高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主動性,不能因為感到孩子的冷淡就對其不理不睬。
3、調整不當的家教觀念和方式
專制、放任或是溺愛的家教方式必須及時調整,最適宜的是民主型的家教方式,親子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盡量以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調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合理的調整和變換節(jié)奏,最好擬定一個可行性計劃,盡管很難做到讓孩子難以察覺,也要保證能夠被孩子接受。孩子已經十分習慣了多年以來父母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和方式,突然改變會很不適應,甚至驚訝、懷疑或是排斥,產生反作用。另外切莫半途而廢,無論從眼前還是長遠考慮,調整家教風格一定要有持久性。
4、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
加強自我提升
父母的自我反思和調整要考慮孩子的評價視角,一般來說青少年對父母以下幾方面比較重視:
(1)能否理解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權利,以民主平等的作風方式與子女交往。
(2)能否對子女關心而不溺愛,嚴而有度,而非期望過高。
(3)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彼此尊重。
(4)父母的個性特征。對于母親,喜歡的特定是關心體貼、和藹可親和愛子女;最討厭的是羅嗦、發(fā)脾氣。對于父親,喜歡的是關心幫助自己,事業(yè)心強和愛子女;最反感的是過于嚴厲和粗暴。
在輔導中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比如:和父母出現矛盾和沖突應該怎么辦?可以提醒他們做到以下幾點:
(1)認識到父母是最親的人,要懂得珍惜人間至真的情感,不能輕易傷害他們的心。
(2)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要因為處理不當而造成更嚴重的家庭矛盾和后果。
(3) 對父母要關心、愛護、理解、包容,不能一味地索取,只有真心付出才會有回報。
(4)與父母交流觀點看法也要注意態(tài)度、場合、措辭、時機的適宜性。
通過有效的親子關系心理輔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還能夠幫助當事人學習與身邊的其他人和睦相處,改善不良的人際關系,可謂意義深遠。人際溝通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掌握運用得成功不但會提高生活的質量,還會促進學習與工作績效,可謂一舉多得。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1、爸爸每三個月一次「個別約會」兒女。
2、在假日舉行棋類或「大富翁」等馬拉松大賽,跟子女一較高下。
3、元宵節(jié)與孩子散步去看燈飾。
4、與孩子一同維修家具或同做家務。
5、為媽媽做一頓特別的晚餐。讓孩子定菜單,并扮演服務生,好好服侍媽媽(別忘記飯后飯后收拾及洗碗)。
6、一起出外用餐,讓孩子為你安排一切。
7、一起砌模型或拼圖,但盡量讓兒女自己動手做。
8、去郊外遠足,或到野外宿營。
9、與孩子一同做美味的小吃,分送給孩子的好朋友。
10、戶外獵影:預備兩部輕便照相機,帶足夠底片,一起到郊外、動物園或主題公園拍照。精挑制作一輯家庭樂紀念冊。
11、挑選圣經金句,一起背誦,討論經文的寶貴之處。能一字不漏背出來的就得到一份獎品。
12、舉行網球或羽毛球大賽。
13、一起玩電腦游戲,或一起上網尋找資料。
14、出席孩子參加的運動或球類比賽,在場邊為孩子吶喊打氣。
15、告訴孩子:「這星期我要為你禱告,你有什么事情希望我為你禱告呢?」
16、一起種植花草。
17、一同選購水果,面食和罐頭,裝成一個禮物籃,送給有需要的家庭。
18、問孩子:「今天什么事最令你開心?」
19、請孩子為你祈禱。
20、告訴孩子你為何愛他們的媽媽,鼓勵他們各自說出愛媽媽的原因,用彩筆寫在一張巨型卡片上,讓他們設計裝飾后送給媽媽。
21、邀請其它家庭,舉行「天才表演之夜」,并把當晚的盛況錄影。
22、在飯桌前分享「我最尷尬的事」。
23、親手用紙制作一本優(yōu)惠券送給孩子,可與爸爸單獨上冰淇淋店、賽球、溜冰或自由選擇。每人每月限用一張。
24、與孩子一同讀圣經、講解及討論。
25、一同參觀博物館
26、與孩子一起為媽媽選購香水
27、一同選購衣物
28、一同出席大家都喜愛的一項戶外文娛康樂活動
29、帶孩子上圖書館,為他們每人申請一張借書證,幫助他們發(fā)掘閱讀的樂趣
30、購買或租借健身操的錄影帶,在家里一同健身
31、一同出席音樂或戲劇晚會
32、一同到郊外騎腳踏車,或放風箏
33、去工地觀察建造房屋或修筑道路的情況
34、若孩子的祖父母仍健在,每年至少安排一天「感謝祖父母日」,與孩子一起制作謝卡和禮物。也可為媽媽,親友或牧師舉行同樣的「感謝日」
35、家里舉行大掃除時,先玩「猜領袖」游戲決定勝負。勝利者可以優(yōu)先挑選他想負責的工作
36、與年幼兒女一起趴在地上,看他們喜愛的電視兒童節(jié)目
37、與兒女一起挑選鮮花,親手結成花束送給媽媽或一位特別的親友
38、親手做花束送給女兒
39、與兒子一起自制書架或玩具
40、共享燭光之夜:熄燈、點蠟燭,一邊吃零食,一邊談心
41、一起為你們親愛的人禱告
42、在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或國慶日等重要節(jié)日,與兒女排演戲劇,表達這些節(jié)日的特別意義
43、孩子12歲生日時,送他、她一個精致的「優(yōu)待彩瓶」:里面有52張優(yōu)惠券,例如「本周內可選一晚遲1小時上床就寢」、「本周內可邀請一位朋友回家留宿一宵」或「與爸爸上冰淇淋店」。讓孩子每周抽出一項「優(yōu)惠」,給他一個驚喜
44、與孩子一起作義工,關心貧窮家庭,老弱傷殘者
45、工余時間與子女一同報讀興趣下班,例如攝影或木工
46、一同閱讀兒童文學名著,例如《愛的教育》或魯益師的《那里亞》等
47、去接兒女放學,帶他、她去看一部電影或上他們喜愛的餐廳。(不要作預告,給他們意外驚喜)。
48、預備簡單的食物,去學校接幼年的兒女到附近的公園野餐
49、為每個家庭成員安排「頒獎之夜」,當晚為「得獎人」預備他、她最喜愛的食物,及制作獎狀或獎牌,每個人都要向「得獎人」說出欣賞和衷心贊美的話
50、每個月在家舉行一次正式宴會,擺上名貴的餐具,每人要盛裝出席,利用這機會教導兒女飲食的禮儀。
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系問題。孩子過度上網,不出門,不去學校學習,這并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孩子所處關系的問題。作為心理醫(yī)生,我們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解決好孩子周圍的關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關系。
2005年8月,我去北方的某省會城市給當地的心理咨詢師講課。三天的講課時間里,有一個下午安排現場訪談,也就是說,讓我當著幾十名學員的面,跟咨詢者交談。選擇案例時,一名咨詢師告訴我,她所在的工作小組曾對市里的中學生“網絡成癮綜合征”進行調查,發(fā)現在校初高中生符合“網絡成癮綜合征”特征的多達18%,而且她手頭上就有這樣的案例。這名咨詢師問我能不能就這樣的案例現場訪談,我回答說當然可以。
在訪談之前,我向學員們陳述了自己對“網絡成癮綜合征”的兩點看法。
第一,不同意給孩子們戴上“網絡成癮綜合征”的帽子。畢竟這一診斷不是真正的病因學診斷,而是現象學診斷,所以不科學;再說,孩子們正處于高速成長階段,給予任何疾病診斷都會讓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們的成長受阻。還有,如果告訴孩子“你患上了‘網絡成癮綜合征’”,那就像告訴抽煙的人“你患上了‘尼古丁成癮綜合征’”一樣,并沒有實際幫助。我還警告說,下個“時髦診斷”有可能是心理咨詢師的自戀表現,不可不慎。學員們都笑了。有學員問:“如果家長問孩子出了什么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回答?”我說:“那就告訴家長,孩子沒什么問題,還是好孩子,只是上網多了點兒,你們不讓孩子上網,才把問題弄大了?!睂W員們又是一陣哄笑。我嚴肅地說:“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我們可要耐心細致呀!”
第二,大家都是學心理學的,請大家一定記住,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系問題,因為內心世界是所處關系的反映。孩子過度上網,不出門,不去學校學習,這并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孩子所處關系的問題。作為心理醫(yī)生,我們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解決好孩子周圍的關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關系。
下午,管先生一家三口如約而至,我和他們一起坐在講臺上,每人拿一個話筒,開始了訪談。
我先作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后問管先生一家:“我能為你們做些什么呢?”
沉默了一會兒后,管先生說:“我的兒子威威從上個寒假結束,就幾乎沒去上學,成天呆在家里或者到網吧上網,我和他媽媽怎么說都沒用。威威已經上高二了,再這樣下去,估計連??茖W校都考不上。我和他媽媽都很著急。威威將來怎么辦呀?”
管太太補充說:“威威越來越不服管,以前還聽一點我們的話,現在我們還沒跟他說完一句話,他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我和他爭論起來,他竟一掌把我推倒在地?!闭f著忍不住擦眼淚。
我把目光投向威威。威威看了我一眼,顯得有點緊張,一句話也沒說。
我問管先生夫婦:“在這種情況下,你們覺得一家三口誰最痛苦?”管太太脫口而出:“當然是做父母的。”過了幾秒鐘,管先生說:“我以前沒想過這問題,總覺得兒子不聽話、不懂事、不懂得為自己的前途著想,現在仔細想想,倒覺得兒子也很不容易。威威曾幾次下決心戒掉網癮,好好地去上學,但就是堅持不下去??吹贸鰜恚γ艿?。他應該比我和他媽媽更痛苦?!闭f完,他憐惜地看了看兒子。威威有點坐立不安了,似乎被一些什么東西打動。管太太一臉驚奇地看著丈夫,似乎在猜測他這樣說的真實含義。
我問威威:“你每天上網幾小時?”威威答:“除了睡覺,基本都在網上玩游戲或聊天?!薄熬W絡能給你帶來什么呢?”“可以讓我聽不見爸媽的嘮叨。”“他們怎么嘮叨了?”“他們成天在我耳邊說學習怎么重要,一定要考上大學,還讓和我一起去網吧的同學不跟我玩,弄得我一點面子都沒有。有時候,我真想自殺?!蓖秸f越激動。管先生夫婦卻毫無表情,大約這樣的抱怨他們聽得太多了。
我想緩和一下氣氛,轉而問學員們:“你們說說,威威為什么會那么長時間上網?”一個學員站起來說:“因為被父母管得太多了,到了網上,他可以找到當家作主的感覺?!绷硪粋€學員說:“因為學習領域是父母和老師的地盤,而網絡是自己的地盤,他在自己的地盤上呆,肯定覺得舒服?!庇袀€學員說得更嚴重:“是父母把他推向網絡的?!薄劭粗L談漸漸變成批斗會,我及時叫停,對管先生夫婦說:“臺下的心理咨詢師說了自己的看法。你們覺得對的,可以聽;覺得不對的,可以不聽。我認為你們是很負責任的父母,你們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p>
我又問威威:“你的意思是,如果父母不管你,不對你嘮叨,你心里不煩,就不那么需要上網?”威威毫不猶豫地回答:“那肯定?!惫芴R上反駁:“算了吧!有一個月我們沒怎么管你,你還不是成天在網上?”威威辯解:“那段時間,我也看書了!再說,你們雖然沒說什么,但臉色比任何時候都難看!”管太太又忍不住哭了,一邊哭一邊說:“我早就不打算要你這個兒子了,權當沒生過你,沒你這不爭氣的兒子……”
等管太太的哭聲稍停,我問:“假如殺人放火偷盜是最壞的,壞到了10分,那你覺得威威現在壞到幾分?”管太太擦擦眼淚,似乎不想回答,直到我再追問,她才說:“兩三分吧?!蔽倚α耍骸安艍牡絻扇郑憔痛蛩悴灰?”
接下來,我在屏幕上投放了這樣的一張幻燈片:
父母與孩子互動可能導致的結果
(針對孩子過度上網)
A.父母與孩子關系好,孩子上學、不上或者少上網。
B.父母與孩子關系好,孩子上學、也上網。
C.父母與孩子關系好,孩子不上學、只上網。
D.父母與孩子關系不好,孩子不上學、不回家、上網、亂交友。
E.父母與孩子關系惡化,逐漸導致極端惡果,如男孩子離家出走、搶劫、殺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嚴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殺。
我對管先生夫婦說:“我做心理咨詢已經20年了,以上的各種結果都見到過。你們到目前為止,都試圖達到A目標,或者最少是B目標,結果卻不滿意。這樣做的直接惡果是,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變壞,實際上可能導致E后果。心理醫(yī)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們承諾怎樣做可以讓孩子上清華北大。但是,心理醫(yī)生的絕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壞的結果。在一般情況下,孩子不一定有什么驚人成就,但可以過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開始努力學習,以后考上清華北大,但我們不把這作為目標?,F在的問題是:你們愿意有跟自己關系好的、健康的兒子,他將來有機會結婚生子,讓你們抱孫子、享受天倫之樂;還是愿意讓兒子永遠從視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這是很嚴肅的問題。管先生夫婦低頭沉思,威威也似乎有所觸動。
我問威威:“你是男子漢,愿意選擇哪條路呢?”威威淚水奪眶而出:“父母如果不逼我、不煩我,我當然愿意選擇最好的路。”我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兒流出來。那一刻,魯迅的話在我耳邊響起:救救孩子!當然,管先生夫婦是一片好心,只是由于好些事情沒想清楚,才導致孩子用自己的前途與他們對抗。我的職業(yè)任務是:向父母和孩子呈現清楚的現實。
談到這里,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半小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承受著不少壓力。我宣布休息20分鐘,讓大家消化一下。
休息完回到會場,我讓在座的心理咨詢師給管先生夫婦出主意,結果很快就有了一大堆主意,千奇百怪。歸納起來,大約有一正一反兩派觀點。
正方認為:威威還不懂得好好學習對自己有什么意義,所以要反復對他說以后競爭很激烈,如果不上好的大學,將來連飯都沒得吃,以增加他的危機感,等等。
反方卻認為:如果17歲的男孩連這些道理都不懂,那就是傻瓜,隨便講啥道理都是沒用的;相信管先生夫婦已經把這些道理講了無數遍,結果是越講越沒用,所以還不如抓住一個核心——守住父母和孩子的親情,在任何情況下都營造友好的、理解的氣氛,即使威威每天24小時上網,但他還是兒子,要讓他享受“兒子的待遇”,不讓網絡阻隔親情;親情第一,上不上網簡直太不重要了;等等。
聽著各種主意,管先生夫婦表情極為復雜,威威則表現得有些慌張。我估計他在想:如果父母這樣對我,我到底該怎么辦?
三小時很快過去了,我對管先生一家的到來表示感謝。在他們一家三口離開后,我建議對管先生家進行追蹤咨詢,并提出了一些咨詢思路。
三個月后,學員打電話告訴我,說她后來又給管先生家做了四次訪談。情況在朝好的方向發(fā)展:管先生夫婦一直努力改善與兒子的關系,把兒子上網看成次要事情,整個家庭溫情脈脈。半年后,她又打電話告訴我:“威威上學了。上學那天,他對父母說:‘你們對我這么好,別說讓我上學,就是讓我跳火坑,我也愿意?!芟壬苡哪骸畠鹤友?,不管是上學還是跳火坑,你都是我們的好兒子?,F在想想,上個屁網算什么,竟搞得差點兒把整個家毀了。’”
我聽了大笑,既為好學員,也為威威這個曾經很可憐、現在卻很強大的孩子。
撒謊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現象,寶寶撒謊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他的認識能力相關,一般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幻想性撒謊
3歲內的寶寶無法分清想像與現實,常常把想像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來描述。他們往往會即興、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出現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他們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來不存在的事情說得跟真的一樣,但是又漏洞百出,這只是他們通過想像表達自己愿望的一種方式。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帶有非常明顯的幻想痕跡。
被動性撒謊
寶寶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獲得媽媽或其他自己喜愛的人的贊賞。當他們做錯事情后,會因為擔心受罰而說謊。其實,寶寶天性純真、直率,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不會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但當他發(fā)現自己的誠實引起了媽媽的不滿甚至是責罰時,為了逃避寶寶就會嘗試說謊。尤其當寶寶說謊后成功逃避責罰時,他們的說謊行為就會得到鼓勵。
行為性撒謊
有些被父母嬌生慣養(yǎng)的寶寶,習慣于一切玩具、食品都歸自己所有。他們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東西,只要自己喜歡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為了怕媽媽發(fā)現而失去這些東西,寶寶也可能編一些想像的小謊言來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合理。
四大策略,將謊言轉化成智慧
可能媽媽們沒有想到,在寶寶的謊言背后還孕育著智慧種子吧!
對寶寶而言,撒謊,尤其是幻想性撒謊是他們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的最好見證。只要媽媽根據寶寶撒謊的情況分別對待,并進行恰當引導,寶寶的撒謊就不再是令媽媽頭痛的問題。相反,利用寶寶的撒謊行為,媽媽可以培養(yǎng)出一個更加充滿想像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聰慧寶寶。
策略一:正確對待寶寶的撒謊行為
撒謊的過程其實就是寶寶想像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它對培養(yǎng)寶寶的想像力與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當寶寶像露露一樣撒謊時,媽媽千萬不要訓斥他:“露露,瞎說什么呢?你哪兒有芭比娃娃?”聰明的媽媽會說:“寶寶,你沒有這樣的芭比娃娃,但是你確實很希望有一個這樣的芭比娃娃,對吧?你的想像力真豐富!你再想想,你想要的芭比娃娃還能做些什么?我們來編一個芭比娃娃的故事好不好?”如果媽媽策略指出寶寶的問題,同時寬容對待寶寶的幻想性撒謊行為,并對他們的幻想性撒謊行為進行誘導,寶寶就會在誘導下擺脫錯誤的撒謊行為,并大膽地想像與創(chuàng)作。如果發(fā)現寶寶有幻想性撒謊行為,媽媽千萬不要因寶寶撒謊而訓斥他們。要知道,這樣的處理方式極有可能扼殺一個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策略二:給寶寶創(chuàng)造更多的幻想性“撒謊”機會
比如,寶寶對媽媽做飯的事十分好奇,那么媽媽在跟寶寶玩耍時可以來一次幻想性“撒謊”競賽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激發(fā)寶寶的想像力,挖掘他們的語言智能。媽媽一邊假裝做各種洗菜切菜的動作,一邊對著寶寶嘮叨:“現在我要給寶寶做飯了,我把茄子洗干凈,咚咚咚咚切成絲,給寶寶做個魚香茄子煲……好了,魚香茄子煲做好了,現在該寶寶給媽媽做好吃的了”。于是,寶寶會在媽媽的誘導下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給媽媽或家里其他人做出很多的“美味佳肴”來。
策略三:讓責罰變得更策略些
當寶寶做錯事,為逃避責罰而撒謊的時候,媽媽不要如臨大敵般地對待他們。這樣會給寶寶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不見得能立竿見影地改變寶寶的撒謊行為,相反還可能讓寶寶更加依賴撒謊來逃避責罰。聰明的媽媽可以利用寶寶的這次錯誤做點別的文章,既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又不失時機地利用撒謊行為開發(fā)寶寶的智力。比如,媽媽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寶寶的錯誤,溫和地提醒寶寶以后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然后再給他們提出要求:你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彌補自己的錯誤行為,并免于懲罰,比如編一個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策略四:給寶寶一次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
如果寶寶發(fā)生行為性撒謊,媽媽一定要相信寶寶會改正錯誤,并可給寶寶提供一個設想補救方案并實施方案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寶寶自省,同時也可通過給予寶寶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讓他們開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養(yǎng)成自己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習慣。比如,寶寶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媽媽可以讓寶寶自己思考,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聰明的寶寶可能會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還給人家并道歉;把玩具還給人家的同時,把自己的玩具借給人家玩;把玩具先還給人家,然后再與人家商量,說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一會兒等。如果寶寶想不出方案,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會很難過啊,你怎么辦她才不會難過呢?”
愛說謊的寶寶更富于創(chuàng)造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般,寶寶從3歲開始就會說謊,到小學二、三年級時,謊言最多也最嚴重。
但說謊是每個寶寶的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站在寶寶智能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寶寶動輒說謊媽媽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心理學證實:說謊者必須具備將自己未曾體驗的事,說得像確有其事的能力,這表示他們具有將語言與行為分離的能力。也就是說,善于編造謊言的寶寶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力。心理學研究證實:會說謊的寶寶比不會說謊的寶寶創(chuàng)造力高得多。
因此,如果聽到寶寶說謊媽媽千萬不要大聲斥責,這樣的態(tài)度可能會剝奪寶寶創(chuàng)造和思考的機會,對寶寶的智力開發(fā)與心理發(fā)育造成不好的影響。媽媽惟一需要做的就是采取適當的方式正確地引導寶寶,讓寶寶的撒謊行為拐個彎,進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隨著社會的進步,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的矛盾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針對青少年親子關系矛盾愈演愈烈的現象,一起探討這一矛盾。在與《“如鷹展翅”青少年卓越領袖訓練營》的營員家長交流中,似乎大部分的家長都在反應這一矛盾,根據矛盾的普遍性,在此整理一些觀點共大家探討和思考。
青少年處于從幼稚到成熟、從依賴到獨立、從順從到自主的一個發(fā)展過渡階段,處于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舍棄對父母的依賴、開始獨立自主的“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青少年已經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對父母順從、聽話、無話不談,因為他們正處于青少年逆反期。由于這一時期青少年心理的不穩(wěn)定性,加之與家庭 成員之間關系的親密性,很容易產生親子關系矛盾或者沖突,被有的學者稱為“親子關系危險期”、“疾風暴雨期”。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矛盾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是處于當今社會轉型階段,家庭受到來自各方面文化的沖擊,親子關系矛盾愈演愈烈,一觸即發(fā)。
在青少年時期的親子關系中,每一個父母無一不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態(tài)度,又在古代“學而優(yōu)則仕”觀點的影響下,扮演者嚴父嚴母這樣的角色。一方面,他們真心希望孩子有主見,有判斷力,不斷發(fā)展自己的獨立人格;但另一方面,許多家長在傳統(tǒng)家長制權威的熏陶下,不斷去干涉自己子女的一切,希望子女都能按照他們的意愿行事,并利用子女對自己的依賴來滿足心理成就感。在生活中,許多父母不允許子女有言行失誤,要求子女在生活學習中都要是最好的,一旦子女表現不夠好,輕則冷眼相向,重則拳腳相加。實際情況卻是,青少年子女作為成長之中的個體,他們的身心素質還是不成熟的,處理問題的技能和知識的增長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子女,自主意識增強,希望能夠處理自己的事情,并且他們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也許結果不是很令人滿意,但是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同和支持。然而,許多父母都對子女報了太高的期望,因而對子女所得到的結果不滿意,進而要求子女嚴格按照他們的指令行事,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子女,這就使父母和子女在親自關系中扮演了一對相互沖突的角色,進而就使親子關系產生了矛盾。
1、青少年的“獨立意向”與父母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讓他們取得與自己平等地位的矛盾
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在少年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在少年心中已經有了“我已經是大人,不再是小孩子”這樣一種觀念。他們已經把自己當做了大人,因而,他們在思考或者行動上都已讓自己站在成人的角度,這時候,他們就希望能夠擺脫父母的束縛,建立新的親子關系。但是父母卻不愿讓孩子取得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因為他們把“現實中的子女”同“心里的子女”當做了一個,因而在他們的眼中,少年永遠都還是一個孩子,不能夠獨立自主的做主。我所遇到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特別是在中考后、分科和填高考志愿的時候。
2、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與孩子實際能力的矛盾
家庭是一個凝聚力很強的特殊社會團體。在這個團體里,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愛護,子女對父母有極強的信任和依賴感,因而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往往成為了孩子上進的力量。因此有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抱有很大的希望,為了實現希望,嚴格要求孩子,不允許孩子的成長出現一點與期望所不符的跡象。結果是有的孩子也許小時候還聽從父母的話,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時候,他們就會思考父母的行為,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就可以不顧孩子的意識,一切都由他們做主,甚至是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們根本做不到的事。一旦他們胡思亂想后,就會加強他們對父母的反叛,進而加深與父母的矛盾,即加深親子關系的矛盾。
3. 解決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矛盾的方法
想要解決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的矛盾,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
父母加強心理學學習,以便更合理的處理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矛盾其產生的原因都與心理學有觀。若果父母了解了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后,他們就能夠正確的分析孩子的行為、心理,根據孩子孩子的現實情況及時給予建議,而不再是一味的嚴厲要求,這樣就可以是孩子心平氣和地與父母談話,更加了解自己,綜合自己與父母的認識,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
青少年學會站在父母的立場思考,以便更好的理解父母。青少年雖然有了一定的獨立自主的意識,但是由于生活、社會經驗不足,在思考問題上還有一些不足,因而容易沖動,做出一些不對的事情,甚至悲劇。因此,青少年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父母的決定、行為、言語,這樣就可以是孩子能夠充分的了解父母行為的意圖、目的,從而體諒父母。也許父母的行為有不對的地方,他們也會太極端,也可以慢慢地學會去分析,想辦法去解決那些爭端。若從這兩方面出發(fā),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一般這樣就能夠很好的解決矛盾了。
大多數親子關系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 “簡直被氣死過去了,越看越火大” 這是最多媽媽的吶喊聲。
盡管三番五次告訴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忍耐忍耐,千萬別動手”,
終究還是收不住洪荒之力,奈何不了內分泌,“你個熊孩子,這么不聽話”。
“啊,啊,啊。。。?!?親生的使出吃奶力氣大哭,一哭媽媽情緒高漲,繼續(xù)吼罵,
甚至指揮不住雙手打了熊孩子,熊孩子越發(fā)委屈,哭的越大聲,
于是負面情緒惡性循環(huán),一場戰(zhàn)爭沒完沒了,隨時激發(fā)著第二場,第三場.........
作為父母的我們?yōu)槭裁纯傆X得孩子不聽話呢?
我們總說“爸爸媽媽小時候沒這么壞,怎么就生你這么個孩子”,
孩子卻不服氣,無論你是否衣架伺候,
從心底里還是嘴巴里他都會委屈的反抗“你才壞,我才不壞”。
怎么樣和孩子相處?
你了解孩子嗎?
和孩子相處的第一要素是你得了解孩子!
你認為自己很了解孩子,孩子想要什么你都給了啊,可是就是不聽話啊。
不能和孩子和睦相處,其實是因為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
簡單的說,你不能了解孩子的“本我”,不愿意了解孩子的“潛意識”。
什么是“本我”呢?完全一頭霧水啊。。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的一部分,它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結構部分,是人格的基本機構,是人格中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簡單的說:“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擾和焦慮。
孩子的“本我”追求,便是阻礙及惡化親子關系的最重要因素。
面對孩子的“本我”,
1,采取“共情”便可以融洽親子關系,促進親子溝通,
教育孩子也就在共情相處過程中變得輕松自在。
“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并和孩子站在同一思想線上去看待事件!
簡單的說:
笑同笑,哭同哭,就和你們閨蜜誓言一個道理來著,我愿意陪你幼稚,我愿意陪你撒潑!
2,采取“排斥”讓孩子的本能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惡化親子關系,
教育孩子也在不良情緒中惡性循環(huán)。
孩子的“本我”得到了基本滿足,那么升華后的“自我”才會是積極樂觀的,
若“本我”得到阻礙,升華后的“自我”便容易被扭曲,并引申惡性事件。
簡單舉例,
有一個女人,想要得到一塊夢寐以求的手表,但是她沒錢,
如果她的“本我”追求可以得到合理調整,她會去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錢并合法去爭取這塊手表。
反之,“本我”被變相遏制,她更加容易走向歪路去盜竊或是出賣自己肉體來實現自己的“本我”。
我們從生活小細節(jié)來了解孩子的“本我”。
1
水潑了,杯子掉了,碗打碎了
親子關系中,無不常上演著這樣的畫面:
水還沒端到手里就潑了,杯子掉地上碎了,端著吃飯的碗一不留神打碎了。。。
很多父母面對這一幕:“誰弄掉的?”
孩子大哭:“不是我,是杯子它自己不讓我喝自己滾下來的/(ㄒoㄒ)/~~”
“不是我,是碗不知道為什么就掉在地上了/(ㄒoㄒ)/~~”
大多父母聽到這更加火大了,
“你這熊孩子你還撒謊了?!?/p>
科學分析:
杯子掉了,碗碎了,都在孩子的潛意識之外,
他們本能反應這杯子這碗怎么了,
明明自己掉下來了為什么爸爸媽媽要罵我打我呢?
孩子們,本能認為水不讓他喝飯不讓他吃,所以就自己跑掉了。
父母責備訓斥
在被父母教訓之后孩子哭的非常委屈,他們不能理解父母的處理方法,
因為在他們“本我”追求中,這件事情明顯違背了他們的本能機制,
他們認為自己不會故意讓杯子和碗掉了,
“本我”及潛意識中,就是杯子和碗自己跑了。
被父母責備訓斥后,
孩子們自我保存本能依然存在著,也一定在現實生活中一直存在著,不可能因為訓斥就不去追求他們的“本我”。
當“本我”在實現“自我”之前這一切被破壞后,便會產生“焦慮”,這是孩子應對本能不能得到滿足的應對開端。
科學驗證,
從小“本能”不能得到滿足且父母經常這樣處理事情后,孩子很容易斤斤計較。
共情解決
在國外,心理學每一個家庭中的父母都基本會略懂,他們知道孩子的不同時期科學存在著“本我”,并隨時將“本我”發(fā)展到“自我”。
所以,有相對經驗的父母這時候不采取責備處理,
他們義不容辭采取共情解決方案。
“哎呀,真是神奇呦,這水花加玻璃碎片撒在地上后的神奇畫面是那么美,”
于是,父母和孩子首先不是問怎么打碎了,而是共賞著打碎到地面后的不一樣景色和變化。
事件便以嬉笑進行著,
孩子的本能得到了滿足,他們的本能意識:杯子自己掉了真是壞蛋不讓我喝水,碗自己碎了,真是奇怪,不怕我餓肚子嗎?
那,難道采取共情處理方法就這樣結束嗎?
在共情過程中,孩子另外認識了打碎后的不一樣物理現象,并更加融洽了親子關系,這時候父母再來和孩子愉快地溝通,下次,我們要怎么做才可以讓杯子乖乖的給你喝水,怎么做才可以讓碗乖乖的讓你吃飽。
2
撒謊問題
親子關系中,父母最討厭孩子的撒謊問題,但在大部分時候,沒有孩子認為自己在撒謊,他們反而厭惡起父母的撒謊責備,并以叛逆來抵抗本能意識中的不公平,不被尊重,不被愛。
暑假時候,巧在外婆家,經常會和外婆說,我媽媽都會給我玩,我媽媽都會給我說:吃吧,嘗嘗吧,沒關系!
其實,當巧外婆和我說的時候,我知道,我沒有這樣說,
碰到事情后,巧的本能意識里第一反應就是我媽媽這樣說,
她為了追求她的“本我”,保護她本能的存在,她會去潛意識的這樣說出來。
很多父母碰到這個情況的時候,會認為孩子是在撒謊,
而我知道不是,于是我會應著她的本能需求去回應這個事情,
我記得在她小時候還不會說話走路時候我就喜歡說這么一句話:
"哦,你想要這個啊"我知道,我明白,
那等我們長大之后我們來做好嗎?
包括現在,巧經常會說媽媽都不給我化妝,都不給我涂指甲,
愛美是每個女人的“本我”,并會去潛意識的要讓身邊的朋友看到自己的美。
如果父母嚴厲指責孩子的想法不行,那么,孩子會想盡辦法為了達到她的本能需求去偷偷的使用化妝品,去偷偷的吃你不給的零食,
但是,如果你給予她的本能積極正面的回應,
并告訴她你知道她想要的,也告訴她什么時候她可以擁有。
這時候,孩子的“本我”會正確得發(fā)展到“自我”行為中。
還有,昨天,她放學回來,我還沒開口,
她對爺爺說,我媽媽很累了她沒空陪我玩,我看電視,
其實,我昨天特意早點休息想要陪她玩,
她的本能意識是,終于放假了,周末了,可以看會芭比公主了,
我聽到她的本能自圓其說后,
我說,巧媽媽愿意陪你玩,但是你可以看完這一集,
看完我們就一起玩,
玩的過程中了我開始和她說希望她先咨詢我是否真沒時間陪她,不然我很難過。
科學分析:孩子的撒謊問題大部分是潛意識中的‘本我’發(fā)展
面對孩子的撒謊問題,父母應該去多分析撒謊的問題及原因,
而不麻木的第一時間進行責備,惡化親子關系,
他們潛意識后的自我實現,在兒童心理學中是科學存在的,
我們更加需要“共情”處理,并在共情相處過程中正面引導!
孩子本能意識是科學存在也必定在生活中存在的,如果去指責會讓孩子越發(fā)把自己的本我意識視為自己的毛病,慢慢地,各種不自信產生現實焦慮,焦慮引發(fā)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
3
孩子的被尊重和需要得到滿足其實還在親子對話上
親子對話
我們來看看一則很簡單的親子對話:
媽媽說:“寶寶,幫媽媽把水端過來下?!?/p>
寶寶屁顛屁顛把杯子端過來。
媽媽A說:寶寶你真乖,真聽話!
這個行為上的回應只能在孩子的一些行為上培養(yǎng)好習慣的時候建議這樣鼓勵,
但是在這個幫忙端水上面,這句話對孩子并未起到任何的“本我”滿足,
端杯水就聽話了?就乖了?這也太搞笑了吧。
孩子的心理只會嘀咕著這么奇怪的媽媽,誰稀罕你說乖。
媽媽B說:謝謝你,媽媽愛你!
這一句感謝的話,讓孩子的內心深深地感覺得到尊重,孩子內心感覺到安全,他們的本能需要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面對親子之間的互相幫忙,互相夾菜等,我們應習慣互相說謝謝,有碰到對方讓對方不舒服的時候我們互相說對不起,
很多人覺得好奇怪,一家人一直謝來謝去干什么,其實,這是一最具科學實效的親子相處方法!
也是今天巧麻鼓勵大家“共情”相處的一體現。
那么,“共情”便是,多站在孩子的心理角度去思考問題,
我喜歡在孩子鬧脾氣的時候我也顯得鬧脾氣和她吵架,
我喜歡和孩子玩的時候顯得好弱智好幼稚,
我更喜歡對孩子說一聲謝謝,
在和孩子的共情相處路上,親子關系得到了鞏固,彼此之間有了信任,彼此之間被互相尊重,在這樣的相處過程,孩子更加的樂意接受你的建議并完成你的要求!在共情相處中,他們也顯得更加自信,更加有自己的思想思維,敢于去創(chuàng)新,遠離童年的焦慮!
于是,在親子關系上,我們放低了要求,我們不再搜索如何教育好孩子,
我們開始大量搜索:怎么樣和孩子相處?
最終,我們明白了,和睦的親子關系才是最關鍵的教育基礎。
但,長期累積的情緒惡性循環(huán)始終讓親子關系陷入深淵,我們依然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處,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很失敗,發(fā)現自己越來越不懂孩子,也越來越不被孩子信任,從此,一堵墻,失去了有效的交流和互動。
整理了關于寶貝入園困難的心理分析及日常知識,希望對寶媽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序號標題1孩子不愿去幼兒園家長該怎么辦點擊查看2孩子不喜歡去幼兒園的原因點擊查看3分解孩子不喜歡去幼兒園的對策點擊查看4孩子一定要去幼兒園的原因點擊查看5送孩子去幼兒園一定不要遲到點擊查看6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最佳年齡點擊查看7如何觀察孩子上幼兒園后的心理變化點擊查看8六個細節(jié)判斷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點擊查看9幼兒園一天生活標準參考點擊查看10幼兒園一天生活規(guī)律訓練點擊查看11幼兒園暑期生活指導點擊查看12長假后寶貝不愿意上幼兒園該怎么辦點擊查看136大招教您解決孩子長假后不愿意去幼兒園點擊查看14幼兒園給家長開會的技巧點擊查看15幼兒園老師如何開好一場家長會點擊查看16入園后的孩子家長如何了解他點擊查看17面對孩子上幼兒園有情緒的六大招數點擊查看18上幼兒園以后寶媽應該如何教寶貝學識字點擊查看19看已入園家長分享的經驗點擊查看20對幼兒園午睡管理的7個意見點擊查看21正確解讀幼兒園的含義點擊查看22中班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的愿意及對策點擊查看23新生入園前的注意事項點擊查看24寶寶不愿意去幼兒園的各種案例分析點擊查看25節(jié)后寶寶不愿意回園的六大招數點擊查看六月初,在第19屆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yī)學及相關學科協會國際會議上,來自瑞典、巴西、德國等國的心理學家紛紛將親子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作為議題。有專家指出,過度溺愛、家庭暴力等不良的親子關系也給中國很多青少年帶來心理隱患。
忽視型:消極冷漠愛自閉
小欣二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了,她跟著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著工作、應酬、賺錢,幾乎沒和她說過一句心里話,這讓小欣變得孤獨敏感。
在此次國際會議上,瑞典的心理學家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研究者通過對239名孩子進行長達15年的跟蹤調查發(fā)現,離婚對孩子可能產生巨大的負面心理影響。在單親家庭里,很容易出現忽視型親子關系。這主要表現為家長感情冷漠,與孩子很少溝通,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此外,忽視還可能表現為對孩子體罰、虐待、威脅等。
這種家庭只養(yǎng)不教,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系敏感,難以交上朋友。對家庭和社會產生敵對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會團伙的引誘,成為問題兒童或青少年。
針對這種家庭,首先家長要把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納入日程,利用吃飯時間、睡前時間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談談自己的見聞;其次要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盡可能抽時間參加孩子的集體活動;再次,家長要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必要時咨詢心理或精神科醫(yī)生。
溺愛型:任性自私不禮貌
陽陽是家里的“小皇帝”,從生下來起一家人都圍著他轉。家里人想盡辦法讓他高興,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歸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買什么。有一次,陽陽看上的電動玩具當時沒有買,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鬧,委屈得不得了!
像陽陽這樣的孩子在中國并不少見,根據山東省中山心理治療與咨詢研究中心的統(tǒng)計,在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家庭中,溺愛型家庭占到70%—80%。溺愛型家庭里,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四個老人,兩個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有人形象的稱為“四二一”綜合征。
但是,這樣的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逐漸孤僻離群,遇到不滿容易導致攻擊報復等反社會行為。
針對溺愛的孩子,家長首先立即停止溺愛,建立正常的家庭規(guī)則;其次,家庭里是非對錯要分清,不能盲從孩子的行為;再次,教導和鼓勵孩子用平等的心態(tài)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見難獨立
貝貝從小到大,除了學習,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誰玩兒,都是爸爸媽媽說了算?,F在,上初三了,父母擔心他上網、早戀,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會兒就打個電話問問。貝貝覺得自己就是個“電動娃娃”,有苦沒處說。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種常見的不良親子關系,占30%—40%。家長出于一種保護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而細心照顧,盡量給予幫助和囑咐。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健康、前途等過分擔憂。
但是,由于過分保護,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習慣依賴父母,他們做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甚至焦慮不安。此外,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對抗行為,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故意反著做,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對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給予孩子信任,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負責??梢宰尯⒆舆m當吃點苦。第二,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家長要逐漸放手,不斷調整親子關系,制定適合孩子情況的發(fā)展目標。第三,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要懂得尊重孩子,讓孩子有做決定的機會。
期待型:膽小畏縮少自信
小楠從小就聽到媽媽在耳邊說“你是媽媽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彌補媽媽的遺憾”、“媽媽一輩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現在,一到大考的時候,小楠就特別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著覺,眼前老是出現媽媽期待的眼神。
中國父母往往對孩子以支配的方式進行教育,稱為期待型親子關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雖有愛,但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tài)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來監(jiān)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視子女的能力與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和標準去做。
用過高的期望要求和監(jiān)督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敏感,性格膽小畏縮,缺乏自信,獨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動性,不善與人交往。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易自卑,嚴重時甚至出現抑郁癥狀。
針對這樣的家庭,第一,家長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給孩子制定目標;第二,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心愿的法寶,讓孩子自己決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溝通、引導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慮易強迫
樂樂愛爸爸也愛媽媽,但他有時候覺得左右為難。為他報什么培訓班,爸爸媽媽已經吵了好幾次了。爸爸說考80分去游樂園,媽媽偏說考90分去才游樂園。該聽誰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現為對孩子的管教態(tài)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為有時斥責、禁止,有時卻寬恕、勉勵。父母管教態(tài)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種表現,例如父親嚴厲,而母親放縱,父親斥責子女時,母親卻來阻止。
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中,母親負擔更多的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對細節(jié)更為關注,對孩子的要求也更嚴格;父親則相對寬松。因此,多數孩子抱怨“媽媽很煩,太嘮叨”,產生逆反心理。但是,長期的不一致態(tài)度,孩子無所適從,做事難以決定,時間長了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強迫癥狀。
對此,首先,父母雙方都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統(tǒng)一教育目標和計劃,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保持一致;其次,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要有一貫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將家庭的紛爭、摩擦、矛盾遷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仍舊調皮、不聽話、不愛學習、你說東,他偏向西。這根源追問起來其實是因為第一反抗期沒有很好的把握。既然這樣,那大家一起跟著我的思路認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針對2-4周歲的幼兒?;仡櫼幌挛覀兒⒆釉诘谝环纯箷r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約幾歲時,你忽然感覺不聽話了?
2.對孩子不聽話?你是如何做的?是進行嚇唬?打罵?置之不理?還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壞,最終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們夫妻在教育孩子觀念上一致嗎?有沒有因為觀念不一致而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4.你們夫妻之間和老人之間在孩子的教養(yǎng)方面,有沒有觀念上的沖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對于這四個問題,你們家的情況是怎樣?面對這些問題,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這一時期所體現出來的現象一般有:
1.孩子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
2.吃飯問題。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讓他做什么,他偏不聽。這正是2--4周歲幼兒身上體現出來的反抗。大家認真思考下,幾乎2--4周歲的幼兒都會經歷這些現象。如果我們采取打罵,那終是無法解決這些現象的。那這是為何呢?
下面是老師分析的四種原因:
1.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回過頭想想,當孩子一生下來時,完全就是一張白紙,在嬰兒期孩子只會用笑和哭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并沒有其它情緒表達,而我們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緒想法,靠我們平時的觀察來猜測寶寶想表達的意思。到寶寶2周歲基本很能說了。(不過我家培洪說話就比較晚,2周3個月才開始說話耶,當然開口后,很快就能說得很流利了)會用語言表達后,寶寶都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說出的話顯得比較夸張,而我們大人卻覺得好玩。老是以笑來應對寶寶,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我們應該主動引導孩子的表達。
還有就是大家抱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孩子能表達后,就想讓孩子開始識字。其實這個時期是寶寶最佳的口語期(0-3),我們只要每天對著寶寶說話,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學會。這時的記憶力也是相當好。還有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當寶寶說要某一事物時,當你給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是為什么?只要是細心的家長,一定都會知道這么大的寶寶,在用詞方面還用得不準,所以產生了答非所問,他要東,你卻給了他西,孩子自然就會有情緒,而我們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圖。脾氣急燥的家長,這時就會有情緒,甚至還打孩子,這樣親子矛盾就來了。家長情緒失控時,我們不妨冷處理,細心觀察一下,而不能用傳統(tǒng)觀念,對于第一反抗期的寶寶來說是無效的。
2.家長忽略了游戲心理。
經??吹胶⒆映燥?,滿地跑。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們先追他,他才跑。孩子還以為我們在和他玩游戲呢?所以這不能怪孩子,只能從自身找原因,吃飯對于一個1歲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餓了本能就會用手去抓東西吃。而我們卻老是怕弄臟衣服及地板,剝奪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培洪媽就是這樣,不過我當時最討厭孩子邊走邊吃,我是讓培洪一邊吃一邊看電視。這方法自然也是錯誤的。)只要我們了解到寶寶剛開始時都是用手來協調動作,寶寶一般用手感知會持續(xù)2個月,然后用勺子開始模仿我們大人的動作,手和嘴正在協調配合吃飯,剛開始也許會把飯打到臉上,額頭上……當我們意識到這是寶寶成長中的必須一課時。相信我們的年輕家長們都會滿心歡喜看著寶寶這一巨大變化的??涩F實中像我一樣的人還是比較多,包辦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終歸還是觀念在作怪)
我們當家長的要有心理準備,你要如何喂養(yǎng)你的孩子?孩子不愛吃飯,有沒有想過為何不愛吃?所以我們家長在遇到情況時應該站在那先觀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樣在我們大人的序列中找到節(jié)奏感、責任感。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引導?
3.單向思維。
經??吹竭@一時期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現象。老師給這總結了一句話:“寧要玩具,不要友誼?!逼鋵嵈蠹壹毤毸伎枷麓_實如此,有時家里來了小朋友,是不是經??吹胶⒆硬缓托∨笥逊窒碜约旱耐婢??如果大家知道這是這一時期寶寶的現象,就不覺得奇怪了,這時候我們只要用其它新鮮的東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這當然也需要我們的方式方法。所以對于我們家長朋友學習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響讓孩子學會說“不”
對于這個問題,絕大部分家庭都經歷過,如果我們試圖給寶寶養(yǎng)成好習慣,那必須要有約束力。如果在父母這邊建立好了好習慣,老人那邊卻破壞好習慣。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和老人之間在觀念和方法上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得在這上面作文章。才不會讓孩子生活在夾縫中,讓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那么我們年輕的父母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1.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遇到你叫寶寶吃飯或者其它什么事時,如果寶寶專注于他手上的事,這時你如果叫了二遍,寶寶還是沒有反映,這時你就不要再說第三遍了,這時候的寶寶他只專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沒有聽你在說什么,所以我們就沒必要再嘮叨了。我們可以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一起關注寶寶手上的東西,這時,寶寶感覺到你來到他身邊,會抬起頭看你,你就可以面帶微笑,用眼睛看著寶寶的眼睛,用溫和的語氣,簡潔的語言對寶寶說:我需要你的幫助。對于這么大的寶寶,是很愿意幫助人的,當幫你做后,你對他說一聲:謝謝。那效果就更好了。不過,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語言。對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語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會反抗了:你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2.制定家庭規(guī)則:
很多家長都習慣于對某一件事,嘮叨個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規(guī)則,這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須得關注規(guī)矩,當然這規(guī)矩需要全家一起總動員,不能只是孩子一人執(zhí)行,這樣孩子是不會遵守的。
我們已經知道,這時期是處于游戲親子溝通,對于,那些愁于寶寶每天吃飯困難的家長們,你是否了解了寶寶在幼兒園的就餐習慣。我們可以和幼兒園一樣進行分餐制度。為什么會有5+2=0這個說法,就是因為孩子在幼兒園5天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壞,又歸為0了。所以說,根源還是在我們家長身上。我們應該在飯前和孩子商量規(guī)定好。吃一餐飯的時間是多少?到點了沒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就一定得執(zhí)行,這樣孩子經歷幾次后,就明白,不吃媽媽就收走了,中間又沒零食吃。自然就會認真吃飯了。還有一點就是,在吃飯時,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著孩子,這樣過份的關注,會打亂孩子吃飯的就餐氛圍,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時有饑餓感,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會形成。
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老是嘮叨個不停,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抓不住重點。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時,要眼睛看著孩子眼睛,告訴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讓孩子做什么?盡是用簡潔易懂的語言。
3.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對一切東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鮮,比如,經常看到寶寶把東西放到嘴里,這其實是寶寶通過嘴來嘗試這個東西,找下感覺。接著通過手來握、撿、放等肢體協調動作。如果,這時家長不分清紅皂白就上去搶孩子的東西,或者用武力來解決,這是徒勞的。這一舉動還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給阻斷了。好奇心一旦沒了,想像力也就沒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覺得孩子把東西放到嘴巴里臟、不安全??蛇@么小的孩子卻不懂安全不安全;臟還是不臟。這只有在事前先進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這一時期充分發(fā)揮他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千萬不要忘了這一時期是寶寶單向思維時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鮮事物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喜歡《青少年親子關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應對策略》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青少年宮幼兒園工作總結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1、爸爸每三個月一次「個別約會」兒女。 2、在假日舉行棋類或「大富翁」等馬拉松大賽,跟子女一較高下。 3、元宵節(jié)與孩子散步去看燈飾。 4、與孩子一同維修家具或同做家務。 5、為媽媽做一頓特別的晚餐。讓...
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系問題。孩子過度上網,不出門,不去學校學習,這并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孩子所處關系的問題。作為心理醫(yī)生,我們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解決好孩子周圍的關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
撒謊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現象,寶寶撒謊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他的認識能力相關,一般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幻想性撒謊 3歲內的寶寶無法分清想像與現實,常常把想像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來描述。他們往...
隨著社會的進步,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的矛盾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針對青少年親子關系矛盾愈演愈烈的現象,一起探討這一矛盾。在與《“如鷹展翅”青少年卓越領袖訓練營》的營員家長交流中,似乎大部分的...
大多數親子關系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簡直被氣死過去了,越看越火大”這是最多媽媽的吶喊聲。 盡管三番五次告訴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忍耐忍耐,千萬別動手”, 終究還是收不住洪荒之力,奈何不了內分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