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家長與教師之間要互相協(xié)助,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家園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孩子學走路爸媽來幫忙”,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1.從爬行開始
爬行可以鍛煉寶寶腿部肌肉的張力和力量,有利于學步。經(jīng)常讓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太軟的平面不利于寶寶練習)爬行,可利用玩具進行誘導。
2.做做仰臥起坐
要練習寶寶的肌力,還可以與寶寶做仰臥起坐運動。寶寶仰臥,媽媽拉著他的雙手做以下動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反復幾次。注意、拉寶寶的雙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當造成寶寶脫臼。
3.蹬蹬腿腳
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托起寶寶,讓他做蹬腿彈跳動作,練習寶寶腿部的伸展能力。
4.抓拿玩具,攀攀爬爬
站立是走的前提,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與寶寶高度差不多的沙發(fā)或茶幾上,鼓勵他扶著站起來抓取玩具,還可以把玩具放在沙發(fā)上或拿在爸媽的手里,鼓勵寶寶攀爬。
5.練習放手站立
寶寶開始會因為害怕不愿意放手站立,爸媽可以遞給寶寶單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布娃娃等,讓寶寶不知不覺放開雙手,獨自站立。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邊,逗引寶寶轉(zhuǎn)動身體,獨自站立。
6.扶走訓練
讓寶寶在可以扶走的環(huán)境里活動,如讓他扶著墻面、沙發(fā)、茶幾、小床、欄桿、學步的推車、輕巧的凳子移步。爸媽還可以在寶寶身后,扶住寶寶的胳膊,帶動他向前邁步走,慢慢地過渡到握住寶寶的一只胳膊讓他自己走,可以配合口令,以調(diào)動寶寶的興趣。注意不能牽拉或提起寶寶的前臂讓他行走,這樣容易造成寶寶脫臼。
7.蹲在寶寶的前方
當寶寶扶著會走后,爸媽可以蹲在寶寶的前方,展開雙臂或者用玩具,鼓勵寶寶過來,先是一兩步,再一點點增加距離。等寶寶敢走后,爸媽可以分別站在兩頭,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
8.少抱多走
不要把寶寶抱著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個地方。應多給寶寶自由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四處游走,進行探索。清理雜物和容易發(fā)生意外的物品,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
9.安慰+鼓勵
寶寶學走路時,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爸媽不宜過度緊張,過度緊張反而會加劇寶寶對學步的恐懼。當寶寶學步跌倒時,媽媽應給予安撫和鼓勵,讓寶寶有安全感。
10.營養(yǎng)儲備
多給寶寶吃含鈣食物,保證寶寶骨骼的正常發(fā)育,為學步加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曉華寫在前面:這篇文章,來自一位英文老師——胡老師。他在教學中實踐自然習得,效果顯著。這篇文章中,他結(jié)合自己教學生的經(jīng)驗,把心得體會來和大家分享,讓大家避開誤區(qū),少走彎路,更高效地帶娃學習英語。
大家好,我是胡志林,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現(xiàn)在是一名英語培訓老師,教齡六年。三年多前,開始以“自然習得”理論為基礎(chǔ),來開展教學,效果明顯。
我的改變主要來自兩方面:
第一:在我自己學英語的路上,由不流利、不地道,到與母語者自如交流,以及專業(yè)領(lǐng)域話題;
第二:在教學上,由深陷應試,無所適從,到突破傳統(tǒng)誤區(qū)、成功引導很多學生獲得英語高能、高分。
我的教學之路
三年多前,我開始嘗試用“母語習得方式”教小孩。一開始只是做家教,后來,到我這里學習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學生家長們的鼓勵下,自然而然辦起了班。
作為兒童自然習得的新手,我很幸運接觸了一些語言學家和英語習得類書籍。關(guān)于英語自然習得的書很多,其中,尤其是“曉華親子英語”平臺,對我教學幫助最大。分享的方法,專業(yè)又接地氣,易于操作。
在這里,我也看到很多媽媽的經(jīng)驗分享。類似不會說三句英語的Sara媽媽,說自己帶娃啟蒙的過程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但整體上符合了自然習得。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我慢慢看了相關(guān)書籍后,也知道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了。
我發(fā)現(xiàn)英語啟蒙階段,父母的理念和引導方式,比自身英語水平如何重要太多,老師只有在家長理解和支持下,才能發(fā)揮最大效果。畢竟,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父母也是最能影響孩子的人。
不要把英語當科目來學
英語啟蒙階段,其實就是學說話,學說話的前提是有效地的聽。
有人覺得一周上一兩次英語課就夠了,在家里什么也不管,覺得效果好不好是英語老師一個人的事。其實語言學習不是這樣的。
試想一個中國的孩子,一周聽說一個半小時就夠了,其他時間堵上耳朵堵上嘴,能學會說中國話? 沒有大量聽,說起來就不自然,等于堵上了耳朵和嘴。就像天生聾子的人,嘴巴根本沒問題,但卻是又聾又啞。
算一下,按照大部分孩子的培訓班英文學習,一周兩次課,一般也就2小時買這里面能去說的時間,又得打個折扣。即便全程都是有效的聽說,那么算起來:
一個月12小時
一年144小時
三年才432小時
想想1-2歲的中國小孩花了多少時間聽周圍的人講漢語呢? 除了睡覺就是聽,一年少說也有3000小時!
所以,為什么學生中每天堅持聽的孩子,語感都好?并且,口語也是最棒的一批人。因為,一定要有大量時間浸泡在聲音中。
有人覺得沒時間聽,這個真的就是不懂利用零碎時間了。其實學英語初級階段就是大量輸入,這個基本可以隨時隨地。
事實證明,只要利用時間聽了的,并聽懂的,效果都很好。
只上課聽,課下不聽的,一年接觸英語時間是144個小時,三年只有432小時。
上課后還每天聽30分鐘的,一年接觸英語時間是326.5小時,三年就是979.5小時。
你不聽,三年就432小時。別人每天多聽了30分鐘,三年就是979.5小時。
其實,一天再忙,家長們平均能利用的時間,也基本不會少于一小時。一定要好好利用起來
從寶寶邁出第一步開始,他的情緒、行為都會相應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他將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小生命,他必須在渴望與父母親近以及追求獨立、積極探索之間尋求平衡。
專家指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行走這項新技能充滿了新奇感,但是隨著他們越走越穩(wěn)當,甚至學會跑之后,他們又會時刻盯著父母,不愿父母遠離他們。
以下四種情況在初學走步的寶寶當中較為常見,父母了解之后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這一階段。
1、個性變化
許多寶寶在學習走步之前性情都比較溫和,而且很容易相處,但是自打他們邁出第一步之后就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性情也變得暴躁起來。父母會發(fā)現(xiàn)寶寶的性格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轉(zhuǎn)變,有些變化甚至是驚人的,還有些原本就很膽小的孩子變得愈發(fā)謹小慎微。專家對此的解釋是,由于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不斷深入,寶寶的個性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拓展。
應對方法:
a、接受寶寶個性上的變化。避免過度保護,也不要打擊寶寶大膽探索的熱情,但是必須時刻注意他的安全。
b、制訂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幫助一歲的寶寶度過情緒波動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遵守一定的規(guī)矩。
2、纏著媽媽
學會走路讓寶寶感到非常興奮,但他同時感覺到舒適的生活現(xiàn)狀發(fā)生了改變。寶寶會走路之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樣總被抱在懷里了,他會因此感受到成長的痛苦,因為他不能再完全依賴于父母了。
學會走步之后的幾個月內(nèi),最讓寶寶不安的就是離別。這一階段的寶寶在父母離開或是有陌生人出現(xiàn)的時候大哭大鬧就是這個道理。
應對方法:
a、做游戲。家長可以和寶寶玩“捉人”的游戲,通過這個游戲告訴他,爸爸、媽媽離開之后他也是安全的。
b、在離開之前讓寶寶有充分的準備。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再見的習慣。如果你只是暫時離開,那就告訴寶寶,你很快就會回來。
3、行為倒退
對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來說,這可是個苦差事,所以他們有時候不愿意走路也是正常的。還有些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前能夠輕松地冒出個別單字,如爸、媽,但是當他忙于練習走路的時候可能就不再說這些字了。另外,學會走路的寶寶在某些時候可能還是喜歡爬行,特別在他們重重摔過一跤或是感冒之后。
應對方法:
a、留心行為倒退的跡象。如果孩子吵著要大人抱,那在他睡覺的時候就多抱著他哄哄。如果寶寶不愿意走路,你可以試著用玩具逗他。
b、重新激發(fā)他對語言的興趣。如果寶寶出現(xiàn)了語言障礙,家長應該經(jīng)常和他說話,多給他講故事,多問他問題,在他回答的時候給予鼓勵。
4、心愿受挫
一旦寶寶學會走路之后,他就想著跑。一旦他能夠爬以后,他就想著能站起來。但是由于操之過急,他們的心愿往往不能實現(xiàn)。寶寶對待挫折的做法往往是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是挑釁。他們會把大人帶到想要的東西面前,或是你不讓他拿的東西他偏要拿。
應對方法:
a、不要和寶寶較勁兒。給他自由選擇的空間。用游戲來化解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并且鼓勵他說話。
b、給予幫助。當寶寶明顯做不到某件想做的事情的時候,給予他幫助。讓他知道,請別人幫忙是完全可以的。
寶寶學習走路的困惑
Q:我兒子一歲了,但是他好像對走路根本不感興趣,要緊嗎?
A:給你的孩子一點時間。通常情況下,寶寶會在10至14個月之間走出無需外力幫助的第一步,但是這個時間段也不是絕對的,前后有很大的浮動余地。你的孩子很可能還在為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做著充分的準備,比如練習扶著家具站立。你可以減少他坐高腳凳和手推車的時間,給他一些伸展四肢的機會。調(diào)整家具的布局,讓孩子可以扶著家具安全地挪步。和他玩一些游戲,鼓勵他站立。如果他到15個月的時候還是不會走路或是不愿練習的話,你應該咨詢一下醫(yī)生。
Q:我女兒正在學習走路,在這一過程中她重重的摔過幾跤?她會傷著自己嗎?
A:大多數(shù)孩子學步的時候都是向后跌坐在地上,所以不會有大礙。即便他們向前跌倒,一般也會本能地用胳膊護住頭部。當然,你應該時刻注意她,確保安全。給她創(chuàng)造一個寬敞的玩??臻g,把有可能傷到她的東西挪開。如果她是剛剛學習走步,盡量避免堅硬的水泥地面,可以在地毯、木地板、草地上練習。孩子學步的時候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絆絆,胳膊和腿上出現(xiàn)擦傷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在跌倒的時候碰到了頭部,你要觀察她有沒有嗜睡、極度煩躁等癥狀出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要立刻去醫(yī)院檢查。
Q:我女兒16個月了,但只有抓著我的手或腿才敢走路。我應該怎樣幫助她克服恐懼心理?
A:看到其他孩子學習走路可能會激發(fā)你女兒的信心。安排一些時間讓她和已經(jīng)開始走路的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另外,你可以讓孩子玩一些推動玩具,例如兒童專用的購物車或是玩具手推車,以此幫助她練習平衡能力。最終,放手讓她自己走。站在離她幾步遠的地方,鼓勵她走過來。她有可能先在地上坐一會兒,但她還是會站起來走向你的。當她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給予一些表揚,這樣她會對自己邁出的這一步感到自豪。
從孩子的呱呱墜地,甚至還未出生前,很多年輕的家長朋友就已經(jīng)開始閱讀育兒的相關(guān)文章??墒请S著孩子的日漸長大,孩子該學些什么,又該獲得哪些方面的發(fā)展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多變的實際生活面前,支撐我們的理論是多么的匱乏。往往對于什么年齡段的孩子應該知道什么、會做什么的概念比較模糊。值得慶幸的是國家教育部頒布了《3-6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因此,廣大家長朋友可以借著《指南》的東風,好好學習怎樣有效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
大家都知道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當孩子牙牙學語時冒出的第一個“爸爸”“媽媽”時
,家長都欣喜不已,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能講話,能夠和自己交流。凡事都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的語言能力也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
首先,家長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如創(chuàng)設(shè)一個閱讀區(qū),可以擺放一些幼兒自己的圖書和一些色彩鮮艷的小抱枕等。有了這樣一個環(huán)境,家長可以隨時和孩子來一次親子閱讀。孩子還小時,家長可以讓孩子聽自己講述故事,可以邊講故事邊提問;孩子稍大一點時,可以讓其看著圖片講述大意,甚至完整地講述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語言能力在不斷的提升。當然,家長要盡量選擇那些色彩豐富,文字不要過多的圖書。但是,由于孩子年齡小,好奇心強,往往在聽到好奇的事情時就會插嘴問問題,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家長要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另外,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除了可以和孩子交流故事內(nèi)容,還可以引導孩子整理自己的圖書,或者周末一起去書店購置新的圖書等等。
其次,爸爸媽媽們還可以隨時隨地地教孩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小兒歌。當然,對于這些兒歌、童謠等一定要選擇韻律感強、短小的內(nèi)容,方便幼兒跟讀。類似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摹靶“淄?,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這樣的兒歌簡單、押韻,孩子在說說唱唱的快樂中,還了解了兔子長耳朵及愛吃的食物。
整理了關(guān)于早期教育:在教孩子學走路的時候,要注重紀律的培養(yǎng),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剛剛開始學習走路的孩子會開始不斷探索他們的世界,同時爸爸媽媽也要給孩子設(shè)定一些規(guī)則規(guī)定孩子的行為。雖然紀律孩子不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但是還是有很多的選擇可以供爸爸媽媽來選。設(shè)置規(guī)則和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會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給予尊重
在你教育孩子應該怎么做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跟孩子講述期望的時候,要禮貌一些,孩子現(xiàn)在還小,所有,都是通過玩樂來學習的,所以,在你看待孩子的“調(diào)皮行為”時,你試著想一些更好的辦法。
你要知道的還是,孩子在專心致志地玩著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是非常享受的,就算是你覺得孩子玩樂的方式不對,孩子也是很開心的。
在確保孩子安全的狀況下,你可以讓孩子享受玩樂。如果孩子出現(xiàn)把水不小心灑開來的行為時,不要突然的制止,試著找另外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
你可以嘗試下讓孩子去一個特別的地方玩水,比方說浴缸里面。在合適的地方讓孩子玩耍,如此一來會減少蹣跚學步的孩子亂發(fā)脾氣。
給寶寶定好規(guī)矩
跟孩子在家的時候,你可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一些限制,讓孩子知道他應該遵守規(guī)則,同時讓還只知道什么樣的規(guī)則是一樣要遵守的。剛剛設(shè)定規(guī)則的時候,蹣跚學步的孩子或許會有脾氣、哭泣或者尖叫,不過你要告訴孩子的是限制是制定好的,你哭泣也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有時候,爸爸媽媽的限制和規(guī)則也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要是你能夠先讓孩子理解制定的規(guī)則,孩子也會知道在什么領(lǐng)域是能夠自由活動的。
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很多爸爸媽媽在經(jīng)歷了孩子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然后偶爾會小小翻身的日子,就會來到寶寶能夠自己慢慢在地上爬,然后帶著好奇心探索世界的時候了。等到過了這段時間,寶寶就是開始慢慢學會走路了。
學習走路不是寶寶能夠在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的,學會走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初寶寶還是學習的時候首先是先開始學習翻身、接著寶寶慢慢地就會自己學會了坐立、爬行,最后當寶寶腿部肌肉足夠強大的時候,然后就能夠慢慢嘗試開始行走了。
在孩子走路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這一點對孩子來說有好處也有壞處。在你看到孩子出現(xiàn)不好的狀況的時候,你試著轉(zhuǎn)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把他的注意力放到別的事物上保持他的興趣。
比方說,孩子總是會喜歡拉扯狗狗的尾巴,你不放問問孩子“現(xiàn)在我們要出門了,你是要和狗狗留在家里嗎?”孩子們都會想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這樣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轉(zhuǎn)移開了。
最后,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體驗自然后果,這樣孩子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比方說,孩子跟別的小朋友吵架了,孩子不道歉,別的小朋友就不跟孩子玩了,去找別人玩了。
遇到這種情況的話,你就可以跟孩子說:你的行為是錯誤的,你傷害了別人,所以你失去了一個朋友。
育兒心得:讓孩子幫忙做事
彤彤今年5歲了。這幾年也積累了一些育兒心得,以下我就從五方面談談自己幾年來的育兒心得:
一、先傾聽再出主意
孩子會經(jīng)歷很多“危急時刻”,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無憂無慮。不僅要幫孩子走過這段時刻,而且?guī)椭斫夂ε?、生氣、失望、尷尬、傷心這些情緒,對于父母來說是很關(guān)鍵的。先是應該多傾聽孩子,確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當軍師,這樣孩子會學會在困境中和他人溝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會跟孩子說一次“我愛你”,每天都會給孩子一個擁抱
我跟彤彤爸爸約定好,每天都要跟彤彤說一次“我愛你”,無論是什么時候都行,有時候是她剛睡醒,有時候是晚上要睡覺的時候,有時候是去接她放學的路上。這時候,孩子也會笑瞇瞇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說“我也愛你”。我們總認為愛是應該用行動來表示的,但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怎樣去表達,我們還是應該要常常虛實結(jié)合一下。
三、善用表揚和鼓勵
由于彤彤吃飯有包飯的習慣,而且吃一口飯要非常久的時間,以至于吃頓飯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我每次喂飯都催她要吃快點,不能慢吞吞的,再后來我就只有夸獎她了,她吃進一口我就表揚一下。可是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夸成了習慣,她也不以為然,無所謂了。所以,家長一定不要濫用表揚,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該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類)都拿來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會把它當做謀取利益的交換條件,或是要挾家長的資本。
彤彤的膽子不夠大,很多時候很多事都不敢嘗試。在家的時候什么事都依賴我們給她做,這樣什么事都指望我們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時候試著鼓勵她,她平時在家也喜歡畫圖畫剪紙,可她拿著筆又不知怎么畫,于是就老叫“媽媽你給我畫”,我就把筆拿在她手上,鼓勵她說“你一定會畫得比媽媽好”就聽了這句話,她會很快的畫好。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會拿著筆沒事就畫,畫圓呀,三角形,還會一一把畫的圖案剪出來。
四、避免批評和指責
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沒有好處的。特別是當已經(jīng)有人對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評的時候,再在旁邊橫加指責,我認為是非常錯誤的,那樣會很傷孩子的自尊,從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這種時候,就應該心平氣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她自己對故事中的行為進行評判,然后將故事中的行為與他的行為進行對比,讓她知道自己的過錯,最后表揚一番她的長處,告訴她這件事雖然做錯了,但是沒關(guān)系,只要能改正你還是和以前一樣棒,是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那樣不僅使她找回自信,還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一定會改正的。
五、讓孩子幫忙做事
平時在家我總是讓彤彤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雜事,有時在我洗東西時,就會讓她幫我端只小凳子。這些事可能在我們家長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這種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養(yǎng)出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只要我們多留心這種小事,就會讓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個人一點初淺的育兒心得,相信各位家長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兒方法。
喜歡《孩子學走路爸媽來幫忙》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樹兒們也想學走路,它們一起求好巫婆:“教我們學走路吧!”教樹兒們學走路很難,可好巫婆不怕。要不,大家怎么會叫她好巫婆呢。為了不嚇著大家,好巫婆在夜里教樹兒們學走路。大部分樹都學得很認真,學會了朝前走,...
從寶寶邁出第一步開始,他的情緒、行為都會相應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他將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小生命,他必須在渴望與父母親近以及追求獨立、積極探索之間尋求平衡。 專家指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行走這項新技能...
由爬到走是孩子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該做什么?美國《育兒》雜志發(fā)表瑪格麗特·任科的文章,為家長們澄清了幾個常見的認識誤區(qū)。 誤區(qū)一:對于學步來說,腿部的肌肉力量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