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學校與家庭分工合作,一個教育孩子日常生活習慣,一個教育孩子做人做事!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要互相包容,實現(xiàn)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當你把“競爭”傳給孩子,可能會帶來無盡的煩惱”,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在過去物質(zhì)資源嚴重貧乏的年代,人們基于生存的壓力,無法避免有“爭搶”、“競爭”、“攀比”的觀念。在相對富裕的當代,我們給了孩子比較充裕甚至是過多的物質(zhì)條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將自己或在上一輩身上繼承下來的“爭搶”、“競爭”、“攀比”的心態(tài)傳給了孩子呢?
攀比心是怎樣出現(xiàn)的?
我們都知道攀比不好,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攀比意識。我們不希望孩子之間比名牌、比爸爸開的車、比假期都去哪旅游了、比誰的爸媽的關(guān)系更硬……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們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該比的不比,專去比物質(zhì)享受呢?怎么不比比誰的成績更好,誰更自覺更抓緊呢?
我的孩子還很小,所以我大概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到底是怎么來的。
走在小區(qū)里,但凡遇到年齡相當?shù)暮⒆?,家長們的心里就開始比較了。先問問多大了,好比比孩子長得大不大。如果一個孩子讓抱著,另一個孩子自己走,大人就說:“你也下來自己走啊,你看人家小朋友都自己走。”大人哄孩子吃飯,就會說:“再多吃點,人家孩子一頓能吃8個餃子!看你才吃這點!”大人哄孩子吃飯,就會說:“再多吃點,人家孩子一頓能吃8個餃子!看你才吃這點!”家長這些不理性的比較教給了孩子什么?
孩子從懂事起就學到了攀比的心態(tài)。孩子會認為,評價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他人進行比較,比別人好,我就是有價值的,值得爸媽愛的;比別的小朋友差,我就沒有價值。孩子不知道各種行為背后有著多少復雜的因素,個體間差異性之大使得很多比較沒有任何意義。
家庭教育的問題是如此復雜,以至于家庭動力學家們都覺得研究難以進行,因為其中的因素和變量太多,難以通過比較得出有價值的結(jié)論。那么,這些表面化的比較又有什么意義?
家長們?nèi)ビ残员容^的結(jié)果,就是培養(yǎng)了孩子的攀比心態(tài),并且給了孩子錯誤的價值觀。孩子學到了這些,一生中就將面臨無盡的煩惱和困惑。
有的家長認為,比較帶來的壓力能夠變成動力,能促使孩子向榜樣看齊、更抓緊、更上進。從短期來看,這種動力似乎很有效。比如孩子在學校,名次排到了后面。這種壓力使得孩子抓緊學習。但是,如果我們從一生的眼光來看,那么這種比較的意識無助于培養(yǎng)健康的心態(tài)。
孩子可能下次考試真的提前了幾名,但他未來的一生中將會有無數(shù)不快樂就此產(chǎn)生。他會重新體驗我們家長體驗過的那些攀比所帶來的陰暗心理。他會感受到同學會上的尷尬、同事間利益分配的不公感;他會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因攀比而感受到種種不快,并導致教育失誤。
攀比心理就這樣被傳遞給下一代,并且再繼續(xù)傳下去。
其實,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即使我們家長不去讓他互相比較,他自己也是會比的。英語里有個詞叫“peerpressure”,就是指這種同齡人間的比較所帶來的壓力。而家長所要做的恰恰是要讓孩子淡化這種比較意識,從而緩解壓力。
人生是一場比賽嗎?
曾經(jīng)有一句很流行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雖然不斷得到批判,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這仍然是許多家長們腦子里的潛臺詞。
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它反映了家長們的一種錯誤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場賽跑。而更加錯誤的是,人們還選擇了錯誤的起跑線。即便人生真的是賽跑,那個起跑線也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些東西。
人生的基礎(chǔ)應該是品德、情商、生活能力等等。就是說,真正的起跑線是學會如何做人。
人生當然不是一場賽跑。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在無數(shù)次競賽中勝出、得第一。如果我們以競賽的眼光來看待人生,那么我們多數(shù)人是注定要輸?shù)?,因為冠軍只有一人。那樣的人生命中注定是失敗的人生。那么,我們的人生豈不就是沒有意義的、不值得一過的?
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時刻都面臨著各種形式的競爭。成人社會這種為了生計而你追我趕去奔波、去競爭的狀態(tài),在英語里有一個形象的詞,叫“rat-race”。如果我們想讓孩子不去重復這種“rat-race”人生,不去這樣為了一點食物,沒頭沒腦地去爭搶,我們就要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把競爭看作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競爭的真相
人們常說現(xiàn)在是競爭社會。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有競爭力。并且不僅我們自己要有競爭力,我們還要培養(yǎng)我們孩子的競爭力。似乎只有具備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你才能成功、幸福。
競爭是個人人都無法回避的、人人都在努力去適應的字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文化,相關(guān)的概念是關(guān)系、整體、協(xié)調(diào)合作等等。而競爭意識源自個人主義。在以個人主義為主導的西方文化中,競爭是常見現(xiàn)象。個人主義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人們崇尚英雄、追求勝利、喜歡公平競賽的方式。
現(xiàn)在,我們總是看到集體主義的缺點,其實,兩種文化各有優(yōu)勢劣勢。從實踐中,我們也能看到:合作永遠是上策,競爭永遠是下策。
因為競爭的結(jié)果往往是“零和游戲”。零和游戲的意思是,在嚴格的競爭下,一方的收益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一方加多少,另一方就減多少,兩方相抵消,因此,總體的價值仍然為零。
以企業(yè)經(jīng)營為例:最成功的企業(yè)家反倒不會把競爭看得太重要,他們真正考慮的是怎樣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價值,更好地造福人類。而他們最有效的手段則是整合資源、聯(lián)合對手,他們追求合作、互惠、雙贏。當他們的目標更高遠時,他們自然更有凝聚力,因而更加強大。正如古語所說:“君子不戰(zhàn)而勝”。
可見,我們需要改變對競爭的看法。
真正有價值的競爭力是你的共存指數(shù)。要想成功,最好的策略是:把超越競爭的能力變成你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對于個人來說,競爭意識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情緒上的干擾,讓我們無法正心。
當競爭意識主宰我們的頭腦時,我們很容易變得目光短淺、重利輕義、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擇手段。比如,我們學會了去跟他人進行一些無意義的、不理性的比較,我們學會了去攀比。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讓孩子學會自己跟自己比。
我們在表揚孩子時,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是夸他比別人強。
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知道什么是好的、對的,什么是壞的、錯的。讓孩子有自己的評判能力。
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幫助孩子克服從眾心理,不去人云亦云,不隨大流。
對攀比心理的抵制將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強大有力的精神自我。
謙讓的價值
“競爭社會里,我們是否還要講究謙讓呢?如果讓孩子去謙讓,會不會讓孩子更容易受欺負?我們的孩子學會了謙讓,將會有何受益呢?”
我們通常談謙讓的價值,多是強調(diào)謙讓可以化解沖突,有利于搞好人際關(guān)系。這當然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這種理解會讓人覺得謙讓是一種很無奈的做法,似乎我們謙讓,就是為了躲避災禍,是一種委曲求全的、一種退縮的處世策略。這更多讓人聯(lián)想到過去中國人的老成圓滑的做派,會讓一些追求公正的、血氣方剛的現(xiàn)代人不情愿去接受。其實,這是對謙讓的誤解。m.cnsjbj.cn
謙讓有著無比積極的意義。
謙讓,會給你帶來更平和的心境。當你不認為一定要削尖了腦袋去跟別人爭搶時,你真的會少了很多壓力和焦慮。
有人可能會說,大概是你條件太優(yōu)越,沒必要去爭搶,我們可是沒辦法啊。誰愿意去爭,但是情勢所迫,別無選擇啊。真的是別無選擇嗎?這就涉及到了謙讓的另一大積極價值——謙讓帶給了你更多的選擇空間。
當你沒有擠在那里跟他人爭搶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忽然多了一大片選擇的空間。你可能暫時沒有得到某些似乎很搶手的東西,但是你得到了一種自由,一種非常難得的、寶貴的自由。當你認真去考慮、去考察那些被眾人所冷落的道路時,你會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樣驚訝,你會奇怪為什么其他人對此視而不見(因為正如前面所說的,競爭意識會讓人目光短淺)。
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家最終是殊途同歸。人們走的道路可能差距很大,但是我們總會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自己的心靈棲息地?;仡^看,當初大家都在爭搶的東西并不是那么的必不可少。
謙讓,還可以讓你把人生過得更具優(yōu)雅的姿態(tài)。
被競爭意識所左右的人生往往是狼狽的、身不由己、疲于奔命的。
謙讓,態(tài)度可以給我們的內(nèi)心留出空間,讓我們的潛意識、直覺去發(fā)揮作用,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有時,我們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帶來利益的,但我們不急于去爭搶,而是選擇放棄。實際上,這種放棄很可能就是你的直覺發(fā)現(xiàn)了這個事情里有著某種違背你的價值觀的東西,比如不公平、不道德等。謙讓的態(tài)度無意中使我們更能聽從自己的心靈的判斷。過后,當我們回首往事時,跟錯失利益相比,我們更多是為沒有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而后悔。
總之,在我看來:
謙讓,體現(xiàn)的是一種從容自信,是一種勝券在握的感覺。武林高手總是讓對方先出招,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必勝,因而不去計較這點小小的優(yōu)先。
下棋的高手會先讓對方幾個子兒,以示謙讓,那是因為他自信對全局的把控。
謙讓,表明我們有能力主動讓出一些給別人,我們有能力支付這些資源或特權(quán)上的些微出讓。
我們有信心,這些小的損失不會真的損害我們的整體利益,不會對我們的成功、幸福有實質(zhì)的影響。
謙讓,更體現(xiàn)了一種對他人尊重的姿態(tài)。這種尊重是文明的標志,它能給他人帶來溫暖,給我們自己帶來心靈上的滿足和愉悅。
即使單從個人利益來考慮,我們也應該謙讓。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跟他人本無分別,本是一體。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愛撒謊,家長表示很頭疼。但英美兩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孩子說謊可能也有著積極的一面??茖W家發(fā)現(xiàn),撒謊和語言工作記憶有關(guān),而愛撒謊的孩子需要好的口才去編織自己的謊言,往往有著更好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這也意味著他們比其他孩子更聰明。所以,引導孩子把聰明用對地方就更重要。
謝菲爾德大學和北佛羅里達大學共同進行了此次研究,他們調(diào)查了137名6到7歲的孩子,給孩子們提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寫在卡片上,而答案就寫在卡片的背面,并配有一幅不同顏色的圖案。研究人員在警告孩子們“不許翻看卡片”后就離開,但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都有攝像頭監(jiān)視。
隨后,在回答問題的階段,偷看答案的孩子都答對了。但研究人員還詢問了他們卡片背面的圖案顏色,有的孩子故意撒謊答錯顏色,而有的則老老實實說出圖案的顏色。
研究人員相信,撒謊的孩子記憶力更好,因為他們記得“不許翻看卡片”的警告。并且他們會認真思考,仔細組織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撒謊是他們的第二天性。不過,雖然研究確認了孩子撒謊積極的一面,但育兒專家并不提倡父母對孩子的撒謊行為感到驕傲或者予以鼓勵。
如果父母不小心,孩子的撒謊就可能失控,導致不良的后果。而父母有能力和義務,向孩子灌輸更多的積極特征來從長遠幫助他們。父母需要將誠實作為家庭的價值觀,并在家里定下一個基調(diào),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重要的是,父母要理解孩子為什么撒謊,并對他們進行積極引導,培養(yǎng)他們好的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而不是培養(yǎng)他們的撒謊能力。同時,父母還應教導孩子,說謊和創(chuàng)造性的故事之間的區(qū)別。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guān)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nèi)コ燥埡貌缓??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fā)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xiàn)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nèi)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jù)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guī)則,什么是規(guī)矩!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他們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鄰居了,而是學校的同學和老師,步入了小學學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diào)”??擅艿氖?,他們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就得跟著變,對待這個時期叛逆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的以互動的方式來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再來進行評論。
父母可以適當?shù)南路艡?quán)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讓他充分的感覺被尊重被肯定。比如對于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fā)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yǎng),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這一時期的孩子,因為將他們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他們的成績可能會很不穩(wěn)定,而且孩子會因為沒得到恰當?shù)囊龑?,變得更加叛逆。這時,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tài),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quán)。
此外,這個時期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guī)律。比如飯前做作業(yè),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發(fā)育還尚未成熟,常常會覺得有挫敗感,處于“煩著呢”狀態(tài)。這個時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強、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做出一些挑戰(zhàn)父母權(quán)威的事,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獨立宣言。
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么,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父母要盡量少干預孩子,盡可能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就算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對,也要把所有問題集中到一起,雞毛蒜皮的小事盡量忽略,只選最重要的三四個問題,一個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談一次。在談的時候,千萬別要長篇大論。只有說的少,孩子越會聽得專注,才會用心去加以重視。
父母要開始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此外,父母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nèi)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這個時期可以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nèi)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什么無法解決的難題。他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次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quán)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就好。
在教育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無意識地做了很多對孩子成長不利的事情尤其是以下這7件事!
01、我們不讓孩子經(jīng)歷風險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中。“安全第一”的原則讓我們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懼中,所以我們盡全力去保護他們。
盡管這是作為家長的義務,但是這種行為存在負面影響。歐洲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摔倒的經(jīng)歷,在成年后更容易患上恐懼癥。
事實上,孩子們需要經(jīng)歷挫折以完善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正如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分手,一個人很難獲得感情上的成熟一樣。如果家長讓孩子完全避開任何風險,那么孩子將會成為一個傲慢自大的人。
02、我們的幫助來得太快
由于家長的過分幫助和指導,如今這一代青少年缺乏一些必備的技能。當我們給予孩子過分的指導,就剝奪了他們自己經(jīng)歷重重困難找到解決方法的珍貴體驗。也就是說,這種做法讓孩子缺少了一種必要的鍛煉和經(jīng)歷。
漸漸地,孩子習慣了在面對困難時等待他人的救助。但在成人世界中,事情并不總是這么美好。換言之,這種做法削弱了孩子的競爭力。
03、我們過分贊美孩子
我們往往鼓勵孩子做個自信的人,這種風潮的流行已有些時日。在19世紀80年代,這種思潮出現(xiàn)在學校教育體系中。
當孩子加入一個小小的棒球隊,你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每個人都是贏家。人們似乎自然而然地認為,這種做法將極大地鼓勵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但研究調(diào)查表明,這種做法事與愿違。
孩子們往往會觀察到,除了自己的父母以外,不再有人表揚他們。這時,他們就會質(zhì)疑父母的話的客觀性。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說謊、言過其實、粉飾太平——這一切的發(fā)生都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面對過真正的現(xiàn)實。
04、我們將愛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上
孩子未必需要每分每秒都在被愛。孩子們也許能夠從失望中恢復過來,但他們未必能夠抵抗溺愛的負面影響。所以大膽地對他們說“不”,讓他們?yōu)樽约合M玫降臇|西努力。
作為家長,我們傾向于在獎勵孩子的時候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當家里有多個小孩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感覺只表揚一個而忽略另一個是件不公平的事情。但這是不對的。
下次,千萬要記得別告訴他們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獎勵是去商場瘋狂購物。如果你和孩子的關(guān)系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上,孩子將會不習慣于無條件的愛。
05、我們不向孩子分享自己過去的錯誤
健康成長的孩子正展開雙翼擁抱世界。作為成人,我們必須引領(lǐng)他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在所有方面無微不至。
因此,告訴他們你在他們那個年紀犯過的錯誤能夠幫助他們在類似的情景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吸煙、喝酒、吸毒等“負面課程”)。
同樣,孩子必須學會承擔責任,尤其是他們做錯的時候。告訴他們在你面對相同情景時的感受,告訴他們你從這些事情中學到了什么。
06、我們錯誤地將聰明
有天賦和有影響力當做成熟
“聰明”、“有天賦”或“有影響力”是常用的對于成熟度的判斷標準,因此,家長們往往認為聰明的孩子是足夠成熟的。這不對。
許多專業(yè)運動員和好萊塢明星在他們的專業(yè)領(lǐng)域展現(xiàn)出了令人驚訝的天賦能力,但是他們?nèi)匀粫砣肟膳碌某舐勚?。事實上,這三個特質(zhì)遠非人生的全部。
科學地說,并沒有絕對的“獨立年齡”。一個好的辦法是觀察孩子同齡人的做法。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的獨立能力差于同齡人,那么你就該延遲他自立的年齡。
07、我們沒有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模范是我們的責任。為了幫助他們獨立、誠實、有愛心,我們就必須做到這些。作為家里的領(lǐng)導者,我們可以先從“說到做到”開始。
同時,也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孩子們絕對會注意到這些。如果你不抄近路,那么孩子們也會知道他們不可以這么做。向孩子展現(xiàn)做志愿者服務的快樂,孩子們也會向你學習。
總而言之,你盡全力做一個榜樣,孩子們會注意到這些并且做一樣的事情。
與初涉人世的小寶寶對話是一門微妙的藝術(shù)。寶寶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護的,有時您的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xiàn):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拍了她兩下,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專家分析: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復雜的內(nèi)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shù),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guān)系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依戀關(guān)系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xiàn)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wěn)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等表現(xiàn)。
“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p>
情景再現(xiàn):歡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呀?”歡歡媽手頭上正忙,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睔g歡媽小時候,她媽媽也是這么跟她說的。歡歡聽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聲不吭。
專家分析: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里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tǒng)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guān)系產(chǎn)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chǎn)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再不聽話打你了!”
情景再現(xiàn):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這要那,爸爸不許,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便揚起手來嚇唬西西:“再不聽話打你了!”西西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專家分析:有時候,孩子的表現(xiàn)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jīng)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謬樳€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zhì)。孩子做出種種挑釁的行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會在內(nèi)心里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么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我說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現(xiàn):小丁睡覺前還吵著要吃糖,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專家分析: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tǒng)觀念。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guān)系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xié)商能力的發(fā)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優(yōu)秀的家庭、優(yōu)秀的父母親,并不是給孩子留多少畝地、多少棟房子、多少輛轎車、多少存款,而是言傳身教給他們生命的氣質(zhì)。
要訓練孩子會耐心地傾聽
傾聽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傾聽別人的解說,總希望自己說的才是最準確的、最有道理的,其實很多情形下自己考慮的會有很多的片面性。
常勤快地閱讀
沒有勤快閱讀習慣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持久的發(fā)展力。
勤,是要有閱讀的習慣,要學會零星時間閱讀、要在遇到各種困難時堅持閱讀,快,是有較快的閱讀速度、有獲得新閱讀信息的能力、有及時與同伴交流閱讀心得的能力。
閱讀,首先是對艱深文本的閱讀,也包括對網(wǎng)絡(luò)信息的閱讀,還包括對各種身邊真實信息的關(guān)注等。
可以和任何人溝通
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就無法深入現(xiàn)實社會,也就會失去很多個人發(fā)展的機遇。就是在實施家庭教育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顯得尤為重要。
會寫
沒有良好寫作能力是很難在現(xiàn)代社會中謀求理想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的。寫作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與宣傳方式。
自己能解決生活問題
現(xiàn)在的孩子,很多是獨生子女,沒有生活的本領(lǐng),不會煮飯洗衣,不會換輪胎,不會換燈泡,不會油漆家私,這不是你高貴的表現(xiàn),你不懂得照顧自己,不會動手做事,說明你觀念很落伍啊。
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也是個人面對生活和職業(yè)所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
養(yǎng)成孩子嚴謹?shù)男郧?/p>
嚴謹?shù)钠沸允呛⒆訉砼c人交往、受人尊重、讓人欣賞的最基本的人品。現(xiàn)在的真實情形是,講究嚴謹、在乎嚴謹、堅持嚴謹?shù)娜嘶蛟S愈來愈少,但能夠始終嚴謹者就是時代的佼佼者。
得彼此尊重,懂得自我反省
古圣先賢早已經(jīng)告訴我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很明白,只有尊重別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還有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為,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有環(huán)保的觀念,要留給下一代一個完好的地球
其實,如今很多有錢、有權(quán)、有勢的人在滿足個人生活舒適的情形時,常常是不顧和忽略“環(huán)?!备拍畹?。
比如,裝修一間房屋你使用了多少木材,那樣對人類的未來會帶來災難嗎?配置家庭影院、音樂中心時,你考慮過播放時的分貝會干擾鄰居、帶來噪音污染嗎?
教育并培養(yǎng)周圍的人
不僅懂得自己學習、自己閱讀,而且會帶動和影響身邊與周圍的人們共同學習,這會給自己的不斷學習、深入學習營造一個理想環(huán)境,學習漸漸地會在自己的周圍被更多的人所認同。
與外界友好地接觸
善于接受外界世界,善于接受嶄新的事物,善于發(fā)現(xiàn)和學習新東西并且不斷去接受它,這在現(xiàn)代社會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xiàn)。
如果有一天,你家孩子從學校回來說老師打TA了,你該怎么辦?
心疼?著急?憤怒?指責老師?向校長投訴?
最近有一位媽媽說,她4歲的兒子在幼兒園被老師打了,孩子說是因為午睡時跟臨床的小同學玩耍,被老師抽了一嘴巴。媽媽一下子懵了,孩子的爸爸聽說后非常氣憤,打算第二天要向園長投訴把老師開除。雖然她覺得丈夫的做法有點魯莽,但不知道怎么辦,因為打手心什么的就算了,抽嘴巴是侮辱性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多大,真的不敢想象。
后來建議她先跟孩子確認打人的真實性,然后再決定怎么做,因為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時表達得不準確。后來她再次給幼兒說留言時說好險,丈夫送孩子上學時就去找園長了,幸虧園長不在,否則就釀成大錯。為啥呢?
這位媽媽說,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后,他們把孩子叫到面前,用手輕輕掃了掃孩子的臉頰,問:“老師是這樣打的嗎?”
孩子點頭。
“老師打你,痛不痛?”
孩子搖頭。
答案已經(jīng)一目了然了。所以當爸媽們聽到孩子說被老師打,不要沖動,第一時間應該是確認“老師打人”是否事實,不要冤枉了老師,如果由于家長的沖動導致一個對孩子充滿愛心的好老師從此討厭職教生涯,那可是造了孽了。
記得阿瓜3歲時,說跟他一起玩的小伙伴踢了他一腳,阿瓜的爺爺笑了:“這家伙真會告狀?!痹瓉硇』锇橹皇前阉麎镜姆e木一腳踢掉了。
6歲前的孩子由于語言發(fā)展未夠完善,認知和生活經(jīng)歷不足,他們在表達事情有時會不準確,甚至會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形,比如一開始說被人打了,一會又說沒打,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還有些時候,是在大人詢問的“提醒”下“編”出來的。
侄女甜甜小時候從幼兒園回來額頭腫了個大包,她媽媽問是怎么搞的,甜甜說不知道。
媽媽問是不是老師打的。甜甜點頭。
媽媽又問怎么打的。甜甜又說不知道。
媽媽繼而問是不是老師推你撞到墻?甜甜說是。
媽媽認為這事情很嚴重,茶飯不思等待孩子爸爸回來。
結(jié)果甜甜的爸爸回來后說,額頭的腫包是早上上學時經(jīng)過小區(qū)的灌木叢被蚊子叮的,不知為什么一天了也沒消退。
媽媽質(zhì)問甜甜為什么撒謊。甜甜說沒撒謊。
媽媽故意問額頭的腫包是不是被蚊子叮的。甜甜說是。
媽媽要崩潰了。
如果孩子確實是被打了,怎么辦?
下面是一朋友(下面稱墨墨媽媽)的真實經(jīng)歷,覺得她做得很贊,遂整理下來推薦給大家:
6歲的墨墨讀小學一年級,有一天放學回家,墨墨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的額頭有一塊青紫,一問孩子“哇”一聲哭了,說是被班主任打的,并且說再也不想上學。
詢問了一番后,原來孩子是因為當天聽寫拼音錯得比較多,被生氣的老師用尺子扇的。
雖然直覺告訴她,孩子說的是真的,但墨墨媽媽還是在晚飯后到墨墨的同學(在同一小區(qū))小南家里詢問小南,結(jié)果小南也為墨墨鳴不平。證實了班主任打墨墨,并且打得額頭青紫已經(jīng)是事實。
墨墨媽媽給班主任發(fā)了微信:墨墨今天回家很難過,她說最尊敬的老師打了她。
墨墨媽媽說本來如果班主任收到短信后道歉,她就不再追究,因為老師也是普通人,普通人難免會沖動或不小心可能就會做出違背理性的行為。但直至第二天中午,還是沒收到老師任何回復。
第二天下午,墨墨媽媽向公司請了假,到學校私下找班主任(不把事情搞大,搞大了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多于正面的)。她請班主任喝咖啡(不在老師辦公室,給老師留面子)。
墨墨媽媽說:“墨墨一直說您就像媽媽一樣很關(guān)心她,您是她最喜歡的老師。(先表達感恩,拉近溝通)但她昨天回家很難過,她說老師您不喜歡她了,還打了她,這讓她很害怕?!卑嘀魅螞]吭聲。
墨墨媽媽繼續(xù)說:“昨天墨墨的爺爺奶奶說要報警,墨墨的爸爸說要向校長投訴,我不同意,我非常理解您一定是氣壞了才會打孩子,就像我們做父母的,有時候也會被調(diào)皮的墨墨氣得忍不住揍她一頓?!保ā皥缶薄ⅰ巴对V”字眼能起到威懾作用,避免下次再次發(fā)生類似事件。事實上,墨墨的家人從沒打過墨墨,墨墨媽媽這樣說是表達同理心。)
這時班主任知道墨墨媽媽不是來興師問罪的,終于開口:“對不起,打墨墨確實是我忍不住了,因為那些拼音我們已經(jīng)聽寫了不止一遍了……”
“我非常理解老師您也是希望孩子學習好,您認真負責,把墨墨交到您手上,我們非常放心。也怪我,平時下班沒好好幫她輔導功課,我和她爸爸以后一定會安排時間幫她復習。老師您如果對墨墨有什么意見或建議的,也希望您能及時告訴我們?!保▽蠋煹墓ぷ鞅硎局С郑?/p>
這時老師笑了,她們還陸續(xù)談了些墨墨學習上的情況,最終墨墨媽媽跟班主任的談話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jié)束。
除了跟老師溝通,最最重要的是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這一步最好在得知孩子被老師打之后,就要及時做。
墨墨媽媽抱著墨墨:“墨墨被老師打了,媽媽很難過”(表達對孩子的關(guān)注)
“你覺得老師為什么打你呢?”(引導孩子理性地思考)
墨墨想了想,說:“因為我聽寫錯誤?!?/p>
“嗯,老師希望墨墨聽寫能全對是不是?這說明老師也是為了墨墨好,對不對?”墨墨點頭。
“也就是說,老師的本意是好的,只是用了錯誤的方法,她不應該用尺子打人?!保ㄗ尯⒆永斫饫蠋熜袨樯埔獾囊幻妫粫驗楸淮蚨宰鹦氖軇?chuàng))
“老師可能也在后悔自己的行為,她是因為非常希望你能學習好,所以才忍不住打了你,你會原諒她嗎?”(培養(yǎng)一個心胸寬闊的孩子)
墨墨點頭。
后來,墨墨跟媽媽說老師經(jīng)常在課堂上稱贊她學習認真,有時候下課后會親昵地拍拍她的肩膀。墨墨媽媽笑了,這已經(jīng)夠了,不是么?
所以,當作為父母的你,聽到孩子被老師打,第一反應是需要確認孩子被打的真實性,然后在尊重老師的前提下,找老師私下談話,尤其注意不要指責和批評,否則激起的只有更多的辯解,最終不利于事情的解決。因為一個人即使自認有錯,也不喜歡被人指責和批評。在跟老師交談時,不要忘記表達感激和同理心,促進交談友好進行。最后還要從正面的角度引導孩子思考,理解老師行為的初衷是好的,讓孩子懂得原諒,緩解自尊受創(chuàng)對孩子內(nèi)心造成的傷害。
●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競爭意識與自我意識緊密相聯(lián),清晰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下才顯現(xiàn)出來的。幼兒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為了發(fā)展自我的個人心理,需要擁有與別人區(qū)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jīng)驗,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為了在不同對象面前表現(xiàn)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將會如何影響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形象。競爭意識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家長應及時予以支持與正確引導。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個性
有些孩子需要競爭的刺激才能把潛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如果把握正確,競爭意識可以成為孩子盡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與競爭能力緊密聯(lián)系,具有良好個性的孩子,對待競爭問題會更理智、更積極。家長要從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和興趣特長出發(fā),培養(yǎng)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備更強的競爭能力。
除了個性原因外,特別注重自我意識、忽略別人感受的孩子,往往還沒學會怎樣和別人相處。他需要知道:如果他為了爭第一,而令別人不開心,就可能失去別人的友誼。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只著眼于和別人爭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極限挑戰(zhàn)。
●端正孩子競爭的心態(tài)
如果家長對孩子競爭欲望過強感到憂慮,應該先幫孩子端正心態(tài),要讓孩子明白競爭是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是件美好的事,要用從容的心態(tài)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應充滿妒忌和憤懣。而參與競爭的意義之一,就是學會有風度地接受失敗,并且誠心實意地祝福對手。告訴孩子,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固然值得驕傲,但和同伴之間的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也是現(xiàn)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家長用自身行動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會感同身受。
●鼓勵孩子相信自己
鼓勵孩子勇于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xiàn)所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只能通過競爭來體現(xiàn)自我價值。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在盡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個繼續(xù)努力的贏家或是毫不氣餒的輸家,而不是過分注重競爭本身。
喜歡《當你把“競爭”傳給孩子,可能會帶來無盡的煩惱》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孩子愛撒謊,家長表示很頭疼。但英美兩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孩子說謊可能也有著積極的一面??茖W家發(fā)現(xiàn),撒謊和語言工作記憶有關(guān),而愛撒謊的孩子需要好的口才去編織自己的謊言,往往有著更好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這也意味...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
在教育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無意識地做了很多對孩子成長不利的事情尤其是以下這7件事! 01、我們不讓孩子經(jīng)歷風險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中?!鞍踩谝弧钡脑瓌t讓我們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懼中,所以我們盡全...
導讀:孩子挑食白面精米,不愿意吃粗糧雜糧:這一類孩子常因為缺乏維生素B而引起皮膚病,B族維生素能促進皮膚光滑潤澤,如果缺乏,會引起皮膚發(fā)紅、油脂增多、皮膚表面出現(xiàn)鱗屑等脂溢性皮炎樣的改變。 挑食是不少...
與初涉人世的小寶寶對話是一門微妙的藝術(shù)。寶寶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護的,有時您的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xiàn):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