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筆記。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合作,可以實現教育的質量最大化!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常進行溝通與交流,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家長與教師的責任與使命!那么,有哪些積極正確的教學觀念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想讓孩子更討喜?這五個習慣必須培養(yǎng)!”,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這需要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素質才行。父母們想要孩子更加討人喜歡,更加懂事,那就需要從下面5個方面著手,最少能夠滿足下面5條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討喜。
1、懂禮貌
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孩子最起碼是個懂禮貌的孩子,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比如“謝謝!”、“對不起”等都一定要學會,而且遇到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要會禮貌的與人打招呼。只有經常把這些禮貌用語掛在嘴邊,才是個有素質和教養(yǎng)的好孩子。這也能夠體現出一個家庭對于孩子的教養(yǎng),懂禮貌的品質會讓他受益一生。
2、自信
越是自信的孩子越是活潑、可愛,也更加有勇氣、主見,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加聰明,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管孩子是否樂意去表現自己的才能,但是自信的孩子一定會不畏懼困難,也不懼怕與人交流,這樣的孩子更加容易被大家說欣賞。
3、分享
現在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雖然二胎已經開放,可是還是有不少家庭只會生一個孩子。獨生子女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自利,習慣性覺得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無法和別人分享,所以會顯得比較霸道。如果每家孩子都這樣,豈不是大家都玩不到一起去,于是,要教會孩子們學會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只有懂得互相分享,長大后才會知道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4、控制情緒
一個不亂發(fā)脾氣的小孩子,一定是情商高的小孩子。小孩子在家難免被家里人慣著,稍有不順心很可能會發(fā)脾氣,但是家長一定要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亂發(fā)脾氣的孩子容易沒朋友,亂發(fā)脾氣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和他玩耍。
5、講衛(wèi)生
孩子看起來邋里邋遢,大家都會嫌棄他,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但是一個小朋友愛干凈,講衛(wèi)生,大家都會喜歡他,愿意和他玩耍。講衛(wèi)生不僅僅是因為人們都喜歡干凈的小孩子,還是因為講衛(wèi)生能夠阻止細菌打擾自己正常的生活,遠離細菌才能夠遠離疾病。所以從小就要教育小孩子勤洗手,每天刷牙、洗臉,不能隨地吐痰,更不能隨處扔垃圾。
上面的五件小事做好了,基本上就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好孩子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每個人身體內都藏有成功的種子,孩子也不例外,只要耐心尋找,再加以細心澆水、栽培,就會開花、結果。那么,如何讓成功的種子開花、結果?可以讓孩子試試這樣做!
1、找到興趣所在
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然后致力于這個領域,才有可能找到走向成功的那條最近的道路。最誠實的措施就是要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一個人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享受到了精神的高度和心境的愉悅。如果享有了這些,最終的成敗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已經成功了。
2、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和整個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加速成功的強大助力。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不要閉關鎖國。
3、不要期待不勞而獲
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匪夷所思的奇跡,但更多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珍珠一樣的汗水,腳踏實地、日復一日地在一塊土地上耕耘。只要你的種子是優(yōu)良的,你的方法得當。即使在所有的歲月中都沒有金黃的谷穗,你付出的勞動,大地也會收藏。
4、知其所為與不可為
很多時候,我們會遭遇誘惑,特別是求索成功的攀登中,幾乎處處潛伏著不正當手段化裝的毒蛇。
如果你一動心,被蠱惑,走上崎嶇的小道,等待你的就不是頂峰的旖旎風光,而很可能是懸崖峭壁。成功不僅僅是結果,更是過程。結果可能在世俗的目光中并不輝煌,但我們自心欣慰。
5、計劃性與創(chuàng)新性
計劃是向導,按照事先列出的明確、細致的計劃去做,就像將軍戰(zhàn)役前準備地圖,這是必不可少的功課。除了計劃之外,你要有一點屬于自己的獨創(chuàng)的閃光點,這樣才能脫穎而出。
6、珍惜每一分鐘時間
如果你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就請認真地想想時間這個坐標系。秒針“滴滴答答”重復運行,錯覺主宰著我們,仿佛時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想充分領悟時間的寶貴,就需要把參照物放大。你如果想把握自己一生的長度,請珍惜眼前無數個瞬間。
7、超越自己不害怕失敗
也許,超越別人還是比較容易的事情,由不得你放松,由不得你懈怠。但是,當你到了“一覽眾山小”的高度,繼續(xù)成功的強大阻力,有時候就來自你的固步自封。
在成功的游泳中,你要不間斷地劈風斬浪,每當你對自己有了新的突破之時,你就又向成功的彼岸逼近了一步。
同時,要意識到你追求的成功越是高遠,你遭遇失敗就越是順理成章。因此,善待每一次失敗,把它給予的痛苦珍藏,經過發(fā)酵,釀出佳釀,保存在成功的酒窖里。
01
孩子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模仿父母,
就是希望借由這種方式強調自己的存在,
有的孩子聽父母的話,用乖巧的行為獲得父母的關愛;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無能,設法引起父母的注意。這些目的是一致的——強調自己的存在,得到父母的關愛。正如阿德勒所說:孩子所有不當的行為只是為了引起注意,不成為所有人的關注焦點就不肯罷休。
也有很多孩子會在無意識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借此證明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模仿父母的言行還有一個潛在的目的,即渴望擁有父母手中的權力。因為在孩子看來,威嚴的父親和強勢的母親都是家庭權力的象征,模仿他們的言行意味著自己也可能會有那樣的權力。
孩子會通過不斷地表現和模仿(好的或壞的)來凸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通過父母的反應,找到讓父母持續(xù)關注自己的方法,一直使用到成人之后,逐漸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02
孩子通常會拼命努力
來回應父母的期待,
“你真聰明!”孩子聽到父母這樣夸贊自己,為了回應父母的期待,會不斷督促自己“一定要非常聰明”,甚至會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地“發(fā)揮聰明”,以此回應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簽。對于“聽話的孩子”“有責任的孩子”“容易害羞的孩子”等標簽也是如此。
孩子之所以拼命努力來回應父母貼給自己的標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許就會被拋棄,就會不被父母所喜歡。此外,當父母向別人夸贊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因此得到了更多關注,從而會更積極地回應父母的期望。
一旦孩子不想再為了父母的希望而活,他就會做出一系列跟父母“對著干”的行為,父母會有一種“遭到背叛”,無法操控孩子的感覺。
對此,父母不應當讓自己的期許和標簽束縛孩子的人格發(fā)展,而應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讓孩子選擇他感興趣的事物,給孩子營造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
03
父母的影響有多大?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一般基于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歷。孩子小的時候,往往把身邊的人和比較有影響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通常是父母。
如果母親對孩子采取一種積極的合作態(tài)度,孩子就傾向于與其他人合作;如果母親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那么孩子就容易排斥他人的接近。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深深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以及與他人的相處模式。
但,人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地生活著,且都有機會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家庭中,孩子也是如此,對于父母的行為,他們并不是照單全收,而是可以選擇接受其中自己認可的部分。
04
一味斥責只會讓孩子失去勇氣、受到傷害,
一味地斥責和威脅,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氣,產生“是我不好”“我做錯了”“我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等負面情緒,一心想要逃避問題,做出更多的不當行為。與此同時,還會讓孩子心生怨恨,變得難以溝通,甚至獨斷專行。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能以“斥責”“處罰”為根本,而要從了解孩子開始,以平等的視線與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
05
從旁守護比過度干涉對孩子更有幫助。
父母都習慣性地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這些太危險,不要去做”,事無巨細地過問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或者“這樣不行,那樣才可以”。
打著疼愛孩子的名義,過度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把孩子作為弱者對待,容易扼殺孩子的思維發(fā)展和行動能力。
因此,教育孩子,父母只要從旁守護,主動、親密地與孩子溝通,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能養(yǎng)成自立的能力,也更能與社會和諧共處。
當爸媽的都希望孩子能越來越聰明,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家長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變越笨了!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里,大魚餓了就游上去捕小魚,沒有一只能逃得過它的捕捉。
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再放進水池里。開始,當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大魚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魚的沖撞越來越少。
最后,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結果,當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備受打擊的大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張嘴。
最后,這條大魚就這么活活餓死了。
聽了這個故事,也許你會說,這條大魚真是笨死了!可仔細想想,大魚原來并不笨,可是,在無數次的碰壁之后,大魚開始懷疑自己捕魚的能力,后來,它徹底絕望了,堅信自己是一條“笨魚”。
這種無力感,最終害死了它。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的身上也發(fā)現了類似的現象,他稱之為“習慣性愚蠢”。
他說,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懷疑,并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會覺得他們“越來越笨”了。
在生活中,父母的以下不經意的做法和壞習慣,就像是為孩子“套”了一個罩子,將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1、過早進行知識傳授,忽視孩子自身感受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過早的對孩子進行高難度的知識教學;
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自滿”,而設置了過高的學習目標。
但是,孩子盡了力卻總也達不到,每次嘗試都失敗,孩子就會感覺很受挫,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越來越糟糕。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又畏手畏腳的孩子。
2、父母沒有學習、閱讀的習慣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愛看電視,跟孩子有什么關系?可是你的言行舉止和境界,直接決定孩子的高度,孩子受父母的影響至大。你不學習、不讀書,就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孩子也必定不會對書本感興趣。看書能充分開啟人類思考的大腦,鍛煉思維能力。
經常思考是使人聰明、鍛煉大腦發(fā)達的最佳方式。長期不動腦的人,會加速大腦衰退,聰明人也會變遲鈍。
3、每一餐都讓孩子吃太飽
不少家長在孩子吃過飯后,不斷往孩子嘴里塞飯,要多吃點、再吃點,恐怕孩子少吃會餓著。殊不知,吃的太飽,人懶惰、不運動,腦細胞不活躍、懶于思考,有昏昏欲睡之感。民間有說法“吃太飽、撐笨心”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研究證明:長期吃太飽,會出現腦細胞早衰和智力下降、致腦動脈硬化、越來越笨,所以吃太飽,未必是好事。早餐質量與智力發(fā)展,關系密切,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
4、父母熬夜、孩子陪同
父母愛追午夜場電視、徹夜打牌娛樂,為了避免孩子打擾自己,常常丟給孩子一個手機、或讓孩子陪同自己看電視、娛樂。
孩子因熬夜而導致的睡眠不足,會出現一系列健康問題,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身體代謝出現問題、易發(fā)胖,不僅導致各種疾病產生,并且這樣長期熬夜的行為,也是作父母的嚴重失職和不負責任。
已有研究表明:經常熬夜、睡眠不夠的人,腦細胞衰退加速,再聰明的人,也會逐漸變糊涂、變笨。
5、對孩子用武力或語言暴力
有的父母,一遇到事就大聲責問、甚至動手打孩子,孩子怯于家長憤怒、扭曲的面孔和暴力言語的權威,只能選擇沉默。時間長了,會形成內向、封閉、少言寡語性格。
家長打罵孩子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問題的,打罵只會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孩子被打,情緒上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導致神經系統(tǒng)出問題。
6、只準學習、不準玩耍
有的父母,一輩子沒大出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娃身上。只要看到娃手捧書學習,就喜笑顏開;一看到娃玩耍、游戲,就大發(fā)雷霆。也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一玩,心就變野了”,天天就死盯著孩子的學習、學習、學習,從不給孩子玩耍的時間和自由。
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玩,而是幫助孩子一起制定有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不僅僅是學習計劃,包括娛樂、玩耍和游戲時間等,勞逸結合、玩學有度,給孩子釋放壓力和排遣情緒出口的機會,只有讓壓力和情緒得到充分釋放,才能裝進去知識和教誨。
專家指出:玩對孩子成長非常有益處,讓孩子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做到玩耍、學習兩不誤,對智力的開發(fā),很有幫助。
7、用“不許哭”來壓制孩子的眼淚
哭聲是一種很讓人神煩的事情,尤其是家長,聽到孩子哭,涌上頭的是各種負面情緒:惱火、不安、憤怒、焦慮,自責,尤其是在公眾場合,簡直就像人人都在盯著你,說:你這爸媽是咋當的?
所以,當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恐嚇孩子停止哭泣。心想,只要孩子不哭了,麻煩就過去了,事情就解決了。
事實上,你不知道:哭泣是人類自我療愈的康復過程。
尤其是對男孩,很多家長會說,男孩子,不許哭,沒出息等等的話來阻止他哭泣。殊不知,讓孩子成為男子漢,并不是靠壓抑他的情緒就能實現,學會讓他認識到必須堅強,有擔當才是最緊要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發(fā)泄和紓解,日積月累,他怎么可能保持聰明伶俐,乖巧懂事呢?
8、大量的負面暗示
很多父母有口頭禪或者是謙詞,經常有意無意在外人或孩子面前,說自己孩子笨,太笨、笨蛋等。殊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用語和措辭,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其實,說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頭禪。有些家長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壞處,說起時甚至帶著愛意。
可是,孩子的年齡尚小,無法分辨家長更深一層的含義,他們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時,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表現謙虛,“我兒子腦袋瓜子不行,很笨的?!薄斑@孩子學習可費勁了。”
整天被高頻率的負面暗示所淹沒,孩子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美好未來,父母應該多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緒和行為習慣,陪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營造一個正面、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環(huán)境,為孩子變的“聰明、有智慧”做好充分條件。
爸爸媽媽們,相信你能做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當著孩子宣泄不滿、當眾批評孩子、做事拖拉……你可能沒注意到,孩子正在模仿和學習你。為了孩子,這10個壞習慣趕快改掉!
1、自己勤儉,對孩子卻大手大腳
害處:有的家長省吃儉用,對孩子卻出手大方,以為這樣是愛孩子,可除了讓孩子學會奢侈、不懂回報和付出、沒有良好的理財意識,反倒不能讓孩子明白一些他該學會的品質,如節(jié)約、有計劃的支出等。
改變方法:愛孩子不是給他昂貴的東西,而是給他合適的。從小教會孩子理財,懂得感恩和回報、明白節(jié)儉的道理,才是給孩子最好的。
2、沒有禮貌
害處:家長平時“出口成臟”,或者總做些沒有禮貌的事情,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在長期的模仿中逐漸把這些舉止變成自身行為的一部分,成為一個沒有禮貌的人。以后無論是在人際關系上,還是在學業(yè)、事業(yè)上,沒有禮貌都將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改變方法:審視自身的行為,爭取做一個講文明、講禮貌的人。在教育孩子上,言傳、身教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
3、帶著孩子一起看電視劇
害處:有些家長喜歡帶著孩子一起看電視,因為這樣既能照顧孩子還能自己娛樂,兩不耽誤。但是很多電視節(jié)目并不適合孩子觀看,容易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而且長期看電視多孩子的視力發(fā)育非常有害。
改變方法:給孩子看的電視節(jié)目一定是要適合孩子的發(fā)展階段的、內容健康的,而且小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也要嚴格規(guī)定。最好用玩游戲等來取代看電視。
4、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
害處:總喜歡拿別的小朋友和自家孩子比較,首先可能會讓自己出現心理落差,從而在教養(yǎng)上對孩子過于嚴苛,或者因為總是對孩子說“你看XX怎么樣”之類的話,讓孩子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孩子身上,很容易受外界影響,沒有信心、自卑。
改變方法:不要總是用別的孩子的標準衡量自己的孩子,讓孩子順著自然的方式自由發(fā)展,只要他沒有出現滯后、遲緩的情形,就不必過于擔心。
5、過于愛護孩子
害處:你心疼孩子,所以什么也不讓他做,但這樣實際上就是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讓他沒有學習的機會,得不到鍛煉,孩子就很難學會照顧自己的技能,同時出現依賴的思想,變成一個“懶惰”的小孩,將來也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改變方法:給孩子一些自主的機會,在他的能力范圍內,給他分配一些事情,讓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獲的道理,也讓他學會該有的能力。孩子動手是學習最有效的途徑,過于愛護孩子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6、帶著孩子一起玩電腦
害處:有的家長既想玩電腦又得照顧孩子,于是“兩全其美”地帶著孩子一起玩游戲,但是電腦的輻射對孩子神經系統(tǒng)和大腦的發(fā)育很不利,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都會傷害孩子,也容易造成頸椎等骨骼發(fā)育問題。
改變方法:孩子接觸電腦太早并不是一件好事,不僅能力達不到,也沒有好處,雖然很多家長想讓孩子盡早接觸電腦,但也一定要適齡適量才好。
7、當著孩子宣泄你的各種不滿
害處:工作有壓力了、朋友間有誤會了、夫妻間出現爭執(zhí)了,你都毫不隱瞞地向孩子傾訴,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對。這樣做不僅解決不了問題,也會造成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也讓他慢慢學會找別人的毛病,而不能審視自身的錯誤,學會錯誤的處理事情的方式。
改變方法:你可以用公正的態(tài)度向孩子述說,告訴他生活中有不美好的事情,但是別指望孩子替你解決,你也要盡量試著給孩子更積極的印象。
8、說謊
害處:有時候,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說謊,甚至為自己的謊言沾沾自喜。這一切,看在孩子的眼里,會是什么樣的?首先,孩子會覺得說謊不是錯,那么他也可能擁有這種“品質”;其次,會讓他因不解,而對父母的認識產生偏差。
改變方法: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無論孩子在不在場,都爭取做一個有誠信的人。
9、做事拖拉
害處:有些家長做事總是拖拖拉拉的,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這樣的做法延續(xù)到孩子身上,容易讓孩子也沒有時間觀念,對不守時、遲到之類的不良事件都沒有正確的認識,日后就很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
改變方法:從小給孩子灌輸時間觀,讓他們了解時間重要性。平時做事一定要按計劃進行,嚴格按規(guī)定時間完成,不要總是“來日方長”。
10、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
害處:看看左右無人、無車,就隨意亂闖紅綠燈,這樣不僅威脅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也讓孩子不重視交通規(guī)則,存在僥幸的心理。沒有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無論出門在外或者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險。
改變方法:不論是否帶孩子出門,都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平時也盡量告訴孩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告訴他,這樣做實際上是在保護自己。
當你覺得刷牙對孩子好、早睡對孩子好、閱讀對孩子好、少喝飲料對孩子好……當你千方百計想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時,無論軟硬施加,但孩子就是不肯做,把你氣得冒煙但不知道怎么辦?
某教育專家,在網絡上是個叱咤風云的人物,粉絲對他的育兒方法崇拜至極。但是沒有人想到的是,他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失敗的爸爸。兒子嗜甜成性,吃成大胖子;在學校偷錢騙錢,是老師們心中的小混混;在家里打姥爺姥姥,是個小惡霸。這位教育專家老爸說是因為孩子被姥姥帶壞了,不聽教??赡苡心敲匆稽c原因吧,外歸因是所有人都有的心理習慣。有人仔細研究,他的方法是好的,但沒用在孩子身上。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使你有千萬絕妙育兒法在手,但執(zhí)行不下去也是白搭,該怎么辦呢?
讓孩子意識到重要性
很多父母只做到了這一點。“你不刷牙會壞掉的”,“不早睡會長不高”,“不好好學習以后只能掃大街”……當你不斷在孩子耳邊嘮叨重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孩子一開始聽了很觸動,或被恐嚇到了、也或者對未來的那個美好的自己充滿憧憬,反正他們就是帶著某種心情做了。但是效果就像打了抗生素,也像上了一堂成功學雞血澎湃,他們可能做了第一次第二次,但你慢慢發(fā)現往往沒有了第三次第四次了。
那是因為你沒能做到下面兩點:
讓孩子的執(zhí)行變得足夠簡單和容易
人天生都有一種惰性,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能躺著就不想坐著。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徒增麻煩的事情會讓他們抗拒,能洗洗睡了就不想刷牙,能不經思考地看動畫片就不想閱讀。所以我們在讓孩子養(yǎng)成某種習慣的前提是,盡量讓事情變得足夠簡單和容易。
有位媽媽想讓到處噴尿的熊孩子尿到馬桶里面,跟孩子說教了多次無效,最后她從網上買回一些蒼蠅蟑螂之類的小動物圖案的防水貼紙貼在了馬桶里,孩子每次都很高興地往小動物身上噴,準準地尿到了馬桶的正中央。
還有一位媽媽想讓孩子每天養(yǎng)成喝牛奶的習慣,她在門口的鞋架旁放了一個架子,專門放小罐的那種牛奶,自從她這樣做之后,孩子每次穿完鞋子后都順手拿上一罐,一邊走路一邊喝。
還有一位爸爸,想讓孩子養(yǎng)成自己刷牙的習慣,他把孩子以往放在高架子上的牙刷牙膏放在了孩子能觸及到的低架子上,還專門幫孩子做了個低位置的鉤子掛毛巾。因為專門為他而設,孩子也很高興,刷牙洗臉的欲望也變得強烈了。
……
但是,讓事情變得簡單和容易還不夠,還需要不斷提醒。
自制力不足、不懂自我管理是孩子的特性,要想養(yǎng)成一個新習慣,一開始需要大人的幫忙,即提醒和監(jiān)督,當孩子習慣后才能放手。你可以嘗試在孩子刷牙的地方貼上寶寶刷牙的可愛卡通圖案,也可以在牛奶架子旁貼上“喝牛奶長個子”,在門把手旁寫上“檢查書包了嗎”等字眼,調一個鬧鐘提醒孩子到點睡覺。
當然有時少不了你親自的監(jiān)督,“該睡覺了”,“作業(yè)完成了沒有”,”玩具收拾完了嗎“等,對你和孩子來說,一個習慣從無到有的開始可能比較磕碰,但隨著一天二天三天……的堅持和繼續(xù),孩子一定能養(yǎng)成習慣的。
與孔孟齊名并被稱為“孔、孟、朱、王”的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知道了那是因為你已經做了。所以,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們,如果你已經知道了無數的育兒大招,不要忘記自我提醒一下:你已經真真切切地用在孩子身上了嗎?因為用了才是你的,否則只能積攢你的“閱”歷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家長不能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于未然,并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1、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
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么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于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fā)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
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后告訴他干擾別人并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2、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
孩子和小伙伴有小沖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
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么。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3、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
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于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fā)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并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
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并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并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4、夸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
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夸??诘男袨樗坪鯚o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了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
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纯此鲋e的動機是什么,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于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培養(yǎng)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這八個字。前四個字是培養(yǎng)者應有的心理基礎,看不見卻非常重要,決定行為的大方向;后四個字是具體做法??蓮囊韵聨讉€方面來理解和實現:
第一,不要把“養(yǎng)成好習慣”這句話掛在口頭上,不要在細節(jié)上和孩子糾纏。
“養(yǎng)成”必須是件自然發(fā)生的事,許多好習慣往往不容易總結,甚至不會被意識到。家長在這方面不需要太有作為,對孩子體恤些、寬容些、信任些,允許他做得不好,不過分指導和控制,讓他有機會慢慢練習和調整自己。
一個孩子能健康自然地發(fā)展,他其實就是在養(yǎng)成好習慣。他越是意識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越是自然地生發(fā)在他身上,成為他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像盧梭說的那樣:兒童應該自由成長,對他們來說,最好的習慣就是沒有習慣。
第二,家長要從孩子所有的壞習慣中看到自己的壞習慣,然后加以改善。
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書中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他母親三番五次地喊他回家,但他沒有什么反應。別人問他是否聽到了母親的喊聲,他鄭重其事地回答說:“啊,聽到了,可是她并沒有拼命地喊我??!”由此可見,如果家長自己用有問題的習慣對待孩子,兒童也只能發(fā)展出有問題的習慣。
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飯的家長;所有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對作業(yè)和分數過分計較的家長……如果想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沒有壞習慣。
第三,欲強化某個好習慣,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絕批評和責罰。
兒童特別容易受到暗示,也珍惜成人的贊美,他從中體會到好習慣的樂趣,好習慣就開始成為他真正的一部分了。還比如前面提到的馬虎問題,當孩子出現馬虎時,給予寬容和理解,一笑了之,什么也不說,或最多簡單地提醒一句,讓他以后細心一些。
當孩子表現認真細致時,表達出你的喜悅和欣賞;只有孩子內心沒有壓力,輕松面對學業(yè),不為自己作業(yè)或考試中的小過失感到羞愧和恐懼,不為成績的優(yōu)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他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而凡主動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人克服低級錯誤、使思維和動作精細化和準確化的過程,失誤才能轉化為正面經驗,精準度才能慢慢提高,馬虎才會越來越少。
總之,不要讓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讓他體會到成就感和榮譽感。好情緒中,事情才會往良性循環(huán)的方向走,壞情緒只能讓事情陷入惡性循環(huán)。用令孩子不快的壞方法來清除壞習慣,幾乎都會失敗,會制造出更大的壞習慣。
只有用不焦慮不蔑視的心態(tài)全然接納,把信任還給孩子,他才會慢慢獲得改善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誰能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后,誰才是教育的勝出者。
第四,家長要有始終統(tǒng)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樣,多身教,少言傳。
在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上,家長最有作為的辦法是做個好示范,一直堅持,并且盡量減少為此和孩子發(fā)生的沖突。
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親密的關系都必須建立在兩者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在習慣的養(yǎng)成上取得進步,在生命與生命之間達成和諧。
如果我們站在江邊只是為了等一只船的到來,體會的往往是“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壺茶搖一柄蒲扇,坐在江邊欣賞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美景?!疤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大法,也是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最高宗旨。
相信《想讓孩子更討喜?這五個習慣必須培養(yǎng)!》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每個人身體內都藏有成功的種子,孩子也不例外,只要耐心尋找,再加以細心澆水、栽培,就會開花、結果。那么,如何讓成功的種子開花、結果?可以讓孩子試試這樣做! 1、找到興趣所在 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然后致力...
01 孩子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模仿父母, 就是希望借由這種方式強調自己的存在, 有的孩子聽父母的話,用乖巧的行為獲得父母的關愛;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無能,設法引起父母的注意。這些目的是一致的——強調自己...
當爸媽的都希望孩子能越來越聰明,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家長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變越笨了!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里,大魚餓了就游上去捕小魚,沒有一只能逃得過它的捕捉。 過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當著孩子宣泄不滿、當眾批評孩子、做事拖拉……你可能沒注意到,孩子正在模仿和學習你。為了孩子,這10個壞習慣趕快改掉! 1、自...
當你覺得刷牙對孩子好、早睡對孩子好、閱讀對孩子好、少喝飲料對孩子好……當你千方百計想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時,無論軟硬施加,但孩子就是不肯做,把你氣得冒煙但不知道怎么辦? 某教育專家,在網絡上是個叱...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