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筆記。
校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孩子的教育工作離不開這兩個大家庭!教師應當定期開家長會,進行溝通協(xié)商,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別怕孩子讓你“丟人”》,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怕孩子讓你“丟人”第一個事例
有個兒童教育中心即將舉辦體育課,活動即將開始,可場面上極其混亂。近20個4歲左右的孩子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當給孩子發(fā)完坐墊、老師準備開始時,許多孩子還不能安靜下來。于是,老師開始利用“木頭人”游戲,試圖把孩子聚集在一起,可依然有幾個孩子滿場飛。
其中有個女孩兒拿著墊子在地上玩,時不時還招呼幾個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師不時地提醒孩子趕緊坐好,說老師馬上要講故事了。幾位家長都按撩不住了,馬上勸說自己的孩子安靜下來。而當老師真開始講故事,所有孩子都立刻安靜下來,認真地聽故事了。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孩子讓父母"丟人"的情況,特別是周圍的眼光都聚集到我們和孩子身上的時候,不少家長真希望地上有一個洞。那孩子都做了什么?無非是當眾哭鬧了,或我們說的孩子不聽,或孩子說了讓我們難堪的話,或我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表現(xiàn)大相徑庭,或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觀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現(xiàn)得不如別人孩子“好”,有些家長就感覺丟人了!
對于這個問題,其根源何在?為什么家長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現(xiàn),難道就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若孩子得到"贊許"和羨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感覺掙得了臉面。而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誤,或得到鄙視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得是否正確和恰當,立刻感覺自己丟人了!為什么這樣,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根本就不看問題的實質,僅把孩子的表現(xiàn),當成自己榮耀與恥辱的象征。
就像上面的場景那樣,假若我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shù)孩子已經(jīng)聽從老師的話,已經(jīng)坐好的了,老師說“請小朋友安靜下來”,并且老師的眼光無數(shù)次掃過我們不“老實的孩子”,其他家長也“鄙視”地看著我們的孩子時,我們會臉紅和感到丟人嗎?會去強制自己孩子安靜下來,還是先帶孩子離開這里?
其實,這個問題對于孩子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當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環(huán)境時,是比較拘謹?shù)?,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能夠很快適應。所以,孩子不是相對安靜和審慎,就是通過大聲說話、搗亂來排解自己的恐懼。如果帶孩子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上課,家長應該帶孩子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適應場地和結識其他孩子。
比較特殊的是,孩子到了陌生環(huán)境里,而其中又有幾個熟識的小伙伴,則環(huán)境影響會大為下降,孩子們反而會快速適應環(huán)境,并主動去發(fā)現(xiàn)、利用環(huán)境進行游戲,甚至是由于環(huán)境陌生反而激發(fā)出探索的欲望。
假設孩子們“散落”在各處各玩各的,老師又不能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興趣和注意,這時老師想要求紀律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孩子不僅不會跟從老師的指引,反而還會把這當成一種好玩的游戲。在這種情形下,只有利用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控制局面的關鍵。
另一個事例:
某男孩平時幾乎不喜歡吃零食,一天看到另外一個女孩在吃零食,就向對方要,可對方卻不給。于是這男孩就打了女孩幾下,結果小女孩的父母開始責備女兒太小氣,搞得男孩的父母也很難堪,當著眾人的面訓斥男孩丟人!可問題是,這男孩的父母為什么感覺丟人?就是因為自己孩子打人,且對方孩子挨打,感覺自己的孩子沒有教養(yǎng),所以讓自己很丟臉?
說實話,小男孩的父母感覺丟人,其實是大可不必的。當問起男孩為什么打人,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餓了”!而男孩為什么餓呢?因為這一天小男孩是在中午11點半吃的午飯,而事發(fā)時間是傍晚7點,孩子不餓才怪。雖然那女孩不會分享,有可能有一定問題,但這么長的時間,男孩父母沒有注意到孩子需要進食,是不是責任更大呢?
所以,孩子出問題了,就應該找問題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體現(xiàn),成人的道德觀在他們那里,是說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視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還能要求孩子展現(xiàn)優(yōu)良的精神?
這兩個例子是很相像的,對家長而言,感受都是難堪和丟人。但兩個例子比較大的區(qū)別是,前者家長可以暫時旁觀,因為孩子沒有什么錯誤。而后者則必須向孩子承認錯誤了,因為爸爸媽媽沒有盡到照顧孩子飲食的職責,導致孩子餓了才向別人要吃的,是爸爸媽媽的不對。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對方道歉。
許多時候,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現(xiàn),不能站在自己的“臉面”立場上。孩子讓家長“丟人”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家長的心態(tài)是否平和,是否耐得住環(huán)境的眼光。只要我們堅信這樣做是對的,就算“丟人”也沒什么。而當家長感覺“丟不起人”的時候,對自己和對孩子都會失去耐心。當然,當孩子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時制止,一是防止事情進一步惡化,二是讓孩子明白界線在什么地方。
家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我們不能總是用成人的視角來判斷孩子的行為。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和靜下心來分析原因“丟人”事小,錯過了觀察孩子行為背后原因的機會,則損失更大。
一個家長遇到孩子讓自己“丟人”時,其實不是壞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覺“丟人”實際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滿活力、探索的表現(xiàn),也充分說明我們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做一些預防,讓孩子學會快速適應和正確應對。而另外一方面,這也可能是一個很強烈的信號,說明家長有忽視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讓你知道問題所在。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想打好基石,就要從小把自信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美國新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孩子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父母要了解并給予孩子每個階段最需要的,從而有助于孩子提升自我價值,建立自信。
將自信的種子埋在孩子心里
兒童的自信來源于他人接受他(她)是怎樣的人。兒童需要感覺到無論他(她)是否能滿足父母的期望,都會得到父母的接受。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喜愛和贊許是有條件的,孩子會嘗試取悅自己的父母,去滿足父母的期盼,去回應父母的需要,這些行為則會耽誤孩子真實的自我、人格、能力和需要的發(fā)展。
在兒童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父母需要特別關注的點也不同。根據(jù)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對人格發(fā)展的階段特征界定,分析每個階段孩子的特點,給孩子最需要的,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0歲—1 歲:孩子需要培養(yǎng)信任
場景回放:在姍姍3個月時,媽媽開始在家里處理工作的事情。有時姍姍醒來,或是尿了或是餓了,大哭起來,媽媽卻正忙著回客戶的郵件或正和同事打電話交代工作的事情,不能及時滿足姍姍的需求。時間長了,媽媽發(fā)現(xiàn)姍姍情緒越來越急躁,特別愛哭。
分析:第一階段是嬰兒期,埃里克森(Erikson)認為兒童需要解決的沖突為“基本信任對不信任”。在生命的第一年,嬰兒存在一種強烈的不信任這個世界的傾向。如果母親能夠給予嬰兒足夠的保護,對嬰兒照顧周到,那么嬰兒會感到這個世界是可以預測的、安全的,并且充滿愛意。這樣,孩子便會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會建立對自我的肯定,這是自信心形成的基礎。
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姍姍的需求,做不到周到細致的照顧她。孩子從媽媽那里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很難建立對媽媽的信任,這對姍姍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
建議:多給孩子關懷,避免產生不信任
經(jīng)常擁抱親吻孩子,不要把孩子總放在嬰兒床/車里:美國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母愛與孩子長大后的情緒發(fā)展密切相關。母親給孩子足以信賴的回應,能偶減輕孩子的煩惱,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生,培養(yǎng)應對技能,對他們長大成人后大有幫助。
經(jīng)常對孩子微笑,不要忽視跟孩子交流的機會:對孩子微笑和輕聲言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對方喜愛自己,不僅使幼兒感到安全,對世界產生基本的信任,而且使幼兒感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充滿信心、愉快地探索世界,并能夠促進孩子言語能力的發(fā)展。
關注兒童的生理需求、情緒變化,不要認為孩子在無理哭鬧: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這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關注的,被他人愛護的,能夠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自我,也有益于幼兒與母親安全依戀關系的建立。
2~3歲: 孩子需要自由和獨立的機會
場景回放:聞聞2歲多了,每次出門媽媽都要抱著她,擔心她摔倒,怕她亂摸東西,把手弄臟。小區(qū)里有個小沙坑,小朋友都喜歡在里面玩沙子,雖然聞聞也想去,但媽媽堅持不讓聞聞過去玩兒……
分析:第二階段是幼兒前期,稱為自主對羞怯的階段。該階段孩子開始行走和學習語言,要求自己探索周圍環(huán)境,產生了自主的欲求,許多事情都想自己動手,不愿別人干預。如果父母能允許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就能體驗到自己的的能力對環(huán)境的影響力,逐漸形成自主,自信的人格特點,反之,則產生羞怯、敏感等。
媽媽處處限制聞聞,聞聞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也就沒有體驗自己能力的機會,不但會削弱聞聞的自主性,還得不到他人對自己的認可,這對聞聞信心的建立是不利的。
建議:大膽讓孩子自己活動,避免產生羞怯、膽小
多鼓勵孩子做些簡單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先演示如何做一些事情,并且,最好采用邊說邊做的方式。比如,如何穿衣服,扣扣子等,并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除此之外,洗手、洗臉、玩具歸位等也都可以讓孩子做。
用心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要一味否定:此階段的孩子尤其喜歡親自嘗試做一些事情,如看到新奇的東西要摸一摸,或者摔一摔看看東西的內部構造,父母首先對孩子的目的進行詢問,了解孩子的動機、想法,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
給孩子自由決定的空間,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行為:父母要注意多給予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衣服的顏色、玩具的種類等;給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盡量減少家庭環(huán)境中的危險設備,同時教育孩子如何回避危險。
寬容孩子的錯誤,不要苛求完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很常見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小心所造成破壞后,他(她)自己也會非常后悔和難過,甚至感到恐懼。家長應該寬容孩子,對其給予正確的引導,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想法是好的,只是這種做法以后需要改正。批評和指責不僅于事無補,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再遇到相似的事情,會為了逃避懲罰而養(yǎng)成說謊的習慣;或者是因為怕失誤而不敢做事,發(fā)展出懦弱、不自信的性格。
4~5歲:孩子需要成人的支持和鼓勵
場景回放:5歲的小西,活潑好動,求知欲旺盛,愛問問題。媽媽對他很耐心,不管什么問題,都會耐心解答,不知道答案的,就和小西一起查資料,甚至和小西一起動手做實驗尋求答案。在老師的眼里,小西是一個動手能力強,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自信滿滿的。
分析: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發(fā)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覺、動作能力也得到較快發(fā)展。好奇心、主動探索的欲望很強,善于提出各種設想和建議。埃里克森認為,這個階段是主動性對內疚階段。
媽媽能耐心對待并細心回答小西問題,并和小西一起探索尋求答案,這對發(fā)展不僅能發(fā)展小西的判斷力,還能形成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增強自信。
建議:鼓勵支持孩子的活動和建議,避免產生懷疑、內疚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問題,媽媽要耐心解答,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或上網(wǎng)尋找答案,切不可簡單粗暴,打擊孩子探索的積極性。
重視孩子的學習成果,給予孩子展示自己的空間
父母可以在家中開辟一塊空間,專門展示兒童的學習成果,讓孩子知道自己受重視,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內容,比如數(shù)字、古詩、歌曲、舞蹈等,孩子表現(xiàn)出的記憶能力很強,會不斷受到大人的肯定和夸贊,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是他(她)前進路上的“小紅花”,家長對孩子的鼓勵,也表明家長在陪伴著孩子。
給予孩子自主學習的材料平臺:給孩子提供多種知識材料,讓孩子自主選擇,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還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增加孩子的知識儲備,使得孩子能夠有機會和他人交流,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自信也非常重要。
.
孩子,即使在伊呀學語的一兩歲,也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也有自尊。因此,當我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要他去睡覺、收拾好玩具、去洗手、小聲說話或者不要打狗、別亂跳的時候,只把他當作一件無意識的物體來驅使,就有可能遇到抵抗;而如果使用藝術性語言,使他感覺到自己被你所喜歡、所尊重,他往往就會很快地順從:
不可否定
當你向孩子發(fā)出“不要去!”“不許吃!”“把它扔掉!”等等否定其當時行為的要求時,他會感受到壓迫或者打擊,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抵賴情緒。因此,當你希望他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時,最好把否定語改為肯定語,別對孩子說“不許你這樣做”,而是要說“你可以那樣做”。
例如,當他抓住毛茸茸的小雞要放到水里游泳時,你可以說:“哎呀,你想看動物游泳嗎?籠子里那只小鴨可厲害啦,它游得比小雞好?你抓來試試看?!边@樣一來,他往往就會放下小雞去抓小鴨。
當你看到孩子在水泥地板上翻筋斗而擔心他摔傷時,你可以說:“你上次在海綿軟墊上翻得很好看,到上邊翻一下給我看看?!?/p>
當你看到他拿你的唇膏來畫畫時,不必厲聲制止,而是可以說:“鄰居那個小明畫的花很好看,他用的是彩色畫筆。咱們家也有,你要嗎?我拿給你。”
幾個選擇
一般情況下,當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時,如果只提供一條途徑,別無選擇,他會感覺到拘束;而如果提出幾條可容他選擇的途徑,他就會產生“由我拿主意”的自豪感,就會積極行動。
例如你想讓他洗澡,可以這樣說:“是洗澡的時候了,你是要淋浴呢還是要盆???”
天冷了,要他添衣服,你可以說:“這件衣服真漂亮。你是自己穿還是讓我來幫你穿?”想讓他彈琴,你可以說:“老師安排你今天彈琴20分鐘。你想現(xiàn)在彈呢,還是中午彈,或是等到晚上彈?”要開飯了,你可以說: “你是先喝湯還是先吃飯?”這樣一來,他就不覺得你是在強迫他,而是在征詢他的意見,想抵賴也不好抵賴了。
設置比較
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上進心,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給他設置幾個比較,往往會促使他的行動。
很晚了,他還不肯睡覺。怎么辦呢?單純的命令是不行的。你可以說:“已經(jīng)11點鐘了,小明已經(jīng)睡了。他明天有良好的精神做游戲,很可能拿冠軍?!?/p>
當他興沖沖地在臥室踢球時,你不必強行制止??梢哉f:“昨天小亮在球場踢球,踢得很遠,很多人喝彩!”
他寫字潦草,你可以說:“你寫得比表妹快,可是她寫的比你整齊。”
贊揚別人,實際是對他的引誘和推動。
針對行為
無論孩子犯了多嚴重的錯,我們都只能讓孩子明白,我們不贊成他的行為,而不能否定孩子本人。當孩子把雞蛋當球甩爛在地上,罵他“真蠢”,他肯定不服氣。而如果說:“你把雞蛋甩爛在地,咱們中午就沒雞蛋吃了。怎么辦呢?”這樣一問,他就知道自己錯了。他往樓下人家的雨棚上淋水,你如罵他“沒道德”,他可能會頂回來。而如果說:“樓下那戶人家正在睡午覺,水聲可能會把人家鬧醒?!边@么一說,被批評的是水聲而不是孩子,他就容易接受。當他拿一家人的午餐肉腸去喂狗時,你說:“都6歲的人了,人狗食還分不清楚!”他可能會反怨你為何不事先告訴他。而你如果說:“以后記?。喝顺缘姆旁诒淅?,狗吃的放在紙箱里。”他可能就會笑嘻嘻地說“記住了”。
別總是怨孩子不聽話,有時,也需要想想自己原因。同樣的事物,調換一個角度就不同了,同樣的,一句話,換種說法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以上是我的一些經(jīng)驗之談,諸位家長不妨試一試。
核心提示:愛笑的寶寶長大后多性格開朗,有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這非常有利于其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使其更樂于探索,好奇心強,會使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
愛笑的寶寶長大后多性格開朗,有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這非常有利于其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使其更樂于探索,好奇心強,會使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專家認為笑是測量孩子智慧和情感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正常的孩子生后4~6周就會對媽媽微笑,而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到3個月還不會笑。由此可見,笑對孩子有多么重要。
孩子的笑臉與其智商成正比
會笑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這種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會專注地看著逗他的親人,模仿并學會以微笑應答。這種微笑和孩子睡覺時面部肌肉收縮而呈現(xiàn)的“笑臉”不同,這是一種和大人之間的交流,是對大人逗笑的回答。
寶寶笑臉和智商成正比,寶寶早笑、多笑、長大后智商會更高。不過,有些嬰兒笑得少,每小時僅笑1到2次,小臉嚴肅,表情呆板,這是體內缺鐵所造成的。讓寶寶連續(xù)補鐵,一般嚴肅表情會逐漸消失,出現(xiàn)愉快的神情。因此,寶寶的笑臉還是了解其營養(yǎng)狀態(tài)的“熒光屏”。
如何讓寶寶笑
建議父母要多和嬰兒交流,最早的交流是眼神的交流,當然逗笑也是早期交流很重要的方式。在逗笑的過程中,有你的笑臉、眼神和聲音同時給孩子豐富的視、聽刺激,同時還給了孩子模仿笑的機會。孩子笑口常開表達了他快樂的情緒,此時他處于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有利于心智的發(fā)展。
如果我們用一個鐵錘去砸玻璃玩具娃娃,娃娃可能一下子就被砸得粉碎;如果我們用鐵錘去砸塑料玩具娃娃,娃娃身上可能會留下難看的傷痕;如果我們用鐵錘去砸鋼制的玩具娃娃,娃娃可能除了會發(fā)出“當”一聲回響外并無其他改變。
這3種玩具在重錘之下的不同反應,如同我們生活中不同類型孩子的性格。在面對生活的壓力時,為什么有的孩子能泰然處之,從容不迫,而有的孩子卻脆弱無比,不堪一擊呢?
多數(shù)研究人員認為,導致孩子心靈脆弱的因素很多,原因很復雜。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有:家境貧窮、恐懼死亡、遭受辱罵、智力低下、身體殘疾和不被父母關愛。這些各不相同的消極因素的存在給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那么,性格堅強的孩子在表現(xiàn)上有哪些共同的特性呢?通過研究,美國兒童問題專家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堅強的孩子往往能引起周圍人更多的注意,而且他們中大多數(shù)活潑樂觀。在玩耍和娛樂過程中,他們精神上很投入,一旦遇到挫折,如搭積木不成功、拍皮球暫時拍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數(shù)量等等,他們都能比較容易地做到忘記煩惱和自我解脫。在家庭生活中,性格堅強的孩子往往能與家庭成員保持親密的關系。
對于那些性格比較脆弱的孩子,專家認為完全可以加以矯正。在各種各樣的培養(yǎng)方法中,專家們普遍推崇的一點是:努力使孩子在頭腦中形成一種“重要的他人”的思想意識,即要使孩子明白他很重要、很有潛能,同時別人也很重要、很有潛能,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對比是很普遍,很正常的。另外,專家建議,父母要在生活中關心和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們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多樣性,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安全、相對獨立的生長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別怕孩子讓你“丟人”》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作為一個幼兒園老師,同時又身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想來,對幼師虐童的事件更有發(fā)言權吧。 每次走親戚時,總有親戚會向我探討“該怎么給幼兒園老師送禮?”“該送什么給幼兒園老師?”“不送會怎么樣?”“送了會怎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