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學設計。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學時就要用心制定好教案設計。教學設計每學科都不一樣,但都有一個基本要求,可以幫助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若要寫好一篇教學設計要怎么做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現在向你推薦關于實驗的教學設計模板,請閱讀后分享你的朋友!
一、教學目標
1、能聯(lián)系課文語言環(huán)境,懂得課后作業(yè)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2、通過朗讀、復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受并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潛心研究、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二、教學重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三、教學難點
理解蝙蝠飛行的秘密。
四、教學設計理念
(一)學生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比問題的結果更重要”,會提出問題是科學素養(yǎng)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多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
基于此種理念,本課教學中設計有學生自由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學習之前和小的過程中都有“問題庫”可以自由質疑。這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自主學習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以一位活動組織者的身份出現,他的作用在于學生營造學習的情境,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和鼓舞學習激情。至于學生會提出怎樣的問題,會將自主學習進行到哪一步,教師可以任其發(fā)展,充分體現出集體的智慧、現代的科學和網絡教學中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優(yōu)勢。
(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教學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的教學方式在逐步走向開放,網絡教學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網絡交互式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和局域網里師生之間的交互,應該將課堂開放到國際戶聯(lián)網。讓所有的人能和我們可以一起上課,一起進行交流和討論。上課的時間也可以完全延遲到45分鐘以外,通過上網我們可以重返課堂。這樣我們的課堂真正做到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熟悉和掌握了這種學習方式是學習者的發(fā)展,也就做到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四)實現多方位的整合教學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常規(guī)教學手段應該與信息技術優(yōu)勢互補,也就是說在充分發(fā)揮網絡環(huán)境的教學優(yōu)勢時,常規(guī)教學的優(yōu)勢本能放棄。
2、多學科之間的整合
在教學中我嘗試將科學、藝術、思想等多學科在同一課堂進行整合,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上自然課嗎?為什么?你能知道任何一次發(fā)明、發(fā)現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嗎?
課文《夜晚的實驗》講的是一個科學家發(fā)現的故事,讓我們一塊去經歷一下科學家發(fā)現的過程,同時探究一下,課文在表述這個故事時有什么特點。
(二)、教師引導學習
學習課文第一段
1、由讀第一段,想:斯帕拉捷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
2、他留心觀察,到什么現象?讀出好奇。
3、過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斯帕拉捷開始了他夜晚的實驗。
習第二段
1、快速瀏覽第二段,看課文寫了幾次實驗?在每次開始的地方標上序號。
2、一系列的實驗,怎樣寫得即清晰又簡潔,而不使人重復呢?(有詳有略)詳寫哪一次?
3、教學第一次。
①、自由朗讀2、3自然段,填空。
次數
做法
結果
結論
1
2
3
4
②全班討論填表
③練習復述課文。
第一步:理清條理(時間地點做法結果思考)
第二步:自由練說同桌練說指名復述
4、總結學習方法。
一讀領會文章內容
二讀理清課文條理
三讀練習復述課文
(三)、學生自主學習
1、四人小組自學課文第二、三、四次。填表
2、全班討論,實物投影學生的表格,訂正。
3、感情朗讀。斯帕拉捷終于揭開了蝙蝠飛行的秘密,是多么高興啊,該用什么語氣讀?
4、你有什么話想對斯帕拉捷說?
5、教師引讀第7自然段。師:“斯帕拉捷的實驗,揭開了蝙蝠飛行的秘密……”生:“蝙蝠的耳朵又怎么……”
6、教師引讀第8自然段。師:“后來人們繼續(xù)研究,……”生:“原來,蝙蝠靠……”
7、屏幕出示“蝙蝠秘密”段,用文字和線條畫出蝙蝠飛行秘密的示意圖。
8、實物投影出示學生的圖,討論。
9、教師出示蝙蝠飛行示意圖。
10、課件演示蝙蝠飛行的秘密,看圖復述這段課文。
學習第9自然段,齊讀。
1、你還知道超聲波有哪些用途?
2、教師出示超聲波用途圖。
3、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需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希望同學們現在學好知識,將來為社會進步出力。你還知道人類的哪些發(fā)明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
(四)、總結課文
1、讀了這篇課文,你學到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疑問?
六、學習評價設計
1、教學評價方法:
通過小組介紹和評價自己的學習收獲,師生共同考察教學效果。
2、教學評價點:
(1)、是否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是否能理解蝙蝠飛行的秘密。
板書
夜晚的實驗
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大膽實驗
教學內容:
初步學習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
魚兒在水中有自由來去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鳥兒在天空有自由飛翔的本領,人類就模仿鳥兒的結構制造飛機。這就是仿生學的例子。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個在仿生學過程中重要的實驗。
板書課題:夜晚的實驗(讀題)
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問嗎?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讀準字旨,讀順課文。
(2)借助字典并聯(lián)系下文自學生字詞。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瀆生字詞,相機字音。
喉嚨蒼蠅(嚨、蠅是后鼻音,在詞中讀輕聲)瞎子薄膜油漆礦藏領域堵住揭開判斷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掌握課文的能力。
3、通讀課文,回答揭題時提出的前兩個問題。
(板書:蝙蝠斯帕拉捷)
能不能根據這兩個詞把文章的內容概括出來。
4、指導分段
默讀課文,看看課文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
第—段(第1自然段)寫蝙蝠在夜空中飛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寫經過多次實驗,終于揭開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寫斯帕拉捷的實驗引起了科學對超聲波的研究,使我們享受到它帶來的恩惠。
5、三部分中哪個是我們學習的重點,為什么?
三、指導書寫
本課生字全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寬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點”和“捺”。
作業(yè)設計:
熟讀課文,做《同步》
板書設計:
夜晚的實驗
觀察引發(fā)思考
不斷實驗
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課后反思
學習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成功、實驗、教育家、繩子、代表、茶杯、危險、順利、如實、不假思索、激動、獲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培養(yǎng)合作精神。
教材簡說:
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教育家的實驗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課文的對話樸實、簡潔,意味深長,最能表現人物品質。從小女孩對同伴和教育家說的話中,可以看出她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
文章可分為從教育家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和實驗取得成功的原因三個部分。敘述順序清楚、結構明晰。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受到與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過動作和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教學的重點。
一、 教材分析
《一次成功的實驗》是一篇精讀課文,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外國教育家到一所小學做一次關于“逃生”的實驗,目的是考查孩子們在危難面前的表現。這個實驗,教育家在這之前已經做過許多次,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這一次,實驗終于取得了成功。而成功的原因在于:小女孩在危急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沉著冷靜、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質以及兩個同伴的服從“指揮”、三個人的團結合作,從而讓我們明白了“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這篇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分明,可分為實驗的準備、實驗的過程和實驗取得成功的原因三個部分。
學情分析
學情是教學的起點。本班學生求知欲強,多數學生樂于表達,樂于與人交流。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面有限,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教師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理解,在頭腦中建構形象直觀的景象,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成功、實驗、教育家”等 13個詞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順序,了解課文大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質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培養(yǎng)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閱讀習慣。
三、教學重點
識字與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難點
運用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閱讀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六、教學過程
(一)結合單元導語揭示課題,鼓勵質疑。
1. 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這是一個關于什么的實驗?這個實驗有誰參加呢?這個實驗需要什么用具?實驗是怎么做的?這個實驗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
(二)初讀感知,明確要求。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序號)
2.出示生字詞認讀。找出文中的多音字。
3、指名三個同學分三部分讀課文,學生評價,教師評價。
4、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解決問題。
1、默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2、學生匯報。
(四)生字教學。(識字與寫字)
過渡:自己提出了疑問,并通過朗讀課文解決了這些問題,你們的閱讀能力在不斷地提高,可喜可賀。你們想把課文讀好嗎?想把課文讀好,得先把生字學好,有信心學好本課的生字嗎?(生答)
1. 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2.分四人小組學習生字。(按照學案要求學習)
3.檢查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全班交流。
4.學生書寫生字。小組評(給寫得好的字畫上一顆星星。)
(五)課堂檢測。
板書設計:
30、一次成功的實驗
實驗之前 準備
實驗中 經過、結果
實驗后 實驗成功的原因
教后反思: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但都沒有成功,而這次卻獲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實驗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體現出小女孩品質的可貴和團結合作的`重要。這篇文章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不僅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還給學生以啟迪。
在課堂上,雖然讀的形式有多種多樣,給學生讀的機會也很多,但是總體感覺沒有一個層次上的提高,以致讀的效果不太理想。在這個時候,當學生都讀的不好的時候,那么教師就應該很夸張的去范讀,雖然我也做到有范讀,但是學生可能沒有注意,這也是我范讀的失敗。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使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研究種子發(fā)芽所需條件的過程。
2.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驗計劃開展實踐研究,觀察并記錄種子發(fā)芽狀況的活動。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表現出對種子發(fā)芽條件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2.感受對比實驗對變量控制的嚴格要求,發(fā)展嚴謹的科學思維。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生長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科學地設計對比實驗,研究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
難點:經歷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設置對比實驗中的公平條件。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玻璃皿、綠豆種子、土壤、滴管、水、紙巾、標簽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蘋果、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
(教學提示:出示從中間切開的蘋果剖面。)大家看到蘋果中間幾顆小小的黑色物體了嗎?你們認為它們是什么?(預設:蘋果的種子。)
2.提問:許多植物的新生命是從種子發(fā)芽開始的。種子發(fā)芽需要條件嗎?(預設:需要。)需要哪些條件呢?(預設: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空氣、水、土壤、陽光;……)
3.揭題:大家的想法有些不同,到底誰的觀點正確呢?看來我們需要通過實驗研究去尋找答案了。(板書:種子發(fā)芽實驗)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已經觀察過鳳仙花種子的萌發(fā),對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再通過常見的蘋果種子來引發(fā)學生思考會更具有針對性,也將學生引向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揭示了課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預測綠豆發(fā)芽所必需的條件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綠豆種子。)如果想要這些綠豆種子發(fā)芽,你們剛才提到的那些條件中哪些是必需的呢?(預設:水、陽光、土壤和空氣。)
2.追問:大家的回答中提到土壤是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你們打算如何用實驗去驗證呢?(預設:將一部分綠豆種子種在土壤里,另一部分不種在土壤里,觀察種子的發(fā)芽情況。)
3.講解:看來,我們需要設置兩個實驗組來進行對比,而且在實驗中我們只能改變要研究的條件,同時保證其他條件不變。像這樣的實驗叫作對比實驗。接下來請大家分組討論實驗方案。
【設計意圖】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對種子發(fā)芽的條件猜測也會有所不同。保留學生的不同猜測,從而激發(fā)學生用實驗進行驗證的興趣。
探索二:設計并制訂實驗方案
1.交流:請大家分組討論,如何探究土壤是否為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
2.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小組的討論結果確定研究方案,并參考教材P2的實驗計劃范例寫出自己小組的實驗計劃。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對比實驗,討論兩組實驗條件的異同,再通過對實驗細節(jié)的分析,讓學生對接下來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探索三:實驗并持續(xù)觀察和記錄
1.過渡:
(教學提示:出示玻璃皿、土壤、滴管和水等材料。)完成了實驗計劃,準備好了實驗材料,接下來讓我們根據實驗計劃動手操作起來。
2.活動:給各小組分發(fā)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提醒學生堅持每天觀察和記錄。
【設計意圖】觀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持續(xù)性觀察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發(fā)現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拓展:對于種子發(fā)芽必需的其他條件,我們可以怎樣制訂實驗計劃呢?請大家組內商量選定一個其他條件,討論并制訂實驗計劃。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設計對比實驗,再以研討的形式將問題逐一解決,培養(yǎng)學生在設計實驗過程中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板書設計
1.1種子發(fā)芽實驗
猜測種子發(fā)芽的條件:土壤、水、空氣、溫度、陽光……
對比實驗:設置兩組或兩組以上的實驗,且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不變
教學反思
本課先引導學生對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進行大膽猜想,再引入對比實驗的概念,指導學生對“土壤是否為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進行交流,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實踐,然后對這個實驗計劃進行充分討論,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和控制變量的理解。有了前面的充分討論,最后設計探索其他因素的影響的實驗時,學生基本能做到舉一反三了。
課后作業(yè)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一、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實驗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團結,心中要有他人。
二、教學內容:
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重點:
理解這次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團結,心中要有他人。
四、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知道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課前準備:一個玻璃瓶、三只系著繩子的乒乓球。
七、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同學們,你們做過實驗嗎?實驗有的時候會成功,有的時候就不會成功。實驗為什么會成功呢?今天我們就學一篇和實驗有關的課文。板書課題。
2、學生輕聲讀課文,畫批下需要老師和同學們幫助解決的地方。
3、質疑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師可適當做副板書。)
4、老師訂正生字、詞的讀音和詞義。
鉛錘:chuí。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5、自由讀課文,在正確的基礎上,要求讀出感情。
6、指名說一說外國教育家給我國小學生做了一個什么實驗?
(了解課文內容。)
7、小組合作討論:這次成功的實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感悟的時間。)
8、分組反饋討論結果。
重點指導:
1)“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三名學生中一個叫小梅的低聲對兩個同伴說:‘你第一,你第二??臁逃业摹謩倓偤巴辏齻€小學生依次迅速地把小鉛錘提了出來?!睆倪@句話你能體會出什么?
2)“教育家問小梅:‘你剛才跟他們說了些什么?’小梅如實地告訴了她?!銥槭裁匆@樣做呢?’‘遇到危險,當然讓別人先離開!’小梅不假思索地說?!弊x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說的?
(在讀中有所感,在讀中有所悟,通過讀書來幫助學生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反饋的結果不強求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9、實驗感知。
3人一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3人合作取出乒乓球。
(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身體會一下當時的危險、緊張的情況,再次理解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
10、再次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1、作業(yè):找一找通過合作、團結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講給大家聽。
一、教學背景yJS21.COm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次成功的實驗》講得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許多次卻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課文可分為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敘述順序清楚、結構明晰。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受到與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過人物的動作與語言體會實驗成功的原因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目標
1.學會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成功、實驗、教育家、繩子、代表、茶杯、危險、順利、如實、不假思索、激動、獲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培養(yǎng)合作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讀題質疑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三十課(師邊說邊板書課題),大家一起讀課題??吹秸n題你想強調哪個詞?試著讀讀,最好說出理由。
2、讀了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板書:原因?目的?過程?)
(二)初讀感知評評議議
1、過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蹦銈兲崃诉@么多精彩的問題真了不起!有了問題怎么辦呢?(學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生字新詞
師:看到大家讀得這么相信生詞一定掌握的很好,有沒有小老師帶讀?(帶讀、開火車讀)
3、師:同學們讀得真用心。你認為這篇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實驗過程的?最好能說出理由,讓同學們心服口服。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4、師:你們分析得很有道理。現在我請三位同學一起來讀讀這三部分。誰愿意?其他的同學當評委認真聽。(學生評)
(三)精讀品悟
師:請同學們自讀寫實驗過程的段落,想想這次實驗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1、多媒體顯示重點句一:
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p>
(引導體會小女孩的聰明、急中生智、心中有他人、不怕犧牲、有集體榮譽感、有團結合作精神等??梢龑W生從任何一方面來理解這句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2、多媒體顯示重點句二: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
(這里的省略號是表示聲音的延續(xù),也就是字音要拖長。)
3、多媒體顯示重點句三:
“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理解小女孩遇到危險時的沉著冷靜)。
4、多媒體顯示重點句四:
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p>
引導學生從“不假思索”一詞及小女孩的話來領悟人物精神。)
(四)釋放積淀運用實踐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電視里,書上,有關先人后己、很好合作、沉著冷靜、急中生智的事很多很多。只要我們多多留心觀察,關心他人,我們也會不假思索地做出這樣的事。由于時間有限,下課后,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說說,回家也可對爸爸、媽媽說。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實驗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團結,心中要有他人。
【教學內容】
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理解這次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團結,心中要有他人。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知道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一個玻璃瓶、三只系著繩子的乒乓球。
第一課時
一、實驗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
上課前,我們先來做……次實驗。
2、請上三位學生,教師介紹實驗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實驗結果:
(三位學生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
4、同樣的實驗,課文小的三位學生就獲得了成功。你們想了解他們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嗎?
5、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3、想想教育家做了──個怎樣的實驗。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易讀錯的字音:
系( )著繩子 不假( )思索
2、理解詞語: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
激動:(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動。
順利:在事物的發(fā)展或工作的進行中沒有或很少遇到困難。
3、說說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
(“這個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著的鉛錘代表你們自己”,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次當你面臨意外危險時刻時的心理測試實驗。)
四、再讀課文,思考閱讀提示中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指導閱讀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
這次實驗是具體怎樣進行。
2、從課文中畫出寫實驗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語句,出聲讀一讀。
二、指導閱讀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這次實驗的結果是獲得了成功。他們?yōu)槭裁磿@得成功?
2、從全文中找相關語句,分析體會:
⑴ 一位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討論:她為什么這么說?她當時怎么想的?
(從“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這句話分析。如果我們三個人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產生的結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誰也脫離不了危險。如果一個一個地提,讓他倆先上,我最后上,我們就能順利地脫離危險。)
⑵ “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團結協(xié)作,緊密配合。)
⑶ 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思考討論:從這個“先”字,你體會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險時刻,心中想著別人。)
3、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分組討論。討論的結果不要強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險時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險時刻相互關心,團結一致;比較強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
4、這位教育家為什么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這個實驗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今天,這個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為學生心里有他人的優(yōu)秀品德而激動。)
三、從這個實驗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著別人。
四、總結
【課后反思】
三年級的孩子不僅對文本的理解要到位,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課文寫作方法,通過一學期的訓練,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讀,理清本篇課文的寫作思路,劃分相關段落,學生能很快的劃分出來,并且能說出準備實驗──實驗的經過──實驗成功的原因的思路來。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實驗的經過,體會出:人要學會合作意識,心中要有他人。老師在教授時,可以滲透安全教育,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上下課的進出,排路隊都可以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感想較深。
一、教材分析:
今天這節(jié)課,我選的教學內容是《聲音的產生》?!堵曇舻漠a生》是人教版小學自然教科書第十冊的第16課,與《聲音的傳播》、《耳朵的科學》組成一個教學單元。本課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聲音的產生;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習過《聲音》一課,并從中認識了聲音有高低、強弱,有悅耳與嘈雜等,對聲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本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以利于進一步學習聲音的傳播。
從知識內容上看,本課的知識點相對簡單,重點要求學生明確聲音的產生過程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材針對振動發(fā)聲設計了多個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反復體會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是在為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礎,幫助學生建立思考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實驗能力是指會做物體振動的實驗,歸納概括能力是指運用求同法歸納物體振動發(fā)聲的規(guī)律。)
3、情感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guī)律的;培養(yǎng)學生細致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我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驗用具,讓他們通過自行探究來揭示自然奧秘。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四、教學思路:
本課我擬訂了這樣的教學思路:實驗歸納假設驗證應用。目的在于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細致、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五、教學準備:
橡皮筋、紙盒、小鼓、槌、豆子、塑料瓶、泡沫小球、細線、音叉、玻璃缸、水、尺、紙屑、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四部分:一、看圖聽音,激趣質疑;二、操作實驗,討論猜想;三、驗證假設,得出規(guī)律;四、實際運用,鞏固認知。
第一部分:看圖聽音,激趣質疑
1、激發(fā)興趣: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畫面,聽各種聲音:泉水流動、發(fā)動機發(fā)動、音樂會、昆蟲振動翅膀、彈吉他。
2、提出問題: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
(板書課題)
第一部分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和生動的音響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欲望,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為參與后面的學習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部分:操作實驗,討論猜想
1、指導學生做一些小實驗,認識振動這個詞。
(1)指導學生用手抖動書頁發(fā)聲;(2)用手撥動塑料尺發(fā)聲;(3)將橡皮筋繃緊,用手撥動皮筋發(fā)聲;(4)在鼓面放幾粒豆子,用鼓槌敲鼓發(fā)聲。
小組分工合作,每人任選其中一樣進行實驗,并觀察物體在發(fā)出聲音時有什么變化。
(2)學生實驗。
(3)討論:
①在以上實驗中,發(fā)聲的物體相同嗎?發(fā)出的聲音相同嗎?
②這些物體在發(fā)聲時,有什么相同的現象?引導學生用振動一詞來描述物體發(fā)聲時的相同現象。
2、指導學生猜測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根據討論的結果進行猜測,學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運用求同法來歸納,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與有效的指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任選其一進行實驗,并在組中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fā)現,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生都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給每個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驗證假設,得出規(guī)律
1、音叉發(fā)聲時振動的驗證實驗,教師為學生提供音叉,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驗證音叉發(fā)聲時也在振動。
2、利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其它物體,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分組活動,設計實驗驗證并匯報實驗方法和結果。
3、通過以上的實驗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5、學生填課文中的空。
6、解決實際問題: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發(fā)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
說明:物體振動總能產生聲音,但不是每一種聲音人類都能聽到,例如:超聲波和低次波就是人類聽不到的聲音。
第三部分設計意圖:《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F代科學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目的。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簡單地靠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實現的,而是必須通過親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體驗、感悟,最終內化而形成。因此,在驗證假設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音叉在發(fā)聲時在振動。教材上是在音叉發(fā)聲時用它接觸水面,觀察發(fā)生的現象,從而證明音叉發(fā)聲時也在振動的。這只是一種證明方法,還可以用手摸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或用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一些物體,如紙、鼓面、繃緊的皮筋等,也同樣可以證明音叉在發(fā)聲時也在振動。所以我讓學生自行設計這個驗證過程,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完全能夠勝任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還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實驗物品,要求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物體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猜想。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了自然科學的開放性。
第四部分:實際應用,鞏固認知
1、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物體振動發(fā)聲?
2、解釋剛上課時聽到的各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3、唱音階:1351,1531,邊唱邊摸頸部喉頭部分,說說人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怎樣讓皮筋或尺發(fā)出的聲音高低不同?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認識到物體振動得越頻繁,聲音越高,否則聲音低。
5、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我們是怎樣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個規(guī)律的?
第四部分設計意圖:聯(lián)系實際鞏固所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的奇妙,體會到各種自然事物都是有規(guī)律的。通過最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小結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細致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成功、實驗、教育家、繩子、代表、茶杯、危險、順利、如實、不假思索、激動、獲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培養(yǎng)合作精神。
【教學過程】
課前積累:一爭兩丑,一讓兩有。
讓人一寸,行理一尺
人心齊,泰山移
今天老師給你們送來了幾句諺語,自己讀讀。我們合作來讀讀。相信這堂課我們也會合作的很愉快!
一、揭題,讀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次成功的實驗》(課前板書課題),齊讀
聽出來了,你們強調的是成功。指名讀,你想強調哪個詞?(一次成功)
師:不同的讀法,往往可以讀出不同的意思,齊讀
到底這是什么實驗呢?打開課文120頁,讀一讀吧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讀正確,標出段序。
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現在我們來點有意思的,開火車讀課文。
指名讀文,隨機正音
多音字“系”的讀音(相機指導書寫:系,這撇像是系的地方;這2個撇折就像長長的繩子繞了2圈;最后系了一個小小的結,就是這個點千萬別漏掉。)
小鉛錘(看圖理解)
正音:堵獲(給獲組詞)
2、學了生字詞,這會兒讀起課文就更流利了。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想:哪些段落是寫這次實驗過程的?
交流:你認為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實驗過程的?
(1)準備(2-6)寫實驗過程的(7-11)結果
預設:指名3個生說(不會)
有不同意見了吧,別急!在這里我們把準備實驗工具到順利地把小鉛錘提出來,就叫實驗過程。
(指名說,相機板貼、板書:試驗前、實驗過程、實驗后)
三、細讀感悟,研讀課文(1-6)
1、同學們,一個實驗的成功與否先得知道實驗規(guī)則吧?這次實驗的規(guī)則是什么呢?誰知道?出示句子:
【句子】“這個瓶子是一口井,不過現在井里沒有水。你們手里拿著的鉛錘代表你們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p>
誰還愿意再來讀讀呢?
游戲規(guī)則中,教育家特別強調的是什么呢?(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教育家特別強調的,你也要強調出來呀!再來試試)一起讀
2、這一個規(guī)則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可以前的實驗為什么總失敗呢?
快速瀏覽,課文找到原因
【句子】“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結果鉛錘都堵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
哪個字是實驗的失敗的真正原因?(爭)
透過這個爭字,你看到的是怎樣的畫面呢?指名3人(板:爭——堵——失敗)
3、這個爭字讓以往的實驗都失敗了,可這一次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讓我們親臨當時的實驗現場,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的2—6段,劃出使實驗成功的原因的句子,多讀幾遍!
A 、出示句子:
句子一: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p>
小女孩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出示句子: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說:“危險!快上來!”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p>
自己來練練這兩句話。
指名讀。
B 、讀著讀著,你體會到什么?(危險)從哪里體會到的?你真會讀書!能把這種感受送回句子讀一讀嗎?
還從哪里體會到危險?(灌水)
是呀,教育家不是慢慢地倒,而是拿起茶杯向“井”里——生接(灌水),他一邊灌一邊說——生接“危險!快上來!”
在如此緊張、危險的情況下,一個女孩不假思索地低聲對兩個同伴說——生接“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預設:(讀得這么慢,等你說完水都要滿了)
(讀得快,你為什么這樣讀?)
第一層,做到讀準,讀通。
第二層,體會到讓別人先出去
在這么危險的時刻,小女孩選擇了“我最后”,就等于選擇了什么?
第三層,體會到女孩不慌,沉著冷靜。
引讀:水滿到你的小腿了,讀——
水滿到你的大腿了,讀——
水滿到你的腰了,讀——
(預設:讀得越來越快,學生讀錯了——引導體會第三層,你看此時你們都慌了,亂了陣腳,而女孩卻一點兒也不慌,是那么的沉著冷靜、臨危不懼)
C 、正因為有了女孩的先人后己;正因為有了女孩的沉著冷靜;正因為有了女孩的臨危不懼。
所以,出示句子:
教育家三字剛出口,學生接(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再去讀讀這句話,你會強調哪個詞呢?“一個一個”
D 、感受原因。
這個實驗能夠取得成功僅僅歸功于小女孩嗎?那還離不開誰?(是呀,實驗的成功還歸功于兩個同伴的團結和合作。)
4、小朋友,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處處懂得與人合作,心中裝著別人,那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一、說教材
《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聲音的奧秘》中的起始課。本節(jié)課是小學科學中物質科學領域,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使學生親歷實驗,逐步建立聲音產生與物體振動之間的關系,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二、說學情
本節(jié)課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學生對此缺少系統(tǒng)的思考,概念也比較模糊。我們需要通過活動讓聲音現身,讓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現象、研究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說目標
1.通過層層遞進的實驗,能用多種方法使物體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分析現象,最后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2.了解聲音對動植物與人類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
四、說重、難點
重點:觀察發(fā)現物體發(fā)聲的共同特征,分析歸納物體發(fā)聲與振動的關系。
難點:將物體發(fā)聲時的振動現象可視化。
五、教學設計
第一部分.精選故事,激趣導入
巧妙的導課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開端,我在本節(jié)課選用科學小故事《驚弓之鳥》作為本節(jié)課的開場,并設計了兩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1.大雁為什么會忽然掉落,它聽到了什么聲音?2.更羸是怎么知道大雁落單的,她聽到了什么聲音?通過這兩個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聲音可以傳遞某種信息,只有善于觀察的人才能捕捉這些信息,并且不同的聲音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使學生對探究聲音產生興趣。
第二部分.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感知聲音的產生
讓學生回憶分享自己曾聽到過的聲音,意識到聲音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設計有層次的幾個小活動,讓學生開始思考聲音是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一:在不借助任何器材的情況下,發(fā)出聲音
學生利用自己的身體發(fā)出聲音,引導學生發(fā)現聲音和動是有關系的。
活動二:借助身邊的材料,發(fā)出聲音
學生嘗試各種方法使橡皮筋、尺子、氣球發(fā)出聲音,體驗這些材料發(fā)聲時的共同特點,發(fā)現聲音和物體的往復運動有關。
活動三:借助專業(yè)的樂器,發(fā)出聲音。
這里我專門設計了2個步驟:1.敲擊音叉后傾聽并觸摸2.濺水花實驗。這兩個步驟是為了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振動的刺激。學生分享通過聽、摸、看等感官去感受到的實驗現象,進一步思考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并猜測聲音和物體振動有關。
活動四:驗證上述結論,將振動可視化
為了進一步更直觀的展示振動的效果,我在小鼓上放黃豆進行演示實驗,學生看到鼓面振動導致的黃豆跳躍,引導學生運用科學術語解釋現象最終得出結論:聲音確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本實驗將振動可視化,加深學生對于振動概念的這一理解。
這四個活動,是為了使學生一步一步感知到聲音產生的條件,層層遞進,將較為抽象的振動具象化,放大化,便于學生理解,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探究盡管是以學生為主體,但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科學的設計和引導,通過試講,我發(fā)現這樣設計后的教學效果挺好,符合學生的認知梯度。
第三部分:逆向思維,反向思考如何讓發(fā)出的聲音停止
反證法是實驗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先敲擊音鈸,讓學生提出設想:如何能快速的讓音鈸恢復安靜?教師演示,選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讓學生解釋原理:振動停止時,聲音消失。反向證明了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本次活動意在讓學生通過反向思考,利用已有的結論解決問題。
第四部分:拓展探究,思想碰撞
觀看視頻短片,短片中生動講述了蜜蜂、蛇等不同動物的發(fā)聲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發(fā)聲同樣是物體振動的結果,并讓學生進行模仿,活躍氣氛,加深印象。最后通過播放《百鳥朝鳳》的音樂,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承文化的熱情。
本部分設計主要是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將科學思維延伸至課堂外。
六、說板書
我這樣設計板書,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認識到:摩擦、撞擊等這些行為,都屬于振動。并且,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七、創(chuàng)新點:
1.精心設計故事導課,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2.中心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在切身感受中親歷探究過程并得出最后的結論,再學以致用,利用學到的知識再解釋生活中看到的現象。
3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揭秘動物發(fā)聲方式,渲染愛國氛圍,巧妙地為科學探究的學習服務。
通過本次實驗教學,我深刻的感受到,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深挖教材,廣泛搜集相關資源,給學生提供可行的探究方案,鼓勵學生想辦法探究未知領域,感受科學課的魅力。
實驗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知道空氣是由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實驗內容: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的測定
實驗器材:水槽、玻璃片、蠟燭、玻璃杯、紅色的水、火柴。主要實驗材料:大玻璃杯、蠟燭、火柴
教學重點、難點:空氣的.成分測定
實驗對達成教學目標所起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更清晰的看清實驗現象,實驗操作簡單易行。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
主要教學策略:產生式教學策略
實驗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演示實驗:點燃蠟燭,用杯子罩上,觀察有什么現象?(過一會兒,蠟燭慢慢熄滅。)
2、討論:為什么罩上杯子后,蠟燭會慢慢熄滅?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3、講述:到底杯子里有沒有空氣呢?蠟燭究竟為什么會滅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分析空氣的成分
實驗1:燃燒要消耗一部份空氣
(1)講述:為了弄清蠟燭罩上玻璃杯后為什么會熄滅,我們來做個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①把粘有蠟燭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紅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沒蠟燭下部即可,倒水時不要弄濕燭心。②不點燃蠟燭,用杯子把蠟燭扣上,觀察水能進入杯子嗎? (2)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水一般不能進入杯子,即使進去也很少。) (4)討論:為什么水不能進入杯子?(因為杯內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
(5)講述:接著實驗。把杯子拿起來(注意不要弄濕燭心),點燃蠟燭,再用杯子把蠟燭扣上,觀察有什么現象? (6)分組實驗。
(7)匯報實驗結果。(蠟燭慢慢熄滅,水涌進杯子。) (8)討論:
①水涌進杯子的現象說明什么?(說明杯內的空氣少了,“騰”出了一部分空間。
②為什么杯內空氣會減少了?是空氣跑了嗎?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為什么?((通過與前一次“不點燃蠟燭,水進不了杯子”的實驗相比較,可以知道空氣的減少與蠟燭的燃燒有關系。)③杯內還有沒有空氣,是不是都燒光了,為什么?(杯內還有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水會涌進更多,占領杯內的全部空間。) ④通過以上分析,你認為燃燒與空氣有什么關系?
(9)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燃燒要消耗(或說用去)一部分空氣。
(10)實驗2:燃燒剩下的氣體不能支持燃燒
(1)講述:杯內燃燒剩下的氣體有什么性質呢?火在這些氣體中能不能燃燒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接著做實驗。實驗步驟是:
①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杯子,倒過來放在桌子上。 ②點燃火柴,把杯口的玻璃片掀開一個小縫兒,將燃燒的火柴伸進杯子里觀察有什么現象? (2)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火柴的火焰頓時熄滅.) (4)討論:
①以上現象說明燃燒剩下的氣體有什么性質?(說明這些氣體不能支持燃燒。)
②進而可以知道被燒去的氣體有什么性質?(能支持燃燒。) ③根據以上研究,你認為空氣是一種單純的氣體嗎?其中至少含有幾種氣體?他們各有什么性質?
(5)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是支持燃燒的,只有這種氣體在支持燃燒才能進行;另一種氣體不能支持燃燒。
2、指導學生認識空氣的成分
(1)講解:空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燒的氣體叫做氧氣,不能支持燃燒叫氮氣,此外,還有二氧化碳、水蒸氣、氫氣等在空氣中,這些氣體的多少是不同的。 (2)觀察:看課本中的空氣成分比例圖。
(3)講解:組成空氣的各種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教師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是關于空氣的成分(板書課題)的知識。提問:
(1)空氣是由哪些氣體組成的? (2)支持燃燒的是什氣體?
說明
實驗操作簡單易行,學生小組實驗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本實驗與書上的演示實驗不同,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喜歡《[參考]關于實驗的教學設計模板1500字通用》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幼師資料,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實驗教學設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春去秋來,根據學校的通知要求,我們應該要準備寫教學工作總結了,工作總結可以讓我們在工作中可以避免失誤,工作更加順利,寫工作總結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書寫,那么教學工作總結的重點是什么呢?編輯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實驗小學教學工作總結,歡迎大家閱讀收藏,分享給身邊的人!...
想必大家從小到大都寫過無數篇文檔了吧,平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積累多一些范文,分析寫作框架是范文借鑒的重要方面,您心中有中意的范文嗎?欄目小編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學英語設計模板”,請在閱讀后,可以繼續(xù)收藏本頁!...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前準備好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情況對教學諸要素做出的有利于學習的安排,可以讓教師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怎樣才能將教學設計寫好呢?小編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關于教學設計講課模板,感謝您的參閱。...
俗話說,手中無網看魚跳。。當幼兒園教師的教學任務遇到困難時,往往都需要參考一下我們提前準備參考資料。資料所覆蓋的面比較廣,可以指學習資料。參考資料可以促進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師資料吧?以下“關于微課教學設計模板1000字通用”由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更多相關內容請繼...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