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故事。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教師有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教師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孩子行為異常家長及時洞察》,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有時候會出現(xiàn)一些異常行為,兒童、青少年情緒和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異常信號,并加以有效引導,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們的孩子需要什么?這是他們各種情緒和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和杜萊克斯認為,他們無非想要:
被愛與被接納
有安全感
有歸屬感——融入某個群體
自己的所作所為受人肯定
逐步邁向獨立,擔負責任及做決定
當孩子感受不到這幾點時,他會有負面情緒,如變得消沉,進而可能會產(chǎn)生不良的行為或異常行為。
當父母親不認同孩子們的情緒時,會發(fā)生什么呢?孩子就有一種羞恥感,父母親這樣做等于把孩子的人格給切開了,分成了兩半;孩子只是在學業(yè)上發(fā)展,而在情感上不讓他們發(fā)展,壓抑他們,如果是永久性的就會造成精神紊亂。
二、常見的幾種不良行為和異常表現(xiàn),及父母應對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為目的,通常你的感覺是煩躁、懊惱,然后加以提醒或好言勸說。在達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后,你的孩子也許會暫時停止這壞行為,但不久之后,他也許會舊病復發(fā),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種方法來尋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覺時,六歲的佳佳一會要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又說害怕,不停地要讓爸爸媽媽注意到她,連續(xù)幾個晚上都重復發(fā)生同樣的問題,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煩。后來父母了解到,原來佳佳是為了引起父母對她的關注才這樣表現(xiàn)的。后來父母設法給予佳佳應有的關注和愛,也使她有足夠的安全感。佳佳這些折騰就沒有了。
父母應對策略
避免在孩子尋求注意時給予注意,在孩子沒有預料到或在他無意引起注意時,給予正面的關注。不要有求必應,盡可能忽視不良行為,不要被激怒。
2、追求權力
追求權力的孩子通常會令你生氣,讓你有被激怒的感覺,你感到你的權力受到挑戰(zhàn)。陷于權力爭斗的孩子好辯,愛與人作對,結果不是你硬要他服從,就是向他投降。有時你也想擺平或打擊孩子,如果你投降,他的目的就達到了,不再有不良行為。
案例: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飯這件事上很頭痛,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想盡辦法,軟硬兼施地強迫孩子,甚至不許他離開座位。有時父母或爺爺奶奶在屁股后面追著孩子吃飯,每天都重復著,爸爸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減少孩子的零食,吃飯時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吃,時間到了,讓孩子去玩,中間餓了只給果汁,不給零食,孩子終于了解吃飯再也不能達到權力爭斗的目標,而同時孩子也必須忍受不吃飯所帶來的后果。
父母應對策略
一般是從沖突中退出來,不要與孩子繼續(xù)爭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氣??赡艿脑?,讓孩子經(jīng)歷一下不良行為或異常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忍一忍,不和他正面沖突,事后請求他幫忙、詢求他的意見和建議,使他成為你的同伴,那么他就沒有人可以作對了。m.cnsjbj.cn
3、報復
尋求報復的孩子要的是跟你扯平,因為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通常父母對這種報復行為的反應是感到傷心難過,當父母生氣或想擺平時,孩子可能會發(fā)覺自己斗不過父母,因而轉(zhuǎn)移目標,開始報復。
懷有報復心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可愛而受到傷害。有一點需要注意,幼小的嬰兒通常不會以報復為手段,他們有時是因為生氣而表現(xiàn)出越軌的行為。
當孩子在你面前說:“你不是我的好媽媽,你對我一點都不好”,甚至說:“你不配做我的爸爸?!边@些話讓人感到很傷心,隨之而來的是氣憤。這就是孩子在以報復的方式和你抗衡。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愛和接納,他們就到外面去,故意報復你,他們知道父母最不喜歡什么,如果你不喜歡他們吸煙、喝酒,或穿奇裝異服,他們就故意這樣做或這樣打扮來報復父母。
父母應對策略
不要以傷害回報孩子,要打破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如果你做錯了要道歉,試著想辦法與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關系,因為尋求報復的孩子極需要被愛。
4、表現(xiàn)力不足
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要父母對他們放棄希望。你覺得失望,無助,對孩子消極以對,最后完全的放棄,認為孩子真的無可救藥!
案例:文文的父母對她的期望非常高,因為父母都是高材生,希望文文也能像他們一樣,受人尊重,將來長大了更優(yōu)秀。
文文覺得父母因為太優(yōu)秀了,就覺得自己永遠也達不到像父母那樣,因此很自卑。當文文問媽媽數(shù)學題時,媽媽給她講了好幾遍她都沒有明白,媽媽說:“我不明白你為什么還不明白,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么,也許數(shù)學對你來說太難了,你不是學數(shù)學的料?!庇谑俏奈恼f:“你說的對,媽媽。我真的不是這塊料?!?/p>
父母應對策略
父母一定不要放棄表現(xiàn)力不足的孩子,否則他們會自己放棄。要停止所有的批評。關注所有的努力,無論多么小的努力,父母都要爭取幫助孩子。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和能力,多給予孩子鼓勵。
最后一個父母應對的策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集中精神先改變我們的行為。同時改變你對孩子不良行為和異常行為的反應模式。除非父母們愿意花時間和努力同孩子們一起來建立積極的關系,否則任何的指導和訓練都是沒有效果的。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聽完我的訓斥,苗苗只是用眼睛斜著瞄了我一眼,頭扭到一邊,手掐腰,說著:“我以為你知道,我們現(xiàn)在也沒有人受傷呀!”下午放學后我跟苗苗的媽媽溝通了這件事,苗苗的媽媽馬上大聲把苗苗叫道身邊說:“老師是擔心你的安全,馬上給老師道歉。”苗苗看看媽媽生氣的臉,眼里里瞬間充滿了眼淚立刻對我說”對不起,勾老師,以后不會這樣了。"
苗苗的前后態(tài)度反差讓我反思到,是否與幼兒家長溝通過少。大班的幼兒處在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和學校應及時溝通教育方式。苗苗的家庭教育一直處于高度嚴格后狀態(tài),導致她只害怕媽媽而不是聽從正確的判斷。同時在家得不到宣泄的情緒和行為開始向外發(fā)泄。因此合理的家園共育才能促使孩子們更好的成長!
保教主任評語:能多跟家長溝通,及時反饋幼兒在校行為,并根據(jù)這些及時反思家園共育,希望在未來,勾老師能更好的做到家園共育,促進幼兒成長。
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由整天抱在手中,變得會滿地跑了,活潑靈動的身影,在爸爸媽媽的生命中飛揚。望著一天天長大的孩子,望著他們頑皮的身影,是否一種身為人父人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呢?但是,倘若孩子非常調(diào)皮,卻也不能掉以輕心。
孩子異常調(diào)皮家長不能掉以輕心
四歲的靜靜是個頑皮的女孩子,特別當家里來了客人時,她顯得更加活躍,一會兒躥上了沙發(fā),一會又在床上蹦高,把媽媽的勸告當成耳邊風。對于女兒的過分調(diào)皮,媽媽有時也懷疑孩子患了多動癥,但又覺得也許是因為孩子年紀太小,等長大了就好了。
首都兒科研究所神經(jīng)科專家楊健說,在學齡前,多動癥兒童與正常兒童的頑皮不易區(qū)分,但上學后,差別就明顯了。多動癥兒童到了二三年級以后,學習變得格外吃力,他們上課精神不能集中,老師講課聽不進去,考試成績差,此時才引起家長的注意,帶著孩子到醫(yī)院治療。
“兒童多動癥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多數(shù)患兒在服藥治療三年后才有可能效果,”楊大夫說,“而此時孩子小學快畢業(yè)了,功課也耽誤了不少。”
多動癥患兒長大后問題多
據(jù)北京地區(qū)1980年的調(diào)查,小學生中多動癥的患病率為8.6%;而上海南市區(qū)1982年調(diào)查竟高達13.6%。多動癥患兒男比女多,約為4—9:1。國內(nèi)曾有人對1292名違法犯罪少年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978人在學齡期曾被診斷為兒童多動癥,患病率為75.53%。說明患多動癥的兒童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品行障礙,甚至違法犯罪。在國外,1/4—1/2的多動癥患兒成年后有人格障礙、反社會行為、吸毒、易沖動、焦慮等。楊大夫分析,兒童時期是人生的重要時期,若患兒在學校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厭學、逃學、成績下降,學不到更多的知識,長大后也會因基礎知識的貧乏,難以學到生活必需的技能,導致就業(yè)困難,影響終生幸福。
在學校里,多動癥兒童因惹是生非、不服老師管教、欺負小同學,經(jīng)常受到家長的打罵,其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因而容易產(chǎn)生逆反、敵對心理而自暴自棄。走向社會后,這類孩子也會因為適應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容易受社會不良影響而誤入歧途。
(1)活動過多,但體育成績很差。
這類孩子不論在任何場合都處于不停的活動狀態(tài)中,如上課不斷地做小動作,敲桌子,搖椅子,舔鉛筆,切橡皮,撕紙頭,拉同學頭發(fā)等。平時走路急促,愛奔跑,經(jīng)常無目的地亂闖、亂跑,手腳不停而又不聽勸阻。雖然這類孩子活潑好動,但體育成績很差,如果老師考跳繩,那他肯定不及格。
(2)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常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靜,實則走神,老師講課他聽而不聞。做作業(yè)時邊做邊玩,隨便涂改。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無終。
(3)沖動任性。
這類孩子情緒極為不穩(wěn),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高興時又笑又叫,又唱又跳;當不順心時,容易激怒,常常發(fā)脾氣。這種喜怒無常的表現(xiàn),常使同學害怕他,不愿意接近他,致使他越來越不合群,久而久之可造成其逆反心理,常常發(fā)生自傷或傷人行為。
(4)學習困難。
這類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注意聽講,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未聽清楚,以致做作業(yè)的時候常常發(fā)生遺漏、倒置和理解錯誤等情況。部分患兒可能有不同種類的認識功能障礙,如語言功能障礙、空間功能障礙、思維功能障礙等。
(5)行為異常。
這類孩子多伴有各種各樣的行為異常問題,如說謊、逃學、偷竊、離家出走等等。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不講禮貌,欺負弱小,排斥他人,因此在同齡兒童中屬于不受歡迎的人。
導讀:
很多家長們?yōu)閷W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于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xiàn)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致。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年輕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知識比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現(xiàn)“攻擊性”等異常行為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但由于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仍占優(yōu)勢,所以,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wěn)定,常會發(fā)生一些異常舉動,常見的有:
1、攻擊行為
兒童已經(jīng)開始獨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就采取毀壞物品或者大吵大鬧的行動,常表現(xiàn)為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專家建議,不能隨意懲罰這種鬧情緒的幼兒,要盡可能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給予安撫。并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2、反抗行為
寶寶對家長提出的要求總回答“不”,這種行為是自我意識獨立的一種表達方式,屬于正常發(fā)展的表現(xiàn)。家長應予理解和尊重,適時地進行引導,這一階段會很快度過。
3、遺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這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但對于經(jīng)常有遺尿現(xiàn)象的孩子應耐心尋找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為,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饑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xiàn),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
對于孩子好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對于孩子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采取一些懲罰措施,但避免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孩子往往是家長自己在發(fā)脾氣,打罵過頭之后,孩子可能不但不會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小孩”。懲罰措施最好是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才為有效。
家長應理智對待孩子打架
專家:幼兒入園后,同伴之間的交往就成為幼兒生活向社會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有時會產(chǎn)生爭執(zhí)或打架現(xiàn)象。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間的沖突、糾紛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在糾紛中可以提高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堅強的意志。造成幼兒打架行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打架行為傾向與雄性激素水平有關,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打架行為多,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當然,那些身體強壯、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鬧的幼兒容易出現(xiàn)打架行為。
2.心理因素的影響
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開始喜歡友伴和團體的游戲活動,同時又是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經(jīng)驗,兩者相互沖突矛盾的結果,便產(chǎn)生了打架行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有的家長無原則地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導致孩子任性、蠻橫、不講道理,在與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發(fā)生了打架行為,還有的家長經(jīng)常采取恐嚇、打罵的教養(yǎng)方式,結果造成孩子模仿。
因此,家長應理智地分析孩子打架的行為,積極引導,幫助孩子糾正打架的壞習慣。
1.主動幫助和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適當?shù)那楦斜磉_模式,并不斷地強化。這是每個家長必須要做的功課。這種模式的建立如果出現(xiàn)問題,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2.主動傳遞正確的信息。例如教孩子親吻家長、輕輕撫摸家長,以表示對家長和別人的愛。跟孩子玩布娃娃,讓孩子拍布娃娃睡覺,給布娃娃蓋被、喂布娃娃吃奶等。
3.經(jīng)常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學習互相游戲,團結協(xié)作。養(yǎng)小金魚等小動物,種花,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對大自然的興趣。
4.要經(jīng)常跟孩子互相溝通,陪孩子一起游戲,不要讓孩子一人獨自游戲。經(jīng)常逗孩子笑,培養(yǎng)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
5.經(jīng)常帶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親子活動),讓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
6.當孩子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tài)度和做法很重要。家長應該以“平和”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既不要表示高興,也不要嚴厲批評,更不能粗暴制止??梢赞D(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靜以后再跟孩子講道理。
7.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親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楷模,父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行為模式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親應該用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來影響孩子,不要將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孩子。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逆反行為
要善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歲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xiàn)出更大的選擇性。因此常常表現(xiàn)出任性,不聽話,你叫他這樣,他非不這樣,開始“鬧獨立”,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特點,不必奇怪。如果父母對待幼兒的教育方式上不恰當,可能加劇逆反心理的現(xiàn)象,諸如:
1.家長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幼兒,管教幼兒時往往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幼兒學這學那,如果幼兒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于是容易產(chǎn)生與幼兒情緒上的對立。
2.嘮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歡整天對幼兒嘮嘮叨叨,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這也不對那也不是,總是沒完沒了地嘀咕,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最終導致幼兒厭煩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
3.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什么都要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時電插座、煤氣開關也是他們探究的對象,一點不懂其危險性,有時好好的玩具也要拆開來看看,甚至會損壞貴重的家用電器。如果此時父母僅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許或不予理睬,就會引起幼兒的不滿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應尊重幼兒心理發(fā)育的規(guī)律,掌握幼兒心理學知識,改進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
首先要尊重幼兒、信任幼兒,把他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嘮叨、打罵都會使幼兒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反感。
其次要冷靜分析幼兒出現(xiàn)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應注意改進,成人應言而有信;如果是幼兒無理取鬧,則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其逆反行為不予理睬,事后再進行教育、誘導,說明利害關系,千萬不要“犟過幼兒頭”而火上澆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還可利用幼兒爭強好勝的心理使幼兒服從正確的教育。例如幼兒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動卻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這么對他講:“你看那邊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會比他差吧?”幼兒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會自己走路了。這種方法用得得當,不亞于正面說教。
最后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閃光點,例如幼兒好奇、好問、愛動腦筋,家長要因勢利導,講一些幼兒聽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盤否定。當然,發(fā)現(xiàn)幼兒的行為具有危險性時,應及時制止,并講明道理。
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滿足。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成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jù)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嘮嘮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chǎn)生逆反心理。
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愿,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guī)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缺乏感情溝通。爸媽缺乏與孩子經(jīng)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xiàn)逆反。
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回答爸爸媽媽。
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尤其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發(fā)生障礙時,孩子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常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使孩子感到?jīng)]有精神支柱而苦惱時,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fā)泄。
缺乏滿足感。由于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jīng)常和孩子在一起,盡管物質(zhì)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饑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11招應對寶寶逆反心理
孩子大了,越來越不聽話了,這是好多媽媽的心聲。幼兒期孩子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采取硬碰硬的做法,只會使矛盾升級,所以聰明的媽媽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1、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當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反著說出要他完成的任務,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按照你實際的要求去做了。
2、注意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有時候,孩子沒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圖,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說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務的時候要眼睛看著孩子,十分嚴肅地將任務交給他,這樣他會明白你不是在跟他開玩笑,他就不會隨隨便便說不了。
3、和孩子輪流來。因為父母也做同樣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機會去做這樣的事情,而且必須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來做,這樣他會覺得很有趣,一般都會樂于接受父母的建議。
4、忽視孩子。如果孩子不聽從父母的建議,不要理睬他,撤銷父母對他的注意,讓他覺得很無趣,過一段時間他會明白這樣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會嘗試改變。
5、利用愛孩子愛表現(xiàn)的特點。2歲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歡自己動手,因此,當孩子說不的時候,父母可以想辦法鼓勵他利用這個機會來顯示自己的能耐,他就會樂于自己來了。
6、讓孩子做榜樣。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勵孩子當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樣。他會嘗試擔當這個角色。當媽媽說:"你能演示給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飯嗎?"孩子一定樂于為指導小弟弟自己吃飯做出示范。
7、給孩子兩個選擇。當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最好給他兩個選擇,一個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個就是他不喜歡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會選擇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8、讓孩子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對什么事情都說不,不妨給他一切特別可笑的選擇,一直引導他不停地說不,這時候,他就會放松警惕,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問題上,于是,你就可以順勢找到機會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讓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9、來點小幽默,讓氣氛不再那么緊張嚴肅。比如你想要孩子進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強行將他抱入澡盆,或者訓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會變得很糟糕。不妨給孩子來點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誰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訴你的小屁股,讓他坐進澡盆。"這樣與平時不同的語言會帶給孩子一種新鮮感,因此他會樂于接受父母的建議。
10、讓孩子自覺自愿地接受任務。給孩子準備一些圖書,或者給他編一些有趣的故事,讓他的任務變成他的一種期待?;蛘吒改缸龀鍪痉秳幼鳎歉揪筒灰笏プ?,他會因為好奇而產(chǎn)生模仿的欲望。
11、把任務變成有趣的游戲。孩子都喜歡游戲,如果將任務變成游戲,相信他會比較樂于接受。比如,他總是不想去廁所,并因此總尿濕褲子,家長可以在估計他要上廁所的時候,將他扛起來:" 現(xiàn)在我要扛著這把槍,讓他到廁所發(fā)射子彈了。"這樣的建議,會讓孩子很快就忘記他的不,乖乖地跟著你走。于是上廁所的任務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游戲,他也就不會說不了 。
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孩的心理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間接表現(xiàn)出來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jīng)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jīng)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導讀: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孩的心理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間接表現(xiàn)出來哦。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咬指甲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屏氣發(fā)作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選擇性緘默癥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遺尿癥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抽動癥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入睡困難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睡行癥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夢魘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退縮行為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依賴行為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jīng)性尿頻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神經(jīng)性嘔吐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孤獨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各位家長早上好:
可能大家一看這個題目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我們都做了這么長時間的家長,還要來談這個問題嗎?不錯,在坐的各位都已經(jīng)是有好幾年做家長的經(jīng)驗了,但是我們是否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合格嗎?我們是不是盡到了一個為人父母的責任了?有人會說:我供孩子吃喝,讓他有好的學校上,這還不夠嗎?其實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關懷。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崛起,我們對子女的教養(yǎng)問題已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關注,特別是對如何做稱職的家長尤為重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之師,所以家長要勝任教師這一角色。要知道家長的言行的會影響到孩子在為人處事中的態(tài)度
,為此我們在這里向家長行為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父母之間諒互相謙讓,相互諒解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一個孩子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成長,可以使他的心里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反之如果父母整天吵吵鬧鬧,在孩子的心里上就會留下陰影,會使孩子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主動交往,如果嚴重的更會使孩子走上歧途迷失自我,從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紀錄來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是因為自己的家庭中充滿了矛盾,缺乏關愛使得他們走上一條不應該是同齡人走的路。
2、給予孩子適度的愛,不要過多,過分的溺愛。因為現(xiàn)在小孩家里往往是4、5個大人圍著他轉(zhuǎn),得到了4、5份愛,在這些愛的包圍下,很容易讓孩子習慣于被愛,而不懂得怎樣去付出自己的愛。“小皇帝”、“小公主”就這樣一個個產(chǎn)生了,到吃飯的時候嘴巴一張,到穿衣服的時候兩手一伸,等著大人來幫。在家庭教育中過分重視吃、穿,特別是由爺爺奶奶來帶的孩子,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到放學來接的時候,很多的爺爺或奶奶都會手里拎好一個袋子,里面放著點心、水果、飲料,孩子一接就趕緊讓他先吃,生怕餓壞肚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就是一定要帶吃的來接,如果哪次忘記了,就會發(fā)脾氣,甚至哭鬧不休,弄得自己的爺爺奶奶好像做錯了事。3、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不袒護自己的孩子。有時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外面和同伴玩的時候總會發(fā)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當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或者自己的孩子處于弱勢時,有的家長可能由于關愛孩子心切,會出現(xiàn)不問清原因而去責問別的孩子,更有的會對別的孩子說一些很難聽的話。其實在沒有了解原因的情況下去無端的指責,不僅對教育孩子不利更會讓孩子有一種依賴心里,一碰到什么問題就會回家告訴父母,在訴說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有意識的去掉自己主觀的一些因素,而去強調(diào)別人的過錯。在我們平時的幼兒園里,我們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是也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通常是請他們在談談發(fā)生什么事情是,孩子總是說別人先這樣我才這樣的,或者說他先打我我才打他的,這些現(xiàn)象是很多的,現(xiàn)在的孩子要他主動的去承認自己的過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也需要我們家長在家中進行正確、正面的引導。
4、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這一點有必要提一下,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由爺爺奶奶帶的,我曾經(jīng)在幼兒園放學時候隨機的數(shù)了一下,在十個孩子中有7個是由自己的爺爺奶奶來接的,當然這很大的原因是我們現(xiàn)在的父母工作都比較忙,下班時間很比較晚。爺爺奶奶來幫我們帶孩子并不是一件壞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作為父母不能放下自己的責任,覺得有了大人來幫就不管不問。我有一個朋友是把孩子放在鄉(xiāng)下由自己的父母帶,而他們小夫妻依舊過起了兩人世界,難得抽空去看看孩子,而孩子每次看他們眼神總是很陌生的
當孩子哭鬧或頑皮時,為了讓孩子盡快安靜下來,父母們搬出了殺手锏:“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看見別的小朋友在玩新的汽車,家長卻一句簡單的“不行!”拒絕孩子的要求……
心理專家指出,家長在教育孩子粗暴的拒絕容易導致孩子的焦慮。
教育時應將正確行為說具體,恐嚇不能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而且損害孩子和媽媽的親密關系,導致母親的要求越來越?jīng)]用。
另外,父母經(jīng)常爭吵也會讓孩子焦慮和沮喪,例如會漸漸討厭自己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家庭。孩子還可能因為被父母灌輸了相互憎恨的情緒,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創(chuàng)傷”,這樣的焦慮往往直接毀掉一個孩子的未來。
家長如何為自己的行為亡羊補牢?可以試試以下辦法:
1.先讓孩子說出感受和想法,不能評價,不能批判。
2.保持身體空間距離的接近,比如蹲下身子說話,避免高高在上的距離感。
3.保持與孩子肢體的接觸,最好加以撫摸或者擁抱,微笑的表情配合溫柔的語氣。
4.說話要簡潔,因為人焦慮時是“煩躁不安”的,對外界的信息吸收力會降低很多。
喜歡《孩子行為異常家長及時洞察》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行為故事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關鍵詞: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咬指甲...
一天中午散步結束后,小朋友們正在校園中四處轉(zhuǎn)轉(zhuǎn)看看消食。我一抬頭,突然就找不到苗苗了。于是,我立刻給在班里的保育老師打電話詢問,苗苗是在班上。保育老師說:“是的,她在還有其他人一起,在寢室里?!彪m然苗...
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由整天抱在手中,變得會滿地跑了,活潑靈動的身影,在爸爸媽媽的生命中飛揚。望著一天天長大的孩子,望著他們頑皮的身影,是否一種身為人父人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呢?但是,倘若孩子非常調(diào)皮,卻...
導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好的面容并不是您女兒獨有的情況,近年來青少年愛美的心理已經(jīng)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讀者王女士:我女兒今年剛滿13歲,但我覺得她愛美得有點“過頭”,最近她看不上自己的單眼皮,已...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