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那家庭就起了中間作用,安慰并鼓勵孩子!教師要同家長多交流溝通,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孩子“膽小”不等于不勇敢”,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過去一段時間內,我為兒子的“膽小”而糾結。我認為,男孩子就應該勇敢無懼。然而,在他剛會爬時,我就敏感地意識到,他太謹慎了!剛爬到床邊,立馬緊急“剎車”。在學站立和下蹲坐下時,只見他一手抓牢小床欄桿,一手試探屁股離床面的距離,然后確保安全時再用手撐住床面坐下。我能說,在他學站期間,他從來沒摔倒過自己嗎??
社會交際上,兒子同樣顯示出他的“膽小”。他從不與人搶玩具,甚至還沒等別人搶,就“拱手相讓”。?
我開始擔心“膽小”的兒子將來會受欺負,甚至擔心他長大后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因為,他是那么懼怕危險和沖突。
后來,聽了某個兒童心理學專家的講座,接觸到投射和接納的理念,才看清了問題所在。
一方面,我如此在意兒子的“膽小”,源于我自己的投射。我天性擔小,而我又極為排斥和否定這點。所以,我才強烈希望兒子勇敢。
另一方面,兒子天性使然。寶爸和我都是極為溫和謹慎的人,兒子自然遺傳了這點。
再者,我的小心謹慎進一步感染了他。比如,我擔心他在馬路上亂跑,于是經常提醒他注意看車。后來,他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只走磚鋪的人行道,遠離柏油路。每一次過馬路,一定要抱著。
那次講座后,我試著接納并正確看待“膽小”這個特質?!澳懶 辈皇侨秉c,無所謂優(yōu)劣。再說,膽小源于恐懼,而恐懼是人的本能。只不過,膽小的孩子更敏感細膩,看到了更多的危險,也就有了更多的恐懼。
再回想“膽小”帶給我的好處,它讓我處事安穩(wěn)踏實,贏得朋友信任。在鄉(xiāng)村孩子野蠻生長、打架斗毆時,它讓我選擇安安穩(wěn)穩(wěn)讀書,也讓我一路規(guī)規(guī)矩矩從小縣城走到了首都的著名學府。?
正確看待“膽小”這一特質后,我自然接納了兒子的“膽小”,其實,我現在更愿意用“謹慎”一詞形容。因為,“膽小”一詞多被國人賦予貶義。
當我不再糾結和焦慮“膽小”這事時,不再強迫兒子去接受超負荷的“恐懼”時,他便按著自己的節(jié)奏去克服恐懼,勇敢去探索。
其實,謹慎的孩子未必不勇敢。兒子比很多同齡人都敢于嘗試,也喜歡挑戰(zhàn)自己。只不過,這個挑戰(zhàn)不是魯莽的,而是非常有譜。
他在一歲多時就喜歡玩公園的“太空漫步”健身器械(不鼓勵太小的孩子玩哈),以及那種很高的滑梯。他兩歲時就嘗試玩兒童繩索橋,只不過第一次會格外小心,接下來他會一遍遍練習,直到非常熟練。?
不到三歲的他,跟著一群四五歲的哥哥踢球玩。不過,不和人直接搶球,偶爾“撿漏”,抱起球就跑,看到哥哥們追,趕緊把球扔出去,以免被撞倒。謹慎又勇敢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每次他騎著踏板車出去,奶奶追不上。但是,騎一段他都停一下來等奶奶,尤其是到了過馬路的時候,一定會等著奶奶牽著他的小車才過。
現在,仍有人時不時會說,你家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真強,或者直接坦言,你家孩子真膽小。但我已經不再糾結,“膽小”怎么了,膽小的孩子行事謹慎,他會為自己規(guī)避掉很多風險!總比魯莽要強。而且,他的謹慎又也妨礙他去探索。
每個孩子都具有愛探索和好奇的天性,當父母應看到他的恐懼并接納他的膽怯,他就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克服恐懼,勇敢地去探索。相反,強迫他勇敢,只會打亂他的節(jié)奏,讓他愈加恐懼,并失去探索的勇氣。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摘要:蘇珊站起身,走到瑪麗的身邊和顏悅色地說:“瑪麗,每家都有各自的規(guī)矩,露易絲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規(guī)矩,而你到我們家里來玩,就要遵守我們家的規(guī)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經常來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兩塊,你明白嗎? ”
一天下午,我領著三豬到朋友蘇珊家玩,蘇珊的兒子和三豬是好朋友,她還有個六歲的女兒露易絲上一年級。那天,正好露易絲的同學瑪麗也在她家,四個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過了一會兒,瑪麗發(fā)現墻邊的架子上有個糖果罐子,里面裝滿了各色巧克力和糖果,就問蘇珊她可不可以吃。
蘇珊點頭說可以,但是她家的規(guī)定是每次每人只能拿兩塊。
不一會兒,露易絲走過來告狀:“媽媽,瑪麗沒有遵守規(guī)矩,她多拿了糖果。 ”蘇珊走過去問瑪麗:“露易絲說得對嗎?你拿的糖果超出了兩塊嗎? ”瑪麗點點頭說:“你們家的糖果很好吃,我想帶幾塊回去給妹妹嘗嘗。 ”
蘇珊和顏悅色地對瑪麗說: “我們家的規(guī)矩就是每次只能拿兩塊,你也只能給妹妹帶兩塊,如果她喜歡,下一次你領她一起過來吃?!?/p>
我和蘇珊繼續(xù)聊天,卻同時發(fā)現,瑪麗又偷偷打開了糖果罐,抓了幾塊糖裝進了兜里,這時其他三個孩子都在玩耍,誰也沒有注意到。
蘇珊站起身,走到瑪麗的身邊和顏悅色地說:“瑪麗,每家都有各自的規(guī)矩,露易絲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規(guī)矩,而你到我們家里來玩,就要遵守我們家的規(guī)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經常來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兩塊,你明白嗎? ”
瑪麗再一次把多拿的糖果掏了出來。
蘇珊坐回來對我說:“別人家的孩子來玩是否該管教真是個難題,我的根據就是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如果露易絲發(fā)現瑪麗在我們家可以不遵守規(guī)矩,那么她也就有樣學樣,也覺得規(guī)矩是可以隨便打破的。 ”
夜色越來越深,洗澡時間早已過了。爸爸梳好兩歲女兒的頭發(fā),用毛巾裹著她,領她到臥室。"不睡,不睡。"她抗議說,"要媽媽!""媽媽在工作,但她很快就回家",爸爸說,"時間讓你難熬,我們可以讀睡覺前的書。"爸爸盡力減輕女兒的想念,用讀書的方式使孩子安靜。找一本故事書,小女孩撿起>。"棒極了!"爸爸說,"讓我們讀一讀,看看貓頭鷹媽媽什么時候回家。"女兒指著她最喜歡的圖畫,"Little Bill"。小女孩專心致志地聽著,她期盼著貓頭鷹媽**圖畫。當貓頭鷹媽媽飛回巢時,爸爸和女兒一起哭著說"它回來了??!"這時媽媽下班進家門。爸爸說,"看!Mammies(媽媽們) do come back!"說讀寫能力始于嬰兒期
早期語言和識字始于人生的最初三年,且與一個孩子最早同書籍和故事打交道的經驗密切相關。上述幼兒不但與父親相互交流,而且她也學到了故事、語言和她周圍的世界。最新研究認為,學習說、讀和寫的技能始于嬰兒期。我們知道兒童在上學很久以前他們已獲得語言、閱讀和寫作有用的知識。
在過去人們認為兒童在最初幾年的經驗不怎么重要。正規(guī)教育強調當孩子達到入學年齡時教他們閱讀和寫作,而不是在學齡前。結論顯然被改寫了。
但專家并不提倡對很小很小的孩子教閱讀寫作。使幼兒和少兒達到成人識字模式(例如,對單詞的實際讀和寫)并非恰當。它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且有力地毀壞孩子,使孩子一開始就以失敗心理與閱讀和書打交道。
幼兒的早期識字行為
書處理行為。行為與一個孩子控制書或拿書相關,如翻書頁和咬書。
看和認。行為與孩子如何專注和與書中的圖畫互動相關,如盯住圖畫或對一幅有趣的畫發(fā)笑。
行為顯示幼兒認識和開始理解書中的圖畫,如指出家庭用品的圖片。
圖畫和故事的理解。行為顯示幼兒理解一本書中的圖畫和事件,如模仿在圖畫中看到的某個動作或說在一個故事中的事件。
閱讀故事行為。行為包括孩子與書積極互動和他們對書中印刷語言理解的興趣,如閱讀模仿圖畫書中的泡泡(框著人物的語言和對話)或沿著印刷字奔跑的手指。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嬰兒咬一本書,一個兩歲的幼兒拿書行為和一個五歲的孩子翻書之間的聯系和意義。用書開發(fā)和與書玩,唱兒歌和聽故事,認字和寫字的人生最初三年是入學后語言和識字的基礎。
關于陪伴,我們說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有時候卻沒有很好的效果,問題就在于父母陪伴孩子時是否“身在曹營心在漢”。今天熊媽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熊孩子的專欄作者嘉明媽媽。嘉明媽媽和她的中美混血嘉明寶貝生活在加州陽光下,崇尚快樂自由,順其自然,寓教于樂的美式輕松育兒理念。最讓熊媽佩服的是,這位媽媽時常會反思自己的育兒和生活,將自己的經驗或者教訓無私的與給位媽媽分享。
“智愛”就是爸爸媽媽以及其他人充滿智慧地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有質量的愛、科學的愛,與驕傲、任性、自私的溺愛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爸菒邸钡牧硪粋€解釋就是多陪陪孩子,而不是用金錢來彌補自己不能陪孩子的愧疚感。男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其實很低,只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的陪伴,也許每天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但只要是全心全意、不受任何干擾的陪伴就足矣。男孩子所需要的,是媽媽的精神之愛,而非物質之愛。
關于一心一意陪伴孩子這點,給媽媽的啟發(fā)是很深的,寫下上篇博文的時候,媽媽就許諾要來寫一篇關于專心陪伴孩子的博文,由此也就引出了今天博客的主題-陪孩子不等于身在而心不專。媽媽先來自我檢討一下,然后再說說現在如何做到一心一意地陪伴明明小朋友的,也算是對媽媽自己犯下錯誤的改正吧!
檢討一:媽媽是全職媽媽,認為每天24小時守著明明(除去晚上睡覺的時間),就算是陪伴在小朋友左右了,小朋友就應該體會到媽媽的愛,但其實不然,媽媽之前對明明小朋友的陪伴是毫無意義的陪伴,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媽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要么在電腦前,要么在廚房,再要么就是抱著手機,而明明小朋友都是東逛逛西兜兜地自己玩玩具。
檢討二:很多時候,明明小朋友也很是希望媽媽能夠專心地陪他玩一玩玩具,但鑒于小朋友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處于心中有話說不出的階段,所以想表達愿意或不滿,只能以哭鬧來解決。此時的媽媽就會覺得有些不耐煩,以此給明明小朋友扣上了“不聽話”、“太不乖”的帽子。孰不知,其中錯的人不是明明,而是媽媽自己。
檢討三:媽媽通過觀察發(fā)現到,如果其中的某一天,媽媽沒有什么太多的事情,真正做到專心地陪明明玩一玩,哪怕是只有10分鐘;或者認認真真地講幾個故事,那么明明小朋友隨后就會乖乖地自己玩、好好地大口吃飯。如果如檢討一或二中所說,媽媽沒有專心陪明明的話,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就會要么拒絕、要么推碗、要么要這要那地提一堆要求,媽媽由此又給明明冠上了一個“罪名”-以前乖乖吃飯的明明哪里去了?這孩子是越大越不乖了。但...此時不好好吃飯的明明,是以此來吸引媽媽對他更多的注意力呢!
檢討四:經常地,媽媽站在電腦前寫博客或回留言或做其它事情的時候,明明總是來推媽媽,想把媽媽從電腦桌前推開,媽媽剛開始的時候不明白,認為是明明小朋友的淘氣或不聽話,但現在算是明白了,明明小朋友是嫉妒媽媽花在電腦上的時間,希望媽媽能夠多陪陪自己呢!
其實,小朋友的愿意是多么得簡單、多么得容易實現??!半個月前媽媽就應該寫下今天的這篇博文,但一直遲遲沒有動手,緣由在于媽媽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改變,看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智愛”?是不是多陪陪小朋友,明明又會回到以前那個乖乖寶?兩周的試驗與觀察證明,媽媽的判斷是正確的,媽媽的決定是明智的。媽媽以下就來聊一聊為明明小朋友做了哪些改變吧!正如前面所說,算是對媽媽自己犯下錯誤的改正吧!
改正一:媽媽自從懷孕開始,就一直把電腦放在客廳(現在明明玩樂的專屬地盤)。在明明小朋友還沒出生的時候,媽媽圖的省事,因為載著“大西瓜”上下樓著實不方便和精疲力竭;而明明小朋友出生后呢,為的是“陪”明明方便(注意,媽媽這里的“陪”字用了引號),媽媽想的是自己可以一邊用電腦,并且一邊看著明明小朋友,明明小的時候還好,不需要媽媽太多的關注,媽媽寫博客或回郵件的效率和速度確實很高;但漸漸長大的明明小朋友,希望媽媽更多的陪伴與關注,因此,媽媽又請爸爸把電腦搬回了一樓的書房,這樣一來,媽媽只能在明明小朋友睡覺或爸爸在家的時候來上網、寫博客或回復大家的留言。
改正二:媽媽之前即使不在電腦前,也總是手機不離身,這樣隨時可以用手機上網看信息、回郵件、看新聞或微信、QQ的空間。其實想想,這樣手機不離身地“陪”明明,和媽媽站在電腦前,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還是一樣地心不專,而且遭小朋友的嫉妒。于是現在手機不再跟著媽媽走,會放兩個地方,一個是廚房,一個是以前的電腦桌,這樣如果有電話來,媽媽還是可以接到;但其它的聯絡就沒有那么著急(象微信或QQ信息),都等有機會了一起處理。
改正三:明明小朋友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他不喜歡媽媽用電腦或手機,但很喜歡和媽媽一起看書。沒有電腦和手機的干擾了,媽媽現在經常是坐在沙發(fā)上看自己的育兒書,而明明小朋友則在媽媽的腳邊,也抱一本書或幾本書自己翻著看,有時也會和媽媽一起坐在沙發(fā)上看。其實這也是不錯的一個互相陪伴的方法呢,不但培養(yǎng)了小朋友讀書的習慣,而且媽媽也有了自己讀書的時間和機會。
改正四:媽媽不記得是在哪本育兒書中讀到過,爸爸媽媽為了彌補不能陪孩子的愧疚感,會為孩子買很多玩具,但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們對這些玩具也是絲毫沒有興趣的;而且即使有興趣,他們也不會從自己的瞎玩中受到什么啟發(fā)或學到更多的知識,因此,即使玩具再多,還是需要爸爸媽媽一起陪孩子們玩。明明的玩具很多,媽媽現在沒事的時候,會和明明一起玩、一起開小汽車、一起踢球、一起搭積木、一起抱抱熊熊,由此媽媽也發(fā)現,明明是越來越會玩他的玩具,也玩得越來越專心。很多時候,明明還是自己玩,媽媽只需要坐在一邊看著,小朋友就會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會經常叫“媽媽看看”。
改正五:媽媽在陪明明的時候,也不是總舉著相機或手機在拍照了,一些特別的情、特別的景,媽媽還是會努力記錄下來,但一般的隨拍及雜片,就能省則省了吧!明明不喜歡媽媽用電腦或手機,同樣也不喜歡媽媽在陪伴他的時候,總舉著相機說“明明看看媽媽”、“明明看這里”之類的話。
媽媽發(fā)現,如果每天能夠專心地陪明明玩一玩,小朋友將是事事順心,媽媽說什么他就會做什么,而且吃飯睡覺都是個乖乖寶,說是個“天使寶寶”一點都不夸張。媽媽之前的時間,幾乎被電腦、手機或做飯占滿了,真的沒有太多的時候陪明明,而現在可謂是有大把的時間真正陪伴在小朋友左右,明明真的又變回了以前那個乖巧懂事、通情達理的乖寶寶??纯矗瑡寢屩恍枰鲂⌒〉囊稽c點改變,小朋友的愿意多么容易滿足??!
通過明明小朋友,媽媽總結出一個觀點:每個小朋友都渴望爸爸媽媽的關注和陪伴,他們的哭鬧,很多時候是為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因此,爸爸媽媽們,每天只需要您30分鐘或一個小時的專心陪伴,換來的將是一個乖巧快樂的好孩子,何樂而不為呢?
媽媽不記得是在哪本雜志或哪本育兒書或網上的一篇文章中讀到過,孩子三歲前,是否得到爸爸媽媽充分的關注與專心的陪伴,將會影響他們今后發(fā)展的很多方面-情商、學習、自立、工作、待人處事等等。因此媽媽決定在這關鍵的三年中,盡最大的可能和能力陪陪明明,話再說回來,除了這三年,今后的成長道路上,媽媽還能有這樣的機會陪著明明嗎?孩子一轉眼就會長大,所以媽媽一定要珍惜再珍惜?。?/p>
育兒觀念:縱容不等于愛
愛是一種習慣,無法預料,無法言語,但真的到了愛時,那就愛是一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付出。而母愛是我們每個人與生聚來的,也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也許整個世界都會變,惟獨不變的是你身邊無微不至關懷著你的那份母愛......現在的家庭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我們家長心目中的寶貝。樣樣事情都是家長包辦代替,不僅不讓孩子做家務,連自理勞動也由家長包辦。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長當成了拐棍,一步也離不開。孩子,就如一株期待長大的幼苗,而充當農夫的是教師和家長,我們要以科學為方法,耐心為心態(tài),感情為飼料去培育他們,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放縱任其發(fā)展。在我們班就有那么一個孩子,她的名字叫悠悠,家庭的因素、生活的環(huán)境、媽媽的“用心良苦”養(yǎng)成了孩子嬌縱的性格,但是她嬌縱的非?!疤厥狻薄咐唬簨寢?,她搶我的書事件描述:最近我們班引起了一陣迷宮熱潮,不管來園或離園孩子們總喜歡捧這一本迷宮書在研究。今天離園一如往常,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悠悠和樂樂,他們兩拿著一本迷宮書,正商量著該怎么走,悠悠說:“我要直線走”。樂樂說:“應該朝著箭頭符號走”……盡管兩個意見有分歧,但仍友好商量著,這時悠悠媽媽來了忙問:你們怎么了?誰知悠悠大叫了起來:“媽媽,她搶我書”。聽了悠悠的話嚇了我一跳,嚇壞我的不是她的言語,而是在我目睹了解所有經過的前提下,悠悠公開撒謊的行為。面對孩子“謊言”我站在旁邊,想看看媽媽的處理方法,然而媽媽只說了一句話:“媽媽又不是萬能,我也沒有辦法,你自己看著辦”只見悠悠迅速搶過了這本所謂她的書。我慶幸媽媽沒有幫助女兒“搶”回那本書,但卻為媽媽的無動于衷感到無奈。站在一旁的我反問了悠悠:真是這樣嗎?她低下了頭,后來我把事情經過告訴了悠悠媽媽,而她卻對我這個剛接任不久的新老師表現出了懷疑,甚至還有幾分鄙視和高傲……分析原因:悠悠在我園是有名人物,她能力強,表現力棒,經常參加舞蹈演出更讓她充滿了自信,但是她很特殊,有時乖巧的真是無可挑剔,可有時無理取鬧讓人不認識。說出的話并不像出自一個六歲兒童之嘴,而對于我這個剛接任不久的新老師,雖聞其名,但卻未曾深入了解,看著孩子表現及她媽媽的言語,我斷定她是一個聰明且有些“小心機”的小女孩,她是個被寵壞的小公主,而縱容她這么“大膽”行為的就是媽媽那無私的愛。所以,為了孩子,為了那份扭曲的母愛,我決定無論前面有多曲折,我也要將這棵幼苗茁壯成長。首先深入了解悠悠家庭背景,對孩子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孩子以前班主任介紹,知道悠悠和她媽媽一直租在外面,爸爸在上海上班,媽媽是個非常有主見性的,事事以女兒為重,所以她非常保護這個女兒,處處不讓女兒受委屈。久而久之,女兒對媽媽的行為耳濡目染,而媽媽那過分保護也變成了她的護身符。這是孩子嬌縱的重要原因。其次就是老師的不斷表揚,讓孩子養(yǎng)成了“為我最大”的性格。不可否認悠悠的聰明和能干,聽孩子以前的班主任介紹,只要老師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個舉動,孩子就能有效率有質量的“替”你完成。所以她成了老師心中的“寶”,同時也擁有了一些特殊的權利……教育經歷:既然了解了孩子嬌縱的重要原因就是她的媽媽,所以第一步就是從這位偉大的媽媽下手,取得家長的信任,所以我進行了深入家訪。第一次與悠悠媽媽交談中,我只談到了悠悠在幼兒園里的良好行為。比如:與幼兒的融洽相處,自理能力比較強,上課自我表現欲望強,語言發(fā)展水平較好等等。對于孩子本質問題我沒有提及,而悠悠媽媽也表示孩子在家比較乖,就是有時候愛撒嬌。雖然媽媽只發(fā)表了這些意見,但從她的言語及表情中我發(fā)現她已經對我有了初步的信任和靠攏意思。第二步:向孩子入手,這段時間我重點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時用照相機捕捉孩子的行為差異,并經常私下找她聊天,告訴她不管媽媽在不在,我們都要做個懂事講理的孩子。第三步:改變以前老師作風,吝嗇我的表揚和給她的“特權”,在平時生活或教學中,我會抓住時機,減少表揚,讓孩子知道老師的表揚非常珍貴。當孩子有時候表現非常好的時候,我不但表揚還會送上我“特殊”禮物。孩子轉變:就這樣兩個星期下來,孩子在園表現有所好轉,至少知道了起碼的規(guī)則意識,一次吃完午飯,孩子們都到圖書角去搶著迷宮書看,而悠悠急匆匆跑來告訴我:“老師,他們都在搶書看了?!闭f完立即轉身跑向圖書角,大聲說:“我已經告訴老師了,看你們怎么辦?”說完偷笑著,這讓我意識到悠悠雖然有改變,但是沒有達到本質上改變。案例二:媽媽,我要排第一事件描述:星期天,我們組織家長和孩子們假日活動——曉塘野餐。孩子們興奮不已,家長們也熱情高漲,很快我們到了目的地曉塘,孩子們在老師組織下排起了整齊隊伍,爸爸媽媽們也有序分配著工作。誰知這時傳來了悠悠哭聲:媽媽,我要排第一,我一定要排第一。這時,只看悠悠媽媽無奈的拍著孩子的頭說:你這個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盡給我添亂。但一邊還是拉著自己孩子拖到了最前面……只聽見旁邊家長說“孩子不能這么寵,會慣壞的”這時只見悠悠媽媽的臉唰的紅了。教育經歷:悠悠在媽媽面前這種行為在我意料之內,但媽媽那羞愧表現卻讓我知道這是我邁開第二步的有效時機,通過家訪來影響她。第二次我又和悠悠媽媽進行了一次深談。這一次我徹底的把自己拍的照片和悠悠在園表現告訴了悠悠媽媽,與她在媽媽面前的表現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告訴她這已不再是簡單的淘氣和撒嬌,而是形成了一種不好習慣,她不但影響了其他同伴的集體生活,更會成為其他大人面前“厲害孩子”,而這種厲害卻充滿了貶義。聽了我的話,悠悠媽媽充滿了沉思。她說:“我以為她只是想在我面前撒撒嬌,爸爸不在,我以為這很正?!薄N腋嬖V她正是因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時,你并沒有及時制止,而是在一旁以一種笑話看其撒嬌,這樣會導致孩子更大膽行為。通過談話,悠悠媽媽開始意識到了孩子問題,我也進一步商討了改變悠悠不良習慣的方法,并推介了一些好書。悠悠媽媽表示會積極配合,漸漸隨著時間推移,不但發(fā)現了孩子的變化更發(fā)現了媽媽的變化。孩子的轉變:離園時,孩子們都在玩飛盤,可飛盤花形不一樣,唯獨粉色帶點愛心飛盤最搶手,最后幾個孩子正在玩耍。從悠悠的眼中我發(fā)現她非常喜歡也很想玩,只見這時悠悠媽媽來了,悠悠跑過去說:媽媽我要那個粉色愛心飛盤。只見悠悠媽媽蹲下來說:“媽媽覺得悠悠的飛盤也很漂亮啊!如果悠悠真的喜歡我們下次玩的時候和老師商量一下,給你玩一會兒好嗎?這樣拿別人的東西,小朋友就沒有玩了,對嗎?”只見悠悠低下了頭說了聲:“媽媽,我錯了……”簡單的一句話比什么都珍貴,我與悠悠媽媽兩眼相視,欣慰地笑了。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不管對于誰的孩子,愛是我們對待孩子的主要方式,但愛要得體,愛要注意方法。決不應該把這份愛,僅僅膚淺地放在臉上,甚至讓它變成縱容孩子的“幫兇”。我們要將那份“寵愛”深深的埋在我們心底,用關懷和嚴格去詮釋它的真諦。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孩子“膽小”不等于不勇敢》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孩子不合群怎么辦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育兒觀念:鼓勵不等于溺愛 那天離園時間還有十幾分鐘,我看時間還早,就每人發(fā)一張紙學習折扇子,折的快的得到一顆五角星,這時家長也陸陸續(xù)續(xù)的來了,XX的媽媽看我正在發(fā)五角星就說:“老師,鼓勵一下我們的孩子...
摘要:蘇珊站起身,走到瑪麗的身邊和顏悅色地說:“瑪麗,每家都有各自的規(guī)矩,露易絲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規(guī)矩,而你到我們家里來玩,就要遵守我們家的規(guī)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經常來玩,每一次都可以吃...
教育隨筆:聽話不等于乖孩子 在大多數成人眼里,那些說話溫文爾雅,性格文靜老實,做事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是“很聽話”、“很懂事”、“很順眼”、“很討人喜歡”的乖孩子。殊不知這一“乖”字,壓抑住了孩子活潑好動的...
夜色越來越深,洗澡時間早已過了。爸爸梳好兩歲女兒的頭發(fā),用毛巾裹著她,領她到臥室。"不睡,不睡。"她抗議說,"要媽媽!""媽媽在工作,但她很快就回家",爸爸說,"時間讓你難熬,我們可以讀睡覺前的書。"...
關于陪伴,我們說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有時候卻沒有很好的效果,問題就在于父母陪伴孩子時是否“身在曹營心在漢”。今天熊媽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熊孩子的專欄作者嘉明媽媽。嘉明媽媽和她的中美混血嘉明寶貝生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