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家庭有家庭的好處,學校有學校的妙處,兩者結合,可以讓教育更有意義!教師在一定情況下要進行家訪,了解情況,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家長與教師的責任與使命!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讓孩子學會健康的憤怒”,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讓孩子學會健康的憤怒
憤怒總是令我們感到不舒服,不管是看到別人發(fā)火還是自己感覺氣憤都會不舒服。而看到自己孩子生氣則更加令我們難以忍受。為了緩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父母通常要求孩子“別哭”或者說“沒什么好哭的”之類的話。正是這些時候,孩子心中開始種下了不良的宣泄憤怒的種子。
這些要求孩子“別哭”的家長是在傳授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他們父母又可能是受到自己父母同樣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還可往上追溯。事實上讓你的孩子“別哭”本身是對孩子的一種冷暴力,孩子可能以后仍然需要人幫助解決抑郁、成癮以及其他心理問題。但是當我們讓孩子和我們自己都學會良性的發(fā)怒方式,就能阻斷這種惡性循環(huán)。
要了解強行壓制情緒為什么不健康,你可以可以把情緒想象成是身體上的傷口。當你切到自己的手指,你的身體會立即反應,收縮血管,釋放白細胞。為了讓受傷的手指復原,你得讓身體的自然機制進行工作。與身體一樣,心理也知道如何治愈情緒創(chuàng)傷。要讓心靈痊愈,你也需要讓自己經(jīng)歷一段修復過程。如果你不經(jīng)歷這一過程,當生活中又發(fā)生了類似的事情,這些舊情緒又會重新出現(xiàn),帶來痛苦。如果你不學會怎么檢查自己的情緒,讀取其中的信息然后再發(fā)泄掉,這些情緒就會像永不閉合的傷口一樣永遠存在。
當我們發(fā)覺自己的憤怒太強烈,無法自我修復并發(fā)泄出來時,那時我們也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模板。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見過他/她的父母表達憤怒,那父母實際上就在教育孩子也決不能表達憤怒?;蛘?,如果有家長總是以大聲、有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又或是父母之間存在暴力行為,那么他們的孩子往往會覺得發(fā)怒十分可怕。
要讓孩子形成良性的憤怒情緒,你自己應該率先實踐。在生氣時嘗試正念法讓自己覺得更舒服。對憤怒的抗拒往往只會加劇我們的怒氣。一旦你能更好地體驗憤怒并且以健康的方式發(fā)泄出來——沒有消極抵抗或者大發(fā)雷霆——那么你就為你的孩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解決憤怒的榜樣。
有些孩子處理憤怒情緒時會創(chuàng)造一個“虛假自我”: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長大后,你還用這種方式應對憤怒的話,結果將會是毀滅性的。因為在虛假自我中,你會把自己真正的情緒剝離開來。當你永遠無法坦率地表達憤怒情緒時,隱藏在心中的“真你”就不得不處理那些被壓抑的情緒。那些建立了虛假自我的人往往表現(xiàn)出消極抵抗的狀態(tài),并且顯得比較膚淺,因為他們將所有能拓寬深度和塑造品格的情緒都隱藏起來了。
阻止孩子表達憤怒也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羞恥感。當你覺得自己做了錯事,你會感到內疚,而當你相信自己有錯時,你會感到羞恥。孩子還不能把個人情緒與自我形象分割開來,因此當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卻被告知這“沒什么好哭的”,他們會認定自己是壞孩子。
那么我們怎么能防止孩子建立虛假自我或是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呢?我們應該在撫養(yǎng)過程中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大膽表達情緒的環(huán)境。當你自己能適應自己的憤怒情緒時,你就能教育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憤怒是一種有益的情緒。當你的孩子表達憤怒時,幫助他們檢查憤怒的原因。為什么他們對此感到憤怒?該原因是怎么讓他們生氣的?然后,你再告訴他們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它們的產(chǎn)生總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控制情緒的表達。yjS21.cOm
父母讓孩子壓制憤怒情緒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長大成人后因為這些被壓抑的情緒而爆發(fā)。害怕自己憤怒的人永遠也學不會傾聽憤怒所要傳遞的信息。與其告訴我們的孩子憤怒是不對的,“幸福的家庭”從不會發(fā)火,或者怒火最終將導致暴力與恐懼,不如教育我們的孩子憤怒沒有錯。憤怒是自然的,是普通的,并且我們能以健康的方式體驗它、表現(xiàn)它。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生活中,免不了發(fā)生孩子脾氣暴躁、反抗家長的事情。假如孩子已經(jīng)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應先保持冷靜,這樣做有助于幫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緒。
溫柔地講話。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用克制平靜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你的話語越是簡單,語氣越是平和,對孩子傳遞的信息就越是清晰,對孩子的安撫作用就越是強大,這也是暗示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同化的好辦法。
給孩子提供限定的選擇。如果孩子面臨太多選擇,也會變得急躁。例如不要對孩子說“你午飯想吃什么?”而是對孩子說“你想吃餃子還是面條?”
給孩子一些親密的身體接觸。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摟一摟他的肩膀,拍他的背。
讓“激戰(zhàn)”變成可笑的事,小家伙暴跳如雷的時候,為什么不和他一起跳呢?或者用錄音機把他的哭鬧錄下來,放給他聽。一旦小孩子覺得這事兒有點可笑,他就會學會控制自己。
從10倒數(shù)到1,這是一種能讓孩子迅速平靜下來的好方法,簡單、有效。要慢慢數(shù),期間無論如何不要提高聲音。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發(fā)脾氣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要輕易妥協(xié)。不然孩子就會反復用這一招,他的反抗,就從無意識變成有意識。另外,威脅并不是一個安慰和控制孩子情緒的好方法,只會加劇親子間的碓立。
不難見到小孩子發(fā)脾氣,你可能會猜想他們發(fā)脾氣的原因種種,其實,兩歲的孩子會發(fā)脾氣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詞匯或所需的工具來充分、恰當?shù)乇磉_自己內心的憤怒或沮喪。出于這個原因,您的孩子就非常需要在表達憤怒這方面給予幫助。
因此,解決孩子亂發(fā)脾氣,恰當表達自己的憤怒的最關鍵原則,就如下所說:
可以忽略孩子的行為,但不能忽略您的孩子。
究竟您的孩子是想通過發(fā)脾氣給您傳達什么意思呢?是生氣?還是失望?詢問您的孩子,究竟發(fā)生什么事情了,同時鼓勵孩子,要冷靜下來,您才能夠給他提供幫助。讓您的孩子懂得,如果他遇到了什么事情讓他十分沮喪,那么除非他讓您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您才能幫得上忙。如果他還是依舊發(fā)著脾氣,那么您是無法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的,那就更談不上幫忙了。
不要忽略孩子對憤怒的表達方式。事實上,如果孩子憤怒的表達方式是正確的,那么請鼓勵他以后就這么處理。抑制住胸頭的怒火,只會導致最后更糟糕的爆發(fā)出來。所以,不要鼓勵您的孩子抑制住自己內心的憤怒。相反的,引導您的孩子通過非破壞性的或是非傷害性的方式,恰當?shù)谋磉_出自己內心的憤怒。允許并鼓勵您的孩子通過以下這些方式來表達他的憤怒和沮喪:
1)通過口頭上的語言來表達
2)通過捶打枕頭或是床墊
3)在切肉板上捶打粘土
4)通過用力的打鼓
5)可以到外面廣闊的空間了透透氣,跑跑步
6)將內心的憤怒,通過大聲的、簡短的語氣詞喊出來。也可以放上喜愛的音樂,大聲地跟著唱或是盡情的跳舞。
7)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憤怒的藝術作品
您所教給孩子的,有關如何恰當?shù)谋磉_自己內心的憤怒和沮喪,很可能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效果并不明顯,可能要等到孩子有四歲那么大了,才能看出您所教的成果。幼兒(或是學齡前的孩子),毫無疑問的,有時還是會突然間像火山爆發(fā)似的,發(fā)泄出自己內心的憤怒和沮喪,會生氣的大發(fā)脾氣。然而,要想您的孩子及時的學會這些正確的表達方式,而且學會如何正確的處理這種情緒,這不僅是孩子需要學習的課程,對于大人,也是需要不時的加以學習的。
讓孩子學會“感恩”
一天我?guī)е⒆拥缴虉鼋o他買運動鞋。買完鞋以后,還帶他去了他最喜歡的快餐店給他買了可口的午飯,然后又給他換了一堆硬幣讓他打游戲機。我希望他過得愉快,但是他對我所給予他的每一件東西都沒有說一句感謝的話,我也沒有想過應該要求孩子這樣做。
我突然意識到,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對其他人說聲“謝謝”,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鼓勵孩子對父母表示謝意也是同樣的重要。大多數(shù)父母的觀點是,他們認為自己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們的責任。這種觀點和態(tài)度將使孩子們知道父母的給予是理所當然的,沒有意識到他們也同樣需要向父母表達謝意,充滿感恩。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全然付出的愛。子女對父母充滿感恩的心是孩子感受到愛意時很自然的一種回饋。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情感交流的融洽,會逐漸影響到他與幼兒園的孩子們,與其他的成年人之間的社會性交往方式,他會更加采用積極和感恩的心態(tài)面對他人和遇到的事情。因此,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會大大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個性培養(yǎng)。
孩子感恩心態(tài)的形成首先從形成感恩的意識出發(fā)。爸爸媽媽為了孩子做了某些事情時,首先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心意,那就是“如果能聽到你說‘謝謝’我會非常高興”。此外,讓孩子學會感恩,還要充分注重環(huán)境的影響。在一個充滿感恩家庭成長的孩子,自然也會更有可能形成感恩的心態(tài)。因此,在家中父母之間也可以相互配合,當媽媽給孩子準備好了他最愛吃的飯菜時,爸爸就可以對孩子說:“媽媽做了這么多好吃的飯菜是不是很辛苦?你和我都應該謝謝媽媽。”這時候最為重要的是媽媽的反應。因為當孩子看到他的感謝每次都能使媽媽開心地笑了,慢慢地他就會從這些生活小事中懂得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會更加開心!
傾聽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xiàn)。傾聽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大到聽報告、欣賞音樂等,小到一句話及每個字的聽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需傾聽。傾聽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孩子知識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孩子該怎樣培養(yǎng)傾聽能力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供……
傾聽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xiàn)。
傾聽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大到聽報告、欣賞音樂等,小到一句話及每個字的聽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需傾聽。傾聽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孩子知識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孩子該怎樣培養(yǎng)傾聽能力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供家長朋友參考。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fā)展孩子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條件。由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達能力增強了許多,可是有些習慣卻不好,如大人說話時常插嘴,不能認真仔細地聽等等。要發(fā)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必須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傾聽禮貌和習慣,這是提高孩子聽懂語言的重要保證。應讓孩子懂得在聽故事、聽別人講話時,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著或站著,眼睛看著說話的人,并且不隨便插嘴,安靜地聽他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傾聽禮貌。
利用“按指令行事”法發(fā)展孩子傾聽能力”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來發(fā)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一些任務,讓孩子完成,以鍛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結合培養(yǎng)注意力,讓孩子根據(jù)某種音樂或節(jié)奏等,一邊看著大人的手勢,來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的行為等。
利用聽辯錯誤法來發(fā)展幼兒的傾聽能力
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聽說一件事時,只聽到其中的一點兒就聽不下去了,這就說明傾聽的質量不高,聽得不仔細,不專心和不認真。因此,應有目的地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斷語言的對錯,吸引孩子注意傾聽,并加以改正。如,“玉米棒結在地下,葡萄結在樹上”等讓孩子傾聽后,挑出毛病并糾正。
利用傳話法發(fā)展孩子傾聽能力
說可以印證孩子是否仔細傾聽,只有讓孩子把聽到的內容說出來,我們才知道孩子的傾聽能力是否得到發(fā)展??梢宰尯⒆勇犚欢卧捇蛞粋€故事,要求孩子認真、仔細聽完后回答問題。如:小螞蟻想去哪里?汽車上坐著誰等等。
利用傳話法發(fā)展孩子傾聽能力
傳話法可訓練孩子記憶力和傾聽力,如讓爸爸每天告訴孩子一句話,再請孩子告訴媽媽,這樣就逐漸培養(yǎng)了孩子仔細傾聽的能力。
你的孩子好表現(xiàn)嗎?你會遏制孩子的表現(xiàn)欲望嗎?看看美國人是怎樣鼓勵孩子自我表現(xiàn)的吧!
在美國的幼兒園,每逢周一會有一個“圓圈時間”,孩子們在地毯上圍坐一圈,將自己心愛的東西向小朋友們展示,進行幾分鐘的即興表演。(想了解各國幼教:海外幼兒園教育大觀)
游戲剛開始,5歲的可尼搶著把手中的玩具亮了出來:“瞧,這是火箭!”他按了一下開關,火箭便發(fā)出聲音,紅光一閃一閃的,孩子們大叫:“嘩,真酷!”可尼得意地說:“昨天爸爸帶我去公園,我乖,爸爸就給我買了它?!?/p>
接著出場的是剛從夏威夷度假回來的羅拉,她腰間系著一片片綠色的“樹葉“,款步走到大家面前,驕傲地說:“看看,這是夏威夷裙子!”接著邊跳“草裙舞”邊說:“夏威夷的人跳的就是這種舞。”
3歲的卡侖猶猶豫豫地站起來,慢慢走到老師面前,有點不知所措??吹剿稚鲜裁匆矝]拿,老師輕輕地摟住他,同時“搜索”著可以“展示”的東西?!芭?,新運動鞋!“老師對大家說:“看看,卡侖今天穿的新鞋子真漂亮!“同時啟發(fā)卡侖:“告訴小朋友,鞋子是什么顏色?“卡侖小聲地說:“白色。”老師鼓勵道:“跳一跳,看看鞋有沒有響聲?“卡侖不再緊張,跳一下,又跳一下……臉上越來越興奮。老師帶頭鼓掌:“謝謝卡侖,讓我們分享了你的新鞋子?!?/p>
沒錯,“圓圈時間”就是這么一個“出風頭”的舞臺。美國人就是要孩子建立這樣的觀念:誰有一點小小的“成就”,誰就會引人注目,成為“中心”,獲得大家的欣賞,榮譽感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且,在“圓圈時間”,孩子們機會均等,誰都有可能在那么幾分鐘里成為公眾注意的焦點,讓每一個人面對大家來自由發(fā)揮本領、表現(xiàn)自己,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自信心,同時還能讓他們學會欣賞他人。
不要小看了這樣的游戲,這對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益處可大得很呢。
著名的延遲滿足試驗棉花糖實驗的設計者米歇爾點出了讓孩子等待的奧秘——“有等待的意志力并不是說堅忍克己。它是一種讓等待變得不那么沮喪的技巧。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而最直接最簡單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
剛出鍋的米飯還冒著熱氣,小七一邊大叫,我一邊一邊手忙腳亂地洗碗盛飯,坐在BB凳里的小七叫聲一聲比一聲高,伸手就來抓我的袖子,我著急得恨不得生出十雙手長個風扇嘴來給她吹涼米飯,奶奶也忙不迭地過來和她說話,想轉移注意力,但小七根本就不理,叫聲一聲高過一聲,好像我們多虐待她,好像多等一秒鐘天就要塌下來一樣……
寶寶對時間的感覺和成人不一樣,我們覺得等一下也許就半分鐘一分鐘,可是他們會覺得像半個小時那么長,如果非要打個比方,那就必須是搶廁所。呆在廁所里的人覺得“我就用了一小會兒”,但廁所外的人卻覺得自己夾著腿熬過了一個世紀。
面對這樣的時間差,我們能怎么做?
加快速度?可我已經(jīng)把軍訓疊被單上班趕公交的速度都拿出來了,我還能榨出零點幾秒時間來呢?
那就只能指望孩子做出調整了。
有可能嗎?看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72年,社會心理學家華特·米謝爾給斯坦福大學附近653名3-5歲的小孩做了一個跟蹤研究。實驗人員在一個單獨的房間里,給了小孩子一個棉花糖,并且告訴他如果等15分鐘再吃,實驗人員回來后就會給他加倍的棉花糖。
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在15分鐘內堅持不吃棉花糖,另外一部分孩子在實驗人員一離開就忍不住吃掉了糖,大部分孩子都只能等30秒。十多年后,米謝爾發(fā)現(xiàn),等待時間越長的小孩長大后在處理挫折、專注、表達、邏輯和計劃等方面的能力越高。而且小孩以后的SAT(美國大學入學測驗)分數(shù)也越高。
棉花糖代表的是孩子經(jīng)受不住的各種誘惑,雖然有些孩子在實驗員轉身的瞬間就吃掉了棉花糖,但還有一部分孩子能經(jīng)受住誘惑而選擇等待,其中的奧秘在哪?
“有等待的意志力并不是說堅忍克己。它是一種讓等待變得不那么沮喪的技巧。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而最直接最簡單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p>
正當我為每天上戰(zhàn)場一樣的緊張而發(fā)愁的時候,《法國媽媽育兒經(jīng)》給了我希望(這是一本美國媽媽體驗法式育兒后的感受,推薦其中關于如何讓孩子延遲滿足、如何與孩子劃清界限的部分)。
作者有幸采訪了棉花糖實驗的設計者米謝爾,米謝爾告訴她“不會等待的孩子專注于棉花糖,而會等待的孩子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自己哼歌,或者抓抓耳朵,玩手指頭等?!?/p>
是啊,奧秘一點破,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天把小七放進BB凳后,我立刻扔給她一塊小毛巾:“寶寶,媽媽弄飯的時候你先擦擦你的小桌子。”1歲3個月的小七馬上拿著毛巾開始擦啊擦啊,但幾秒之后又開始叫,我停下吹飯,隨便指了個角落:“這里還要擦擦”,小七又一聽馬上低頭又開始仔細擦……
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她已經(jīng)適應了找個活干而不亂叫。等到1歲8個月左右餐前的毛巾就變成了讓她念兒歌,到2歲時每次吃飯,只要需要等待,她都會坐在那搖頭晃腦地背“小白兔,白又白”,說到“兩只耳朵豎起來”時還用手指在腦袋上比劃一下……
這個方法還有各種版本:打疫苗時我在交費,她看不到收費窗口里的人,讓她念一首兒歌,等她念完了我這邊也辦得差不多,然后把她抱到窗口看看滿足好奇心;在沙坑玩把沙子放在模具(烤箱)里烤制時,小七屁股往地上一坐,自己就在那念兒歌,一首兒歌念完,打開“烤箱”一看,“不行,還沒熟”,于是蓋上蓋子又繼續(xù)念。
等待,也變成了一個很好玩的游戲。
“家長不需要刻意地教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只要父母給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孩子就能自學成才。米謝爾認為“在育兒的過程中,常被低估的是認知能力。人們不知道如果給孩子機會的話,孩子的認知能力會有多么超凡?!?/p>
就在這幾天給小七抹濕疹藥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種“超凡”——醫(yī)生開了三種藥膏,第一種藥膏先噴,干了之后抹第二種。而第二種我得先擠在掌心,揉成白色油狀物體之后再往臉上抹,就這一揉,就需要半分鐘到一分鐘。小七沒有那樣的耐心在我的懷里躺著,各種掙扎。我以為她會不聽話亂跑,于是想壓制住她,沒想到她一個打挺起來之后對我說:“媽媽,我先跑一圈再回來?!庇袝r候她從我這跑到窗臺又跑回來藥膏還沒揉好,還沒等我說話她又繼續(xù)說“媽媽,我跑兩圈再回來。”就這樣,她既不克制自己,又很有意思地度過了這段無聊的等待時間。
很多育兒理念看似高大上,離我們的生活十萬八千里,只要我們破譯了其中的關鍵詞,育兒的路上我們就會順利很多。
13年對我們家來說是動蕩的,一年搬了兩三次家,所以接觸的人也不一樣。因為住在一樓,所以來往的人很多,旁邊很多的小朋友也會到家里來玩,小孩的交際能力真強,很多我們都不認識的人她都認識了,然后都一起玩。而且很多小孩都是沒有人管的,父母做生意或者上班忙,直接就把孩子放家里自立或者吃飯的時候就叫上。平時手上也會給些錢。然后孩子們都自己去商店買東西。所以看見別的小朋友手上有錢,xx也經(jīng)常說:媽媽,你給我點錢吧。我想買xxxx,我一直都覺得孩子這么大了,也是應該要接觸錢了,要不等到自己想放手的時候,她連錢怎么用也不知道,現(xiàn)在少給一點慢慢的教反而還好點。于是每天也會給個一兩塊錢給她,然后她會跟著旁邊的小朋友一起去買東西。
剛開始的時候,她會自己跑過來跟我說:媽媽,你看我買了xxxx,是多少錢的東西,她連角和元都分不清楚,五毛錢總是說五塊錢,一塊錢還是一塊錢,不過都有小朋友帶著,回來后跟她一起玩的哥哥會告訴我多少錢一樣,然后找了多少錢。我想,這樣起碼讓孩子把圓角分能分清楚了。不過慢慢的去的次數(shù)多了,看見好玩的東西多了,xx每天都要花四五塊錢去買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可能她覺得好玩,但是買回來一小會就不能玩了。而且,經(jīng)常去買了,家里亂七八糟的東西多了,看著也不懂得珍惜了,于是就會說:這個不好玩,這個已經(jīng)有點爛了,這個不喜歡,于是都給扔了。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覺得她這種行為已經(jīng)造成浪費了,而且現(xiàn)在還那么小,她的錢全部都用來買一下海綿寶寶啊,色素糖果,口哨一類的,這樣可能會讓她大手大腳的習慣以外對身體也不好。于是決定跟她約法三章。我跟xx說:我現(xiàn)在可以給你錢,但是每天只能給你一塊錢,你想要什么東西你可以自己買,而且,你花了這一塊錢,不可以再跟我說想要買這個或者那個,除了平時媽媽自己要買的水果干果,還有衣服之類的東西,其它的東西你都得自己買。她問我:“那我想買QQ糖可以嗎?”我說可以,“那我還想買星球杯呢?”“也可以,只要是用你自己的錢就可以,媽媽是不會出一分錢的”“那如果我買了星球杯還想吃奶片呢?”“那你就等明天或者后天了,反正你如果自己手上有錢就可以買,沒錢你就不能買”剛開始的時候不懂,覺得每天有錢就好。可是后來發(fā)現(xiàn)一塊錢實在是買不了什么,用完了就沒有了,于是又跟我要,我當然不同意了。堅持了幾天下來,她也知道我不可能給她錢了,于是也不跟我要了。但是家里如果爸爸有零散的硬幣或者一元的紙幣都會讓爸爸給她?;郯钟袝r候也同意,有時候不同意,反正xx是只要能給她的都要。
有一天,xx看見了一個米奇的大娃娃,非常喜歡,嚷著讓我給她買,我說:媽媽沒有錢,而且媽媽的錢都是用來做生活費的,你如果想買的話,你就把錢自己存起來,這樣每天一塊,兩天就兩塊,很多天以后你就有很多錢了,到時候你想買的話你就可以自己買了。孩子總是記不住,但是說多了,她就知道了,也不再看見什么東西就要買了。而且每次都會說,媽媽我好喜歡XXXX呢,是不是等我把錢自己攢夠了就可以自己買了啊?我說對啊,到時候你可以自己買。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一時喜歡,并不是什么東西都要買回來,但是如果經(jīng)常買習慣了,她就會覺得什么東西都要。自從現(xiàn)在給了孩子這個觀念后,xx很少說要買這個那個了,當然,我們也會看她平時的表現(xiàn)而給她適當?shù)莫剟睿紶栆矔M足一下她或者趁著節(jié)假日送她一些她喜歡的小零食。讓孩子學會自己理財,以后她才會自己做的更好。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讓孩子學會健康的憤怒》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生活中,免不了發(fā)生孩子脾氣暴躁、反抗家長的事情。假如孩子已經(jīng)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應先保持冷靜,這樣做有助于幫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緒。 溫柔地講話。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用克制平靜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