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師。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教師與家長在教育中,應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新的起點,新的方向,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斷成長!那么,家園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做父母的十大禁忌”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我們原有的閑適的生活將被打亂,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讓我們如履薄冰、惴惴不安,惟恐因自己的不慎導致孩子的缺陷,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大事。
然而,因為沒有做父母的經驗,往往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手忙腳亂,認為自己已經盡心盡力了,可收效甚微,所以蔡笑晚先生認為要做合格的父母就應該擁有“父母上崗證”,要先培訓再上崗,只有這樣你才有資格成為稱職的父親和母親。當然,這是理想化的教育,但作為父母親,我覺得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知道他(或她)的想法,明白他(或她)的需要,千萬不能自以為是,以我為尊。
一、不要空口威脅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你的玩具再不收的話,我要扔到外面去了?!苯Y果呢,孩子依然磨磨蹭蹭,媽媽最終也沒有把玩具扔下去。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這只是媽媽威脅的話,兌現(xiàn)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不按照媽媽的要求做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比較挑食,很多家長都是追著孩子跑,有時候實在氣不過,就會發(fā)狠說:“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我就倒掉了,不過,呆會你想吃就沒有了,什么也不給你吃了?!焙⒆有ξ牟划斠换厥???墒牵^了一會兒,孩子就嚷嚷著肚子餓,家長早忘了前面的威脅,或者說看不了孩子的苦苦哀求,各種能填飽肚子的零食馬上塞進了孩子的嘴里,讓孩子知道了不吃飯也沒關系,反正可以吃別的東西填飽肚子。從此以后,吃飯也就成了一個問題。
孩子一些壞習慣的積淀,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一點一滴為孩子所累積起來的。因為我們輕易地威脅了孩子,又不能真正實現(xiàn)這個后果,讓聰明的孩子識破了你的意圖,輕松地瓦解了你的威脅,同時使孩子對你喪失了該有的權威和可信度,反而讓孩子對你的威脅多了一層免疫力,知道你只是說說而已。因此,當我們不能兌現(xiàn)后果時,絕對不要隨口去威脅孩子,不然會適得其反。
二、克制罵人的沖動
即使你是在盛怒中,罵人也是屬于絕對禁忌的范圍。在我和孩子們的交往中,常常會聽到一些粗俗的話語,究其原因是家里的爸爸媽媽平時就是這樣罵我的。家庭的早期教育決定了一切,有人指出: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家庭的影響對孩子來說是舉足輕重的,所以不管孩子犯下怎樣的“滔天大罪”,做父母的不能粗言粗語,要知道罵人對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會造成永久的破壞。
三、父母口徑必須一致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的口徑必須保持高度的一致。比如說,媽媽告訴孩子該準備上床睡覺了,可爸爸卻說:“還早呢,讓他看完這個節(jié)目再睡吧?!边@看起來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可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他(或她)會認為媽媽說了不算,爸爸讓我看完再睡,那我就可以看完這個節(jié)目。長此以往,漸漸地,媽媽的權威受到了蔑視,當意見發(fā)生分歧時,孩子就會征詢另一方的意見,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教育孩子中,父母的意見應該具有同一性,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輕易地否決另一方的意見,從而降低了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威性。
四、不要對孩子記仇
孩子總有犯錯的時候,不管孩子有多優(yōu)秀、多乖巧,他(或她)畢竟是孩子,難免會做出一些令人不能容忍的事來,負責任的父母會用紀律去約束孩子,然后讓事情永遠成為過去。但我們也會遇到這樣一些父母,當他們在訓斥孩子的時候,往往會牽扯出以前的事,甚至是一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對剛上幼兒園的寶寶而言
“撕心裂肺”四個字
似乎已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心痛”
而家長大多也對第一次“放手”很不舍
許多年輕的爸媽在第一次送完孩子后
都會偷偷抹眼淚
雖然大多數(shù)小朋友
剛進入校園的表情都是快樂的
可只要家長松手不見人影
表情立馬切換到痛哭流涕狀
他們不是“影后”、“影帝”
他們只是在用淚水為自己獨立的人生
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時候就要靠老師溫柔地引導
讓寶貝們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
一般來說
老師都會通過擁抱、鼓勵
以及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來安撫第一天入學的小朋友
這樣能夠促使他們盡快適應校園生活
其實,想要孩子順利的入園
不僅需要老師的悉心呵護
更需要家長們的極力配合
那么哪些事家長不該做呢?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一下
“新生入園家長10忌”
一忌:今天送不了就明天送
面對孩子哭鬧
家長難免起惻隱之心
“也許他明天就愿意來吧”
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
許多家長選擇妥協(xié)
但這會讓孩子學會利用哭鬧
反而更難送進幼兒園了
二忌:去兩天,歇一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在園不適應
需要在家休息調理調理
所以送上幾天便回家休息一天
但這樣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斷斷續(xù)續(xù)
不利于早日融入幼兒園
三忌:陪著孩子一起哭
有的家長看著孩子哭泣很心疼
干脆蹲下來和孩子一起哭
但這樣會讓孩子誤以為家長不要他了
會認為上幼兒園對爸爸媽媽來說也很痛苦
會進一步加深對幼兒園的抗拒
四忌:騙孩子一會兒就回來
為了讓孩子不要纏著自己
有的家長會騙孩子自己只是離開一會
想著自己不在孩子就無人可鬧了
這種方法可能暫時有效
但孩子等待過程中會喪失安全感
五忌:嚇唬孩子不來接
有的家長選擇嚇唬孩子
“別哭了,再哭我就不來接你了”
家長的本意是讓孩子停止哭泣
但孩子的理解會是“爸爸媽媽不來接我了”
這讓孩子產生恐懼感
對幼兒園感到進一步的恐懼
六忌:陪著孩子進幼兒園
有的家長認為多陪孩子一會兒
就能讓他們成功適應幼兒園
其實,這樣只會拉長孩子的適應時間
孩子知道家長終究要離開
分離焦慮感也不會因此減退
七忌:早上喂孩子吃太多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愿意去幼兒園
準備了非常豐盛的早餐喂給孩子
這樣不僅剝奪了孩子鍛煉自理能力的機會
吃的太飽也會影響他在幼兒園里的活動
還可能在哭鬧時引起嘔吐
八忌:放學路上負面詢問
放學路上,家長喜歡問孩子問題
很多問題還是負面的
這是一種負面的暗示
會讓孩子聯(lián)想到不好的事
讓他們產生對幼兒園的抗拒情緒
九忌:在家猛補營養(yǎng)
剛入學的那幾天孩子吃得少
不少家長選擇在家補營養(yǎng)
但大魚大肉容易擾亂孩子腸胃的正常運作
剛入學適宜多吃蔬菜和清淡的食物
十忌:周末作息不規(guī)律
上了一周幼兒園了
一到周末孩子就亂了作息規(guī)律
一覺就睡到早上10點
等新的一周,又不適應幼兒園了
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才是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的關鍵
雖然經歷和父母的離愁別緒,寶貝會哭得“肝腸寸斷”,但大多寶貝在老師細心的引導下能夠很快融入集體生活,從此開始接觸外面世界的第一步。離開父母的呵護,外面的世界仍有很多精彩在等著他們,所以請家長們放心地將寶貝送入幼兒園,我們一起加油!
成功父母的十大秘訣
一、首先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留心使孩子學著去做。
二、給孩子一個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學習和玩耍。不要因孩子房間里或桌面上很亂而責罵他。
三、向孩子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書籍和學習材料。定時為孩子讀點東西,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
四、抽空帶孩子到他感興趣的地方玩。適當給孩子買一些他喜歡的玩具,并和他一起玩。
五、認真對待孩子的個人要求。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制定個人計劃和完成計劃的方法。
六、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鼓勵孩子展開想像,讓孩子編故事畫畫等。有條件者豎一個陳列架,讓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七、允許孩子參加家庭活動的策劃和外出旅行,教孩子與成年人和來自不同社會文化層次背景的孩子正常交往。
八、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認真地作出回答。不存在父母完全不能與孩子討論的話。
九、當孩子犯錯誤或做事失敗的時候,不要戲弄他,更不能用辱罵來懲治孩子,應該對他說,任何人都有犯錯誤的失敗的時候,并給孩子一個改正錯誤和成功的機會。
十、抽出適當?shù)臅r間和孩子單獨交談,對孩子好的習慣與成績要給予贊許和鼓勵。給孩子實踐的機會,讓他學到更多的知識。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盡量不要依賴別人。
忌嬌慣溺愛。
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忌哄騙。
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yǎng)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忌諷刺。
對孩子諷刺挖苦,以為可以“激發(fā)”上進,結果適得其反。
忌打罵體罰。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罵、體罰,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產生感情對立。
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適宜的游戲和運動,培養(yǎng)他們注意力集中,專心地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
忌缺乏適應能力。
要訓練兒童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發(fā)展是很有益的。
忌無控制力。
要訓練兒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忌憂郁沉默。
要培養(yǎng)兒童樂觀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歡。
忌依賴。
要讓兒童經受一定的困難,學會克服困難從身心(性格和體格)兩方面進行磨練。從小培養(yǎng)兒童獨立的能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
目前,家長對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相當重視,多數(shù)家長可以說是不遺余力地投入,但是總感覺有勁使不到“點”上,而且往往因理解錯誤帶來教育偏差,從而給 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年輕的父母們,發(fā)現(xiàn)早教方面是越小心卻越覺得力不從心。下面給大家列舉了父母們最容易犯的十大早教錯誤, 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能未雨綢繆,避開早教的各種暗礁,培養(yǎng)心目中的完美寶寶!
第十:忽視榜樣的力量
做了父母,你們當然知道給自己的孩子做個好的榜樣有多么重要。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爸爸媽媽也能提醒自己,“孩子在學著呢,要做好榜樣喲?!笨墒聦嵅⒉豢偸侨绱耍袝r,父母做的并不正確,相反卻扮演了壞榜樣的角色。
比如,父母常常為了讓孩子停止無禮的大叫而對他大聲喝斥,而在事后又感到很愧疚,意識到這樣做其實是正在給孩子做一個壞榜樣。這是父母能夠意識到 的,還有些時候,父母特別不想在子女身上看到的行為,無意之間卻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而且還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而造成了事與愿違的結果,也就是說父母 本希望教導孩子懂得這個道理,但是自己無意的舉動卻使希望化為了泡影。
第九:照書本培養(yǎng)孩子
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師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長條件是不同的,就象柳樹需要生長在水旁,松樹卻可以生長在巖石中一樣。每個孩 子因為成長環(huán)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著不同的學習風格,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作為父母必須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然后根據(jù)自 己孩子的個性決定教育的方法。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因勢利導地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揮孩子獨特的學習優(yōu)勢。千萬別將孩子的學習優(yōu)勢當成了缺陷而將它 給磨掉。那樣孩子就將失去他原有的靈性,孩子的求知欲、學習的主動性將消失殆盡,能夠培養(yǎng)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學習機器都算很幸運了。
父母應該根據(jù)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把握好一些最基本的原則,主要有:
1、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而不是把父母的愿望強加給孩子。
2、教育孩子要注意循序漸進,而不能貪功冒進。
3、只能順應孩子的發(fā)展,而絕不能拔苗助長。
4、開發(fā)兒童的天賦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絕對不是只有一種或幾種。
第八:當孩子的面說謊
不說謊其實不是件容易事!生活中充滿了無數(shù)小麻煩,多少次為了逃避社交麻煩,電話鈴響了,爸爸對媽媽說:“就說我不在”;多少次對孩子的承諾沒有兌 現(xiàn);多少次我們向孩子展示謊言的便利,可是我們卻要求孩子要坦率。孩子一旦明白說謊就可以不挨揍、不挨罵,或者可以讓皮肉之痛遲一些來臨的時候,他就可能 慢慢變成說謊專家。小孩子說謊都是被逼出來的。如果我們說實話可以得到實惠,那誰還愿意冒險去說謊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個困惑——為什么大人可以說謊,而 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他已經發(fā)覺了大人是經常說謊的。我們給孩子的解釋往往在辯解說我們的謊言是“善意”的。但對孩子來講,善意的 也好,惡意的也罷,那都是謊言!
這正常么?生活中,謊言也不盡然都是負面的,也存在著各種各樣具有正面效益的謊言。偶爾善意或者虛偽的話語,保護那些敏感人的感情,這也是說話或者生活的技巧。這點,孩子們很快就學以致用了。相反的,盡量避免那些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謊話,別忘了我們就是孩子的榜樣。
第七:父母意見矛盾
無論夫妻雙方交流得多么好,要想在教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沒有一點分歧似乎不太可能。只是這些分歧應該盡可能少一些,而且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xiàn)出來,因為這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1、情緒不穩(wěn):年齡小一點的孩子會有情緒不穩(wěn)的情況產生,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學習能力和生活習慣的訓練。
2、無所適從:有些孩子就會像墻頭草一樣無所適從,不知該聽爸爸的話,還是該遵守媽媽的規(guī)定,或是只好選擇聽從聲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惡感:有些孩子還會因此有罪惡感,他們可能會認為爸媽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負擔,影響性格發(fā)育。
4、造成陰影:更嚴重的孩子會產生內心的焦慮、不安全感,他們害怕看到爸媽吵架的樣子,甚至在心中產生陰影,到成年后也難以抹平,對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極影響。
因教養(yǎng)態(tài)度不同而產生沖突,對孩子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傷害,這一點父母心里都很明白,可又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解決的方法不難,當夫妻之間出 現(xiàn)意見分歧時,要先私下解決沖突達成共識,協(xié)調出雙方都滿意的教養(yǎng)方法,然后再以一致的態(tài)度去面對孩子。在達成一致共識的過程中,夫妻都應該學著傾聽對方 說話,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要試著去為對方著想,各執(zhí)己見往往看不到問題所在。只有用心傾聽,才能發(fā)掘問題,解決彼此的分歧。
在某些情況下,父母之間有不同的教養(yǎng)觀本就是因為夫妻關系差所引起。所以,一定要敞開心胸,心平氣和地聽聽另一半的聲音,反省和調適一下夫妻關系, 學習在互相包容中找到讓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這樣才能共同商討出一套對子女最好的教育法則,對一個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發(fā)展都會有深遠的影響。
第六:批評式的比較
在生活中,我們經??梢砸姷竭@樣的情景:父母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yōu)良表現(xiàn)來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 何"之類的話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作為一種教育策略,這樣的提法如果父母引導得法,可能會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小伙伴作為正面榜樣 會對自己的孩子帶來很多積極影響,但相當多的家長出于嚴重的攀比心理,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孩子往往成為模式化教育的犧牲品。
有研究顯示,在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父母總是給孩子樹立榜樣,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隨便比較,這種 家庭教育方式相當普遍。在社會心理學家看來,比較在一個人的心理發(fā)展上具有兩種重要功能:一是認識自己,人都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認識自己的,所以, 每個人都是以他人為"鏡"的。二是確立目標,人都需要在與其他人的比較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努力方向。
但是,如果在比較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或者總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于培養(yǎng) 孩子的自信心。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自于成人的評價,而這種肯定式的評價對孩子自信 心的培養(yǎng)亦是尤為重要的。如果父母總是強調孩子比別人差,會使孩子經常自我否定,導致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困難就恐慌、退縮,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父母盲目地、籠統(tǒng)地攀比,實際上既是對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現(xiàn),也沒認真研究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就一味地羨慕別家孩子,斥責自家孩子,只能導致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消極,越來越沒信心。
第五:隨意批評
人們在產生負面情緒后,會向比自己弱勢的一方去發(fā)泄,弱勢的會向更加弱勢的一方去發(fā)泄。造成惡劣情緒的連鎖反應,最后的那個環(huán)節(jié)便成為受傷害最嚴重 的對象。這個原理就叫做“踢貓效應”。它提醒我們,不要把個人的負面情緒帶到與別人的關系中,否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的負面反應。很多家長放任自己的惡劣 情緒泛濫,有意無意地讓孩子經常處于被拋棄,被忽略,被恐嚇,被羞辱,被壓抑的狀態(tài)下,內心充滿了恐懼與憂傷,孤獨與無助。這樣的孩子長大就會形成怯懦、 自卑、固執(zhí)、狹隘、崇尚暴力的負面性格。面對年幼的孩子,家長更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成了你不良情緒的“垃圾桶”。
第四: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大多數(shù)成人眼里,孩子們一個個都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其實這是個錯覺,孩子和成人一樣,也有煩惱和情緒,有情感需求,比如情感的滿足,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宣泄,等等。
因為這種錯覺,做家長的在家教過程中便經常陷入兩種誤區(qū):
一是給孩子保姆式的愛,事無巨細地為孩子做好一切,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另外一種則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智力開發(fā)與特長培養(yǎng)上而忽略其他。
經常聽到一兩歲孩子的媽媽們抱怨:“我這個孩子特別粘人!真煩死了!”綜合起來,“粘人”的“癥狀”不外乎以下幾種:
1.只要媽媽在,就不跟別人,纏著媽媽。
2.經常希望媽媽抱。
3.不愿意自己玩兒或者做任何事情,總是要媽媽陪著。
不少媽媽問,孩子這個“壞毛病”該怎樣才能改掉?她們特別急著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學會”自己單獨做事情,不要總牽扯大人的精力。
也許大家都會認為寶寶情感是比較大以后才會有的,以前的某些醫(yī)學研究也說寶寶在3歲時才開始有自我意識,也就是3歲才開始有一些情緒需要,之前的都 是低等反應,就像個小動物一樣。但是,近期在專家們的實際研究中卻發(fā)現(xiàn)很多嬰兒期的孩子就已經有了一些高級的情緒發(fā)生。比如還在母乳期的孩子,看到媽媽在 給別的嬰兒喂奶,這個孩子就開始哭鬧起來,實際是他產生了嫉妒這種情感。
孩子早期情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于,這一部分的缺失會導致孩子長大會后的性格缺陷。
第三:威嚇孩子
雖然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已經認識到體罰、恐嚇孩子是不好的了,但也有些人依然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他們說,小孩就同小樹,總要時常剪剪枝。此話乍聽有 理,但孩子畢竟不同于小樹,他有自己稚嫩的心,有自己的自尊,有著很易受傷害的小小身軀。所以,威嚇雖然可能收到一時之效,但卻會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后果。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xiàn)為軀體的不適。比如,孩子突然發(fā)熱,患感冒(由于驚嚇引起的更常見)。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chuàng)傷。有個 3歲的孩子見了奶奶后,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么了,干嗎不讓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奶奶說:“胡說!怎么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p>
3、恐懼感: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帶恐懼表情。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 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fā) 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tài)度都會使孩子出現(xiàn)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tài)。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挨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xiàn)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連挨打時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挨打,其實,挨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6、暴力性:經常挨打的孩子,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打別人,父母打他時表現(xiàn)得越粗暴,孩子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說謊行為:孩子被打后,可能暫時被鎮(zhèn)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們會漸漸不敢對父母說實話,或者找理由來擺脫挨打,久之,便會養(yǎng)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8、仇恨心理: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施暴,孩子漸漸就會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日后可發(fā)展為仇恨父母。
打罵恐嚇孩子不僅能出現(xiàn)上述不良后果,還不一定能收到“教訓”的目的,所以,當父母的要切記,不要打罵孩子。
第二:過度干涉孩子生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驅使兒童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動力,也是兒童成長的第一步。兒童好動,難免會有一點危險,如果僅僅為了孩子的安全,處處干 涉、限制孩子的活動,不僅禁錮了孩子智力的發(fā)展,而且束縛了孩子個性的發(fā)展。父母處處擔心孩子出亂子,這是父母懦弱膽怯的表現(xiàn),它會無聲地傳遞給孩子,為 孩子所繼承,所仿效。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膽小、怕事、神經過敏,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是很難立足的。過度干涉會培養(yǎng)出一個性格暴烈和軟弱混合為一 體的孩子,這種孩子在社會上別人騎在他頭上,也會一聲不吭、忍氣吞聲;可是在家里卻稱王稱霸,拿父母當出氣筒。
而在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庭里,家長說一不二,強行決定孩子應該怎么樣,不能怎么樣。現(xiàn)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有沒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 呢?比方說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長有沒有征求過孩子的意見?當家庭內部出現(xiàn)爭執(zhí)的時候,無論有沒有道理,家長總是習慣于用簡單粗暴的辦法,以“都是為了 你好”的名義來代替孩子做出決定。而這種行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腦子里的民主意識,而讓他覺得強權就能戰(zhàn)勝一切。
第一:溺愛孩子
有的家長認為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更多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茁壯成長,而且這樣寶寶才會很快樂很幸福。但也有家長認為,對孩子的愛 可以很多很多,但是方式要選擇正確,如果把方方面面照顧周到、無微不至包辦到底當成是愛,那就會成為溺愛,孩子反而沒有幸福感。
被溺愛的寶寶更難感覺到幸福和快樂。幸福和快樂通常是和滿足、感恩等積極情感如影相隨,家長無原則的滿足、遷就,會讓寶寶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他不需 要去感激任何人,甚至還可能任性、脾氣暴躁、自理能力差等。當他開始進入幼兒園生活,弱點就暴露無遺,很難處理好人際關系,不管是老師和小朋友都不喜歡這 樣的寶寶。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一個曾經以為自己是小皇帝的孩子,一旦陷入巨大的落差中,就會陷入痛苦中,嚴重的心理就會留下不正常的種子。
而且這種教養(yǎng)環(huán)境出來的孩子不是手無縛雞之力,就是冷漠自私,專橫跋扈,更甚者脾氣暴躁,喜歡打鬧,長大后難以成功和得到幸福。這是因為如果孩子從 小備受家人的寵愛,就會形成這樣的意識:“我是家里的中心,全家人都圍著我轉是應該的?!边@些孩子在外面不知道關心他人,而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他們 的冷漠自私讓父母感到特別寒心。殊不知,這并不是孩子的錯,這一切都是家長自己患了“關懷強迫癥”的結果。
“關懷強迫癥”就是一個人特別需要別人依賴自己,總是愛向別人提供不需要的關懷,當別人特別依賴自己的時候,就會感到滿足,覺到自己有價值。家長就 是這樣為寶寶提供不必要的關心,寶寶應該做的不讓寶寶做,表面上是因為愛寶寶,其實實質上是因為需要寶寶對自己的依賴。這一點,很多家長可能都沒有意識 到。
不說謊其實不是件容易事!生活中充滿了無數(shù)小麻煩,多少次為了逃避社交麻煩,電話鈴響了,爸爸對媽媽說:“就說我不在”;多少次對孩子的承諾沒有兌 現(xiàn);多少次我們向孩子展示謊言的便利,可是我們卻要求孩子要坦率。孩子一旦明白說謊就可以不挨揍、不挨罵,或者可以讓皮肉之痛遲一些來臨的時候,他就可能 慢慢變成說謊專家。小孩子說謊都是被逼出來的。如果我們說實話可以得到實惠,那誰還愿意冒險去說謊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個困惑——為什么大人可以說謊,而 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他已經發(fā)覺了大人是經常說謊的。我們給孩子的解釋往往在辯解說我們的謊言是“善意”的。但對孩子來講,善意的 也好,惡意的也罷,那都是謊言!
這正常么?生活中,謊言也不盡然都是負面的,也存在著各種各樣具有正面效益的謊言。偶爾善意或者虛偽的話語,保護那些敏感人的感情,這也是說話或者生活的技巧。這點,孩子們很快就學以致用了。相反的,盡量避免那些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謊話,別忘了我們就是孩子的榜樣。
1)讓保姆、爺爺奶奶帶孩子。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不會說話也可以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和他說話。孩子需要不斷的交流,會變得比較聰明,對愛有安全感。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huán)境下長大。腦子會變得怪異呆滯。終生追求那童年,嬰兒時期失去卻永遠追不回的愛,遠缺乏愛的安全感。
2)把孩子當成炫耀比較的對象。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于事情沒有什么幫助。
這種比較和競爭的心理,也導致中國人團體比較無法和諧做事,喜歡互斗。對于能力強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來。學校的老師更是火上澆油。整個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觀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tǒng)的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角色。認為子女是屬于父母的。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導致個人和社會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量,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隱私。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
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4)按照自己的目標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理想。當子女長大回想起童年,盡是不快樂的回憶。的確是些愚蠢父母的作為。
5)過分注重學習成績。認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國。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標兩個,一是高考,二是留學。目標定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苦哀求,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科舉時代遺留的過時觀念,仍舊深存人心。
其實事實擺在面前,現(xiàn)在有很多人出國回來還是找不到工作。許多名校畢業(yè)生現(xiàn)在也難以適應社會。在學校的成績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
6)認為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國教育界正在集體犯罪,剝奪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毀滅中華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點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時。全國還在推廣早起才健康的錯誤觀念。睡眠不足會影響發(fā)育。腦力會減退。我們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認為孩子不應該做家事,應該把時間拿來學習。
社會學家調查的結果說明,常做家務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赡苁且驗樘幚硎虑榈哪芰Ρ容^強。所以長大以后比較容易應對挫折?;蛘弑容^能面對挫折。中國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好,剝奪了孩子做家務事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學習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機會。
8)缺乏幽默感和輕松的一面。
或許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親子活動?完全不知道。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趕,都是高考。
9)認為父母的愛可以是對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人以為父母的愛就可以當作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父母的要求應該要合理。讓孩子心服口服。
10)認為養(yǎng)孩子是艱苦的義務,并非享受。
中國父母,經過傳統(tǒng)的教育,習慣把養(yǎng)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也因為這個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tài)度是養(yǎng)孩子是一種上天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著孩子健康成長的樂趣。
有個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里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么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后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媽媽再打,他也要堅持到最后答應他的條件,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打,卻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就是媽媽的態(tài)度不堅決,講完了、打完了,最后還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并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要依照規(guī)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獎懲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后,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沖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guī)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tài)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tài)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后,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huán)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懲罰歸于失敗。
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后則應及時地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并明確要求他改正。
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于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于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咸菜?!?,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事后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后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后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后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么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么后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相信《做父母的十大禁忌》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做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師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對剛上幼兒園的寶寶而言 “撕心裂肺”四個字 似乎已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心痛” 而家長大多也對第一次“放手”很不舍 許多年輕的爸媽在第一次送完孩子后 都會偷偷抹眼淚 雖然大多數(shù)小朋友 剛進入校園的表情都是...
忌嬌慣溺愛。 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
目前,家長對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相當重視,多數(shù)家長可以說是不遺余力地投入,但是總感覺有勁使不到“點”上,而且往往因理解錯誤帶來教育偏差,從而給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年輕的父母們,發(fā)現(xiàn)早教方面...
父母們似乎每天都在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實際上,孩子們在成長中也會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學家們把他們這種沒有用語言表達的心里話歸納為“搖頭的心意”。 請不要聽見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時...
最新更新